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野草讀後感範文

校園 閱讀(2.6W)

狂人實際上是一個敢於向傳統挑戰的已經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一個敢於向現實的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徵形象。將狂人這個具有恐懼、多疑、知覺障礙和邏輯思維不健全等特徵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寫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卻並不是要表現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紀實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示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狂人的形象具有“狂”與“不狂”的兩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於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徵,一方面也在於他對傳統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則在於他“超前”的思想認識,說出了當時人們不敢說或根本還沒有想到的話。如同歷史上凡是反抗傳統、反抗社會現存秩序的人都無一例外地被視為“瘋子”一樣,狂人的思維和語言常常是離經叛道的,但他的觀察和結論卻是豐富和深刻的。作品雖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記,卻始終圍繞著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不斷髮生的吃人現象展開,其用意就是告訴大家,在寫滿“仁義道德”的歷史中,其實滿本都只寫著兩個字:“吃人”!這是魯迅對封建道德下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的結果。作品通過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觀察了他身邊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過枷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著吃人。狂人為此而困惑,作者為此而憤怒:“是歷來如此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來,這些人如果不改,最後終會被吃掉的,而未來的希望只能寄託在那些“或者還有”的“沒有吃過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野草讀後感範文

郁達夫說過,要想通過閱讀來了解中國,只有一條捷徑,就是讀魯迅,讀懂了魯迅,也就懂得了中國的一半。我想是這樣的,倘若讀懂了魯迅的很多作品,也就基本懂得了他心中若隱若現的希望。《希望》寫於1925年1月1日,魯迅在《(野草)英文譯本序》裡說:“又因為驚異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魯迅一貫鍾愛青年,他把民族振興的希望和光明的未來寄託在青年身上,因此青年的每一點變化都牽繫他的思想,影響他的情感

魯迅說:“文學,總是環境的產物。”魯迅在寫《希望》時,正是段祺瑞把持中華民-國政權,北京又處於中國近代史上的又一個黑暗時期。於是魯迅在無聲的吶喊,想以《希望》喚醒被麻痺的青年。

魯迅的散文詩,是在唱那希望之歌,迎接勝利的曙光。

今日重讀魯迅的《希望》,能感受到先生希望青年們,銘記歷史,莫等閒。他希望看到青年的奮起,為中國的前進而吶喊和行動。

魯迅先生說:“我自己,是什麼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東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著我自以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淵、荊棘、峽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負責。”因為生命是自己的,又全由自己負責,所以不惜以自己為實驗,解剖自己,連同肉體和靈魂,一併展示給人看——無論是高尚的、還是已經被扭曲了的。

這解剖的刀就是他自己手中那枝犀利、冷峻的筆。他用這枝筆描繪出了那些在殘酷的壓榨下變了形的肉體和靈魂,並且想借助它為彷徨中的靈魂指出一條生的道路,他將自己的這種願望賦予在《野草》中。“蓋世界大文,無不能言人生之悶機┅┅所謂悶機,即人生之誠理是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