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夏日南亭懷辛大》原文賞析

校園 閱讀(2.6W)
《夏日南亭懷辛大》原文賞析1

古詩《夏日南亭懷辛大》

《夏日南亭懷辛大》原文賞析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夜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消響。

欲取鳴琴彈,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終霄勞夢想。

作品賞析

【簡析】:

這首詩充滿懷念故人的情緒,寫出閒適自得的情趣,表達出無知音的感慨。文字行如流水,層遞自然,極富韻味。

① :詩題一無“夏日”。

② 夕:一作“夜”。

【註解】:

1、山光:山上的日光。

2、池月:即池邊月色。

3、軒:窗。

【韻譯】:

夕陽忽然間落下了西山,

東邊池角明月漸漸東上。

披散頭髮今夕恰好乘涼,

開窗閒臥多麼清靜舒暢。

清風徐徐送來荷花幽香,

竹葉輕輕滴下露珠清響。

心想取來鳴琴輕彈一曲,

只恨眼前沒有知音欣賞。

感此良宵不免懷念故友,

只能在夜半里夢想一場。

【評析】:

此詩寫夏夜水亭納涼清爽閒適和對友人的懷念。

詩的開頭寫夕陽西下與素月東昇,為納涼設景。三、四句寫沐後納涼,表現閒情適意。五、六句由嗅覺繼續寫納涼的真實感受。七、八句寫由境界清幽想到彈琴,想到“知音”、從納涼過渡到懷人。最後寫希望友人能在身邊共度良宵而生夢。全詩感情細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富於韻味。“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句,納涼消暑之佳句。

浩然詩的特色是“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皮日休),雖只就閒情逸致作清描淡寫,往往能引人漸入佳境。《夏日南亭懷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詩的內容可分兩部分,即寫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閒適,同時又表達對友人的懷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開篇就是遇景入詠,細味卻不止是簡單寫景,同時寫出詩人的主觀感受。“忽”、“漸”二字運用之妙,在於它們不但傳達出夕陽西下與素月東昇給人實際的感覺(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只表現出一種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虛設。

近水亭臺,不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涼的。詩人沐浴之後,洞開亭戶,“散發”不梳,靠窗而臥,使人想起陶潛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與子儼等疏》)三四句不但寫出一種閒情,同時也寫出一種適意──來自身心兩方面的快感。

進而,詩人從嗅覺、聽覺兩方面繼續寫這種快感:“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荷花的香氣清淡細微,所以“風送”時聞;竹露滴在池面其聲清脆,所以是“清響”。滴水可聞,細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無聲息。詩句表達的境界宜乎“一時嘆為清絕”(沈德潛《唐詩別裁》)。寫荷以“氣”,寫竹以“響”,而不及視覺形象,恰是夏夜給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響”,那樣悅耳清心。這天籟似對詩人有所觸動,使他想到音樂,“欲取鳴琴彈”了。琴,這古雅平和的樂器,只宜在恬淡閒適的心境中彈奏。據說古人彈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雜念。而南亭納涼的詩人此刻,已自然進入這種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適而不擬動彈,但想想也自有一番樂趣。不料卻由“鳴琴”之想牽惹起一層淡淡的悵惘。象平靜的井水起了一陣微瀾。相傳楚人鍾子期通曉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湯湯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絕弦,不復演奏。(見《呂氏春秋·本味》)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絕俗而想到彈琴,由彈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無知音賞”的缺憾,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納涼過渡到懷人上來。

此時,詩人是多麼希望有朋友在身邊,閒話清談,共度良宵。可人期不來,自然會生出惆悵。“懷故人”的情緒一直帶到睡下以後,進入夢鄉,居然會見了親愛的朋友。詩以有情的夢境結束,極有餘味。

孟浩然善於捕捉生活中的詩意感受。此詩不過寫一種閒適自得的情趣,兼帶點無知音的感慨,並無十分厚重的思想內容;然而寫各種感覺細膩入微,詩味盎然。文字如行雲流水,層遞自然,由境及意而達於渾然一體,極富於韻味。詩的寫法上又吸收了近體的音律、形式的長處,中六句似對非對,具有素樸的形式美;而誦讀起來諧於脣吻,又“有金石宮商之聲”(嚴羽《滄浪詩話》)。

《夏日南亭懷辛大》原文賞析2

原文: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夜涼,開軒臥閒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詩詞賞析:

本詩抒發了詩人對老友的懷念。詩人捕捉住生活中的感受,描繪了夏夜乘涼的悠閒自得,只是不覺中生出了沒有知音的感慨,以至夢中都會苦苦想念。詩人描寫感受細膩,語言流暢自然,寄情於景,韻味十足。

詩的內容可分兩部分,既寫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閒適,同時又表達對友人的懷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開篇就是遇景入詠,細味卻不止是簡單寫景,同時寫出詩人的主觀感受。“忽”、“漸”二字運用之妙,在於它們不但傳達出夕陽西下與素月東昇給人實際的感覺(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只表現出一種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虛設。

近水亭臺,不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涼的`。詩人沐浴之後,洞開亭戶,“散發”不梳,靠窗而臥,使人想起陶潛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與子儼等疏》)三四句不但寫出一種閒情,同時也寫出一種適意——來自身心兩方面的快感。

