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原文和賞析

校園 閱讀(1.79W)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原文和賞析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詩文解釋】

一: 回樂峰前的沙地像白雪一樣,受降城外月色如寒霜。不知什麼地方吹起了蘆笛的樂聲,整個晚上出征的戰士都在遠望家鄉。

二: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是何處響起淒涼委婉的蘆管聲,使得一夜間遠征的人個個眺望故鄉思親人。

以霜月、蘆笛、鄉思,構成一幅思鄉圖,意境感人

【詞語解釋】

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處。

烽:烽火臺。

蘆管:用蘆葦、竹子做成的樂器

徵人:出征在外的將士。

賞析

《夜上受降城聞笛》是唐代詩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全詩四句二十八字,抒寫了戍邊將士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感情。前二句寫月下邊塞的景色;三句寫聲音,聞見蘆管悲聲;四句寫心中感受,蘆笛聲牽動徵人回鄉之望。全詩把景色、聲音、感受融為一體,意境渾成,餘味無窮。

荒涼的邊塞,月光如霜的夜晚,幽怨的蘆笛聲勾起了出征將士悠悠的思鄉情。這首詩意境深遠,淋漓盡致,令人回味無窮。

詩意在抒寫邊防將士之鄉情。前二句寫月下邊塞的景色;三句寫聲音,聞見蘆管悲聲;四句寫心中感受,蘆笛能動徵人回鄉之望。全詩把景色、聲音,感受融為一體,意境渾成。《唐詩紀事》說這首詩在當時便被度曲入畫。仔細體味全詩意境,確也是譜歌作畫的佳品。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築有東、西、中三受降城,此處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內蒙古杭後錦旗烏加河北岸。

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思鄉愁情的名作。詩歌筆法簡潔輕靈,意韻深雋,曾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

詩歌的前兩句描寫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舉目遠眺,蜿蜒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臺,烽火臺下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潔,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並非雪原,詩人偏說它“似雪”,月光並非秋霜,詩人偏說它“如霜”。詩人如此運筆,是為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淒涼。正是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顯得格外空寂慘淡。也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而生髮出思鄉情愫。 如果說前兩句寫景,景中寓情,蓄而未發;那麼後兩句則正面寫情。在萬籟俱寂中,夜風送來嗚嗚咽咽的蘆笛聲。這笛聲使詩人想到:是哪座烽火臺上的戍卒在借蘆笛聲傾訴那無盡的邊愁?那幽怨的笛聲又觸動了多少徵人的思鄉愁懷?在這漫長的邊塞之夜,他們一個個披衣而起,憂鬱的目光掠過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視著遠方……。“不知何處”,寫出了詩人月夜聞笛時的迷惘心情,映襯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盡望”又道出徵人望鄉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這首詩寫得有色有聲有情。烽火臺、沙漠、高城、月色,構成了徵人思鄉的典型環境;如泣如訴的笛聲更觸發起徵人無限的鄉思。全詩將詩情、畫意和音樂美熔於一爐,構成了幽邃的藝術境界。詩歌最後攝製徵人望鄉的特寫鏡頭,非常醒目地點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