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春望》的全詩及賞析

校園 閱讀(5.61K)

【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的全詩及賞析

【出處】唐·杜甫《春望》。

【譯註】長安淪陷了,只有山河依舊,

春天的古城,只有荒草野樹深深。

感慨時局,看到花兒也落淚,

悵恨離別,聽到鳥鳴也覺動魄驚心。

【全詩】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註釋】

①國破句:國破,指安史之亂起,長安淪陷。山河在:山河依舊。

②草木深:人煙稀少,一到春天,更是雜草叢生。

③感時二句:交義互見,指由於感時恨別,而對花濺淚,聽鳥驚心。

④烽火句:入春以來,三個月戰火沒有間斷。

⑤短:少。

⑥渾:簡直。

⑦勝:承受。

⑧簪:把頭髮聚總別在冠上的一種長針。

【鑑賞1】

安史亂起,京城被陷,杜甫受俘,再入長安,感時傷世,思念親人,遂作此詩。開頭二句扣題即寫春望所見,皆是對立意象之間的對比。面對京城三月的悽清景象,回思當年“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盛況,自會起時世變易、物是人非的.感嘆。三四兩句亦是對比。與首二句對立對比突出重點有所不同,此處是對照映襯,構成一組情感充盈的鮮明意象:詩人飽受離亂之苦、滿懷憂憤之情,不但無心賞春,反而看見花開卻落淚,聽到鳥鳴亦驚心,甚至出現了幻視幻聽:因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且驚心。

三四句與一二句還有些區分:首二句視界開闊,大處著筆,三四句則視線收攏,小處落墨;首二句是寫景,是客觀物象的再現,意隱象現,情感潛藏,三四句則是即景即情,情景交融,物我渾一,象現意出,情感四溢。筆路正是這樣沿著由大及小、由外而內的方向前進。最後四句就直接從詩人主體的角度寫其內心情感了。時逢戰亂,烽火不斷,家人離散,訊息阻隔,親人死活不知,令人焦心腸斷,若得一家信,真是太寶貴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二句既是寫恨別,也是寫感時。“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煩心。苦之情難抑,不免以手搔頭,本就稀疏的白髮,更形短少,簡直連編個髮髻插個簪子也難了。至此詩人因焦慮愁苦而燒灼得不能自已的神態躍然紙上,活現於我們面前,其內心情感得到了極強烈的表現。

【鑑賞2】

此詩作於肅宗至德二載(757)三月。先一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進長安,“大索三日,民間財資盡掠之”,又縱火焚城,繁華壯麗的京都變成廢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將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於北赴靈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淪陷後的長安,至此已逾半載。時值暮春,觸景傷懷,創作了這首歷代傳誦的五律。

前兩聯寫“春望”之景,因景抒情。首聯“國破”而空留“山河”,“城春”而只長“草木”,其破壞之慘,人煙之少,以及由此激發的憂國情緒,都從正反相形中表現出來。次聯上下兩句互文見義。身陷賊營,家寄鄜州,見“花”開而“濺淚”,聞“鳥”語而“驚心”,以樂景反襯哀情,而“感時”、“恨別”的複雜心態宛然可見。後兩聯抒“春望”之情,情中含景。三聯“烽火”句應“感時”,“家書”句應“恨別”,憂國思家之情,迴環往復,感人至深,尾聯以“搔首”的動作寫悲痛心情,餘意無窮。題為《春望》,句句傳“望”字之神。望山河殘破荒涼,望長安草木叢生,望花鳥反增哀思,望烽火連月不息,望家書經久不至,最後以搔首望天收尾。讀全詩,抒情主人公傷時憫亂、憂國思家的神情及其望中所見,歷歷如在目前,從而迸發出巨大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