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有關《社戲》的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校園 閱讀(2.17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關《社戲》的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社戲》的教學設計(通用10篇)

《社戲》的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學習小說通過語言行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4、體會作者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分析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2)分析雙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教學時間

二課時

預習內容

1、解決生字生詞

2、自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

3、蒐集與社戲內容有關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童年的生活是天真爛漫、多姿多彩的。提起童年,我們總會有無盡的回憶和嚮往。文學巨匠魯迅先生不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充滿懷戀,對他在農村的一段生活也記憶猶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社戲》這篇小說,相信你對文中的樂趣也會感同身受。

二、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歸省 行家 憚 絮叨 怠慢 鳧水 家眷 皎潔

攛攝 鳧水 潺 歌吹 蘊藻 楫 漂渺 糾葛

三、 整體感悟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然後全班交流)

1. 快速默讀課文,理清小說脈絡,把握小說內容。

2. 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情節,畫出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語句,並大聲朗讀。

提示:

小說描寫“我”幼時的一段鄉間生活,主要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了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小說由看戲前、看戲中、看戲後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第1—3節)寫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和參與人物。

第二部分(第4-30節)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一層(第4—9節)寫看社戲前的波折。

第二層(第10—13節)寫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第三層(第14-ZI節)寫在趙莊看社戲。

第四層(第22-30節)寫看社戲後歸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五節到完)寫看社戲後的餘波。

四、分析研討: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為什麼?

(1)討論並歸納:

A寫了我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B.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C.看社戲前的波折;

D.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E.去趙莊看社戲;

F.看社戲後歸航偷豆;

G.六一公公送豆。

(2)詳寫的是:C D E F

(3)略寫的是:A B G

教師小結

本文作者圍繞看社戲,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後歸航偷豆,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而對於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後的餘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明。詳略之間,又並非簡單化的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著略寫(如母親深夜候船),略寫也絕不是都作籠統的交代(如放牛釣蝦的鄉間生活就寫得充滿情趣)。這些寫法,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五、佈置作業

1、識記字詞,背過課下注釋中較難理解的解詞。

2、進一步理解課文,找出景物描寫的語段並嘗試分析雙喜和六一公公的的人物性格。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

可根據班級情況檢查基礎知識或開展競賽,複述故事情節。

二、問題研討:

1、小說描寫的人物中,你最喜歡誰?為什麼?試著分析雙喜和六一公公的形象。

教師指導方法:分析人物性格要結合人物的語言、行動描寫。

如: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

①船又大;

②迅哥兒向來不亂跑;

③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表現雙喜反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迴指導,然後共同完成:

(1)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雙喜聰明。

(2)例子

(3)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現雙喜聰明、細心。

(4)歸航偷豆時徵求豆主人阿發的.意見——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捱罵的——表現雙喜考慮周到。

(5)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並考慮好對策——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

(6)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裡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表現雙喜做事有始有終。

(7)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表現雙喜反應靈敏。

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

如有學生提出雙喜是壞孩子頭,並以偷豆作為理由時,可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討論並歸納:

(1)偷的是自家的豆,請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請客,理所當然;

( 2)從六一公公的話可以證明:“請客?——這是應該的。”

( 3)六一公公還送豆給客人嚐嚐。因此,這不算什麼盜竊行為。而是表現孩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關於六一公公的分析要點:

(1)“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證實雙喜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稼。——表現六一公公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門)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揖,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麼?”“豆可中吃呢?”——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

(3)六一公公誇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表現六一公公好高。

(4)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熱誠。

小結: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2、課文的景物描寫非常成功,試找出相關語段,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展開對景物的描寫?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心情?

(朗讀、討論後再回答)

要點:

(1)景物描寫多側面。分別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側面著筆,恰如多重奏管絃曲,給人一十分豐富的感覺,景物的立體感由此產生。

(2)景物描寫多層次。這裡所說的層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間位置,文章清晰的顯示出遠景、中景、近景三個層次。

(3)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加強了表達效果。

景物描寫不僅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夏夜行船表現出我急切的心情,而月夜歸航則表現了孩子們歡暢愉快的心情。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

3、戲並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麼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討論並歸納: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入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係。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三、拓展延伸

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對最後一句話的理解。

四、佈置作業

1、《社戲》中的景物描寫優美而又樸素,淡泊而又醇厚,選取一些摘記下來,並逐步養成做摘記的好習慣。

2、試著將優美的景物描寫句子背過。

《社戲》的教學設計 2

教學目的:

1、賞讀語句、美詞:感受人物品質和體味景物描寫;

2、正確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

教學重點:

感受人物品質和體味景物描寫

教學難點:

理解最後一段的深層含義,正確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複習第一課時內容:本篇小說的主要情節是講什麼事?(看社戲)

2、直接匯入:那麼,這次看社戲給魯迅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課文哪個地方(自然段)體現出來的?(最後一段)

二、講授新課

1、齊讀最後一段“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2、分析最後一段

①如何理解句中的“再沒有”和“不再”兩個詞,說明了什麼?(那次看社戲的經歷給作者留下難忘的印象)板書:難忘

②如何理解句中的“好戲”,真是看了一場好看的戲嗎?文中哪個地方專門寫戲的?(不是戲本身的好看,而是由戲想到戲外的人好而難忘)

a、要求快速找出戲不好看的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

b、運用“我最想和文中的(人物)交朋友,因為(評價人物品質),例如(舉表現人物的語句)的句式自由賞讀人物描寫語句。板書:鄉人好(淳樸)

③如何理解句中的“好豆”,文中提到的“羅漢豆”真的很好吃嗎?(不是豆好吃,而是偷豆的事很好玩且有趣而難忘)板書:鄉事趣

④如何理解句中兩次重複的“那夜”,“那夜”到底是什麼樣的.夜晚,美嗎?文中有沒有專門描寫“那夜”的語段?(有,第11段)

a、齊讀第11段;

b、指導運用“我認為(美詞)用得好,它好在寫出了(或表現出了)”的句式來體味本段中描寫景物的美詞。板書:鄉景美

⑤結合板書總結主題。板書:抒發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三、拓展新課

思考:從本文中不難看出魯迅筆下鄉人的淳樸善良品質和鄉景的清新美麗之中不乏充分體現一種和諧之美,那麼請同學們也試談談你眼中的和諧社會應該是怎樣的呢?

