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地理知識點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知識梳理

校園 閱讀(1.35W)

知識點概述

高中地理知識點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知識梳理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水資源的概念,理解降水量、多年平均徑流總量與水資源的關係;理解世界和我國水資源的分佈規律,並能運用基本的材料加以說明。

2)從時空兩個角度,理解水資源在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作用。

3)瞭解在人口持續增長、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人類活動對水資源在數量、質量方面產生的影響,理解人類採取種種措施,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2、過程與方法:

1)以問題導學的形式趨動本節課的三大知識點2)主題研討:晉江缺水,南北方地區的水資源利用

3)學生DIY節水標誌,達到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的教學目標。

4)學習小組合作歸納總結,培養對資訊進行獲取、收集、加工、處理,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珍惜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懂得基本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策略。

知識點總結

1.1水資源的定義狹義:是指人類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直接使用的淡水。廣義:是指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直接或間接使用的各種水和水中物質,在社會生活和生產中具有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水都可稱為水資源。1.2水資源的特性1、資源的迴圈性2、儲量的有限性3、時空分佈的不均勻性4、利用的多樣性5、利、害的兩重性1.3水資源的屬性:1.自然屬性,2可利用性3數量與質量的兼顧性4時變性

2.1小迴圈——是指由海洋表面蒸發的水汽,又以降水形式落入海洋;或者由大陸表面(包括陸地水體表面、土面及植物葉面等)蒸發的水氣,仍以降水形式落回陸地表面。這種發生在區域性範圍內的水迴圈過程稱為小迴圈,大迴圈——則是由海洋表面蒸發的水汽,隨氣流帶到大陸上空,形成降水落回地面,再通過徑流(地表的及地下的)返回海洋的過程這種發生在海陸之間的迴圈過程稱為大迴圈2.2更替週期是指在補給停止的條件下,各類水從水體中排幹所需要的時間

2.3全球上任一區域在一定時間內,進入的水量與輸出水量之差等於該區域內的蓄水變化量,這一關係稱為水量平衡。

2.4中國水資源面臨主要問題1、水資源開發過度,生態破壞嚴重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銳3、地下水過量開採,環境地質問題突出4、水資源汙染嚴重、水環境日益惡化5、水資源開發利用缺乏統籌規劃和有效管理

2.5我國水資源特點及解決途徑1.總量豐富,人均不足2.時空分佈不均勻,資源組合不合理3.水土流失嚴重4.水汙染加劇,生態環境惡化3.1水資源評價包括:(1)水資源數量評價(確定可利用的水資源的數量)(2)水資源質量評價(3)水資源利用評價及綜合評價。原則:地表水與地下水統一評價、水量水質並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

3.2多年平均條件下,水資源量的收支項主要為降水、蒸發和徑流。平衡條件下,收支在數量上是相等的。降水、徑流和蒸發是決定區域水資源狀態的三要素。三者之間的數量變比關係制約著區域水資源數量的多寡和可利用量。

常見考點考法

必修一 專題三

3、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一、 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當前,水資源緊缺已成為許多國家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人們正在採取多種措施擺脫這一困境。據此回答1~3題。

1.通常所說的水資源,是指目前人類可以大量利用的()

A.冰川水、河水、湖泊水

B.河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C.冰川水、大氣水、土壤水

D.大氣水、淡水湖泊水、沼澤水

2.根據自然條件與用水需求等因素判斷,下列四組國家中,水資源都非常緊缺的一組是()

A.埃及、新加坡 B.巴西、阿根廷

C.英國、以色列 D?美國、墨西哥

3.跨流域調水是解決地區水資源不足的措施之一。下列國家中,根據本國自然環境特點進行大規模“東水西調”的是()

A.俄羅斯 B.加拿大

C.中國 D.澳大利亞

解析:第1題,通常所說的水資源,是指淡水資源,目前人類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為迴圈週期較短的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第2題,造成水資源短缺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會因素。埃及主要位於熱帶沙漠氣候區,降水稀少,水資源短缺;新加坡雖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但國土面積小,境內無大的河流,人口密度很大,人均水資源較少,其他三項中巴西、英國、美國的水資源都比較豐富。第3題,澳大利亞東部有自北向南縱貫的大分水嶺,從東部海洋吹來的溼潤氣流在大分水嶺的東側降下豐富的地形雨,在大分水嶺的西側,氣流下沉,降雨稀少,因此澳大利亞建設了“東水西調”工程來解決西部地區水資源不足的

