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馬說教學設計範文參考

校園 閱讀(9.27K)

篇一:《馬說》教案

馬說教學設計範文參考

第23課 馬說

【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和“說”這種文體的特點。

2.掌握文中的字詞解釋,通假字的用法;正確翻譯並背誦課文。

3.體會作者寄託在文中的思想感情,瞭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情況。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步驟】

一、欣賞圖片並匯入:

二、瞭解文體及作者:

明確:

說,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

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後來人加的,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談馬”或“論馬” 。

2. 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詩人,散文尤其著名,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謂郡望(郡裡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裡。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三、課文閱讀及翻譯:

1.全班朗讀。讀準字音,讀出正確的句讀。

2.教師範讀。同學拿起筆將自己剛才沒有讀準的生字圈出。

3.同學根據教師的範讀正音並在課文上注音再讀。

4.指導翻譯:

1)在教師的指導下同學將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加上點。

2)討論:共同探討並在書本上註釋這些實詞和虛詞。

3)班級討論: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疑難加點的字詞。

5. 試譯全文:

四、課文分析:

討論1:文中的千里馬、伯樂、說天下無馬的人各比喻什麼?

“千里馬”: 寓指人才。

“伯樂”: 寓指賞識才的人。

“說天下無馬的人”: 寓指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討論2:仔細閱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用原文語句回答下列問題:

A.千里馬的處境怎樣?

B.千里馬都受到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什麼地方?

D.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明確:A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B.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C.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D.伯樂不常有。其真不知馬也!

討論3: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論點,接著從正反兩方面對論點作概括論述,第二段進一步從反面展開論述,說明伯樂對千里馬的重要性。第三段對“策馬者”進行辛辣的嘲諷,結尾再次強調造成不合理現象的原因,是“不知馬”,與開頭的論點相照應

五、課堂練習:

(一)解釋下面句子中加線詞的意義和用法

1、策之不以其道

執策而臨之

2、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

3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飽,力不足

食之不能盡其材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子並釋義。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見。

(3)食之不能盡其材 。

(三)請分別指出下列句中“雖”字的用法:A.雖然 B.即使

1.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2.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

3.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4.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六、總結全文:

本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入境生趣 1.戰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裡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說:“您聽說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著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面板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為它哭泣,脫下衣服蓋在它身上。於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衝雲霄。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它看到伯樂瞭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為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2.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韓愈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著“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nìng(奸邪諂媚的人)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3.介紹文體 說──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十分靈活,可以敘事,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講究文采,和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

二、自學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其真無馬邪(yé)教師可帶領同學多讀幾遍,結合課文內容講清意思,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學習釋疑,感知內容 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朗讀提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四、點難撥疑,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⑴ 第一段文字說明了什麼?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呢?課文中作者寫“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是為了強調了什麼? 強調了伯樂的重要──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⑶ 第二段說明了什麼?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體現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麼? 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不識馬。 ⑹ 本段中通過那些語言來體現飼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⑺ 本段中哪句話點明瞭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瞭中心。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從旁指導。 3、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同桌間互相聽讀;指名學生朗讀;全班學生齊讀。

五、反思學習,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2、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3、揭示“託物寓意”的寫法。 本文采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這種寫法賦所託之物以某種象徵意義,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類似的文章我們還學過《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的道理於具體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儲蓄,能激發人們的想像。 4、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六、遷移創新 造成韓愈一代人懷才不遇的原因是因為統治者的愚昧無知,那麼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紀,你覺得社會需要什麼型別的人才?怎樣做才能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板書設計】 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無限痛惜) 食馬者無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憤怒譴責) 天下無馬 其真不知馬也 (深刻嘲諷)

【教後反思】

補充背景材料進行感悟。《馬說》一文是作者韓愈借千里馬被埋沒、被摧殘的不幸遭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因此有關於文章及作者的寫作背景尤為重要:《馬說》大約寫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鑑於此在學生自主學習環節中,我佈置了一項內容:結合歷史知識,藉助手中的資料,蒐集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內容

篇二:《馬說》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你們好!

我是 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馬說》,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

《馬說》是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1單元中的第四篇課文。這篇文章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通篇寫馬,實則寫人。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鍼砭和控訴;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文章對自己不著一字,憤懣不平之情和窮困潦倒之感卻充溢其中。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引發學生的思考:當代千里馬是否也要依賴於伯樂?

第二點、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這一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領會文章的寓意。因為新課標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的要求

3引導學生認識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恆,就能實現自己的巨集圖大志。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樹立遠大理想,不斷完善自身素質,成為堅毅、執著、博學、謙遜的人才”的育人目標。

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生動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又是一個難點。

二、學情分析

8年級學生較活躍,形象思維較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進行分析。意義識記已優於機械識記,自我意識較強,對事物有一定的獨立見解,但他們的有意注意穩定性較差。在教學過程中,可將積累詞語與培養想象力結合起來,文言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雖已初步接觸了文言文,對怎樣學習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體印象,但還是有畏難心理。所以要抓好預習。要求學生在課外利用工具書、課文下的註解疏通文意,能夠找出難詞難句,並對課文有初步的印象。

三、說教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誦讀法

教法千變,朗讀為本。對文言文的教學來說,誦讀尤為重要。要克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心理,激發學習興趣,就要從朗讀入手,讓學生把握文言文的節奏,體會其中的音樂美,感悟中國古代文化的韻味。

2、質疑法

課前作好預習,課上提出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學生互相釋疑,教師適當補充。

四、說學法

在我的教學設計中,始終貫徹了新課標的精神,即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共同發展。

1.圈點勾畫法

此法主要用在預習以及檢索“山市”的變化過程中。預習中,圈出生字詞,劃出疑難句,在檢索“山市”的變化過程中,要通過快速默讀,標出“山市”的初生、發展、高潮與消失四個階段。

