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七年級地理下冊《極地地區》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校園 閱讀(2.98W)

作為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地理下冊《極地地區》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地理下冊《極地地區》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七年級地理下冊《極地地區》教學設計 1

課時安排: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地理位置的特點;在南極洲地圖上能正確指出南極洲瀕臨的三個大洋、長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稱。

2、能力目標:在南極洲地圖上培養學生辨別方向的能力。讓學生了解南極氣候的特點,理解氣候的成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教育目標:讓學生理解保護南極環境的意義,認識到保護南極洲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南極洲位置特點和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南極洲的氣候特點及豐富的自然資源。

教學難點:南極洲氣候的成因。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請同學說說你瞭解的歐洲西部。(學生回憶,並回答問題。)

二、匯入新課:

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凶悍的北極熊,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地區嗎?講述,引導學生回答。

學生自由發言。

冰天雪地,企鵝成群、冰川深厚,這又是什麼地方呢?今天我們就走進這兩個神祕的地區。

板書:第五節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

三、講述新課:

㈠範圍、位置

學生讀圖、讀書,回答問題。指圖,指導學生從地圖上找到答案。

教師最後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總結。

1、北極地區:北極圈以北(學生思考,回答。)

(1)北冰洋的緯度位置特點(緯度最高的大洋)

(2)幾乎被哪幾個大洲包圍?(注意方位)北美洲、亞洲、歐洲。

(3)北冰洋跨多少個經度?(跨360度,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4)我們要講的地區是否就是北冰洋?不準確。應該是北極圈以內的地區,面積要大於北冰洋。

2、南極地區:

南極大陸及附近島嶼和陸緣冰。

(1)南極洲的緯度位置特點

(2)環繞三大洋(方位、順時針由東往西各是哪幾個大洋?)

(3)與哪幾個大洲隔海相望?

答案:

(1)(緯度最高的大洲)

(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3)南美洲、大洋洲

教材60頁《南極洲》和61頁《海上浮冰》、《南極冰蓋》。

提出問題:想一想,為什麼浮冰對海上航運會構成較大的威脅?

浮冰陸在海面上的部分體積小,不易被發現,但在水下部分的體積巨大,所以船隻很容易被巨大的浮冰撞毀而沉沒。

㈡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氣候

教材60頁,閱讀材料,概括南極地區的氣候特點。學生一條一條的閱讀,討論、總結。

1、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烈風、乾燥。

2、兩極地區的氣候特徵:酷寒、多狂風、降水稀少。

3、兩極地區的氣候形成原因。

小結:總結本節課內容。

作業:回家通過課外閱讀,查詢關於南北極地區的有關知識。

教學後記:

南北極地區是學生很感興趣的一個地區,神祕、遙遠、危險,冰天雪地,學生已經通過許多課外的閱讀有了很多的瞭解,只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學生就可以講出很多的內容。

七年級地理下冊《極地地區》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及範圍,並能說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環境特徵。

2.初步學會綜合分析氣候、水、生物之間的相互聯絡及其形成的區域自然環境特殊性,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

3.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能夠根據兩極的氣溫比較圖比較兩地自然環境的差異,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以極地地區兩幅圖的內容為中心,將教材文字內容逐一落實到圖上,將兩幅圖的各個自然要素聯絡起來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合作態度及對地理知識的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1.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

2.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教學難點

1.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

2.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3.兩極地區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教師出示地球儀。

提出問題:同學們,喜歡外出旅遊考察嗎?如果我們一直往南或往北走最終會分別到達什麼地方?

學生探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討論辨別:地球最南端、地球最北端;南極、北極;南極洲、北冰洋;南極地區、北極地區。

小結板書:第十章 極地地區

[講授新課]

假設提問:同學們,假如我們要隨科學家到兩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那麼,我們需要了解哪些有關問題呢?

探討小結: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討論列舉(教師注意啟發或提示)交流後,教師評價概括大家的意見:

首先,需要知道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

其次,需要了解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

第三,需要確定去兩極地區考察的時間。

第四,需要了解科學家考察的原因所在。

第五,需要了解在科考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100圖10.1“北極地區”和p101圖10.2“南極地區”(教師畫板圖)。

讀圖分析:把學生分成a、b兩組,請a組同學觀察“南極地區”圖,b組同學觀察“北極地區”圖,思考下列問題:

(1)圖的中心點是什麼地方?(圖10.1——北極點;圖10.2——南極點)

(2)圖中呈放射狀的一系列直線表示什麼線?(經線)

(3)圖中的每一條緯線是如何分佈的?(以極點為中心的一個個同心圓圈表示的是緯線,且越向中心,其緯度越高)

(4)圖中的方向是如何確定的?(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即圖10.1——內北外南,順西逆東;圖10.2——內南外北,順東逆西)

(5)地球的自轉方向在圖中應如何標註?(圖10.1呈逆時針方向;圖10.2呈順時針方向)

(6)東西經度是如何確定的?(圖10.1——面向南,0°經線的右側為東經度,左側為西經度;圖10.2正好相反)

(7)在北(南)極點,每一個方向都指向哪裡?(在北極點每個方向都指向南;在南極點每個方向都指向北)

(8)找出北(南)極圈,說明北(南)極地區的位置和範圍。〔北極地區:位於地球最北端、北極圈(66.5°n)以北,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亞、歐、北美洲的陸地和島嶼的廣大地區;南極地區:位於地球的最南端、南極圈(66.5°s)以南,包括南極大陸,以及周圍的海洋的廣大區域〕

(9)指出北(南)極地區跨越了多大的經度範圍?位於東半球還是西半球?(均跨越了360個經度,位於東西兩半球)

(10)說出北極地區中心大洋的名稱,環繞南極大陸各大洋的名稱。(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討論交流:先組織、指導a、b兩組各以學習小組分別就上述問題展開討論,並作好記錄。然後a、b兩組各推薦一個代表同時上講臺就上述同一個問題分別逐個邊指圖、邊彙報,其他同學分別邊補充,教師邊點撥,進行全班交流研討。

小結板書:教師在肯定、評價學生的討論、交流活動表現後,重點強調兩極地區的位置和範圍,並板書:

1.位置與範圍

(1)南極地區——位於地球最南端的南極圈以南——中心南極大陸。

(2)北極地區——位於地球最北端的北極圈以北——中心北冰洋。

承轉過渡:從以上對兩極地區位置和範圍的分析中可知,兩極地區分別位於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其緯度最高,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特點,必然對兩極地區的氣候、生物等自然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

觀看錄影:組織學生看錄影,感性認識兩極地區的自然景觀(或者展示幾幅有關兩極地區冰雪世界的景觀圖片)。

提出問題:同學們看了錄影,兩極地區的自然景觀以什麼顏色為永恆的基色?(白色)與其他地區在景觀上最顯著的區別是什麼?(冰雪覆蓋)

點撥板書:大家說得很對,白色是兩極地區永恆的基色,這裡形成了與其他地區不同的獨特的景觀;雪的世界,冰的海洋,終年銀裝素裹,並板書:

1、冰雪覆蓋的地區

例項感知:讓學生說說學校所在地冬季的最低氣溫大約為多少度?先有一個“冷”的意識。

建構想象:在我們的印象中,兩極地區冰天雪地,氣溫很低,而且風大,究竟冷到何種程度,風有多大,讓學生進入遐想,在頭腦中構造出從未經歷過的,但現實又存在的嚴寒景象。

指導閱讀: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中以後,先讓全班有聲有色地朗讀p102閱讀材料“南極的大風”,然後指導b組學生閱讀課文第2、3自然段,a組學生閱讀課文第4自然段。

組織討論:由感性——想象——理性,引導各組學生分別討論交流,得出兩極地區氣候的特點:寒冷、少雨、多風。

比較小結:先引導學生觀察課本p104活動2中圖10.5“南、北極地區氣溫比較”的資料,並與人體體溫以及水的冰點來對比,突出極地地區環境的惡劣程度。然後再讓學生列舉出南、北極地區的年降水量和平均風速等資料進行比較,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特徵(尤其是氣候狀況)的異同,以及南極地區的環境更加惡劣。最後教師邊小結、邊板書:

2、自然環境

氣溫低

(1)南極地區 降水少 地球上最冷的地區

風力強

(2)北極地區:終年冰封,但不如南極冷

提出問題:兩極地區都是冰雪覆蓋的寒冷世界,在這樣獨特的自然環境條件下有生命存在嗎?你能否說說兩極地區的代表性動物分別是什麼?