這篇高中地理知識點-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知識總結就介紹到這裡了,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世界主要的環境問題

1、 沙塵暴

成因:①自然:乾旱、大風、氣流上升;②人為:植被破壞。

分佈:我國西北、華北(春季)。

危害:降低大氣能見度,危害健康、交通、湖泊、水庫、農業生產、村莊、城市。

措施:①生物措施:保護好現有植被、植樹造林;②工程措施:跨流域調水、引水灌溉;③管理措施:退耕還林、還牧。

2、 荒漠化

成因:①自然:氣候乾旱,植被退化,物理風化加劇,風力強勁;②人為:濫伐、濫墾、過度放牧。

分佈:西北、華北北部、東北西部。

危害:生態環境惡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積減少。

措施:①生物措施:保護好現有植被、植樹造林;②工程措施:跨流域調水,引水灌溉;③管理措施:退耕還林、還草。

3、 沙化

成因:①自然:氣候乾旱,植被退化,物理風化加劇,風力強勁;②人為:濫伐、濫墾、濫牧。

分佈:季風區的邊緣地帶。

危害:生態環境惡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積減少。

措施:①生物措施:保護好現有植被、植樹造林;②工程措施:跨流域調水,引水灌溉;③管理措施:退耕還林、還草。

4、 水土流失

成因:①自然:暴雨、土質疏鬆、植被覆蓋率低;②人為:濫墾、濫伐及工程建設。

分佈:黃土高原,南方地區的丘陵、山地。

危害:使山區成為荒漠,高原面溝壑縱橫,淤積湖泊、河床、加劇洪澇災害。

措施:保護好現有的森林和植被,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種草;嚴禁開墾陡坡地。

5、 公害病

成因:工業廢水中的重金屬汙染,如日本的“水俁病”(汞)。

分佈:城市、工礦區及其周圍地區。

危害:危害人體健康,出現中毒症狀。

措施:修建汙水處理廠,汙水經處理後排放。

6、 水體富營養化

成因:含N、P的廢液大量排入池塘、湖泊、河流。

分佈:城鎮郊區、江河湖海。

危害:水中缺氧,使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影響。

措施: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使用低存留的化肥農藥;工業廢水、生活汙水經處理後再排入江河湖海。

7、 赤潮

成因:①自然:溫度高;蒸發大,降水少;水體交換少;豐富的營養物質。②人為:含N、P的工農業廢水、生活汙水排入大海。

分佈:工業、城市集中的沿海;我國最易發生的海域是:珠江口、長江口、渤海等。

危害:使水中溶解氧濃度降低,導致生態失衡;產生毒素,危害水生生物的生長繁殖和漁業生產、水產養殖。

措施: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使用低殘留的化肥農藥;工業廢水、生活汙水經處理後再排入江河湖海。

8、 酸雨(pH<5.6)

成因:燃燒煤和石油排放出大量的SO2、NO3等。

分佈:世界:西歐、北美、日本;我國:主要在南方。

危害: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農作物,危害人體健康,腐蝕建築物。

措施:對石化燃料進行無渣處理;進行技術改造;加強綜合利用,變廢為寶,化害為利。

我國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主要是由於燃燒煤炭排放大量SO2造成的。我國酸雨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及四川盆地、華中、西南、華東沿海地區、華南和北方地區是我國五大酸雨區。南方較北方嚴重 高中化學,北方酸雨主要在夏季。

