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文言文《醉翁亭記》教案(精選14篇)

校園 閱讀(3.21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言文《醉翁亭記》教案(精選1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言文《醉翁亭記》教案(精選14篇)

文言文《醉翁亭記》教案 篇1

一.確立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以“樂”為主線,前呼後應,嚴謹的結構。

2.鑑賞作者獨特的文筆,賞析文字傳達出的優美情境。

3.瞭解作者遊覽山水的樂趣及與民同樂的情懷。

二.匯入新課

三.理清文章脈絡(引導:結合各段內容,理清文章的行文脈絡)

教師:文章每一節寫了哪些內容?每一節之間是怎樣串連起來的?

學生:第一節,描述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環境),亭名的由來,以及寫了“醉翁”寄情山水之樂。(教師引導:從人的角度去總結)

教師:“山水之樂”,樂在哪裡?(引導探究過渡詞)

學生:由“若夫”一詞過渡到第二節,寫了山間朝暮四時之景。(教師引導:作者巧妙地站在了人的角度作了總結,寫了人置身於這樣的山中的流連之樂。)

教師:為什麼站在的人的角度去總結?

學生:由“至於”一詞過渡,第三節寫了滁人出遊之樂和宴歡之樂。隨著時間的推進,以“已而”一詞過渡,第四節寫了“禽鳥之樂”,“太守樂其樂”。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形成板書:

教師歸納作者獨特的行文構思:

形成板書——

1.行文流暢嚴謹。(過渡詞以及每一節結尾的自然過渡)

2.“樂”串連全文,“樂”是全文的線索,全文都是“樂”的氛圍。

3.層層推進,步步烘托,突出太守之樂。

四.體會作者筆下的各種“樂”。

教師:文章結尾看似沒有寫“太守之樂”,其實處處在寫。再次朗讀課文,看看文中寫了太守的哪些樂?

學生:山水之樂,滁人出遊之樂,宴飲之樂。(學生可能會認為滁人出遊之樂不是太守的樂,正好可以引導在下面的環節中體會滁人的樂為什麼也是太守的樂。)

活動設計:教師:自讀品味,說說以上哪一種樂趣最讓你嚮往陶醉,為什麼?(可以引導:歐陽修非常享受這些樂趣,是不是真的有許多讓人享受之處呢?)

學法指導:賞析應該注意——抓住語言,展開想象,豐富畫面。

學生1:賞析山水之樂,教師結合學生的描述加以引導。四季不同的景色,每一個季節都給人一種非常美好的感受。春——野芳發而幽香生機,幽香,漫山遍野,讓人陶醉,不僅可以看到這樣一種濃濃的野趣,又有清幽的香氣。(抓住視覺、嗅覺感受,學生在想象畫面的時候引導其豐富畫面)夏——佳木秀而繁陰教師引導:為何沒有寫知了?

學生:因為那會讓人煩躁,夏天人最需要的是清涼。夏天可以寫的東西很多,但是作者只寫了濃蔭,是因為這是夏天最能給人享受的東西。秋——風霜高潔寫霜,不寫冷而寫白,抓住色彩表現純淨,給人一種如入仙境般脫俗之美。冬——水落而石出最蕭條,最沒有生機的季節,很多人為了表現冬天的美往往寫冬天的雪景,但是作者不落俗套,寫水落石出。教師:水位低落,石頭顯露美不美?(引導:山中的石頭有什麼樣的特點?)

學生:山中的石頭天然,呈各種各樣的形狀,呈現出一派別有生機,奇形怪狀的美,這種獨特的美,只有冬天的山上才有。

教師:為什麼不寫雪呢?

學生:

①寫秋景已寫過霜白,再寫白雪,則顯重複;

②雪並不是常態,美得不長久;

③有雪則無法爬山,只能遠觀或旁觀,而無法寫出身臨其境之感。這恰是作者在描寫上的精妙之處。

學生2:朝暮之景——獨特的變化。教師引導:我們每天也在感受明暗交替,卻沒有特別的感受。因為太多太平常,沒有獨特的景緻。如果有一個具體的東西能讓我們具體感受日出日落,印象則更深刻。所以,有很多人流連於在山上在海邊看日出,而作者抓住“雲氣”,直接讓你感受到由暗到明,由明變暗的全過程。教師歸納本文寫景獨特之處:

寫法上:

①選擇山中早晚和四季的典型景物,緊扣其典型特徵,引發聯想,營造意境;

②概括性的寫景,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

③抓住人的感受,多角度的寫景。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內容上:所寫景物豐富而獨特,帶給讀者的恰是每個季節最需要的感受。

學生3:賞析滁人出遊之樂——富足美滿的生活狀態,輕鬆愉快的精神狀態。教師著力引導學生去感受出遊人的快樂的心情,而快樂的心源自於安居樂業的生活狀態。抓住關鍵詞語“負者”“歌於途”賞析:揹著東西爬山,非常辛苦,卻仍然在唱著歌,除了身體棒,還在於心情的輕鬆愉悅。“傴僂提攜”賞析:老人和孩子都去爬山,因為他們的精神狀態好,源自於好的生活,沒有任何的負擔。

學生4:賞析宴歡之樂——無拘無束,平等,自由,隨意,純自然的,盡興。抓住關鍵詞語:“雜然而前陳者”“山餚野蔌”“釀泉為酒”“臨溪而漁”,一切取自於天然,有濃濃的野趣。吃的隨意,玩的盡興。但是他們並沒有失態,而是下,追求高雅。“射者中,奕者勝”,歡樂和諧的畫面。

教師引導:為什麼賓客們能有這樣一種樂趣?

