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校園 閱讀(2.79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

上週,我講了第六單元“圓的周長與面積”,然後進行了單元測試,總體成績還算比較滿意,但從試卷上和平時的作業上來看反應出來的問題還是比較多,下面就這一單元近來的教學作出如下思考。

一、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有關圓的概念認識不深刻。

(1)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學生寫成周長與面積或其它的關係,認識不清;如: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所得的商是()。有的學生填寫的是一個固定的數,還有的同學填的是3.14,準確答案應是圓周率或π。

(2)半圓的周長總容易理解成圓的周長的一半,其實是圓周長的一半加上它的一條直徑或兩條半徑。

(3)對圓的周長和麵積公式有點混淆。明明知道是求面積,可是卻去求周長,自己還不知道錯了。

2、學生對有關圓的生活實際不熟悉。

(1)在實際生活運用中不知道“牛圍繞木樁”是什麼樣的,不能把實際生活與所學知識聯絡起來。韁繩的長是圓的半徑,不是直徑。木樁的位置,是指圓心。

(2)不知道鐘面上的分針是圓的半徑,常常理解成直徑,造成解題錯誤。

3、學生對組合圖形的周長認識不到。

(1)“周長”是指圖形一週所有線的長度,國小六年級階段所認識的“線”只有兩種可以計算長度的線,一是線段,二是圓形的曲線。學生往往會把不在一週上的線段計入周長,也會不計凹進圖形的線,或者減去凹進圖形的線的長度。

(2)長方形和其內切圓之間的關係不清楚,看不出長方形的寬就是圓的直徑,找不出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直徑和半徑之間的對應關係,求不出長和寬各是多少,求長方形的周長就無從下手。

4、學生對組合圖形的面積掌握情況。

(1)由於學生對圖形的平移和旋轉比較感興趣,所以對組合圖形的面積掌握較好,大部分同學都能找到比較簡潔的計算方法。

(2)在求半圓的面積時,有些學生總是在求得圓的面積後,忘記乘二分之一或除以2。

5、學生不願意動手操作或操作能力不高。

對於沒有圖形的解答環形面積的應用題,學生不願動手畫草圖來分析,因此找不對兩個圓的半徑。對動手操作題目不知道怎樣下手。

6、兩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面積之間的比的關係。

兩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的比是一致的,如果半徑比是3:1,則直徑和周長的比都是3:1,也就是長度單位的比相同;兩個圓的面積的倍數關係,是長度單位的平方倍,長度單位是3倍,面積單位就是9倍。

7、有關計算方面出現的問題。

(1)有的同學在計算某數的平方時,如3的平方,應該是3乘3,可總有同學卻成3乘2。

(2)學生在計算碰到3.14時,不能靈活計算,一般把3.14放到最後去乘,比較容易計算,而不靈活的同學不管那一套,3.14寫在哪裡就乘哪,計算花費時間比較多,也容易出錯。

(3)有的同學在解答這部分知識時,列出綜合算式,但是解答時步驟省略或沒有計算結束就不計算了,出現問題也比較突出。

二、解決辦法

發現了問題,我趕緊要想出方法進行補救,不能讓這種狀態持續下去,我是這樣做的。

1、重視公式的推導過程,加強公式的記憶,強化不同公式的區別,先從公式上打好基礎。

2、在解決問題時,先把公式寫上,然後再根據公式列式,這樣的好處是讓學生好好思考到底需要哪個公式,避免出錯誤。

3、整理出這個單元的所有概念及公式,貼上在書上,便於學生早讀時記憶和做作業時查詢相應資訊。

4、讓學生記住3.14的倍數的結果,這樣能提高計算的速度和質量。

5、讓學生在列式解答時,計算步驟不能省略,一步一步算出結果,這樣還能避免學生出錯。

6、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如出示了圓形花壇的圖片,設計了在花壇周圍鋪一條小路求小路的面積這樣的問題,創設與學生十分貼近的生活情景,這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7、在教學過程中,把對知識梳理過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小組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給學生相互學習提供一個機會,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學生。

