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永久的悔教案設計

校園 閱讀(2.47W)

一、教學目標(三維):

永久的悔教案設計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掌握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樸實語言中所含的複雜感情。

2.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本文的教學主要從找出線索人手,然後圍繞這個線索按照段落順序逐步講解,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法、討論法、教師範讀、演講法等。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使其懂得審視自己的行為,珍惜親情,探尋與父母、長輩相處的最佳方式。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學習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平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2.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情感教育。

難點: 1.本文的線索是吃的東西,這一點較不常見,對此應稍作分析。

2對母親的描寫不多,卻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 課前準備。要求如下:

1. 學生查詢資料,瞭解作者的基本情況。

2. 學生收集整理有關愛母、贊母的詩詞、警句、。

匯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來朗誦唐代詩人孟郊的一首《遊子吟》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母子情深的由衷讚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也反映母子情深的散文《永久的悔》。(板書:課題;作者名)

(二)活動流程

1. 簡介作者:

季羨林,1911年出生,山東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印度及中亞古代語文。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牛棚雜憶》等。

2. 誦讀活動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

①用橫線畫出你喜歡的詞語,標出不認識或讀不準的字詞,查字典注音。

②在順暢讀課文的基礎上放聲朗讀,體會感情。

(2)板書展示重點字詞,每個詞齊讀兩遍

迎養 盈眶 簡陋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立錐之地 背鄉離井 懵懵懂懂 寄人籬下

(3)讀這篇課文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感情來讀呢?

(4)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小結(明確:痛苦、悔恨)。 思考題:

①悔什麼?

②為什麼悔?

③悔的表現是什麼?

(5)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小結。

①作者悔的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悔的原因是母親受盡了苦難,悔的具體表現是的第10段。(板書:悔;作者)

②課文的結構

第一部分(第1—2段),點題——“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第二部分(第3—9段),記敘“永久的悔”的具體內容。這一部分可分三層。

第一層(第3—5段),概括敘述家庭的基本情況。

第二層(第6—8段),詳細敘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況。

第三層(第9段),詳細敘述母親的艱苦生活。

第三部分(第10—11段),扣題——“永久的悔”的具體內容:作者後悔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結果造成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結果。

3. 合作、探究

作者永久後悔離開故鄉、離開母親的原因是因為母親受盡了苦難,做兒子的未能盡孝,以致於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見到母親的棺材時就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仔細閱讀課文,思考問題:

(1)中間敘事部分作者不僅敘寫了母親受盡的苦難,更主要的敘寫了什麼內容?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中間敘事部分主要敘寫了家庭的.基本情況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況。

(2)家庭的基本情況以及作者幼年的生活情況有什麼特點?與“悔”有什麼關係?(討論)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家庭基本情況以及作者幼年生活情況的特點是“苦”。寫家庭的苦和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為了烘托母親的苦,烘托母親在苦境中給與自己的疼愛,從側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寫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現母親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現母愛的偉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板書:苦;母親)

4. 品讀活動積累感悟

(1)學生齊讀並背誦文中情感最真實、最深切的句子。如:

“我們家住在村外,我每天早晨一睜眼,立即跳下炕來向村裡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聲:‘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縮回到肥大的袖子裡,從口袋裡掏出一小塊饃饃,遞給我。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時刻。”

“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好東西,龍肝鳳膽也難以比得上的,我難得吃上一次。”

“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

“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回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身邊,即使我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2)一起探討、分析課後練習二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答案。(具體答案見教參)

5. 教師小結

6. 佈置作業

7.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教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