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卡爾維諾文集讀後感(通用15篇)

校園 閱讀(1.46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卡爾維諾文集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卡爾維諾文集讀後感(通用15篇)

卡爾維諾文集讀後感 1

相對於很多混亂的,碎片式的後現代小說,卡爾維諾已經算得上很仁慈了。

按照羅蘭.巴特的說法,卡爾維諾這一篇《寒冬夜行人》只能稱其為寫本,而非讀本。讀本是清澈的、明確的,帶有強迫性的。而寫本則是邀請讀者加入合作。並且讓他們自行探索門徑。

閱讀在某種程度上和寫作的本質是一樣的。你可能永遠都不知道你下面寫的,或者你下面讀的是什麼。你閱讀了A,就在這一刻錯過了B,你寫出了B,就不再能同時擁有A。

如同博爾赫斯小徑分岔的花園那樣,寫作、閱讀或者生命,無一不是如此。所以許多後現代的小說家們在最大程度上,為自己的寫作提供更多的機會。回到《寒冬夜行人》上,十個故事的開頭,不設定更多的東西。已經是突破。

傳統的小說,不是說不好,而是說它寫了多少,你接受了多少,都是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在某種意義上, 一個線性的,完整的故事,影響讀者的同時也禁錮了想象。想象是無限的。卡爾維諾有意在這篇小說中引發我們最大程度的想象。他說:“小說中未言明的東西比言明東西更加豐富,只有讓言明的東西發生折射才能想象出那些未言明的東西。”

小說的`開始,一位男讀者發現剛買的書竟然裝訂出了問題,很惱火,想去換一本新書。當然換到的書永遠都不是他想要的那本書,多次的陰差陽錯,男讀者沒有一次能夠如願讀完一整篇故事。十個故事的開頭也由次而一一呈現。

卡爾維諾是個相當高超的小說家,他先讓讀者沉浸到他寫的那十個故事中去。男讀者在閱讀故事的時候也正是我們閱讀的時候,兩種閱讀合二為一,同時開始,同時被切斷。所以漸漸的男讀者不再是小說中的主角,而我,也不再是一個只管閱讀的局外人。卡爾維諾用巧妙的方法,使男讀者和現實讀者之間出現了一種微妙的聯絡。他模糊了讀者和書中人物以及作者的界限,模糊小說和現實的界限,也模糊了小說本身的輪廓。

在《寒冬夜行人》這裡,閱讀的慣性被打破了。我們這些人,長期以來,無論是對一部小說投入多麼大的感情,都只是被動的受者,從沒有過參與小說過程的體驗。身份模糊後,追求結果的方式比原來辛苦多了,如果不要求純粹的閱讀快感,這種體驗,還是很值得獲取的。

我們大多數人談到這部小說都會從結構方面來探討,並置的結構是這部小說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為什麼卡爾維諾設定了十部小說的開頭給我們?為什麼每一部小說在最精彩的時候就停止了?

卡爾維諾有一個小說集叫做《時間零》,在呂同六和吳嘵東教授那裡都能看到關於《時間零》的剖析。正是其中表達的“絕對時間”的概念,貫穿了卡爾維諾許多篇作品。

所謂的絕對時間概念,有一個著名的闡述是這樣的:

獵手去森林狩獵。突然,一頭雄獅張牙舞爪,向獵手撲來。獵手急忙彎弓搭箭,向獅子射出一箭。雄獅縱身躍起。羽箭在空中飛鳴。這一瞬間,猶如電影中的定格一樣,呈現出一個絕對的時間。卡爾維諾把它稱為時間零。這一瞬間以後,存在著兩種可能性:獅子可能張開血盆大口,咬斷獵手的喉管;也可能羽箭射個正著,獅子掙扎一番,一命嗚呼。但那都是發生於時間零之後的事件,也就是說進入了時間一,時間二,時間三。至於獅子躍起與箭射出以前,那時發生於時間零以前,即時間負一,時間負二,時間負三。

從哲學意義上來說,任何小說都存在於敘述當中,也就是說一本書從前往後翻,本來就具備一種時間性的順序。但從詩學意義上來說,時間成了某種形式,能夠被我們感知。在這個角度上,絕對的時間就出現了。卡爾維諾刻畫了十個時間零。他把十個小說放在十個瞬間的、絕對的時間裡。每一個小說是懸浮的狀態,從這裡開始,讀者和作者都可以展開無窮的想象,把小說延伸到各個地方。

在後現代主義中,整個世界都是無序的,混亂的,自然,所有的故事都是沒有規律可循的,是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和不確定性的。在卡爾維諾這裡,時間一時間二並不重要,負的時間段也不重要,因為它們不確定。只有時間0,在一個瞬間,在某一個點上,存在著絕對性。所以,作家所做的,不是給自己的小說創作一條發展的線,而是為小說創作絕對的0度。另一個方面,卡爾維諾自己說,很多小說第一章開頭的魅力,在以後的敘述中很快的消失了,因為開端不過是一種許諾。對後面的故事及其可能的種種展開方式的一種許諾。”所以他決定只創作開頭,至於說小說的生長過程,這種無限的可能,是屬於每一個人的。

傳統的敘述者,通常著力描寫線性的故事,故事會按照時間的順序發展下去,也就是女讀者所說的——看到一棵書的生長,它的枝繁葉茂。卡爾維諾卻把寫作熱情聚焦在故事的時間零上。

對於絕對時間,我膚淺的理解的是影像被固定在照片,電影被定格。但放在小說中,當故事開始的時候,我不知道這個時間的0度到底有多久,負的時間是在那裡結束的,0的界限又在哪裡?我覺得這可能是小說比視覺藝術更難把握的地方。也就是說,我們在寫作或者閱讀的過程中應該學習如何控制那個瞬間,不至於讓她划向時間一、時間二。

尋找十部小說的過程,看似一場追蹤遊戲,其實卻是智力題。小說在每一個讀者那裡都擁有向正極滑去的無數種可能,這一點,已經完全超出作者的控制範圍了。所以,卡爾維諾說,“凡是陰謀最後都會擺脫首領的控制。”當閱讀者的想象開始蔓延的時候,其實你已經超越了文字本身。

