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中物理知識總結:壓力與壓強

校園 閱讀(1.45W)

國中物理知識點總結:壓力與壓強

國中物理知識總結:壓力與壓強

1、重力和壓力的區別:可以從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大小、方向、作用點等方面來比較。

2、注意正確地判斷受力面積:壓強公式中的S是受力面積,而不是物體的表面積,關鍵看所討論的壓力是靠哪一個面承受,而不一定是受壓物體的表面積,代入資料計算時要注意各量單位的對應。

【典型例題】

例析:

下列事例中能夠增大壓強的措施是

A.鐵軌鋪在枕木上B.書包揹帶做得寬一些

C.載重汽車多用幾個輪子D.木樁的下端削成尖形

解析:

在鐵路的鋼軌下鋪設枕木、把書包帶做得寬一些、載重汽車多用幾個輪子,都是為了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木樁的下端削成尖形是為了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從上述分析可知,符合題目要求的選項為D。

答案:D

會考物理問答題答題四大要素

問答題反映不太會回答,有話不會說,說了又說不清楚,說不準確,是容易丟分的題目。對問答題的應對辦法是:

一個完整的問答題應該包括四部分內容:

1.物理現象2.物理過程3.理論依據4.正確結論,有上述幾部分基本就可以得到。

以北京市題52題為例:

小磊同學是班裡的“大力士”,一天他放學回家,看到公路上有一塊大石頭,他擔心大石頭會妨礙車輛正常通行,於是他決定把石頭推到路邊,但是他費了很大的力,累得滿頭大汗,石頭卻一點沒動,他的同學小穎恰好路過,看到此情景說“你的行為很值的讚賞,但是你對石頭並沒有做功。”你認為小磊同學對石頭做功了嗎?為什麼 國中語文?

有不少考生答案是沒有做功,因為石頭沒有移動距離,最多可得一半分,因為他沒有把理論依據說出來。

正確答案是:

(1)小磊對石頭沒有做功(結論)

(2)根據做功的兩個必要條件:一是有力作用在物體上,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距離(理論依據)

(3)小磊對石頭用了力,但石頭沒有在力的方向上通過距離,所以小磊沒有對石頭做功(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

再舉一個會考問答題為例:

用久的燈泡壁發黑,在相同電壓下時,亮度比原來的要暗一些,為什麼?

有的考生就一句話,先昇華後凝華。這隻能給1分,正確的答案是:通電的燈絲在高溫下由固態鎢昇華為氣態的鎢燈絲會變細,氣態的鎢遇到冷的燈泡壁,產生凝華現象,形成固態的鎢,所以燈泡壁變黑了。

變細的燈絲電阻會增大,根據電功率的公式,電壓一定時,電阻增大,燈泡的實際功率會減小,所以亮度會降低。

智康:領先的N對一個性化輔導、口碑好的家教品牌,提供、、、物理、等全科家教輔導,滿足國小、小升中、、會考、、等各類人群課外補習需求。

  用塑料圓珠筆做的物理小實驗

慣性現象 輕推一下桌面上的圓珠筆,圓珠筆由於慣性仍繼續向前運動一段距離。或將圓珠筆輕輕向前拋當它離開手以後,由於慣性仍能繼續向前運動。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輕推桌面上的圓珠筆,圓珠筆由靜止開始運動,說明了推力的作用改變了圓珠筆的運動狀態。或將圓珠筆輕輕丟擲,圓珠筆在重力作用下運動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斷改變。

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用力扳圓珠筆(或其中的筆芯、彈簧皆可),可使圓珠筆彎曲,說明了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或將圓珠筆的一端用力壓在掌心,力的作用使掌心下陷。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將圓珠筆豎直立於手掌心,手掌用力壓圓珠筆,掌心下陷。說明了手壓圓珠筆的同時圓珠筆對手也施加了一個壓力。

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及受力面積的關係 圓珠筆的筆尖按壓手指或掌心,用力越大時筆尖陷得越深,表明當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也可將大拇指和食指張開,分別按壓在圓珠筆的兩端,同時向內施加壓力,可以看出,當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摩擦的種類 輕推圓珠筆,圓珠筆在桌面上滾動時產生的摩擦為滾動摩擦;寫字時,筆尖與紙之間的摩擦也為滾動摩擦。手握圓珠筆,筆不下落,這是因為筆和手之間存在著靜摩擦。如將手略鬆開一點,圓珠筆會沿掌心向下滑落,此時產生的摩擦為滑動摩擦。