學生:源自於一種與太守同飲的平等。

師生共同歸納文中所描繪的幾幅畫面及其特點:

①山水——一時一景,變化無窮,感受豐富,意境開闊;

②滁人出遊——幸福安定,心情愉悅,和諧融洽;

③宴酣——自由,平等,隨意,高雅,自然之趣;④禽鳥——禽鳥之樂,烘托人之樂,更烘托太守之樂。

五.深入探究教師:作者從不同層面表現了“樂”的內涵,這一切“樂”都在太守眼中,也在親身體驗著。山水,宴飲之樂可以理解,而滁人出遊之樂與他何干?

學生:滁人出遊之樂,體現了滁人生活幸福安定,心情愉悅,和諧融洽,這都是太守的功績。

教師:雖然作者仕途不得意,但卻可以在滁州這個地方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抱負,所有的“樂”,歸結為一個核心“與民同樂”。表現了作者豁達的胸襟,始終以百姓的利益為先。

教師:讀完全文,你認為太守歐陽修的“樂”包括哪些內容?結合學生的回答,形成板書。

文言文《醉翁亭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3.積累文言詞彙,背誦全文。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文章內容和主題。

2.積累文言詞彙。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教學準備:

1.準備課文的朗讀錄音帶。

2.將本課知識點製作成課堂使用的幻燈片。

3.學生準備漢語詞典、文言文詞典等工具書。設計思路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後,心情鬱悶,他經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飲酒抒懷,並與山寺內的住持智仙和尚結為莫逆之交。智仙為方便好友遊訪,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歐陽修休息、飲酒。歐陽修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為這座亭子命名。後來,便寫了《醉翁亭記》。

本文是慶曆六年作者因支援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州太守時寫的。文章極其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並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二、讀課文

1.聽讀。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要求: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漢語拼音。

2.正音。

(幻燈出示下列字詞,請學生讀準字音。)

滁()壑()琊()潺()釀()

僧()輒()霏()暝()洌()

蔌()弈()翳()射()觥()

僂()朝()而往

3.學生試讀課文。

朗讀課文。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語氣不盡相同。“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1)陳述(用於描述景物)。如:環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於介紹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謂也。

(3)感嘆(用於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後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一般來說,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為連線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旬式,讀時節奏要富於變化,悅耳動聽。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學習。

2疑難解析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別。山行六七裡:山行,沿山而行。

名之者誰:名之者,給亭起名的人。飲少輒醉:輒,就。

若夫,文言裡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層意思時常用,近乎“要說那一…·”“像那……”

歌於途:倒裝,在途中唱歌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雜然而前陳者:雜然,錯雜。陳,擺放。已而夕陽在山:已而,過了一會兒,不久。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其樂,樂他所樂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樂趣。第一個“樂”字是動詞,第二個“樂”字是名詞。

四、概括課文內容: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寫滁人、賓客、太守遊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宴罷歸去並點出作者名姓。

五、作業:熟讀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賞析課文,理解課文主旨

一匯入:《醉翁亭記》是歐陽醉翁亭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後寫的一篇散文,在這裡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鬱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於與民同樂之中。描繪出了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美圖畫。

二、逐段分析,探究鑑賞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齊讀之後指導學生們思考:此段是概括寫了亭子的環境和亭子命名的由來,寫亭子的環境,作者是從哪裡落筆,如何觀察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結合抒情的?

總結:是從遠山落筆,立足於滁州,先是定點觀察環視,然後把焦點對準西南諸峰,點出瞭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著動點觀察,景隨步移,山行六七裡,先聞水聲,後見泉水,最後峰迴路轉,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寫出了亭的環境,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寫完景過後層層設問,通過作亭者誰,名之者誰,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讓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閱讀課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寫了哪些風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你的感受如何?

總結:作者按照朝暮,四季的順序來寫。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間朝暮四時無一不美,清晨,日驅之霧,怡紅快綠頓現眼前,傍晚谷歸山各,讓人遐想神往。春天,野花香氣無處不散,夏季綠樹成蔭,微風習習。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日裡嶙嶙的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種詩情畫意,真是美不勝收,難怪作者抒發到"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作者的眼裡,他周圍的景物無一不美,這也說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樂的,他的心情為什麼這麼好呢?我們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話(一個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話為一幅圖時,我們可命名為:滁人遊圖、太守宴圖、眾賓歡圖、太守醉圖。看課文分析:滁人遊圖中共寫了哪幾種人?太守宴圖中有哪些佳餚?眾賓歡圖中,眾賓的形為和神態如何?太守醉圖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態怎樣?

思考:為什麼寫太守宴圖之前先寫滁人遊?

總結:這就應了我們剛剛學過的《岳陽樓記》中的後天下之樂而樂,太守周圍的人情事物無一不讓他愉悅動情,駝背彎腰的龍鍾老人,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的遊人,一切都那麼有生氣有色澤。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於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兩個相同的句式點出了四種樂即:山林之樂、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思考:這些樂中誰的樂的涵義最豐富?其樂的涵義有哪一些呢?