卡爾維諾寫這部小說的目的當然不只是為了讓我們對他的每個絕對0度的故事展開想象,他更多的是站在探討的意義上去引領我們關注小說的本質。

卡爾維諾文集讀後感 2

生命只有一二三種形式,你的如此,我的如此,世界的也這樣。

組合的形式是卡爾維諾純文學的一個顯著特徵,《寒冬夜行人》裡不同章節小說的連綴、穿插與錯位;《看不見的城市》中的相近、相差、相存在;《帕洛馬爾》的繁瑣與簡潔,《命運交叉的城堡》裡的.交錯、鋪陳,狹隘與昇華……失去組合就沒有世界,正如卡爾維諾相信世界的存在有一部分是基於26個字母之上的。

一是生命自然樸素的原始存在。閱讀以相信為主。與二相對的是生命存在的虛無或者說是虛無的存在,閱讀以顛倒的反觀為主。至於三,則是生命跳出了所謂虛無與存在的概念上的一種存在。當然卡爾維諾覺得自己還遠遠達不到。閱讀以遺忘為主,忘我,忘卡爾維諾,忘閱讀,忘世界,忘宇宙,忘遺忘。

“卡爾維諾的使命是要使我們所處這個正在死亡的世界裡頭髮明一種交合的巫術,讓輕靈的、看不見的精神繁殖、擴張,最後形成一個魔法王國。”殘雪如是說。

尋找隱喻的謎底,一個有我沒我的尋找,一個存在在形式嬗變中的隱喻,以一個追求宇宙之上宇宙的謎底。謎底是——尋找。一種尋找,尋找柳德米拉,尋找馬拉納,尋找一些稱謂,最終是為了尋找“元小說”,尋找故事的真正肉身,雖然你在她體內。隱喻。隱去的比喻,因為無法言說,所以選擇隱喻。讀者是一個隱喻,我是一個隱喻,小說是一個隱喻,它們的關係更是隱喻。我說不清楚到底什麼是準確的隱喻。如果說謎底是什麼。我們有我們的,我的不是你的,你的也不是我的,我們的都不是卡爾維諾的。

諾頓詩論,這四個字就很嚇人,更何況再加上艾略特,博爾赫斯,卡爾維諾等人。卡爾維諾的小說理念是一種構造藝術,相信藝術,生存藝術,最後是一種風化藝術。

卡爾維諾文集讀後感 3

記得我有一陣子讀書是“一口氣兒”式的,讀某個作家,就一口氣兒把他的很多作品讀完,我一口氣兒讀完了王小波,一口氣兒讀完了村上春樹的所有長篇,又一口氣兒讀完了加繆什麼的。我記得卡爾維諾也是在我一口氣兒的時期讀的,卻不知為什麼,停在了《寒冬夜行人》這裡。不過我也發現了另外一個關於讀書的神祕真理:就是,到了合適的時候,會有各種明示和暗示告訴我該讀的書。比如突然有一陣,風格完全不同的幾個人卻同時對我說:你一定要讀加繆;比如突然有一陣,我不論翻開什麼都看到人們在談論艾柯,弄得我非讀不可,不讀難受。最近就是因為一些感召,弄得我一定要讀讀《寒冬夜行人》,這也說明現在才到時候。

卡爾維諾的作品各個不同,他也是在有意做各種嘗試,免得重複自己。這篇小說因為強調了讀者在小說解讀中的作用而被當作研究讀者、作者角色的文字。可是我覺得,事先知道這個事實反而攪了我的閱讀過程。未嘗不可把它作為一篇富有天才的小說來讀,尤其是其中穿插的10個故事的開頭,多麼精彩、多麼引人入勝,多麼風格迥異!而男讀者、柳德米拉、姐姐、作者弗蘭奈裡、譯者或剽竊者或混亂製造者馬拉納,還有那個不讀書而用書來做裝置藝術品的人……他們的故事和某個警察、某個心理醫生、某個記者的奇遇可能並無二致。這是一連串精彩的片斷,用《天方夜譚》般的講述方法連綴起來:每個故事總是在最有懸念的地方突然斷掉,讀者就是想知道“後來呢”,像那個男讀者一樣,因而大的篇章可以有條不紊地推進,直到最後嘎然而止在男女讀者結婚,在大床上共同閱讀。男讀者將要讀完的,還是《寒冬夜行人》。那一剎那,也許會覺得前面的故事都是一個長長的夢,第一個小說並沒有中斷過……

有人(經驗讀者們)能夠給10個故事對號入座,因為很多故事都有模仿某些特定作者和風格的痕跡。舉最明顯的例子,“在月光照耀的落葉上”有著非常濃郁的日本文化風情,讓人想起川端康成;“在空墓穴的周圍”有點魔幻現實主義的意思,不論是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敘事方式都令人想起《百年孤獨》……對於急欲知道下文但永不能如願的讀者來說,這些故事個個不同又非常相似。

不過,我得承認,因為探討的是寫作、翻譯、出書、讀書,這個故事就真的有點特別。全書的線索是男讀者尋找他未能讀完的小說,而人們似乎有意無意地(到後面就越來越是有意為之)總是不讓他實現這個小小願望,甚至總是告訴他,這就是那本書,儘管你覺得完全不一樣,但就是一回事。男讀者有一個長長的探險之旅,去出版社、去尋找作者,譯者,甚至到了一個偽造書皮和書瓤的國家,預見臥底的臥底,又被派當了臥底。這個越來越離奇的故事越走越遠,不過,當我們遇到伊爾卡尼亞的警察檔案總館館長時,我們總算鬆了一口氣。這個館長多麼智慧和坦誠,他不但保證你終於可以看到真正的、完整的書,而且他本人也相信舒舒服服獨自閱讀的樂趣。總算對偽裝的譯者馬拉納和這混亂的局面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他與女人打賭已經輸了:女人“通過繞有興趣的孜孜不倦的閱讀終於在最隱蔽的.虛假之中發現了真理,在所謂最真實的話語之中發現了不可饒恕的虛偽”。這位偽造專家在絕望之中,為了保持與那個女人的一線聯絡,便“利用署名、作者姓名、筆名、語言、翻譯、版本、封皮、扉頁、章節名稱、開頭、結尾,等等,繼續製造混亂,強迫她從這些混亂之中看到他的存在,並以此向她致意,明知得不到她的答覆。”

這個警察檔案館館長說,書中發生的某些東西超越了我的許可權。我們可以禁止人們閱讀一本書,但是在禁止人們閱讀那本書的禁令中仍然可以看到某種我們永遠也不願讓人看到的真理……正因為如此,館長放偽造者逃走了。他沒有停止偽造,但是,幸運的是,偽造者為偽造而偽造,但還有那個女人那樣為讀書而讀書,我們就“可以相信世界還繼續存在……每天晚上我也可以像那個不知姓名的遙遠的女讀者一樣,放心地閱讀……”

