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通用32篇)

校園 閱讀(3.08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通用32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

作為一名新教師,讀完此書,可以說是受益匪淺。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

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感受也頗多。比如“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討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後進生,學生常規管理;有時還要接待家長,佈置班級環境,完成大隊部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裡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我想,作為教師,每天還是應該擠出點時間,閱讀一些和教育教學相關的刊物或書籍,瞭解教育新動態,學習先進的經驗,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當我讀到“第一次學習新教材”這一章節中,似乎找到學生學業落後的根源--就是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沒有學好。很多學生,作業的正確率不高,考試成績不理想。有些作業中的錯誤,甚至糾正的四、五遍,還是不能理解或者正確改正。我總認為是他們上課不聽講或者做作業粗心導致的結果。其實,讀罷這一章節,我有所鈍悟,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的過程。所以,不管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要重視“第一次”,在“第一次”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真正理解教材內容。

再比如“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建議”。和許多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一樣,我也困惑,要做的事情很多,該如何著手?在這一章節中,我找到了答案:首先必須點滴的積累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教書育人”,作為老師,作為教育工作者,使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知識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學校教育,使得他們獲得真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要培養學生,首先要培養自己。我們不妨按照書中的建議嘗試一下,帶著這樣的一些問題讀書:怎樣生活?怎樣成為學生的楷模?怎樣把人類積累、獲取的道德財富,從年長的一代的心靈和智慧中傳授到年輕一代的心靈和智慧中?怎樣才能使理想的光輝照進學生的心田?將書本上獲得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不斷的反思與改進,讓我們的教學工作不再侷限於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提升至對學生思維和思想的關注。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要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打牢根基。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

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的希望而不是讓他們沉浸在過去失敗的陰影裡。這學期利用平時空餘時間,認真研讀了周成平著的《給教師一生的建議》。本書分為“師德篇”“教學篇”“育人篇”和“修養篇”四個部分,闡述優秀教師感人的事蹟,展示了他們探索和創造的風采。其中的教育觀點讓我有了深刻感悟。用真愛去進行教育。要真愛,不能溺愛,更不要假愛。

不要進行傳統家長式的愛,面對日新月異的學生,我們教師不能墨守成規,要與時俱進,用科學發展的眼光觀察學生,用專業的手段對待學生。學生在學校中學習生活時間長。我們不要為了容易管理,一切都替學生包辦,要積極培養學生自管自學能力。學生害怕教師內熱外冷的表情,學生需要豐富多彩的生活,新時代需要教師及時與學生溝通,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及時改正每個學生的缺點,相互學習。

我們首先應該結合自身的工作轉變觀念,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師德素養和教學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過硬的素質去感染學生,征服學生。其次,應該做好角色的轉換。在素質教育中教師不再是獨奏者而應是伴奏者,舞臺的中心應該是學生,教師的任務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不是學生的監督者。所以在教學中要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要熱愛學生。“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學生思維活躍像一張白紙,各人發展情況,有的比較正常,有的比較超前,還有的比較滯後,花的開放是有時間的,我們要慢慢等待,對每位學生都應該充滿期望,我們教師要養育好性情,以愉悅的、積極的心態陶冶自己,感染學生。從學生的角度教書,讓快樂陪伴著我們和學生共同成長。在課堂提問中要耐心等待學生的回答。我們的教育是為了學生的發展,不要讓學生沉浸在失敗陰影中,有希望的學生才能激發潛能。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一桶水如不新增,也有用盡的時候。作為一名教師,要主動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贏得自身的發展。只有不斷地學習、更新觀念和知識,不斷地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吸取他人之長來補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競爭力和教育教學的能力。隨著教學實踐的增加,新問題、新矛盾也接連不斷的出現,要想自己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師,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還有很長很長。教師只有不斷讀書學習,不斷探索新的知識、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帶著微笑進課堂。面對著學生,老師的一個微笑,能夠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心與他們的心相連。老師帶著微笑進課堂,給學生一種莫大的親和力,而這種親和力一定使老師的魅力倍增,也必將給學生帶來巨大的興趣和學習動力,毫無疑問,自己的教學質量也必然得到提高。老師的微笑,不僅僅是為了學生,更是為了自己。

不要吝嗇讚語。莎士比亞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讚美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沒有陽光,我們就不能生長。”在日常教學中,老師要多表揚學生,要用誠摯的心、真誠的愛,去善待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對待後進生,要及時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那麼誰能欣賞孩子,孩子定能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我們要學會愛與欣賞學生,讓我們的愛,我們的欣賞如智慧之陽光照亮學生。愛是啟動師生自身內部力量和智慧的能源;愛是聯絡師生心靈橋樑的通道;愛是創設良好教育生態環境的瑰寶。

總之,《給教師一生的建議》這本書是一份精神大餐。讀完這本書,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它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學中的很多不足。也讓我知道了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才能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我將把領悟到的教育理論的真諦和自己的實踐相結合,在教育中實踐“愛”,在教學中揮灑“愛”,在教育事業上把愛進行到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3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盪滌人的靈魂。管桂梅名師工作室四月份推薦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一本好書。身為一名國小教師的我,每天面對性格各異的學生,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教育難題。有些時候自己絞盡腦汁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由於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沒有形成較好的解決對策。《給教師的建議》書中很多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給了我啟發,而且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的辦法,給迷茫中的我指引方向。如何高效地轉化後進生,如何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成果,如何讓自己的這份事業有所發展等,從中我受益良多,今後努力的方向也更加清晰。

做讀書人

有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閱讀對我們教師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許多條件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一種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當要不斷培養自己的閱讀興趣,要博覽群書,要能在書的面前靜下心來,要善於對書本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方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座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面對今年暑期即將迎來的部編版國小語文教科書,從現在起我要做一個持之以恆的讀書人,不斷的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涵養變得越來越廣闊,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因材施教

書中提到了一個值得我深入思考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學生呢?”當我讀到這裡時想到的首先是從學生身上找原因,或許是存在智力缺陷等。而書中的蘇霍姆林斯基曾則提到,對於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拿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讓他光聽別人的學生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讀到這我羞愧了,也陷入了更深入的思考,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對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群體時能公平對待。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撒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後進生。

點燃興趣

在從教的6年裡我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讓學生都喜歡自己所教的這門學科?沒想到書中竟給我了答案,首先我要充分的備課,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過精心備課,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妙語連珠,才會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同時還要注意精心地設計課堂語言,如果你的語言素養很好,那麼你的課堂可能會非常的輕鬆,學生聽得也會非常的明白,從而達成教學目標,提高課堂的效率。最後還要把學生當成朋友,要贏得所有學生的愛戴。要真正的關愛學生,真誠平等地與他們進行交流,從而自然而然地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尤其對那些成績落後的差生,一定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只有這樣,那些所謂的差生才會與你更加親近,才會慢慢的愛上學習。相信我們的付出總會有回報,撒下的甘霖總會澆灌出燦爛的花朵。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這些建議都是我們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話題,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更能深刻地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也將會把自己得到了教育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得以有效的提升,從而影響每一個學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4

