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熱門】《三體》讀後感9篇

校園 閱讀(1.33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體》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三體》讀後感9篇

《三體》讀後感1

好久沒有寫過讀後感了,只記得國小老師留作文的時候寫過,中學六年也沒讀過什麼課外書,把精力全浪費在正事上了,現在想來真是本末倒置。上了大學才有了時間和自主權,可以看看喜歡的書了,卻沒有養成寫讀後感的好習慣,學校教育害人不淺呀。

其實在我的書架上幾乎沒有科幻題材的書,唯一搭邊的估計就是少年兒童百科全書了。想來是因為童年的我內心柔軟綿純,只愛花鳥魚蟲的欣欣向榮,不喜數字化與技術化的質感。接觸《三體》完全是因為聽了大緊老師的推介,不想無意間進入瞭如此巨集大的一個世界。

強烈推薦那些對目前的生活還有任何迷茫、困惑、痛苦與糾結的朋友去讀讀此書,感覺就如同是你突然被告知要接管阿里巴巴的所有業務和財富,你再去樓下菜市場買菜的時候還會因為要不要抹去三毛錢的零頭而討價還價嗎。全書情節無比豐富,細節無數,概述一遍也需要大量篇幅,就不在此贅述了,只聊幾點思考和感悟吧。

一、按照文中的設定(其實是有強大的邏輯論證),宇宙中存在無數的文明,如果我掌握了與外星文明通訊的方法,在瞭解黑暗森林法則之前(書中的基本宇宙觀,聞之令人醍醐灌頂),我會與他們聯絡嗎?

思來想去多半不會,原本自認是個探索欲強、好奇心強的人,真正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才發現內心深處的擔憂竟勝過了好奇。有時會想,如果面前的魚缸裡突然有一條魚異常活躍,遊動的路線呈規律性,我會是什麼反應?如果恰好趕上我在這優哉遊哉的走思的話,可能會多觀察一會,當發現它遊動的路線是“你好”時,可能從此多了一個跨物種的朋友,其他時候可能根本無暇理會或是忽略過去。可如果這條魚是在我那懵懂的兒子面前做此展示呢?極有可能會被他一把撈出來弄死。那麼反過來想,如果我們是那條小魚呢,結果多半也是如此。

二、如果我身患這個時代無法醫治的絕症,但技術允許我冬眠到未來可以治療此病的那一天,我會獨自前往未來嗎?

此問比上一問更加實際,相信有生之年必將成為人類真實需要面對的問題。冬眠去未來意味著要和所有的親朋好友告別,去到一個有可能意識形態、社會規則完全不同的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講相當於帶著記憶去來世了,只是要自動選擇結束此生而已。也說不準,也許技術發展迅速,幾十年後就能醒來,那時要面臨的一個倫理問題就是兒子比老子還老。不過縱觀人類歷史,社會發展一直推動著倫理道德及思維觀念的變遷,所以未來這種情況也可能司空見慣了吧。如果真的身患絕症,我倒是願意去未來看看。

三、如果地球文明被外星強大文明入侵,地球根本沒有還手之力,而我掌握了可以同時毀滅兩個世界的武器的按鈕,在外來入侵者到來之前,我有勇氣按下按鈕嗎?

中國歷史上有過無數玉石俱焚的故事,對於任何一個還有一絲血性的人來說,與比自己強大的敵人同歸於盡算是最好的選擇了。可如果同歸於盡的不僅是自己、家人、戰友亦或是不相關的人,而是整個地球、所有生命以及人類所創造的所有歷史時,心中又會想起另一個聲音叫作“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雖然現在我們在敵人眼裡就像蟲子一樣弱小,可只要有人活下去,起碼還有希望在。退一步講,假設地球文明永無翻身之日,永世受其奴役,為了儲存地球文明的火種和在這個浩渺宇宙中存在過的痕跡,我們是不是也要忍辱負重的活下來呢?在這樣巨集大的背景下,同歸於盡與苟活於世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勇敢與偉大還真難說的清楚……

四、如果整個太陽系都將遭受毀滅性的打擊,而我有幸逃脫厄運,作為太陽系的最後一份子(應該至少還有一個異性,否則無法繁衍後代)孤獨的駛向宇宙的深處,去尋找新的適合居住的星球,我願意離開嗎?