變滑動為滾動可減小摩擦 將課本平放於桌面上,水平拖動課本。然後在課本底部平行鋪墊幾支圓珠筆(或筆芯),沿鋪墊的方向水平拖動課本,與前相比課本更易被拖動。說明在相同條件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

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手握圓珠筆輕輕釋放,圓珠筆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如用細線繫牢圓珠筆,將它懸吊起來,靜止後細線也將懸垂於豎直方向。說明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的。

槓桿的平衡 用一隻手指尖托住圓珠筆,稍稍調整指尖在筆上的'位置,使圓珠筆在手指尖上水平靜止。此時,圓珠筆以指尖所在位置為支點處於水平平衡狀態。

光的直線傳播 將圓珠筆直立在陽光下,其影子的產生說明了光的直線傳播。或者我們隔著物理課本去看桌面上的圓珠筆,“看不見”也能說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光的折射 將圓珠筆斜插人水中,圓珠筆的水下部分向上彎折 八年級。或在圓珠筆插人水中後,透過透明玻璃杯的側面觀察圓珠筆,發現圓珠筆的水下部分“變粗”了。這些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摩擦起電 將塑料圓珠筆的塑料外殼在頭皮上摩擦幾下後靠近小紙屑,紙屑被吸上。說明塑料圓珠筆與頭皮摩擦後帶上了電。

導體與絕緣體 將圓珠筆的塑料外殼接人實驗電路中,由於塑料外殼不易導電而使得電路不能接通;如將其中的彈簧(或金屬部分)接人電路,電路接通,說明彈簧(或金屬部分)容易導電。如將圓珠筆的塑料外殼弄潮溼後再重新接入電路,電路卻被接通,說明了導體與絕緣體並無絕對的界限。

固體能傳聲 用手堵住一隻耳朵,將圓珠筆的筆尾小心抽人另一隻耳孔(注意安全),輕敲筆尖,能聽到很響的敲擊聲。說明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

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 手握圓珠筆,豎直釋放,其尾端接觸桌面後發出聲音,同時,用另一隻手輕輕接觸桌面下方,感受桌面的振動。或者,我們可將圓珠筆筆芯的一端按壓在桌面上,輕輕撥動伸出桌面的另一端,筆芯由於振動發出聲音。如迅速握住筆芯,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響度與振幅的關係 將圓珠筆筆芯的一端豎壓在桌面上,用大小不同的力撥動伸出桌面的另一端,用力越大時,筆芯的振幅越大,聲音的響度也越大。

音調與頻率的關係 將圓珠筆筆芯的一端緊壓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改變筆芯伸出桌面的長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撥動筆芯,發現筆芯伸出桌面端越短,振動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機械能與內能的轉化 將圓珠筆置於兩掌心之間,雙手來回揉搓圓珠筆,因機械能轉化為內能而使圓珠筆的溫度升高。

重力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化 將圓珠筆用細線吊起,做成單擺,觀察其來回擺動時速度與高度的變化。也可將圓珠筆豎直上拋或自由下落,觀察運動過程中高度及速度的變化,瞭解重力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化。

  淺談國中物理演示實驗的改進

德國教學界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沒有演示實驗的一堂課是不可的。”由此可見,演示實驗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教材中已編入了大量的演示實驗,其中有些實驗因為自身設計或實際教學條件的侷限,效果還不夠理想;從演示實驗的意義和作用來看,教材上某些章節演示實驗數量還不夠,教材裡有的圖片完全可以改成演示實驗,必要時還需加入一些演示實驗。本文就改進演示實驗的途徑和原則淺論一、二。

一、演示實驗的改進的途徑

1、補充演示實驗的數量

教材已列出大量實驗,但仍有的章、節還沒有演示實驗或數量還不夠。有和沒有演示實驗,教學的效果有很大區別,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適時加入演示實驗很有必要。

