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通用24篇)

校園 閱讀(1.1W)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評課稿怎麼寫,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通用24篇)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1

各位老師上午好,很高興能有機會就昨天下午的三節課和大家進行交流。首先我要說的是能站在這個講臺授課的教師都不簡單。三位教師在科學合理設計導學案、精心製作準備教具、滲透高效課堂理念等方面均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在此謹代表我個人對昨天授課的三位教師表示感謝。感謝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素材,感謝他們給予我思考的機會!本著相互研討的目的,下面我分別對昨天下午的三節課談談自己的看法,不到之處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第一節冷集畢老師所上的課《24.1.1圓》,總體上能夠按照高效課堂的要求,較好的體現了預習、展示和測評(反饋)三大板塊,我想從三個方面對本節課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簡稱為“三有”,即有思想、有行動、有突破。首先說有思想,本節課體現了“先學後教”的高效課堂理念,圍繞教材讓學生分步預習,分步展示,整體反饋,反映教師有比較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其次是有行動,關鍵是畢老師能把自己的思想轉換為實際行動,較好體現肖主任在教研會上反覆提到的“書讓學生讀、結論讓學生髮現、方法讓學生歸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第三是有突破,我們很多老師在嘗試高效課堂模式的時候,注重形式化的東西較多,較少體會高效課堂的實質。本節課上畢老師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上有所突破,一是預習方法的現場指導,比如要求學生閱讀是畫記號,小組合作時強調小組長要發揮作用等等,體現了學法指導。而不是讓學生自己預習閱讀,老師不管不問。二是在教具的製作和演示上匠心獨具,特別是用兩根鐵絲演示等弧的問題,形象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同時學生表現的狀態很好,注意力高度集中,我感到這是本節課學生精力流失率最低的環節之一。

當然,從我個人的理解上,也有幾個問題提出來和老師們一同商討。一個是導學案中,新課設計要不要例題的問題,目前我們學校在編寫導學案時,一般設計五個環節:複習回顧(或情境引入)-新知探究(預習思考)-拓展應用(合作探究)-鞏固練習(反饋矯正)-小結測評(當堂檢測)。其中拓展應用環節就是設計兩到三個例題,以此體現本節知識的核心應用。處理方式還是先讓學生自主探究,再組內交流,最後集中展示(大展示),學生講解點評。最後教師引導歸納基本方法和解題技巧。本節課我覺得把點P到圓O上各點的距離中,最長的是8,最短的是2,求圓O的半徑或直徑作為例題教學是不是好一些。第二個是關於圓的集合的定義,在處理時有點快,雖不是本節重點,但是一個難點,學生不易理解,原來導學案中設計有畫圖,結果教學時好像沒有見到,如果能讓學生親自畫圖觀察,在圓上取點,測量該點到圓心的距離或以圓心為端點畫長度等於半徑的點段,然後進行觀察分析就會輕鬆得到,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都在什麼什麼圓上,圓上各點到定點的距離都等於圓的半徑,並由此歸納出圓的集合定義。

第二節石花四中冷老師的課,講的是垂徑定理。導學案的整體設計上沒什麼大問題,只是“知二推三”的拓展似乎超過課標要求。“知二求三”才是本節核心。另外推論得出上的設計過於簡略,導致學生在此處卡殼。如果能細化一點,就可解決這個問題。比如畫一條弦CD,取CD的中點M,連線OM,求證:OM⊥CD,如果延長OM、MO分別交圓O於A、B兩點,有哪些相等的弧?由此你能發現什麼結論嗎?其次是具備了高效課堂的某些形式,比如學生自學預習、小組合作討論等,但不是很深入、不是很細緻。整體感覺還是老師講的多,不過冷老師是老教師,我們同齡,思想和行為轉變起來確實很困難,不要心急,只要敢於嘗試,大膽放手、相信學生,我們就會在高效課堂的路上走得更好。垂直於弦的直徑教師教學用書上建議安排一個課時,實際上,應該是兩個課時的內容,有必要附加一節習題課。

第三節是王老師的旋轉試卷講評課。我也以“三有”為關鍵詞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即有創新、有實效、有準備。有創新是指這種試卷講評的模式讓人耳目一新,原來肖主任主持的教研會上也對試卷講評課做過研討,而王老師的這節課在糅合高效課堂理念上,有創新。比如先讓學生圍繞要求自己組內改正,自我糾正、查詢錯因、組內合作這些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方式值得學習效仿。有實效,主要體現在錯因剖析、變式練習上,從我自己的角度看,我也想這麼做,但從來沒試過。因為很多學生並不清楚自己錯在哪裡,讓他說,要麼說忘記了不知道,要麼半天說不到正點,所以每次試卷講評效果不佳,錯了的以後仍然會錯。而王老師的這種方法,我覺得真正把原因弄清楚了也算是把問題真正弄明白了。其次是學生疑難點的變式練習,藉助多媒體課件增大課堂容量的同時,一方面反饋改正效果,一方面進行有益的拓展延伸,增大思維含量,效果非常好。上好試卷講評課的關鍵是教師課前的準備,教師通過批閱試卷必須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後備課、製作課件。本節課王老師準備充分,特別是課件製作上,能在第二、三活動前。出示活動要求,方便學生明白做什麼,怎麼做?需要商榷的是王老師對第17題的講解似乎不很到位,雖然有學生回答了旋轉中心的座標是(5,2),也說了自己的思路。但不科學,王老師也沿用了這種方法。我個人覺得根據旋轉的性質確定旋轉中心是先找兩對對應點,接著分別作兩對應點連線的垂直平分線,最後兩中垂線的交點才是旋轉中心。其中在網格中的技巧是儘量找是“正方形”頂點的對應點,這樣容易看出垂直平分線的位置。