暑假期間,我再次閱讀了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每一條建議都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也給處於教育前線上的我們指引了方向。

首先要心存博愛,永不言棄其中“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條建議對我幫助很大。對於後進生,我過去一直認為這是屬於智力問題,還有就是家庭教育所造成的,是先天因素,要改變現狀很難。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觀念開始動搖了,我開始相信“後進生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只是認為操作起來還是會相當困難。書中的“費加”給我的印象很深刻。她和我班上的學困生非常相似,對這樣的學生,我往往採取補課的方式,用帶有強迫性的手段反覆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他“懂了、會背”為止。但是,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閱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後來,費加的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併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床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對她的教育,為她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我從這個故事中得到啟發,對於費加這樣的孩子,我們要注重訓煉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提供動力。

其次,調動情緒、控制注意力。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學生在學習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學困生的思想特別愛開小差。其實很多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內心是很想學好的,但他們由於基礎差,不懂的知識越積累越多,上課時就越不知從何學起.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他們的學習成績會更差;但如果採用強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著他坐得端端正正,說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因為他們並沒有從心底裡認同!看來怎樣才能使學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想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就應該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並使他們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一種自豪感。

這樣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一定的困難。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如做一些猜謎小遊戲、動手動腦的活動等,讓他們的思維處於緊張狀態,進而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應選擇良好的教學方法,儘量做到講解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從而使他們對所學知識感興趣,進而集中注意力。還要採用適當降低要求,低起點,小步子,多鼓勵和少批評等方法為學困生創設成功的機遇,從而使學困生逐漸進步。教師可有意識的出一些較簡單的題目,然後叫他們上臺板演或回答,若“學困生”答對,則予以表揚,讓他們得到老師和學生的認可,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是可以學好的;若沒答對,教師也應予以鼓勵,相信他們下次能夠會做,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信任。逐步改變他們頭腦中在學習上總是比別人差一等的印象,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勵他們積極爭取,努力向上。

這本書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5

一本好書,如一盞明燈,啟迪人的智慧,如一縷清風,滌盪人的靈魂。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新甘甜,沁人心脾;它彷彿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著自己;與它相伴,猶如良師益友時時在側,時時指引和鼓勵我,為我指明努力的方向:

一、讀書伴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在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為重要。俗話說:“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猶如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輕車熟路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就像大師說的:“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二、關心愛護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教師要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瞭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從中知道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聽其師信其道,唯有愛才能換來愛,換來尊重和信任,對學生真誠、坦誠和熱誠,核心一個“愛”字,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也談不上師德。一個學生跌倒了,我們的一次攙扶能讓他更加堅強;學生生病了,我們的一杯溫水,一粒藥或許能讓他心靈稍許安慰;學生遇到難題,我們的一次課下輔導,或許就建立了他戰勝困難的信心。用博愛之心與學生真誠互待,坦誠相處,熱誠幫助,在深愛著全體學生的同時,更格外關注著個別學生。讓他們在教師母親般慈愛的關懷下健康快樂成長。

三、賞識每個學生

不同的個體有著不同的優點,任何一個個體也不可能囊括所有優點和長處,所以每一個人都會有值得肯定和學習的地方。作為教師,善於觀察和懂得欣賞學生的價值與美好,是一件比什麼都重要的事情。

作為一名特校教師的欣賞,對殘障孩子來說更為重要。因為,我們所面對的這群孩子,如果用追求完美的眼光去看,簡直是一無事處,忍不參睹:令人頭疼的一群小孩,他們有的坐不住,有的走不穩,有的愛說小話,有的磨磨蹭蹭……他們身上有數不盡的問題,改不完的缺點。作為老師,要是一味地抓著這些“問題”不放,並想方設法把這些孩子“改造”成我們理想的模樣,那麼在這個漫長而無望的過程中,孩子們勢必會經歷痛苦,而我們一定會收穫失望。反之,當我們用賞識的眼光重新審視這些學生,就會發現:小林頑皮,但勞動時特勤快,還積極幫同學收拾桌洞;小東愛說小話,但能唱出好聽的歌曲,跳起舞來也有板有眼;小夏磨磨蹭蹭,但她做起事來,不急不燥,認真穩妥,讓人放心……我們的語氣會變得親切,態度變得溫和。久而久之,老師的一個讚許的眼神,一次真誠的微笑,一句表揚的話語,都會給孩子以鼓勵和希望,如同春雨潤澤著孩子的心田,如同陽光照亮孩子成長的路途。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知識就是力量”,確實,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教育好學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會讓我的學生們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得力量,堅定信心,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引領他們健康成長,快樂生活.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6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很多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學方法都需要及時更新,學習新知以加強自身教學能力顯得非常重要。名師工作室為我們精心選擇了《給英語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此書對我而言就是一場及時雨,讓許多平時教學中困惑的問題以及急需解決的問題都得到很好的解答,讓自己增加一些實際的操作經驗,為今後的教學工作導航。

短短三週,對101條建議還來不及細細品讀和消化吸收。粗略翻閱全書,挑選了部分急需學習的方面認真拜讀,受益匪淺。其中第四章第83條:如何理解和落實情感態度目標給了我最為深刻的印象。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的思緒回到了幾年前的一節公開課。因為有教研室領導和外校教師觀摩,所以我提前準備,反覆打磨,整節課下來感覺還算得心應手,在滿心歡喜的聽了前面幾位老師教科書式的誇讚後,以為會完美謝幕。這時,最後一位點評老師在肯定之後說了一句:如果再把這節課的情感教育融入進去就完美了。當時我心裡一震,是呀,這不就是我課前反覆修改卻總覺得缺少點什麼的地方嗎?

相信在許多教師的印象裡,英語教學與思想教育似乎沒有多大的聯絡。它只是傳授語言知識,教師只需要講清楚重、難點,學生只需會模仿,掌握,運用語言知識,會利用所學習的知識進行考試應答,獲取優異的成績就可以了。層次要求更高點,會用所學習的知識與他人用英語進行溝通和交流就是許多教師和學生的最高要求。

但是,在這個物質迅速膨脹,資訊日益多元的經濟社會,中學生由於其身心發育規律的影響,往往會受到外界的不良思想風氣的侵蝕。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去通過英語學科的特點,向學生滲透思想教育。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深深的感受到:英語學科不僅和其他學科一樣可以進行思想教育,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它通過東西方文化思想、意識形態的碰撞,給學生所展現的是一個世界性的視角,因此可以說它的.影響比其他學科更深遠更廣泛。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恰當而充分的思想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學到基本的語言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能夠增進學生與他人之間的交往與交流,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所以在那之後,我嘗試著使用故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用生活用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在學校學習中,學生通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抓住機會利用生活細節對學生進行教育,不僅可以是學生記住學習內容,也會使學生深受教育。比如:當有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的時候,我會說“Come on!/Keep moving!(永不止步—廣告詞);當學生有畏難情緒的時候,我會說“Just have a try!”或者“Nothing is impossible!”這些日常用語通俗易懂,學生易於接受。同時,我還會使用視訊影像、圖片、幻燈片這些直觀和簡潔的多媒體手段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有時候,我也會播放一些英美音樂。一方面,讓學生們感受英美文化的風格;另一方面,這些英語歌曲語言精練,蘊涵了許多有意義的道理。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挖掘英語教材的思想性,強化感染力,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要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引導他們愛國愛鄉,珍惜親情,關愛他人,長大後奉獻社會。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備課時,要認真鑽研教材,細心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其實,在英語課堂中的思想教育無處不在,只要教師肯做一個“育人”的有心人,就能發掘到更多更好的思想教育方面的好辦法,思想教育這一環節就不再是輕描淡寫,無足輕重。

