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關於悲慘世界的影評600字左右

校園 閱讀(2.07W)

《悲慘世界》已經被翻拍成影視劇了,悲慘世界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以改編。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悲慘世界觀後感,一起來看一看吧。

關於悲慘世界的影評600字左右
  悲慘世界觀後感篇1

“我曾夢想生活的模樣,可我現在身處地獄,與曾經的夢想判若雲泥”

——題記

《悲慘世界》電影由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1862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改編,故事圍繞一名獲釋的罪犯冉阿讓展開,著重描寫他尋求救贖的過程。十九世紀的法國,對於下層人民來說,無疑是悲慘的。而《悲慘世界》電影用濃重的色調和悲慟的歌聲完美展現了一個真正的悲慘世界:偏僻小城、黑暗監獄、嚴肅的法庭、陰暗的教堂、巴黎悲慘的貧民窯……濃重的色彩刺激著我的視覺,這一幅震懾人心的悲慘畫卷是令人難忘的。

主人公冉阿讓只因偷了一塊麵包給飢餓無比的外甥被判5年的苦役。假釋後,那張如影隨形的黃色身份證和“冉阿讓”這個名字就如深深烙印在身體上的隱形印記,使他的生活舉步維艱。他的骨氣使他站起來了,他不再是冉阿讓,他成為了馬德蘭,用他的善良與才智,一步步走上更高的臺階,他成為了巴黎市的市長……總而言之,作者通過冉阿讓的形象反映了窮苦人民的深重災難,揭露和控訴了當時社會的罪惡,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但整部影片令我最難忘的人,並不是冉阿讓,而是同樣悲慘,煢煢孑立的芳汀。她是偉大的,是堅強的,是聖潔的。她原是冉阿讓工廠裡的一名女工,擁有令人羨慕的美麗頭髮和潔白的牙齒。她的一生是悲慘的,她的命運的慘絕人寰的。她淡淡地唱出的那首《IDreamdaDream》引發我無數遐想。或許芳汀也曾擁有那些美好的時光,在那一個樹影婆娑的盛夏,人們和善溫柔,她的美好在她的身旁。在那個落了葉的秋天,她的美好離開了她。之後,她被拋棄、被嘲笑、被討厭、被怨恨,但她還一直在心裡保留著希望,她的心臟還不甘心放棄跳動,縱使夢想幻滅,縱使墜落深淵,她還依然咬牙堅持,為了她深愛的女兒珂賽特。她是折翼的天使,她是神聖的仙女。飾演芳汀的演員安妮·海瑟薇悲愴的面部表情,將那個夢想破滅的失意女子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夢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悲慘的世界絕情地扼殺了芳汀的夢想,使她身處地獄,與她的夢想判若雲泥。芳汀曾有夢,有夢的人是快樂的,但生活在那樣一個顛倒黑白的世界中,必須認清現實。而夢想的實現,如同笑話一般。整首歌最後一段,使我們看到猶如地獄般的社會,撕碎了芳汀所有夢想。這是芳汀無聲的控訴,又何嘗不是她來自靈魂深處的吶喊。

我也曾遐想過,若我生活在那樣一個悲慘的世界裡,也許我會早已放棄對生活的希望,每天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也許我不會有夢想,更不會為了那份美好得不真實的夢想而堅持。因為夢想會被那個世界撕碎,那個世界會讓你的夢想蒙羞。我甚至不敢想象。我們的世界,有溫暖的人情,有公平的社會,也許它是芳汀夢想的生活的模樣;沒有戰爭,沒有硝煙,沒有苦役。我們能擁有自己的夢想,而這些美麗的夢想不會被現實扼殺。我們能夠有夢。

生活在如今美好世界的我們,應該倍加珍惜現在的生活。同時,我們也需要仁慈、善良、勇敢堅強。只有這些,才能使我們的世界變得美好,每一個人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悲慘世界觀後感篇2

冉阿讓因為要撫養外甥,偷了人家的麵包,被判了5年徒刑,又因為越獄刑期追加到19年。好不容易熬過來了,假釋出獄,卻又要按規定的日程表做人,成為一名被管制分子,苦役犯的罪名永遠地附在他的身上。他的心態極其扭曲,仇視不公平的社會和不公正的法律。假釋潛逃,隱姓埋名,埋頭苦幹,終於成為老闆,直至當上市長,人生旅途艱辛不予言表。這時的冉阿讓世界觀已經得到改造,對社會的認識得到昇華,對下層社會充滿同情。