這是多麼浪漫的場景,這是熱愛閱讀的人最充滿人情的理想。

對於不同的讀者,有很多不同的《寒冬夜行人》。甚至人們讀出的東西,遠比作者希望表達的還多。我看到的是,為閱讀而閱讀,最終從隱蔽的虛假中發現真理和從真實的話語中發現虛偽,這是對閱讀者的最高的讚頌。借“作者”弗蘭奈裡的話說,作者淡化成寫作的機器、沒有個性的人,與小說裡的作者完全不同的人。眾多書評說的沒錯,這畢竟是獻給讀者的一本書。

卡爾維諾文集讀後感 4

看完《寒冬夜行人》讓我無話可說,沒看幾頁已經對老卡佩服得是五體投地、俯首帖耳了,用火星文表示就是ORZ,用網路語言就是PF,用周星星的話就是I 服了YOU,但誰知之後卡爾維諾還是不依不饒地、徹徹底底地將我調戲了一番,調戲得我是體無完膚、暈頭轉向、胡言亂語、高潮連連,安插在小說中的十個不同小說的開頭猶如十段風格迥異的催情音樂,讓人情慾高漲,飢渴萬分,頭腦中早混淆了置身的空間,不斷變換、顛三倒四的人稱轉換更似靈肉歡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你是女性就要更加當心,雖然你成為卡爾維諾有點困難,因為他是重家庭觀念的義大利男人並且他已經有一個家庭,“一樹梨花壓海棠”的戰局不太可能形成,但他欲擒故縱的行文極易使無知少女落入他的'圈套,並欲罷不能、欲拒還迎,極有可能造成曖昧關係。

《寒冬夜行人》是一個充滿魔力的黑洞,慢慢地將男女讀者們通通吞噬了,來到卡爾維諾的王國,來到追求無限、無限追求的世界,來到這本《寒冬夜行人》已經被扔到的不存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這時空不分的地方,在這裡我們的思維無限、無限思維,再將我們自己扔到另一個空間,扔到我們思維能到的地方,扔到連卡爾維諾思維都不能到的地方。這樣就認為你已經擺脫了他嗎?不可能,對一個不斷探求、不斷創新的作者來說沒有什麼地方是他的思維觸碰不到的。我們只能在充滿卡爾維諾的氣息的以太中任其調戲、任其玩弄,算了,我們認命吧,我們不是對手,孫猴子是永遠飛不過五指山的。

大家可能以為我神智不清了吧,其實以上都是瞎扯蛋,不過由衷的敬佩之情倒真千真萬確的,尤其喜歡老卡在第二章扔書、《一條條相互連線的線》、第七章男女主人公相互“閱讀”等章節的描寫,還有一個特別的結尾:“我這就讀完伊塔洛。卡爾維諾的小說《寒冬夜行人》”。懷疑這個《寒冬夜行人》是指哪個?是真的這本書呢?還是又一輪開始的“顛沛不堪的旅行”呢?

卡爾維諾文集讀後感 5

伊塔洛卡爾維諾(1923—1985)是義大利二戰後最負盛名的作家,二戰期間曾參加抵抗游擊隊,在抵抗運動中加入義大利共產黨。戰後入都靈大學文學系,一年內通過四年的全部科目考試,並在此期間作為共產黨積極分子進行政治工作,熱心從事黨的新聞事業,同時開始文學創作。1947年以新現實主義小說《通向蜘蛛巢的小路》而蜚聲文學界。大學畢業後進入都靈著名的埃依納烏迪出版社工作,因而有機會結識了一批進步作家、哲學家等,在政治、思想和文學各方面都迅速成熟起來。後來相繼創作出一系列影響了義大利乃至世界文壇的著名作品,50年代有《義大利童話》(1956)、《我們的祖先》三部曲,包括《分成兩半的子爵》(1952)、《樹上的男爵》(1957)和《不存在的騎士》(1959);60年代有《宇宙奇趣》(1965)、《你和零》(1967);《命運交叉的城堡》(1968);70年代有《隱形的城市》(1972)、《寒冬夜行人》(1979);80年代有《帕洛馬爾》(1983),等等。卡爾維諾是個不斷探索創新的作家,但從他風格多樣的作品看還是能找到一定連貫性的,其創作大致可分為新現實主義、寓言小說和後現代主義三個時期,最後形成的是集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於一身的風格。

卡爾維諾在70年代後期開始轉變其寓言式的小說風格,除了小說的內容仍然是充滿想象的超現實描寫外,小說的結構也變得更為複雜奇特,作家有意對小說的形式進行實驗性探索,作品也很多地蒙上撲朔迷離的怪誕色彩,《寒冬夜行人》就是卡爾維諾此類作品中的傑出代表,是卡爾維諾富有想象力的探索結果,被公認為屬於後現代派風格,具有了更多的實驗追求,是一部實驗主義作品。關於其實驗主義性質,大可體現在四個層次或側面中。而在論述之前,則須對小說內容進行概述:

小說以《寒冬夜行人》一書出版發行作開端,運用少見的第二人稱,一開始寫小說的一位男讀者:“你”,欣喜地購得此書,急不可待地開啟閱讀,正看到故事的緊要關頭,卻發現內容前後連線不上,無法看下去,於是“你”到書店要求更換。書店老闆解釋說他已接到出版社通知,是小說裝訂出錯,把卡爾維諾的《寒冬夜行人》與一個波蘭作家巴扎克巴爾的小說《在馬爾堡市郊外》訂在了一起,答應更換。因“你”已被巴扎克巴爾德小說吸引,於是換得《在馬爾堡市郊外》以繼續讀。同時,“你”在書店裡遇到一位同是要更換裝訂出錯的《寒冬夜行人》的女讀者,柳德米拉。於是,男讀者“你”在閱讀為尋找《寒冬夜行人》而得到十篇無關聯的小說開端的故事中,又穿插了男讀者與女讀者交往和結合的故事。