“液化”概念的教學,由於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定量的感性素材,國小自然和學過“大氣中的水蒸氣會凝結成小水珠”(部分國小沒有真正落實《自然》的教學),已經形成了液化的前概念,按教材列舉一些液化現象,然後分析得出結論:“降低溫度,氣體液化”。這樣的教學也能夠建立“液化”的概念,但這種建立過程太粗略,停留在的識記上,教學也枯燥。這節課是在已有的“液化”前概念的基礎上,強化正確的認識,更深地認識“液化”,並要求學生會用“液化”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物理現象。教學時可插入兩個演示實驗。先在秋高氣爽的十月準備一瓶冰凍礦泉水,用抹布擦乾淨後展示在學生面前,立即喚醒學生生活中的經歷和腦中已有疑問“過一會,瓶外會有水珠出現?”,“瓶外為什麼會有水珠出現?”學生很快進入設定的物理情景,趁機發問“瓶外的水珠從哪裡來?”經過的討論、分析、學生確定“水珠不是從瓶內滲出來的”,“水珠從空氣中來”。教師進一步追問:“水珠是怎麼從空氣中變來的?”然後,演示下面實驗如圖1,同時加熱兩隻盛有冷水的燒杯,並引導、分析:“杯中的水有沒有發態變化?”學生答:“蒸發”,“蒸發成的水蒸氣,人眼為什麼看不見水面上方的水蒸氣?”(強調水蒸氣是無色無味氣體,空氣中有大量的水蒸氣)。取兩塊玻璃片,一片在火上烤熱,另一片不烤。兩片分別放在燒杯上片刻,待冷玻璃片上生成了明顯的水珠時,而熱玻璃片上沒有生成水珠,把兩塊玻璃片同時展示給同學們看。“水珠是怎麼來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珠”,隨後要學生觀察,拿走玻璃片的杯口上方有“白氣”出現,“‘白氣’是什麼?”據分析,討論得出“白氣”是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小水滴(及時矯正“白氣”是水蒸氣的錯誤前物理認識。)此時,剛才冰凍礦泉水瓶壁外已出現大量的水珠,學生心中關於水珠從哪兒來的謎底與“水”俱來。實驗後接著進行歸納、應用……這樣,學生不僅清晰的形成了“液化”的概念,還能較容易聯絡生活實際解釋有關現象,在實驗的幫助下一系列觀察、思考、分析、歸納,讓學生真正體驗揭示自然界謎底樂趣。實踐證明,這樣教學,學生對“霧”、“露”以及早晨、晚上池塘上方的“白氣”等現象分析,解釋輕鬆而又準確。

當學生頭腦中已有的錯誤前物理概念,與物理概念、規律相牴觸矛盾時,在教師的講解下學生在表面上能夠接受正確的觀念,但還沒有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學生在解釋現象、分析問題時容易不自覺地運用到原來的錯誤前物理概念。這時需要強烈的刺激打破舊認識結構的平衡。即使教材已列出演示實驗,還有必要補充驚奇的演示實驗,加強和反覆刺激,讓新建立的認知結構得到強化和鞏固。

“慣性、慣性現象”的教學,在牛頓第一定律的之後,學生已初步認識到“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但還不牢固,還殘留著“力是維持運動狀態的原因”的錯誤物理觀念。草地上滾動的足球被分析受到“前衝力”,斜面下滑的木塊受到“下滑力”等,就是錯誤前物理概念殘留的有力證據。為了強行扭轉這一認識,在教材設計的“紙飛蛋落”(引言)演示實驗“尺打子”、“拉車木塊後倒”、“剎車木塊前倒”(插圖可改成實驗)基礎上,還可加入演示實驗。教學時,在學生複述牛頓第一定律之後,展示實驗:取一顆棋子用雙面膠粘在右手掌心,右手掌迅速向左運動,遇到左手阻擋突然停下,而棋子仍然快速飛出掌心,問:“手掌停下,棋子不再受到手掌推力,為什麼還能飛行?”學生利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物體不受外力時,運動的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然後舉例子:炮彈出膛、汽車剎車、手拋石子(可演示)……歸納出運動物體本身有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特性。隨後,讓學生猜想靜止的物體本身有無保持靜止狀態不變的特性,有的學生根據牛頓第一定律推理,有的學生會舉例證明。演示實驗:把一個細而高的鋼筆筒立在一張長紙條上,筆筒好不容易站穩下來,手輕輕拿住紙條一端,另一隻手迅速打擊紙條中部,紙條被快速抽出。打擊之前,學生異口同聲喊:“倒,倒!”當看到筆筒紋絲不動地站立著,在腦海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教師趁機講解:“物體不論是運動還是靜止都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慣性,它是物體本身的一種性質,與物體速度大小無關”。“慣性”建立後,回顧“紙飛蛋打”實驗並進行揭謎。這樣演示(刺激)→應用(順應)→演示(刺激)……直到新的認知結構的形成。課堂中第一個實驗不僅引入了新課,同時對牛頓第一定律認識進行了強化;第二個實驗是強行扭轉學生頭腦已有“速度越大,慣性越大”的錯誤概念或防止其形成,對學生舊的認知結構也有強烈震撼。

