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美學四講》讀後感

校園 閱讀(1.19W)

《美學四講》是李澤厚全面系統地論述自己美學思想的專著。作者從“自然的人化”的觀念出發,立足於“人類學本體論,建立巨集觀理論體系,結構嚴密,氣魄恢巨集,不單迴應了現時流行的中外各美學流派,而且從哲學高度,以主體的實踐和積澱,統一社會與自然,探討美與人的本體存在、美感與心理情感的“數學方程式”等問題提出美學與人類命運相關聯的前景。

《美學四講》讀後感

中國傳統把一切能作為欣賞物件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澤厚認為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價值的審美物件,那麼美總會有一定的感性形式,於是他認為美必須具有感性形式,從而訴諸人的感性。這就談到了審美物件問題。朱光潛說:“美是客觀方面某些事物、性質和形態適合主觀方面意識形態,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為一個完整形象的那種性質。”李澤厚把它解釋為:人的主觀情感、意識與物件結合起來,達到主客觀在‘意識形態’即情感思想上的同意,才能產生美。例如椅子只有被人坐,才成為椅子。然而,物件還必須有客觀性質,也就審美性質問題。作者在此用格式塔心理學的“同構說”解釋客觀剛面的條件、因素等是如何成為審美性質的。“一定的形式結構,因為同構感應,引發人們特定的知覺情感,從而具有審美素質。”但它與動物的同構反映不同,因為人打通夠反映是在長期生活實踐,在“自然的人化”過程中形成的。這裡又涉及了美的本質問題。以上三方面是美的三層含義。但是作者認為只有從美的根源,而不是從審美物件或審美性質來規定或探索美的本質,才是“美是什麼”作為哲學問題的真正提出。

李澤厚認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實踐。所謂“自然的人化”是物質化,是物質生產勞動實踐。美的本質(即自由的形式)是“人類和個體通過長期實踐所自己建立起來的客觀力量和活動。”③它屬於一種現代意義的新的客觀論,亦即主體性實踐哲學的美的客觀論。也可以說成“人的本質力量的物件化”,但不是個人的本質力量,而是人類總體的社會歷史實踐創造了美。同時,李澤厚認為:“美是真與善的統一,也就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④合規律性是社會美的方面,而從客觀物件說,合目的性則是自然美的方面。他從社會美到自然美進一步說明了人類總體的社會歷史實踐創造了美。

社會美是美的本質的直接展示。它經歷了從動態過程到靜態成果,也就是“由於主體實踐力量強大並征服自然物件之後的成果。”如大橋、高樓等有氣勢,就是具有善的形式力量,它們也是為人服務的,這又成了真的內容,兩者是統一的。社會美具有歷史尺度,歷史的沉埋使社會美更深沉的力量。

此外,它還與技術工藝、生活韻律有關。在當今的工藝社會裡更需要“天人合一”,它既是自然的人化也是人的自然化。李澤厚從中又延伸出形式美及其一般規律或特徵,如對稱、節奏等是人來實踐力量所歷史地造成的抽離。他用沃林格對“抽象”的研究即使形式美的根源,即“‘抽象’表現的是對生命和現實世界的隔離、否定,是為了消滅具體時空以求超越有限,是對永恆的追求,是人與世界關係的緊張、收縮和內化。”⑤所以物質實踐的抽離根源自然在緣故的人類勞動操作的生產實踐活動之中。

然而“現代科技工藝和工具理性的泛濫化所帶來的人性喪失……人做了由自己所發現、掌握、擴大的形式力量和理性結構的奴隸”,這種異化真是自然美要解決的課題。自然美的本質也來自客觀的`社會生活、實踐而不是主觀情感意識。李澤厚又用了“自然的人化”解釋自然物件為何引起審美愉快。在這裡,是一種廣闊歷史視野上的“自然的人化”,具有歷史性。自然美也是人類歷史的產物。同時也是一種人的自然化,個體的感性與大自然是相互交往的。在這個交融過程中,更多的是規律性服從與目的性。

李澤厚在《美學四講》中所講的美學是哲學美學,是美的哲學。美屬於哲學範疇,研究的是美的本質問題,而美感則屬於心理學範疇,研究的是審美心理的問題。但是它們都可以從哲學的高度,從人類學本體論出發,用“自然的人化”觀念來探討,於是,歸根到底關於美與美感到底是什麼的問題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來解釋。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與美感的出發點,又是美與美感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