實驗主義作家均在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上做出“實驗”,所以實驗主義作品中最突出的特點就在於實驗方法。而《寒冬夜行人》中的實驗主義性質,首先體現在小說中運用的觀察和實驗。據自然主義代表文學家左拉在《實驗小說論》一文中的論證:“小說家既是觀察者又是實驗者。作為觀察者,他照觀察到的那樣提供事件,確定出發點,建立使人物活動和展開現象的堅實場地。然後,他作為實驗者出現並進行實驗,使人物在具體的情節中行動,通過情節指出,事件連續的發展過程完全如研究物件的決定因素所要求的那樣。”在《寒冬夜行人》一書,作者既是觀察者又是實驗者,甚至小說主人公“你”也是一樣。小說幾乎始終是一個為了看到結果的實驗,卡爾維諾似乎是為了驗證一個定理:“古時候小說結尾只有兩種:男女主人公受盡磨難,要麼結為夫妻,要麼雙雙死去。”由此開始,卡爾維諾觀察到的基本“事實”是,男女讀者為尋找《寒冬夜行人》而結識和戀愛,在尋找過程中不斷出現波折,也始終保持著懸念,最後男讀者決定和女讀者結婚。

在小說中,卡爾維諾一選定男女主人公圍繞《寒冬夜行人》進行的愛情故事的主題,便從觀察到的“事實”出發,建立他的實驗,也就是使男讀者經受一系列的考驗、周折,讓他經歷某些環境,從而指出他的思想、行為所產生的作用。在小說中,男讀者繼續閱讀更換得來的波蘭小說《在馬爾堡市郊外》,但不久又因印刷錯誤而沒法繼續閱讀下去,當發現手中的小說既不是卡爾維諾的新小說,也不是波蘭小說,而是辛梅里亞語的小說時,他和女讀者柳德米拉決定到大學裡找教授請教,可是不但沒請教出個所以然來,而且還使男讀者閱讀興趣轉向了另一本無關聯的小說上,後來小說又出現與之前相同的問題,男讀者又轉折來到出版社尋求答案。而在與出版社編輯的談話中,男讀者發現,這一次次的挫折時由一個叫馬拉納德譯者造成的,因馬拉納曾與柳德米拉相好,而柳德米拉喜歡看小說,於是他就覺得小說作者是他的情敵,所以他期望通過模仿、拼湊各國的小說使小說作者的形象模糊不清,這樣柳德米拉閱讀時就不會使他感覺到她將他遺忘。男讀者後來從出版社中有關馬拉納的各種手稿、書信中瞭解到,馬拉納可能隱藏在南美洲某地,於是決定前去尋找,幾經周折,始終沒沒結果,也沒找到自己期望找的小說,只好返回。最後,男讀者在家鄉的圖書館中與其他讀者討論時得知古代小說結尾的定理,於是決定與柳德米拉結婚,而他們的故事也在兩人新婚夜閱讀《寒冬夜行人》中結束。

由上可見,卡爾維諾將人物安放在由他控制的環境中進行觀察和實驗,然而,卡爾維諾並非只是將小說的“事實”原封不動地記錄下來,而是直接介入其中:在小說中,卡爾維諾在多個地方曾以作者的身份跳出,如在第一章後的小章節《寒冬夜行人》裡,卡爾維諾寫道:“雖然你對我的瞭解僅此而已,但足以促使你把你的一部分與這個你所不瞭解的人物‘我’聯絡起來。作者也是這樣,雖然他不願談論自己,他卻決定把這部小說的主人公稱為‘我’,……作者和你一樣,寫下這個‘我’字時,就把他的一部分與這個‘我’聯絡起來了,把他感覺到的或想象到的一部分與這個‘我’聯絡起來了。”卡爾維諾無疑是既作為觀察者又是作為實驗者存在的,而實際上,小說中的主人公男讀者“你”又何嘗不是:他一選定文字《寒冬夜行人》進行閱讀,便在閱讀中及閱讀外觀察到的、體驗到的事實出發,他的思想促使他行動,而他的行動又隨著環境的轉移而發生變化,在書中,男讀者“你”有時還要在作者的安排下轉換角色,男讀者“你”時而是書中體驗一切的主人公,時而是那個俯覽書中一切(包括男讀者“你”的思想行動)的現實中的讀者。

《寒冬夜行人》的實驗主義性質,其次體現在小說的整個創作過程是不斷採集事實,然後研究事實的內在關係,通過改變情況和環境來影響它們。具體體現就是上面的論述中提及的男讀者的思想和行動隨環境的轉移而發生變化,卡爾維諾在小說中不斷讓男讀者面對各種事實,不斷改變男讀者面對的情況和環境,從而推動其思想和行動的.近一步發展,這與作者和小說主人公的身份轉換道理相似,因此不作贅述。

《寒冬夜行人》的實驗主義性質,還體現在小說像科學實驗那樣,以思想和懷疑為起點,不是窮究“所以然”,而只是解釋“怎麼樣”。根據“實驗主義”代表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解釋,觀念必須在實驗中鍛鍊,只有經過實驗證明,在實踐上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觀念,才是“有價值的觀念”。《寒冬夜行人》中寫的周折正是由主人公男讀者“你”的思想和懷疑為起點:“你”看到小說的三十來頁,漸漸對它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可是讀到某個地方時發現出現重複,於是懷疑是作者賣弄文學技巧,而最後後面的都是對前三十來頁內容一次又一次的重複,於是開始思考是印刷廠出了差錯,思考要到書店要求更換。“你”在後來的再續閱讀中一次次發現手中的小說出現差錯,又一次次地懷疑哪裡出錯,思考要如何解決問題。而面對這些一次又一次的懷疑和思考,卡爾維諾所做的並不是窮究“所以然”,而只是著重解釋“怎麼樣”,在書中,男讀者“你”手頭上的小說的內容發生錯亂,如此這般反反覆覆,“你”最終讀的只是十部小說的開頭,而這十篇故事互不相關,情節上也互不相連,只是鑲嵌在男女讀者為尋找《寒冬夜行人》的和他們戀愛的故事中而已,要說這十篇故事有共同特點和聯絡,那就只有是每一個故事都在最吸引讀者的地方嘎然而止,小說還沒有充分展開、沒有說出“所以然”,懸念還沒有解答就結束了,而另一個故事又以同樣方式開始了。這種小說結構,實際與卡爾維諾的“時間零”理論密切相關:“時間零”就像“雄獅縱身躍起,而獵人羽箭在空中飛鳴”的一瞬間,呈現出的絕對時間。傳統小說以情節和故事取勝,遵循線性時間和因果關係,注重故事的來龍去脈,而卡爾維諾卻看重“時間零”下的狀態,不要求故事有前因後果和完整性,極大程度地表現出後現代主義寫作的開放性和零散性,故事不再完整,而讀者的參與和閱讀才是實現小說價值的重要環節。

