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十八歲的天空觀後感

校園 閱讀(3W)

現在說《十八歲的天空》是不是有點陳腐?不過沒辦法,這部電視劇我用了1年的時間才斷斷續續地看完了。

十八歲的天空觀後感

記得第一次看的時候,是在寒假,我剛剛做了半年的“小老師”,對校園題材的電視很感興趣。但是,那次只看了3集,而且是在我小姨家,而過年總是很忙碌的,東顛西跑的,也沒記住是哪個臺,也沒時間看,更不知道電視劇的名字。就這樣把它扔掉了。

後來,我聽教委的一個人說老師都應該看看《十八歲的天空》,我就想什麼好片子能讓他們推薦。懷著這種好奇心,我就從網上把它下載在我的電腦上,開啟一看我就欣喜若狂,這不是我一直想看的那個電視劇嗎?然後就抽空看了起來。

總是被他們逗得發笑,也總是為事情的變化擔憂,可以說淚水與歡笑在我臉上交戰著。喜歡裡面所有的人,因為那是我們的生活的一個小反應。作為一個老師,我和學生看的'角度可能不一樣,我更多的是在看古越濤是如何和學生相處的。

老師總是要有點威嚴感才可以的。老師就是老師,學生就是學生。真的是這樣嗎?我一直都懷疑,為什麼老師不可以和學生成為朋友呢?師生間應該保持距離的,真的嗎?不過我的經驗告訴我,有時老師和學生是應該保持距離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朋友的:有些學生恃寵而驕,不再認真學習;有些學生反而會更好地學習,因為他知道學習是為了自己。我樂意和所有懂事的學生成為朋友,希望能分享他們的開心、傷心、成功、失敗……因為我做學生的時候沒有得到,而一個老師對於人的一生非常重要。我見過我的同學因為得罪了老師被他整走了,墮落了;也見過一個差生因為老師的幫助和信任逐漸變得優秀起來。我希望我的學生都能夠成功,都能夠幸福,不論我是否能看到。

理想中的校園差不多就是那個樣子了,理想中的師生關係也就這樣了吧?不過都是理想中的,人是最複雜的動物,我記得裡面的一個動作,把食指搭在中指上,表示“心與心的溝通”,我想這大概是我們最需要學習的了。

2.

“競爭將在城市與鄉村、東部與西部、好校與差校、窮人與富人之間展開……因此,大學聯考仍將是中國未來二十年間百姓最關注的頭等大事。”一個還帶著少年的頑皮與執著的古越濤第一次走進高三,走進高三(八),走進聰慧但不服管教的一群少年的內心世界。我思故我盼,我盼故我願,我願故我敢,我敢故我狂……當謹小慎微的傳統成為青春的羈絆,張揚個性的率真才是年少的密友;“社會教育”,正以雷霆萬鈞之勢,伴隨商品大潮衝進校園,勢不可擋。“社會教育”換個說法,就是別具一格的成才路。它與束縛相對,與制度相對,似乎更具“人性”,因此,不要“祥林嫂”只要“肯德基 ”的呼聲越來越高。

片中有一名一心想做記者的男生,竟然有板有眼的學習英國培根的“實踐得真知”,將八卦新聞進行到底,搞得師生人人自危,令人哭笑不得。一道數學題,亂用步驟,當然不會出現正確結果。但我以為,他的本質不壞,只是率真用的不是地方,這個時候最需要正確引導,我不由想到在現實校園,校方會如何裁決?是否因為其錯誤,就武斷的大會批評?還是象古越濤老師一樣,想出妙法,令男生主動賠禮道歉而又不傷及自尊心?

為什麼夢想總是比現實教育吸引人?出現悖論,我以為總是好的,涉及祖國整體教育“版塊”的大事,關係到方方面面,當然不可能開幾次會這麼簡單;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除了在校教育,沿著傳統模式,最終成為有用人才以外,別無他途,這是不爭事實。但絕對的事物從不曾出現,素質教育也一樣,社會對於某些青年、少年,對於那些與眾不同的人,才是最好的老師。童話大王鄭淵潔只有國小四年級文化,但卻寫出一千多萬字的作品,不僅如此,其子鄭亞旗讀的全是其父編寫的“教材”(類似童話),竟也成為報社的技術部主任。

作為我個人,並不羨慕,成才沒有模式,成功因人而議。路在自己腳下,成人、成才、成龍或是變蟲,都是財富,自我的價值不以成名為尺度;但成為公眾人物,誰又敢說一定不是成才之路?“超級女聲”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工業化流程,是很標準的商業模式。但如果離開這種模式,將不可能在最短時間內發現人才。“酒香也怕巷子深”,人才一旦埋沒,無論屬於哪一個領域,終是損失。有很多報道說張含韻的家長理短,我只想說,她的才華為時代所用,正體現出“社會教育”的結果。她的未來雖是未知數,但今天的成果來之不易終是事實。放眼古今中外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更何況傷仲永本是王安石除變法以外留給後人的“寶貴經驗”,後人再三借鑑之,仍嫌不足。我實在擔心,如果哪一天,《傷仲永》也變成“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怎麼辦?到那一天,中國人還借鑑什麼?中國人習慣於居安思危,原本是對的,但為什麼在更多的時候感覺味道就變了呢?孔子的學說對中華文化起到深遠的影響,但適可而止的中庸之道後人為什麼偏偏就無視呢?難道過猶不及也是聖人教育的嗎?新時代正需要仲永這樣的後起之秀,如果仲永的失敗只代表其個體,那就更沒必要把一棵樹硬當成一片樹林,那可真要貽笑大方。

卡爾·威特在日記中寫道“作為父母,僅僅憑天性去關愛孩子、影響孩子,顯然已遠遠不夠,還需要不斷的學習。”21世紀,不僅孩子要學習各種知識,關注社會動態,家長也應該和孩子攜起手來,關注孩子,其實也是在關注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