8、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技術,以形象直觀的課件演示,如“圓的面積”一課幫助學生理解圓的面積的推導過程。特別是圓周長的一半轉化成長方形的長,半徑就是長方形的寬這一教學環節,恰當的運用課件演示彌補了語言描述的不足,而且學生通過觀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9、分層練習,照顧全面學生。在平時的練習中,注重基礎題、應用題、提高題和拓展題的分層,讓後進的同學,能夠完成基礎題,中等的同學,通過動腦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基本能夠解決全部題目,對於優秀的同學提倡探索解決拓展題的意識。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追求積極的教學行為,運用先進的教學模式,靈活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技術,樹立“為學習而設計教學”的備課理念、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使教學流程科學、豐富、生動活潑、努力培養學生梳理知識,反思、研究的習慣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2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分清以下幾點

(1)圓的面積是指圓所圍平面部分的大小,而圓的周長是指圓一週的長度。

(2)求圓面積公式是S=πr2,求圓周長的公式是C=πd或C=2πr。

(3)計算圓的面積用面積單位,計算圓的周長用長度單位。根據以上三方面,幫助學生理清了圓的面積和周長的不同之處,在學生練習中反映出來的情況也較好,具體表現如下。

一、練習教學體現“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練習課教學同樣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進課堂。一上課,先練習口算,然後就小明爸爸在院子裡圍圓形花池的生活例項,引入課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練習題的設計上,充分利用和學生生活有關的例子,如操場的周長與面積,我們學校的花壇,讓他們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對數學的理解。突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的理念,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練習設計有“坡度”、有“智慧挑戰”。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節課精心設計練習,做到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教學節奏明快。先讓學生畫兩個圓,找出兩個圓之間的關係,通過計算進一步驗證這個結論的正確性,然後設計了兩個圓之間的不斷移動、變化、組合的變式練習題,發揮了同一學習素材儘可能多的功能,拓寬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會用數學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並能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從課堂上看,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以及圓環的面積,部分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通過努力可以完成最後一題的練習,從而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達到智力的自我發展區。

三、課堂檢測,提高學生做題的積極性

一節課都是練習,學生容易疲勞,把練習題設計成測試題,有利於提高學生做題的積極性。本節課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份測試題。測試題有填空、判斷、計算,用卷子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由學生獨立完成。做完後,在課堂上進行對改,對測試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學生通過達標性的獨立練習,進一步強化“雙基”,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全對的同學體驗了學習的樂趣。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3

擔任六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但本次真的感到諸多的不同和困惑。“困而不謀則窮,窮而不戰則亡”務必改變了。本學期的數學教學在很多方面進行了創新和改善,較為成功的是抓著要點重點來發揮學生的思維與綜合應用。

一、在教學中,雖然想了很多的辦法,但發現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

1、儘管在後進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從學習成績上看,只是略有進步或進步的幅度小,和我們的預想有些差距。

2、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不會舉一反三,被動理解知識的現象較普遍,因此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潛力差或方法少。表現為:考試時對老師講過的題目會做,題目稍加靈活變化就無從下手;較複雜的應用題不善於綜合性的運用知識解答或藉助畫線段圖幫忙理解、分析題意來解答;3、部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

(1)少部分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還沒有養成。

(2)少部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還沒有養成。這也是讓我們十分頭疼的問

題,有些簡單的問題往往由於審題不細導致出錯。

(3)少部分學生良好的檢查習慣還沒有養成。他們做完了題不明白檢查,

不會檢查,明明錯誤在眼皮下卻看不出來;有的學生是懶的檢查。

4、我們在教學中還有不夠細緻全面的地方。

二、針對出現的問題,我認真的進行了思考:

1、後進生之所以很難取得大的進步,主要是他們遺忘知識個性快,可能你早上剛教過的資料到下午他就忘記了。有的這天的學會了,但是過幾天他又遺忘了,到最後綜合練習的時候,堆積的知識太多了,補但是來。