101條建議,使我的心情不再浮躁,思路不再狹窄,我也會用更多的閒暇時間去仔細讀完裡面的每一條,並將這些理論轉化為實踐,逐步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去。作為老師,我不但要了解我們現實中的教育,更需要了解書本中的教育。只有這樣,我的課堂才會更加智慧,教學才會更加和諧。(韓楊柳)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7

我們先來聽聽“巴甫裡克”的故事吧。在入學後的最初幾個星期裡,巴甫裡克就感到,他和別的孩子有些不同,一年級的同學們能夠很容易地把單個的字母拼成音節並且朗讀出來,而他不知為什麼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把這個字母跟另一個字母分辨開來;同學們只要把一首關於美麗的冬天的短詩用心聽兩三遍就能記住,可是他無論如何也記不住。他的老師專門為他一個人把那首短詩一連讀了好多遍,他也用心地記憶,竭力回想那些詞句,但是還是徒勞無功。這位老師給他做的鑑定是:思維遲鈍的兒童。然後認為,既然巴甫裡克是一個思維遲鈍的孩子,那就應當花更的時間來學習。所以在校給他儘量補課,也給巴甫裡克的母親提出同樣的忠告。

然而,在一次參觀生物室的時候,巴甫裡克面前展現了一個新奇的、從未見過的世界。西紅柿的莖不是直長的,洋蔥頭長得像西瓜那麼大,大黃瓜卻生長在瓶子裡。看到這裡,巴甫裡克睜大雙眼在想:這一切都是怎麼搞出來的呢?他想象著,要是在學校的室外園地裡,培育出這樣西紅柿,該有多好呀!可是他算術不及格能去幻想這些事情嗎?就這樣,巴甫裡克面對教科書十分艱難地渡過了國小階段的四年時間。

在五年級的一段時間裡,學習方面與前四年相差無幾,為了他的成績先後有八位老師找過他母親談話。說實在,他母親也已經見怪不怪了。唯有讓他感到快樂的是植物課,植物學教師不像其它老師所說的“掌握教材”,而是讓學生去自己獲取知識。他要每個學生縫一個布袋,做幾個紙袋,以便裝各種各樣的“生物材料”,準備上課使用。這可樂壞了巴甫裡克,他的袋裡面裝著各種枝、葉、根、莖、花和種子。所有這些,都讓學生用放大的鏡仔細觀看,加以比較,並且畫下來。

直到這時,全體老師才第一次聽說,原來巴甫裡克是一個非常聰明好學的學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學科教師的話來說是“表現在手指尖上”的。後來巴甫裡克做了一個培育樹苗的試驗,居然成功了。從這件事上,開始了甫裡克巴的轉變。老師們把巴甫裡克發展中的這一變化稱為“思維的覺醒”。

這個故事,給我引發幾點思考:

1、我班樓翔這孩子與低年級時的巴甫裡克的學習狀況非常相似,巴甫裡克的智力開發在植物園裡,那麼,樓翔會在何時何地“思維覺醒”呢?

2、巴甫裡克的國小老師對巴甫裡克所作的鑑定是“思維遲鈍的兒童”;反思自己,是否也有過對樓翔作過類似的判定。

3、巴甫裡克的國小老師為了讓甫裡克巴達到標準的救命分上來,硬逼著他在書本面前苦讀了四年;而我是否也剝奪過樓翔所有的活動?或者也有過這樣想法:你只能先讀好書,才能去活動。

4、植物老師能發現巴甫裡克的亮點,認為巴甫裡克的聰明“表現在手指尖上”。而我能靜靜觀察樓翔的主動,仔細發現樓翔的亮點嗎?

5、植物學老師讓學生去“自己獲取知識”,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有了這樣的理念和做法,而我呢,在大力提倡新課程標準下的今天,是否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自己獲取知識”?

6、最後提一點思考是: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閱讀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

事實證明,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對一點,其實我也有深刻的體會,我們班的許一諾,他的很多方面都是落後於別人,但他很愛看書,思維真的是很清晰的。無論是課堂發言,還是做題答卷,正確率都很高,就是動作慢。可是,像樓翔這孩子,新學的字、詞一忘再忘,如何引導他課外閱讀呢?不過,這次暑假裡我給他佈置了一些閱讀任務,希望他能讀20篇,其中5篇內容能大致講給我們聽。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8

學校為了提高青年教師素養,特意組建了讀書社團,每週雷打不動的一小時共同時間,雖然才開始兩週,但是和小夥伴每次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之後,便懂得了很多道理,感覺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豁然開朗感覺,真所謂經典的書籍越讀越美,讓我更深刻的認識了教育教學這個工作,也為自己在今後的教師生涯中積累了更多的理論,指導自己的言行,不斷提升自己。讀過後就像有一股清泉不斷衝擊著我的頭腦,讓我的思想在不斷的撞擊中反覆錘鍊,去腐存新。在讀書時,我和小夥伴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行為,在不斷的對比與學習中,找到了一些方法,也找準了目標。從這兩次讀書中談談自己的想法:

書中第一條是《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關於這點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讓所有剛入學的七歲國小生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如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我們強迫其中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麼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說不定還會躺在醫院裡。同樣,有的學生對教材感知、記憶、理解得很快,而且在記憶中保持得長久牢固,而有的學生對於腦力勞動感知得慢,在記憶中保持得不久也不牢固。對於有的學生來說“五分”就是成功的標誌,可是對於另外一些學生來說“三分”就已經很了不起。所以我們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的自尊感,不能挖苦諷刺學生,積極鼓勵表揚他們,完善教育教學技巧,因材施教。挖掘每個學生的長處和潛能。

本書第六條感悟較深,是《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通過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閱讀課外書籍來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對於我們在教育中解決對“後進生”教育這塊“最難啃的硬骨頭”,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比如我在教學中就遇到有的學生一個知識點單獨給他講解很多遍他仍然很困惑。但蘇霍姆林斯通過多年教育工作的實踐,和對兒童腦力勞動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兒童學習困難,功課不及格,落後於別人,其原因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在於兒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圍的條件不夠好。他認為:當學習困難的兒童跟能力較強的兒童在一起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對他們加以特別的關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話,不要有一個手勢使得這種兒童感到教師已經對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時提醒我們:不要強迫兒童儘量長久地死摳書本,而要培養智慧,發展大腦,教他去觀察世界,發展兒童的智力。讀了這本書,我認為我們教師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有愛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別要關心後進生的成長,但也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鍊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正如蘇霍姆林斯所說,我們的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麵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所以我認為我們作為教師應該尊重每個學生,不能諷刺任何一個學生,特別是後進生,要格外的關心他們的成長,多花時間和他們相處,幫助他們輔導功課,學會換位思考。

