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800字

校園 閱讀(1.71W)

老子的《道德經》只有區區的五千多字,卻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頓開,意義深刻。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老子道德經讀後感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800字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一)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 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呢?靜心、淨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座標;淨心:淨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座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雲:“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後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才會“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後,莊子強調少私寡慾,以靜養神,這是道教靜中養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淨心,淨處人生方向。

“淨者,不汙也”,天地萬物之間,潔淨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餚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故後人雲: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慾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我們可以看出“寵辱若驚”的根源就在於“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於人的心性不能清淨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何來“貴大患若身”呢?

由此,淨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慾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淨心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鑑,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麼是“有為”呢? 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幹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於靜心、淨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淨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淨心是盡心幹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範”。各行各業,各村各戶都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淨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集體,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在現代經濟社會下,重讀和闡釋聖典《道德經》,讓人們能致虛守靜、淨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於社會穩定,有利於工作團結,有利於家庭和睦!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二)

《道德經》的大名自是從小就如雷貫耳,但真的把書買來看,還是在看了電視劇【仙劍奇俠傳】之後,在仙劍中,看著那些蜀山大俠每施一個法術就念道一句道德經,就覺得好帥好好玩,

後來在書店看到就買了一本。

第一次看道這本書,其實和印象中有很大的落差。在印象中,這本道家第一寶典這麼著也應該是一本厚好幾寸,重十來斤的大部頭。拿到手才發現只有薄薄一本,全文加起來一萬字都不到,翻開來看,雖然有譯文,卻還是像天書一般,晦澀難懂。不過雖然一開始不能看懂什麼,讀起來卻有一股抑揚頓挫的美感。就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如“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就如“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總覺得有一股淡定的霸氣。就覺得好像讀完一句就能放出一個法術似的。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著作。又稱《老子》,被道教作為重要經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現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關的處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覺什麼,當真的去結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經歷,才感到哪份如汪洋般的玄奧。

道德經雖不長,卻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學、政治、軍事及人生諸方面都有不少的論述,自己多少能理解的,能產生感悟的,其實並不多,道德經給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個“虛”字。就好像數學中的0一樣,講究的是處下,是低調,是一無所有,其實卻意味著∞的存在,有句話叫機會只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虛”便是這樣的一種準備狀態,手上不固執的佔有什麼,才能隨時拿起什麼。當0做為分母時,整個式子的結果便是∞。它告訴我們生活要留有空隙,以保持靈動,就像畫畫留白一樣,一幅畫的成功,不在於它畫出了什麼,而在於它沒畫出什麼,在於它隱含了什麼,同樣,一次人生的珍貴,不再於一個固定的形式,路線,而在於,再於那存在於未來不可琢磨變數,那份能通過自己不斷奮鬥而產生的改變。。。

諸多經典,若是每天都翻來覆去的看,縱然熟悉,卻也會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無窮,小別勝新婚。對於道德經,猶有這種感覺。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三)

我最早接觸老子,是在中學歷史課本中,對老子的印象,可以說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屆讀書會開始了,局領導向我們每一位幹部推薦了《道德經》等書,終於有機會認真拜讀老子的《道德經》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讓我如獲至寶。隨著一頁一頁的翻看閱讀,《道德經》那智慧的靈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閃現。

想起林語堂曾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七年級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確如此,當我掩卷沉思,《道德經》給於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千百年來,人們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時代,“物質第一”的浪潮無情地衝擊著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講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變得非常物質化和金錢化。對於一名國家公務員來說,如何去面對物質時代的各種誘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個人以為,就是要按照《道德經》一書中所倡導的獨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靜處世,清靜自省,消除貪念,寬以待人,快樂學習、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一、致虛守靜是安於本職工作的根本。

《道德經》十六章雲:“致虛極,守靜篤。”這句話強調……

我一直認為,生活中應少一些浮躁喧囂,多一些筆墨書香。《道德經》是人類文明的精華,它集中體現了真善美的最高標準,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聳入雲的山峰。用心品讀《道德經》是很美的,而恰恰是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處給人以撫慰。讀書學習是我生命的自覺,闡釋聖典《道德經》,讓我能致虛守靜、淨化心靈,使自己在教育教學的領域內盡心盡職,不斷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與成長。

二、讀《道德經》後,讓我悟出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就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了解別人能戰勝別人,更應該瞭解自己有勇氣戰勝自己。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所以老子提出的“無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社會規則的事情時,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無所不為,所以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上善若水”就是這種“無為而為”的辯證極致。

除了“無為”、“虛靜”,《道德經》裡還有一個樸素的辯證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規律。在老子的眼裡,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長久;唯“寡慾”,方能無咎,也具有現實意義。他認為過分追求“聲色貨利”必定會帶來禍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規律,堅持按“自然、無為、樸素”的和諧發展規律辦事,才能夠利用規律來緩解、協調人類社會的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裡,他有一個很鮮明的闡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以此類推,天下萬物若違背了它的規律,必將受到懲罰。這種辯證法雖不很健全,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前瞻性。當前,現代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實用功利主義的過度膨脹,人們往往強調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質利益的滿足,認為個體的意志高於生命和自然的真,不願意相信自然的邏輯,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後的變質生活,長遠利益受到忽視,結果被自然一次次地還之以顏色,就是一個佐證。

三、愛護好我們的地球家園,踐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們的角度來說,老子所處的時代是剛脫離茹毛飲血的時代,就能對宇宙之中的規律有著如此深刻的認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個有無的`論述,可說把世間萬物的從生到死,從出現到毀滅剖析得精闢明瞭。道法自然的見解可說令我們現代人汗顏,幾千年前的人就意識到要順應自然,迴歸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壞自然。而我們現在把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瘡百後才猛地發現提出環保的概念,要去保護補救了,其實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補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為失去的東西很多是無可挽回的,滅絕了的物種也就永遠的消失了!

四、身為國家公務人員,定當竭力為國、為民效忠。

天長,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無私邪⑤?故能成其私。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執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夠長久不息,是因為這是個政府機構執行程式符合民眾的利益,符合道。政府的公務員不是為了自己的貪慾,性慾,食慾,玩樂,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當官,不是他們沒有這些慾望,而是政府的機構沒有這個機會,這些漏洞,讓他們去為所欲為。因此好的政府為優秀的品德好的人提供發揮才能的平臺,讓愚蠢,醜惡,猥瑣的人卻步。這樣的政府往往使公務員將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會出現讓領導先走的場面,這樣的政府才會生生不息。這不正是這個政府的公務員一絲不苟,無私無畏的行為,才能成就這樣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擁護。我覺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貪念。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夠寬以待人。

以上是我讀《道德經》的點滴感悟,《道德經》已儼然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清淨處世,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讀《道德經》吧,它會使你精神不再貧乏,生活不再無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聰慧,使人豐富,使人幸福,使人成為真正的人。

>>>下一頁更多有關“老子道德經讀後感”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