“太守之樂其樂”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裡含蓄的抒發了自己的複雜感情,既包括娛情山水,排遣鬱悶的歡樂(山水之樂)也有看到自己政績——政通人和的欣慰(遊宴之樂)更有與民同樂的情懷。

三、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本文通過對醉翁亭秀麗風光的描寫和對遊人之樂的敘述,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和與民同樂的情懷,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懷的複雜感情。寫景和抒情相結合,文字簡練而生動句式錯落有致。文中“山水之樂”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墮落的表現。因為,本文描摹山水,抒寫遊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後的沉淪表現,實質上,作者筆下如此美妙的勝景,抒發的自得其樂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勝景、享樂折射出來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績,是積極從政的結果,是“與民同樂”的積極思想。

四、板書設計

引入……滁洲琅琊釀泉醉翁亭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寫景……朝暮四時之景樂亦無窮山水樂

醉翁亭記寫人……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遊宴樂

歸來……禽鳥樂/人之樂/太守了(與民同樂)

文言文《醉翁亭記》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理解課文內容,朗讀背誦全文,體會文言虛詞“也”的用法。

2、抓住文眼,理清思路,認識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鬱悶的心情及“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詞彙,理解課文內容,朗讀背誦全文,體會文言虛詞“也”的用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檢測

1、給下面加黑字注音

環滁林壑尤美琅琊巖穴暝傴僂提攜山餚野蔌

觥籌交錯頹然陰翳林霏弈者勝酒洌

2、本文選自,作者,字永叔,號,晚年又自號為,諡號“文忠”,世稱“”。他是(朝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的另外幾家是:唐朝的和;宋朝的另外幾位散文家是。

二、走進文字,整體感知

1、學生自學

方式:小組合作要求:大聲誦讀,讀懂大意,參考課文下面註釋及語境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記錄疑難。

2、教師指導

①課堂交流,解決自學中的疑難

②檢查朗讀效果,點撥指導“也”、“而”的朗讀語氣。

三、當堂檢測,能力提升

(一)重點文言詞義

1、環滁皆山也

2、林壑尤美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4、山行六七裡

5、峰迴路轉

6、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7、名之者誰

8、太守自謂也

9、飲少輒醉

10、醉翁之意不在酒

1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13、雲歸而巖穴暝

14、晦明變化者

15、野芳發而幽香

16、佳木秀而繁陰

17、風霜高潔

18、至於負者歌於途

19、傴僂提攜

20、泉香而酒洌

21、雜然而前陳者

22、宴酣之樂

23、非絲非竹

24、觥籌交錯

25、頹然乎其間者

26、已而夕陽在山

27、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二)指出下列虛詞的用法

1、而泉香而酒洌太守歸而賓客從也雜然而前陳者而不知人之樂

2、也環滁皆山也太守自謂也而樂亦無窮也

3、之醉翁之意不在酒名之者誰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判斷下面多義詞的用法

1、樂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2、秀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陰

3、釀泉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

4、絕往來而不絕者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佛印絕類彌勒

(四)寫出出自本文的成語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

二、探究文字,難點突破

(一)探究主旨

以小組為單位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再小組合作,完成下面問題。

1、貫穿全文表現作者情感的是哪個字?文中圍繞“樂”字寫了哪些具體的景和事?

2、作者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你認為真的僅僅在於山水之間嗎?滁人遊和太守“樂”有什麼關係?

(二)拓展延伸

古代文人騷客面對自己的生活和遭遇時表現出不同的人生價值觀:或憤世嫉俗,或隱居田園、超然世外,或進退皆憂。而范仲淹提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理想。歐陽修在此文中表達了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理想。

對以上幾種人生態度和理想你有何評價?你更欣賞哪一種?

三、當堂背誦,能力提升。梳理文章脈絡,抓住關鍵字記憶背誦。

亭所在亭之環境

亭的由來

山中景朝暮之景

四時之景

遊宴樂滁人遊

太守宴

眾賓歡

太守醉

太守歸禽鳥樂遊人樂太守樂

四、課堂訓練

1、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翻譯下面句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3、填空

文中描寫“山間四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之“樂”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中作者說“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體現了他的“”思想,和范仲淹的“,”的思想是不謀而合的。

文言文《醉翁亭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從“醉”和“樂”中所抒發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礎的文言詞語。

4.背誦課文,默寫重要句子。

【教學重點】

掌握實詞解釋與重要句子翻譯;領會課文內容;體驗作者心情。

【教學難點】

領會“與民同樂”的內涵。

【教學過程】

一、圖片匯入

多媒體顯示:歐陽修圖片

知道他是誰嗎?(歐陽修)誰為大家介紹一下歐陽修?

多媒體顯示: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24歲考取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體顯示:醉翁亭圖片

知道這個亭子的名子嗎?(醉翁亭)醉翁亭與歐陽修之間有什麼關係嗎?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去探尋答案!

二、範讀感知

活動一:我是小導遊

1.聽讀課文,要求:邊聽邊提煉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資訊。

活動:你來做導遊,把醉翁亭介紹給遊客。

注:此環節在於引導學生通過聽讀全文,提煉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圍的環境、當年的歷史等有效資訊,既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使學生對課文有了大致的瞭解。

聽了這幾位同學的講解,相信大家一定對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印象和了解把這篇文章齊讀一遍。

多媒體顯示:

2.齊讀課文,要求:

①讀準字音

②以導遊的身份,讀出對風景名勝醉翁亭的欣賞和讚美。

注:此環節的目的在於組織學生落實字音,並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讀探究

剛才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讓我想起了許多古文鑑賞家對《醉翁亭記》的評價,他們說:《醉翁亭記》讀起來,朗朗上口,錯落有致,極富音韻美。你們認為本文的音韻美表現在什麼地方?