四、鞏固新課

作業:以“我心目中的朋友”為題寫一篇不少500字的記敘文。

《社戲》的教學設計 3

【教材分析】

《社戲》是國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就體裁而言,它屬於小說。就內容而言,它是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經歷,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體現了語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關係。因此教學本文除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就是培育學生對課外生活的關注。

【學情分析】

對魯迅的文章,學生是比較熟悉的,本文所敘之事對學生來說也是感興趣的,學習此文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充分讓學生參與,對景物的描寫一定要引導學生體會化作能力。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關鍵詞語的意義,體會運用詞語的準確性和生動性。

(2)培養理清複雜結構的能力。

(3)感悟社戲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品味文中的細節,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開學生與文字、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對話。

(1)理解景物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

(2)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啟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風景美,從歡快活潑的寫人、敘事,繪景中領悟作者對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戀之情。

教學難點:

理解景物描寫的作用。

【教法與學法】

教法:

1、導讀法、問答法。

2、質疑法、精講法。

3、賞析法和點撥法。

學法:

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在自學中提高能力。

【教學型別】

新授課、合作、探究。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匯入新課:

童年對於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長大後,回憶往事時,更是懷著一種浪漫情懷,大家的童年一定是豐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童年最喜歡的事情。

【此環節不讓同學們闡發,只是說說就行,目的是勾起學生們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學生活動:

找四個學生回答】

問題簡單,找四個成績差的學生來答此問題。

【師小結並匯入新課】:四位同學講的很好。的確是,童年的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個歡快跳動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我們陪童年魯迅走過了充滿童趣的生活,今天我們將追尋魯迅兒時鄉村生活中的一段難忘的經歷。

【設計意圖說明:由提問匯入,揭示課題。通過提問學生,讓學生身臨其境,回憶童年生活,引發學生課堂對話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 檢查預習:

1、生字注音

不憚dàn 潺潺chán 鳧水fú 攛掇cuān duo 踱duó 頗pō

怠慢dài 吁氣xū 宛轉wǎn 絮叨xù dāo 磕kē 楫jí

歸省xǐng行輩háng 舀水yǎo 蘊藻yùn zǎo 伊yī 篙gāo

2、作者介紹及題解。

魯迅,原名周樹人,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紹興人,有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都收在《魯迅全集》裡。1918年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又發表了中篇小說《阿Q正傳》。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三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華蓋集》、《二心集》等。

社戲: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社”是相當於“村莊”的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裡每年在一定的時間所演的戲。

三.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1、學生速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用一句簡潔的話來概括全文內容。

【學生活動:

概括大意。學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

主要敘寫“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時,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

2、 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涵:

思考:本文課題《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又不多,我們是否把標題改為《童年》或別的什麼標題?為什麼?

【學生活動: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在組內發言,說一說自己對這篇課文意圖的感悟。然後組內推薦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根據學習需要,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是學習能力的培養、遷移的一個基本前提。探究、對話、交流、提高。教師適時點撥,充分體現自主學習的新理念。這裡比較關鍵的是教師要視具體情況來點撥,既非灌輸包辦代替,更不是強加給學生,而是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一種指導。】

四、精讀課文,分析情節

1、故事的主要情節是圍繞什麼展開的?如果讓你在“社戲”前面加一個動詞的話,加什麼好呢?

看。

2、課文中第一次出現“看戲”兩個字是在第四段第一句話。這句話前面的三個自然段和主要情節“看戲”有沒有聯絡?有什麼聯絡?

有聯絡,這三段交代了看戲的時間、地點、看戲的人,還有看戲的機緣——由於我隨母親回外婆家消夏,所以才得以看戲。這些可以稱為“看戲”前的“序幕”。結尾寫第二天六一公公送豆。

3、看戲的過程按時間或事件的發展順序可分為幾部分?

(4——30)看社戲

戲前波折(4——9)

月夜行船(10——13)

船頭看戲(14——21)

月下歸航、偷豆(22——30)

4、作者寫來真麻煩!要是我們寫可能就簡單多啦。“一年夏天,我住在姥姥家,正趕上趙莊演戲,於是一天晚上,我就和一群小夥伴架著船去看戲了。”一句話,多簡單!連下面的情節也省了。這樣寫好不好?

不好。比方說我們逗小孩的時候,拿著一塊糖,總是東藏藏、西藏藏,要麼舉得高高的,就是不一上來就給他。看戲卻先讓你看不上,就是為了有意思啊!這在寫作上有個術語叫“蓄勢”。就是為了調人胃口,使文章有波瀾,讓人愛看。這也就是為什麼要寫這看戲之前的一波三折。

5.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

(1)A寫了我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B.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C.看社戲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戲途中;E.去趙莊看社戲;F.看社戲後歸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詳寫的是:C D E F

(3)略寫的是:A B G

6.提問:為什麼有的情節詳寫,有的情節略寫?

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莊著社戲,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後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與看社戲關係不大,所以略寫。

五、教師小結

突出平橋村的樂土樂事,點明看社戲的過程是事件的重點,月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是三個重點情節。

【板書設計】:

社戲

魯迅

(回憶、留戀童年)

序幕:時間、地點、人、機緣(1——3)

主體: 看社戲 (4——30)

戲前波折(4——9)

月夜行船(10——13)

船頭看戲(14——21)

月下歸航、偷豆(22——30)

《社戲》的教學設計 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關鍵詞語的意義,體會運用詞語的準確性和生動性。

2、培養理清複雜結構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學習作者根據文章中心的需要取捨材料,安排詳略的方法。

4、體會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

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風景美,從歡快活潑的寫人、敘事,繪景中領悟作者對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戀之情。

教學難點

理解主題與材料、寫景與抒情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童年對於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長大後,回憶往事時,更是懷著一種浪漫情懷,大家的童年一定是豐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童年最喜歡的事情。

二、創設學習意境,檢查課前準備情況。

1、多媒體播放師生共同蒐集的有關“社戲”的圖片。

2、學生介紹有關“社戲”的知識。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學生自由誦讀,把握主要情節,多角度概括課文內容。

2、學生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1)平橋村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作者為什麼說“在我是樂土”?

(2)作者寫夏夜行船是怎樣烘托迫切心情的?

(3)“我”急切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麼?

(4)寫月下歸航時,主要寫了什麼趣事?這時“我”的心情和去看戲時有什麼不同?

四、賞析精段:積累美句

品味美詞魯迅先生在童年時期就看過社戲,而且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以致於成年後回顧起看社戲的經過還記憶猶新。這位文學大師用語言文字表述看“社戲”的過程時,語言相當的精彩,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默讀時,請同學們完成下面兩個學習任務:

(1)自己認為最精彩、重要的詞語、句子和語段勾畫出來;

(2)進行旁批,寫出自己的看法。(用螢幕打出要求)(好、中、差同學各找2名進行回答)

六、佈置作業

仿句練習:

1、仿照“生活就是一塊五彩繽紛的調色盤”一句的形式。寫兩句話。希望就是。童年就是。

2、例句:選擇了高山,你也就選擇了坎坷。選擇了寧靜,你也就選擇了孤單。仿句“選擇了,你也就選擇了。

《社戲》的教學設計 5

一、教學目標

1、 學習分析小說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特點。

2、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 感悟課文所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引導學生體會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的作用。

2、瞭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現勞動人民的純樸可愛和懷念社戲的關係。

難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讚美的理解。

三、本課創新設計的設想及理論依據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本課旨在簡化頭緒,長文短教,擺正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摒棄繁瑣的分析、提問和板書,優化課堂結構,還給學生閱讀時間,藉助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閱讀,使每一個學生有發言的機會,提高課堂學習效益,受到美的薰陶,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

四、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括《童年》MTV、輕緩的樂曲、越劇片段、江南水鄉月夜畫面、江浙一帶月夜航船、看戲畫面等)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

多媒體播放《童年》MTV

教師:一首輕鬆活潑的歌曲,把我們帶到了天真爛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憶,透過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以領略到魯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他寫的小說《社戲》,小說寫的人與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從中看出魯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第一板塊解說:選用多媒體播放《童年》MTV,作為匯入 新課的引子,創設教學情境,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讓學生進入特定的學習氛圍中,迅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由熟悉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過渡到不熟悉的小說,引導學生關注教材,引發遐想和求知慾望,調動內在學習誘因及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為走進文字作了知識上、情感上的準備。)

(二)說情節,多角度概括

教師:請同學們速讀課文,自選一個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內容,力求用最簡潔的詞語來表達,小組合作解決,提示可從“時間”、“事情”、懷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生1:圍繞課題,從時間角度來看,全文是這樣安排的:看戲前——看戲——看戲後。

生2:從事情角度來看:隨母歸省——釣蝦放牛——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歸航偷豆——六一送豆

教師:歸納得很好,句式工整,語言準確,你怎麼知道是“夏夜”?

