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咬文嚼字人教版高三語文必修五知識點

校園 閱讀(1.86W)

  (一)學習方法

咬文嚼字人教版高三語文必修五知識點

朱光潛先生是學貫中西的著名美學家和著作家。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寫了大量關於寫作的文章,深受青年學生的喜愛,他的許多著述內容豐厚,語言精當、風趣,讀來興味盎然,這與他的嚴謹治學態度和堅實的功底是分不開的。

《咬文嚼字》一文,乍看起來彷彿是一篇研究推敲文句,遣詞造句的文章,實際上並不完全如此。我們閱讀《咬》文時首先要明白什麼叫“咬文嚼字”,它是個老詞兒,元代喬吉有一篇叫《越調·小桃紅·贈劉牙兒》的散曲中說:“試尋思,風流漫惹閒脣齒。含宮泛徵,咬文嚼字,誰敢嗑牙兒。”明代馮惟敏一首《滿庭芳·書蟲》一詞也有這樣的句子:“蠹魚雖小,咬文嚼字,有甚才學。”“咬文嚼字”通常用作貶義,一指,過分地斟酌或強調字句;一是諷刺死摳字眼兒。《咬》文中的用法則不同,它指的是寫作時要字斟句酌,講究語言運用的準確、傳神,力求精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另外,“嚼”有玩賞的意思,平常說的有“咬嚼”也指的是有耐人品味的地方,所以,又涉及對作品語句的玩賞、品鑑,這些,無論在寫作或閱讀時都要注意,提高到審美、鑑賞的境界。

其次,學習《咬》一文要注意精讀,抓住主線,扼要歸納段意。

第三,要注意把握《咬》文以“理”馭“事”,理充詞沛的特點,文章達到了理至事隨,說理充分的水平。

最後,要注意積累詞彙,結合語感,體會文章行文的妙處。

  (二)學習要點提示

1.理清脈絡,掌握重點句。

第一段,寫郭沫若為了準確表達作品人物情感,修改臺詞,以便“夠味”。

第二段,指出郭沫若修改嬋娟臺詞“是煉字的好例”。同時分析了修改的原因及作用,強調了文字修改和表達情感的密切關係。

第三段,突出對文學作品語言的特殊要求,強調“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第四段,通過李廣射虎一段原文或改文的`對比,強調“從來沒有一句話換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原文看似繁冗,但“有發出錯誤而驚訝的意味”“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意味”一詞十分重要。

第五段,強調“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但最根本的目的是為表達思想情感的內容服務的,因為“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作者對“推敲”這個典故,進行了細密準確的分析,最後,作者極有分寸地說:“所以問題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而在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道理很簡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強調閱讀和寫作,“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的意義包括“直指的”和“聯想的”,前者“明顯而確實”,後者因“歷史過程上所積累的種種關係,……其濃淡大小隨人隨時隨地而不同,變化莫測”。“文學的文字有時卻必須顧到聯想的意義”這是因為“聯想的意義卻難用”難用在它的“遊離”、“偏於個性”,“不易控制”,如果控制好了,就可以“點鐵成金。”

第七段,上一段說的是“善用”聯想意義的例子,本段是對“誤用”而生流弊的條分縷析:先說聯想起於習慣,一些“做詩文的人”也未能免俗,他安於套語濫調,深陷陳腐的“套板反應”,而這恰恰與文藝的創造使命大相徑庭,“習慣力量”無孔不入,形成文學創作的桎梏。因此“惟陳言之務去”成了當務之急,也是“最緊要的教訓”。作者大聲疾呼,文學工作者要用富有創造力的語言,去表達思想情感,挖掘事物的深層內涵,“作”出個性來,創作出上乘的作品。

第八段,概括提倡“咬文嚼字”的真正意義:文學是艱苦的事,作者必須具有“謹嚴精神”,要想達到“藝術的完美”,必須“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與吻合”。

2.運用典型事例,說理透闢。(從略)

3.語言運用準確,得當,富有辯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