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書,總會覺得這位教育家是一位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之人,其著作也總讓人有一種高山仰止、如沐春風的感覺。表面上看似乎是一本很厚實的教育專著,實際上細細讀來,其文的每一條建議之間都有著思維上的連續性,讓你在讀完一條建議後引起內心和情感上的共鳴,給我們很多的啟發乃至教誨。

這些只是我閱讀《給教師的建議》後所獲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未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9

教學離不開評價,沒有評價的教學是盲目的教學。

學生的學業評價歷來是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之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綱要》高屋建瓴,指出了學業評價的目的。當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怎樣進行學業評價的問題,還是值得我們不斷探索的。

蘇霍姆林斯基有言:“只有當教師和兒童之間的關係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懷有好意的基礎之上時,評分才能成為促使學生進行積極的腦力勞動的刺激物。”大師的這句話出自《給教師的建議》,其中的“評分”,應該是學業評價的一種形式。探究大師的本意,應該可以這樣理解:學業評價的基礎在信任。

有人曾作過實驗。主試者是無線電電視訪問記者,講的是對待未成年人(學生)犯罪的態度必須溫和。訪問記者,對第一組被試來講,以處理未成年人案件的法官的身份出現;對第二組人來講,以街道上過路人的身份出現;對第三組人來講,以主體身份(即過去自己也曾是罪犯)出現。被試者應回答有關理解和不理解演說的問題。結果73%的人認為法官的講話完全可以理解,63%的人認為過路人講的話可以理解,而只要29%的人認為過去曾是罪犯的人的講話可以理解。

同樣的訪談,結果差異很大,這在心理學上叫做“信任效應”。就教學而言,信任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習能力,開發學生潛能,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繼而讓學生學會學習。

在實際的學業評價中,怎樣才能做到信任學生呢?

一是動作緩一些。一直以來,眾多教育工作者抱著“及時評價”的法寶,認為學業評價要“趁熱打鐵”。當然,及時有效地評價對孩子知識的鞏固、習慣的矯正不無裨益,但實際操作中,最易出現“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之窘境。“窺一斑可知全豹”不無道理,但教育教學工作的特殊性,使我們絕不能僅僅“窺一斑”,更不得通過“一斑”去武斷地推知“全豹”。在學業評價中,要充分信任學生,動作緩一些,去觀察、去思考、去聯想、去探求,全面、客觀認識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使評價更科學,更利於孩子發展。

二是下手輕一點。在學業評價中,經常遇到“矯正”的問題,是“矯枉必須過正”、“響鼓還要重錘敲”,還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事實上,上述兩種不同的方法,均應該建立在對學生信任的基礎上。脫離了“信任”這個基礎,任何方法的實施,其成效都是表面的,都是暫時的。“只有那種明朗的、樂觀的心情才是滋養著思想的大河的生機勃勃的溪流。”要想滋養思想、喚醒靈魂,必須在評價時下手輕一些。

三是觀察細一點。“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教育就是天下最大的事,必須注重細節。在學業評價時,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擁有良好的心態、寬廣的胸懷、敏銳的目光,善於觀察學生,才能使評價更科學。而敏銳的目光應該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良好的心態、寬廣的胸懷則需要來自對孩子的充分信任。

四是記憶好一點。對學生進行學業評價,不是孤立的。既要聯絡以往的表現,又要注重未來的發展;既要注重舊知的考察,又要關注新知的掌握。學業評價不同於學生的品行評價。在對孩子進行品行評價時,我們倡導教師學會“遺忘”,不要總戴著“有色眼鏡”;而在學業評價中,我們就需要有良好的記憶力,讓評價連貫起來,把一次次評價之點,連綴成線,看清發展趨勢,適時鼓勵或者鞭策。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人的熱情,對人的信任,形象點兒說,是愛撫、溫存的翅膀賴以飛翔的空氣”。讓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學業評價時,給每個孩子以信任,給他們“賴以飛翔的空氣”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0

說實話,我本以為《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晦澀難懂的教育理論書籍,而且一直以來,都因為工作忙而疏於靜下心來讀書,總藉口沒時間而不能夠靜下心來學習。寒假裡,為了陪孩子養成讀書習慣,我隨手拿起老公從學校借來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可當我翻開書籍,仔細品味卻讓我有如獲至寶、如遇知音之感。讀完此書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因為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物件,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進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說說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著同樣的試卷。

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應付上級領導的突擊檢查……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如此忙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說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到這裡,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為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原來,這是因為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為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作為一名教師,對於教學必須全身心的投入,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教師,我們自己要有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然後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1

曾經斷斷續續的讀過蘇霍姆林斯基關於教育教學的一些文章,那時都是囫圇吞棗、走馬觀花似的瀏覽,如今,當我再一次靜靜的重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內心不盡感慨萬千,受益匪淺。教書很容易,教好書卻很不容易,要把教書當作事業做,教好書育好人,就必須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有智慧,善思考,做教育的有心人。

一、感悟

《給教師的建議》共收錄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每條建議述說的都是我們親身經歷或身邊的事情,每個問題都能敲擊我們的頭腦,引起共鳴。然而,當我們遇到這些事情發生時,總會讓其擦肩而過,不留任何痕跡,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總會繞道而行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留心身邊的教育瑣事,沒有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知難而退,或者是無意用心去教書育人。

記得自己剛走上講臺的那一刻,胸懷憧憬與夢想,滿懷激情與期望,對於新鮮的工作,面對稚嫩的臉龐,曾一度構想過很多美麗的夢,什麼紮根農村教好書?什麼虛心求教,當一輩子孩子王?後來在與眾多名師、名家的接觸中,常懷“見賢思齊”之心,立志勤耕教苑,夢想成名成家。

可是,時間如白駒過隙,三十年彈指一揮間,當銀絲悄悄爬上鬢角時,庸碌的我還仍然站在原點。回想自己走過的教育歷程,對照蘇霍姆林斯做教育的足跡,不禁感覺到:安逸的生活,淡忘了自己曾經的理想;繁瑣的應酬,耗費了自己大好年華;細小的絆腳石,阻斷了自己美好的追求。既沒有潛下心來教好書,又沒有靜下心來育好人,更沒有耐得住寂寞的教育情操。所以,今天的我仍然碌碌無為,一事無成,只是一介教書匠。