2、提高演示實驗的質量

現行教材有很多精彩的演示實驗,教師教學時,由於種種原因,教材給出的一部分演實驗效果不盡於人意,需要我們大膽地改進,重新設計。

八年級物理“音調”中,“紙片劃過木梳”、“橡皮筋振動”實驗目的是讓學生感受音調高低並研究音調高低與振動之間的關係。而上述兩實驗音調變化小響度也小,能夠聽到的學生少,樂感不強的學生靠耳朵辨別兩次聲音的音調就很困難。如果用琴絃代替橡皮筋做實驗器材做演示,或者乾脆抱一吉它走進教室,讓學生體驗音調高、低。對不同粗細、鬆緊的弦發出的聲音進行對比,研究音調與振動快慢的關係。這樣做效果既明顯,又能調運學生的。教材上的演示實驗則改成小實驗讓學生課後體會。

“液化”中“壓縮體積,乙醚液化”的實驗,在常溫下,靠拉開活塞很難做到液態乙醚全部消失,壓縮體積氣態乙醚液化後分布注射器筒壁,多生觀察困難,直觀效果不好。如用一隻空的透明外殼打火機和充氣罐代替上述實驗,調整好打火和充氣罐的位置關係,對打火機充氣,學生可以清清楚楚觀察到打火機內氣體被壓縮時變成液體。還容易聯想到自家液化氣罐的灌入情景。操作簡單,效果直觀,學生的興趣也很高。

3、借鑑與擴充套件

物理教師應善於借鑑國外優秀的演示實驗,把前人智慧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來。如德國演示實驗“教師睡釘板”。“教師首先將一蘋果擲在釘板上,無疑,蘋果被刺穿了,隨後他敏捷地仰天躺在2×1m2的釘板上,該釘板上均勻排著2000枚鐵釘(教師竟能安然無恙)……”國內條件限制,可在課堂上帶入0.3×0.4m2木反帶有600枚釘子鐵釘“坐墊”,讓學生學習壓強時也嚐嚐“如坐鍼氈&rdquo 國中歷史;的感覺。

對於無法演示的實驗,可向學生展示多媒體模擬實驗的課件,也是對演示實驗形式擴充套件。如飛機投彈圖3:

二、改進基本原則

1、明確目的,優中選優,追求更好效果。一方面要求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另一方面根據教學要求選擇適合的實驗。如果要達到創設情景和引入新課的目的,選擇的實驗,最好能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如果要打破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實驗應力求做到“學生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讓學生終生難忘;如要強化新建認知結構,實驗應源於生活來自學生身邊,喚醒學生再認識,併為學生回到生活中解釋現象、分析問題供示例和橋樑。一隻蘋果插上銅片、鋅片,接上導線也能讓發光二極體發出光來。

2、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啟發性和考慮實驗組織上的遞進性。好的演示實驗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啟發性,但也離不開教師的適時引導,促進幫助學生思考、分析。對多個演示實驗的組織宜層層遞進,先簡單後複雜,先直觀後抽象,如國中“壓強”演示實驗“冷水錘子”如圖4,冷水澆淋充有大量熱水蒸氣的密封易拉罐,伴隨響聲易拉罐被大氣壓癟變形,製造了“驚奇”教師趁機置疑“是水把易拉罐砸癟的嗎?”“不是,那又是什麼?”下面的演示實驗則由簡單到複雜,層層深入 “模擬馬德保半球實驗” 如圖5(內部擠出了空氣)→“覆水杯”如圖6(水代替了空氣)→“瓶子吞雞蛋”如圖7(瓶內空氣減少)。

綜上所述,物理教師要力求做好每個演示實驗,並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與創新,同時結合其他形式和多種教學,以及現代教學手段,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和。希望廣大的物理教師,更好地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

國中物理課外實驗 組成串聯電路

【目的】

和掌握組成串聯電路的;研究串聯電路開關的接法和控制作用。

【器材】

一號乾電池2節(帶電池夾和接線柱,或用其他3伏直流電源),小燈泡(2.5V、0.3A)2只(帶小燈座和接線柱),單刀開關3只,導線若干(塑料包軟導線或裸線),小刀。

【步驟】

①用導線把3伏電源、一個開關和兩隻小燈泡,按照表14-1中情況1的電路圖佈置元件,並且連成串聯電路。

②核查所連電路無誤後,合上開關,觀察並記錄小燈泡的亮暗情況(可以用符號代替,如“亮”劃“○”,“暗”劃“×”)。

③斷開開關,觀察並記錄小燈泡的亮暗情況。這個開關能控制幾個小燈泡?