當然對於部分是教師講的,比如第16題和第20題的變式,我個人是讚賞的,高效課堂並不是不要老師講,學生普遍感到困難的,老師講效果並不差,怕就怕老師一講到底,搞一言堂。新課標中,也提到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可見,高效課堂並不排斥接受學習。

總之,三節課反映了老師對高效課堂的不同認識和理解,都值得我慢慢學習細細揣摩,從中汲取營養,改善自己的教學。再一次謝謝大家。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2

二年級下冊《找規律》是在一年級所學的找簡單規律的基礎上的一種提升。教學目標定位於學生能知道稍複雜的迴圈排列規律,感知生活中事物有規律的排列是隱含著數學知識的,初步培養學生髮現規律和欣賞規律美的意識。

公老師緊抓教學目標設計、編排教材,從生活實際入手,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迴圈排列的數學知識。聽了公老師的課,感覺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學習。

一、課前準備充分。

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心理髮展特點,老師做了非常精美實用的課件,直觀的向學生呈現出迴圈排列的變化。各種教具、學具,讓學生不僅可以看,可以說,還可以自己動手做一做,通過實踐加深孩子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以及理解。

二、課堂角色定位比較恰當。

從新授到練習再到活動,劉老師的設計都是以學生為主題,從“說一說你觀察到了什麼?”到“你能動手設計出漂亮的圖案嗎?”讓學生經歷了觀察、猜測、驗證等學習過程。整節課公老師有意識的放手讓學生去說,讓學生去做,老師則是在適當的時候幫助孩子進行歸納總結,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老師的作用是恰到好處。

三、課堂學習方式多樣化。

新課標提出,除了講授之外,學生主動探究、活動實踐和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本節課上,公老師通過讓孩子觀察、探究、獨立思考找出圖案中四種圖形是通過迴圈排列的規律排列的。後面的練習環節,則是孩子在與同伴的交流合作中檢驗並鞏固自己所學的知識。

幾點建議:

一、教學活動中要適當的留白,耐心的等一等,給孩子充足的思考時間。

二、對於這種抽象的規律能不能賦予其生活意義幫助學生聯絡生活,從生活中找一找這種規律的應用,比如跳長繩、迴圈換座位等,從具體事物的角度來理解抽象數學問題。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3

這是一堂令人耳目一新的課,一堂用全新的教育理念突現教與學的好課。

其一,教師巧妙地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套圈遊戲作為教學情境,把數學知識融合在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之中,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數學,並以此貫穿全課始終。這就為學生架起了通往學習的橋樑,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因此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更是學得主動。

其二,把競賽機制引入課堂,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勝心,並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

其三,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本節課的另一亮點。比如:在總結連加的方法時,不是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獨立完成,教師只是畫龍點睛般地加以引導,師生一起歸納出連加豎式的3種寫法。較好地培養了學生主動探求新知的意識和能力。

其四,恰到好處地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

其五,較好地培養了學生解決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最後一道練習題,教師僅僅給出三件玩具的價格和600元錢,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智力得到開發,能力得到培養,素質得到提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也經常要用到。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方面略顯不夠。例如:在第一輪比賽中,比較誰勝誰負,應該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教師一開始並沒有強調要用套圈總數的多少來評判勝負,所以,從次數方面來說,男生兩勝一負,說男生贏也是有道理的,教師不僅應該給予肯定,更應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自己找一個評判標準,這樣引入新課更自然,更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

第二,在第二輪套圈比賽時,男生的兩次套圈得分明顯低於女生時,教師如果能在這個地方提出一個問題:“男生還有沒有贏的可能呢?”則會錦上添花。

第三,學生“說”的過程體現不夠,教師在提出一個問題後,往往只滿足於一、二個學生的回答,沒有照顧大面積學生。

1、教師注重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整節課,教師善於啟發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勵他們大膽的講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並及時給予肯定或鼓勵,但在鼓勵學生想法,演算法多樣化的同時,又不忘教給學生一般的優化的計算方法,讓他們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都得到了共同的發展。

2、教師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幾乎沒有代替學生做過任何結論,教師總是引導學生髮現問題,然後引導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獲得學習體驗。

3、教師大膽衝破教材原有的框架,活用教材,將套圈的遊戲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設計的活動,比賽極具開放性,讓學生個性得到了張揚。

4、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首先是這節課以套圈的遊戲引入新課連加,並且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玩中學,樂中悟,更是因為教師營造了一種親切,平等,民主的學習氣氛,讓學生自然的融入課堂,讓他們的熱情始終高漲。

5、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本課最後設計的應用延伸題目,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真正實踐了人人學有用的數學這一新課程基本理念。

不足之處:

教師在有一個環節擦掉了第一個學生的板書,這對那個學生是個小小的打擊;教學的形式還可以多樣化,例如在中間設計學生以小組的合作交流的形式環來調節課堂;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也有待加強,在課堂中有的學生在回答老師的問題,但有幾個小朋友卻在玩東西,這說明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帶動起來。