二、思考

從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經歷豐富,經驗卻貧乏,像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談到的事情,自己也曾遇到過很多,卻從未有他那麼深刻的認識與思考,更沒有教育家那種對於教育的執著精神和對學生的關注情懷。有人把做教育比作繡花,一針一線都必須細緻細心,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關注學生的智力開發,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他的第52條建議《為什麼學生感到越學越難了呢?》作了詳細分析和精闢論述,我反覆讀了兩遍,頭腦中產生強烈碰撞。

我們都知道:當前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學生普遍厭學,可是多數老師用責怪的眼光看待社會問題,用厭棄的心態看待學生存在的問題,有誰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替學生考慮過呢?“如果我們要減輕學生(譬如八年級)的學習負擔,那麼就應當讓他所閱讀的東西,比他要求記住的東西多兩倍。在九年級和十年級,學生所閱讀的東西,則應當比要求保持在記憶裡的東西多4至5倍。”我們語文老師這樣作了嗎?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更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把教學目標定位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教學目標決定教育觀,新的教育觀念要凸顯學生的主體意識,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拓寬學生閱讀空間,加大閱讀資訊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有效落實常規教學環節時,適當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如:建立教室圖書廣角,給學生推薦精品美文,舉辦讀書演講活動,開展誦讀古詩文競賽,編寫手抄報,走進名人名著等諸如類似語文活動,都是為了儲備學生閱讀資訊量,啟用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閱讀習慣和思維能力的,也是我們作教師的分內職責。當然,在開展這些教學活動時,要求老師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素材積累,在日常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用心去完善每一次教學活動的安排與過程,活動結束後要有總結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在93條建議《關於和諧的教育的一些想法》中語重心長的說:“我們,尊敬的教育者們,時刻都不要忘記:有一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都沒有做出規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為了孩子們的幸福,也為了千家萬戶的幸福,我願堅守三尺講臺,教幸福的學生,成就快樂的自我,做教育的有心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2

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但是,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認為:讀書不能只讀與本學科有關的書,甚至不能只讀與教學教育有關的書,教育者就應把視野放得異常開闊,有必要把哲學、美學、宗教、心理學、文學、最新科技理論著作納入自我的必讀書目中。

在學校工作的這段時間,使我發現了在我看來是一項重要的祕密――也能夠說是一條特殊的教育學規律: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就出現學業落後、成績不良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國小的時候,沒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持續在記憶裡,到達終生牢記的程度。不妨設想一下,我們蓋一座漂亮的樓房,但是把牆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漿不斷地剝離,磚頭也在脫落;人們每一天都忙於消除工程中的毛病,但是始終處在樓房倒塌的威脅之下。許多四至九年級的語文教師和數學教師正是處在這樣的狀況下之中:他們在蓋樓房,但是牆基在裂縫。許多落後的學生並不是弱智,而是基礎沒有打好。只要認真的輔導,他們是完全能夠趕上去的。我們必須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持續在記憶裡,到達牢記終生的程度。

學生是人,不是工廠裡的產品。教者尊重學生不妨從尊重他們的現狀做起,為每一位學生確定適合他自我的“臨近發展區”,使每一位學生都能自信地發揮出他的力量和潛力,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唯如此,方能不誤人子弟,方不致成為教育的罪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3

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常自我反思,提醒自己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應用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增加文化底蘊和教育智慧,才能學會創新,才能獲得自我提高,從而去爭取做一位具有強烈責任感、崇高教育理想、以及先進教育理念的人,繼而去自我反思,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讓學生把你所教的學科看作是最感興趣的學科,努力去喚醒那些無動於衷的,態度冷淡的學生的意識。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而接近他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思考,促進他們主動思考,思考得越多就越熱愛。對於現在的國小生,體育課是他們放鬆心情的課堂,相比較來說較多學生喜歡體育課,只有極少數學生因為一些外部因素和自身懶惰問題抗拒體育運動。因此,我們教室應該通過一些小技巧促進學生的獨立思考,把學生當成朋友,讓學生更加喜愛我們的課堂。

細細品讀這本《給教師的建議》,這是一個站在教師的各個角度獲取經驗的學者給我們的諄諄教誨,一百多條建議層層遞進,讓我閱讀之後猶如醍醐灌,對於教育學生的理解更上一層臺階。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不管她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讓他在公民的、勞動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腳。

當學習困難的學生跟能力較強的學生在一起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對它們加以特別的關心和耐心。對於體育學科,那些肢體不夠協調或者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就要對他們進行特別的教育,及加倍的關心和耐心,以呵護它們幼小的心靈。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4

本週學習《給教師的建議》第78條:一個“差生”的“思維的覺醒”。很有感觸!

小孩剛出世,都是一張白紙。是誰在一些白紙上書寫了“差生”的一筆呢?都說關於“差生”形成是由於學校、家庭、社會造成的,者應該擔負責任。但是“差生”的這一帽子一般都是由老師有意無意間給戴上。就如文中的女教師一樣對工作我們不能說她不認真負責,但她是個合格的老師嗎?我表示質疑!

確實生活中也不乏有這樣的教師他能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但方法簡單生硬,面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或者孤立、歧視,或者體罰,或者向家長或學校告狀之類的生硬簡單的辦法來教育孩子,導致的後果就是一個個早期的巴甫裡克!我想說的是巴甫裡克是幸運的,畢竟後來他遇到了那位植物學教師,如果不是這位老師的話,他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會怎樣呢?

一直以來都認為國小的孩子可塑性是最大的,因為他們畢竟還小,性格還在形成期,行為習慣還可以糾正!期間教師起的作用致關重要。我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的說法,孩子在家不聽父母的,可老師的一句話他就當聖旨去做!雖有誇張,但足見我們教師對孩子的言行起到的作用也可想而知了!當教師將“差生”的帽子帶在某孩子頭上時,很容易導致這學生把暫時的不良看成是自己的習慣化行為:我很差,很笨!從而降低了自我上進的動機,隨之而來的極有可能的是自我放棄了。

給孩子貼上“差生”標籤是一種極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作為教師該學一學那位植物學老師!從激勵入手,讓他們感到溫暖,樹立起信心,抬起頭來走路。用“激勵”的措施來轉化所謂“差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5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第51條:要使知識“活起來”。文中說到: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往往變成了不能移動的重物,知識被積累起來似乎是“為了儲備”,它們不能進入週轉。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運用。當知識脫離學生的精神生活,脫離他們的智力興趣,掌握知識就變成了毫無樂趣可言的事,變成了為知識而知識,學習成了一件乏味的事情。

在音樂課教學中,我也常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們對於學歌很感興趣,但是如果樂理知識佔據時間多了,孩子們就有點心不在焉了,一下子興致低了下去。為什麼會這樣的呢?學歌那麼的吸引孩子而一到樂理知識就無興趣了呢?在課堂上我們沒有抓住樂理知識的“交集點”,去引領孩子們,而是把知識變成了教授的“死東西”。因此他們就失去了興趣。