分組討論:先指導學生分組觀察課本p103圖10.3“南極的暖季”和圖10.4“北極景觀”景觀上的差異。再讓各組1名同學模擬企鵝和北極熊作自我介紹。然後就兩極地區各自的生物資源狀況、極地地區寒冷的氣候對當地生物造成的影響等問題展開討論。最後各組選派1名代表在全班進行彙報交流。

點撥板書:教師對學生討論和交流的情況進行評價,適當點撥。使學生知道南極的企鵝和北極的北極熊也構成了極地地區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理解環境對生物的進化和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並板書:

企鵝——南極的主人

(北極)北極熊的故鄉

擴充套件延伸: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下列問題:

(1)南極地區降水很少,為什麼會有巨厚的冰層?

(2)有人稱南極地區為“白色沙漠”這是為什麼?

(3比較兩極地區的自然條件,簡要說明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更寒冷的原因?

彙總點撥:在各組代表在全班發言交流後,彙總點撥討論結果。

(1)南極地區年降水量很少,但由於氣候寒冷,以降雪為主,蒸發極慢,所降的雪基本都積存起來,經過漫長的年代而形成了巨厚的冰層,平均厚度達xx多米,因而南極地區素有“冰雪高原”之稱。

(2)南極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55毫米以下,和撒哈拉沙漠不相上下,在內陸極點附近,降水量只有3~5毫米,比最乾燥的沙漠還要少,形成了大範圍的乾旱,地表又被冰雪覆蓋,因而南極地區不是沙漠,勝過沙漠,被稱為“白色沙漠”。

(3)北極以海洋為主,南極以陸地為主;南極表層覆蓋厚厚的冰雪折射反光,得到熱量更少。

[反思完善]

對照板書設計,引導學生共同比較、歸納本節課知識要點;總結方法,提出新問題。

[達標測評]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達標測評題

一、單項選擇題

1.位於極地中央的大洲是( )

a.大洋洲b.拉丁美洲c.南美洲d.南極洲

2.位於極地中央的大洋是( )

a.大西洋b.太平洋c.北冰洋d.印度洋

3.在北極點,前後左右的方向有( )

a.1個b.2個c.3個d.4個

4.在南極地區建房屋,為了採光好,房屋應( )

a.坐東朝西b.坐南朝北c.坐西朝東d.坐北朝南

5.北極地區是指( )

a.北極點 b.北冰洋 c.60°n以北的地區d.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

6.被稱為“冰雪高原”的地區是( )

a.北極地區b.青藏地區c.南極地區d.高原地區

7.跨經度最廣、緯度最高的大洋是( )

a.北冰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太平洋

8.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洲是( )

a.亞洲b.南極洲c.大洋洲d.南美洲

9.地球上最冷的地區是( )

a.西伯利亞地區b.北極地區 c.青藏高原地區d.南極地區

10.南極地區的代表性動物是( )

a.巨鯨b.白熊c.企鵝d.磷蝦

11.北極地區象徵性的動物是( )

a.企鵝b.北極熊c.海豹d.巨鯨

12.有“白色沙漠”和“風庫”之稱的地區是( )

a.沙漠地區b.高山地區 c.北極地區d.南極地區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南極地區示意圖”,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南極地區示意圖

(1)在圖中適當位置填注南極洲、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2)南極地區位於地球的最__________,是指__________度以南的廣大地區,包括__________大陸,以及周圍的__________,是一個__________的寒冷世界。

(3)南極地區素有“__________”之稱。大部分地方覆蓋著很厚的冰層,冰層的平均厚度達__________多米。

(4)南極地區除嚴寒之外,降水少,風力強,還被稱為地球上的“_______”和“__________”。

(5)a、b、c三點中位於東半球的是__________;a點位於s的__________方向,c點位於北極點的__________方向;當a、b、c三地處於晝短夜長的時期,我國東部地區是一年中降水比較__________(多、少)的季節。

測評題參考答案:

一、單選題:1.d 2.c 3.a 4.b 5.d 6.c 7.a 8.b 9.d 10.c 11.b 12.d

二、非選擇題:13 .(1) 略 (2) 南端 南緯66.5 南極 海洋 冰雪覆蓋 (3) 冰雪高原 xx (4) 白色沙漠 風庫 (5) bc 正北 正南 多

七年級地理下冊《極地地區》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知道南極洲是冰雪覆蓋的大陸;酷寒、乾燥、烈風的冰原氣候;豐富的淡水、鐵、煤、鯨、企鵝、磷蝦等自然資源。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3.教育目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是科研的寶地,理解人類對南極洲的科學考察,瞭解我國在南極洲建立的長城站、中山站和科學考察的近況,培養學生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在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人類對南極洲的科學考察。

教學難點:在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複習提問上節課內容。學生回憶,並回答問題。

請你說說南極和北極地區的位置特點和氣候特點。

二、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走進了冰天雪地的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在那麼冷的環境中,有沒有動物呢?(學生回答有,並且舉例說明。)那麼,這些動物有什麼樣的特點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動物資源。2001年我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人類對兩極地區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今後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好各課的知識。大家回家後找到了許多的有關兩極地區的小材料,各種趣聞,小故事。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三、講述新課:

指導學生以閱讀形式,找出有關的答案。

㈢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自然資源

1、淡水資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儲存於兩極地區。淡水資源十分豐富。

2、礦產資源

南極地區,已發現220種礦物,煤儲量豐富,查爾斯王子山脈上有是節上最大的鐵礦床,另外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3、生物資源

請同學們看一下圖片,62頁“兩極地區的動物”。

63頁,活動題。

㈤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指導學生閱讀64頁,《南極探險》。瞭解人類征服南極的過程。

1、人類對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2、我國在南極建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

3、我國對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指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這兩個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師引導:2001年我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人類對兩極地區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今後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好各課的知識。大家回家後找到了許多的有關兩極地區的小材料,各種趣聞,小故事。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學生活動:學生站到講臺上,給大家講一下自己所瞭解的南北極趣聞、故事等等。

作業:目標檢測的相關內容。

教學後記:

後半節課,學生自主交流,講一下關於兩極地區的小故事,學生們的積極性都很高,課堂氣氛熱烈,下課後,學生們的發言仍沒有結束。以後可以上一節關於兩極的地理知識交流課。

七年級地理下冊《極地地區》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瞭解兩極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

2、理解在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活動和環境保護的原因,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要求

1、瞭解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及範圍,並且能夠說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環境特徵;理解在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2、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能夠根據兩極的氣溫比較圖比較兩地自然環境的差異。