2、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被動理解知識的現象,原因除了個別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思想懶惰以外,和我們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有必須關係。有時擔心學生不理解的知識,往往要講的多一些,這樣留給學生思考、質疑

的時間就少了,時間一長,學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就不那麼強烈了。

3、優秀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不是一兩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學校教育造成的。但是一些審題的方法、計算的技巧等教師還是就應隨時

教給學生的,要強調紮實。

透過反思和查閱相關的書籍,我認為除了繼續沿用以前好的做法外,還應用心地採取必須的措施加以改善:

1、對於學習落後的學生,必須要讓他堅持到達老師提出的目的,獨立地解答習題。有時候,能夠多給一些時間讓他思考,教師細心地指導他的思路。

2、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在組織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認真探索指導學習的方法,多給學生創造一些自主學習和勇於創新的機會,激發學習主體的自覺性,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主動活潑的完成學習任務,並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此改變以往老師講得多,學生被動理解知識的現象。

3、在改善學生學習習慣方面,需要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培養學生計算潛力的同時結合知識點進行方法和技能的教學(如培養學生解題時必有驗算的習慣);培養學生自我檢驗和自我評價潛力,指導學生對自己作業中的錯題分析並登記錯因,認真改錯,提高正確率。

4、備課和教研再紮實深入、細緻全面些,發揮群眾的優勢,盡最大努力作好教學工作。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4

今天教學了《解比例》,這節課實際上是一節比例基本性質的應用課。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含有未知項的比例式改寫成方程,再運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項的比例式改寫成方程時,要注意外項(或內項)乘積等於內項(外項)乘積的運用,不能用錯。課後回顧這節課,雖然總體來說比較順利,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區域性同學沒有掌握好比例的基本性質,在解比例時胡亂解比例,不是把兩個外項相乘,也不是把兩個內項相乘,而是“打亂仗”……這區域性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力缺乏,對學習沒有興趣,對於這樣的同學教師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理性對待,否則絲毫不會有效果。

二、區域性同學在應用方程的知識解比例時遇到了較大的困難,其原因是四、五年級學解方程的知識時有疏突知識掌握有欠缺,不懂得應用加、減、乘、除法各區域性之間的關係去解題。對於這區域性同學要進行補課,讓他們熟悉加減乘除法各區域性之間的關係。

三、對於同學來說,和時的鼓勵、褒揚,使其得到更充沛的情感體驗,對他們的發展會起積極的作用,由於事先沒料到以上兩問題,在備課時準備得不是很充沛,在上課時也沒有和時有效地做好調整,讓同學自我發揮,交流討論的機會較少。所以有些遺憾。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5

《折扣》這節課是百分數這一單元中的獨立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百分數的知識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絡非常緊密,大多數同學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新聞媒體、交往、購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觸、瞭解。但學生的這種認識還只是憑藉生活經驗產生的感性認識。如打折,學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價少了,但問其所以然,能解釋清楚的並不多。所以對摺扣知識概念學生並未真正理解。另外,學生很少會將這種生活中的商業折扣與數學、與課本上的百分數知識相聯絡,欠缺知識間溝通互化的意識。所以,需要教師規範、指導形成系統的概念,聯絡生活實踐來展開教學。

一、情境匯入,用數學的語言解釋折扣。

對於折扣題,學生在現實購物中已經有所認識,但是具體的內涵還不是很清楚。於是我就設計了“十一”長假商場搞促銷,打折出售的現實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打折。理解重點分為兩部分,一是讓學生知道打折就是商品減價;二是知道打折就是現價是原價的百分之幾,並且能把折扣和百分之幾對應起來。三是理解優惠是指在原價的基礎上少多少,是與原價相比減少的部分。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再去探索例題的解題方法就水到渠成了。

二、分析題意,用數學的知識探究生活中的折扣問題

這一過程中的我選擇的所有折扣問題,都是學生實際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例如:買書包、籃球、名著等,除了經常在書店、超市、商場等等有折扣問題,還有我們穿的衣物、某些消費等等的優惠券,購房現金付款優惠……也蘊含著折扣問題。這樣學生對於要解決的問題就很感興趣,積極性也就更高了,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用數學的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問題,感受數學的力量,學會理性消費。