2.文言文閱讀法

在預習中使用“初讀通語句,再讀明大意,三讀有感悟,四讀品內涵,五讀得啟迪”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誦讀法

把握文言文的節奏,體會其中的音樂美,感悟中國古代文化的韻味。

五、 教學過程

1 馬的世界 讓學生總結帶“馬”字的成語及與馬有關的文學作品。

這種匯入既鍛鍊了學生自己動手查閱資料的能力,又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還將他們帶入了文章情境。

2 解讀標題 標題為“馬說”,實則為“說說馬”,即發表一些關於“馬”的看法,於是引出對“說”這種體裁的介紹。(用多媒體展示)

3 講解背景故事 這一項由學生自己完成。

4 朗讀課文,解讀文字

葉聖陶語“非讀無以訓練語感,非讀無以激發美感”

當今語文教改氣氛活躍,新觀念、新教法層出不窮,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讀”這個本。所以,這個環節就是“邊探究文字邊朗讀,解讀到一定的深度,朗讀也到位了。”按照這樣的指導思想:

第一步:探討“食”字的讀法,帶動對這個字的理解,然後教師範讀。範讀是為了體現教師的示範和楷模作用。

第二步一個學生朗讀,然後全體朗讀。這樣是為了學生進一步熟悉課文。

第三步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著重詞語解釋和句子翻譯,將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全班進行交流。基本由學生自己解決,教師點撥,同時引導學生劃出本課的重點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見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教師進行歸類板書。(課件展示板書)

新課標要求學生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我設計這個環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並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

第四步 個別學生朗讀,學生集體評議,並說明理由。這樣學生的誦讀必須建立在對文章的理解上。學生的評議可能回涉及到這麼幾點:(1)5個“也”字句的語氣(2)最後一段刻畫食馬者愚妄無知嘴臉的句子和自問自答的句子的語氣。(3)整篇文章所蘊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 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把握正確語感、語氣進行朗讀。

5 精品細讀 教師此時應提出提綱挈領的問題讓學生對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的觀點是什麼?依據是什麼?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至此,學生已較透徹地把握了文章。接下來該呈現出文章最實質的核心了,“文章是說馬,但作者真的只想說馬嗎?”學生就很容易找出“千里馬、食馬者、伯樂”的寓意了。

6瞭解作者 依據文章推測作者此時的處境和所懷有的感情。然後讓學生介紹查閱資料所瞭解到的韓愈,和剛才的推測相印證。如有欠缺,教師作補充。

7 情感延伸 你如何看待當代社會千里馬與伯樂的關係?

對這個問題,教師應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對較消極的學生要適當地進行鼓勵。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

我設計這一環節, 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8 網路大看臺

我在網上摘取了一些網友的帖子,(用多媒體出示)同學們可以看出它們是形式內容不同的讀後感。然後,我就要求學生們也試著寫回復帖,長短形式不拘。等到微機課上發上去,大家共賞。

這個環節的設定,改變了以往讀後感的形式,具有靈活機動性,又引導學生正確合理地利用網路資源,可謂一舉兩得。

六、板書設計

篇三:《馬說》學案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

2.朗讀、背誦課文。

3.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助讀: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難以找到出路。通不過科舉考試就潦倒終身,即使考上了還要受到種種限制,根本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韓愈自身就經歷過這種遭遇,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重用,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封建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好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叫“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之嘆。

預習內容及方法指導:

一、摘錄字詞(標段序、讀課文,邊讀邊勾畫文中字詞,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解決生疏、多音、易錯字。)

二、文學常識:1.作者(掌握:名、時、地、評、作)

2.關於“說”的文體知識

三、朗讀(讀準字音、讀出句讀、讀流暢)

四、翻譯: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重點詞語的解釋在文中做出批註。

五、文言知識整理:重點實詞、虛詞的解釋,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及重點句子的翻譯,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絡。

1.一詞多義 馬之千里者 安求其能千里也 而伯樂不常有 之 策之不以其道 其其真無馬邪 而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馬也 執策而臨之 2.找出通假字並解釋

①食馬者: ②才美不外見:

③食之不能盡其材: ④其真無馬邪:“

3.詞類活用:

4.古今異義:

5.我找到的重點詞語解釋:

六、整體感知

1.千里馬的處境是怎麼樣的?千里馬受到哪些不公正待遇?

2.食馬者的無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3.伯樂和千里馬各指什麼?作者借伯樂和千里馬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4.本文的主旨句是什麼?

我的疑問:

探究案:1.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什麼樣人?“伯樂與千里馬”是什麼關係?

2.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食馬者的無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3.本文通過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讀完本文後,你認為伯樂應具備怎樣的才能?你認為現實生活中,如果沒有伯樂,千里馬會脫穎而出嗎?你認為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應具備什麼素質,才可能成為“千里馬”?

