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柳堤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校園 閱讀(2.2W)

原文:

柳堤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柳堤

明代:金鑾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

十里籠晴苑,千條鎖故營。

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

更欲勞攀折,年年還自生。

譯文: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

春天江水平如鏡,快要漫到岸上啦!堤上樹木真濃密,黃鶯雀鳥叫喳喳。

十里籠晴苑,千條鎖故營。

放眼苑囿有十里,處處籠著新柳綠。千條萬條迎風擺,故營遮在美景裡。

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

細雨濛濛泥土香,燕兒紛飛往來忙。暖風拂面多愜意,花瓣輕輕落身上。

更欲勞攀折,年年還自生。

堤上煙柳真美啊,折柳留情多風雅。想折你就折去吧,反正明年還發芽!

註釋: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yīng)。

十里籠(lǒng)晴苑,千條鎖故營。

睛:是亮麗、明亮的意思。苑:指花園、園林。

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

更欲勞攀(pān)折,年年還自生。

攀折:折取。

賞析

這是一首即景抒情詩。借描寫柳堤春日美景,抒發離別相思之情,樂景哀情,語淡情濃,意蘊豐富。全詩緊扣標題“柳堤”二字,有時側重於表現“柳”,有時側重於表現“堤”,然而堤是植柳之堤,柳是堤上之柳,又不可截然分開;更有趣的是作者在詩裡面有意避開了這兩個字,而通過對相關景物的描寫讓人自悟,其用心之工著實讓人歎服。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暗釦標題,前句側重“堤”,後句側重“柳”。“平”取“與堤岸齊平”之意,類似的用法如“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等句子。一個“平”字,寫盡了春江水漲、放眼望去漫漫無邊的氣勢。“密樹”表現了堤上植柳之多,生長之茂盛;密樹裡有黃鶯啼叫,悅耳動聽,且綠樹黃鶯,色彩對比也很鮮明,有視覺上的也有聽覺上的,都給人以美的感受。

“十里籠晴苑,千條鎖故營”,前句著眼於“堤”,後句著眼於“柳”。如果說首聯是從身邊親眼所見、親耳所聽的事物來表現柳堤上春意之美的話,那麼這一聯就是加入了想像,從更大的範圍來表現柳堤上春意之廣。用“十里”、“千條”分別指代“堤”和“柳”,也用以表現堤的範圍之廣和柳樹的數量之多。“苑”指花園、園林,“晴”是亮麗、明亮的意思,之所以說“籠晴苑”,是因為堤岸順著水勢,會有一定的彎曲,像是有意把“晴苑”包含在裡面似的,十分形象生動。“籠”字的這個用法,如同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中的“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一樣,取包含、包羅之意。後句中的“鎖”是封鎖、封閉的意思,形象地表現了柳的數量之多,以至於把舊時的營壘都遮蔽了的意思。這兩字都可以看作煉字的典範。

“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選取春天典型意象來表現柳堤之上春意之濃。每一句的前後兩種事物構成因果關係:因“雨香”而“飛燕促”,因“風暖”而“落花輕”。對“雨香”二可以查到的大致有如下幾種解釋:①春雨沾染了花的香味,故曰“雨香”;②春雨後空氣裡瀰漫著泥土的氣息,因而說“雨香”;③春雨使得空氣清新,所以說“雨香”;④春雨本身就有很清新的氣味,化妝品界甚至有以雨的味道製成的香氛,因此稱“雨香”也不為過。我覺得這幾種解釋都很有道理,但苦於一時找不到這一用法的出處,不知哪一個更確切些;更重要的是,這“雨香”又是怎樣與“飛燕促”聯絡起來的`呢?我很喜歡北宋晏幾道《臨江仙》中的名句“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燕子在微雨裡飛是常見的現象,但是雨稍大一些,燕子一般是不飛的,至少在我家鄉這一帶是這樣的。但是在春雨以後,會看到有大量的燕子銜泥築巢的現象,我想古人“雨香”的奇思妙想會不會跟這一現象有關呢?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雨香飛燕促”就容易理解了:一場春雨過後,燕子匆忙往返於堤上銜泥築巢,好像剛下過的雨是香的,這香沁入泥土,使泥土也變成香的了。再說這裡的“雨”不一定就非得是下雨,如果真是下雨,就與後面“風暖落花輕”一句相牴觸了。作者春遊柳堤,天氣忽而雨忽而晴,怎麼會比六月天還善變呢。下句的“花”,應該是指柳花,也就是柳絮,作者因為標題的緣故有意避開了“柳”字,之所以用“花”而不用“絮”,我想首先是為了滿足平仄的要求--這裡需要一個平聲的字才能對仗工整;並且用“花”字也更能給人以美感。“落花輕”就是指柳絮飄飛,因為天晴風暖,所以柳絮飄飛,這樣就不難理解了。總得說來,這一聯仍是前句寫“堤”,後句寫“柳”,緊扣題目來寫,用富有春天特徵的“飛燕”、“柳絮”等意象,表現柳堤上濃濃的春意。

“更欲勞攀折,年年還自生”轉入抒情,闡發主題。作者雖然有意避開“柳”字而只說“攀折”,其實還是使用“折柳”這一傳統意象來表達離別相思的主題。不過作者表達得更加委婉而新穎,不是直接說離別相思有多苦多深,而是把柳擬人化,讚揚柳樹很善解人意,說柳樹是為了慰勞離別想思之人,才一年年長得這麼茂盛的。“折柳”的意象是解讀這首詩的一把鑰匙,而一個“更”字,又是解讀這首詩的一個重要線索,它把這一句對柳樹的讚揚與前三聯對柳堤美景的描寫聯絡起來,既使全詩成為一個整體,又使全詩在表面的歡樂下面,表達出離別的深沉主題,極耐咀嚼。作者金鑾是隴西(今屬甘肅)人,“隨父僑寓南京”,“遊吳楚淮揚之間”時間很長,早已習慣了江南的生活,長期的客居使他只能把自己的對故鄉的思念深深埋在心底,或許這樣的抒情方式更適合於他吧。錢謙益說他“詩不操秦聲,風流宛轉,得江左清華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