三、認識折扣的不同表達形式,把握本質屬性。

“在數學中,同一物件常常有不同的表達形式,能否熟練把握同一數學物件的不同表達形式以及不同表達形式之間的聯絡,進而認識該數學物件的本質特徵,反映了對數學概念本質屬性把握的深刻程度,也直接影響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本節課中,在出現“五折”時,我問學生還能怎麼說?學生聯絡生活實際發現也可以說“對摺”或“半價”,不管哪種表達方式都是指現價在原價的百分之。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所投入最多的地方就是創設一些與學生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情境。如:去商場買衣服,打七折;去菜場買菜的情境;去兩家商店買彩筆;當小經理,設計打折廣告等。

其中,去菜場買菜的情境,是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但是在買菜量多時,經常說的就是全包了,這樣買就很便宜的,也就是多買少算了。以此,我聯想到這就是相當於打折了,只是沒說“打折”這兩個字而已。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我們身邊處處有數學。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

1、在教學過程中,應值得重視的是,現在好多的商家存在“騙局”,應該教育孩子們多多審視身邊的打折現象!以免讓騙子得逞。

2、在教學過程中,即便有對計算器的使用的教程,也要儘量避免讓孩子使用計算器,以免孩子們產生依賴感。

教學就是一門缺憾的藝術,但我會盡其所能,讓自己的教學更理想化。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6

一、聯絡學生生活實際,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祕難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本節課一開始出示摩托車的里程錶,雜技表演走鋼絲等,是學生非常熟悉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體會到“圓的周長”和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併為後面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埋下伏筆。

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

我國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說過“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學問就是要學會問”。但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到有問題呢?我們必須啟發學生主動想象,去挖掘去追溯問題的源泉,去建立各種聯絡和關係,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我在本節課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使學生感悟到:必須先要知道圓的周長,而直 接測量圓的周長很麻煩,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促使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 法,通過“猜想——驗證”“探索——發現”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後,又提出測量一棵古樹的直徑你有什麼好主意?

如果測量你家到學校的距離你有什麼辦法?這是兩個和學生生活緊密結合的問題,學生有感而發的方法有很多,學生 的回答應該說是非常精彩的,這既讓學生靈活運用了圓周長公式(可以測量周 長再計算直徑)並呼應了課堂的匯入,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 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提高應用意識,努力體現課堂教學的開放性。

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知識生活化,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生活實際,不但可以 使學生感到我們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本 領,我在本節課的最後部分安排了兩個生活問題,並都是“以你”的語氣陳述,努力使學生能身臨其境,當解決問題的主人,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由 於我們身邊的問題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計算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許多同學都想到先數自行車車輪轉了多少圈,用周長乘以圈數,對於怎樣數車輪有的同學提出直接數,還的同學甚至想到了用一根長繩讓它跟著輪子轉,看看它轉了多少圈,也有一些同學提出了在自行車上裝一個計數器的辦法,不但培養了學生開放型的思維方式,還激發了學生去動動手的願望。

四、教學中適當的對知識進行拓展。

在推出圓的周長公式後,引導學生推匯出已知周長求半徑或直徑。在推出圓面積公式後,引導學生推出已知直徑求面積的公式。引導學生髮現半圓周長和麵積特點、探討環形面積的計算技巧等等。正是由於進行了一定量的拓展訓練, 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能力更強了。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7

9月14——10月12我們六年級組數學教師完成了小組教學任務。我們這此的小組教學中的研究課題是“體現新理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構成的過程”。在課題的指導下老師們從備課、上課、評課幾方面認真準備,出色的完成裡此次的小組教學。

徐冰老師教學的資料是《倒數》師生互動全面發展是本課的一大特色。整節課基本上是由教師與學生對話,圍繞文字互動的過程。教學的本質是一種溝通與合作。教師創設了與生圍繞“倒數”這個知識目標進行民主、平等、和諧、生動的對話交流的動態情景,在對話交流中,包含了知識資訊和情感態度、為規範等多方面的有機組合,促進了學生多方面素養提高。