面對如此終極的拷問,如此絕望的設定,我想能夠逃脫才是最大的厄運。敢於選擇承載著全人類的記憶駛向宇宙深處的人一定是具有超凡心力之人,可能只有佛陀、王陽明之流才有如此氣魄和格局吧,不知現代人還有沒有如此心靈澄澈之人。

以上種種假設均在書中作了真實而生動的描述,當這些問題真切的擺在面前的時候,人性中的善與惡都會被無限放大。在整個文明生死存亡的時刻,人會變成“有智慧的獸”,生存必將壓倒一切道德排在首位。

合上此書,當我們把思考問題的尺度定在宇宙這個級別上時,時間和空間都有了新的意義,而我們也勢必會重新思考“意義”的含義。在宇宙視角下,憤怒的意義是什麼,悲傷的意義是什麼,恐懼的意義是什麼,迷茫的意義是什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珍惜此時此地的時間和空間所賦予我們活著的意義。或許我們都不知道該感恩誰,因為生存本來就是最大的幸運,只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人類有一種幻覺,認為生存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以此衍生出了種種痛苦和糾結。與能正常的生存在這個黑暗的宇宙中相比,還有什麼是值得痛苦和糾結的呢?

《三體》讀後感2

我是一個不愛看小說的人,可以說從小到大,我讀的小說屈指可數。但在羅老師的強烈推薦下我還是看了《三體》這本被老師描述得出神入化的小說。在經歷了幾天的閱讀之後,我被這本小說深深的吸引了。他裡面有許多腦洞大開的想法。其中讓我記憶猶新的是:

1、人類的脫水;

2、一個天空可以出現三個太;

3、陽變幻莫測的天氣;

4、葉文潔的人生經歷。

故事的開篇充滿了大量的學術道理,使一個不喜歡物理學的我看得頭暈眼花。

本書以汪淼學者為主人公,以他的視覺和口吻來描述這個故事的發展,讓讀者跟著汪淼一起去體驗“三體”這個神祕的世界,跟著他一起和周文王促膝長談,跟著他和孟子一起探討計算的恆紀元的儀器,跟著他一起看遍每一個基地......

作者劉欣慈以獨特的筆法為讀者創造性的提出了很多問題,只要抓住其中一個點就可以更加透徹的瞭解三體世界的神祕,三體中的人類在遇到炎熱和嚴寒時都可以通過脫水來延續自己的生命。等到恆紀元的來臨時,他們浸在水中又恢復了人體的所有機能,跟脫水之前沒有什麼兩樣。這是一個多麼神奇的事啊,真希望有一天我們人類也可以進化到三體中所描述的脫水的人一樣,這樣再也不用怕飲水的匱乏和可居住地的減少了。

其實“三體”中的氣候變化莫測,也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反映,只是沒有那麼強烈罷了。試著回憶一下,我們在前幾十年前科技也沒有那麼發達,環境也很優美,最主要的是空氣質量好,再回到現在,雖然說我們的科技是發展了,但我們為此卻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空氣質量下降,甚至有的地方還出現了霧霾,氣溫由原來的一年四季分明到現在的一年只有冬夏兩季。“三體”他是在呼籲人們愛護環境,科技是在良性的、可迴圈的條件下發展的,這也是“三體”給所有讀者上的一課。