總的來說,我認為這是一堂成功的課,具體來說有如下幾個特點:

1、教師能創造性運用教材,優化內容,將連加的數學知識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套圈遊戲貫穿始終,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使課堂氣氛良好,教師的思想具有超前意識。

2、營造了寬鬆的教學氣氛,發揚教學民主,本節課教師充分抓住學生好玩,愛玩的天性,用遊戲的形式將知識賦予其中,再加上親切的語言,得體的教態,使整個課堂活而不亂,井然有序。

3、體現了演算法多樣化,突出算理,突出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會做還要會說,譚老師不僅教給了學生連加的方法,更是注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將算理講得清清楚楚。

4、突出了讓學生解決問題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在本節課的練習環節,教師創設了“我與丁丁比賽”的教學情境,通過比賽,使學生知道,不一定要算出總分也能判斷分數是否超過丁丁,從而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密切與生活的聯絡,加強應用意識。練習有一定的密度,體現了不封頂,不保底的思想。

同一學生回答次數過頻,其他孩子發言的機會太少。其次是鞏固練習的形式是以看螢幕的練習為主,學生動筆寫的習題少。動口,動手,動腦多種感官結合不夠。再有,課的延伸還可以設計得精緻點。這堂課給人的感覺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風,教師教得親切,自然,活潑,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有以下優點值得我們學習:

1、教學設計新穎別緻,整堂課不覺得在學,而覺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動課,學生是參與者,教師是評委,在玩中學,比生硬的說理更讓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個學生不好玩,不好動?這堂課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所以氣氛也相當的活躍,無疑,教學設計是成功的。

2、教學流程生動,流暢,層次感強。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連加,第二次引出連加中的進位,教師並進行重難點引導,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遊戲中進行,為後來的環節打下基礎,最後,用600元錢買價格不同的動物娃娃,夠不夠?將連加運用到生活中,一氣呵成,環環相扣,層層鋪墊,教學環節相當嚴謹。

3、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這節課也把權力下放,教師只作點拔,成為活動的組織者,巧妙設疑,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拓展他們的解題思路,啟用他們的思維,如套圈比賽,男女生競爭,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的面和質量,讓人覺得是學生在推波助瀾,學生們自主合作完成了學習任務,有一點啟發:只要教師放開你呵護的雙手,就會發現,孩子也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

幾點建議:

一、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能否多舉幾個例子;

二、在學生上臺套圈時,能否交給臺下的同學一些任務,如讓他們算結果等;

三、課堂要有小結,但這堂課的小結過於匆忙,流於形式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4

整堂課看似平平淡淡,但老師一步一個腳印地帶領學生深刻領悟“搭配中的學問”,探索出搭配的順序和“決竅”,一切是如此順理成章,又是那樣紮實平穩。對於這樣一節有效的課堂,我想,權用三個“注重”或許可以逼進有效教學背後值得遵循的教學規律。

1.注重生動評價,強化有效引領。

陳老師在上課時不僅注重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更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如指名板演衣服的搭配方法後,老師馬上請這三位同學解說自己的搭配思路,隨後便抓住時機問學生:“你認為她這種方法好嗎?為什麼?”,很好地幫助學生理清了搭配的順序,成全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資源、資訊要素的協同促進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2.注重細節觀察,強化有效建構。

在學生為搭配的衣服連線後(該生沒有按順序連,但答案是正確的),老師立即問學生:“剛剛這位小朋友在連線時出現個小問題,你們發現了嗎?”,指導重新連線後還要求學生說說板演者的連線方法。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陳老師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她鼓勵學生髮現板演或回答時的細節錯誤,無形之中就給學生一種學習的緊張感,使得他們更加認真地投入到課堂當中來。

3.注重原始創新,強化多維發展。

通過衣服實物的搭配和連線的方法,陳老師鼓勵學生充分開動腦筋,想出了各種搭配的方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也確實找出了許多不同的方法,真正達到了探究“搭配學問”的目的。這樣,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創造”,這種“創造”源於他們的生活經驗,能有效擴充、完善對“搭配學問”的獨特解讀。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5

今天在南校聽了四節課,都是關於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計算課。四位老師的教學準備都很充分,環節設計合理、過程銜接過渡自然,引導及時,教學過程中師生關係融洽,互動充分,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努力實踐了生活化的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理想。

下面簡單說一下聽課後的體會和收穫:

共同的優點:

優點:

1、資訊窗的使用充分,藉助資訊窗的生活化情景,引導學生在經歷發現資訊整理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9加幾、8加幾的計算。

2、倡導演算法多樣化,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考和選擇。注重及時反饋,瞭解學生學習情況

2、注重了演算法的優化。

3、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效果好。

4、教師的問題引領到位,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對學生的學習能夠及時進行評價,激勵性評價較多。

5、教師的板書引領直觀,富有指導性,重點突出。尤其是關於湊十法的過程的呈現,及用△代替物品來畫圖演示圈一圈,湊成十,直觀,導向性強。

6、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很及時。

7、學生的主體性強,計算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4、練習設計題型比較豐富,圈一圈、算一算,看圖計算,看誰算得快,題量充分。注重了練習的趣味化、針對性,層次性。