檢測反饋:1.給下列加點的注音。

祗辱 駢死 槽櫪 粟 外見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2.下列加點字的含義不同,請加以分辨

食之不能盡其材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策之不以其道

一食或盡粟一石 執策而臨之 執策而臨之

3.“以” 的意思和用法與"不以千里稱也"一句相同的一項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叢草為林 C、以至鳥獸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為

4.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於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食之不能盡其材 C執策而臨之 D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 理解填空。

①突出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性作用的句子是:

②敘述千里馬悲慘遭遇的句子是:

③千里馬才能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4.食馬者不識千里馬的具體表現是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我的理解:

5.翻譯: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我的收穫:

篇四:《馬說》課後題及答案

一、背誦課文,說說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設計此題,意在落實語文課程標準關於古文背誦的要求。說的練習,要求學生口頭說出作者在文中寄託的思想感情,即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既練習了口頭表達能力,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不同學生的說,還有相互啟發、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翻譯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劃線的詞的意義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熟悉課文,理解關鍵語句。譯文見“有關資料”中的“參考譯文”。加點的字“策”和“其”的用法,弄清每一處的含義即可,至於語法意義,可以不要求學生掌握。

三、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這些話題是常談常新的,請你聯絡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

這是一道完全開放性的練習。意在引導學生聯絡當今的社會現實,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這篇作品的思想內容,以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此題設計的幾個問題,都是“常談常新”的,所以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只要說出自己的理解,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個別同學的觀點有些偏激也不要緊,儘量讓學生暢所欲言,相信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多數學生是能夠明辨是非的。

篇五:《馬說》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自讀法、朗誦法、討論法、練習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多媒體教學裝置及課件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作者韓愈的有關情況及本文寫作背景。

2、領會、掌握文章詞、句、段的含義,讀懂文章。

3、理解作者託物寄意,以馬喻人的寫法。

4、能背誦、默寫全文。

(二)過程與方法

1、課前查詢資料,通過預習,初步瞭解文章大意。

2、課堂採取讀-議-講-練的方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課後結合相關資料及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到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加深對封建社會的認識。

2、體會文中韓愈所表露出的在壓抑中奮起的個性。

3、在現實社會中既重視老師、伯樂的作用,又不坐等伯樂發現自己,而要努力學習真本領,積極推銷自己,使才能得到發揮。

教學重點:

1、讀懂理解課文,並能熟讀成誦

2、加強人才觀教育

教學難點:韓愈為什麼會產生“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教學過程

一、 教師導語引入:

先請同學們看螢幕。

投影1:劉翔跨欄照片

劉翔是中國運動員的驕傲,他在雅典奧運會上以12秒91的成績平了世界記錄,取得男子110米欄冠軍,書寫了中國田徑新的歷史,除了個人努力以外,還要靠什麼?

學生回答:

學生1、是教練發現了劉翔是個練跨欄的人才,如果沒有教練發現他,他也不可能成功。

學生2、如果沒有教練對他加以正確的、科學的指導,他也不可能有今天的輝煌。

教師引導:從兒時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長,從平庸的跳高選手到奧運會冠軍,年輕的劉翔,早已習慣了鮮花和掌聲,但在劉翔的背後,有那麼一位默默無聞的教練孫海平。連劉翔自己也說過:“除了自己的天賦外,師傅有很大的功勞。”孫海平就是能識劉翔這匹“千里馬”的“伯樂”。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篇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文章,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馬說》。

設計意圖:用奧運冠軍劉翔這匹千里馬被伯樂孫海平發現作為導語,一是因為劉翔剛剛在雅典奧運會上奪得了男子110米欄的冠軍,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體育天才,是一匹真正的千里馬;二是因為劉翔從一個跳高運動員成長為跨欄名將,他的教練孫海平確實起到重大的作用,是當之無愧的伯樂,舉他們的事例引入,容易引起同學們的共鳴,增加學習的興趣,從而更好的達到學習目標。

二、 明確學習目標

投影2: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韓愈的有關情況及本文寫作背景。

2領會、掌握文章詞、句、段的含義,讀懂文章。

理解作者託物寄意,以馬喻人的寫法。

5、認識到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加深對封建社會的認識。

6、體會文中韓愈所表露出的在壓抑中奮起的個性。

7、懂得在現實社會中不坐等伯樂發現自己,而主動積極推銷自己,使才能得到發揮的道理。

設計意圖:在學習課文之前,讓學生了解學習所要達到的目標,使學生學習時有的放矢,知道哪些知識是自己需要掌握的,學習時思路就會更清晰,就更能有好的學習效果。

三、 檢查預習情況

1、 投影3

《馬說》

韓愈

教師:請同學們介紹一下“說”這種文體的有關常識以及我們學過的“說”有哪些。

學生:讀所查資料:“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十分靈活,但講究文采,跟現在的雜文大致相似。《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馬說”這個標題,是後人加的。“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我們學過的“說”有《愛蓮說》、《捕蛇者說》等。

教師:請同學們介紹一下作者韓愈的有關情況。

學生:讀資料:韓愈,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2、教師:同學們預習的都很充分,下面我們再看一看大螢幕

投影4

關於“說”

“說”是古代的一種體裁,大多是以華麗的言辭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和主張,跟現在的雜文相似.“馬說”即談馬,論馬.

投影5:

作者簡介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裡.他與柳宗元一起倡導了古文運動,開闢了唐宋散文健康發展的道路.韓愈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貶,《馬說》一文就表現了韓愈懷才不遇的憤慨.

3、教師:下面我們再一起處理一下本課的字詞,請同學們看螢幕

投影6;

讀準下列加線字的音

(1)祗( )辱於奴隸人之手 (2)駢( )死於槽櫪之間

(3)一食( )或盡粟一石 (4)食( )馬者

(5)才美不外見( )

教師提問學生,給出正確讀音

投影7、

辨析詞義

1、策 2、食 3、其

策之不以其道( ) 食馬者( )其真無馬邪( )

執策而臨之( ) 食不飽( )其真不知馬也( )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投影答案

投影8;

指出下列句子加線的字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什麼字。

1、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

2、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 才美不外見。( )

學生回答後,投影正確答案。

設計意圖:檢查預習這一環節很重要,一方面可以督促學生形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的習慣,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加強,另一方面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帶著問題聽課,更能有的放矢,提高課堂聽課效率。

四、 初步疏通課文大意

1、教師 :請同學們聽課文錄音,注意體會感情。

2、學生聽錄音。

3、聽錄音後,要求學生自由朗讀,進一步體會感情,並嘗試當堂背誦。

4、教師:請同學們分組討論課文翻譯。

5、學生討論。

6、討論後派代表翻譯課文;同學之間互相評論,指出不足。

7、教師點評。

設計意圖;學習文言文,瞭解課文大意,進一步體會文言字詞句的含義是很重要的,直接牽涉到下一個環節學生能否準確、恰當地理解課文。讓學生自己通過查資料,通過同同學們的討論,通過反覆朗讀來解決問題,同樣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的能力。

五、具體分析課文:

教師:請同學們再仔細閱讀全文,看螢幕,思考以下問題

投影9

思考:

1、 本文的主旨句是什麼?千里馬比喻什麼?伯樂比喻什麼?