活動二:走進錄音棚

1.自讀課文,思考:本文的音韻美表現在什麼地方?

答案明確:

①“.......者......也”判斷句式的運用,整齊而富有節奏。

②21個也字,24個而字,迴環往復,韻律獨特。

③駢散結合,富有變化,搖曳多姿。

④有許多千古傳誦的名句,膾炙人口。

注:學生談出2-3點即可,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補入、補齊。

同學們,僅僅知道《醉翁亭記》的音韻美還不行,我們還要能夠讀出《醉翁亭記》的音韻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錄音棚錄下自己朗朗的讀書聲。

多媒體顯示:

2.感情朗讀,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語段,可以是判斷句式;可以是駢散句;可以是也字句、而字句;也可以是千古名句......

活動:大聲朗讀,讀出節奏,讀出變化,讀出韻味,讀出感情,錄下自己朗朗的讀書聲。

注:此處是學生的朗讀表演,旨在通過反覆誦讀體會本文的音韻美,並隨機給學生講解字、詞、句的含義。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予恰當的點拔和指導,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積累文言字詞。

多媒體顯示:

3.師生共讀,要求:搖頭晃腦,拖出長腔,仿效古人,讀出古韻美。

注:此處應成為整堂課的朗讀高潮,師生情感達到共鳴。

四、研讀品

不知同學們注意了沒有,本文除用了21個也字,24個而字,還有一個字,出現了10次之多,是哪個字?(樂)

活動三:尋找快樂源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出文中包含樂字的句子,並給出翻譯。

答案明確:

①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水之樂

②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山水之樂

③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觀也。——宴酣之樂

④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禽鳥之樂。

⑤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太守之樂。

在該節語文課中,學生急於讀課文,都自行讀下去了,教師也就順其自然,這一點非常好,要根據課堂的變化,及時調整。

文言文《醉翁亭記》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體會文中對偶句的特點及作用。

2、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解以“樂”為線索貫穿全篇的結構特點。

3、理解文章中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內容

1、通讀全文,疏通文意,解決生字詞。

2、⑴作者及作品介紹: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指定學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幾位?)

⑵作背景簡介:作者當時被貶,遭到打擊,心情依然樂觀。

⑶“記”古代一種文體,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

⑷全文線索:“樂”

3、課文分析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名字的由來及醉翁的樂趣。

⑴自然環境

寫景的順序:由遠及近

總領寫景的句子:環滁皆山也

⑵亭名的由來及醉翁的樂趣

現在還用的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

⑶教師指出重點詞語,學生朗誦課文。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與四時之景。

⑴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

⑵四時之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⑶總結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⑷指出本段中的對偶句。(學生回答)

第三段:寫滁人的遊歷之樂和太守的宴飲之樂。

⑴四層(一句一層):

滁人遊太守宴

眾賓歡太守醉(核心)

⑵學生指出對偶句,教師分析其特點及作用。

句式整齊,節奏鮮明,富有韻律美。

⑶前後照應:本段最後一句與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應?(學生討論回答)

第四段:寫太守醉歸,自得其樂。

⑴禽鳥鳴林的樂趣

遊人的樂趣

太守的樂趣(最高的境界)

⑵前後照應:“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與“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相照應。

2、中心歸納:本文以“樂”字為線索,表達了作者歲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回答)

3、課外拓展

⑴你對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什麼態度?

⑵作者身處逆境,心情依然樂觀的處世態度對你有什麼啟示?

三、處理課後練習題

(略)

四、板書設計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及名字的由來與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與四時之景民

醉翁亭記

第三段:寫滁人的遊歷之樂和太守的宴飲之樂同

第四段:寫太守醉歸,自得其樂樂

文言文《醉翁亭記》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實詞,瞭解文中“也”、“於”、“之”、“而”等虛詞的用法。

2.理解本文寫景抒情的特點。掌握全文的脈絡並理解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理解文中所表現的作者的曠達情懷和美好理想。認識歐陽修“與民同樂”思想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教學重點:

1.感受作者對美好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2.抓住“樂”字,基本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1.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2.體會“醉”與“樂”之關係,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的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上次介紹作者時,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學家歐陽修。今天我們來學習歐陽修的一篇歷代傳誦、膾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記》。

二、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歐陽修在歷史上以獎掖後進著稱。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詢、蘇軾、蘇轍、曾鞏,還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門下,得到過他的栽培。

歐陽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曉暢,委婉多姿,自成風格,在北宋以至後來的文壇上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歐陽修還是著名的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有兩部是他編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書》。

歐陽修稱得上是位飽學之土。他一生對我國的文學、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寫作背景:

范仲淹倡導改革當時弊政,受到權臣誣陷排擠。因為歐陽修支援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寫於作者被貶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當時只有三十九歲,卻自稱為“蒼顏白髮”的“醉翁”,這有點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處江淮之間,交通不便,民風淳樸。

四、整體把握: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範讀,之後訂正字音,然後學生齊讀課文。

2.翻譯課文,教師講解重點字、詞、句。

3.文章結構:

(1)層次: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寫滁人、賓客、太守遊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宴罷歸去並點出作者名姓。

(2)線索: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樂)

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百姓安居樂業,與民同樂,)(沉醉)

五、課後作業:

1.完成書後習題一。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內容分析:

1.第一自然段:

(1)滁州的地理特點?