“三體”中還述說了葉文潔的人生經歷,他從一個年幼無知的天真少女到看到父親的慘死,再到母親,妹妹分別為了自保而陷害父親的親情破裂。可以說小小年紀的她經歷了家破人亡的悲痛。再到她進入紅岸基地後,屢次遭人陷害,還得不到別人的信任,再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被他人竊取後的悲慘遭遇,真是數不勝數。但葉文潔依然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嚮往,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她用溫柔的語言和慈愛的面容去對待每一個孩子,給他們做吃的,教他們畫畫......,所以在以後的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挫折,我們都要笑對人生,笑對每一個挫折,在苦難面前說我是糖,對待生活要樂觀,所以我們要做一個開朗、樂觀、無懼挫折的同學。《三體》除了科幻之外,還有對人道的反思和形而上的考慮。比方文革中紅衛兵的矇昧和殘酷、人類對天然的毀壞以及人類對人類將來的絕望,遠遠超出了某些哲學或許社會學巨匠的考慮。是我們值得深思的事情。

都說中國有後羿射日,他用自己的弓箭為人類這下了太陽神的九隻金足雞(太陽),只留下了一隻用鐵鏈拴住了的金足雞。讓他為人類造明,為人類提供溫暖。而“三體”中卻沒有這樣的神話人物,他們的世界仍處在恆紀元和亂紀元的交替之中,還時常出現“三顆飛星”這樣的詭異事件,每一輪文明裡,都有為了找到和精準預測恆紀元而努力的人,例如周文王,他經歷了長達很多年的時間才到達朝歌,但最後還是沒能準確預測恆紀元的到來就被“三顆飛星”毀滅了此輪文明。也正是因為如此,“三體”中的人們都非常害怕“三顆飛星”的出現,裡面的每一個為尋找恆紀元而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的人,不就是擁有一顆堅持不懈的心嗎?不就是擁有為人民服務,想要做到像杜甫一樣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何時眼前突兀現此屋,嗚呼,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嗎?”這不是描寫的是我國的各位愛國、敬業的工作人員嗎?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為了大家而舍其小家的高尚品質的人嗎?

到當前為止,《三體》給我的最大感觸是很深的。首先,三體問題自身就是一個艱深難明的天體物理學問題,尤其對我如許一理科生而言。由如許一個問題引出的一個全新的世界,如許的世界會發生一種什麼樣的文明,這自身就充溢了吸引力。第二,科學的開展能否有上限,人類對世界的探究和遊覽可否打破太陽系的侷限?小說的內容讓讀者對如許問題發生考慮,作者的對科技的開展充溢夢想,並非完全的胡言亂語,給人耳目一新的覺得。第三,我們的頭頂就是星空,恆星之間漫長的間隔以光年為單元。天體的降生與消滅以億萬斯年為記載。至今為止,我們所曉得的,擁有生命的星球只要地球,而地球上擁有生命的工夫也但是短短的數億年罷了。人類能否是宇宙的獨一驕子,宇宙能否還有其他生命的存在?這種具有群眾興趣的問題,也是吸引我的另一個緣由。

《三體》中有太多的精彩部分難以言表,可以說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讀了《三體》這本書使我受益良多。

《三體》讀後感3

《三體》獲獎以後,最火熱的那段時間,我並未去讀,但基本上已被劇透光了。最近讀了第一部,讀完後驚訝地發現,哇,和那些人說的一模一樣!

當然,小說的結構與劇情的呈現方式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樣。隨後去網上翻看了對《三體》的評價,很多人都有一個觀點,說大劉文筆不行,說小說結構有問題,說人物塑造太偏平。

說到結構,我倒覺得並沒多大問題啊,是一般型別小說的展開方式:開篇的葉文潔被髮配到紅岸的故事,可以當做一個引子;隨後回到現代,通過研究奈米技術的科學家汪淼遇到的奇異現象和一些命案來設定謎題,製造懸念,並穿插三體遊戲的情節,使讀者對三體先有一個粗淺瞭解;最後逐步解開懸念,給出真相。

這部小說主角很明顯應該是葉文潔,這位改變人類歷史程序的人。這大概是很多人覺得結構有問題的原因吧,畢竟主角露臉不夠多,描寫又比較跳躍,很難讓人產生代入感。至於貫穿全篇的研究奈米技術的汪淼只是一個用來推動故事發展的工具而已,偽主角而已。