生3:因為文中寫“消夏”。

教師:不錯,還有哪些句子點明是夏季的?

生4:“掃墓完畢之後”

生5:“羅漢豆成熟”

生6:“兩岸的豆麥”

教師:由此可見,準確地說----

生齊答:春末夏初。

教師:詳略是怎樣安排的?

生:詳寫的有: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歸航偷豆;略寫的有:隨母歸省、釣蝦放牛、六一送豆。

教師:為什麼這樣安排?

生:因為從題目來看課文主要寫看社戲,與此關係緊密的詳寫,關係不大的略寫。

教師:很好,我們寫作也應該這樣圍繞中心去選材。

(第二板塊解說:多角度概括旨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來篩選資訊。)

(三)讀精段,層次式品析,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夏夜行船”和“歸航偷豆”有關段落,把表現“我”所見、所聞,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別摘出來。

(學生朗讀並記誦美句)

教師:誰來說一說“我”所見的句子

生1: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裡

生2:漆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生3:……漸望見依稀的趙莊,還有幾點火……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生4: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

生5: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生6: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著一群孩子在浪花裡躥……

教師:找得很多,誰來說說“我”所聞的句子

生1: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

生2: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生3: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

生4:連夜漁的幾個老漁夫,也停了小艇看著唱採起來。

教師:很好,誰來說說從嗅覺角度來寫的句子

生: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吹來。

教師:不錯,那麼從感覺角度來寫的,誰來說說

生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生2: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生3: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鄉的夜色裡。

生4: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教師:同學們看書都很仔細,這些語句作者寫得很美,美詞美句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請自選一段你認為寫得美的句子,讀一讀,然後用“我覺得_______(美詞)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或表現了)_________”的形式對你選讀的美詞進行品味、討論、交流。

(學生自讀課文,體驗感悟、討論交流)

教師:誰來將閱讀的感受說出來,讓我們一起分享一下。

生1:我覺得“朦朧”和“皎潔”用得好,好在它們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教師:很好,你從色彩的角度,讀出了月色的美好,你覺得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

生:舒緩的

教師:好,你來給我們讀一下,要音樂嗎?

(生點頭,師播放江南水鄉月色畫面及舒緩的音樂,生輕緩地感情朗讀。)

師點頭讚許:他的朗讀把我們帶到了那個朦朧的月夜,好,讓我們也一起“朦朧”一下。

(眾生感情朗讀)

教師:我們還可以從其它方面如氣味、聲音、心情、動態等方面來品味,誰再來談談。

生1:我覺得“清香”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豆麥和水草的氣味美。

生2:我覺得“潺潺”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水聲美。

生3:我覺得“宛轉”、“悠揚”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笛聲美。

生4:我覺得“起伏”、“踴躍”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連山的動態美。

生5:我覺得“躥”、“喝采”用得好,好在它們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船行的輕快美。

生6:我覺得“自失”、“彌散”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我”的陶醉之情。

生7:我覺得“回望”用得好,好在它表現了“我”的依依不捨之情。

教師:同學們的感受很真切,剛才我們對文中的兩個精段進行了由句到詞,由粗到細的品讀,感受了江南水鄉的溫柔秀美,我們在讀的時候還要思考,這些自然環境描寫對作品主題的表達有什麼作用?請大家思考並討論一下。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後發言)

生1:寫“兩岸連山向船尾跑去了”,從寫連山的向後跑表現出船前進之快,“但我還以為船慢”,表現了急欲看到演戲的心情。

生2:“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

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為趙莊,一是把“漁火”誤以為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誤認,寫這兩點,既構成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我”急欲去趙莊看戲的心情。

生3:看戲歸來小朋友一面議論戲子,或罵,或笑,一面搖得那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著一群孩子在浪花裡躥,表現了對看戲仍然興趣很濃,愉快興奮。

教師:說得很好,這幾段 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漆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臺、漁火)寫出江南水鄉月夜的特徵。這些景物描寫寫出了江南水鄉夜景的清新優美,使“我”這次看戲更具有獨特的韻味,寫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於看到社戲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

教師:好,想象一下一個清新秀美的月夜,一場精彩的戲正在開演,而你還在看戲的途中,帶著這份情感,我們一起跟著音樂朗讀一下這部分景物描寫的句子,好,請看畫面,聽音樂,開始!

(師播放江南水鄉月夜畫面、鋼琴曲《水邊的阿蒂麗娜》,眾生齊讀)

(第三板塊解說:《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為此,以上板塊的設計藉助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發現文字中自己認為很精妙貼切的美點,並用自己的話按照一定的表達句式把它表達出來,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輔之以教師的指導點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合作意識、探究的態度,體驗發現的樂趣,培養創新精神。同時,由句到詞,由粗到精的品讀,感受了江南水鄉的溫柔、秀美,訓練了學生的分類摘錄、語言品味、口頭表達能力,能力訓練如登臺階,從中學生掌握了閱讀精段的一般方法。)

(四)評人物,抓中心

教師:小說有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這篇小說不僅情節吸引人,自然環境描寫細膩,更塑造了一些熱情的夥伴和淳樸的鄉民形象。

請同學們運用“我喜歡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為他(他們)_______(評價其性格的品質),比如_______(舉人物表現)的句式,寫三言兩語,勾勒人物形象,請結合課文合作討論後寫話。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討論,評價人物句子如下)

生1:我喜歡文中的雙喜。因為他膽大心細,聰明伶俐,比如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計上心來,解決“大船”的問題,並且“找包票”保證“我”的安全,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

教師:有理有據,說得不錯,誰再來補充一下,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寫雙喜的。

生2:我也喜歡雙喜,因為他像個小領袖,敢於負責,比如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

生3:我喜歡文中的阿發,因為他純潔無私,比如午夜歸航時,阿發以“我們的(豆)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

生4:我喜歡文中的六一公公。因為他淳樸厚道,熱情好客。比如,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輕加責備,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是“應該的”。

生5:我來補充一下,還有他親自送豆給“我”吃,“我”誇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來”。

教師:剛才同學們談的都是有名字的,文中還有一群沒有名字的小夥伴,有誰喜歡?