四位老師,教學中各有特色的體會

辛老師教學中在引導學生有序發現資訊、整理資訊並板書引領方面做得很好;

禹老師把湊十法編成了順口溜,學生易記,值得學習。

侯老師和宗老師注重了引導學生對湊十法的操作體會,讓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在體驗中進一步感悟、內化湊十法;侯老師還注重了數學競爭情景的創設(數學城堡活動),小組合作意識和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宗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臨時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過程,及時引導解決方面值得學習。

建議:

1、練習設計若增加解決生活化得問題,效果更好。

2、稍加強主機板書的突出,導向性更強。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6

從磨課到最後的展示課,俞老師的這節《解決問題》我聽了不下6次,每次聽完都會有新的收穫。作為一個同樣教齡不到一年的新教師,俞老師的課有太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由於老師們已經從每個我能想到的角度,對這節課進行了嚴謹、周密的評價,我只能從個體比較的角度來談談自己淺顯的看法:

一、課前談話,暢所欲言,體現距離美。

曾經也在自己的賞析課前設計了課前談話,但基本上都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談話環節趨於形式。再看俞老師的這一教學環節,在課前談話中創設了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情境,有目的地滲透了物體之間的比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與老師比年齡,比身高,在輕鬆愉悅的氛圍裡,小朋友們暢所欲言。既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後面新知的引出作好了鋪墊,更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二、語言簡練,恰到好處,體現簡潔美。

國小數學課堂上,語言傳遞著老師和孩子的智慧。俞老師抓住“簡練”這一語言特點,表達了豐富的教學內容。整堂課,俞老師很少有多餘的話,每一個提問、每一句過渡語都恰到好處地點出問題的關鍵,也能很簡潔地總結出解決相差數的算理與演算法。反觀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嚴謹是標誌,拖泥帶水是常態。在課上我還喜歡重複學生的回答,即使是那些錯誤的答案,充分體現了自己在教學上的不成熟。

三、練習豐富,切合主題,體現多樣美。

俗話說的好:“熟能生巧”。數學學習離不開練習,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過有效地練習。何為有效,及落實教學目標。然而在每次的練習設計中,我更多的是複製貼上別人的想法,很少考慮每一道題目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回顧俞老師的練習設計,她巧妙地將數學的思考融入不同層次的練習之中,很好的發揮練習的作用,如專項練習--選一選,基礎練習--填一填,綜合練習--連一連。這些練習設計目的明確,針對性強,使學生不但鞏固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數學思維得到不斷的發展。

四、拓展延伸,提高創新,體現思維美

數學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而學生學習內容的呈現是從簡單到複雜,思維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前面學習的知識往往是後面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要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可以先讓學生學會對知識的遷移。本課最後,俞老師設計了一道貼合實際生活,又與本課主題密切相關的氣象資訊。這道題通過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遷移,既對學生進行了思維訓練,又培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

為了體現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我也會在教案最後設計一道拓展延伸題。但是沒有把握好時間的火候,通常還沒開始拓展,無情的下課鈴就響了起來。

課堂教學中,俞老師能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讓孩子們在靜思中、在合作中輕鬆愉快地學到知識,增長本領,從而達到樂學、會學的境界。俞老師紮實的基本功,良好的課堂教學調控能力,清晰的教學流程,值得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學習、借鑑。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7

一、以趣引生,營造愉快課堂。

4位執教者非常善於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都能設計一些以與本節課有聯絡、有情趣的故事(小熊分蘋果)、生活常景(米飯為何變成稀飯)、遊戲(握手、對囗令)、學生愛聊話題(過生日)和學生非常愉快地進行交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師生關係,使學生內心很快產生一種親切感。正是有了這些課伊始或課前的趣談和情感交流,才讓孩子們在課堂中表現得那麼輕鬆自在,那麼自信滿滿,盡顯真實愉悅的一種課堂展示。

二、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絡,準確解讀、把握教材。

執教老師能根據數學科的特性,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絡,準確解讀、充分挖掘教材的內在因素。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一步一步地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對教材的準確把握、合理利用都非常值得我學習。如吳老師在上《生活中的比》時,在設計上能超越教材,但在內容上又緊扣教材。先設定疑團:米飯為何變成稀飯?學生充分猜測之後,再出示煮米飯的方法(一碗米加兩碗水),請學生用多種形式來詮釋一碗米加兩碗水的涵意,巧妙引出比,接著藉機尋找生活中的比,依次展開,環環相扣,最後讓學生從一系列的練習中,發現並歸納出比的意義,教學中沒在生拉硬拽的感覺,而是讓人感到水到渠成。又如何老師在教《搭配中的學問》中,教師向學生提供了三個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穿衣服搭配問題、早餐搭配問題、路線選擇問題,活動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具有層次性。

三、立足於數學活動,注重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

兒童的天性是活潑好動,願意在活動中學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的生命潛能和創造精神獲得充分釋放。以數學活動為主陣地,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景入手,引導學生主動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猜測、驗證、交流、反思等數學活動,理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如《分蘋果》中,學生在同一個情境活動通過擺10個蘋果圖片具體分一分,說一說,再在比一比中明確10的組合與分解,使他們感受到加減法之間的內在聯絡,同時也有助於知識的遷移。在《生活中的比》教師選取了“煮白米飯的祕訣”“比較速度、單價”“圖形放大”等情境,有的是不同類量的比較,有的是同類量的比較。通過情境研究一組相對應的量的變化規律,這樣處理更能凸顯比的意義和引入比的必要性。這些情境都是把數學問題融入實際生活情境中,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去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既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使學生深刻體會了數學知識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四、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逐步走向實質。