3、感受科學家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增強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認識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結構分析本章內容共一節,分為“冰雪覆蓋的地區”、“科學考察的寶地”和“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三個標題。三個標題會使學生對極地地區的瞭解逐漸深入。首先了解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集中體現在寒冷。正是由於特殊的自然環境,造成了當地有特色的資源,如冰川、動物。同時也使得那裡人跡罕至,留下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環境,這個天然的實驗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但科學家和開發者的到來必然會打破這裡的寂靜,“極地地區應該如何開發、利用?科學家在考察時應該注意什麼問題?人們應該怎樣對待這片潔淨的土地?”這是人們正在面臨的嚴峻問題。三個問題一步步地深入,會使學生從知識到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對極地地區有全面的瞭解。

內容點析

1、關於極地地區特殊的位置。教材將讀圖的過程和對極地地區位置的理解滲透到了活動當中,首先通過這兩幅圖可以瞭解兩地區的地理位置和大致範圍,這是理解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的基礎;第二,讓學生明確環繞南極大陸的各大洋和北極地區中心的大洋,南極能夠同時被三個大洋環繞,這是由其特殊位置決定的,同時海洋與陸地分佈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較大差異的主要原因。極地地區尤其是極點,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會出現較為特殊的現象,問題3的安排即是讓學生對此有一定的體會。由於是經線的交匯處,在極地地區還會出現時間等一系列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極地地區的特殊位置,而這些恰恰是前面學習“地球和地圖”時容易被學生忽略的問題。另外,還需要使學生明確北極和南極是兩個點,而極區的範圍則大致在極圈以內,這與平時的說法有出入。

2、對圖10.1和圖10.2的判讀。兩幅圖均為極投影圖,這種地圖在其他的章節中幾乎沒有出現過,因此要讓學生通過對兩圖的判讀,提高對這種圖的識別、分析能力,尤其是在這種地圖上辨別方向的能力。活動中的問題3起到了一定的啟發學生的作用。教師還應該進行更加深入的訓練(詳見教學建議)。教材將兩圖放在一起還有一個目的,就是便於學生對比兩個地區的情況,如海陸分佈的狀況。而這些也為後面的活動和教學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北極地區的平均氣溫和最低氣溫均比南極高,人們對南極的考察多於北極,都有這方面的原因。

3、關於南極的自然環境。南極的環境特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氣溫低、降水少、風力強。教材通過兩個閱讀材料使學生對此有感性的認識,同時用“冰雪高原”、“白色沙漠”和“風庫”高度地概括了南極氣候環境的主要特徵。在這裡需要給老師們明確幾個問題。

①“冰雪高原”的“高”是如何造成的?南極本身陸地的海拔高度並不是特別大,但冰川的厚度非常大,所以形成了“冰雪高原”。這是長時間氣溫過低,降雪日積月累的結果。

②南極之所以成為世界的“冷極”,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南極洲幾乎全部位於南極圈以內,緯度高,地面接受太陽光熱少;南極洲平均海拔較高

4、將生物資源直接放到自然環境的後面,而沒有與其他資源一起介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首先是為了突出極地地區寒冷的氣候對當地的生物造成的影響;第二,南極的企鵝和北極的北極熊也是極地地區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它們本身就是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

5、使學生能夠了解兩極地區在景觀上的差異及各自的代表性動物,並通過文字型會這些動物對極地地區特殊環境是如何適應的,進一步理解環境對生物的進化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6、教材通過兩則新聞報道使學生了解我國在南極建設的兩個考察站。同時,在活動中又提出兩次建站都是在2月,時間問題的提出,便於學生結合實際體會“極晝”、“極夜”現象給極地地區帶來的具體問題。

7、教材將極地地區的自然資源放到標題“科學考察的寶地”下,更突出了這些資源的科學價值。在礦產資源、淡水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未被人類破壞的自然環境當中,有的是由於其他地區日益缺乏而顯得更加珍貴,但對人類意義更大的應該說是原始的自然環境,它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極地地區之所以成為“科學考察的寶地”,根本原因還是由於它們的特殊位置。特殊的位置形成了寒冷的氣候,寒冷的氣候使得那裡人跡罕至,沒有人的破壞才能夠使歷史的遺蹟得以完整保留。正是因為極地地區具有這麼大的科學研究價值,所以人們應該合理地利用,並且保護好“地球上的最後一片淨土”。因此,從邏輯關係上看,這一標題既是上一標題的結果,也是下一個標題的原因。

8、煤本應該形成於溫帶地區,目前卻出現在寒冷的南極,說明南極洲在煤炭形成的地質年代應該是溫暖溼潤的氣候,能生長高大植物,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經地質作用形成了煤田,後隨大陸漂移至現在的位置。

9、以其簡單明瞭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科學考察的基本過程,同時也便於學生理解活動的第2題中秦大河的那段話,體會極地科考的價值所在。

10、閱讀材料“穿越南極”,通過對人類的一次穿越南極活動的描述,使學生加深了對南極地區惡劣環境的印象,最重要的是體會科學家們追求科學真理,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

11、對日本捕鯨的報道引出了對極地地區的和平利用和環境保護問題。主要措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際間的合作,如《南極條約》的簽定,教材107頁的那段課文,使學生了解到國際間對此做出的工作,以及我國對此問題的態度,這有助於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另一方面是個人的行為,教材通過108頁的閱讀材料介紹南極考察隊員的環保行為,這對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教師可將本章的教學分為2課時。

【新課引入】

對於本節的內容,教師可以採用情境創設的方法來進行匯入和組織教學。假設學生就是一位將要隨科學家到兩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的人員,那麼他需要了解哪些有關問題呢?首先需要對兩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自然環境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尤其是氣候狀況,以便做好著裝上的準備,其次需要確定考察時間,這是由它們特殊的緯度位置決定的;第三,要考慮科學家考察的原因所在,這樣就促使學生了解兩極地區的各種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以及科學研究的資源),同時可以討論一下人類考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類更好地進行可持續發展;最後還需要組織學生討論:“在科考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這主要涉及到對極地地區的和平利用和保護問題。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會很自然地將一系列教學內容組織起來。為了讓學生體會南極地區與北極地區的差異,教師還可將學生分為兩個組,讓他們分別進行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和思考,最後各自來彙報,這樣個別活動與集體討論相結合,學生能夠充分地思考,在比較的過程中也會理解得更深刻。

【冰雪覆蓋的地區】

1、教師在引入教學內容時,除了按照上述的思路之外,還可提出一些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在地球上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只有一個經度和一個緯度?有沒有幾條經線同時經過的地方?”“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跨越了多大的經度範圍?位於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這樣做可以起到以下幾方面的作用:①考察學生對經緯網的理解;②鍛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③深入理解極地地區在地理位置方面的特殊性,為後面的學習作一個鋪墊。

2、教師可以結合後面的'活動1讓學生讀圖,瞭解兩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和範圍,為理解其自然環境打下基礎。同時指導學生注意觀察:①兩地的海陸狀況如何?②長城站在中山站的哪個方向?問題一是為活動2打下基礎,問題二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極地投影圖的能力。極地投影圖對於國中學生來說較難理解,可採取一步步深入問題的辦法引導學生思考:①圖的中心點是什麼地方?②圖中以南極點(或北極點)為中心向外呈放射狀的一系列直線表示什麼線?③圖中以南極點(或北極點)為中心的一個個圓圈表示什麼線?④圖中的方向如何確定?⑤地球自轉方向在這張圖中如何標註?