數學活動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概括或發現有關數學結論的過程,這是本課體現的第二大特色。個性是學生對倒數好處、方法的再創造的過程給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著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是本節課的第三大特色。數學課要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善於發現數學奧祕,又有效調動全體學生敢於發現,善於發現,敢於發表自己想法,學會反思、調控、修正自己的觀點等優良品質。教師用板書學生姓名的特有方式既肯定了學生的發現,又到達表揚激勵及榜樣的作用,激起學生的思維一浪高過一浪,後浪推前浪的局面。

高瀏穎老師教學的資料是《分數除法的好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高老師跳出了認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則的得出、技能的構成作為唯一的目標,而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自身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實現發展性領域目標。如教學時圍繞例題6/7÷2重點展開探索,帶給自主學習的機會,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允許並鼓勵他們有不同演算法,尊重他們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錯誤的,讓他們在相互交流、碰撞、討論中,進一步明確算理。重點探究後,並不急於得出計演算法則,而是繼續讓學生口算做一做,仍允許他們選用自己認為適宜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得出"分數除以整數,當分數的分子能整除整數時,用分子除以整數的商作分子,分母不變。"這樣的計算方法來得簡便,並透過學生動態生成的例題,如:"3/8"的分子不能被除數2整除,讓學生在不斷的嘗試、探索中感悟到:這時應採用"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等於分數乘以這個整數的倒數"。雖然整節課都沒有刻意追求得出所謂形式上的計演算法則,但學生所說的不就是算理演算法的核心嗎?這樣的計算教學,學生獲得的將不僅僅僅是計演算法則、計算方法。

李淑敏老師教學的資料是《比的好處》一、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也服務於生活,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這一教學理念。本課教師從自己的年齡與學生的年齡的關係引入,使學生認識到倍數關係還能夠用比來表示。二.放手讓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潛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例如:李老師在教學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根據資料簡單,便於自學特點,放手讓學生自學,培養了學生的自學潛力。但我也同時還意識到不夠放手,當學生自學到比同除法、分數的比較時,有意讓學生終止,而硬要按教案設計的教學,讓學生去比較、總結。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教學理念也得到充分體現。例如:在處理比與除法和分數的聯絡和區別這一教學難點時,教師課前為學生設計了比較的表格讓先學生自己填寫自再分組討論,使同學們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鼓勵,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與此同時,也使學生感悟到了事物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8

在六年級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面對知識面廣,技巧性強和難度高的數學內容,感到力不從心,顧上失彼,在作業和席捲中,時常犯同類的錯誤,學生也感到不少的內容十分相似,但又不能以本質上進行區別。在處理這類問題時,經常發生混亂的狀況,但靜下來認真分析歸納之後,不難發現,在本冊的教材中,有不少的內容是前後密切聯絡,互為因果的,都於同一類的問題。因此,在部分課堂的教學中,凡是學生在已學的基礎知識上能夠進行類推的,我都是把課堂的主動權放給學生,老師引導學生進行類推,讓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這樣得到的知識,學生理解透徹,掌握牢固,能夠理解知識間的區別與聯絡,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是學生學好數學的有效途徑,這種方法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面列舉六年級數學教科書中的例項說明:

1、對於兩數相乘的問題。在教科書分成了四種情況來分別進行了講解。

①整數整數;

②分數整數;

③整數分數;

④分數分數。

這樣一種一種情況地分別學習,分別記憶計演算法則學生就感到內容繁多,容易混亂,給學生造成了不必要的學習負擔,其實只要將整數看成是分母為1的分數,就可以將四種情況歸類合開成一種情況,即分數分數,計演算法則變為一條:分數乘分數,用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