新課程十分倡響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執教老師十分注重以學生的獨立探究為基礎,引導交流,給了學生一種很好的學習尊重。如“穿衣服”的活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以“上裝和下裝”學具為載體,通過“想一想、議一議、擺一擺、說一說”的活動,得出上裝和下裝的4種不同的搭配方法。早餐搭配的問題,通過學生自主探索的形式在書上用連線的方法表示,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投身到解決問題活動中,充分感悟:只要我們做到有順序地搭配就能不重複、不遺漏地把所有搭配找出來。讓學生在充分自主探索中進行實踐合作與交流,這樣的合作與交流才是有效的。

五、善於引導,注重數學思維習慣的培養。

教師始終把初步培養學生有序、全面的思維習慣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緊緊抓住這一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搭配中的學問》中,何老師從學生的數學現實出發,允許不同學生有不同思考問題的方法,允許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強求統一,只要方法合理,就給予肯定和鼓勵。學生通過擺一擺、配一配中知道有序的搭配,感受有序搭配的方法和好處,並用不同方式進行搭配(實物圖、文字、數字、字母、不同顏色等),教師再適時引導:你最喜歡哪種方式?為什麼?優化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尋找簡捷的表現方式。對於這生活中的搭配問題,教學過程中採用提出問題---引導參與,探究方法---優化思維,實踐應用---解決問題,層次清晰,步步深入,使學生在活動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完美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學到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從而促進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形成。

六、多媒體輔助

教學,課堂更富有生機。

在本次數學展示課中,上課的老師都利用多媒體課件為教學服務,大大增強了學生對事物與過程的理解和感受。無論是新課匯入,新知學習,還是鞏固拓展等環節都恰如其分地運用課件。尤其是《分蘋果》這課中,課件的功效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學生在掌握10的組成的基礎上,為了激勵學生繼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鞏固練習的設計採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法,如過河遊戲、妙打地鼠、巧摘蘋果等方法吸引學生積極參加.同時也避免了一些簡單、重複的計算練習,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並使教師更好的把握反饋資訊,從而取得優質的教學效果。

在聽課頗有收穫的同時,我也由此產生了以下幾個困惑。

1、教學程序中,教師往往過多的預設和牽引,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與展示空間,對於現在的課堂,教師和學生該如何才能更好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該如何更好的交流彼此情感,體驗和觀念,以求更多的生成,更好的共同發展呢?

2、《新課標》所提倡的探究性學習正在課堂中更多的展現,然而,我們經常看到課堂中學生探究活動的效果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3、與課改同行的老師皆感到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不佳,其戰勝困難、受挫的勇氣和毅力均較弱,且自我意識太強,集體意識偏低。因此,在數學課中滲透學生德育教育,防止學生行為偏差將是成為熱門話題。

總之,通過本次數學展示課活動,使我找到了一面很好的鏡子,讓我看到了自己的短處。從4位執教者的身上我也學到了許多,感悟了許多!讓我深深地明白,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我將以此為動力,不斷地學習新知,不滿足於墨守成規,致力於擴大教學視野,優化課堂教學,讓自己的教學生涯與眾不同!綻放光彩!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8

本節課,沈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即數方格的方法遷移到長方形面積的推導,讓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正方形,用尺量長與寬的長度等等,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有層次。

這是一節平面圖形和計算相結合的課,其中既有結論的推導,也有結論的應用。整節課,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沈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每個操作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動來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理解,突出重點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 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中,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知識,獲取學習方法。老師課堂中始終圍繞著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新課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教學效果。整節課從動手探究→方法歸納→方法的應用上環環相扣,通過自己動手移一移,擺一擺,算一算的方法來探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逐步推出計算公式,再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為今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應用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3. 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沈老師特別注重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模式,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在小組探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著突出而到位的表現,她對小組裡交流的要求說得明確而簡要,我們可以明確地觀察到,這對學生的操作,對整節課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組討論流於形式的現象。

4. 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課堂上教師通過對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強項智慧的肯定,進一步激發和引導,可以帶動和喚醒其他智慧相應的發展,從而,有效的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自我的認識水平。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啟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對於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潘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啟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溫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這也是我們教師努力改進的地方。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9

圓的認識是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在學生從認識直線圖形到曲線圖形的過程中,不僅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豐富了學生餓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而且也給學生探索學習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內容,並使得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平面圖形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抽象的知識,只有結合生活,練習生活,讓學生親眼去看一看,親手去做一做,親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為具體的、可接受的知識。李老師從生活中常見的線入手,引入了線段和圓,緊接著結合生活讓學生找生活中的圓及感知圓(主要通過用手摸一摸周圍的圓),積累了一些對圓的感性認識。接著比較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把腦海中形象具體的東西用數學的語言來表述、概括或者說抽象出來。應該說,李老師極其注重數學知識生活化。一方面,注重從生活現象中提取數學知識,引入數學學習;另一方面,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知識後,及時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可以說數學的迴歸。比如練習中,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該安裝在哪兒?我想如果給足時間,數學知識的迴歸在這些課上有更多的體現和應用。