9、 溫室效應

成因:森林大量減少,大量使用石化燃料。

分佈:全球。

危害:全球變暖,極地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使各地降水和乾溼狀況發生變化。

措施: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減少石化燃料的使用量。

10、臭氧減少

成因:人類大量使用製冷劑、殺蟲劑等,使空氣中氟氯烴增多。

分佈:南極臭氧空洞,北極臭氧層變薄,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層變薄速度加快。

危害:地面紫外線輻射增強,損害人的免疫力,易患面板癌;危及海洋生物,導致全球變暖。

措施:禁止或減少氟氯烴的排放;積極研製製冷系統。

11、光化學煙霧

成因:汽車尾氣中的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

分佈:不利於氣體擴散的一些谷地和大城市。

危害:降低能見度、損害植物體,危害人體健康。

措施:嚴格控制汽車尾氣中有害氣體的排放量。

12、石油汙染問題

成因:人類以各種方式向海洋中排放大量石油,並使海洋表面漂浮一層很厚的油層所產生的。該油層可以強烈吸收太陽輻射,使自己本身強烈增溫,抑制氧氣的溶解和海水的蒸發,阻止上下層表面像沙漠一樣炎熱而乾燥,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海洋汙染。

危害:海洋汙染,可使海洋水生生物因為得不到氧氣而大量死亡,使沿岸地區氣候變得更加炎熱乾燥,乾旱面積將會擴大。

措施:及時清理石油洩漏、石油生產排放到海洋中的石油。

13、生物多樣性的消失

原因:大面積森林採伐,火燒和農墾;草地過度放牧和墾殖;生物資源的過分利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外來物種的大量引進或侵入;無控制的旅遊;汙染;全球變暖等。

措施:採取就地、遷地保護等實際措施保護物種;運用法律和國際公約保護野生動植物;加強宣傳、教育、提倡公眾參與。

14、溼地減少

原因:圍湖造田,泥沙淤積。氣候變暖,蒸發增強,湖面減小。

措施:退田還湖,植樹造林。

15、城市環境問題

成因:人口增長過快,工業大量集中,缺乏科學規劃。

分佈:一些大城市及部分中小城市。

危害:環境汙染嚴重,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綠化面積少,不利於改善環境,社會秩序差。

措施:控制城市規模(人口和用地),合理規劃,加強管理(郊區城市化,建設新城和衛星城,分散大城市的職能)。

2016年大學聯考地理複習:我國重要的地理界線

2013年大學聯考將於6月7日、8日舉行,整理了22個大學聯考地理基礎知識,希望對考生朋友有所幫助!

我國重要的地理界線:

1.年等降水量及乾溼狀況分界線:

(1)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沿秦嶺——淮河一線向西折向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此線也是溼潤地區與半溼潤地區分界線。此線以東以南,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上,為溼潤地區,此線以西以北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下,為半溼潤地區。

(2)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大致是沿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一線,最後到喜馬拉雅山東部,此線也是半溼潤地區與半乾旱地區分界線。此線以東年降水量一般在400mm以上,為半溼潤地區,此線以西年降水量一般在400mm以下,為半乾旱地區。

(3)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從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經河西走廊西部以及藏北高原一線,此線也是乾旱地區與半乾旱地區分界線。

2.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此線以東以南可以受到夏季風的影響,即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或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的影響,降水較多,此線以西以北地區則難於受到夏季風的影響,降水稀少。

  3.地勢界線:

(1)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分界線: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

(2)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分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4.地形區界線:

大興安嶺:內蒙古高原與東北平原分界線

太行山: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

巫山:四川盆地與長江中下游平原

武夷山:江南丘陵與浙閩丘陵

天山:準噶爾盆地與塔里木盆地

長城:內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

秦嶺:漢江谷地與渭河平原

大巴山:漢江谷地與四川盆地

祁連山:青藏高原與河西走廊

南嶺:江南丘陵與兩廣丘陵

橫斷山: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及雲貴高原

5.內流區域與外流區域的分界線:大興安嶺西側——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南段比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線。此線以西以北地區大部分是內流區(除額爾齊斯河流域),以南以東地區大部分屬外流區(除鄂爾多斯高原的無流區和鬆嫩平原的個別無流區外)

6.一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沿秦嶺——淮河一線向西折向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一月此線以北越向北方氣溫越低,越向南,氣溫越高。

7.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秦嶺——淮河線。

  8.水系分界線

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秦嶺

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南嶺

淮河水系與海河水系:黃河(黃河下游是地上河)