④將開關K改接在兩小燈泡之間,按照情況2的電路圖組成串聯電路。重複步驟②、③。

⑤將開關K接在小燈泡和電源負極之間,按照情況3的電路圖組成串聯電路。重複步驟②、③。

③根據實驗結果說明,在串聯電路中,開關可以控制幾隻小燈泡的亮和暗?開關位置改變了,開關的控制作用有沒有變化?(用文字作表述)。

國中物理知識點輔導筆記之並聯電路

【—輔導筆記之並聯電路】以下是對並聯電路知識點的總結學習,同學認真看看西門的內容講解。

並聯電路有以下幾個特點:

電流:I=I1+I2+……+In(幹路電流等於各支路電流之和)

電壓:U=U1=U2=……=Un(總電壓與各支路兩端的電壓相等)

電阻:1/R=1/R1+1/R2+……+1/Rn(總電阻的倒數等於各並聯電阻的倒數和)。如果n個阻值為r的電阻並聯,則有R=r/n

分流作用:I2(I1) = R1(R2) 計算I1、I2可用:I1= R1+R2(R2)I總 I2= R1+R2(R1)I總

比例關係:電壓:U2(U1) 九年級 = 1(1) W2(W1) = Q2(Q1) = P2(P1) = I2(I1) = R1(R2)

希望上面的知識點同學們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在考試中取得理想的成績的。

備戰會考物理高效複習計劃

第一階段:

按模組複習:

按模組複習是總複習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之前所學的點和題型現在也許有些淡忘了,有些章節還存在一些死角,而按模組複習正好可以把點系統梳理一下,複習完一個模組,試著建立起網路,檢查一下有哪些知識點還沒有掌握,是否還有沒複習到的盲點,再看看這些知識點有什麼聯絡,例如壓力、壓強浮力可以放在一起來複習,這三個知識點間有什麼聯絡,經常出什麼樣的綜合題,浮力的變化量思想,壓力壓強的計算技巧是否掌握,複習過程中一定要多問幾個為什麼,做到不僅要把知識點都記下來,而且還要知道各知識點所涉及到的題型和解題思想。

各位要注意:複習中有這樣一些孩子,剛開始複習時就大量的做會考真題,如果您家的孩子是牛孩,基礎知識掌握非常好,可以這樣複習,但基礎知識掌握不是特別紮實的,最好不要在複習剛開始時這樣做,因為會考綜合性很強,知識範圍廣,像這樣沒有針對性的做題,當基礎知識掌握不紮實時,遇到稍微難一點的題,做起來都非常吃力,這樣複習浪費時間而且很低,強求速成往往欲速則不達。

按題型複習:

在按模組複習中,會給我們總結很多題型,很多解題思想,不僅是,科科如此。回家有一大堆的作業,還有堆積成小山高的複習在等著我們,要想把這些都做完簡直比登天還難,孩子們被大量的作業壓得直不起腰來,難道會考複習真的這樣辛苦嗎?其實也不然,我們完全可以根據孩子們實際情況,減輕作業負擔,提升複習效率,這就是按題型複習:如果一個題型已經完全掌握,就可先暫時放一放,把時間留給其他題型,例如浮力中船球模型解題思想已完全掌握,那麼這部分就不要再花費大量時間了,複習中要善於做減法,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有些學生只喜歡做自己會做的題型。

按模型複習還有個好處就是針對性更強,一個題型做上10道題,每道題都進行深入思考,有不理解的再問老師 國中數學,自然就有了做題心得,例如:寫設計型實驗的步驟時有的同學總是得不到,這時可以多找幾道這樣的題型,體會這類題型的規律,掌握瞭解題思想後,以後無論什麼再也不丟分了。

對薄弱環節複習:

知識點系統梳理完之後,我們難免會有相對薄弱的地方,聽有的家長講:孩子本來學的挺好,但有幾道題總是做不對,每次考試總是這裡丟分。其實這就是孩子存在薄弱環節,要找到問題所在,對薄弱環節進行專項突破,做題時,提升做這類題的強度,要善於總結歸納解題技巧和方法。

第二階段複習:

經過前面的複習,無論從知識的掌握,還是從解題的培養都會有所提高。但要提高解答會考的,還要進行一定的針對性的強化訓練或模擬訓練,同學們可以有選擇性的做幾套近幾年當地的會考,或者是模擬會考,以提高同學們的解題速度和正確率,積累考試經驗,提高應試;同時也可以發現自己的薄弱點,再進行強化訓練,起到最後查漏補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