2、 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什麼?它暗示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是怎樣對待真正的人才的?

3、 課文中哪一句最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4、作者為什麼會發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問題:

學生1、本文的主旨句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能發現人才,識別人才的人。

學生2、“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它暗示封建統治階級無視人才、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現實。

學生3、課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話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學生4、作者之所以會發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主要是因為作者韓愈長期不得志,屢遭貶謫,而且埋沒人才、摧殘人才是封建社會的一大弊端。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肯定成績。然後進行知識擴充套件

教師:封建社會埋沒了不知多少人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寫出民苦“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的柳宗元;與民同樂的歐陽修;“欲為聖明除弊事”的韓愈還有李白、蘇軾、王維……許多的人才,想為國家、為百姓做些事,無奈社會黑,多次被貶,結局悽慘。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以及通過合作解決問題的習慣。通過對幾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可以基本瞭解作者思想感情,掌握課文主要內容。

五、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要點提示: ’ (1)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裡,識馬就成為前提了。 3.齊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數量的餵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千里馬餵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3.齊讀第二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麼句式?

(3)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4)你是怎麼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要點提示:

(1)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2)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3)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裡“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於變化。

(4)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3.齊讀第三自然段。

(四)歸納課文。. 1.讀了本文請你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要點提示:

1.本文圍繞著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覆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於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並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2.閱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鍊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六、深入研討,擴充套件思維

1、教師:同學們對作者的思想,對課文的`主要內容都有了深入的瞭解。作者認為,自己是個人才,只是缺少伯樂的發現。在封建社會,如果沒有善於發現人才,使用人才的伯樂,確實什麼樣的人才也會被埋沒。那麼,在當今社會,從劉翔的事例中,我們能概括出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看待伯樂的作用?應該樹立怎樣的人才觀呢?

2、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1、伯樂的作用很重要,但並不起決定作用。

2、是金子總會發光,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說能日行千里的馬才是好馬,能拉車耕地的馬只要不偷懶也應該算是好馬。

4、既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擁有真本領,又要積極尋找機會,尋找伯樂,大膽展示自己的才華。

教師:如果是伯樂,就要發揮自己的作用,多發現人才,像劉翔的教練孫海平,就對劉翔的成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如果覺得自己是個人才,也不能在家坐等伯樂上門,而要主動推銷自己,讓自己這塊金子不被埋沒,早日發光。如果想成為真正的人才,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學習,培養堅強的意志,同時,注意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使自己成為像劉翔那樣的千里馬。

設計意圖:體現新課標中教學要體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要求,體現學校建立省德育特色示範學校的要求,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使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四有人才。

七、 歸納概括

由學生歸納本節課所學重點

這節課我們加深了對“說”這種文體的理解,瞭解了封建社會對人才的埋沒和摧殘,學習了一些新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特別是懂得了成為人才所必備的條件,既要重視伯樂的作用,又不能坐等伯樂的發現,努力學習,學好本領,成為真正的人才。

八、教師鼓勵學生

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刻苦勤奮,努力學習,早日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樑之才。

九、佈置作業

1、複習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 2、預習新課 3、以《我的人才觀》為題,寫一篇小練筆

篇六《馬說》課堂教學

一、匯入新課

師:從開學到現在,我們學習了許多古代文化名人的名作,就像地球有南極和北極,一天有白晝和黑夜,一個人的一生,也總是在矛盾對立中沉浮。生在晚唐亂世的杜牧雖有濟世之才,卻無用武之地;樂觀豪邁的劉禹錫雖想通過政治革新富國強民,卻終究失敗被貶謫在淒涼之地二十三年;才情卓著的東坡居士面對朗朗明月,欲乘風歸去,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人生就是這樣一個矛盾重重的難題,古往今來的人們,都在竭力求得一個圓滿的答案。那麼,唐朝文學家韓愈完成的是一份怎樣的人生答卷呢,讓我們隨著《馬說》去探討“人生”這個“此事古難全”話題。

二、“文”“言”之爭——孰重?孰輕?

師:《馬說》是一篇文言文。關於文言文的學習,我們語文老師一直有一個爭論,就是到底應該以積累文言知識即“言”為主,還是應該以欣賞文章內容即“文”為主。當然,文和言的有機統一是必須的,但是,我認為對於初學文言文的同學們來說,應該先打好言這個基礎。我曾經向大家推薦過預習文言文的方法,即“分類歸納法”、“舉三反一法”和“難點突破法”,我們現在就來檢查預習的效果。

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注意讀準下列字詞的音。

投影:

1、讀準生字的音

一石衹辱於 駢死 槽櫪 粟 食馬者

師:接下來我們看通假字。

投影:

2、辨清通假字的義:

食馬者:“食”通“飼”,餵養。

才美不外見:“見”通“現”,顯現,表現。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師:在文言文中,我們常常會遭遇一詞多義的情況,根據語境,辨清一個詞的不同義項,有助於我們理解課文

投影:

3、比較一詞的多個義項: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執策而臨之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食或盡粟一旦

故雖有名馬

雖有千里之能

生:第一個而字表轉折,第二個而字表修飾。

生:我有不同意見,我覺得第二個而字表順接。

師:順接和修飾有什麼區別呢,順接表示兩個動作或行為依次順序發生,如果前一個動作是更為了清楚地表明後一個動作的情態,那麼,就是修飾了。舉例來說,我們經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羞澀的詞語“掩口而笑”,而就是表示修飾。

生:第一個食是吃的意思,第二個是通假字,飼養,第三個也是吃,一食就是吃一頓。

師:請問今天早上,你食的是什麼?