那麼在音樂課上,我們要怎麼讓學生學習樂理知識也“活起來”呢?我想,教學活動的設計要活而有序,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一堂課既要考慮其多樣性和靈活性,更要考慮其有序性,所以課堂活動要做到富於變化,在音樂的輕鬆環境中讓孩子們輕鬆的掌握樂理知識。可以插入一些有關樂理知識的活動,讓他們在參加活動、學歌的同時自己體會到一種無形卻又必須存在的東西——樂理知識。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同時達到教學的目的。

總之,我們教師要依據所學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多學習,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做到適時適度,切實可行,讓學生的激情飛揚,讓知識“活起來”,讓快樂的課堂中加入“死知識”後同樣是學生學習的樂園,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6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前蘇聯著名的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為了提高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為中國小教師寫的書。而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裡選譯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改稱《給教師的建議》。

翻開本書,單單看目錄,就極大的激發了我的好奇心,這其中很多問題不正是自己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嗎?究竟如何解決,迫不及待去書中一探究竟。

一個月的時間,終於讀完了,每條建議所談的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例項,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讀完之後真的受益匪淺,感悟良多。

感受最深的是教師的時間問題,作為一名新手教師,我常常感到手忙腳亂,覺得時間過的很快,時間不夠用......時間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看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這條建議後,好像突然明白了,學無止境,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閱讀,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才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很快提取出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內容。正如本文中所舉的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的公開課非常成功,問他用了多久時間備課時,他說一輩子,但對這課題的直接準備是15分鐘左右。聽完這位歷史老師的回答後,細細想來,真的是這樣的,如果我們一直不斷的學習,為自己“充電”,學習和自己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知識,那就能在碰到具體問題時快速解決,不用再臨時抱佛腳。雖然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但是我們更希望打有準備之仗。讀書,終身學習是我們永恆的主題。

讀書,學習他人的智慧,就是在節約我們的時間。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7

蘇聯當代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學家。他寫的《給教師的提議》一書中一共談了一百條提議讓作為剛進入教育崗位的我受益匪淺讀著此書就好像這位智者就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憂解惱給我指點迷津。他又好像一位平易近人而又學識淵博的老人在我遇到種種困難時及時給我以幫忙讓我有了明確的方向給我以極大的鼓勵他就像一盞明燈一樣讓我對未來的事業前景充滿信心。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對於剛踏入教育行業的我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而我明白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當有一桶水。如若這桶水不及時予以新增也會有用盡的那一天。"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所以我此刻的任務不僅僅是認真盡責地做好自我的教育工作及時的充電是必須的僅有多讀書多增加自我的文化底蘊才會將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並且教師是否熱愛讀書精神世界是否充實對學生有很深的影響。

教師知識淵博談吐不凡會讓學生對教師充滿敬佩之情對知識充滿渴望。所以想要成為一名好教師自我首先要熱愛讀書和你的學生一同走進書記的世界在世界裡遨遊!以往有一個問題一向困擾著我讀書需要必須的時間那麼我們的時間怎樣夠分配呢每一天八小時的工作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作業輔導學習本事稍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佈置完成大隊的部的任務等等這些已經讓我有點應接不暇還要空出時間來完成佈置給新近教師的一些任務晚上回家也會有這些那些的瑣碎之事教師讀書的時間哪裡來帶著這個疑問我仔細閱讀了蘇霍姆林斯的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8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讓我感觸頗多,尤其是第46條關於教育日記的建議讓我感受到在教學實踐中寫教育日記的作用和意義。作為教師,我們把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有所觸動的瞬間和教育故事變成文字記錄在案,不僅是對流逝歲月的美好回憶,更是進行教育反思從而提升自己的寶貴財富。

教育日記可以幫助我們學會觀察。因為記錄的基礎是觀察,要想有事可寫,就必須做個用心觀察的人,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捕捉到細微的教育現象。寫教育日記就可以讓我們更有目的更細緻地去觀察。

教育日記可以幫助我們學會思考。教育日記既可以記錄教學反思,也可以記錄教學活動、班級管理中的問題、和家長溝通的過程等,把觀察和記錄的情況進行總結、分析,使我們在思考中學會改變和創新,從而指導我們以後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

教育日記可以幫助我們學會堅持。很佩服蘇霍姆林斯基能夠從當教師的第一天起就開始記教育日記,並做到一輩子都在堅持。他重視對學生表象資料的記錄,特別重視對後進生的記錄,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令人敬佩。

其實,我們上完課後,也經常和同年級同辦公室的老師探討一堂課下來的得與失,有時交流得也挺熱烈,只是都沒有記錄下來。常常也會發現學生一句真誠的話語、一個有趣的舉動、一個燦爛的笑容時不時地撥動我們的心絃,引發我們的一些感慨,但因為沒能及時記錄下來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被逐漸淡忘。

作為老師,我們要學習蘇霍姆林斯基,做教育生活的有心人,記錄教育現象、自己的在工作中的感受和思考,把教育生活中一顆顆散落的“珍珠”穿起來,為自己的教育事業編一串美麗的項鍊。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9

未讀這本書前,我是抱著“啃”硬骨頭的心態,打算去“啃”這本書的。因為,一直覺得蘇霍姆林斯基是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貌似所有的“家”們的學術著作都滿紙理論,很難讀懂。開啟書,卻發現其實不然。開始幾篇就深深吸引了我的視線,說到了我的心裡。

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剖析了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到無可救藥,因而老師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強調了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並在文章的最後,分享了他如何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小祕訣,就是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進行腦力勞動!

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本篇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完成學校各項任務。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文中那位用一輩子來備課的歷史老師,彷彿給我打開了一扇窗,使我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

蘇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本書中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 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他能結合兒童學習的規律,舉出實際的例子,深入淺出地指導老師們在每一個學習細節上應該如何處理,關於本書的閱讀還在進行,關於教學的思考還將繼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0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在第一節,蘇氏提出了一個至今令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早在—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氏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今,絲毫未見減少。說起這裡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句話說白了,就是我國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應該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說,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在書中也提到了教師的語言問題。教師的語言要純潔、文明、健康;教師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簡練;語言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離不開言辭的熱情、誠懇和富於激勵性;教師的語言要含蓄、幽默、富於啟發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還是有它的道理的,不僅要多看書,還要把書中獲得的啟示用到實踐中,那才是真正的看書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1

作者在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教學中經常出現的情況:學生昨天上課時都懂了,但今天上課時,卻已經模糊甚至忘記了。

這是因為“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

上一章作者說到學習新教材不能讓學生停留在膚淺的理解層面,並避免在第一次學習時犯錯誤,而今天文章的重點在於“為了掌握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這是一個學習的遞進。

因為作者是前蘇聯人,書中例舉了很多他在教授語言語法方面的例子,看起來有些讓人不明深意,但我們只要將俄語換成漢語就不難理解。

看到這些語法,我就想起國中的語文老師給我們講語文課本後面的附錄內容。這些內容都沒有正式印在課文正文裡,但她也帶著我們仔細地從頭學到尾地學習了一遍,其實這些恰恰是語文學習的基礎。