3、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這一部分,可先讓學生來談對南極和北極的印象,然後再讀關於冰山和南極大風的兩段閱讀材料,另外還可以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幾幅照片,最後總結概括。在此過程中,儘可能地讓學生對比一下兩極地區的情況,並探求原因,這樣便於學生理解。學生對“白色沙漠”可能不會有體會,這時可讓學生查詢撒哈拉地區及其他沙漠地區的降水狀況,比較的結果可以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指導學生看圖10.3和10.4,結合文字型會動物對極地地區嚴寒氣候的適應性。同時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兩地區從景觀上有怎樣的差別。

5、活動2主要是讓學生對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作一下對比,活動要結合前面對兩幅極地投影圖的觀察來進行。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將南北極的溫度和人體體溫以及水的冰點來對比,突出一下極地地區環境的惡劣程度。第二步再對比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明確南極地區的環境更加惡劣。

【科學考察的寶地】

1、這部分可以通過幾個問題來讓學生來考慮:①人們最初去南極是出於什麼目的?現在的目的是什麼?②為什麼每年有大批科學家去南極考察?最吸引他們的是什麼?③科學家是怎麼進行科學研究的?④考察的過程中,科學家將會遇到什麼困難?⑤北極有哪些研究和考察價值?⑥對兩極地區的考察已經分別到了怎樣的程度?

2、這一部分也可以這樣來引入:先讓學生閱讀兩則新聞,瞭解我國現有的兩個南極科考站,另外還可讓學生看一下前面極地投影圖,瞭解世界各國在南極的科學考察情況。同時結合前面的活動2提問:“南極的自然環境這麼惡劣,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的科學家去那裡研究?是什麼吸引了他們?”這樣引發學生去了解其中的原因。

3、在講授南極的大量固體淡水資源時,可以將冰川在淡水中所佔的比例介紹給學生,突出南極地區的淡水資源對人類的意義。而南極的科學價值,則需要讓學生結合“圖示科考”和後面活動中秦大河的那段話來討論。同時在明確其重要的科學價值之後,再讓學生思考:“為什麼南極會有這麼重要的科學研究意義?”最終又落實到了南極的自然環境上面。

4、教師在介紹極地地區的礦產資源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煤應該在什麼條件下才能夠形成?”(溫帶地區,有大片的森林)“那麼為什麼在極地地區會出現煤礦或油田、氣田?”當學生回答有困難,可提示學生從大陸的漂移來考慮,這是對前面知識是否靈活掌握的檢驗。

5、閱讀完“穿越南極”這段材料之後,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從科考的路線來看,隊員們的前進方向是如何改變的?”這是對前面讀圖能力的鞏固。

6、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環境特徵及資源狀況可以對比來看,教師可以在這一節的學習結束之後,安排學生列表對比。南極北極海陸狀況中間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所包圍中間是北冰洋,周圍是亞、歐、北美三洲的陸地和島嶼氣候狀況氣溫低、降水少、風力大終年冰封,但不如南極冷資源狀況礦產,冰川,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環境主要為礦產資源代表動物企鵝北極熊

【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1、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讀關於日本捕鯨的報道,並蒐集更多的相關資料,使學生了解兩極地區面臨的生態環境危機,同時學生會認識到一些國家虛偽的面目,假借科學研究的名義而發展本國的經濟。結合活動1討論:“面對著最後一塊淨土,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措施?”。討論的結果最終要落在兩點:一是簽定條約,進行國際間合作,和平利用,共同保護生態環境;二是加強個人的環保行為。通過討論,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教師可以利用活動2的形式,讓學生在課下做北極地區環保與利用的宣傳活動,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既瞭解了相關的事件與知識,又在教育別人的同時教育了自己。

七年級地理下冊《極地地區》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說出南北兩極特殊位置、範圍。運用資料認識極地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

2、舉例說出極地地區生物資源和礦產資源。

3、瞭解極地科考意義和我國主要考察站。瞭解極地環境保護,樹立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特殊的位置和獨特的自然環境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請同學們看一段視訊,感受企鵝和北極熊的生活環境。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極地地區,板書第五節極地地區

(二)新課:

以丁丁去極地考察為線索,讓學生認識極地地區。

一、知識儲備--認識極地地區

展示、南北極地區圖,請同學們找出兩極地地區的位置和範圍及周圍的大洲和大洋。(南極地區是指以南的地區,以為主,被哪三大洋包圍,北極地區是指以北的地區,以為主,被哪三大洲包圍,北極圈穿過世界最大的島是。)

引導從緯度位置看,兩極地區是高緯度地帶,接受的熱量少,是地球上的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過渡:因為特殊的緯度位置使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更為獨特,板書獨特的自然環境

二、極地探險——獨特自然環境

1、讀課本48頁兩則資料,結合地圖請同學們說說北極地區對未來交通的重要性。

引導學生北極地區以海洋為主,被三大洲所包圍,是北美洲到亞洲和歐洲的空中捷徑。

2、讀課本48頁,結合資料分析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

引導:南極洲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冰層厚度2000米,周圍的海洋上有冰山,冰山是陸地上的冰川斷裂下滑漂浮在海面的冰川。是豐富的固體淡水資料,具有:冰雪高原:之稱。

3、讀課本48頁,根據圖中資料分析南極地區的氣候特點。

酷寒,乾燥,列風。

引導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仍有生命存在,說出最代表的動物是什麼?

4、讀課本資料,分析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

引導北極地區以海洋為主,周圍被三大洲包圍,受海洋的影響,氣溫比南極高,降水比南極多,風速比南極小。

5、用南北兩極企鵝對話,總結、比較歸納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

用兩個學生扮演模擬企鵝和北極熊的對話。

引導:從海陸差異,海拔高低分析南樣自然環境的差異。

合作探究一:以小組為單位分析南極地區為什麼比北極地區氣溫更低?把生成的答案讓組長展示。

(提示:從海陸上看,南極以陸地為主,在地形上以高原為主,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過渡:因為極地區自然環境獨特,所以在房屋設計上也與眾不同,請同學們看極地地區的房屋。

合作探究二:看課本極地考察站建築圖分析南極考察站的房屋為什麼這樣設計?

1、房屋的牆板採用“夾心”式,中間是保溫材料。窗戶較小,且多為雙層玻璃,玻璃夾層間幾乎為真空。

2、房屋地基很深,下面為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1---2米。

房屋朝不同方向開門,還設有天窗。

提示:一個地方的房屋設計與當時的自然環境有關,比如東南亞的高腳屋,沙漠中的房屋牆厚窗子小,那麼極地地區氣候惡劣,那麼房屋設計應注意什麼?

過渡: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無常住人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去極地。板書極地科學考察

三、極地考察——領略考察的魅力

閱讀課本50頁,看課本47頁地圖討論極地地區有哪些自然資源。學讓學生展示:

引導

(1)煤、鐵礦產資源,

(2)有豐富的淡水資源,

(3)海洋生物石室

(4)原始的自然環境。自然資源豐富。

南極的冰心可以提供珍貴的氣候資訊,對過去的氣候變化和未來的環境影響重大,極地地區礦產豐富為我們研究極地區提供地質價值,海洋上的生物為我們提供海洋生物價值,極地地區就是廣闊的實驗室,使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去極地考察。

過渡:現在征服極地區的人越來越多,對極地環境的破壞也不堪入目,所以要保護極地環境,板書極地保護在行動

四、極地保護——極地保護在行動

1、閱讀課本內容,結合幾張圖片分析下列現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有什麼危害?人類如何去做?