影片通過冉阿讓與警察沙威兩人的感情糾集,展現了人生髮展的細微轉換過程。一個充滿仇恨、性格凶狠而孤僻的冉阿讓,在米里哀主教的點化下,變成了一個慈善、理解、可親可愛的人。同樣,一個刻板、世俗、固執,與民眾為敵的沙威,在冉阿讓寬容、仁慈、博愛精神和行動影響下,對自己的種種行為有所醒悟。十九世紀除的法國是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轉換的社會,封建階級要維護自己的統治,過著奢華的生活,而廣大勞苦大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為了推翻封建階級統治,先後發生了多次革命,當權者不斷更替,社會動盪不斷。影片描寫的情景正是發生在這個階段。在對待勞改犯以及假釋後人的成見,彷彿就在眼前,我國在1949年----1976年實行的制度與之如出一轍。沙威趾高氣揚的對24601(冉阿讓)在獄中講的那段話,激起了冉阿讓的極端不平,就因為偷了一塊麵包,遭到如此下場,怎麼會使他心平氣和,接受改造,順應現有的社會社會制度?可想而知,在中國當時又有多少人對社會充滿了仇恨,相差了一個多世紀,對社會的管理和認識提高了多少?

冉阿讓的轉變也是有一個過程的。19年的勞役並沒有使他成為一個符合當時社會要求的人,相反,他變成了一個劣跡斑斑的壞人。出獄後,控制不住自己,不斷做壞事。米里哀主教是第一個感化他的人,主教的真誠和教化,激發了冉阿讓內心深處原始的良知,促使他開始走上正道。影片沒有描述他7年中的轉變過程,但可以想象,冉阿讓不會在走出教主家門的時候世界觀就得到了徹底的改造。可以設想,冉阿讓接受了教主給他的銀器和錢,隱姓埋名,埋頭苦幹,一定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一點點積累資金,通過自己的理財能力,把作坊一點點做大,最後成為工廠的老闆。然後,通過自己的實力,開展慈善活動,影響社會,贏得上層社會的廣泛認可,最終當上市長。冉阿讓步入上層社會,但它本質上還是一個平民百姓,這就決定了他同情底層民眾,支援社會變革,最終迴歸平民的結局。

冉阿讓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不平凡的。影片通過冉阿讓的結局,揭示了19世紀初法國社會的悲慘世界,是非常成功的作品。同時,影片也給我們一個啟示,不管如何變化,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一個人活著,總要向社會做一個交代,不苛求每個人都對社會做出多大的貢獻,但應該多做善事。冉阿讓撫養的珂賽特代表了社會的一整代人,這代人還會容忍悲慘世界延續下去嗎?冉阿讓已經看不到以後的世界了。今天,我們觀看了影片,回眸一個多世紀以來的社會發展,冷靜地關注當今世界的演變

  悲慘世界觀後感篇3

悲慘世界為我們呈現了一部史詩般的歌劇電影!可以說,我看這部片值了。結尾處在廣場上的莊嚴激昂的畫面,我簡直有想站起來舉臂高聲吶喊的慾望。看這部戲之前,我以為第一次看歌劇電影會不適應,以為會像舞臺劇那樣畫面平淡。不是,我看到了很大部分面部特寫鏡頭,使我有一種感受是,非常的體貼的真實感。我真的覺得遺憾,中國怎麼就沒有人能拍出《悲慘世界》如此具有氣場、莊嚴、又是歌劇式的電影呢?

是怕我們中國人接受不了歌劇嗎?不,我第一次看不僅不會抗拒,反而感覺片中許多場景因為現場的演唱而更突出了所表達的意思,而更具有力量。因為影片所講述的背景正是19世紀法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青年志士心中的壓迫、被奴隸、對正義與自由的嚮往,滿腔熱血,化作如猛虎下山的咆哮,齊聲合唱震撼山河。

影片開頭不久,冉阿讓出獄受盡眾人白眼,淪落遭主教救濟,夜晚偷走主教的銀器,被警察抓住,不料主教竟說銀器是送給他的,從而挽救了他。主教的言行開始令他懺悔,場境是站在山巔的一角,不斷地叩問自己:主教是神派來拯救他的聖人,他決定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配以瞬間拉開場景的鏡頭,直抵雲霄中耀眼的陽光。