說迴文筆,到底什麼才叫做好文筆,我也很迷惑。其實很難有一個標準的定論吧,我特意去知乎學習了一趟,發現觀點也是五花八門,各種舉例,從古代的司馬遷,到近代國外的那誰誰誰,其實真是很難說的清。

不過有一點是基礎的吧,那就是能夠準確表達,用詞精確,並避免病句。就像《三體》裡提到的,要想讓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基礎科學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覺得,提高一個人的詞彙量是非常重要的,腦子裡詞的多了,才能擇優而用,選擇最合適,最直觀,最優美的表達方式。插一句題外話,《三體》裡提到三體人要通過絕育的方式讓人類滅絕,哈哈,這不是人類對付蚊子曾經用過的方法嗎,真是很有意思的設計。

另外就是感覺好些人還有點分不清楚文筆和文風的區別。看到一篇文辭華麗的文章,便覺得文筆很好,其實那也不一定,只不過是文風的一種而已。華而不實,各種比喻、擬人、通感連串的來,但讀半天沒什麼內容,這其實也是一種走火入魔的表現。

我以前寫的一些小說,也有說我文筆好的,也有說文筆很不行的。作為一名業餘寫手,我感覺自己並沒有受過什麼正經的文筆訓練,語文課或者作文課能算嗎?語文書本上的文章,對我產生過影響的,只有魯迅。倒是受課外小說,像金庸和張愛玲的文字多一些。只不過這幾年一直多讀翻譯過來的日本和歐美推理小說,通常文筆水平一般,自己又只貪圖瞭解小說的結構和詭計,也未沉下心來字斟句酌的讀過,致使如今寫作語感似乎有所下降。

再說到《三體》對人物的塑造,確實不夠立體。當然,這其實是許多型別小說的通病,尤其是科幻與推理。因為不同於以人物為主,以人物性格來左右情節、推動情節發展的小說,科幻或者推理小說是以設計有極大看點的故事為主的,更注重講故事,在寫作之初就已經定下了它必然的結局,而且是基本無法更改的結局。小說所有人物的塑造都是為了推動這個故事朝著既定結局進行,所以就無可避免的導致人物的性格發揮空間有限。

相信讀完《三體》的讀者,很多都被大劉的奇思妙想,巨集大設定所征服吧。很顯然的,《三體》可以代表科幻小說的一大門類,這類科幻小說和本格推理小說非常的.像,靠的就是出色的點子來征服讀者,本格推理中需要過硬的詭計,科幻中要有對科技、對宇宙的極致想象,具體到《三體》中那便是“太陽電波放大器”、“黑暗森林法則”、“降維打擊”等這些絕妙的腦洞創意。

曾聽過一個故事,說大劉某次在杭州參加作家聚會,大家討論如何滅掉阿里巴巴總部的好方法,大劉酒後失言說到了“降維打擊”,酒醒後心有餘悸,幸好眾人當時沒有深究,要不然這個絕妙的點子說不定被別的有心人搶先寫出來,那自己的小說裡就沒法再用了。可見,在科幻小說中,創意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因為《三體》後來獲了獎,這就導致一大批或許從來都未接觸過科幻文學的讀者要爭先一睹風采。盛名之下,這類平日裡只讀言情小說,或者嚴肅文學等的讀者卻發現《三體》的風格和自己以往接觸過的文學型別完全不同,調調根本不一樣,由於期待不符,便不能接受,甚至妄加評判,是十分不客觀的。

我個人如今讀書是秉持一種包容,虛心的態度的,對一本多數人都認為好的小說無感時,只歸結於口味不符,或自身侷限。

畢竟,當在基數足夠大的情況下,不可能出現明明百分之七八十的好評,真理卻掌握在餘下的那百分之二三十讀者手中的情況吧。

《三體》讀後感4

最近在閱讀一本很火的科幻小說——《三體》。書中對科幻故事的描寫的確精彩,前衛的思想、專業的用詞,無不讓人驚歎,不過這些並沒有讓我產生太多共鳴。是閱讀到其中講如何寫作及優秀文學家和普通作家的區別時,男主角的經歷帶給我的驚異,讓我生出了寫這篇文章的衝動。