提示:人類大量實用噴霧劑,冰箱,空調,使南極上空形成臭氧層空洞,這樣太陽的紫外線就射到面板上,人類得面板癌的機會就增多,動物和人類眼睛得白內障的增多。

過渡全球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極地環境破壞,世界各地都受到影響,為了保護極地環境,和平利用極地地區,許多國家和地區簽訂了《南極條約》,中國也加入了該條約。所以進入極地地區的科考隊員十分重視極地環境,他們用的生活用品全部是綠色環保產品。我們為保護極地環境應該如何去做。

合作探究三:為了保護環境,同學們談談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去做?

提示:

1、給別人宣傳

2、自已做到節能,減排,愛護花草,平均每年植樹一棵,少用一次性筷子,節約紙張等等。

課後小結

小結:暢談收穫

我知道了極地地區的位置,緯度最高。

我知道了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獨特。

我知道極地考察的意義及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我學會了學習地理的方法。

七年級地理下冊《極地地區》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說出極地地區的地理位置、範圍和特殊的自然環境特徵,理解在極地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2、通過活動,學會在以兩極點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並能根據資料比較兩極自然環境的差異,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資訊處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利用訪談的形式彙報、整合問題。並運用多媒體課件對調查結果進行展示、交流。

2、反饋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教與學活動,使學生在考察、彙報、問題解決、反思的過程中感悟到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精神,並增強他們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2、通過調查、彙報考察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學會傾聽和欣賞別人,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合作態度及對地理知識的探究精神。

教學重難點及處理

重點:極地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特殊性;在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難點:兩極自然環境的特殊性。

重難點突破:通過課前考察、彙報、合作、直觀的資料感悟體驗。

教學方法

訪談教學方法

課前準備

將全班分成兩個小組,準備:

1、將兩極地區分為“自然概況”、“自然資源”、“科學考察”、“環境保護”四個專題。

2、兩個小組(男、女)分別對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進行相關資料的查閱、整理,並選出兩名學生代表,做為主持人,各小組做好彙報順序和形式的安排。

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本節教學內容分為“冰雪覆蓋的地區”、“科學考察的寶地”和“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三個標題。三個標題會使學生對極地地區的瞭解逐漸深入。首先了解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集中體現在寒冷。正是由於特殊的自然環境,造成了當地有特色的資源。同時也使得那裡人跡罕至,留下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環境,這個天然的實驗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但科學家和開發者的到來必然會打破這裡的寂靜,“極地地區應該如何開發、利用?科學家在考察時應該注意什麼問題?人們應該怎樣對待這片潔淨的土地?”這是人們正在面臨的嚴峻問題。三個問題一步步地深入,會使學生從知識到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對極地地區有全面的瞭解。

2、本節安排1課時教學,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極地地區的地理位置、範圍和特殊的自然環境,著重讓學生學會利用資料比較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理解開展科學研究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3、學生情況分析:極地地區是人跡罕至的地方,她的神祕給學生帶來了好奇和探究的興趣,學生在分組調查的過程中,會很自然地將一系列教學內容組織起來。

4、課程資源分析:隨著人類對極地地區科學考察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資料呈現在人們的面前,通過網上、報刊雜誌、媒體等很容易獲得有關的資訊,為學生的調查提供了資源。

1、從改變教學目標的表述形式入手,滲透素質教育新理念

長期以來,傳統的地理教學目標是以基於認知的“雙基”為主宰,學生的情意發展、學習過程的體驗及方法的學習被嚴重忽略。地理新課標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整合的目標全面重新整理了傳統的以“雙基”為主的教學目的,為地理學科的全面育人指明瞭正確方向。

2、從“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構建基於現代資訊科技的地理課程”的理念出發,組織編制教學內容

傳統的地理教學將地理課程視為學校的一門課,以教師、課堂、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被強化,使地理課堂變得封閉、孤立,使之與豐富多彩的校外課程資源日益疏遠,使學習者難以感知地理的魅力,難以體悟地理的價值。而地理新課標明確提出: “地理課程要充分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絡,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為此我設計了二個課前準備活動:一是調查內容分成四個專題;二是由同學自由組合,分兩個小組分別對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進行考察,感受不同的地區自然環境特徵並選取最感興趣的內容,以獨特的方式表現出來。目的是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獲取地理知識的途徑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由此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強烈內需和創造力。

3、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入手,設計教學活動

地理新課標大力倡導自主、探究、體驗、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創造及協作精神,教師由課堂的主宰者轉變為師生和諧互動的引導者,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必要的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情趣動機,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求索反思。為此我安排了本節課的教與學活動:

(1)課前準備

(2)訪談彙報、問題整合、展示、交流

(3)反饋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由我們的“環球之旅”的最後一站,直接進入課題。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進行課前調查結果彙報、展示、交流。

[反饋]教師點評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興趣、投入程度、合作態度、探索精神等,引導學生從本節課的學習中質疑,將學生的問題整合到分析合理利用和開發資源與保護環境的關係中,為激勵學生課外探究和以後的地理課程學習做好鋪墊。

“極地地區”教學實錄

師:今天我們進入“環球之旅”的最後一站----極地地區,誰能說說“極地地區”指的是哪裡?

生:(答)

師:極地地區包括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演示課件)。現在有請本次旅行的嘉賓主持----靚麗女孩夏斌斌和英俊少年宋齊晟。由他們帶領“赴極地調查小組”向大家彙報他們的“極地之行”。

(主持人上臺)

師:你好,斌斌!你好,齊晟!你們辛苦了!(握手問候)

主持人:您好!謝謝!

主持人:(面向大家)大家好!

夏:我是赴北極調查小組的組長。

宋:我是赴南極調查小組的組長。

夏:本次彙報由我們倆主持。哎,宋齊晟,聽說你們那裡的環境條件挺差的,還遇到了“殺

宋:是的,南極地區素有“冰雪高原”、“白色沙漠”和“風庫”之稱,請我們組的同學向你介紹。

學生男:(介紹概況和自然環境)

夏:太殘酷了,我們那裡的環境條件可比你們強多了,還住著愛斯基摩人呢?

宋:是嗎?快說說給我們聽聽。

學生女:(介紹)

宋:我們那裡雖然沒有常住居民,但是資源還是非常豐富的,那裡的主人是活潑可愛的企鵝。 學生男:(介紹自然資源)

夏:我們那裡的資源也很豐富,那裡特有的動物是憨態可掬的北極熊。

學生女:(介紹)

夏:儘管極地地區環境惡劣,但是那裡卻是科學考察的寶地。

宋:是的,我們國家已經在南極地區建立了兩個科學考察站。

學生男:(介紹科學考察)

夏: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學生女:(介紹)

宋:這麼頻繁的人類活動,對極地地區的環境不會有影響嗎?