我沒有看過原著雨果的《悲慘世界》,我知道電影很難與文字作比較,鏡頭要做的是一眼、一個畫面要帶給觀眾的觀感,而文字肯定描寫得更詳細完整,一呼一吸都能做到映入你的心中,鏡頭要帶給你們的是衝擊感。我覺得歌劇式電影非常整體地把悲慘世界帶給觀眾,它克服了舞臺劇的單一枯燥的.場景,強化了飄浮時代,國家與個人命運在革命動盪中的境況。

戰爭、奴隸、食不裹腹的貧民、為生存被迫出賣貞操的芳汀、市儈奸詐的房東夫婦、忠貞的警察賈維爾(直到最後被冉阿讓放過,而動搖對天職的忠貞,最後站在矗立的城牆邊,縱身墜入滾滾的湍流中。)、柯賽特與馬利尤斯的邂逅相戀、滿腔熱血號召發動革命的正義青年……

兩個半小時的影片中間不會讓你有悶場,情節緊湊,高潮迭起。冉阿讓的懺悔彷彿就如同我們每個人懺悔,我們都是渺小的個人,我們曾經不斷的犯錯,我們曾經豪情萬丈、理想豐滿,我們曾經深陷又掙扎,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還在不斷地重複舊路,我們還在不斷地犯錯,我們不可原諒,我們美好的一切彷彿早已遠去,永不再來,我們孤單影只,匆忙恐慌,為五斗米而賤賣尊嚴,我們不斷追問自己,心中的嚮往是否不再,希望是否已凋謝,我們要追求什麼?我們曾經的夢想還有沒有努力去追逐過、實踐過?

這幫熱血青年懷著祟高的理想,為實現自由、沒有壓迫、沒有戰爭的未來而就義,但其實他們只是追求最基本的權利,他們在追求可以公平競爭,人人平等,能保障生存的環境。國家是因為人而組成的,是為服務這個國家裡的的公民的,如果它連最基本的人權都無法保障,那百姓就會奮起推翻它,建立一個保障百姓的國家。正義彷彿就渾然天成,它是人們立世的底線,用以區分醜惡與黑暗,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量。

這部片彷彿是對自己的叩問,彷彿是對自己價值觀的修正。

  悲慘世界觀後感篇4

影片開始,就出現一群受盡折磨的囚犯在拉船,他們一起用滄桑而有力的聲音唱著《LOOK DOWN》。這首歌裡面的歌詞體現他們身為囚犯要面對冷酷的世界,沒有人尊重體諒他們。這首歌氣勢磅礴,很吸引人。 接著有一個鋪墊的場面,警長沙威叫冉·阿讓把旗子撿回去,旗子連在一根大木樁上,而冉·阿讓力大無比,竟然一個人就扛起來了,沙威對他的印象更加深刻了(他曾因對法律的苛刻而不滿——他偷了一條麵包卻要被判坐牢5年,所以幾次企圖逃獄被抓,於是當了19年的囚犯。)沙威對法律,他的職責,十分忠誠,而對犯法的人有種錯誤的想法:只要你是犯過法,你永遠都是一個會幹壞事的人。 出獄後,冉•阿讓受盡人們的鄙視,幸好被好心的主教大人留過夜。但是冉•阿讓卻偷走他家的銀器,主教大人用善意的謊言避免了冉•阿讓再度入獄。而冉•阿讓被主教大人的行為感化了。他決定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8年後,窮人的生活苦不堪言,同時響起歌曲《At the End of The Day》。歌詞中說他們窮人過了一天,就是老了,離死亡又近了一步,日過一日,他們的生活狀況還是沒有改變,沒有人幫助他們。歌曲的節奏十分緊湊,讓人感受到他們想改變生活的強烈渴望。 而此時冉•阿讓已改名為馬德蘭,且成為了優秀的市長。但冉·阿讓的相貌和救助平民時表現的力氣,引起了警長沙威的注意。在處理芳汀的問題上,冉·阿讓和沙威出現了意見上的分歧。善良的芳汀因受男人玩弄而生下私生女珂賽特,她唱著《I Dreamed a Dream》,其中有一句歌詞讓我印象十分深刻。“he slept a summer by my side……,but he was gone when autumn came.”芳汀曾經最美好的歲月都給了那個男人,可是他卻在她不再璀璨,急需幫助的時候,離開了她。讓身為女同胞的我,感覺到那種內心的嘶喊,傷痛。美好的一切奉獻出去卻得來如此悲慘的下場,讓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