我為什麼會震驚,因為小說中描寫的男主角的經歷,我有過切身體會。

《三體》中沒有從一而終的主角,每個階段都有對應的主角。講寫作靈感和人物創作這段的男主角叫羅輯。羅輯的朋友白蓉告訴他,真正有天賦的優秀作家塑造出的人物都是活的,可以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作者的生活裡,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為,不受作者控制。一個文學人物十分鐘的行為,可能是他十年的經歷的反映。不要侷限於小說的情節,要去想象他的整個生命,完全拋開自己要寫的內容,去想象他的整個人生,想象他人生中的每一個細節。

之後羅輯真的想象出了、創造出了屬於他自己的文學人物——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美麗的女孩子。這個女孩兒真的出現在了羅輯的生命裡,他們一起聊天,一起散步,一起喝酒,一起遠足。羅輯能感覺到每一個細節的真實,他甚至在自己清醒時去看過心理醫生,但醫生並不認為有什麼問題。

後來他又很莫名其妙地成為了全球範圍內權利最大的四個“面壁者”之一。他利用自己難得的權利和資源找到了那個他想象中的女孩兒,一個與他創造出的文學人物一模一樣的真實世界中的女孩兒。

這讓我突然想到了一些往事。

翼,你曾經也像《三體》書中描述的一樣出現在我的生命裡,是那麼的真實。

你陪伴我度過了整個國中和高中的時光,可能是轉學後學業的壓力,加上我國中和高中兩個階段的密友都是出雙入對的,各種夢幻而隱祕的情感交織著,腦海中便催生出了你的樣子。慢慢地你開始變得清晰,甚至立體起來。

可能,你的形象來源於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從國中時代一直喜歡到現在的偶像團體SHE的一首歌——《遠方》。

你有一雙天使般潔白的翅膀,需要時才會顯現;你在白天出現時經常是一襲白色的西裝,夜晚出現的你則會有不同,不過也以白色襯衫為主;你的周身始終包裹著一圈柔和的白色光暈,還有一閃一閃的金粉流動在其中。

剛開始,我對這一圈帶金粉的柔光特別感興趣,曾嘗試用透明的玻璃瓶收集,圍著你轉一圈後急忙蓋上瓶蓋,但是並無收穫,瓶內空空如也。你還微笑著摸摸我的頭,對疑惑不解的我說:“不用擔心,你喜歡這光,我就永遠守護在你身旁。”這句話,真的不是我臆想出來的,是你說過的。

還有冬日踏雪的場景,你喜歡按著我的頭頂走路,我奇怪你為什麼總把手放在我的頭上,你的回答是:“因為暖和。”我不服,伸手去摸,發現頭頂確實像你所說,是個一直溫熱的地方,適合暖手。

現在回想起來,這時的我,這時的境界,最接近《三體》中男主角羅輯的狀態。

逐漸地,你每天都會出現在我面前,陪我去補課,陪我做作業,在我孤單的時候陪我聊天,甚至借你的肩膀給我依靠。我能切實地感受到你的存在,能清晰地看到你的動作。放學的路上,去補課班的路上,晚飯後散步的路上,你都會陪在我身邊懶洋洋地走;我在房間做作業的時候,你會斜坐在我的寫字檯邊陪著我,雙腿一蕩一蕩,悠悠哉地搖晃著;我看著窗外發呆的時候,你會用溫柔的雙眼注視著我,用你那修長乾淨的手輕撫我的背。有你的陪伴,我一直不孤單,很安心。

我讀高中時開始頻繁寫日記,每篇日記都是寫信的格式,每篇開頭的稱呼必定都是“Dear翼”,那都是寫給你的。雖然我沒有到《三體》主人公羅輯那種可以跟臆想出來的人物直接對話的程度,不過我可以通過日記跟你溝通。我的每篇日記,都有你的回覆。

大學時,我已不常見到你了,我知道你是我想象出來的人物,我曾努力試著回想你,多次在腦海中描繪你的樣子,但是你並沒有像國中和高中時真切地出現。我很難過,以為是你離我遠去了,於是傷心地寫了關於你的文章,結尾處的詞句至今清晰記得。

“你告訴過我,只要伸臂,便有奇蹟降落!