《寒冬夜行人》的實驗主義性質,第四層次的體現在於卡爾維諾在其中表現出來的超越性理智。在後現代主義的各種實驗手段中,所謂“元敘述”是其中最常見的因素,而當一部小說充滿元敘述時,就成了元小說或叫超小說。元小說是有關小說的小說,是關注小說的虛構身份及其創作過程的小說。《寒冬夜行人》不是真實反映生活和現實,而是直接承認小說的本質就是對世界的想象性虛構,是作家對雜亂無章的創作素材的編織和縫合。卡爾維諾在該小說寫作過程中不斷刻意表明文字虛構性,不僅涉及到小說的形式、內容、語言和作用,而且涉及到作者的創作態度和讀者對小說的要求,甚至分析了小說的印刷和裝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他不但點明小說是“串味兒”,還說:“我真想寫一本小說,它只是一個開頭,或者說,它在故事展開的過程中一直保持著開頭時的那種魅力,維持住讀者尚無具體內容的期望。這樣一本小說在結構上又有什麼特點呢?寫完第一段後就中止馬嗎?把開場白無休止地拉長嗎?或者像《一千零一夜》那樣,把一篇故事的開頭插到另一篇故事中去呢?”卡爾維諾正是以這樣的超越性理智運用套盒結構把小說縫合起來,成為《寒冬夜行人》這樣一本關於小說的百科全書。

《寒冬夜行人》運用了亂而不相關的事物、不知所終的故事情節及語言上的重複、不關聯等手法,打破了傳統小說線型結構的情節模式,結構奇特,力圖在作者與讀者間進行溝通,立意巧妙。小說中獨創詭異實驗性是為了更恰當地反映迷亂的現實,男讀者“你”所面對的現實就是一座座迷宮,作者不是沉浸於客觀記敘而迷失在迷宮中,而是實驗性地尋找出路,突破一座又一座的迷宮。

卡爾維諾文集讀後感 6

在法蘭克王國的軍隊中,有一位身著乾淨整潔的白色盔甲的騎士,在國王查理大帝閱兵時發現他並不存在,他僅僅是靠著意志來辦事。就是這個空軀殼卻是所向披靡。無人能擋。對自己的責任一絲不苟的他經歷了無數的戰爭,並開始品味愛情,在一個平凡的日子裡,他的意志隨著風而遠去。那副潔白無暇。完整無缺的鎧甲則被送給朗巴爾多。迪。羅西利奧騎士。這位無名英雄光榮而又勇敢事蹟就這樣的結束了。

這個故事使我受益匪淺,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點:

一、人的外表要整潔。中國是禮儀之邦,外表要有禮儀,舉止要有禮儀,內心也要有禮儀。其中外表的禮儀能看出你的性格。文中不存在的騎士外貌乾淨整潔,讓人看起來心情十分舒暢。可是我的弟弟與他比起來可真謂是天壤之別!他認為衣服扔在地上無關緊要,腳不穿襪子踩在地上不要緊,雖然衣服腳這一類可以洗乾淨,但是你的行為在別人的心目中塑造了一個邋遢的形象。

二、對自己的工作要盡心盡力。一絲不苟。在文章中不存在的騎士對待他的工作十分的'嚴謹,任何細節他都不放過。我要學習他盡心盡力地做好自己的學習工作,學習是為自己學的,而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三、要有助人為樂的精神,在別人有需求的時候,要儘自己所能去給予別人幫助。在文中,不存在的騎士英雄救美,殺死了許多的狗熊。我們從小培養這種優良傳統美德,每天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好事,積善積德,天長地久你的朋友將會越來越多,人際多了,對今後步入社會有著很大的好處!

卡爾維諾文集讀後感 7

人由身體和意志構成,不存在的騎士就是一種意志,一種堅強的意志,一種身體無法摧毀的意志。作為一種意志,機械而古板,雖能在某些方面達到卓越,但沒有作為人的人性和感情。而另一個人物馬伕古爾杜魯充滿活力,卻沒有意志,只是各種自然的投影。兩個人物互為補充,一種為精神意志,一種為自然投影,即兩種不存在的狀態。

作為一個我,一個活生生年輕的我,郎巴爾多,帶著為父報仇的意念投入生活、投入戰鬥,最終戰勝了仇人,卻對生活的意義起了懷疑。為重新追求生活的意義,便投入到愛情的熾熱當中,最終達到了人生的圓滿。

而另一個我,作為一個女性,生來擁有卓越的天賦,並不斷努力,超越自己,直到達到巔峰,無人可超越了,便愛上了不存在的騎士。因騎士最終煙消雲散,沒有了追尋目標,我成為一個修女隱居起來,在漫長的枯寂中悟出了自己的.生活與追求,也毅然投入愛情的懷抱。

整篇故事中所描寫的人物,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都是自己分散的人格,最終愛情的圓滿意味著各種人格的統一。這最終需自己去體驗、去感悟。

人生就是一種修行,明瞭真正的需求,樹立真正的信仰,了斷各種執念、妄念,達到人格的完整統一。

卡爾維諾文集讀後感 8

樹上的男爵,有一個朋友說,原來看了一個齊天大聖的小說。

《樹上的男爵》是義大利文學家伊塔洛·卡爾維諾的一篇長篇小說,是《我們的祖先》三部曲之一。小說以傳統敘事手法隱喻了現代社會裡人的迷失自我、完整性喪失以及焦慮迷茫的生存狀態,展現了現代社會中處於生存困境下的人類個體追求自我存在空間和價值的歷程。同時在時間軸上,體現了通過對個人自我抉擇矢志不移的努力從而達到非個人主義完整道路的主題。小說思維活躍、思想深刻,深刻的刻畫了現實的種種弊端,啟迪人們對人類的命運和現實社會予以深入思考。——以上來自百度百科。

樹上的男爵,在我讀起來,閱讀感受不算最好的。或許跟翻譯有關係,也或者跟作者本身的風格有關係,最可能的還是自己的功力不夠罷。不過,好在這本書還是很有些意思的,就像書名一樣,時時透著一份荒誕,而荒誕的背後又隱隱透著一絲悲涼。