明確:

“環滁皆山也。”

(2)西南諸峰的特點?

明確:“林壑尤美”。

(3)琅琊山的特點?

明確:“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

明確:“臨於泉上”。

(5)“來飲於此”中“此”指?

明確:醉翁亭。

(6)自號醉翁的原因?

明確:“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7)劃分層次:

第一層:亭的自然環境。(……醉翁亭也。)

第二層: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8)描寫角度:

視覺角度:俯——仰

空間角度:遠——近;大——小;整體——區域性——個體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群山環繞圖→琅琊秀色圖→釀泉流水圖→溪亭展翅圖。

(10)小結:總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並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第二自然段:

(1)本段描寫朝暮、四時之景,採用什麼方式?

明確:本段描寫山;司朝暮之景,採用先分別描寫,後總收說明的方式。分寫,從早到晚,“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瞑”;總收,“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描寫四時之景,也採用這種方式。分寫,由春到冬,“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總收,“山間之四時也”。

(2)朝暮景色的特點?

明確:“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

(3)春夏秋冬景色?

明確:“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寫朝暮圖及四時景時各抓住了什麼特點?

明確:寫朝暮圖就是一天時間的縱面展開,寫四季景則是橫向鋪排。寫早晚景色變化,抓住“明”“晦”的特點,用“日出”“雲歸”寫出“林開”“巖暝”的變化景象,成為對比鮮明的兩幅畫面。寫四時景抓住了山間獨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寫出了迥然有異的四幅圖景。

(5)“樂亦無窮”的原因?

明確:“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6)小結:分別描寫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3.第三自然段:

(1)為什麼在寫“太守宴”前要先寫“滁人遊”?這個內容與上段有何聯絡?

明確:為了寫“太守宴”創設一個歡樂的氛圍,並蘊含著作者與民同樂的旨趣。上段寫太守觀賞四時不同之景“而樂亦無窮”,寫了太守之樂的一因。這段寫太守見到滁人遊山賞景,來來往往,歡歌笑語,眼前是一幅百姓歡悅和樂的圖景,而此乃太守之樂的另一因。

(2)描寫“宴酣之樂”的句子?

明確:“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

(3)描寫太守形象的句子?

明確:“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

(4)我們如何來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確:太守是太高興了。因為能與老百姓一起同樂。以醉寫出他的快樂。但這樂不是無憂無慮的樂,是樂中含悲。因為他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複雜,只好借酒澆愁。

(5)劃分層次:

a.滁人遊山之樂(……遊也。)

b.眾賓宴飲之樂(……歡也。)

c.太守宴醉之樂(……醉也。)

(6)小結:描寫太守與滁人遊山宴飲之樂。

4.第四自然段:

(1)描寫傍晚情景的句子?

明確:“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2)寫醉與樂統一,點明主旨的句子?

明確:“醉能同其樂”

(3)理解本段襯托手法的運用: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4)找出文中一議論語句,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含義?

明確:“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境界不高。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才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於山水。更重要的在於與民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瞭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卒章顯志”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

(5)小結:寫酒宴散,眾人歸的情景。

文言文《醉翁亭記》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品味文美、情美,背讀課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顯志”的手法。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難點:體會“醉”與“樂”之關係,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時安排:

(1)《醉翁亭記》的第二課時。

(2)課型:賞析課。

教學步驟:

一.問題的提出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名文,古往今來,多少人們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於其中。那麼人們為何而醉?本文有何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吧

板書課題、作者。(醉翁亭記,歐陽修)問:亭名由何而來?太守為何取號為醉翁?

明確: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太守即歐陽修,號醉翁,其特點是易醉。那麼,醉翁的“醉”由何而生?僅僅是酒醉嗎?

出示兩個問題:

1.太守為什麼而醉?

2.我們為什麼而醉?

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一:太守為什麼而醉?領悟其思想內容。

(一)依據自己預習時讀書的感受,大家談談太守為什麼而醉。

學生自由發言,

師總結概括:為景而醉,為人而醉,為情而醉。板書:

(二)那課文中那些句子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1)指名朗讀描繪的句子,想象畫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變萬化,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寫景的順序怎樣?指名學生回答。

(3)教師小結: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群山環繞圖→琅琊秀色圖→釀泉流水圖→溪亭展翅圖。

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文言文《醉翁亭記》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結構,學習本文寫景與抒情自然結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寫作用。

2、理解作者遊覽山水的樂趣及其與民同樂的情懷。

3、學習掌握文章中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法。

教材分析:

這篇著名的遊記,是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所作。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因此在課堂上要牢牢抓住“樂”這條主線,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敘的脈絡。抓住了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這樣的學習也幫助學生理解了“醉”與“樂”之間的關係這個難點。

本文采用了敘事與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法。要引導學生理解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情感,領會本文情景交融的藝術魅力。對於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說是學習的難點所在,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體會本文抒發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為散句,但也間有駢句,韻味濃郁,流暢優美,從容婉轉。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因此誦讀、背誦是教學的重點之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積累重點的實詞、虛詞及名句。

教學設想:

《醉翁亭記》是一篇美文,應注重語言的品味與誦讀,積累文言詞句,通過示範朗誦、自讀和齊讀等環節,掌握“也”和“而”字的語氣,瞭解本文語言駢散相融,節奏富於變化的寫法。

本課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先讀懂課文,解決文言知識的問題,再理解鑑賞文章內容,兩者彼此關照,相輔相成,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醉”字為切入點,理解“樂”的情懷。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並採取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幫助學生體會“樂”的情感,體會作者文中蘊含著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教學課時:

兩課時。第一課時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以誦讀為主要的教學方式,結合註釋,疏通全文大意。師生共同總結本文的重點實詞、虛詞和重點句式。

文言文《醉翁亭記》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手法。

3、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和不幸,擁有豁達的胸懷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疏通文意,理清結構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2、難點: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作業情況。

二、賞析課文

景美(一)美點尋蹤

這是一篇令人陶醉的美文,景美,情美。文中有哪些寫景的語句?請概括一下這些優美的畫面。

山水相映之美——先寫山再寫泉最後寫亭,由遠而近,有面到點,逐層展開。

朝暮變化之美——用“出、開、歸、暝”這些動詞表現山間景象晦明變化。

四季變幻之美——展現各季節怎樣的景象?(指名生讀出文中的句子)這裡有個成語是什麼?(水落石出)指名學生造句。

明確:寫山水之美是寫亭的清幽環境,為解釋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從而定下了寫景抒情的基調。寫朝暮、四時不同景色,為襯托“樂亦無窮”。表達了寄情山水,熱愛祖國河山之情。可見太守心情是快樂的,這是有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情美(二)樂點尋蹤

請找出文中含“樂”字的句子,並思考作者寫了哪幾種樂?

看誰找得快,找得準,找得多。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

明確:這裡有五種樂

1、山水之樂——得之心

2、宴酣之樂——醉也是樂,與民同樂

3、禽鳥之樂——遊人離

4、遊人之樂——生活安定富足

5、太守之樂——自我陶醉

三、探究活動

1、“太守之樂”樂什麼?太守看到其樂融融的景象,滁州治理得好,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這是太守的政績。同時體現了他與民同樂的情懷。

2、這是無憂無慮的樂嗎?明確:本文是作者被貶到滁州寫的,政治上遭受沉重打擊,所以樂中含悲,但作者未消沉頹唐,這是他的曠達情懷。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不讓不良情緒影響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正如范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與樂的關係如何?《鴻門宴》中有個類似意思的俗語叫什麼?(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3、貫穿全文的主線是什麼?用一字概括。(樂)

四、課堂練習:

1、《鴻門宴》中有個俗語叫“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與這文章中哪一句意思相同?

明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2、請以“當我們面對挫折和不幸時——”開頭,作一番即興演講。

五、總結全文

這篇遊記通過對醉翁亭秀麗風光的描寫和對遊人之樂的敘述,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和與民同樂的情懷。

六、板書設計

二十一、醉翁亭記

歐陽修

山水相映之美

朝暮變化之美

景美

四季變幻之美

山水之樂

宴酣之樂

情美禽鳥之樂

遊人之樂

太守之樂

文言文《醉翁亭記》教案 篇10

一、設計理念

《醉翁亭記》教學設計遵循四個“重”。

一重學生。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一切為了所有學生的發展。因此,課堂教學從出發點到教學目標到課堂生成都應該圍繞全體學生進行設計。師生在課堂關係的處理上應該明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發展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則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組織者。

二重教學活動。傳統的語文課堂上常出現教師教學碎問碎答、枯燥無味的現象,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對語文課堂失去興趣。為避免這種現象發生,教師要充分備課,巧妙設計教學活動,通過有聲有色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動中學,動中悟。

三重自主性。如果在課堂活動中,學生仍舊是學習的被動者,就會使課堂氛圍及效果變成黑白色。學習的自主性源於學生的內生動力,黑白色的被動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就會使學生漸漸失去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相反,倘若學生能夠自主地去探究、挖掘語言文字的美感,就會使語文課堂變得色彩斑斕。

四重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如果僅僅把課程目標著眼於對文字意思的瞭解、掌握上,那必然是沒有充分利用教材來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此教學設計力求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教學活動,優化語言建構能力,提升思維邏輯高度,表達審美體驗與價值觀。

二、學情分析

經過七、八年級的學習,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識,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方法,有了一定的審美鑑賞能力。九年級學生有較為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好奇心,但想象力的發掘與審美能力的提升仍需教師的積極引導與訓練。本篇課文是古文名篇,兼寫景物與人物,蘊含無限情思,需充分發揮想象力,在老師的引導下對描寫景物、人物的段落進行反覆誦讀和補白,感受作者筆下山水的絕美景色與百姓的安居樂道,收穫自己的心得與情感體驗,逐漸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三、教材分析

《醉翁亭記》是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單元以感受自然之美,領略歷史文化底蘊為主題展開,作者在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負。《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歐陽修以“醉”“樂”為主線,由醉於山水之樂到醉於與民同樂,抒發自己與民同樂的志趣,展示了自己曠達樂觀的胸襟。

四、教學目標

1.通過反覆指導朗讀課文,讓學生讀準字音、讀出韻律、讀懂文意,掌握文言文閱讀技巧。

2.通過誦讀補白,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品味詩文所描繪的意境。

3.體會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品味詩文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難點