生:我食了饅頭。

師:好食嗎?

生:很好食啊!

生:第一個雖是即使,第二個是雖然。

生:我反對,第一個是雖然,第二個是即使。

師:雖然和即使有什麼區別呢。

生:即使是將來時,表示這種情況還沒有發生,雖然是現在時,表示這種情況是已經發生了的。

師:呵呵,你真是學貫中西啊。簡單地說,“雖然”表示這種情況是客觀存在的,而“即使”表示這種情況還沒有出現,根據文章分析,作者認為“有名馬”是假設的情況還是實實在在的情況呢。

生:實實在在的情況,所以第一個應該解釋成雖然,更合情理。

師:舉三反一是我特別喜歡的一種文言學習方法,它能夠讓我們在融會貫通中更好地理解掌握一個詞的意思。

投影:

4、積累一詞的多個例項

或:有時 安:怎麼

一食或盡粟一石安求其能千里也

生:或置酒而招之。

師:我們馬上還能在下一個單元中學到“而或長煙一空”中的“或”字也是同樣的用法。安解釋成怎麼的例子很難回憶,好好想想。

生:安能辨我是雄雌!

師:嗬,記性真好啊!如果我們平常能有意識地用舉三反一法去學習文言文,那麼文言學習的過程,就好像跟老朋友約會一樣了。再請一個同學來翻譯一下這個重點段落。

投影:

5、難點突破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生:……

師:現在,關於文言文的“言”,大家還有什麼疑問嗎?

生: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這句話裡,似乎包含兩個物件,一個是千里馬,一個是食馬者,那麼,這個之字到底指代誰呢?

生:指代千里馬,鳴之,就是之鳴的倒裝。

師:我不太確定有沒有這樣倒裝的方式,但是,你根據平常的學習經驗來推測的方法值得表揚。

生:之指代千里馬,食馬者在句子中間省略了。

師:或者說,之字沒有意思,是作者為了湊足音節,和前文構成排比句式而加上的語氣助詞。因為,韓愈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非常講究文章的文采的。孔子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言文的文和言,應該有機統一。解決了“言”的問題,現在,我們來說說本文的 “文”。經過預習之後,你有什麼要和大家分享的獨特感受,或者有什麼想要和大家交流的疑惑呢。請大家一邊聽課文朗讀,一邊組織語言。

生:韓愈寫《馬說》有什麼用意?

生:我覺得千里馬好可憐,遇不到伯樂,而且遭遇還那麼慘。

生:我為古代那些有才之士的遭遇,感到憤憤不平。

生:我覺得,千里馬也不必憤怒,因為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生:我在想一個問題:千里馬為什麼一定需要伯樂呢?

師:你是不是想到了毛遂自薦的故事?同學們的發言,都是自己用心貼近文字的獨特感受,很好,我們希望的就是這樣的讀書方式——用心用情。

三、馬能千里——福兮?禍兮?

師:而我最困惑的是,一匹馬,成為一匹千里馬,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呢?

生:我覺得是一件壞事,樂極生悲嘛,千里馬的命運多麼悲慘。

生:我覺得是一件好事,千里還是可以逃脫奴隸人之手,奔向自己的廣闊天地的呀。

生:我覺得是好事,我還是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

師:你一定是一個內心充滿了美好的希望,特別積極樂觀的人。

生:我覺得是一件壞事,千里馬的才華太出眾了,有可能就會被人欺負,遭人嫉妒。

師:古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你的發言讓我想起一個故事,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凱旋之後,遭到了許多人的攻擊。他非常苦悶,這時候一個跟他友善的人就勸他放寬心態,他說,你看雞群裡,那隻挨啄最慘的公雞,一定是雞群裡最漂亮的一隻。

師:身為一匹千里馬,是福是禍,我們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發表了看法,現在,讓我們回到韓愈的時代,聯絡他的處境,用韓愈的原文來回答這個問題。接下來,請同學們集中注意力,我們將要在文字中穿梭,看看你們能不能跟得上節奏,請注意聽老師的提示語,大聲說出正確的句子。對於千里馬來說,才美能不能外見,能不能以日行千里著稱,關鍵因素是有沒有遇到伯樂,因為——

生: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師: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句話說明,千里馬是依賴著伯樂而存在。我們來了解一下傳說中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

投影: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幹裡的駿馬。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備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雲霄。

師:看來,韓愈說的一點不錯,真的是——

生: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師:俗話說,慧眼識英才,有了伯樂的慧眼,千里馬才從普通的馬裡脫穎而出,但是不幸的是——

生: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師:這就決定了許許多多的的千里馬難逃厄運,常常只能——

生: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師:從表面上看,千里馬不以日行千里著稱的原因是——

生: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師:但是,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生: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師:關鍵字是哪兩個?

生:不知。

師:食馬者不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而且還有種種更加過分的不知馬的表現——

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師:請用一個成語或者俗語形容食馬者的種種行為。

生:有眼不識泰山,有眼無珠……

師:這是多麼無知和可笑啊。可是,更可笑的是,他們還拿著鞭子站在千里馬的跟前說,天下無馬!請你仔細讀讀,從這句話裡,你讀出了怎樣的一個食馬者。

生:愚蠢。

生:可笑。

師:一個人可笑往往是因為——

生:無知。

生:自欺欺人。

師:欺人者,必先自欺。

師:面對這樣的食馬者,作者怎麼說?