今冬,飄雪的廣場,我試著伸開雙臂,張開手掌,但你並沒有像我預期的那樣一身潔白的揮動著翅膀落在我身前。那種失落,無端將我劈傷。

凡愛過的人,永不遺忘,凡受過傷的,永遠有創傷。

我的傷痕,紅得驚心,烙羽翼形。”

當時發在了QQ空間,讀過的人都以為你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紛紛來問,翼是誰。因為我寫的太過真實,記錄了一點一滴,我們的過往。

到現在我才真正知道,不是你離我遠去了,是現在的我已經不是初高中時的模樣。沒有那時的客觀環境,沒有那時的主觀心境,靈魂不似那時的靈魂,思想不似那時的思想。大學畢業後,你就從我的世界徹底消失了。我再也回憶不起什麼,將那時的一切統統遺忘。

直到,我看到《三體》。

我知道,現在,你正從天邊的某個角落向我走來。

《三體》讀後感5

《三體》這次得到雨果獎,評獎過程雖說有些插曲,也不必將此獎看得比諾貝爾獎還“純粹”,但卻仍然可以說,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它標誌著中國的通俗文學也在向世界一流水準看齊。這個事情,其實比一般人所能理解的,還要重要一些。嚴鋒兄以前有個看法,認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的純文學寫作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最好的作品,已經和目前世界一流水準差別甚微,但通俗文學,卻和世界水準有著巨大的鴻溝——我很同意這個看法。《三體》得到行內大獎,可以彌補一下這個遺憾,也可以讓更多作者看到希望。

中國新科幻正在力圖擺脫“通俗”的帽子,這在我看來,大可不必。“通俗”並不一定是個貶義詞,一般人喜歡看的,就是通俗文學——能夠做到大眾喜聞樂見,也是一種特殊的本領,並非人人可能。如果在此之外,還有更深更廣的內涵,也可能會被經典化,耳熟能詳的例子如金庸武俠小說,並不因為其文類通俗而失去業已確立的經典地位。如果擺正自己的地位,通俗文學依然大有可為,並不一定非得躋身於在觀念、內容、形式等方面都在進行探索的純粹文學乃至先鋒文學的狹窄領域——那種探索,本來就是少數人的責任和義務。當然,新科幻如果在觀念、內容尤其是形式方面都進行了前沿性的探索,也會成為高層文學的一部分,但恐怕會大大降低特定時空內讀者的數量,有此雄心的作者,得事先預估其中的風險。

通俗並不妨礙其也關注一些“嚴肅”的問題——當然,關注的方式,處理的複雜性和深度,還是會與嚴肅文學有別。在這些方面,《三體》仍然是通俗文學,它之所以值得學者關注,是因為它涉及到了一些至關重要的問題——當然,處理得如何,則見仁見智。

儘管屬於“科幻小說”,《三體》核心的設定和關注,其實屬於社會或政治領域,只是它把對這個領域的一些基本設定,投射到了廣袤的宇宙時空之中。這部小說的出發點,是很單純的“科幻”問題:地球人是否應該和外星人聯絡,是否應該預先設定外星人的“善意”?劉慈欣後來在採訪中的回答顯然更為周全:我們應該對地球上的同類盡力推行諒解和善意(這已經很難),卻不能不以“最大的惡意”評估可能存在的外星威脅——不能過於天真乃至蠢萌。但由此推廣出來的“黑暗森林體系”這一“宇宙社會學”的“公設”,卻屬於社會、政治領域,也可能存在各種問題,難免引起爭議。事實上,一談到“宇宙公設”,就已進入“道”的領域,這是哲學尤其是形而上學的基本領域,科學在此並無優先權,對我們一般人來說,最好是承認對此一無所知,從而多少能夠保持開放性的態度。