2、圓的面積公式s=πr2和圓的周長公式c=2πr。

部分學生在使用時經常用錯公式,計算周長時用了面積公式,計算面積時又用了周長公式,究其錯誤的原因,就是學生對公式的理解不透徹,記不牢,對相似的公式引導了混亂。其實,教科書在講敘圓的面積公式時,把硬紙板上的圓分成若干等份,剪開後,用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就把圓轉化成長方形,歸為同類,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近似於圓周長的一半和圓半徑,長方形的面積=長寬=πrr=πr2,即圓的面積公式s=πr2,理解記住了圓的面積公式也就十分自然地和圓的周長公式區別開。

這種用遷移類推的方法將數學新知識的學習轉化成舊知識的過程,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同時又給學生提供了實踐,動手的機會,使學生初步體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並通過實踐活動獲取經驗,培養和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上僅是個人的不成熟看法,一定有缺點和錯誤,望各位老師批評和修正。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9

比例的應用是學生在前面實際是已經接觸過,只是用歸一、歸總的方法來解答,這部分內容主要是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通過解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對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時,由於解答時是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來列等式,也可鞏固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

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給出一些數量關係讓學生判斷成什麼比例,依據什麼判斷。利用課本主題情境圖引入例5後,提出:你們學過解答這樣的問題嗎?能不能解答?讓學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再進一步說明:這樣的問題可以應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用比例的知識進行解答。同時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

1、問題中有哪兩種量?

2、它們成什麼比例關係?你是根據什麼判斷的?

3、根據這樣的比例關係,你能列出等式嗎?

讓學生先獨立自學課本的內容,後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確:因為水費和用水的`噸數成正比例。也就是說,兩家的水費和用水的噸數的比值是相等的,從而理解正比例應用的主要內容。而後例6的教學則依照例5讓學生完全自學,但最後注意了啟發學生根據反比例的意義來列等式,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種量成反比例的特點和解決含反比例的關係的問題的方法。

練習時,運用“做一做”直接讓學生運用比例的知識解答,解答後對照兩題說一說這兩量題數量關係有什麼不同,是怎樣列式解答的。從而加深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

回顧本次教學環節,還有很多方面有待改進和提高。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正比例的教學,是在孩子們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著重使孩子們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孩子們難以接受。學好正比例是學習反比例的基礎。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聯絡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關注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首先讓學生從已有知識中尋找相關聯的兩個量,然後通過呈現現實生活中的三個素材路程、速度,總價、數量,工作總量、工作時間這兩個相關聯的量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為孩子們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

2、在觀察中思考

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孩子們通過觀察兩個相關聯的量,思考他們之間的特徵,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所有孩子們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孩子們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孩子們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後,敢於放手讓孩子們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學,在小組裡進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們自己能學的自己學,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

4、在練習中鞏固提升

為了及時鞏固新知識,完成了練一練習題後,又設計了兩道加深題,讓學生自己研究圓的半徑和圓有什麼關係,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有什麼關係,讓孩子們在鞏固本節課知識的同時,學會通過研究會判斷,同時孩子們的思維也得到了提高;最後引導孩子們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培養孩子們的歸納能力,使孩子們進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我進行了"比例尺"的教學,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首先,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引導學生明白按照實際尺寸繪製平面圖是不可能的,初步產生縮小放大的需要,引入了學生對新知學習的渴望,進而,讓學生初步瞭解比例尺在實際生活中有縮小和放大兩方面的應用,進而,引入了學習比例尺的必要性,匯入新課的學習。

接著,通過學生的自學讓學生自己說出了什麼是比例尺,我直接給出了比例尺的相關定義,進而,結合例題引出數值比例尺以及它的含義的理解.

然後,引出線段比例尺的學習,緊接著,進行了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互化教學,進而,引導學生總結出: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或後項是1的比. 然後,介紹放大比例尺,同時跟縮小比例尺進行對比,最後,作了相應的練習,對新知進行了鞏固與內化,加深了學生對比例尺的掌握.