生: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師:嗚呼,後面加一個感嘆號。一般表示一種非常強烈的感情,我們在本冊也學過的。

生:《藤野先生》,“嗚呼!無法可想……”

四、天下無馬——是耶?非耶?

投影:

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師:天下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請咀嚼這句話中的帶點詞語,你能從中品味出作者什麼樣的強烈情感。

生:對千里馬不幸遭遇的同情。

師:強烈一點,怎麼說。

師:深切的同情。

生:對狂妄無知的食馬者的辛辣的諷刺。

師:關於“其真不知馬也”這句話,有兩種翻譯:第一種是大概是不知道千里馬吧;第二種是其實是不知道千里馬呀。你認為,哪一種翻譯更切合韓愈所需要表達的意思。

生:我覺得是第一種,這樣表明作者希望千里馬以後能夠遇到伯樂,因為大概表示一種猜測。

生:我覺得是第二種,因為我覺得作者認為當時沒有伯樂,他非常肯定這一點。

生:我覺得是大概,他可能是覺得雖然伯樂少,但是總還是有的吧。

生:我覺得是其實,作者對食馬者的行為非常憤怒,語氣很強烈。

師:你們的意思是說,其實表示肯定,程度重,大概表示猜測,程度輕。請這邊的“溫和派”和那邊的“激進派”分別讀讀兩種翻譯,想想,哪一種比較切合作者的意思。

生: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生:其實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

師:再讀。對比明顯點。

生: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生:其實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

生:還是用第二種解釋,表達的諷刺的意味更強烈一些。

師:從這句話裡,我們能夠感覺到作者對食馬者的不知馬的辛辣的諷刺和有力的控訴。“天下無馬”,是耶?非耶?如果千里馬能說話,千里馬可能會怎麼說?

投影:

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

生:不知馬也。

師:注意,是千里馬在說話,千里馬知道自己是千里馬,他所悲憤的是,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

生:無伯樂也!

師:齊讀。

生: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無伯樂也!

五、韓愈《馬說》——說馬?說人?

師:如果我們瞭解一下韓愈的生平經歷,就會知道,世上的伯樂稀缺到了什麼程度。

投影:

知人論世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祖籍昌黎,人稱韓昌黎。幼年早孤,由嫂撫養。《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儘管如此,他仍然宣告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鬱鬱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師:韓愈的這種親身經歷遭遇,正是寫作這篇文章的思想基礎。搜尋你的記憶,你還能想到和韓愈有同樣遭遇的古代名人嗎?

生:杜牧。蘇軾。杜甫。

師:韓愈曾經提出“不平則鳴”的文學創作的理論,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詩人的不平之音。

投影:

同是懷才不遇人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師:由此可見,《馬說》說的不僅僅是千里馬的遭遇,也不僅僅是韓愈個人的遭遇,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就你的理解來看,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社會現象?

生:大多數有才華的人都懷才不遇。

生:如果這些人都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華,多好啊,人類文明的程序也許會加快很多。

師:作者面對這種現象,心情如何?

生:憤怒。

生:但是又無可奈何。

投影:

本文通過對千里馬的遭遇,闡述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被摧殘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強烈憤慨和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

師:作者的這種強烈的憤懣之情,不能直接說,或者不願意直接說,於是就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來含蓄地表達。我們再來回答開始的問題,《馬說》是說馬還是說人?是直陳其事,還是另有寄託?

生:另有寄託。

師:由此我們知道,韓愈的《馬說》和去年我們學過的周敦頤的《愛蓮說》一樣,都是作者借外在的物來言說自己內心的志,即託物言志。託物言志是“說”這種文體的基本特點。

投影:

說:釋也,述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說”通常採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

師:在託物言志的文章裡,事物往往因為有所寄託而獲得了新的含義,而這種含義又因為廣為流傳而成為一種眾所周知的符號。就像我們現在說到蓮花,就很自然地想到君子一樣。說說千里馬,伯樂和食馬者在現代語境裡的含義

投影:

千里馬——賢才

伯樂——善於發現人才的賢士或明君

食馬者——埋沒人才,甚至摧殘人才的愚妄淺薄的統治者。

師:千里馬難遇伯樂,就像賢才難遇明君。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他給了一個人傑出的才華,也許就不會再給他極佳的運氣,所以,千里馬難以遇見伯樂,幾乎是古往今來大多數人才無法擺脫的宿命,面對這樣的人生困境,該怎麼辦?韓愈的一篇《馬說》給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揭示了這樣一個人生的難題,但是,他用他的一生給我們做出了完美的解答。

投影:

韓愈,文學家、散文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散文尤其著名。在文學上,倡導“古文運動”,提倡散文,反對駢文,主張文章一定要言之有物,反對內容空泛;在文學語言上主張“陳言之務去”,即除去陳詞濫調,講求文學語言的流暢簡潔。與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稱他 “文起八代之衰”;杜牧把韓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詩歌並列,成為“杜詩韓筆”。他所提出的“不平則鳴”的文學創作的觀點影響深遠。

師:韓愈一生的成就是輝煌的,如果你是當朝皇帝,在他死後,要給他一個諡號,以概括他的最突出的成就,你會用哪一個字?

生:文!

師:呵呵,確實。看來大家都有當皇帝的才能啊,都是千里馬啊。作為一匹千里馬,和大多數人一樣,韓愈也沒有幸運地遇到伯樂,但是,他沒有沉淪,而是選擇了崛起,從人生的山重水複走向了柳暗花明。

六、懷才不遇——崛起?沉淪?