一個有著顯赫身世的少年,拋棄了自己的家族,在樹上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在這個王國裡,他就是那個獨特的.存在。他從來沒有過夥伴,除了那隻只能在地上幫助他打獵的短腳獵犬。他幫助過許多人,但只是在幫助他們。他在樹上學習,甚至成為了一個哲學家。他在樹上演講,成為了意見領袖。他在樹上戀愛,但是最終沒有完滿的結局。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作者並不想讓主人公與這個世界割裂。主人公並不是一個主動脫離世界的人,他只是換了一個角度,對世界有了一個不同的視角。視角不同,這個世界也就不一樣了,更何況樹上的世界彷彿是一個可以到達任何地方的國度,它沒有階級的差別,沒有身份的尊卑,也正是因為如此,主人公才與更多的人產生了聯絡,讀後感m才知道了許多人不知道的訊息,做成了許多人做不到的事情。所以正像百度百科裡說的,主人公用自己的決定和努力,來達到非個人主義的主題。小說從頭到尾,看似是主人公一個人的故事,其實是主人公在不斷尋找他期望的認同的過程,他找共事的夥伴,找思想上的同路者,找戀愛的物件,可是所有的人又都不像他只在樹上生活。樹上和地下,永遠是不可抹平的差距,主人公再如何努力,最終還是無法跨越上與下的距離。雖然他不願意承認,但是從他決定在樹上生活的那一刻起,他就成為了一個不同世界的人,不管他如何努力經營自己的世界,終究還是與這個世界無法融合。當他老了,也無法回到曾經的地面,隨氣球飛走了。

或許,當他爬上樹的那一刻起,這個世界就完全不一樣了。原來平面展開的世界,突然立體了起來。在上面可以看見別人看不到風景,也可以看見平時看不見的祕密,也可以看不見不一樣的人心。正是這一點點不一樣,讓這個世界因為主人公在它的上面又疊加了一個世界,所以這個世界就和原來的世界,不一樣了。我們或許無法想象,如果主人公沒在樹上,這個世界會不會不一樣。

或許,我們無法想象,如果這個世界少了一個你,這個世界會不會不一樣。

卡爾維諾文集讀後感 9

4月的天,寒意未去。每天的枯燥生活讓我煩悶,在老師的推薦下,我開始了一段讀書旅程。讀完《樹上的男爵》後,我感慨萬分,枯燥的生活變有趣了。

《樹上的男爵》的作者是伊塔洛。卡爾維諾。他是義大利當代最具世界影響的作家之一。《樹上的男的》是《我們的祖先》三部曲之一。《樹上的男爵》有一條通向完整的道路——這是通過對個人的自我抉擇矢志不移的努力而達到的非個人主義的完整。這條道路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平時枯燥無味的網課變得有趣,讓迷茫無方向的我遇到了一道曙光,重新振奮起來。

《樹上的男爵》主要講的是柯希莫成長在一個典型的老式家庭之中,父親是伯爵,母親是將軍,父母對兒女嚴加管教的同時缺少關愛,在這樣的環境中,柯希莫逐漸形成了叛逆的性格,因反對姐姐對動物的殘害而拒食鍋牛的柯希莫被父親怒斥,從而爬上了樹開始了遠離和對原始生命野性的迴歸,村希莫爬上樹後,與自然界的生物建立了一種迥異於現代社會人與自然的對立無系。

《樹上的'男爵》既給了我樂趣,也給了我啟迪。所謂書中有樂,樂中有學。從書中,十二歲的柯希莫,因忍受不了姐姐做的蝸牛餐,憤然離家住在樹上。從中可見柯希莫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富有同情心、尊重生命的人。這使我非常慚愧,每次在戶外,看到一些小生物,比如蝸牛、媽蟻,我都會把它們抓進一個小瓶子裡,然後將它們放在陽光下暴晒,把它們淹在水裡。一個個小生命就在我的“待遇”下“犧牲”了。現在,我應好好愛護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尊重那一個個不凡的生命。從書中,柯希莫的父母對兒女嚴加管教的同時缺少關愛,從中可見柯希莫的生活缺少溫暖,令我不免產生了一種憐惜之情。也讓我對現在的生活更加珍惜。在家中,我的父母在我做錯事時加以管教,在我生病、先落、迷茫時給了我溫暖,給予我關愛。在我的生活中,既有嚴厲又有關愛,讓驕傲的我有了警醒,失落時有了奮鬥的信心。讓我不走歧路。在反對姐姐對動物的殘害而拒食蝸牛的柯希莫被父親怒斥,從而爬上了樹和動物生活可現他倔強、勇敢、愛護動物。這種品質令我讚賞。

漸漸地,《樹上的男爵》之旅已接近了尾聲。合上書,各種思想湧上了我的心緒。我在成長的道路上又邁上了一步階梯。從中我明白要愛護動物,與自然和諧相處,還有我應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現在網課對我來說已不再枯燥無味,而是充滿新鮮、樂趣。

卡爾維諾文集讀後感 10

讀卡爾維諾的書,如夢如幻,如痴如醉。我想閱讀這本《樹上的男爵》,是因為王小波是這位最富有創作才能,最有趣的義大利著名寓言式作家的忠實粉絲,又盛譽卡爾維諾的《樹上的男爵》為完美作品。究竟這本書吸引人的魅力在何處?

《樹上的男爵》為卡爾維諾的《我們的祖先》三部曲之一,與《不存在的騎士》、《分成兩半的子爵》代表通向自由的三個階段。卡爾維諾說,他想使它們成為關於人如何實現自我的經驗的三部曲。而《樹上的男爵》的故事中就有一條通向完整的道路,就是通過個人的自主抉擇矢志不移的努力而達到的非個人主義的完整。

簡單來說,就是人如何成長為一個完整的自我。故事中的主人公,柯希莫男爵,從十二歲跳到樹上到六十五歲雙腳從未接觸過地面哪怕一步,他一輩子生活在樹上,捕獵、閱讀、戀愛、與人們交往、擊退強盜和野狼的襲擊等等,甚至組織領導革命。“從此,他一生都生活在樹上,卻將生命更緊密地與大地相連。是不是真的只有先與人疏離,才能最終與他們在一起?”