還有國中的政治老師在講解原始社會的一些篇章時,就採用了列出問題讓我們分組討論尋找答案的方式。這也印證了作者所提到的“在歷史課上和語文課上,對新教材的思考,多半是讓學生尋找剛剛講過的教材中的因果聯絡和意義聯絡。”

學習新教材時思考得越多,越有助於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看來關鍵就在於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思考得更高效,不僅可以減少完成家庭作業的時間,還可以縮短回課的時間,增加講解新內容的時間。這將是一個良性迴圈的過程;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在家庭教育方面,閱讀可以讓思考更充分,特別是持續的親子閱讀。一個較長的故事往往需要許多天才能讀完,每天不僅需要傾聽,還需要對過去故事情節的回憶,還有故事前後發展的關聯。這時,就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作為承前啟後的鋪墊。在一個故事講完以後,留下的就不只是“又聽完了一個故事”這樣的簡單印象,還有這個故事值得被書寫的那些因素。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2

”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道出了學習的真諦。我始終認為,學習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閱讀能力,有思考的閱讀。

國小中高年級開始,很多學生的學習障礙首先就出現在閱讀上。讀不懂課本,讀不懂材料,讀不懂新聞,讀不懂評論。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我每個字都懂,但就是不知道這句話在講什麼。”此時,一般我都會問一句:“你具體哪個地方不理解呢?”大部分學生都會說:“都不懂!”

“都不懂”三個字正正說明了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沒有思考。或懶於思考,或不懂思考。懶於思考的,是學習習慣的問題,改掉習慣即能提高學習效果。不懂思考的,則是學習能力問題。可能就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這是從國小就拉下的問題,從小就沒有鍛鍊好理解能力。也有可能是知識面太窄、視野不夠開闊的緣故。古語云:“見多識廣”。見得多了,才會識得廣,想得深。見都沒見過,談何思考?!

在學習上,有一個理論叫“最近發展區理論”,由維果斯基提出。他認為,學生的學習水平,分為現有的水平和可能達到的水平兩個方面。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讓最近發展區成為現有水平,進而不斷提高可能達到的水平的過程。

如果有兩位同學,一位同學從小大量閱讀,他的現有水平是5,;另一位同學從小閱讀量不大,他的現有水平是1。那麼,要想這兩位同學都達到10的可能達到水平,顯然前者的“最近發展區”要小一點。前者比後者將更容易實現10的水平。

最後,如何有效地做到有思考的閱讀?寫讀書筆記是個不錯的方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3

在這一條裡,蘇霍姆林斯基提到,除了平常的學校活動、觀察和興趣範圍以外,學生還應當有一種豐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學生的(課外)閱讀,特別是在少年期。

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不應當把學生的智力生活理解成個人的狹窄的小天地。

一個人既在豐富集體的智力生活,同時又在享受集體的精神財富。學習困難的孩子也可以參加科學——學科小組的活動和晚會。……在小組裡,那種豐富的智力興趣的氣氛,激發他們去閱讀,而對他們來說,閱讀正是達到順利學習的最重要的補救手段。

蘇霍姆林斯基把學生的課外閱讀當成學生的智力生活,又一次強調了閱讀對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重要性。而要把課外閱讀落到實處,最好就是在班級建立“圖書角”。

自從我校開展新教育以來強調讀書,建圖書角,把自己的書放在班上大家一起交換看,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其實挺不錯的。這條建議還談到了教師閱讀對學生的影響。大家最常說的就是:“愛讀書的老師才能培養出愛讀書的學生。”它再次提醒我要多讀書,堅持讀書才好。

除讀書外,蘇霍姆林斯基還建議通過成立各種學科興趣小組這種集體的智力活動來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但是興趣小組的成員,往往都是學習能力比較強的,這就把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排除在活動之外,其實是一種很殘忍的做法。今後要多注意讓後進生從閱讀開始,由淺入深,增強理解力,通過活動激發他們的閱讀和思考。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4

民間教育學常說:複習是學習之母。可是,善良的母親常常變成凶狠的後孃。

臨近期末,複習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環節之一,不只是對本學期的歸納、概括和應用,更是知識重組,也是學習新知識。所要搞好複習、上好複習課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複習時,我往往會“找不著北”,東一椰頭西一棒槌,要麼把複習課當成新授課重複一遍又一遍,要麼把複習課變成習題課,讓孩子反覆的做,大搞題海戰術。結果,複習沒有效果。不僅違反了教育規律,還增加了學生的負擔。讓學生一聽說是複習課反而產生厭惡心理。怎樣才能讓複習變得有趣、有效呢?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建議考慮學科的具體特點——應當教給學生從教材中解脫出來,即放過細節,抓住要點。在開展複習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綜合複習法。就是找準一個複習點,給孩子們思考的空間,讓他們藉助這個知識點去思考延伸更多的知識點。同時在複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記筆記的習慣,讓學生在課本的留白處標記本節課的重難點並且總結出來,這樣把重點抽象出來,既減輕了學生複習的負擔,又提升了學生的複習效率。

複習是一個學期的總結,所以我們老師一定要重視複習過程,提升複習效率,反思自己的複習方法,多參研教材,找準複習的重難點,減輕孩子的複習負擔,這樣才能夠讓我們的複習真正有效!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5

最近真正有幸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書中有很多的貼近我們學習生活的事例,讀了這本書令我深受啟發!

首先,必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育人之道,愛心為先。愛是包容!我們面對的幾十個長相不同,性格不同,家庭不同的孩子,這些孩子有成績好的學生,有成績不好的學生;有懂事乖巧的學生,也有調皮搗蛋的學生,他們也許這一刻讓你開懷大笑,下一刻就使你怒髮衝冠,但他們都是孩子,是他們的天性。

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給孩子,像孩子一樣瞪著好奇的眼睛觀察他們理解他們。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其次,平等地對待每個孩子,尊重人格。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人,都是具有獨特個性的人。不要期待每個孩子成為你眼中的乖孩子,也許他們的閃光點只是你還沒用發現。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保持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孩子感受到你是一顆大樹,把綠蔭播撒在每個人的心中。

第三,要有豐富的學識和幽默的態度。讓學生喜歡你,豐富的學識是必要的條件,人都是有好奇心的,現代的學生不會僅僅滿足有限的知識。

讀書!是人類精神的糧食,教師更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時時勤讀之,方能在教育上收到更大的啟發!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6

讀了《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其中,努力構建師生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的建議給我的印象尤其深刻。

現在很多師生間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隔閡,誤解乃至對立和衝突這既不是教師的本意,更不是學生的需要。只是受制於溝通時間不充分教師處理問題過於簡單,從而導致師生關係的緊張。而建議要求我們的教師創設民主,平等,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要求教師學會做一名“愉快的教師”,有了“愉快教師”才能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成為“愉快學生”,要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愉快的學習,讓學生愉快的成長,是“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實質。建議提醒我們,實施愉快教學,使學生喜歡上你,對你有興趣,教師首先要從“權威”的束縛中解決出來,脫去“威嚴”的外衣,到學生中區,和學生融為一體。