師:同學們,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甚至人類歷史上,愚妄淺薄的食馬者何其多,慧眼獨具的伯樂何其少,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的悲劇何其常見!所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大同社會,到目前仍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如果有一天,當你也陷入懷才不遇的困境,那時的你,將何去何從?讓我們也像韓愈那樣不平則鳴,有感而發吧。

學生寫作。

師:就快要下課了,所以,課堂上,老師只能給一個同學展示的機會了,誰要爭取?沒有人?要記得,此刻——

生:此刻沉默,你將埋沒。

師:哦,有三個人都不想被埋沒,怎麼辦呢?你們猜拳吧,公平競爭,我可不想充當埋沒人才的食馬者啊。

學生猜拳,周元勝出。

師:面對著機會,周元沒有放棄,她用自己的堅持和自信,贏得了展示的空間,掌聲送給這匹頑強的千里馬。

周元: 假如我懷才不遇

我會安慰自己,對自己說

你要堅持

假如我懷才不遇

我會鼓舞自己,對自己說

你要行動

假如我懷才不遇

我會相信自己,對自己說

你要自信

是的

假如懷才不遇真的發生在我的身上

我一定會承認自己

並且

更努力

讓全世界都接納我自己

師:周元,你的詩寫得真好,幸虧你爭取了,否則就被埋沒了。是的,千里馬雖然沒有遇到伯樂,但是,也可以自己爭取甚至創造機會的。我也寫了一首詩,也不想埋沒,所以,也要自己創造機會展現一下自己。

投影:配樂朗誦

我知道

盧望軍

如果,我竟

以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的概率

擁有了千里馬的資質和模樣

我一定不會忘記

磨礪我的蹄子,迎向雨雪風霜

因為我知道

世界是堵冷冷的牆

我必須讓自己強大

才能去到我魂牽夢繞的遠方

可是,遠方

也許煙霧迷離,塵土飛揚

而我的肩上,

也許拖著根根沉重的馬韁

沒有藍天白雲青青的牧草,

也沒有廣袤的原野供我四蹄飛揚

但我不會嘆息,說

命運如此不公,實在叫人沮喪

因為我知道,

當我好成一顆珍珠,

沙土便再也難掩我的光芒

而現在,

當陰霾重重世界似乎迷失了方向

我只需要

把心安頓好

靜靜地做自己的事

我相信

遠處一定有廣闊的天

有欣賞的目光

如果有一天

我真的也懷才不遇

我想這一刻

我比任何時候更確切地知道

我的故鄉在遠方

而我的腳

始終在前行的路上

師:杜牧雖然懷才不遇,卻成就了萬世詩名;劉禹錫雖然身居陋室,安貧樂道的美德卻流芳百世;東坡居士雖然常遭貶謫,卻修煉出了空前絕後的樂觀豁達;韓愈雖然沒有遇到伯樂,但是,他用他的詩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訴我們——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懷才不遇,那就做自己的伯樂!

投影:

做自己的伯樂!

篇七:《馬說》教案教學設計

寧海縣梅林初級中學 賴小珍(13646617613)

【教學設想】

文言文教學學生普遍不喜歡,覺得翻譯枯燥無味,我在設計的時候,就設想,如何既把文章講透,又讓學生有興趣學呢?於是,我設計了一個主問題,就是對千里馬之死的探究,竊以為這一探究深入淺出,既讓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出了許多,又可以很好的將字詞句的翻譯落實滲透在裡面,讓文言知識一定程度上得到鞏固。進而通過千里馬被埋沒的事實,結合作者理解文章託物寓意的寫法,並讓同學們聯絡實際,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

以下就是我基於梅林中學的學生學情,設計的《馬說》教學設計,部分環節是我上完之後,改進的。整體上下來,比較流暢。只是,由於課堂容量比較大,在上課之前,必須給足學生15分鐘,自己熟讀並嘗試梳通課文。如此,課堂就更活躍了,學生對文言詞句也鞏固得比較好,對課文內容也解讀得比較到位。

【教學目標】

1、 瞭解“說”的文體和託物寓意的寫作手法。

2、 熟讀課文,掌握重點文言詞語:而、雖、祇、於、駢死、以、食、或、是、雖、外見、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臨、其等。(重點)

3、 能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重點)

4、感知食馬者的形象(難點),明確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寓意。(重點)

【教學過程】

(一)題解匯入

齊讀文題“馬說”,兩次。(一方面讓全體同學立即因簡單的課堂活動進入課堂,集中課堂注意力,一方面也為接下來的題解做鋪墊)

預習過的同學告訴我,這是關於千里馬的說,還是關於普通馬的說?——千里馬。

之前,我們也學過一篇“說”,還記得嗎?——《愛蓮說》。

《愛蓮說》即“說說喜愛蓮花”,是一篇託物言志的議論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章題目又怎麼解?說說千里馬(論千里馬)。“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性的文體。”可見,《馬說》是什麼文體?——議論性的雜文。

千里馬有什麼好議論的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二)讀順《馬說》

自由讀《千里馬》一次(讀準字音,邊讀邊在書本上標註出生字新詞的注音)

再自由讀兩次,讀順,讀暢。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 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chēng)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三)再次齊讀,瞭解千里馬

邊讀,邊找出揭示千里馬最終命運的句子:

(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翻譯: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在僕役的手中忍受恥辱,和普通馬一起死在馬廄裡面。(注意:祇的字形;故、雖、於、駢死翻譯)

簡單的說,千里馬最終的命運就一個字——死。

結合文章猜一猜,千里馬可能有哪幾種死法?