夏:怎麼沒有影響?現在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越來越成為人們所關注的話題了。 學生女:(介紹環境保護)

學生男:(介紹)

夏:不錯,我們在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不要忘了要愛護地球上這片淨土。

宋:是的,地球是我們的家園,愛護地球就是愛護我們自己的家。

師:說的太好了!謝謝兩位主持人,謝謝兩個調查小組的同學們。我們瞭解極地地區的目的就是為了合理地利用她,保護她,為人類的發展和進步作出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練習)

《極地地區》的教學反思

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已基本達成,利用訪談的形式彙報、展示、交流,使學生明確極地地區的地理位置、範圍和特殊的自然環境特徵,理解在極地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通過活動,學會在以兩極點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並能根據資料比較兩極自然環境的差異,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資訊處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教與學活動,使學生在考察、彙報、問題解決、反思的過程中感悟到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精神,並增強他們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情感。通過調查、彙報考察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學會傾聽和欣賞別人,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合作態度及對地理知識的探究精神。

本課在教學設計上滲透素質教育新理念,從“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構建基於現代資訊科技的地理課程”的理念出發,設計了二個課前準備活動:一是調查內容分成四個專題;二是由同學自由組合,分兩個小組分別對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進行考察,感受不同的地區自然環境特徵並選取最感興趣的內容,以獨特的方式表現出來。目的是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獲取地理知識的途徑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由此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強烈內需和創造力;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入手,大力倡導自主、探究、體驗、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創造及協作精神,通過訪談彙報、問題整合、展示、交流,激發學生的情趣動機,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求索反思。

本課在教學活動中,基本上依據教學設計實施教學計劃,達成教學目標。

但是,在教學環節中,還有一些漏洞,課件的使用與學生彙報內容整合不協調,學生的資料資訊處理不夠恰當,學生彙報時的表述不流利。其主要原因是:

1、課件是教師製作的,而學生活動是自我組織的,因而在表達與演示上就會出現不和協。

2、學生的資料資訊處理、整合能力比較差,只注重資料的收集,而不注意將有用的資料加以重新編碼、篩選。

3、學生的臨場心理素質比較差,因心理因素的影響,致使一些相關資料沒有盡現,現場表述因心慌而不流利,同時反映出學生的準備不充分。

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應進一步加強學生資訊資料的處理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的鍛鍊和臨場應變能力的培養,同時,應讓學生自己製作和操作課件,以提高他們的運用現代化學習工具的能力。另外,如果有條件的話,此課最好能在微機室上,更能促進學生的資訊資料的處理能力的提高及學生綜合素質的展示。

七年級地理下冊《極地地區》教學設計 7

一、課標要求

說出兩級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以及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二、本課目標

1、能夠在南北極地區圖上辨別極地地區的範圍、位置及經緯線特點和地球自轉方向。

2、瞭解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點及差異。

3、瞭解兩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意義。

三、課前準備

如果你是一位將要隨科學家到兩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的人員,那麼你需要了解哪些有關問題?

四、知識建構

知識點1:冰雪覆蓋的地區

播放極地地區的DVD,歸納神祕的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位置和自然環境特徵。

探究一:

1、 請同學們從極地圖中查出兩極地區的位置範圍和周圍的大洲或大洋。

答:北極地區:位於北緯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圍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繞。

南極地區:位於南緯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2、 從緯度位置看,兩極地區接受的熱量多嗎?試從這個方面解釋兩極地區冰雪覆蓋的原因。

答:兩極地區緯度高,太陽斜射,所得的太陽光熱少,氣溫低,大部分地區冰雪終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蓋著陸地和大洋。

總結:由於太陽斜射,兩極地區氣溫很低。都有極晝、極夜現象,這是由地球公轉引起的。

3、 分析課本102頁有關材料,探究:在兩極地區不同的氣溫影響下,氣候和自然景觀會有什麼差異?

答:南極氣候:酷寒、乾旱、大風。南極景觀:厚厚的冰層,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庫"。

北極氣候:氣溫高於南極,降水多於南極,風速小於南極。北極景象:終年冰封,冰雪天地。

總結:緯度高,氣溫低,冰天雪地,南極酷寒、乾旱、大風。

探究二:

儘管兩極自然條件惡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圖10.3和圖10.4,說說最能代表兩極的動物各是什麼?

答:南極:企鵝。北極:北極熊。

探究三:

怎樣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答:站在南極點上,前後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極點上,前後左右都是南方。

知識點2:科學考察的寶地

探究四:

1、閱讀自學104—106頁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南極地區有哪些自然資源?

答:(1)有煤、鐵等豐富的礦產資源。

(2)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

(3)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

(4)還有原始的自然環境,成為天然實驗室。

2、南極大陸地下的煤是怎樣形成的?

答: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們進行氣象、冰川、地質、海洋、生物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南極大陸原來並不在南極位置,而是位於溫帶地區,生長著茂密的森林,經過地質變化形成煤層。

3、 從南極地圖上,找出中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並描述它們所在的位置。

答:長城站崛起在喬治王島上,在西經60度,南緯60度附近。中山站聳立在南極大陸上,在東經70度,南緯70度附近。

4、 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時間為什麼都選擇在2月?

答:2月是南極地區氣溫最高的季節。

小結: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用經緯線來確定,南極的氣候與北極相反。

5、自學105頁閱讀材料《穿越南極》,體會南極考察隊員勇於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6、南極考察如火如荼,閱讀課本106頁內容,說說北極科考為什麼越來越頻繁?

答:北極與南極一樣,都有重要的科考價值。二戰之後,又在北極地區發現和開採了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

總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久的將來,兩極地區必將為人類提供寶貴的財富。

知識點3: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展示日本南極捕鯨的資料。兩極地區都有大量的生物資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濫捕和濫殺,使兩極地區的鯨魚資源已陷於危機之中。該怎樣對待兩極地區的資源呢?

答:

小結:人類再也不能失去最後這片淨土了,各國要引起重視,務必用條約的形式束縛各國。旨在保護南極環境的《南極條約》於1959年12月簽訂,我國於1983年正式加入。

五、課堂小結

南極地區:南極圈以內的地區

冰雪覆蓋的地區 北極地區:北極圈以內的地區

南極素有"冰雪高原"之稱,還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極"

極地地區 代表性動物:南極企鵝、北極北極熊

科學考察寶地:我國在南極地區建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

真正建在南極地區的(即在南極圈以內)為中山站。

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南極條約》,保護地球上最後一片淨土。

七年級地理下冊《極地地區》教學設計 8

教學目的

1、 瞭解兩極地區的範圍,緯度位置特點並能在地圖上指出

2、 讀兩極地區圖,培養學生辨別方向的能力,瞭解兩極地區的氣候特徵並能分析其成因

3、 瞭解兩極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及豐富的淡水資源、礦產資源和海洋資源,知道世界上最寒冷的大洲分別是南極洲、北冰洋

4、 通過兩極地區的科學考察,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愛國主義熱情

教學重難點:

兩極地區的位置特點、南極的氣候特徵和成因

教學課時:

1 課時

教具準備:

北極地區圖、南極地區圖、地球儀

教學方法:

觀察法、讀圖法、自學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對照地球儀提問:地球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海陸分佈有什麼不同?它們的名稱各是什麼?

一、 兩極地區的位置、範圍

1、 學生看書思考: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各包括哪些範圍?

2、 教師對照地球儀指出起範圍

3、 兩極地區的位置講述按如下思路進行:

(1) 北冰洋的緯度位置有什麼特點?北冰洋周圍被哪些大洲所包圍?北冰洋跨經度多少度?

(2) 南極洲的緯度位置有什麼特點?南極洲被哪三大洋環繞?(按自西向東的順序)南極洲跨多少經度?

(3) 設問:如果一架飛機從南美洲南端出發,飛往澳大利亞西海岸,你認為沿什麼路線飛行最近?(越過南極上空的'路線最近,由此得出:未來的南極洲有可能成為南半球空中交通的中間基地,是南美洲、非洲和大洋州的空中交通捷徑)

(4)一個建築師想設計一個房子,不論哪個窗戶都向北開,他應把房子建在哪裡?

二、 兩極地區的氣候

1、 設問:從兩極地區的緯度位置來分析,兩極地區的氣候有什麼共同點?

過渡:兩極地區的寒冷程度是否相同呢?為什麼?(南極地區海拔高,且是陸地)那麼,南極地區的氣候有什麼特徵呢?