生6:我喜歡,因為他們友愛熱情,比如“我”是“遠客”他們得到父母許可,伴我來遊戲。

生7:我也喜歡,因為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

生8:因為他們聰明活潑,比如對付細心的八公公,他們議論之後,想出要八公公歸還枯桕樹,當面叫他“八瘌子”的辦法。

生9:因為他們很能幹,比如他們駕船技術高超水性很好。

師總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進一步瞭解了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說情節,多角度概括;讀精段,層次式品析;評人物,簡筆式速寫。這三步,頭緒簡化結構優化,整體美化,對同學們的概括能力,品味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都進行了訓練,相信對大家的閱讀能力的提高會有所幫助。

(五)抓文眼,明主旨

教師:本文主要是寫看社戲,那麼我們來看戲好看麼?(播放船頭看戲及一段越劇)

齊:不好看

教師:請結合課文內容來談談為什麼不好看?

生1: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沒翻。

生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

生3:最怕看“老旦”,她還是不停地唱著。

教師:很好,這些都是正面表現戲不好看,還有從側面表現戲不好看的嗎?

生:有,男孩子的“喃喃的罵”、“不停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神態描寫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教師:去看戲,不盡興,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長在田裡的普通豆,但文章結尾“我”卻說“直到現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戲了,”這看似矛盾的結尾,你是如何理解的?你有過類似的體驗嗎?請小組討論一下。

(學生小組討論後回答)

生1:這個“好”,我的理解是有雙喜、阿發這樣的好朋友陪我,使我難忘。

生2:這個“好”我認為是農村美好的景色,使我流留年忘返。

生3:這個好,是國為我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沒罵我們,還送豆給我,表現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係。

教師:回答得很好,正如你們所說,“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樸實、真摯的感情和那獨特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係。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後來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自身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好,我們一齊把最後一部分讀一下,感受一下這份人間真情。

(第四、五板塊設計解說:針對小說體裁特點,這兩步設計簡化頭緒,優化結構,讓學生藉助自己閱讀的體驗,說出自己的感受,理解人物,領悟主題,力求學生的所得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而不是老師、文字、教參強加給學生的東西,契合新大綱的要求:“教學過程 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

六、體驗遷移

教師:你的身邊也有文中這樣的朋友和長者嗎?你有過類似的體驗麼?

生1:我有個這樣的朋友,他和我外婆在一個村。去年夏天,我在外婆家過暑假,他看我閒著沒事,就約我去小河游泳,炎炎烈日下,我們在一個小溝裡捉魚,我還親手抓到一隻鯽魚呢,我感覺那段時間很快樂。

生2:我的老家在農村,每年暑假我都要回老家去過一段時間,那裡有好幾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夥伴。每次我們去釣魚,如果我釣不到,他們總要把魚分一部分給我,還把他們家地裡長的香瓜偷偷摘給我吃,我覺得他們就像阿發一樣,對我很友好。

教師:看來你倆都有剪不斷的農村情結,農村的魚好,瓜好,人更好!誰來談談城市情結?

生3:我們家的對門是位退休的老奶奶,我父母有時出差,她就讓我去她家吃飯,好幾次,我父母送東西給她,她都不要,我覺得她就像文中的六一公公,有一顆慈愛的心。

教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道出了人間的真情。

你希望你的家鄉有怎樣的“民風”?事實上怎樣?請小組合作討論一下,選一個代表做發言人。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後回答)

生:如果哪一天,我不小心丟了鑰匙什麼的,我希望拾到的人應及時歸還給我,也就是說,我希望人與人之間要互愛互助。

教師:如果你拾到什麼貴重東西,你會歸還給物主嗎?

生1:我想我會的,我有過這樣的經歷,上次我的車鑰匙丟了,害得我扛了幾百米才找到修車的,如果有人拾到及時給我,我會很感激的。

教師:為你的這份真情鼓掌。(師生一起鼓掌)還有哪一個來談談?

生2:我希望每家的大門像農村一樣能敞開著,這樣相互之間能方便地串串門,聊聊天,不要一進家門就緊閉大門,防賊似的,這樣隔絕了別人,也隔絕了自己。

教師:說得很好!你們的希望正如魯迅一樣,他在作品中所表現的就是一種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這種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嚮往值得我們去用心體味,願我們每位同學能像作品中的阿發、雙喜、六一公公一樣,有一顆善良、友愛、無私的心!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課外完成下列作業 :

(師播放幻燈片,內容如下)

(第六板塊解說:這個板塊的設計是本課的第三個亮點,《新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語文教學應是開放的,本設計旨在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開闢語文學習的空間,打通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渠道,讓學生帶著生活經驗與感受走進語文課堂,又帶著語文課堂的收穫與感悟走向社會生活,提升閱讀的價值,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七、課外完成下列作業 (自選一題):

1、請通過想象將去看戲和歸途中所描繪的生動畫面用畫筆畫出來,體會一下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2、你是否也有過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難忘的探親故事?寫下來給大家看看。

3、利用線上資源(網際網路)收集了解魯迅先生的生活情趣。

《社戲》的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閱讀小說的能力──瞭解情節敘述的詳略處理和景物描寫對錶達主題思想的作用。

2、瞭解小說的主題思想的深刻含義,體會作者對淳樸健康的農村生活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純真無私、誠摯善良的優秀品質的歌頌。

3、虛詞的表達作用。

教學重點:

1、敘事的詳略處理原則與方法。

2、景物描寫。

3、虛詞的表達作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預習、質疑、整體把握全文)

1、指導學生按下列[預習提綱]進行預習。

[預習提綱]

(1)查閱工具書和有關資料,瞭解作品時代背景(寫成資料卡片)。

(2)閱讀課文後,思考以下問題:

①課文的第一段有一個關鍵詞語,它是全篇的中心主題思想,你能找到嗎?這個詞語又和小說的標題是什麼關係?

②小說寫了幾件事?詳寫什麼?略寫什麼?為什麼這樣來處理?

③課文中你喜歡的環境描寫是哪一段?你為什麼喜歡它?

④課文中你認為最生動的場面在哪裡?作者為什麼能寫得如此生動?

(3)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蘊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2、質疑。由同學們提出在預習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交流。最後由教師把大家提的問題,歸納整理在[預習提綱]之中,加以研究。

3、師生共同評點課文。

(1)首先要從整體入手,把握課文的中心內容與作者的思路脈絡。可結合[預習提綱]中的思考①題來研究評點。

先由同學介紹自己收集到的有關課文時代背景的資料。抓住要點是①文章寫於1922年,由於辛亥革命不夠徹底,在封建軍閥的統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緊緊地禁錮著大家的頭腦,封建的禮教制度牢牢地束縛著人們的手腳,一切都沒有進步,一切都沒有朝氣。②在這種氣氛之下,兒童教育就更成為封建教育制度的犧牲品了。枯燥無味的教育內容,僵化呆板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發展,而且備受摧殘。少年兒童們渴望自由,追求發展,嚮往大自然的美好風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融洽友愛互助的關係。魯迅先生的《社戲》,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以一個少年兒童觀察社會,觀察人情的角度,生動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發出了時代的吶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2)結合[預習提綱]中第①題進行討論分析評點,整理出作者的思路應是:文章的標題是社戲(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註釋①),這是民間一種活動,在浙江紹興一帶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每年所演的“年規戲”。這是文章的中心線索,全文以到趙莊去看社戲為線索而寫出。但文章的主題思想卻在“樂土”二字上(指導學生閱讀第一段後找出這兩個字,並作評點)平橋這個小漁村是樂土,去看社戲是在樂土上的快樂活動之一例。

那麼去看社戲樂在哪裡呢?作者怎樣寫出“樂”字來呢?你認為樂不樂?(可以和作者一起來討論一下嗎?)循著這個思路,進入課堂學習的第二個環節,對課文的重點作區域性的精讀與分析。

(3)結合[預習提綱]中的`第②題,討論研究評點。

請注意作者對平橋村的描寫是多麼的簡單樸素:“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驟然一看,會叫人納悶,這個小地方有什麼可值得寫的呢?先用一個冒號,解說清楚了為什麼是樂土?平橋村沒有令人望而生畏的枯燥難懂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可見封建教育的內容與方法給孩子們心靈中留下的烙印是多麼的可怕而又可恨啊!一個冒號點明瞭主題。一句話作了概述,這是“樂土”與“牢籠”的對比,略提後者,詳寫前者。

作者怎樣詳寫樂土──平橋村的農家生活特點呢?(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和2、3、4段後作概述)大家閱讀後有什麼感受,樂不樂?