卡爾維諾筆下的.柯希莫男爵就是這樣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疏離人群並不意味著避世隱居式的生活,而男爵跳到樹上之後,反而能夠讓自己與更多的人交往,獲得更廣闊的天地。離得太近,往往讓我們無法看清現實。男爵選擇自己的方式過一生,堅持自己獨特的理想個性,即使地下的人們難以理解這些古怪的行為,包括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不是選擇下樹,而是消失在越來越高的天空之上。

“許多年來,我為一些連自己都解釋不清的理想活著,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生活在樹上。”這就是男爵一生的執著與榮耀。

卡爾維諾文集讀後感 11

斷斷續續在看《樹上的男爵》,感覺似乎以前從來沒看過,是一個全新的故事。這種感覺很好,美好的新鮮體驗。從前那遍閱讀,幾乎沒有一點印象,並未留下任何記憶和感受,但這次看卻覺得,書中很多地方寫得充滿想象力,浪漫又豐富,讓人難忘。

比如書中對翁布羅薩茂密森林的描寫,各種樹木的細緻刻畫,彷彿每種樹即是一個人,有它自己的性格和風華,柯西莫生活期間必然會熟悉和愛上他們,書中說這是一種友情;還有男爵的貴族鄰居——翁達利瓦家的花園,是個集世上一切奇珍異卉的園林,有一種潮溼的神祕感,尤其從遙遠的東方和熱帶移植過來的樹木,讓這個植物園有了異域風情,契合了小說的奇幻感,也是卡爾維諾童年生活的反映。

卡爾維諾的父親是義大利聖萊莫人,一個出色的園藝師、農學家;母親是撒丁島人,植物學家。全家人在聖萊莫生活的那幢別墅既是栽培花卉的試驗站,又是熱帶植物的.研究中心。卡爾維諾自幼生長其間,不僅從父母親那裡學到很多自然科學知識,熟知名目繁多的奇花異草以及樹林裡各種動物的習性,還經常隨父親去打獵垂釣。所以柯西莫得以在樹上生活,一切森林生活的細節描寫,都因為他這種與眾不同的童年生活得以建立和完善。

其中一個故事,讓人覺得殘忍而悲傷。大盜賈恩·德依·布魯基,自從他愛上讀書後,荒廢了很有前途的強盜生涯而被捕,在監獄裡還一直惦記著沒讀完的一本小說,於是每天在提審之前或之後,他都雙手抓住鐵窗,聽柯西莫給他念書。行刑前當絞索套上脖子時,他問柯西莫小說主人公的下場,“把這樣的結局告訴你,我很難過,賈恩。”柯西莫回答,“喬納丹最後被吊死了。”“謝謝。我也是這樣!永別了!”他自己踢開梯子,繩子被勒緊了。

卡爾維諾文集讀後感 12

一次偶然的機遇讓我在一堂策劃課後從老師的分享中,認識了《樹上的男爵》這本小說,捧起它讀了幾頁,跟著主人公在他的樹棲生活中馳騁翱翔,這是一個難得的精神享受。書是我們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每次從書中,回到現實的世界,都有些依依不捨。每個人都崇尚有意義的生活,如果感覺不到意義,行動起來必然會缺乏動力。在讀完《樹上的男爵》之後又一次驗證了這一切。

當讀完此書且對這位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陌生的我來說,卡爾維諾將我帶入了一個童話世界,在這裡,我認識一位在封建時代為了夢想所探尋,卻又孤獨至終的男爵——柯西莫。

話還得從頭說起。

12歲的柯西莫,還是一個小男孩,因拒絕吃午餐桌上的蝸牛,逃離父母責罰,便爬上花園裡的聖櫟樹,從此,也便離開了那個世襲貴族的家庭,開始了他的樹上生涯,終其一生再也沒有下來。

也許,有些人會誤認為,柯西莫只是膽小,害怕再回到地面後父母的嚴厲懲罰,也有些人會認為,他只是一時的孩子氣,等頑固與倔強的小脾氣消散之後,便會下樹。而我,卻不然。我想,在他內心,或許早已經想離開這個充滿枷鎖的世界,去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帶著種種好奇與疑問,讓我對他的樹上生涯越來越感興趣,我想知道他在樹上怎麼生活?我更想知道,他是否真的能說到做到,再也不會下樹?

在小說裡,他的樹上世界並不是多麼的艱難,我們看不到男爵生活在樹上的痛苦,男爵在接受了地面上的弟弟偷偷帶給他的樹上生活必備的最初物件之後,就學會了在樹上生存下去的一切本領。行走、跳躍、讀書、學習禮儀、飲食等等一切他都活的得心應手。

他是一個天才,在政治、農田、水利、森林、狩獵都是高手,他以打獵和釣魚為生,在樹枝間往水塘裡撒下鉤就坐收鱔魚和鱒魚,並以自己的漁獵所得與地上交換自己無法制造的東西。他發揮著他的天賦,為人們服務,人們開始感謝他,接受他,並敬重他,最終獲得愛戴。

男爵柯西莫在樹上世界的一切行為,其實都沒有超出我們所能想象到在樹上應有的`一些常規,同時,這個世界又完完全全遵循著樹上的生活所應該有的可信的邏輯。男爵嘗試著樹上一切可能的生活,建立了屬於自己一個人的王國,創造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生存。

儘管柯西莫生活在樹上,但是他並不是一個離群索居的孤獨隱者。相反,他有著他自己的想法,與人交流卻不與人親近,他是一個積極的人。他絲毫不抗拒同他人的交涉,他同農民工人勞動者、同落難貴族、同強盜小偷、同革命思想者做各種的交涉。他在樹頂參加姐姐的婚禮,在媽媽臨終之際從窗外用魚叉取了一片橘子遞到她的手裡。他與鄰居高貴而專制的女子薇莪拉在樹上轟轟烈烈地戀愛,併為她的負氣離去痛不欲生。他善於利用各種人際,為自己在樹上爭取更加便利的生活,他還努力為森林、平民、革命、國家奉獻自己。

如此看來,男爵柯西莫的樹上生活還真是多姿多彩。也許就是因為他離開了塵世,似乎才對塵世產生更大的熱情和更執著的關懷,於是又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地面上的生活積極參與。他說:“誰想看清塵世,誰就應當同他保持必要的距離”。

卡爾維諾文集讀後感 13

《樹上的男爵》,僅僅是這五個字,自身就帶有一種不羈的、反骨的意味。翻開這本書,確實有著令人眼前一亮的故事。

貫穿整本小說的,是“我”?的哥哥,柯西莫的故事——從第三者的視角出發,將整一個故事的格局構架起來。給我一種娓娓道來的、似真似假的感覺。

主角柯西莫出身貴族,他的人生本應該是縱情在上流社會的情慾酒色之中,?浸潤在權勢、金錢中,但是他並沒有。他十幾歲起便一直生活在樹上,在那裡度過了他的青年、壯年與老年,他的結局,亦充滿了戲劇性。