2、 學生閱讀 P60 活動中的材料,根據材料概括南極的氣候特徵:酷寒、多狂風、乾燥

3、 學生討論:南極地區酷寒的原因是什麼?南極洲降水少,為什麼會形成巨厚的冰層? 過渡:雖然兩極地區是一片無人的白色荒漠,但是卻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

三、兩極地區豐富的資源

1、 學生閱讀 P61-62 閱讀材料,思考:兩極地區有哪些豐富的自然資源?(淡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教師結合材料講述)

2、 學生回答 P63 活動 1、2、3

3、 結合教材和有關資料,瞭解北極地區的居民

過渡:由於兩極地區有著未經人類雕刻的原始環境,為科學家提供了廣闊的天然實驗室,因此有著重要的科研價值

四、 極地科學考察

1、 學自讀 P64 材料,思考:南極探險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2、 你瞭解哪些有關南極考察的事情

七年級地理下冊《極地地區》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和範圍

2、瞭解兩極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

3、理解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標:

1、學會在以兩極地區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2、能根據兩極的氣溫比較圖比較兩地自然環境的差異

(三)情感目標:

感受科學家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增強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認識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兩極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在以極點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思路

根據教材內容,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基礎知識:兩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和包括的範圍,以及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第二部分介紹兩極地區主要的自然資源;第三部分由於人類的到來必然對兩極地區造成破壞,因此要保護極地地區。

教學過程

展示“南極考察圖片”,提問:“誰能告訴老師這是什麼地方?你們想不想去?”

情境創設 假如你是一位將要赴兩極地區進行考察的科學家,你需要了解有關極地地區的哪些問題呢?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將全班每四個人分成一組,討論派代表回答,回答最好的一組給予鼓勵。

教師講述 首先需要對兩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自然環境有一個全面的瞭解。

展示圖片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去掉極點)

學生活動 學生試著自己判斷哪一幅是南(北)極地區;並且討論歸納其不同特點:北極地區主要是海洋,周圍被大陸所包圍;南極地區主要是大陸,周圍被海洋所包圍。

學生活動 在老師帶領下,在北極地區圖上找出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和北極地區所包括的範圍(注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地圖跟平時所看到的不一樣,這幅地圖是從極點上空來看的,它有弧線和射線,弧線代表緯線,射線代表經線)

板書 1、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範圍

教師小結 位於地球最北端的北極地區,是指北緯66.5度以北的廣大區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亞、歐、北美三洲的陸地和島嶼。

教師提問 在圖上,北極地區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北極點,它的時間如何?在這一點上每個方向都指向哪裡?

學生分組討論這兩個問題

板書 2、北極點

教師提示 在同一經線上地方時相等,那麼在經線相交的地方,時間該如何來計算呢?

學生思考 略

情感教育 在這種情況下,在極地工作的各國考察隊員保留各自國家的地方時間,遇到外國人時一般不問:“現在幾點了?”一位美國考察隊員曾這樣描述他們在極點舉行壘球比賽的情形:“那隻小小的壘球一會兒從今天飛到了昨天,一會兒又從昨天飛回今天。

繼續提問 那麼在北極點,每個方向都指向哪裡呢?

活動 教師給每桌同學發一個地球儀,兩人合作,假設一人在北極點,一人在北極點附近的任一地方,教師提示:經線連線南北兩極,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由學生討論回答,並說出理由(在北極點,每個方向都指向南方)

引申 任取兩點,建方向座標來辨別方向

承接 研究了北極地區,那麼南極地區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板書 3、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範圍

學生活動 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所包括的範圍

教師小結 位於地球最南端的南極地區,是指南緯66.5度以南的廣大區域,包括南極大陸以及周圍的海洋。

引申 思考:如果建一座房屋它的四面都朝南,應建在何地?(南極點)

提問 對於南極,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

板書 4、南極的別稱“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風庫”

教師講述 在七大洲當中,南極洲的平均海拔是最高的,約2410米,在地圖上大家可以看出,在南極大陸上,它的顏色是白色的`,是由冰雪所覆蓋的,冰層的厚度就有2000米左右,因此南極地區有“冰雪高原”之稱,南極地區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區。

教師提問 在這麼寒冷的地區,什麼樣的自然景觀最顯著呢?

學生看書回答 略(冰山,錄象—冰山的形成或材料中南極冰山的形成)

小型討論 冰山的作用

教師講述 除了嚴寒之外,南極地區還被稱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風庫”。

提問 為什麼南極地區會被稱為“白色沙漠”呢?它與我們平時所提到的沙漠如撒哈拉沙漠有什麼相同之處嗎?

學生思考 略

教師小結 主要原因是南極地區降水非常少,大部分地區的年降水量為55mm,最少的地方不足5mm,與撒哈拉沙漠地區差不多。

但由於南極地區非常寒冷,降水以固態形式為主,氣溫低不易融化,所以結成厚厚的冰層。

承接 大家知道嗎?如果把一條繡跡斑斑的鐵鏈放在南極的風口,不到一小時,它就鋥亮如新,這說明什麼呢?(因此南極又是一個巨大的風庫)

繼續提問 南極地區的“風庫”又是如何得來的呢?

錄象或材料 南極的大風

教師講述 南極地區風速為17—18m/s,最大風速可達100m/s,而我們平時所說的12級颱風,風速也只達32.6m/s。

過渡 北極地區的寒冷和風速都不及南極地區。

關於北極地區的寒冷和風速 由學生自己看書,概括回答

過渡 在冰天雪地的兩極地區,我們不能忽視生命的存在,學生分組討論,分別表演南(北)極去,可能遇到的“主人”。

過渡 兩極地區氣候非常惡劣,那麼人們為什麼要去極地地區呢?最初的目的是什麼?現在的目的又是什麼?

板書 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學生思考回答 略(自然探險—科學考察)

教師講述 南極地區主要是陸地,各個考察國家都在極地建了考察站,中國也不另外,在南極地區建了兩個考察站—長城站和中山站(由同學在圖上找出來,並要求學生進一步判別中山站在長城站的什麼方向)

學生在圖上找出這兩個站(這兩個站的緯度位置不一樣,中山站在極圈以內,會出現極晝極夜現象,而長城站則不然)

板書 1、南極建站的時間

學生思考 為什麼我國兩個建站時間都是2月份。

板書 2、兩極的自然資源

教師講述 我們把南極地區稱為科學考察的寶地,是因為南極是一個自然資源的“大倉庫”,那麼南極地區到底有哪些自然資源呢?

學生思考回答 略]

教師小結 南極地區的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礦產(點選圖片:南極地區,由學生找出有哪些礦產資源,並思考南極為何有煤存在),它的地上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它的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還有原始的自然環境,這些古老的自然環境埋藏在厚厚的冰層以下,那麼如何知曉呢?

展示圖片10.6南極科學考察示意(這幅圖可由學生試著描述)

教師講述 北極地區因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在科學研究和考察方面佔有重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北極地區的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的進一步發現和開採,人類對北極地區的科學研究和考察也越來越頻繁。

過渡極地地區由於科學家和開發者的到來必然會打破這裡的寂靜,極地地區應該如何開發、利用,科學家在考察時應該注意什麼問題,人們應該怎樣對待這片潔淨的土地?

板書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展示圖片 南極鯨SOS

提問 這則報道說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思考回答 略

板書 1、南極生態遭到破壞

教師小結 這說明極地地區面臨生態危機,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一些國家假借科學研究的名義而發展本國的經濟。

教師講述 大家知道目前關於南極地區,國際上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是什麼?

學生討論回答 南極臭氧層空洞

教師補充 最近在南極冰層裡出現了空氣汙染的顆粒

提問 如何保護最後一片淨土?