在六年級的課堂上,李老師注重學生的探究活動是很明顯的。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主動探究為主,讓學生敢想、敢說,從而主動的去獲取知識。課中體育老師的圓上,你喜歡站在哪兒?小組合作探究直徑、半徑的意義以及之間的關係等都體現了這點。

同時,注重操作活動在圖形學習中的地位。操作是學生認識圖形、探究圖形特徵的重要途徑,正是操作活動,學生的探索學習才能得到順利展開,也正是操作活動,學生對有關數學知識的體驗更加真切和深刻。

最後,李老師注重學生的思維表述。如果說操作活動能更強調知識的深刻性,那麼語言表述也就是“說”,就是對知識的梳理,知識的羅列,知識的系統話整理和知識的重組。

整堂課也有值得探討的地方。

(1) 語言的銜接稍有跳躍。課堂的連線語是課堂駕馭能力的表現,也反映了教師設計課堂,生成課堂之間的一種應變。同時,這也與教師對於教學設計過程的熟悉程度有關。

(2) 教學環節: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了一個圓,如果是你喜歡站在哪裡?丟擲問題之後,我以為教師想講點在圓內、圓上、圓外這些點與圓的位置關係,然而教師風趣的點評之後,很平靜的說:接下來我們學習什麼呢?老師畫了一條半徑、一條直徑……我有點不理解教師這樣設計的意圖.

(3) 練習的量不夠。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10

今天聽了高老師的《射線、直線和線段》這一課,真是受益匪淺。我從中得到啟發,對這個內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射線、直線和線段》這一課是學生已經認識了線段的基礎上,重點認識射線和直線,並掌握它們的特徵。射線只有一個端點,可以向一端無限延伸;直線沒有端點,可以向兩端無限延伸;複習線段有兩個端點,不可以延伸。看似很簡單的知識,可讓學生能掌握,並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老師卻做到了。

一、思路清晰,過度自然。

這一概念。接著讓學生觀察一些圖形,找出不同。然後依次出示直線、線段、射線。再對比。對比法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這樣學生很快的掌握這個知識,通過對比學生很容易看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二、語言豐富,課堂調控自如。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真羨慕射線,你們都把它記住了!”“直線它好傷心呀,你們都把他忘了!”“同學真會學習”,“她懂得用小手告訴老師”?高老師總能把話說到點上,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不難看出老師的基本功比較紮實的,對教材也做了深入的研究。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11

今天,我在名師實錄裡聽了《平均數》這節課,使我受益匪淺。“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是在學生初步學會了看簡單的統計表、統計圖、掌握了簡單的資料整理的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下面,我就對這節課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1.創設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絡緊密的情境。新課匯入時,讓學生根據踢毽子比賽中兩個組的成績,比一比哪組同學的成績好,再討論找出最合適的方法,引出平均數;在鞏固練習中,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平均數的應用,瞭解男童、女童的平均身高、、、這些內容都是來自學生身邊,與學生生活有緊密聯絡,學生很感興趣,同時也結合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滲透了抽樣調查的`方法。

2.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探究新知。

教學中教師以“移多補少”的思想,幫助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對求平均數的方法時,讓學生自主探究,討論交流,並通過教師一步一步引導發現計算的方法。如,你們還有其他方法來求出第五組的平均數嗎?激發了學生的思促使學生探討出多種方法。

總之,本課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教學內容豐富,數學的生活味濃,教學效果較好。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12

今天,我聽了史老師上的《口算乘法》這一課後,有以下的想法:

1、能聯絡學生的生活,尊重學生原有的基礎知識。

史老師讓學生自主的從主題圖中尋找資訊,並提出問題,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著,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並在生活中得以應用。

2、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史讓學生自己發現圖中的數學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從而引出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繼而讓學生自己探索口算方法,然後在多種演算法中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比較“怎樣算比較簡便?”使演算法得到了更優化,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探究口算算理時深入淺出,使學生也很容易地掌握了口算方法。這可從學生的反饋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史老師給學生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能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並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識數學。

3、口算練習的呈現方式多樣,並能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13

本週二,我聽了謝老師執教的《年月日》。整節課,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教師激情飽滿,學生積極參與,通過師生互動,謝老師營造了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聽完這節課後,有很大的收穫,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教師精心備課,重視課堂常規,使教學紮實有效。本節課開始,教師問學生今天是哪年哪月哪天,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來引出本節課的課題,與學生談話中進行了新課的匯入,貼切自然,順理成章。

2.體現學生自主探索,注重知識獲得的過程。本節主要採用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通過看日曆填資訊,在白板上標一標、圈一圈等活動,瞭解大月、小月以及特殊月2月的概念。通過交流讓學生自己發現月份的不同,更有利記住12個月天數的區別。藉助多種不同的方式,如、念著記、記單雙數、拳頭法、記歌訣等記憶大小月份,生動活潑,有趣,有助於學生的記憶。

3.練習設計巧妙,層次分明,讓學生深深的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14

曹xx老師“用除法解決簡單問題”一課中引導學生用除法去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認為這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1、注重算理闡述:在得出15÷3=5(人) 15÷5=3(組)曹老師問:能給大家講講為什麼要這樣計算嗎?你能說出15÷3=5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嗎?在學生不斷的說理過程中,學生對除法的意義理解的更明確了。

