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蘆花蕩》優秀教案設計及反思

校園 閱讀(7.12K)

教學目標

《蘆花蕩》優秀教案設計及反思

1.休會本文雅緻雋永的環境描寫,掌握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作用。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3.感知文中景隨情移的寫作手法。

4.培養的愛國熱情,認識到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景物描寫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帶領學生體會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形成的別具特色的景物描寫。

3.整體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徵。

難點

1.景隨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寫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討研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在古老的燕趙大地上,有一片富饒的水域,她彷彿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廣袤的華北平原上,對映著美麗的光芒。她就是:白洋澱。

古往今來,白洋澱不僅以他的美麗的環境,富饒的物產而聞名遐邇,更令人廣為傳頌的,還有她光榮而悲壯的革命歷史

抗日戰爭時期,白洋澱成為痛擊侵略者的戰場。有“壕溝設險殲頑偽,蘆蕩出奇滅倭兵。英雄垂功抗日史,中外謳歌頌雁翎”的傳頌。

例如著名的抗日武裝“雁翎隊”,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利用澱區蘆蕩遍佈,溝河交錯的有利地形,開展機動靈活的游擊戰,以弱勝強,痛擊日本侵略軍,大長我中華民族之威風。

還有婦孺皆知的經典戰爭影片《新兒女英雄傳》、《小兵張嘎》皆取材於此。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著名作家孫犁寫的一篇精彩的小故事——《蘆花蕩》。

(二)整體感知

1.明確學習目標。

2.作者簡介。

孫犁,河北省安平縣人,“白洋澱派”代表作家。《白洋澱紀事》,是他最負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創作風格的一部小說散文集,其中許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兒女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精神風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蘆花蕩》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聽讀課文後,思考下列問題(投影顯示)

1.本文體裁?這種體裁的三要素是什麼?

2.本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試用幾句話進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誰?作者是用什麼方法刻畫人物的?試各舉一例。

4.故事主要表現老頭子的什麼性格?哪些內容表現出來的?

5.你認為本文的主題是什麼?

明確:

1.小說。三要素: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

2.抗日戰爭時期,我軍隊伍駐紮在葦塘裡,裡外交通全靠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進葦塘,被鬼子發現,其中一個女孩受了傷,他發誓要為女孩報仇。他引誘鬼子進入他的埋伏圈,用鋒利的鉤子把鬼子鉤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確即可)

3.主人公:老頭子。刻畫手法:外貌,語言,行動,心理,神態。

4.強烈的愛國抗日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智勇雙全的英雄行為;過於自信自尊。

5.主題:中國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四)品味賞析,景物描寫

《蘆花蕩》寫的是殘酷的戰爭環境裡的人和事,但是我們讀後並沒有感到非常的悽慘,沒有讓人感到壓抑,而是感到寫得非常優美,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其中一個原因,是得宜於作者對白洋澱美麗風光的描繪。請同學們找出文章中關於環境描寫的句子,揣摩這些景物描寫的句子的作用。

1.畫出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學生討論,明確答案。

2.體味這些景物描寫的句子。教師示例:講解第一處景物描寫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體味:“敵人”“炮樓”,點明瞭環境氣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裡,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寫出了澱水的晶瑩清澈和白洋澱自然環境的優美。可是,在這美麗的周圍,敵人的炮樓林立,封鎖和監視著這片革命根據地。白天,這裡一片死寂,連水鳥也“緊緊藏到窩裡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聽到它們“飛動和唱歌的聲音”。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愛和憎。“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把白洋澱人民在殘酷的戰爭環境裡頑強的生存姿態烘托了出來。

3.明確景物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強抒情韻味的作用。

(五)重點研讀文章的1——54段,回答問題

1.“到這樣的深夜,葦塘裡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裡躲避炮火裡去了。”從這句話裡,你能感受到當時蘆花蕩處於一種什麼環境中?

2.“葦子還是那麼狠狠的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請你結合上下文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並說說“狠狠”一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請你說說炮樓裡的敵人監視著蘆花蕩,有什麼罪惡用意?

4.請你指出第四段中從“老頭子……特別明亮”一段文字屬於什麼描寫?有什麼作用?

5.透過“每到夜晚,葦塘裡的歌聲還是那麼響亮,不像是餓肚子的人們唱的;稻米和肥魚的香味,還是從葦塘裡飄出來。敵人發了愁。”這句話,你看到了怎樣的事實?反映了什麼問題?

6.課文中有一段話精彩地描寫了老頭子因沒有圓滿的完成任務而懊喪、內疚、自責的心理,請找出這段話並細細體味,然後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為時的心理活動補寫出來。

7.“老頭子”執行任務從不帶槍,為大女孩復仇仍不帶槍,你認為他這是不是魯莽?請結合文段內容說明你的理由。

8.敵人嚴密監視著葦塘,然而,“每到傍晚,葦塘裡的歌聲還是那麼響”,這響亮的歌聲喚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象?你還能想起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鬥歌聲嗎?

明確:

1.說明當時蘆花蕩一帶處於日寇佔領、嚴密的封鎖中。

2.這句話的意思是,面對凶暴的敵人,白洋澱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長高的葦子正好為澱裡的抗日軍民提供掩護,葦子儼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詞形象的表達了抗日軍民對日寇的仇恨。

3.敵人企圖用這種卑劣手段困死蕩中的軍民。

4.肖像描寫。刻畫了一個精明強幹、敏銳、機智、特別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員的形象。

5.寫敵人為封鎖毒計的失敗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軍民的頑強和智慧。

6.心理描寫的語句:課文47段中從“一聲一聲像連珠箭……這老臉呀!”