在我看來,柯西莫是一個悲劇,一個徹徹底底的悲劇。他同家人不親近,同愛人相分離,同世人皆格格不入,但是,他做到了自己。生活在樹上所折射出來的,是扼住咽喉、失掉自由的現實,柯西莫以自己的行為,成為了真正的“反抗者”。

寫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1984》了,同樣是自由被剝奪的情況下,我曾經認為溫斯頓·史密斯已經是在懸崖邊試探的死刑犯了,直到遇到了《樹上的男爵》,柯西莫是真正的反叛者——於家族,於其本身,柯西莫真正踏出了為自由而戰的那一步,相比於溫斯頓,他是真正的鬥爭者。而主角在故事裡的感情經歷,倒像是設定好的軌跡,在某一種程度上昭示著他孤身一人的命運。

全書中最為觸動我的一句話是“我將盡一切努力以更配得上‘人’這個稱號,我將具備他的'一切品質”。生而為人,生而為眾生,我們既然以“人”的身份來到這個世上,我們窮盡一生其實也只是為了做自己。可能這句話有待考究,但是柯西莫做到了,他以他的行動、閱歷和他的一生熱愛著他所向往的自由,熱愛著那些被撕得粉碎的現實。是歷經哀痛之後才會銘記的一種感情。

故事的收尾以“落筆”作為結束,彷彿是給這個漫長的故事做了一個收尾,合上書本腦海裡依舊回想著刻在柯西莫墓碑上的話——“柯西莫·皮奧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大地——升入天空”,被現實束縛著的自由,最後升入天空,在那裡無限發散。

卡爾維諾文集讀後感 14

《樹上的男爵》講的是一個名叫柯希莫的男孩,生活在貴族的家庭,在十二歲時離家出走,並且一輩子沒有回到過地面,在他父親死後,他繼承了爵位,故題目為《樹上的男爵》。

他為什麼要離家出走?顯見的原因是對他父親專制的頂撞,但的表達者,他的弟弟寫道:“我哥哥表現出的拗勁頭中蘊藏著更深厚的東西。”應該說這更深厚的東西是小說最最核心的精神。

有趣的是,雖說是離家出走,但他其實從未中斷過與家人的聯絡。他弟弟自不必說,經常跟他在樹上玩耍。他的母親,也很快就承受了這樣一位古怪的兒子,常常用望遠鏡看他,並搖搖彩旗互通訊息。只有他的`父親,始終板著面孔,在外人面前深以他為羞恥,但他最終還是把他的爵位和寶劍交給了兒子,這象徵著最終的成認。

他雖說一直生活在樹上,但他並沒有變成野人,有著文明人的行為標準,例如他專門在樹上找了一處作為廁所,也受著程度高的教育,他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圖書館,甚至還與狄德羅等人有書信往來。表達者有這樣一句話:“我自始到終都清楚他的位置,在這裡,在我們這一邊。”我在讀時琢磨不出,“我們”指的是什麼,直到柯希莫在承受爵位時所作的承諾:“我將盡一切努力以配得上人這個稱號,我將具備他的一切品質。”我才明白“我們”指的就是人。

儘管他一直住在樹上,但他也沒成為一名隱士。他經常幫助當地人,甚至領導過眾人對抗火災和野狼,他也參加我種各樣的工會。並且正由於他一直待在樹上,他逐漸對樹木乃至自然有了感情,誠如表達者所言:“他那時愛鄰人愛自然也愛自己。”

總之,他離家出走並住在樹上的原因並不是逃避,他沒有逃避家庭,沒有逃避文明,沒有逃避社會。那麼他做這一切的目的終究何在呢?伏爾泰在書中也問過柯希莫的弟弟同樣的問題,答覆是:“我哥哥認為,誰想看清塵世就應當同它保持必要的間隔。”我相信很多人認為這就是答案,但在我看來這只是一句漂亮話,因為柯希莫對所謂“塵世”的態度並非是研究的,而是積極參預。

卡爾維諾文集讀後感 15

我是偏愛柯希莫的,雖然我想象他可能像加西莫多那樣的佝僂,也可能像希斯克裡夫那樣面向凶惡,但是他的特質很難讓人不對他心動,他可是樹上的男爵。

能對於難的東西可能都會產生一種仰慕,因此當完成這一遍的通讀之後,我深知自己並沒有完全理解和感同身受,但是我喜歡這本書,非常膚淺的喜歡。對於柯希莫的執念我能懂但是不是全部,對於他和薇莪拉的瘋狂愛情我向往但是不是全部,對於戰爭的部分我更顯得無知。因此有些期待第二次的'閱讀,在經歷一些人事後,或許能夠更加理解處於小說中處境的每一個人做出每個行為的原因和心理。

柯希莫在樹上不是魯莽的原始人,他是哲學家故事家政治家。他也和我們一樣,不清楚自己要走的路,尤其現代,幾乎不存在能夠明白自己的心且不被社會洪流所左右的。那是福氣也是智慧。但他一生做了一件好事——一直待在樹上——安然地亦步亦趨地遵從自己的準則生活並且志矢不渝地對待自己的承諾,是多麼難得的品質。

柯希莫與其他特立獨行的人不同,他是一個不迴避人的孤獨者。其他此型別的角色多多少少總是把自己從社會的角色中抽離,而柯希莫不單沒有脫離社會,並且積極參與活動例如組織防火隊,甚至還自己創立出一套法則。

他的愛情,他和薇莪拉,不時會讓我想起呼嘯山莊裡的那一對,那讓我我曾經覺得極度誇張無法理解的愛情,現在我竟開始慢慢理解並且開始嚮往這種純粹的衝動的直接的情感碰撞。他們重逢在託萊馬依科公爵的禁獵區前的草坪,感覺上此地有所暗指,他和她之間其實還是有原則性的不同,要守護的東西也截然不同,註定有些無法逾越的障礙。

他的結局並不是顯而易見地在樹上衰老消逝,也不是違背了承諾的重返地面生活,竟然是很浪漫的追隨著熱氣球飛向天空。無法不佩服卡爾維諾令人讚歎的想象,在閱讀完全書就下決定以此作為了解卡爾維諾的入門,想在他的文學世界裡體驗各式各樣的人生。

故事的發展線,以弟弟的口吻講述了自柯希莫自上樹至徹底離開大眾視線一生的故事。章節與章節之間的時間線聯絡的沒有那麼緊密,大體還是依照時間順序進行的,所以可以分章節閱讀也不會影響故事進度。這次看的翻譯版本有拗口之處不是很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