2、注重聯絡生活實際:如在例題教學時,曹老師提出:又來了3個小朋友,那每組應有幾人?你是怎樣算的?如果又來了一人,這時還能平均分成三組嗎?為什麼?在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自主的聯絡實際去解決問題。

3、注重聯絡設計靈活巧妙:在練習中曹老師設計了兩個問題:小白兔種了18棵白菜,12棵蘿蔔。要把白菜裝在3個筐裡,平均每筐裝幾棵?猴媽媽把12個桃子平均分給小猴和它的3個同伴,每隻小猴分到幾個?讓學生選擇一些有用的資訊解決問題,體現了練習的巧妙性。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15

1.讓學生學喜歡的數學。

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才是學生最愛學的數學,為此張老師創設了為本班體操表演列隊形和解決本班籃球賽比賽場次的情境,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體育比賽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似乎已經忘記了自己是在數學課上,而是在為本班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出謀劃策。在這樣的情感支配下,學生自然在整個過程中欣然而為之,不知不覺地進入數學問題的探討與思考之中。

2.讓學生學能學的數學。

在教學中,張老師改變教材中原有的教學情境,將兩項體育比賽融入到自己班級的體育比賽活動中來,使學習的內容更加貼近學生,學生也更加樂於探究。將列表格解決搭配問題的學習改為給出表格,讓學生來探究表格的意義,從而認識表格,進而學習利用表格解決問題,這實際是將較難的知識易化,改變學習方式,從不同渠道接受新知識。

3.為學生提供探索問題的空間。

在研究搭配結果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寬鬆的探索空間。學生對找到結果進行不同方法的探索,並進行深入地交流與思考,對不同的辦法的研究與探討,突出思考問題的有序性,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16

《導數的幾何意義》教學反思聽了應老師的《導數的幾何意義》,下面我談談自己在這節課中一點想法:

1、設計貼切學案的設計符合新課標的要求,設計中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牢牢地抓住了以教材為“生長點”,問題的設定很好地放在了引導學生如何學上,充分體現了授課教師力求做到:啟發與發現的結合;動手與動腦的結合;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結合。

2、實施大膽30多分鐘時間大膽得讓學生自主探究,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快者快學,慢者慢學,每位同學都能在這堂中有所收穫,同時有利於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

3、適時點撥在學案實施過程中,教師是巡視,觀察,對自學比較薄弱的同學進行個輔導,而輔導形式採用“點而不破”,另對發現自學過程中多數學生難以解決的一個或幾個帶共性的問題,能夠適時地給學生指出如何尋找解決問題恰當得認識條件和方法。

4、技術嫻熟能熟練地應用幾何畫板,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發現割線逼近的方法得到切線,突破當 時,對割線變化趨勢的研究。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17

今天上午聽了我校數學老師唐的《正弦函式影象和性質》一節課,本節課教學設計好,製作實用性強,教學流程清楚,環節緊湊、流暢。唐老師授課思路清晰,結構嚴謹,重難點突出,講解語言精煉,板書工整,特別注重啟發引導,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究,營造了積極、寬鬆的教學氛圍。具體來說,唐老師的課有如下特點:

1. 教學定位非常準

唐老師對課標的解讀、教材的分析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把握到位,課堂教學中把握住正弦函式影象及五點法畫法這一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的內容展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深入理解,抓住教學的關鍵點,有效的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2. 製作實用性強

唐老師的製作針對性強,動畫演示效果好,很好的輔助學生理解正弦函式的影象畫法的過程。

3. 課堂駕馭能力強

唐老師上課教態自然,語言語調好,板書清楚有條理,個人基本功非常紮實,能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而且捨得把時間給學生去板演作圖、去交流思考思路、去講解解決問題過程,善於啟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這是一節非常成功的公開課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18

學生的經驗和活動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顧益萍老師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很好的根據數學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精心設計學生的數學活動,努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較好地體現了數學學習是“經驗”、“活動”、“思考”、“再創造”的特點。

由貼近學生生活的遊戲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整節課的設計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讓學生在真實有趣的情境中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創設了讓學生“舉、辨、找、說、投”的遊戲活動,課堂上學生始終樂此不疲,興趣盎然。學生小結時說:“這節課我學的很開心。”這就是對教師執教水平的最好評價

國小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的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學習的本質特徵。沒有思考學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有效的學習就是激勵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本課教學中,顧老師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將操作與思考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玩、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

今後在自己的教學中要多學習顧老師的這種愉快教學法,使學生學得開心,教師自己也教得開心。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19

聽了林老師講的《概率》這節課,我有下面一些體會:

首先,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設計合理,

(一)先讓學生回憶上節課學習內容:什麼是必然事件,什麼是隨機事件等,接著引入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同的。

(二)進行抽撲克牌的遊戲,說明不同的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同的,那麼怎樣描述這種可能性?