一接觸課文,就會給我們一種很強烈的感染力:這裡是多麼有趣生動的生活啊!首先,這裡不存在著封建意識中“犯上”的觀念,因為“他們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封建禮教的干擾少些,這是民主平等的,因而也是自由的樂土。第二件事寫“釣蝦”,寫出鄉間小夥伴的熱情好客,心地善良。“照例”二字樸素而又認真地寫出這種習俗已經流傳很久,人人皆知,事事如此。而第三件事“放牛”,則寫出“我”的無能,才知道在實際生活中,光會念“秩秩斯干”是沒有用的,而小夥伴們在實踐中是怎樣的多才多藝啊!

以上三件事是詳寫中略寫,只在點明平橋村是塊“樂土”。是為下面的詳寫去看社戲作鋪墊。

第二課時

用“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一句引入課文重點詳寫部分,過渡很自然。

課文的第5-9段,在大略讀過之後,深感這一大部分雖然只是在交代事件發展的過程,但也少不了作者的精彩的著筆:“我”“急得要哭”到“不釣蝦,東西也少吃”和最後的“不開口”,都在說明“我”的“無能”與無奈。而一個“大悟”與“攛掇”,終於使盼望成為現實,難怪大家高興得“立刻一鬨的出了門”。描寫形象真切,叫人如聞其聲了。少年夥伴們的聰明才幹,善解人意,躍然紙上,兩相對比,又深化了小說的主題思想。

以上可以劃為小說的第二部分。

小說的第三部分是去趙莊看社戲,是高潮部分。部分是詳寫。讓我們來分析體會作者是怎樣寫的?如果讓你來寫這段,你將怎樣處理這些材料?

小說按照順敘的思路在發展。第10段是寫出發,在這樣一段本來是平淡的敘事中,作者也沒有放過渲染主題思想的機會:“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後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多麼能幹,多麼周到,多麼有組織!令母親與外祖母都非常放心,只有一句“要小心”的吩咐,追上來相送這離弦箭般的小船了。

下面該寫什麼?當然內容很多,寫法也很不同。在選材上,什麼是重點詳寫的部分?這可根據作者寫作的不同意圖而定。那麼,魯迅先生是怎樣處理的呢?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來。

作者首先詳寫的是沿途美好的夜色風光,迷人而又帶有神祕的色彩,令人陶醉:真是樂土!

指導學生三遍誦讀第11、12兩段,體會它的用詞的特點,並在頭腦中想象出月夜行船的美景來。豆麥和水草的清香是柔和而不襲人的;月色朦朧在水氣裡,是溶化為一體,而不是生硬投入的;“朦朧”極為生動形象;而連山,像踴躍的鐵的獸脊(因為它是淡黑色而又稜角分明的)都遠遠向船尾跑去了。這是寫船在飛速前進。把靜態與動態,嗅覺與視覺,真實與想象都和諧地統一起來了。正當你沉浸在美景時,再加上第12段的音樂的描寫,那宛轉、悠揚的橫笛聲,便把人們引向一個出神入化的境地而“自失起來”了。大家都會陶醉在一種美的享受中。

當我們再繼續閱讀課文的第13-21段落時,大家有什麼感受呢?這一大部分是詳寫,而且直接是寫看戲的情景的,但人們似乎在這裡沒有看到精彩的戲劇場面,也沒有發現有會意的描述,相反倒是與小主人公一同來到,這老旦真是“最可怕的東西,尤其是怕他坐下唱”(因為一唱就沒完沒了!)好不容易“只見那老旦將手一抬,我以為就要站起來了,不料他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舊唱。”,“雙喜終於熬不住了,”在他一聲“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的分析中,大家只得返航回家了。這段描寫,我們應怎樣理解呢?表面上看,所述的事情很淺顯,都能看懂,但你細一想,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而且還是詳細地寫?在這裡就有個深層次的理解任務了,這就要與作者一同去思考討論的了。首先,這一大部分寫得很真實,少年兒童的心理活動描寫得傳神維妙,這是真實可信的。其次,寫這部分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對少年兒童來說,追求與探索比得到更富有魅力。得到一個物件,或看到一齣戲,這些只是暫時的得到與滿足。而真正生動的追求與探索,則是在對大自然與社會中的無窮盡的熱愛中。可見少年兒童也能領略“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于山水之間”的道理的。這才是本文的真正旨意“樂土”所在。

所以在這部分將要結束時,作者再次描寫了美妙的音樂和歸航的歡快。“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著一群孩子在浪花裡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彩起來。”這段描寫的象徵意義就不言而喻了。它使人近乎進入了一個童話的意境了。

回家路上,本應已無話可敘的了。一般的文章,到此也可以收口了。但作者在這裡卻又奇峰突起,再次掀起高潮:吃羅漢豆。課文進入第四部分。這可真是神來之筆,略略一寫,人物形象就豐滿起來了。

指導學生結合[預習提綱]中第④題來閱讀第25、26段,找出大家認為最生動最富有表現力的句子“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一語寫出了阿發的淳樸、誠懇、熱情的性格,而少年兒童的純真無私的心境也坦誠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了。

小說的結尾也很別緻:儘管年齡的差異,使老年人與少年夥伴待客方式互有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為了使客人高興,他們是不惜一切的。所以六一公公得知自己的豆子被偷來待客時,不但不生氣,反而說“請客?──這是應該的。”尤其令人感動的是“我”只說了一聲“很好”,竟令他“非常感激”地說了許多話,又送來很多的羅漢豆。漁民的善良性格,鄉俗民風之純樸,自在不言之中了。

這一切當然又是“樂土”二字的真正內涵了。扣題在人情美三字上。

(4)指導學生再回到全文的整體上總結全文。

①小說的主題思想歸納,這是個比較深層次的閱讀理解問題。其旨意也較為深沉。要點是:第一,抨擊封建教育制度與封建禮教觀念對青少年的禁錮與摧殘;第二,讚美大自然的美好風光與勞動人民的美好情懷對人們心靈的陶冶與拯救;第三,表達了對自由、民主、平等生活的追求與渴望。