品悟作者寄託于山水中的情感。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文言文《醉翁亭記》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通過《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的對比閱讀,瞭解二者的異同;欣賞二者的立意美、結構美和語言美;背誦這兩篇課文。

教學重點:

同“教學目標”前一項。

教學時數:

3~4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都是歷代傳誦、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這兩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導改革當時弊政而被貶官降職後的作品。這兩篇佳作在立意和藝術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處,又有迥然不同之點,可以說是異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們把這兩篇世人公認的優美散文放在一起來比較閱讀,通過比較來提高我們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和欣賞能力。

(二)學生泛讀課文及閱讀提示與全部註釋。

(三)簡介兩篇散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四)學生試讀課文。

(五)正音正字。

(六)欣賞兩篇散文的朗讀錄音(或教師範讀)。

(七)學生分小組討論兩篇散文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方面的異同點。教師巡迴指導和啟發。

(八)各組代表發言論述本組集體意見或分歧。

(九)教師.總結討論情況並歸納兩篇散文的異同。

相同點:兩篇散文都是借觸景生情來抒發自己的抱負和情懷,都表述了自己雖遭貶謫卻仍懷濟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兩篇散文的語言都非常優美,讀起來琅琅上口。

不同點:

1.結構技巧有別。《嶽》文開頭扼要記事,中間生動寫景,借景生情,最後精闢議論,點明主旨。作者把記事、寫景、抒情、議論四者巧妙融合,從而使得文脈結構嚴謹而不板滯、條理清晰而有波瀾,行文變幻跌宕,曲徑通幽,引人入勝。有時明明要酣暢淋漓地描繪一番,卻又戛然而止,另闢蹊徑;有時似乎文章已經寫盡,卻又峰迴路轉,柳暗花明。洋洋灑灑鋪陳的,卻非要旨,但也並非閒筆;鄭重感慨議論的,貌似正確,卻又予以否定,最後才引出正論,精闢入理,一鳴驚人。《醉》文則以“樂”字提挈全篇,環環相扣,構思精巧。開篇用長鏡頭層層推進的寫法,點出“醉翁亭”,以後又從解釋“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樂”,接著連用幾層描寫和敘述來抒寫“山水之樂”。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照應和伏筆。細品全篇,“醉”字或隱或現,聯前顧後;“樂”字或明或暗,前伏後應。總之,整篇文章以“樂”“醉”來貫通,不蔓不枝,一氣到底,形成了嚴謹而完整的藝術構架。

2.語言表述有別。《嶽》文在語言上駢句散句結合,抑揚頓挫,參差溢美;四字短語成雙成對,琅琅上口,婉轉有力。文章既整飭嚴密,句麗辭暢,又張弛有度,議論縱橫。且立意深刻,造詞精警。讀之,音調鏗鏘;思之,文情壯美。《醉》文雖也使用駢散結合的句式,但多用長句,且又有創新。僅用對偶句式就別具一格,獨領風騷。有單句成對的,有雙句成對的;還有三句成對的。醉翁用它敘事,則明快簡潔;用它寫景,則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則深沉含蓄。特別是二十多個“也”字的運用使得文章層次分明,聲律節奏起伏,音韻和諧悅耳。這些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飛昇。

3.主題深度有別。《醉》文表述主題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與民同樂”的濟民之情隱含在描寫敘述之中,沒有一語道破,而是在醉中寫樂,在樂中寫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名句。而《嶽》文表達主題的方式是直抒胸臆。範公在比較了“遷客騷人”的仕途進退的悲喜之情後,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懷,並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高風亮節。這精警之句振聾發聵,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奮進。從這一點來說,範公明顯高出醉翁一籌,也是醉翁難以企及的。

由此可見,《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堪稱兩首異彩紛呈的名曲,是散文藝苑中明豔絢麗的奇葩。

(十)學生反覆朗讀、背誦。

(十一)檢查朗讀與背誦。

(十二)完成課文後書面作業。

文言文《醉翁亭記》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學習本文由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結合的寫法;

3、理解、評價作者“與同同樂”的政治主張和道德觀念;

【教學重點】

1、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體會作者寬廣的胸襟和偉大的政治抱負;

【教學難點】

理解、評價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主張和道德觀念。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者

1、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歐陽修在同一次考試中發現並挖掘出“三蘇”的故事;

3、歐陽修“六一居士”的來歷;

4、歐陽修被貶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誦讀

1、教師範讀,提醒學生注意字音,並體會“也”在文章表達語氣上的作用;

2、學生自由誦讀;

3、抽查部分學生朗讀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文章大意。

2、學生質疑,教師點拔。

3、重點詞語積累:

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

…然:……的樣子(蔚然、翼然、頹然)

活用詞:山(沿著山路)、釀泉(用釀泉的水)

重點詞:意、臨、開、絲竹、籌、傴僂提攜、芳、秀

判斷句式:……者……也

四、自由誦讀

五、作業

按要求背誦語句:

寫山間早晨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山間傍晚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山間夏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山間春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山間秋冬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滁人出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太守宴請賓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眾賓客歡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一、按要求誦讀

二、總結各層意思

1、醉翁亭的環境、地理位置及名稱來歷。

2、山間早晚、四季景色不同樂亦無窮。

……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山間之四時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遊、歡飲:

……滁人遊也;

……太守宴也;

……眾賓歡也;

……太守醉也。

4、層層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關鍵句(把醉與樂聯絡起來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也無窮也。

……眾賓歡也。

……太守醉也。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之從太守遊而樂,卻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