(三)實踐探究。學生分組實驗拋擲硬幣,統計試驗結果。

(四)列舉大量重複實驗的結果比較異同,得出概率的意義。

(五)分析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隨機事件的概率

(六)學生談感想談收穫,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能服務於生活。

其次,充分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小組合作開展紮實有效。

最後,通過學生談感想談收穫,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且服務與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但我感覺這部分所用時間過長,而練習時間不足。

總之,這節課整體效果不錯,如果教師的感情更加充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練習再多一些就更好了。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20

今天,聽了《分類與整理》一課,結合本次教研活動主題:“怎樣發揮教師的引導啟發作用”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1、教師的語氣和藹,有足夠的耐心啟發學生,符合低段教師教學的要求。

2、開課教師設計的熱身訓練為學生鋪設了很好地臺階,很自然的滲透了分類整理的作用,讓學生潛意識的認識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整節課教師圍繞“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如:板演這個環節中把書中的圖做成能活動的,讓學生親自來前面動手操作,給學生提供一個分類活動的平臺,這樣更讓學生一目瞭然,同時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操作能力。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數學。在練習題設計中從實際生活中尋找數學題材,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書包、撲克牌的分類,教室裡的人可怎樣分類……。進一步鞏固體驗分類的方法,讓數學走進生活、聯絡生活實際學習數學。

4、注重數學教學的嚴謹性,如強調一一對應,在統計圖下寫出對應的顏色或畫出相對應的圖等。

建議:教師的提示語應該置前:如果在小組合作前提出要求,效果會比學生已活動開始後效果好。

評價的方式要多樣化,符合一年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21

聽了葛老師的課,讓我感受到了一位有經驗的老師身上的魅力:教材挖的透、學情掌握的準,沉著,冷靜的教學心態。她的課堂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回憶。

1、新舊知識聯絡緊密,為新課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課前老師讓學生回憶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生邊操作邊講解,可以很好地將方法遷移到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上來。另外教師讓學生回憶梯形各部分的名稱,也為新課的學習做好了準備。

2、學生的合作學習有效。

在探究環節,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了合作的機會;教師的問題醒目,操作性很強,為學生的合作指明瞭方向;小組長責任性強,為小組交流的有效性給與了保障。

3、注重數學知識和生活的聯絡。

如:橫切面的理解。

4、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

教師在練習中強呼叫規範的格式求面積,並讓學生板演展示,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5、練習設計突出了重點,強化了難點,看出了她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充分預設。

6、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體,強化易混淆的知識。

教師在判斷練習時,不僅讓學生充分交流,而且最後多媒體呈現了反例,加深了學生的記憶。

總之,這節課很紮實,很有效,很值得我學習。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22

六年級下學期數學《解比例》評課稿解比例一課是在學習比例的基本性質後學習的,教學解比例之前,教師先複習關於比例,你已經知道什麼展開教學,由此引入今天的學習,突出了這次的教研主題---如何認真設計好教學各環節之間的銜接與鋪墊,通過這節課,讓我感受到了李老師的另一番風采!本課開始李老師先用溫故而知新比例的基本性質開課,當學生寫出8x=25×40時,教師讓學生觀察與以前學的比例有什麼區別,學生很清楚的看到比例中含有了未知項,由此引出學習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動手算一算,通過此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比例和解方程的聯絡與區別,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李老師的一步一步引導下得到了提高.

認知得到肯定後,緊接著的心動不如行動,更讓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此得到了小小的發揮;而後的眾人劃漿開大船,小組之內互相合作、交流,使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高漲了很多;在前面內容的基礎上帶領學生走進比例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難度在加大,但李老師的環節設計如此巧妙,讓學生和聽課的老師都感覺到本節課是如此的順暢,學起來、聽起來都有一種樂在其中的感覺。

建議:是否可以滲透一下演算法優化的思想呢?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23

尹老師上的《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的一個獨立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於是尹老師精心、巧妙設計,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教學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講幾點我的想法。

優點:

1、教師先出示一張學生圖片,讓學生從“前、後,側”觀察,然後又以盲人摸象讓學生體會:觀察物體要全方位。

2、利用學具(兔子模型),讓學生分小組,輪流交換位置進行觀察,並將觀察到得圖形,放到相應位置。

3、環節清晰,環環相扣,語言親切,過渡自然流暢。

4、重點突出,訓練充分,讓學生體驗從不同的方位觀察物體,讓學生交換位置,並說出自己的體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缺點:

教師在前面的探究環節,未能將“左右”觀察的方法將透徹,導致後面學生做類似題型時出現疑惑。

數學評課稿怎麼寫 篇24

周老師今天的課《4.4整式》,這是一節概念課,概念繁多,比如單項式的概念,次數,係數,多項式的次數,項數,次數最高的項,整式。這樣一節課要在一節課內完成目標,難度是相當的大,但周老師穩重持成,層層分解,逐個擊破,交難點個個碾碎,分解在無形中。

從教學內容看,引入從學生學生已有知識入手列代數式,從無形中體現了單項式,多項式,整式與代數式的包容關係。讓知識之間形成脈絡,初步形成代數知識導圖。

從目標達成來看,每一個環節的展開都圍繞著這幾個概念,不管是學生的回答還是老師分析學生練習討論,圍繞中心展開課堂,學生在明確的目標下學習,學習效果更加理想。

從教材處理上看,由單項式到多項式再到整式,由淺入深,步步逼進。每個練習後都會有小結,讓知識點概括提升到一個理論層面。

在重點難點的處理上,特別是單項式的處理上分4個基本情況:一個數,一個字母,數與字母,字母與字母。細節到位,詳略得當。

周老師教學基本功紮實,板書有條不紊,清晰工整漂亮。雙邊活動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