②歸納總結作者的深刻的主題思想與巧妙的構思謀篇是通過什麼寫作方法表達出來的?對比(與襯托對比:“樂土”與“牢籠”;“我”與小夥伴;追求的與得到的。襯托:大自然的風光美與勞動人民的人情美相輝映)

(3)詳略處理方法。略中有詳,略寫時不草率,抓住每個機會來烘托主題;詳中有略,詳寫時不繁瑣,利用詳寫來深化主題。

《社戲》的教學設計 7

預習目標:

1、識記、理解本課的生字詞。

2、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內容。

3、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優美,心理描寫細膩,語言流暢自然的特點。

4、瞭解本文詞語使用的準確性。

5、認識農家小友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體會文中所表現的對勞動人民的真摯而深厚的感情。

6、記住本文的作者和出處,知道《吶喊》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預習重點:

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風情美,從歡快活潑的寫人、敘事、繪景中領悟作者對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戀之情。

學法設計:

指導誦讀,啟發學生品味研討,模仿寫作。

預習過程:

一、課前準備:

學生自讀課文,並選擇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一段反覆高聲朗讀,然後在全班交流,同學間互相評議,互相示範,還可進行朗讀比賽,同時談談自己對朗讀的內容和朗讀技巧的感受。

二、基礎知識:

1、瞭解背景

社戲: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相當於“村莊”的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裡每年在一定的時間所演的戲。

2、回顧作者

作者魯迅,字豫才,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社戲》選自他的小說集《吶喊》。

3、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憚 踱 頗 歸省 行輩 攛掇

鳧水 潺潺 宛轉 絮叨 怠慢 蘊藻

家眷 漁父 喝采 旺相 桕樹 楫子

4、理解下面的詞語。

憚: 絮叨:

攛掇: 弄潮:

依稀: 宛轉:

悠揚: 自失:

皎潔:歸省:

三、整體感知:

二讀課文,整體感悟故事情節

A.學生速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看看課文的情節是如何發展的。

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看社戲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戲途中--趙莊看社戲--看社戲後歸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B.請學生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全文內容(大意符合即可)。

課文記敘了“我”在鄉村和農家少年看戲的一次經歷。

2.整體感悟課文意圖

◆小組討論交流,在組內發言,說一說自己對這篇課文意圖的整體感悟。

◆各小組推選一位代表在全班發言,交流本小組對課文意圖的感悟觀點。(學生的感悟可以從多角度來回答,不作統一要求。)

◆教師以平等對話的方式,發表自己對課文的感悟與理解。

本文以細膩的筆調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的.迷人圖畫,展示了那裡的人情美和風景美。那裡的人:聰明、能幹、熱情好客、純樸憨厚、無拘無束;那裡的景:如詩如畫,令人陶醉。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四、合作探究:

1、課文題目為《社戲》,由此可見小說的中心情節是“看社戲”。思考圍繞這一中心事件寫了哪些事?除了看社戲以外,前前後後還寫了哪些活動?

2、作者以《社戲》為題目,對此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具體實在,點出了中心事件。

B、既可交代中心,又可暗示時代背景。

C、文章是以看社戲的生活經歷為依據,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中心的。

D、許多讀者不明白什麼是“社戲”,以此為題,具有吸引力。

五、佈置作業:

1.抄寫“讀一讀,寫一寫”中的生字詞。

2.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三。

《社戲》的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目標

1、識記理解“憚 、踱、歸省、踴躍”等詞語。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法。

3、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二.過程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理清文章複雜的結構,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識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培養熱愛生活、熱愛農村、熱愛勞 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文中情景交融的寫作特色

2、鑑賞文中的美景、美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童年引讀。

童年,像一條七色的彩虹,時常引導我們走向夢的故鄉;童年,像一首動聽的歌曲,伴我們在人生的舞臺上徜徉;童年,像一瓶醇香的美酒,將我們純真的往事珍藏,並且愈釀愈香。童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後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魯迅的小說《社戲》,那又是怎樣的一件事,一種感受呢?

二、解題,瞭解社戲的相關內容。

古代 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 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穫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在紹興地區,後來發展為以演戲的形式祭祀,這時候演的戲就稱為 “社戲”。

三、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代表作品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彷徨》 ,雜文集《墳》等。作品都收在《魯迅全集》中。

四、檢查字音字義的預習。

歸省 行輩 絮叨 怠慢 攛掇 鳧水 潺潺 歌吹 蘊藻 家眷 漂渺 桕樹 撮 棹 憚

五、整體感知。

1、帶著問題掃讀課文,思考課文層次劃分:

本文的中心情節是什麼?圍繞這一中心情節寫了哪些事情?

(看社戲;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夜歸航)

2、除了看社戲外,文中還寫了其它活動或事件嗎?

(開頭:隨母親小住平橋村、釣魚、放牛等有趣的鄉間生活。

結尾:和六一公公的對話、六一公公送豆)

3、那麼,文章可以分為哪幾部分呢?

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圍繞線索將全文分為三大部分。

(1)看戲前(1—3段)

(2)看戲中(4—30段)

(3)看戲後(3l一49段)

六、聽課文第1、2、3自然段錄音,思考下面的問題:

1、小說交待的時間是在什麼季節?地點是在哪裡?

(夏季、平橋村)

2、平橋村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

3、這部分有一個詞既寫出了平橋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寫出了“我”對平橋村的情感,請同學們把這個詞找出來。

(樂土)

4、“我”為什麼稱平橋村為樂土呢?

A、得到優待;B、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C、許多小朋友伴我遊戲;C、許多小朋友伴我遊戲;E、一同去放牛;

5、這一部分的內容與下面寫看社戲有什麼關係?可否去掉呢?

這一部分寫“”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以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還簡寫了釣蝦、放牛的“趣事”,為下文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如果去掉,後文的情節會顯得過於突兀而單調。

七、看戲之前遇到了什麼波折,後來又如何解決的?

在雙喜的幫助下,首先解決了船的問題,接著又擺出三條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亂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並且還用寫包票的話作了保證,讓外祖母放心,實現了“我”去看社戲的.願望。

齊讀第10段。圈出描寫少年朋友開船動作的詞語:拔…點…磕…架…。這些語言和動作的描寫,反映出小朋友們的聰明、能幹的性格。

去趙莊看戲,從哪幾個方面寫景狀物的?嗅覺:清香、水氣。視覺: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聽覺:似乎聽到了歌吹。想象: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

“朦朧”在句子裡是什麼詞?原來是形容詞,現在作動詞。“模糊”亦然。

為什麼說連山像鐵的獸脊似的踴躍向船尾跑去?形象真切地突出船行得快。

第12、13段與這一段有什麼關係?“那聲音大概是橫笛”“果然是漁火”,從這幾句話裡可看出:這兩節與前一節是呼應連貫的,這樣使文章自然地過渡到看戲這一內容上來。

為什麼說笛聲宛轉悠揚,使“我”“沉靜”,又“自失”起來呢?“自失”指“我”聽得出神,忘了自己。這是被美麗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緣故。這一段優美清麗的自然環境描寫,寫出農村夜景的清新,寫出行船之快,烘托“我”急於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來到趙莊使“我”興奮的是什麼?到了趙莊,首先看到的是那“模糊”在遠處月夜中“最惹眼”的戲臺,紅紅綠綠,猶如“仙境”,更加使“我”陶醉。