有時,我們常常嘆息:自己付出了很多精力去教育那些孩子,可結果卻讓人失望,如果我們總是那樣充滿著積極的期待,孩子們現在或許不會領情,可將來只要他們有良知,他們也會感激,不僅感激,而且作為一種精神的火種,他們還會傳遞。教育從來都不是一時可見成效的勞動,雖然我們可能根本看不到。現在的不放棄對孩子們的未來產生什麼影響,但我們不必悲哀和氣餒。我們在做著天底下最傻又最可愛的事,這就足以自我誇耀一生了。唯有期待,積極地期待下去。唯有不放棄,積極學習,相信這種精神會照亮學生們的未來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7

暑假,我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給我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有益於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我困惑,我常常思考:怎樣才能讓孩子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孩子揹負著“升重點,考大學”的沉重包袱。他們哪兒還有心思玩兒。哪兒有時間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減負已說了很多年,但孩子們的埋怨聲還是很大,我兒子,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關在小房間裡做老師和我佈置的很多習題集。兒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想到這兒,為人母的我想讓兒子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做做遊戲,唱唱歌兒,跳跳舞,引導他讀書明理,帶他認識大自然,認識社會。

給孩子真正減負吧!相信每個孩子記憶中的童年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8

以前只是聽說蘇霍姆林斯基,只知道好像他是名人,人們喜歡引用他的話來說明某個道理。今天暑假買了他的書。網上郵來,厚厚的兩本,一本是寫給老師的,一本是寫給家長的。“他是哪裡來的時間寫下的這麼多文字的?”我心裡暗暗的想,他到底是一個怎麼的人?他會寫些什麼?

每一條建議都不長,沒有長篇大論,滿滿乾貨,收益頗深。其中,我最深受影響的兩條如下:

一、關於閱讀

閱讀的重要,我很清楚。我以為,閱讀的重點人群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學有餘力,吸收了課堂和課本知識,沒有吃飽,沒有勞累,翻開課外書,汲取智慧和知識。但是,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學生跟需要閱讀。閱讀才能開啟智慧的大門。

二、關於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的錯字層出不窮,糾正不完。看了這本書更加重視課堂教學的準確性。同時,努力確保學生記住正確的,第一次就寫正確的。工作的重點要放在學生第一次學習的準確與正確,這樣可以避免“改不完的錯字”等類似情況的發生。

他如我們一樣,卻能在繁瑣與忙碌的工作中,總結出經驗,其智慧的光芒一代一代傳遞。也許,他未必忙碌,但想必一定是很幸福的,所以,才會從他的筆端流瀉下幸福的文字,他那種生活就是現在新教育提倡的那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吧。

但是最讓我感慨的依然是教育工作者可以如此專業!

第一遍書讀得不精,這個學期要再讀一遍。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9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在閱讀過程中,我從蘇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筆調中讀到了很多的東西,書中的一百條建議,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與你娓娓道來。

閱讀的重要性,多次被作者在不同的教育主題中強調。從注意力的培養,到對後進生的工作、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抽象思維的發展等等。而恰恰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家庭、許多學生卻依舊不夠重視,或者是有形無實的開展,或者是有心無術的引導,這的確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鍊,也是作者在書中提到的核心概念。而“到大自然中去”也被作者稱為“思維的活的源泉”,這對我們當代的教育有著很大的借鑑意義。

面對當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勢,面對新時代的學生,要做一位好教師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素質,需要我們有更好的心理素質來適應這個多彩紛繁的世界。書中作者的建議、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來說,如同一條條歡快清澈的小溪,彙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讀常新。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30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第75條“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中提到“教師要有學習的願望,要有對知識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動的奧祕的志向,只有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達教育技巧的頂峰——即師生之間心靈交往的和諧的境界。我想告訴你,年輕的朋友一個簡單而又極其複雜的教育祕訣。這個祕訣就是隻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我是一位勤奮的腦力勞動者,是祖國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兒女,是一個有著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斷取得進步的完美的人。我認為這個祕訣非常重要。我們完全應當建立師生之間的情感橋樑。那種只要帶領孩子去玩,和孩子們一起分享快樂就行了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要建立與孩子間的真正友誼,是要用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思考,我們的智慧,我們的信心和我們的情操去鼓勵孩子的行為和情感。為了建立師生之間的偉大的友誼,教師必須付出巨大的精神財富。

要想建立起師生間友誼的橋樑,我們的教師必須付出真誠的、真心的愛。世界上有著各種各樣的愛,而教師對學生的愛則更加高尚。這種愛集中地反映了社會進步的要求,蘊含著更加廣泛的社會意義,這種愛,是教師與學生心靈之間的一條通道,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有了它,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愛,贏得學生的依賴,使學生樂於接受教誨,收到其最佳的教育效果。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31

蘇霍姆林斯基在《關於和諧的教育的一些想法》中指出:所謂和諧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動的兩種職能配合起來,使兩者得到平衡:一種職能就是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另一種職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現,自己的內在本質的表現,自己的世界觀、觀點、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積極的勞動中和創造中,以及在集體成員的相互關係中的表現和顯示。

我們一直以來都形成了一種習慣,一種觀點:一個人如果是得了好的成績,好的評分,那他就認定是好人,如果得了糟糕的成績,那他就毫無出息了……這是多大的錯誤啊?!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培養學生怎樣做人,怎樣熱愛勞動。蘇大師給我們提出了“和諧教育”這一概念。告訴我們要把人的活動的兩種職能配合起來,使兩者得到平衡,我想也可以這樣理解:首先要使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都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其次是使學生在全面發展基礎上具有特長。我們要讓學生知道——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們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更是不可少的。

我們應該發揮自己的特長,充分地表現自己,從而得到全面的發展。教育者則應該遵循學生的“個性”發展,從多角度、多方位去評價學生,挖掘學生潛力,幫忙他們全面地發展。

使每一個學生在從學校畢業的時候都能帶走渴求知識的火花,並使它終生不熄地燃燒下去。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32

利用空閒時間我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收穫居然不小。

書中提到了教師要學會讚美,賞識。這不禁使我想到:讚美和賞識他人體現了一種智慧——你在欣賞他人的時候也在不斷地提升和完善著自己的人格;讚美他人體現了一種美德。

教育中,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頑皮淘氣,教師寬容笑對,節之有法;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貪玩懶散,教師堅持笑對,培養習慣;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心靈受傷,教師真誠笑對,平等交流,撫平創傷,點燃信心,托起希望……總有這樣一些畫面讓我們感動,讓我們發自內心地為之讚美!

我們的學生年齡雖小,內心卻也是豐富、敏感的,他們更需要教師的讚美,需要教師發自肺腑的真誠讚美賞識,願學生在教師們的讚美和賞識中長大,願老師們在讚美之中成熟、優秀。

教師要有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靜下心來細細的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讀完這本書,我對自己的這一職業有了更新的認識,“完整的人”、“稱職的員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職業”教師職業的這四重境界也將會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