1、餓死——依據: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譯: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來餵它。(注意:食的翻譯)

請問:如果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應該怎樣喂?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

翻譯: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要吃完一石糧食。(注意:之、食、或、盡的用法和翻譯)

可結果,餵馬的人怎麼喂的?有沒有一石糧食?食(shí)不飽,力不足(注意:食的翻譯)

翻譯:吃不飽,力氣不夠。

(此處上課時,學生可能找依據,直接就找的是“食不飽,力不足”,當然是正確的,如此,即可也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那千里馬應該怎麼喂?“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如此,同樣可以將相關語句翻譯分析,摻雜其中,全面準確。)

2、 打死——依據:策之不以其道。

翻譯:鞭打它卻不用正確的方法。(注意:策、之、以、道的翻譯)3、累死——依據: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沒有吃飽的)

翻譯:才能和美好的品質沒有顯現,想要和普通馬等同尚且不能夠,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注意:才、外見、且、欲、等、得、安的翻譯)

(在沒有吃飽,力氣不夠的情況下,還要要求它日行千里)

以上同學們說的千里馬都是因為身體上遭受摧殘而死的,它還可能是怎麼死的?

4、抑鬱而死——依據: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譯:聽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注意:而、通的翻譯)

明明是千里馬,卻“不以千里/稱也”,明明是千里馬卻“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翻譯:不以千里馬稱呼它。 想要和普通馬等同尚且不能夠。(鞏固翻譯)

其抑鬱,簡單地說是因為——懷才不遇。對,因為懷才不遇而憤懣。

(四)探究課文,理解千里馬

1、不管千里馬是餓死的,累死的,打死的,還是抑鬱而死的,總之,它最終的結局是死。

有人畫了一張千裡馬臨死之前的漫畫,你說,畫面合理嗎?為什麼?(自由說)

明確:合理。千里馬瘦骨嶙峋,餓的;垂頭喪氣,抑鬱的;抬腳吃力,累的。

死了自然而然就被埋沒了,那千里馬被埋沒是誰造成的?食馬者。

哦?依據是——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譯: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來餵它。 (注意:食、而的翻譯)

2、可見,食馬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無知。

3、具體怎麼個“無知”呢?文中具體描寫食馬者無知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翻譯:鞭打它卻不用正確的方法,餵養它不能使它才能充分發揮,聽它鳴叫卻不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馬鞭面對著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啊!”

(注意:策、以、道、食、盡、材、而、通、策、臨、之的翻譯)

請同學們也在自己腦海裡構想一幅漫畫,這幅漫畫要求勾勒出食馬者形象,想想:這幅漫畫中有哪些人,哪些道具,他們的動作、神情都是怎樣的?你會找哪些詞來形容漫畫著的食馬者?(自由言說)

學生髮言摘記:千里馬,高高瘦瘦的,旁邊站著一個渺小矮墩的食馬者,手執馬鞭,又無奈,又暴躁,大聲咆哮的樣子。

用幾個詞語來形容就是:有眼無珠,愚蠢,無知,淺薄……

食馬者的確愚妄淺薄,可是,作者難道真的只是為了寫愚妄淺薄的食馬者和被食馬者埋沒的鬱鬱而終的千里馬嗎?——不是。那作者其實是為了寫誰?

(五)結合背景,參透千里馬

課件展現: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他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 25歲中進士後,參加吏部博學巨集辭科考試,三次參加吏選,又都失敗;三次給宰相上書,沒有得到一次回覆;三次登權者之門,均被拒之門外。後,韓愈晉升為監察御史,在任不過兩個月,為了體恤民情,忠於職守,上書《論天旱人飢狀》,遭權臣讒害,貶官陽山令. 晚年,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

千里馬指的是——像韓愈一樣的懷才不遇的人才

食馬者指的是——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六)融情朗讀,讀懂韓愈

自由讀,找出最能讀出作者情感的語句,反覆讀,反覆揣摩。(明確後朗讀指導,讀出味道,讀出語氣,讀出情感)

明確: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以及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怎樣才會不憤懣?遇到伯樂。

那伯樂指——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以及希望統治者能賞識任用人才的願望。

(七)動情朗讀,讀出自我

每個人都是一批千里馬,假如現在你正被埋沒,你會怎麼做?(自由言說)示例: 毛遂自薦。

(八)完成作業,回味千里馬

1、背誦課文

2、熟記 :而、雖、祇、於、駢死、以、食、或、是、雖、外見、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臨、其等文言詞的意思。

3、熟記以下句子翻譯:

(1)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 cáo)櫪(lì)之間。

(2)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

(3)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

(4)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

(6)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九)板書設計:課文理解以課件形式展現,黑板上板書重點字詞翻譯。

馬 說——韓愈

而:表示轉折,然而; 是:這; 或:有時; 且:況且;

安:怎麼; 等:等同 道:正確的方法; 臨:面對。

【反思與改進】

作為語文教師,我一直很喜歡上古文,因為簡單.也因為即使在會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詞的解釋和語句的翻譯.因此更多的時候我所做的也僅僅如此.

可,此前的文言文教學,依照慣例讓孩子們進行翻譯,孩子們對一些重要的字詞進行了解釋和辨析後,轉眼就忘卻了。翻譯結束,再就課文提問,學生很容易反應不過來,課堂死板枯燥,即使幫他們明確了知識點,作業時,又記不準確了。

細細反思,應該是因為理念不對,我只停留在“灌”。如何讓枯燥的文言文“活”起來,如何讓文言詞句像小蝌蚪一樣鑽到我們的腦海中,並在那裡定居呢?

據此,我大膽嘗試,將翻譯與理解糅合在一起,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在分析中不斷鞏固落實文言字詞翻譯,巧妙運用一主問題拎起整篇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在理解中,輔以想象。重視學生的第一印象,關鍵句周到分析後自然得出的結論,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感受學習的快樂與成就感,收到了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