“我”急切要看的戲,好看嗎?為什麼?不好看。

①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

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

③最怕看到“老旦”,然而“老旦終於出了臺”,並不停地唱著。

從哪些側面描寫中看出戲不好看?“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等。

朗讀第23段。這一段寫歸航,為什麼沒有寫沿途所見的景物呢?因為前面已著重寫了兩岸景物,所以這裡省略了沿途的景物描寫。

這一段內容,在寫法上與第11段有什麼不同?“航船”像條“大白魚”,“老漁夫”“喝采”也是從側面表現船行得快。

夜深、人乏、船慢、興盡,在小說將要結束之際,偷豆一事又把情節推向了高潮。

為什麼說“偷”?“偷”誰的豆?孩子們認為揹著大人摘豆吃是不應該的,所以說“偷”。可是他們不是竊取別人的東西來肥私,而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勞動果實給夥伴享用。“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話足以表現農家孩子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為什麼結尾寫:“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呢?“我”難忘的是農村特有的風光、自由的空氣、人們的樸實善良。對這段生活的回憶也表達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看社戲”的中心情節寫完後,為什麼又寫“六一公公送豆”呢?六一公公的豆被“偷”了,第二天他“竟非常感激起來”,又送上一大碗羅漢豆。從這裡可以看出老人的寬厚慈愛,進一步說明“我”所以愛平橋村,正是因為那裡的人們善良可愛,從而深化了主題。

綜合以上的討論,可以看出本文在寫作上有鮮明的特色:

一是鮮活的自然景色,鮮活的人物品性。作者熱情地描寫了農村的自然景色,歌頌了農民孩子的純真品格。在作者筆下,詩情畫意的夜景、生龍活虎的少年、情趣盎然的細節,使讀者如睹其景,如看其人。

二是樸實的敘述語言,變化的敘述結構。作者敘述故事的語言充滿濃郁的鄉土味,流露出濃濃的生活氣息。而結構安排,詳略佈置,又使小說情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三是形象化的比喻。小說較多運用比喻,形象、生動,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本文在材料的組織上,也很有特點:

①敘事詳略得當。“看社戲”是主要事件,所以本篇詳寫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這些充滿江南水鄉生活氣息的畫面,都以細膩生動的語言作了詳寫,而鄉間生活如:小住平橋村得到優待、一般樂事、看戲次日的情形等,只是簡略地談了一下。詳寫的各個情節,讓人讀來如同身歷其境,親見其人,深受感染;略寫部分也多以簡約的筆墨體現出充分的表現力量,釣蝦、放牛就表現出農村生活的濃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簡短問話和送蝦活動,更表現了農村老人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這樣詳略配合,既表現出小住農村的諸多樂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點。

②前後照應出色。如:孩子們撐船、出航、歸航動作一樣,表現孩子們很能幹。再如:初到趙莊寫戲臺由遠而近,回去時又由近而遠,表現出“我”初到時的新鮮興奮感和離去時的依戀感。

(根據學生情況,選擇若干討論。先自助學習,自選討論題;後合作學習,交流)

《社戲》的教學設計 9

【學習目標】

1.掌握有關魯迅的文學常識。

2.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內容。

3.學習小說圍繞看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

【學習重難點】

1.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內容。(重點)

2.學習小說圍繞看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魯迅先生的《社戲》,看看文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童年生活的畫面。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雜文集《墳》《二心集》等。

2.瞭解背景

魯迅在談到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思想時曾說:“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集外集拾遺》)這一種十分可貴的“親近”,對魯迅有著重要而深刻的影響。少年時代的魯迅接觸長媽媽等貧苦善良的農民,受到他們的啟發和教育。特別是魯迅家道中落以後,他更瞭解了農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們悲慘的命運。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戲》就形象地表現了迅哥兒和農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熱情地歌頌了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品質。

3.知識連結

社,舊時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社戲,舊時某些地區的農村中春秋兩季迎神賽會所演的戲,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廟臺或在野外設臺演出。在紹興,社日演戲是由來已久的了,南宋時,陸游的《社日》詩中就已經有“太平處處是戲場,社日兒童喜欲狂”的題詠。至清代,社戲成為戲劇的主要演出形式。

4.朗讀課文,解決重點字音。

歸省(xǐng)  不憚(dàn)   行輩(háng bèi)

棹(zhào) 怠慢(dài) 攛掇(cuān duo)

鳧水(fú) 絮叨(xù dāo) 潺潺(chán chán)

家眷(juàn) 皎潔(jiǎo) 漂渺(piāo miǎo)

糾葛(jiū gé) 漁父(fǔ) 蘊藻(wēn zǎo)

5.解釋詞語。

絮叨:形容說話囉唆,來回地說。

寬慰:寬解安慰,使解除煩惱、苦惱或憂慮。

怠慢:待客態度冷淡而考慮不周。怠,輕慢;慢,態度冷淡。

委實:實在。

朦朧:月光不明。本是形容詞。這裡活用為動詞。

依稀:模模糊糊。

悠揚:形容聲音時高時低而和諧。

掃興:正在高興時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興致低落。

6.本文的線索是什麼?根據線索劃分課文層次。

明確: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因此本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看戲前(第一至四自然段)——看戲中(第五至三十自然段)——看戲後(第三十一至四十自然段)。

7.依據小說三要素,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容。

明確:本文記述了“我”在鄉村和農家少年看戲的一次經歷。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第一部分中有一個詞既寫出了平橋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寫出了“我”對平橋村的情感,請同學們把這個詞找出來。

明確:樂土。

2.文章寫平橋村是“我”的樂土,“樂”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明確:①“我”在這裡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待;②可以免讀《詩經》之類難懂的古書;③可釣蝦、放牛,體驗到鄉間生活的無窮樂趣。

3.在這裡除卻這些樂事,最令“我”盼望的是什麼呢?

明確:去趙莊看戲。

4.讀第五至九自然段,找出表示“我”心情變化的詞語,並用四個字概括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明確:心情變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測——沮喪——高興——興高采烈;主要內容:戲前波折。

5.細讀第十至三十自然段,這一部分寫看戲中的情景,按故事情節的發展可將這部分分為三個層次,試各用四個字概括其主要內容。

明確: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夜歸航。

(二)合作探究

1.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又有什麼樣的作用?