板書 2、採取措施

學生討論回答 一是簽定條約,進行國際間合作,和平利用,共同保護生態環境;二是加強個人的環保行為。

板書設計

一、 冰雪覆蓋的地區

1、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範圍

2、北極點

3、南極地區的緯度位置及範圍

4、南極的別稱“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風庫”

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1、 南極建站的時間

2、 兩極的自然資源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1、 南極生態遭到破壞

2、 採取措施

七年級地理下冊《極地地區》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說出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環境特徵,理解在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2、使學生學會判讀極地投影圖,並能根據兩極地區的氣溫特徵比較兩極自然環境的差異。

3、通過書中例項,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精神,並增強他們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極地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特殊性。

2、在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兩極自然環境的特殊性。

教學準備

教師

計算機或實物投影儀、兩極地區投影圖。

學生

1、收集有關兩極地區的自然景觀和生物資源的圖片、資料。

2、歷史上人類對兩極考察活動的圖片。

3、日本捕鯨的資料、照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師生活動 提示和建議

第一課時

匯入新課

教師:前面我們學過分別位於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國家和地區,今天我們來學習同時位於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區──極地地區。

問題:

1、假設我們要建一座四面朝南的房子,應建在何處?相反要建四面都向北的房子呢?

2、同學們瞭解兩極地區嗎?說說你們對南極和北極地區的印象。

3、南極和北極地區的代表動物分別是什麼?

板書:一、冰雪覆蓋的地區

極地地區的位置和範圍。

教師:掛兩極地區的投影圖,指導學生看教材P100~101,讀圖10.1“北極地區”和圖10.2“南極地區”。

學生活動步驟

1、找出北極圈和南極圈,並說出北極地區和南極的緯度範圍。

2、研討緯度位置對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的影響?

3、對圖10.5(“南、北極地區氣溫比較”)進行對比分析。

4、讓學生將南北極的氣溫和人體體溫以及水的冰點來對比,突出極地地區環境的惡劣程度。

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對極地地區產生興趣。讓學生學會在極地地區辨別方向的方法。

展示各組收集的有關兩極的資料和圖片,並展開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讀圖,指出環繞北冰洋的大洲和環繞南極大陸的大洋名稱。

極地地區位於66.5°~90°的廣大地區,緯度位置屬於高緯度,這對極地地區自然環境有著直接的影響,造成兩極地區氣溫低下。通過對比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氣溫,使學生了解南極地區的平均氣溫和最低氣溫均比北極地區低。

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特徵。

讓學生閱讀P102的兩則閱讀材料,並展示自己收集的有關極地地區的資料、圖片。比較兩極自然環境的異同。

學生活動步驟

1、把學生分成兩個大組,一個組代表北極地區,一個組代表南極地區。

2、給5分鐘時間讓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和閱讀材料。

3、各組選代表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圖片,並進行對比,討論。

4、用紙列表比較出北極地區、南極地區在自然環境上的異同點。

教師:下面請小組代表上黑板填寫下表。

附表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自然環境的對比

異同點 北極地區 南極地區

相同點

不同點

教師小結

北極中心──北冰洋;南極中心──南極大陸。兩極地區終年嚴寒,即使是在暖季時,也是冰天雪地。相比之下南極地區的環境更加惡劣,被稱為地球上的“寒極”,因大部分地區覆蓋著很厚的冰層,素有“冰雪高原”之稱,另外還被稱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風庫”。 讓學生藉助書上的描述、材料和自己找的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並能通過對比,找到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在自然環境上的異同。

提醒學生注意比較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地表的.不同,以及兩地在降水量、風速等方面的差異。

表格畫在黑板上,學生填完後注意訂正和點評。

第二課時

新課匯入

教師:同學們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可能會感到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與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充滿了神祕之處。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人類從未停止對它的認識過程。

板書: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教師:南極遠離人類的居住地,自然條件又非常惡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科學家去考察。下面給每組佈置一個題目,分組討論後,推出一個代表發言。

第一組:人們最初去南極是出於什麼目的?現在的目的又是什麼?

第二組:南極有哪些自然資源?南極大陸地下的煤是怎麼形成的?反映了什麼樣的氣候環境?

第三組:南極大陸的冰雪具有什麼科研和利用價值?

第四組:為什麼把南極地區稱為“天然實驗室”?

學生活動步驟

1、猜想。

2、組內討論發言。

3、老師巡察提示。

4、小組代表發言。

5、其他同學補充或發表不同看法。

6、老師參與總結。

(微機或投影儀展示)

圖片1我國考察隊員手舉五星紅旗站在南極大陸上。

圖片2我國“長城站”和“中山站”的照片。

圖片3“雪龍號”考察船航行在大海上的照片。

教師:同學們在平時讀書、看電視中,可能知道我國在南極建立的兩個考察站的名稱。下面,我們請兩個同學來發佈下面兩條新聞,大家在聽的時候請思考下面的問題。

(問題)1、為什麼兩次建站的時間都選在2月?

2、我國南極考察船從我國出發時,應該選擇什麼季節最好?

學生活動步驟

1、(老師啟發)南極被稱為“寒極”“冰雪大陸”和“風庫”,因此在建考察站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2、(學生回答)避開大風大雪溫度最低的季節。

3、(老師啟發)南半球的季節在月份上與北半球有什麼不同?

4、(學生回答)與北半球相反。2月份是南半球最溫暖的季節,而且2月份南極大陸白晝時間長。

5、(老師啟發)我國考察船到南極要行駛1~2個月。

6、(學生回答)考察船應該在我國冬季(12月或1月)出發最好。

(把全班同學分成四大組)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合作學習能力。增強學生探究科學奧祕的興趣。

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對各種答案儘量進行鼓勵。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提示學生在圖10、2上找到“長城站”和“中山站”。

教師:北極地區中間是北冰洋,周圍是陸地和島嶼,終年冰封,但不如南極冷。隨著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發現和開採,加上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人類對北極地區的科考越來越頻繁。

下面按剛才的分組,每組推舉兩個同學上臺來展示收集的兩極地區考察活動的圖片並作介紹。

學生活動步驟

1、選最好的圖片和一次考察活動介紹。(其中第一組介紹書上的閱讀材料“穿越南極”,第二、第三組另選一次南極考察活動介紹,第四組介紹北極考察活動)

2、每組兩人上臺介紹,其他人可補充。

3、要求介紹完後談談自己的體會和收穫。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教師:兩極地區有大量的生物資源,比如南極地區的鯨魚,北極地區的北極熊、海豹、海象、海獅等。近年來,由於商業利益的驅動,南極地區鯨魚遭到濫捕濫殺,已陷入危機之中。人類應該怎樣合理利用兩極地區的資源?我們中學生在環保上應該怎麼做呢?

下面我們舉行一場辯論賽,一、二組為正方(綠色和平組織),觀點是進行科學研究並不需要每年如此大規模地捕鯨,更何況現代科研手段並不需要通過被殺死的鯨來進行科學研究;三、四組為反方(日本),觀點是捕鯨是為了科學研究,而鯨肉食品只是科學研究的副產品。

學生活動步驟

1、每方四個選手,根據收集的資料準備。

2、雙方陳述觀點。

3、自由答辯。

4、結束陳述。

5、教師點評並小結:面對著最後一塊淨土,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一是簽訂條約,比如《南極條約》的簽訂。和平利用,共同保護兩極的生態環境;二是加強個人的環保行為。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應該在環保上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提前佈置收集資料、圖片的時候,有目的地按小組佈置。該活動著重檢查學生收集資料的情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同時讓學生理解科學家不畏艱難,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

將第一排桌子反轉,作為辯論席。

每個環節時間一般控制在2~3分鐘。

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我國於1983年正式加入《南極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