  9.年太陽輻射量線

大興安嶺——北京西側——蘭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這條線以西、以北廣大地區太陽輻射十分豐富,特別是青藏地區和新疆南部,太陽輻射尤其豐富。這條線以東、以南地區太陽輻射弱。

  10、我國的人文地理界線

(1).人口分界線:黑龍江的黑河——雲南的騰衝。此線以東以南地區,面積不到全國的一半,人口卻佔了全國的絕大部分,而此線以西以北地區,面積佔全國的絕大部分,但卻是地廣人稀。

(2).以水田為主的耕地和與旱地為主的耕地分界線:秦嶺——淮河線

(3).傳統放牧區與傳統農耕區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呂梁山——橫斷山。傳統放牧區與傳統農耕區在北方的分界線也可以以大興安嶺及長城為界,大興安嶺以東及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主要以耕作業為主,大興安嶺以西及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主要以遊牧業為主。

  11、秦嶺一淮河一線是我國的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這條線的南北景觀有很大的差異:

①黃土高原的南界;

②大致是1月0℃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③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界線;

④溼潤區與半溼潤區的界線;

⑤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

⑥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

⑦農業水田與旱地、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制、水稻和小麥雜糧的界線;

⑧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12、大興安嶺也是我國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其東西兩側的景觀也有較大差異: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②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③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④牧區與農耕區通過的地方;

⑤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界線;⑥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界線;

⑦森林景觀與草原景觀界線。

(思路:地形界線、氣候(氣溫、降水、風)界線、植被界線、農業界線)

高中地理必背考點彙總 助力有計劃地學習

第一單元地圖專題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 高中物理.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範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範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範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1 2 3 4 5 6 7 下一頁 尾頁

2016年大學聯考地理9大考點梳理

一:巧記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黑子和耀斑增多時,會發出強烈的.射電,干擾地球電離層,影響地面的無線電短波通訊。耀斑和太陽風放射出的高能帶電粒子流,衝擊地球磁場,使磁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產生“磁暴”現象。帶電粒子流衝進地球大氣,被地球磁場捕獲,沿磁力線向地球兩磁極運動,與稀薄的大氣碰撞,產生極光。

二:如何判斷地球運動速度

1.受地球形狀的影響,地球自轉的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最大,兩極為 高中學習方法 0,南北緯 60°的線速度為赤道處的一半,任意緯度的線速度為該緯度的餘弦值乘以赤道處的線速度。

2.地球自轉的角速度除兩極為 0外,各緯度都相等,均為 15°/小時。

3.地球公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隨地球在繞日公轉軌道上的位置而不斷變化。位於近日點(1月初)時速度最快,位於遠日點(7月初)時速度最慢,平均線速度為 30 千米/秒,平均角速度為 1°/日。

三:日照圖中進行圖圖轉換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兩個方面

日照圖判讀過程中,無論是區域性圖轉換為整體圖,還是組合圖轉換為常見圖,轉換時都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1 2 3 4 5 6 下一頁 尾頁

高中地理界線總彙

東西經度界線:本初子午線和180°經線。往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往西度數增大為西經。

東西半球界線:20°W和160°E。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反之,為西半球。

南北半球界線:赤道。往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往南度數增大為南緯。

高中低緯界線:30°、60°緯線。南北緯30°之間為低緯,30°至60°為中緯,60°至90°為高緯。

五帶界線:迴歸線和極圈。南北迴歸線之間,一年中至少有一次太陽直射,為熱帶;極圈以內,有極晝極夜現象發生,為南北寒帶;迴歸線至極圈之間,既無太陽直射,又無極晝極夜現象,為南北溫帶。

時區界線:東經、西經(15n 7.5)°,其中 n取0、1、2...11。

日界線:大致與180°經線重合。

“今天”與“昨天”的界線:零時經線與日界線。零時經線往東至日界線,為地球上的“今天”;反之,為“昨天”。

洲界線: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峽);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亞洲與大洋洲(帝汶海--阿拉弗拉海--班達海 --馬魯古海峽);歐洲與非洲(直布羅陀海峽);歐洲與北美洲(丹麥海峽);南美洲與南極洲(德雷克海峽);北美洲與南美洲(巴拿馬運河);亞洲與北美洲(白令海峽)。