反思:通過今天的教學,我覺得,這節課學生學的還是比較輕鬆的:無論從學生學習新知的狀態,還是參與程度,都很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尤其是一些概念性東西的總結環節,學生學的很主動,而且,比例尺的轉化和有關計算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理解比例尺的定義是突破這一重點和難點的基礎和前提,所以我在教學中對於重點的把握還是可以的,只是在這節課中還有一點遺憾,就是感覺到對於教材的拓展方面還有一些欠缺,所以在這方面還需努力,而且對於一些後進生來說,知識點多,理解起來比較慢,掌握起來還有些難度.所以,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強調有關注意事項,不斷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折扣》是新課標教材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百分數》第三節用百分數解決問題中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包括折扣、納稅和利率,是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而折扣是商品經濟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概念,與人們的生活聯絡的更密切。要求學生理解折扣的含義,知道它在生活中的應用,會進行簡單的計算。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充分交流,具體感知

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雖然是知道的,但是又沒有很深入的瞭解,所以當這些事物被拿到課堂上來時,又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慾,急於要去研究它、解決它,向別人炫耀自己的成功,並且想獲取同伴和老師的認可。所以,我緊緊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讓同學們作了非常充分的交流,使他們對摺扣的感知更加的深入和透徹。

(二)製造矛盾,靈活運用

我設計了兩次矛盾衝突。第一次是讓學生能夠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思考和解決問題,並且不要盲目的根據低折扣購買商品,要懂得物有所值,為學生提供一些實用的生活經驗。第二次矛盾衝突是讓學生學會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在買一些大件商品時可以省去零頭,但小商品就不行。另外也為下一節計算利息時對計算結果的處理做了鋪墊。

(三)結合實際,體現價值

例題的設計,結合實際,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自己都好

象有這樣的經歷一樣,又是幫助老師解決問題的,解決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折扣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並且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與樂趣。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這一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具有了從方位角度認識事物的基礎,並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教學時我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創設大量的活動情境,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進一步從方位的角度認識事物,瞭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體會到“學習活動是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所進行的必要活動”,從中認識數學學習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情感體驗。

要讓學生多動手。不少學生會說但是一旦動手就錯,特別是對“東偏北,還是北偏西” 以及在地圖上標註某一地的位置等實際問題時,學生很茫然。我結合例一組織學生分組討論:1號在東北方向(或者偏東方向)教師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彙報交流時教師發揮引導作用,如果學生提出結合角度來表示位置的方法,則因勢利導,課件演示30度、60度;接著請學生描述1號檢查點的方向。教師說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說與物體所在方向離得較近的,也就是夾角較小的方位。如果學生不能想出結合角度來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師則以合作學習者的身份,提出建議:能不能運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有關角的知識來幫助我們呢?引導學生根據方位和度數說出具體的方向。並強化練習還可以怎樣說:南偏東45度 、東偏北50度 、西偏南25度、北偏西15度。通過對比練習,學生能理解本課難點,會清晰表述任意角度方向。

其中根據所給的條件畫平面示意圖是這個單元的教學難點,因為學生的作圖能力普遍比較薄弱。從學生的作業來看,學生畫示意圖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方向角沒有找準,不能熟練地區分東偏北和北偏東的不同;距離的表示,沒有按單位長度換算(少數);中心點的位置沒有找準,主要由於建築物的影響;物體的具體位置沒有明顯的表示出來,或者沒有標出名字,讓人看不清楚;也有學生方向找錯了。

根據這些情況,我認為教師在教學時更應該注重畫示意圖的細節,注重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如果要補救也只能個別輔導了,集體輔導多了容易讓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學產生厭煩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學也不一定馬上改正過來。這一單元的另一個難點就是關於位置的相對性,給定兩個位置,個別學生不能很好的區分以誰為標準,所以說出來的方向剛好相反。這一點跟學生的空間觀念強弱有關,需要多加訓練。

由於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本單元的活動交流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只能利用培優補差的時間,照顧稍差一點的學生,有時又不得不為思索稍慢一點的學生的反覆的重複,減少了稍好一點學生進一步的提高機會,總之,照顧到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學到自己的數學,實現學生自己心中學習數學的樂趣,還有不少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