3、完成板書:

山水之樂

醉能同其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

樂人之樂

四、小結

《醉翁亭記》是一篇文辭優美的山水遊記,但它不僅僅是記山記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許多感情,表現了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五、作業

1、積累寫景的名句。

2、比較《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三篇“記”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課後小結】

文章寫景中自然融入了個人的情感,但怎樣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難點,在小結時把該文與前兩篇記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寫作背景進行了對比,進而讓學生體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及歐陽修的“與民同樂”的思想。

文言文《醉翁亭記》教案 篇13

知識與能力

1、瞭解結構,把握中心,掌握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法,積累名言和議論文素材,熟讀成誦。

2、學會將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的寫法;提高語言鑑賞能力。

3、體會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情懷。

過程與方法

1、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2、抓住“醉”與“樂”的關係,把握主旨。

3、反覆誦讀,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寫景抒情的作用,背誦全文,掌握名句。

難點:理解本文從“樂”和“醉”所抒發的政治理想。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剛剛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范仲淹在被貶謫鄧州的第二年,也就是慶曆六年,寫下了《岳陽樓記》,寄託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歐陽修參與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貶在滁州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二、簡介作者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援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師範讀(或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音。

2、學生試讀課文。

3、學生互讀課文。

方法:二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4、請四位學生,每人讀一段。集體糾正讀音。

(從正音入手,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要讀得流暢,重音、停頓、速度、節奏得當。)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讀全文。

要求先不看課文註解,把不懂的字、詞、句標出。然後對照註解再讀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記號。還可查古漢語詞典,自己解決問題。

(教師在巡視中發觀較普遍的問題作篩選,尋求教學的針砷窪。)

2、集體解決疑難。

方法:教師對在巡視中發現的較普遍的問題進行點撥或給予解答。

3、學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課文的意思用白話說一遍,要讀出聲。

五、再讀課文,分析討論

要求:各自放聲讀。注意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個字,畫出來。

全文是圍繞哪個字展開的?

明確:樂。

1、全文寫了哪幾方面的樂?

明確:山水之樂、宴酣之樂、滁人之樂。

2、請同學們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這幾種樂趣。

3、這幾種樂中有沒有太守之樂在裡邊?

明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遊”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采烈出遊,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也為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課內小結。

文中描寫滁州山間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遊樂的情景,展現了一幅“與民同樂”的圖畫。

板書設計:

醉翁亭記

歐陽修

山水之樂引出

脈絡樂

歸結“醉能同其樂”(主旨)

文言文《醉翁亭記》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對景物的細緻描寫

3、.寫作訓練

重難點: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寫作

教具:投影儀、圖片、錄音機、磁帶、送話器

教學程式:

一、內引鋪墊

北宋時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在今宜昌擔任過縣令,你知道他是誰嗎?指名學生回答:歐陽修

板書並介紹: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

慶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歐陽修因支援范仲淹的政治主張,被貶到今安徽省滁縣做了一名“遷客”,那時期,他遊覽了風景秀美的“醉翁亭”,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記》,斗轉星移,幾千年後,現在的醉翁亭還“健在”嗎?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們終於同“夢幻旅遊公司”聯絡好了,在公司導遊先生和導遊小姐的帶領下,一同去欣賞“醉翁亭”的美麗風光。在以上板書“醉翁亭”前加“夢遊”二字,構成本文的教學主題:“夢遊醉翁亭”。

二、導學品讀

1、播放伴音:火車進站的聲音,由弱到強。

2、指名一學生當導遊並拿著送話器解說:各位旅客請注意,開往安徽方向的

次列車到站了,請去滁州醉翁亭風景區的旅客,帶好自已的行禮,檢票下車。(重複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學當導遊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車後去醉翁亭的車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乘座我們“夢幻旅遊公司”的大巴,再過幾分鐘,我們就要到醉翁亭風景區了,我們已經為大家做好了遊覽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為了不耽誤大家的時間,我們直接在導遊小姐的帶領下去領略醉翁亭的風光。我們公司全體人員將熱情為您提供周到地服務。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麼困難,請隨時與我們聯絡,聯絡電話是:xx,謝謝您的合作!

4、教師簡單旁白,然後由另外幾名導遊按課文內容依次進行景點介紹。

5、景點之一:醉翁亭景點介紹。導遊在介紹此景點時可讓學生都把眼睛閉上,體現"夢遊"。隨著導遊細緻入微地講解(學生可在原文的基礎上,對其景色進行細緻描繪),進而完成對課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點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紹。亦可讓學生閉上眼睛。

7、景點之三:醉翁亭風俗人情介紹。導遊在介紹此景點時,可讓有特長的學生進行特長展示:“山歌對唱”,“滁人遊情境模擬”,“眾賓歡情境模擬”,“太守宴特色菜介紹”……在此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在眾多學生參與之下完成對課文的學習。

三、外聯對比(教師接住學生傳來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麼樣?我們非常感謝“夢幻旅遊公司”的導遊為我們介紹瞭如此優美的景觀,以及他們精彩的講解。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這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參觀的內容寫出來,你準備怎麼寫?

路線:車站——環滁——琅琊山——釀泉——醉翁亭

風景: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風俗: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四、延伸運用:

運用本課所學,向大家介紹一處旅遊景點。要求能寫出景點的特色來。

板書設計:

夢遊醉翁亭

歐陽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