明確: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於這裡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4自然段的開頭“至於我在那裡所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係。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自然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看戲做了鋪墊,吸引讀者讀下去。

2.本文依據事件的主次有詳有略地敘事。主線是看社戲,圍繞這條主線,文章一共寫了七件事。每件事對塑造人物、表達中心的作用各不相同,閱讀課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起止段 事件 詳略 人物(性格)

1~2 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 略寫 “我”、小朋友

3 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略寫 “我”、小朋友

4~9 看社戲前的波折 詳寫 “我”、母親、外祖母、少年們

10~13 夜航看社戲途中 詳寫 “我”和小夥伴們(農家子弟聰明能幹)

14~21 在趙莊看戲 詳寫 “我”和小夥伴們

22~30 看社戲後歸航偷豆 詳寫 “我”、小夥伴們、母親

31~40 六一公公送豆 詳寫 “我”、雙喜、六一公公(淳樸善良、好客和對勞動成果的珍惜)

(三)品析詞語的感情色彩

著名語言學家黃伯榮、廖序東曾在《現代漢語》這本書中指出,“有些詞語除了它們的基本意義外,還具有褒獎或貶斥的感情”。

1.一般來說,表示對人或事物的讚揚、喜愛、尊敬等感情,要用褒義詞;表示貶斥、憎惡、鄙視等感情,要用貶義詞。比如《社戲》中的這兩句話:

(1)那老旦當初還只是踱來踱去的唱,後來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擔心;雙喜他們卻就破口喃喃的罵。(孩子們盼望著“好戲在後頭”,但老旦唱得遲遲不肯結束,孩子們“破口”而“罵”,這裡的貶義詞直接表達了對老旦的厭惡之情。)

(2)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著一群孩子在浪花裡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采起來。(“喝采”一詞,漁父對孩子們的褒獎贊揚之情溢於言表,是很明顯的褒義詞。)

2.詞語的感情色彩是人心靈的主觀投射。不過,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詞語原有的感情色彩會發生變化,有時褒詞貶用,有時貶詞褒用,非常有趣。如:

(1)他於是往來的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偷”是貶義詞,但在這裡卻非常得體巧妙地表現了小夥伴的淳樸可愛,含有褒義。)

(2)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這真是大市鎮裡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得意”常與“揚揚”“忘形”等構成“得意揚揚”和“得意忘形”等貶義詞,但在這裡卻看不出一點貶義,相反卻表達了褒義的效果。)

(四)少年形象分析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少年的形象應該是會“飛鳴”“會跳躍”的。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童年夥伴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他們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農民孩子所具有的性格和美德。作者是用哪些方法來塑造這些人物形象的呢?

1.人物語言——個性鮮明。孩子的世界是充滿情趣的,所以他們的語言也應該是清新活潑的。文中雙喜的語言亦極富鮮明個性。他說服大人讓迅哥兒去看社戲:“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快人快語,機智而又熱情。船回到平橋時,雙喜在船頭上就大聲地說:“都回來了!那裡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既寫出了他的能幹、老練,又把孩子的那種“自喜”“自得”的心理表現了出來。

2.人物動作——生動靈活。文中的一群孩子,都來自於農村自由廣闊的天地,他們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表現出淳樸、能幹的特點。如船出平橋一“點”一“磕”,委實是一個個“弄潮的好手”,靈活而又老練。迴轉船頭時,“拔篙”“點退”“架櫓”,搖起船來連老漁父都喝彩,進一步表現出水鄉少年是幹練的弄潮好手,以及他們天真活潑而又頑皮的性格。

3.人物心理——細膩真切。人物心理描寫對於塑造典型形象非常重要,作者在塑造少年形象時,寫出了他們在這一年齡段的心理特徵。文中刻畫偷羅漢豆的心態最是細緻。先是偷阿發家的,又怕偷多了挨阿發娘罵,於是又偷六一公公的,也怕六一公公罵,便又想出對付的辦法,孩子們聰明能幹而又狡黠頑皮的形象躍然紙上。這幾段簡潔的語言、心理刻畫很富有生活情趣,切合藝術的真實性。

4.人物環境——貼切有效。在去看社戲的路上,“豆麥”和“水草”的清香,富有詩意的“月色”,“宛轉,悠揚”的笛聲,以及宛若仙境的戲臺,都很好地烘托出孩子們要去看社戲的愉悅心情;向船尾跑去的“連山”則烘托出他們渴望很快看到社戲的急切心情。回家的路上依然寫景烘托,前後呼應,更顯奇妙。比如寫因為厭倦老旦唱而回轉時,卻又“回望”,寫戲臺如仙山樓閣,橫笛婉轉悠揚,真切地反映出孩子們雖然離去,卻又十分留戀的心理狀態。

四、課外拓展

根據你對《社戲》的解讀,用一句話來評價《社戲》:

《社戲》是一幅(    )的風情畫;

《社戲》是一曲(    )的人物讚歌;

《社戲》是一首(    )的童年抒情詩;

《社戲》是一個飽經生活滄桑的人回憶童年生活所講的一個美麗的童話;是看倦了都市塵囂的都市人迴歸(     )、嚮往(     )生活的動人心曲……

答案:五彩斑斕;深沉誠摯;熱情洋溢;自然;自由美好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的概括能力。解答概括能力的題目,主要是通讀文章內容知曉文章大意,再從不同的角度,運用貼切的詞語進行概括。解答此題,先要分析出文章主要內容。文章圍繞社戲,從盼看社戲、去看社戲和懷念社戲三個部分,回憶了美好的童年往事,並能夠將那些栩栩如生的情景印記在腦海中,並從中擷取一個個畫面,這樣能準確地概括出畫面了。解答此題時,可以從文章段落文字中找出畫面、人物等,再選擇準確的詞語進行概括。

《社戲》的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的

1、學習本篇敘事有詳有略和生動描寫農家少年形象,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2、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

教學設想

本篇用第一人稱敘寫幼年的“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故事。敘事有詳有略,主要敘寫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寫得曲折生動,展現出幅幅農村生活畫面,描寫出一群淳樸善良、好客能幹的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出對那段生活的懷念和對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引導學生體會本篇的這些特點,完成教學目的。

本篇語言樸實準確,很有表現力量。引導學生把關鍵語句表現力量的'分析,統一於分析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當中,體會其藝術魅力,培養分析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本篇側重敘事,寫的是農家少年的群體。引導學生在分析故事情節中分析“我”和農家少年,體會人物的感情、性格。

教學重點

本篇的結構層次,“我”在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教學過程

1、由教學過的寫人有詳有略的《分馬》,引出敘事有詳有略的《社戲》。

2、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的一、二兩段,初步瞭解本篇;參看註釋閱讀課文、理解詞義、句意、全篇大意。

3、引導學生讀準字音。

4、指定學生二人朗讀課文。

前一人讀至“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要求讀音準確,緩急得當。

5、引導學生理清結構層次。

(1)本篇主要敘寫什麼事件?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主要敘寫“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時,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

(2)依據故事的發展,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寫出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第二部分,從“至於我在那裡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寫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第三部分,從“第二天”到篇末,寫看戲次日的情形。

(3)依據情節的發展,第二部分又可為幾層,各寫出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可以分為四層:部分開頭至“我們立刻一鬨的出了門”為第一層,寫去看戲前的波折;從“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到“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為第二層,寫去看戲途中的情景;從“最惹眼的是”到“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為第三層,寫在趙莊看戲的情形;從“月還沒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為第四層,寫看戲歸來的情形。

6、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部分(板書: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1)“我”是在什麼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這還未當家的已嫁女兒的一般情況;“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母親的情況不同於上述的已嫁女兒,“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抽空去住幾天”。清明掃墓完畢之後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麼樣的待遇?表明了村民的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裡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遊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板書:村中居民熱情好客)。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分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風尚淳樸(板書:風尚淳樸)。

(3)“我”在平橋村總有哪些樂事?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看著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蝦“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釣尖送到嘴裡去”,被釣上來,自然樂趣甚濃;吃著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釣來的蝦,更會甜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