進而,詩人從嗅覺、聽覺兩方面繼續寫這種快感:“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荷花的香氣清淡細微,所以“風送”時聞;竹露滴在池面其聲清脆,所以是“清響”。滴水可聞,細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無聲息。詩句表達的境界宜乎“一時嘆為清絕”(沈德潛《唐詩別裁》)。寫荷以“氣”,寫竹以“響”,而不及視覺形象,恰是夏夜給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響”,那樣悅耳清心。這天籟似對詩人有所觸動,使他想到音樂,“欲取鳴琴彈”了。琴,這古雅平和的樂器,只宜在恬淡閒適的心境中彈奏。據說古人彈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雜念。而南亭納涼的詩人此刻,已自然進入這種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適而不擬動彈,但想想也自有一番樂趣。不料卻由“鳴琴”之想牽惹起一層淡淡的悵惘。象平靜的井水起了一陣微瀾。相傳楚人鍾子期通曉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絕弦,不復演奏。(見《呂氏春秋·本味》)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絕俗而想到彈琴,由彈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無知音賞”的缺憾,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納涼過渡到懷人上來。

此時,詩人是多麼希望有朋友在身邊,閒話清談,共度良宵。可人期不來,自然會生出惆悵。“懷故人”的情緒一直帶到睡下以後,進入夢鄉,居然會見了親愛的朋友。詩以有情的夢境結束,極有餘味。

孟浩然善於捕捉生活中的詩意感受。此詩不過寫一種閒適自得的情趣,兼帶點無知音的感慨,並無十分厚重的思想內容;然而寫各種感覺細膩入微,詩味盎然。文字如行雲流水,層遞自然,由境及意而達於渾然一體,極富於韻味。詩的寫法上又吸收了近體的音律、形式的長處,中六句似對非對,具有素樸的形式美;而誦讀起來諧於脣吻,又“有金石宮商之聲”(嚴羽《滄浪詩話》)。

《夏日南亭懷辛大》原文賞析3

【詩句】欲取鳴琴彈,慨無知音賞。

【出處】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意思】註釋 鳴琴: 即琴。恨: 遺憾。知音: 能聽懂琴聲的人。賞: 欣賞。

句意 想拿琴來彈, 可惜沒有知音來欣賞。

【鑑賞】 我想要拿出琴來彈奏,卻怨恨沒有知音來欣賞。“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這兩句詩是借知音難尋,來發抒作者懷才不遇的痛苦。凡是有滿腹才華卻不受重用的人都可用這兩句詩,來形容他內心的落寞悽楚。

  【用法例釋】

一、用以形容想彈琴奏 曲,但遺憾沒有知音欣賞。[例]那白衣 女子身前放了一架古琴,只見她伸出纖 纖玉手,在琴絃上輕輕一拂,發出一串 清音,跟著輕嘆道:“欲取鳴琴彈,恨無 知音賞。這位兄臺,適才是你聽我彈琴 嗎?”(秋葉寒《劍品注》)

二、用以比喻因 無人瞭解、欣賞自己的才藝或所幹的事 業而抱憾。[例]勞動一天下來,筋骨鬆 軟的他面對如豆的油燈,在裝裱和繪畫 的天地裡徜徉,其技藝日見增深,這時 他愈發覺得“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了。(李存葆《清泉出山未染塵》)

  【全詩】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夜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消響。

欲取鳴琴彈,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終霄勞夢想。

  【全詩鑑賞】

這首詩寫夏夜池邊水亭乘涼時的清爽閒適和對友人的懷念, 寫出閒適自得的情趣,表達出知音難覓的感慨。夏日納涼,本是人間細瑣 之事,但作者於細微處見深情,誠如《唐詩鏡》評孟詩云:“孟浩然材雖淺 窘,然語氣清亮,誦之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這首詩堪稱代表。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開 篇自然入筆,《王孟詩評》說此處“起 處似陶,清景幽情,灑灑楮墨間”。日 落西山,一輪明月漸漸升起,月影在 池水中盪漾。“忽”、“漸”二字寫得 妙,日落月起,一快一慢,表現出作者 厭惡日晒而涼爽即來的心理愉悅。 “池”字暗合“近水樓臺先得月”的俗 語,給人無限心理期待。“散發乘夕 涼,開軒臥閒敞”,詩人沐浴之後,洞 開亭戶,“散發”不梳,靠窗而臥,這一 系列的動作,自然閒適,很好地體現 了作者的隱士之情和隱者風範。一 “涼”字、一“敞”字,流露出的是作者身心為之大放的情境。語序的有意顛 倒,起到了一種更加奇妙的藝術效果。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兩句,是被歷代推崇的寫景佳句。晚風徐 來,荷花濃郁的芳香入體入心,夜闌人靜,露滴翠竹之聲清晰可聞。“送” 字是擬人化手法,也寫出晚風的可親。“清響”二字更顯夏夜之寧靜,同時 也反映了詩人隱居生活中心境的平和。這兩句,前寫嗅覺,後寫聽覺,卻 觸動賞詩者的五官四肢,宛若身處這夏日的涼爽之中。《唐詩選脈會通評 林》引陳繼儒的話評說這兩句:“風入松而發響,月穿水而露痕,《蘭山》、 《南亭》二詩深靜,真可水月齊輝,松風比籟。”在這恬靜適意的夏夜,沒有 知己暢談,那麼就彈琴聊以自遣吧。可是又無知音欣賞,寂寞之感倍增, 於是更加懷念故人。作者於落筆之處才點題,表露心跡。知音難覓,本是 文人的普遍的文化情懷,這裡說無知音,至少有兩層含意。一是說,辛大 是作者的知音,要是此時他在這裡該有多好。二是指作者仕途中無引薦 的伯樂,在這寧靜的夏夜,對月抒情,想朋友的同時也在想自己的人生。

全詩感情細膩,文字行如流水,淡而有味,是清新而渾然一體的名篇。 誦讀起來,也有一種音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