7.不是魯莽。因他心中有著對人民的愛和對敵人的恨,靠著高超的水上技藝,擁有獨特的對敵鬥爭的利器——船槳和魚鉤使他在對敵鬥爭中游刃有餘,是出於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聲想象戰士的情緒,想象戰士和部隊的方方面面。具體的說,有老英雄不斷送來柴米油鹽,保障有力,給養充足,戰士們身強力壯,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時候,戰士們放聲歌唱起來。歌聲是對敵人的沉重打擊。

(六)課堂小結

這篇小說主要寫了一個老英雄——老頭子。他有鮮明、倔強的個性,智勇雙全,決不認輸,決不退縮。他的身上展示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為證明了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作者用了強烈的反差來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一方面寫條件:敵人封鎖嚴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體乾瘦,不帶槍;另一方面,寫老英雄的精神與業績。精神自信,業績突出。兩個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顯得非常了不起,富有傳奇色彩。

本文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起到了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強抒情韻味的作用。藝術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懷。希望大家能認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寫,以便在今後自己的作文中充分的運用這一描寫手法。

(七)佈置作業

課外閱讀《蘆花蕩》的姊妹篇《荷花澱》,比較兩篇文章有何異同。

  教學反思

時間過得飛快,幾個課時轉瞬間就消逝了,本來預計兩個課時完成的教學任務,卻花了三個課時都沒有很好的完成,為什麼出現這樣的局面呢?我對於這篇課文反思如下,希望以後能夠借鑑一二:

首先對於這篇課文的整體把握:雖然我們語文組就這篇文章進行了小組討論,針對課文進行了分析,對於知識也進行了整合,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中還是出現了問題,對於整篇文章不能夠融會貫通,縱橫開闔,前後出現斷層的現象,說明了對於課文,以及知識點的掌握不夠。本篇文章的學習目標,學習要點一是學習文學作品中通過語言描寫、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刻畫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感知老頭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義;二是分析文學作品中的景物描寫,體會它的作用;三是體會小說的風格。明白了小說學習的主要目標後,才會很好的把握文章的結構,然後設定教學環節,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學生學習起來才會有所收穫,否則無目的的教學,會讓學生感覺不到學習的快樂與學習的成功。

其次對於本文的教學設定:我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操作的,先是匯入,由戰爭的殘酷,引入到祖國的美麗,再引入為了維護,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老頭子就是這千千萬萬中的一個。接著完成字詞,讀一讀、寫一寫,安排學生到黑板上完成,不斷的進行檢測,完成這個任務後,就進入了教學的第三個環節,複述故事,採用“誰做了什麼事?"的句式說話,在這個環節裡,先是讓同學們互相說,然後在班上說,說完後進行點評,看看哪個同學講得好,講得到位。看誰注意了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完成這個任務耗時比較多,接下來進入了本節課的最後一個環節,分析人物語言,本篇文章大約四千多字,但是語言佔了很大的篇幅,所以語言描寫在本文中是個最大的特色,也是需要好好把握的。

再次對於本文的活動安排,在上節課的找語言中,讓學生進行反覆的誦讀,體味不同的語言表現不同的心情,例如“她掛花了”與“她掛了花”,同樣的句子卻有不同的意思,“她掛花了 ”表示的是:“聲音小,延長,驚慌,害怕”而她掛了花卻是著急還有點憤怒,聲音也就稍大些了。再就是“我不能送你們進去了。”與“我沒臉見人。”這兩句就要讀的緩慢,甚至要一字一頓的讀下去。通過這樣反覆的誦讀,還有小組的比較讀,學生對於人物形象的理解有了很大的體會,然後再抓其他描寫,有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肖像描寫等,反覆的比對,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老頭子的形象浮出水面。

最後是環境描寫,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孫犁先生將蘆花蕩寫得很美,孫犁的小說對美有一種特殊的追求,他曾在《黃鸝》一文中這樣寫道“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虎嘯深山,魚遊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就是它們的極致。在一定的環境裡,才能發揮這種極致。”因此,他不是正面地描寫刀光劍影,而是以白洋澱明媚如畫的風光作背景,用漫天飄飛的蘆花,潔白如雲的蒲葦,清香四溢的荷花,點染白洋澱人民新生活的歡樂和昂揚樂觀的戰鬥精神。文筆清新自然,婉約韻致。“人生在世,有幸福,有歡樂,也有孤獨,有彷徨,有無奈,但人們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歡樂與痛苦?”是一味的宣洩,還是含蓄的傾吐?是悲憤的控訴,還是從容的講敘?是沉溺於舊時的傷痛,還是樂觀的面對新生?對於這樣優美的語言我們只能帶著崇拜的心情,反覆的讀,然後進行仿寫,特別是將它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一字一頓的朗誦,平添許多詩情畫意,“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月亮落了,半夜以後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一輪紅日當天/水面上浮著一層煙氣/這裡的水卻是鏡子一樣平/藍天一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的浮動/在那裡,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在充滿戰爭硝煙的文章中卻有如此美麗的語言,確實是作者的匠心獨運,不愧是一個文學大師,從而影響了一個時代。

在文章的講析中,難免會顧此失彼,有所得失啊,整篇文章美點實在太多,如果不能對課文充分的把握,要想挖掘其中的瑰寶實在太難,太難了。這也是我對於《蘆花蕩》一文的一點收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