大洋界線:太平洋與印度洋(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147°E) 高中學習方法;太平洋與大西洋(南美洲南端合恩角68°04′;;;W);太平洋與北冰洋(白令海峽);印度洋與大西洋(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20°E);大西洋與北冰洋(丹麥海峽--冰島--法羅群島--設得蘭群島)。

國界線:美國與加拿大(49°N及142°W);埃及與蘇丹(22°N);埃及與利比亞(25°E);朝鮮與韓國(38°N);阿根廷與智利(安第斯山);中國與朝鮮。

邊緣海界線:渤海與黃海(遼寧老鐵山角--山東?萊角);黃海與東海(長江入海口北岸--韓國濟州島);東海與南海(廣東南澳島--臺灣南端鵝鑾鼻)。

省界線:湘贛(羅霄山);閩贛(武夷山);鄂渝(巫山);鄂皖(大別山);晉冀(太行山);川藏(橫斷山);新藏(崑崙山);青甘(祁連山)。

地形區界線:青藏高原與塔里木盆地(崑崙山);塔里木盆地與準噶爾盆地(天山);西西伯利亞平原與中西伯利亞高原(葉尼塞河)。

晝夜半球分界線:晨昏線;

板塊分界線:按性質可分為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兩種。前者如大西洋海底大洋中脊,就是美洲板塊與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的分界線;紅海就是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的分界線。後者如雅魯藏布江就是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分界線;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溝--島弧鏈就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分界線。

流域分水嶺:長江與黃河(巴顏喀拉山--秦嶺);長江與淮河(大別山);長江與珠江(南嶺)。

氣候型別分界線:地中海氣候與溫帶海洋性氣候(南北緯40°);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南北緯35°)。

地理知識的記憶原則及方法 地圖記憶法

學習沒有界限,只有努力了,拼搏了,奮鬥了,人生才不會那麼枯燥無味。為了幫助各位高中學生,整理了“地理知識的記憶原則及方法:地圖記憶法”一文:

地理知識的記憶原則及方法:地圖記憶法

看地圖、讀地圖、繪示意圖等,這是學習地理最基本的方法,具有容易學、速度快、簡便實用等特點。原則上,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由學習到複習,都不能離開地圖。因為地圖是地理學中重要的直觀語言,它能形象而確切地表示地面上各種地理事物,當然也能反映出各種地理事物來。通過地圖,可以確定出地理方位,區域範圍,展示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距離、形態和分佈,便於闡明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係和內在聯絡,容易使學生理解地理規律。通過讀圖、分析圖等,可以發展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擴大學生的視野,逐步樹立起敢於向自然界、向地球、向宇宙開拓的精神。

學習各類氣候型別,依地圖學習,好記憶、易理解。如海陸熱力差異而引起的東亞季鳳,是世界上最為明顯強大的季風區。它是由冬、夏氣壓場性質而決定的。冬半年,亞洲大陸內部氣溫低,形成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區;而東面的太平洋麵上,比同緯度大陸來說相對氣溫要高些,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壓區和赤道以南的赤道低壓帶。大勢是,陸上高壓,海上低壓,自然存在溫壓梯度的變化,從而形成由陸上高壓區向海上低壓區帶吹的偏北風,叫冬季風。夏半年,溫壓場相反,所以風向也相反。

實際上,上面的季風問題和一些地理問題,雖不是問明地圖,但實質上你要準確無誤的答好問題,也需要一幅鮮明的亞洲地圖或世界地圖浮現在腦海裡,才能答得全面準確。

學習中國省、自治區、直轄市、看“中國政區”圖,就容易學習。從而也能儘快地掌握各省、區、市的相互位置、方位、圖形等。若不看圖,只記名稱,必然就會今天記、明天忘,實際等於空對空。但只會看懂地圖、熟悉地圖還不夠,應能理解地圖,才能分析地圖。能將地圖上的內容和已有的地理概念聯絡起來,經過分析,從中才能得出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