黑暗森林體系,有其洞見——尤其以業已瞭解的人類歷史狀況而言,所以不能一概抹殺,但能否推廣為“宇宙真理”,卻大成問題。其基本預設,可以說來自於一些現代性的流行觀念:在政治學上,不會早於16世紀霍布斯的自然狀態假說,在社會學上則明顯受到業已廢棄的19世紀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列奧·施特勞斯曾對霍布斯的假說提出批評,如果假定人只是追求肉體的自我保全,進而僅僅追求技術發展以達到此目的並追求權力的擴充套件,對於古典哲學來說,這已經標誌著我們喪失了基本的人性,屬於古典哲學家不再有興趣討論的問題。就對人的理解而言,人首先恐怕是一種追求意義的生物,意義問題沒法單純用技術手段化約,“意義人”要先於“政治人”,更不用說“自然人”或“技術人”。事實上,這也是今日社會學業已承認的基本原則——對《三體》的設定最有力的駁論之一,就來自一位社會學背景、網名“風間隼”的學者,他寫到,只要“是與人類一樣有精神覺悟,有自由意志的生物”,“‘宇宙社會學’就一定會涉及到意義問題,絕對不可能用數學來解決。”對此,《三體》考慮顯然不足。

不過,即使純粹從數學模型來說,《三體》的設定恐怕也未見得自洽。“黑暗森林體系”可以看作設定條件下的“博弈論”的一個解,但它是否“最優解”或“唯一解”,恐怕並非不存在疑問;還不用說,最初的設定條件:兩個公理和兩個推論,是否存在矛盾因而不能自洽,也並非毫無疑義。“博弈論”問題的合理解,關鍵在於如何達到“納什均衡”,由此如何評估“黑暗森林體系”的自洽性,應該交給專家去處理。我們唯一可以提供的意見是:力量和衝突(全面的戰爭狀態)恐怕並非最優解,遑論唯一解。如果推廣到更復雜的系統,問題也就更為複雜。我們知道,霍布斯由“自然狀態”假設,推出的是一整套政治理論;即使天馬行空的科幻領域,劉慈欣非常可能受其影響的科幻大師阿西莫夫“基地”系列小說中的“心理史學”設定(本身受19世紀思想影響),也並非如同“黑暗森林體系”那樣暗黑;事實上,即使劉慈欣自己,也存在矛盾——《三體》第三部中,倖存下來的人類,關注整個宇宙的命運時,其所思所為,也與“黑暗森林體系”並不相同。

《三體》讀後感6

原以為至少要等到明天書才能到,甚至都盤算著如何安排下週上課和讀《三體3》的時間,結果今天上午在外面買菜時就接到了快遞電話,激動的把剛買的八個雞蛋全cei了,《三體3》讀後感。從十二點到五點,一氣讀完。當初讀《三體2》的時候,花了十四個小時才一氣讀完(剛翻以前的博文確定的,那天是20xx年6月5日,彼時工作已定,正處於離開北京之前的悠懶狀態,懷念……)。這一次之所以讀的這麼快,是因為實在是迫不及待,所以把書中的一些細節描寫統統跳過,直奔最終的三體大結局。那被章北海劫持跑掉的幾艘飛船最後怎麼樣了?被水滴打的稀里嘩啦僥倖逃走的那兩艘飛船又怎麼樣了?……總之讀完《三體》完全沒想過還會有續集,但讀完《三體2》感覺非讀《三體3》不可。於是讀完了。評價:沒有預期的那麼好。這是俺對《三體3》的整體感覺。剛才看書看的腦袋有些脹,一條條寫吧:

1、威懾——廣播——掩體,整本書的架構憑這幾個詞猜出個七七八八了,但一直覺得作者肯定棋高一著,結果實際上也沒跳出這個框架。

2、全書那個核心的idea不是很硬。大劉最牛的地方不是十多年來一直未被別人超越,而是十多年來自己一直都在超越自己。能夠成為東方不敗或者獨孤求敗是牛,但東方不敗不停的戰勝東方不敗,獨孤求敗不停的打敗獨孤求敗,從超級賽亞人不停的升級變成超超級賽亞人再變成超超超級賽亞人,這才是最牛最牛的。但《三體2》之於《三體1》不算,《三體3》之於《三體2》也不算。

3、《三體1》的核心idea到目前為止依然是最硬的。那三顆瘋狂繞來繞去的恆星,夾在中間被這三個巨人不斷戲耍的那顆可憐的小行星,在這顆行星上誕生又毀滅誕生又毀滅的三體文明。慶幸自己那麼晚才讀《三體》的電子版,沒有太早的成為大劉粉絲,否則要操蛋的《科幻世界》雜誌的連載給折騰死了。讀完《三體》那天晚上我做了整整一晚的夢,閉上眼睛就看見那三個球在空中轉呀轉轉呀轉……

4、《三體1》裡甚至都不是最核心的東西甚至都影響到了我對於一些東西的理解。比如“進化”這兩個字,你得把它放到46億年這樣一個時間尺度上它才有意義啊,讀後感《《三體3》讀後感》。當年怎麼會有那麼多的聰明人搗鼓出什麼“社會達爾文主義”之類的東西?

5、很多人喜歡《球狀閃電》勝過《三體》。其實《球》的問題和《三體2》一樣,就是那個diea不夠硬,以至於整體架構失去了平衡,一邊是慘烈到死的漫長掙扎,一邊不過是一層等著被捅破的窗戶紙。《球》中的“我”用了最大功力學習數學物理拜名師訪高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研究球閃到底是個啥,最後丁儀輕輕一點便捅破了那層窗戶紙——丫是一巨集電子!《三體2》也是一樣,一邊是整個人類危機紀元之後慘烈無比的大低谷啥的,一邊不過是那麼簡單的一個黑暗森林法則。

6、但不管怎麼說《三體2》還是嚴密的。很多人對那個黑暗森林法則質疑,太傻了。這就像寫論文,我只要保證我從a點推論到b點這個推論過程是邏輯嚴密的就可以了,至於a點本身是否成立跟整個推理過程是兩碼事,至少不完全是一碼事。只不過《三體2》的這個a點不如《三體1》來得硬來得生猛。7、《三體1》好比是金剛不壞之軀,而《三體2》有點像一部各方面都很猛只是結構有點問題的好萊塢大片,那四個面壁人的一一結果非但沒有一浪高過一浪,反而倒過來成了一個不如一個。這是整本書最大的遺憾。

8、《三體3》核心的idea是什麼?讀到一半,到兩隻飛船進入四維空間的時候,我停下來抽了根菸,又遲鈍的往最開頭翻了翻,猜到了,覺得不算是非常有趣非常高明,跟《三體2》的思路及水平差不多。整個宇宙在坍縮,目前恰是處在從十維坍縮到三維的時期。這是最核心的東西,但這樣的東西其實早在以前的大劉作品裡面便有過了。整本書除了具體細節方面的想象創造以外,整體創意其實不過是以前各個短篇的一次重新打包大放送。雲天明明顯是《全頻段阻塞干擾》裡男主角的再版,至於那個十維的東東已經被用過N次了,甚至最後那個第幾號世界啥的都有點像《贍養人類》或者《贍養上帝》。

9、整本書九分像科幻一分像童話,似乎大劉的想象本可以無窮無盡,只可惜宇宙不夠大,目前已有的物理學的理論不夠多,所以只能在維度、光速這麼幾個東西上面繞來繞去。

10、最後當然還是感謝大劉,讓我度過了這麼愉快的一個下午。後面幾天我會再把《三體3》細細咀嚼一遍。不管怎麼說這是兩年多來最好看的一部小說了。俺是一個字兒也寫不出來啦,只盼能多出幾個大劉這樣水準的作家,多幾部《三體》這般水準的作品,不用讓人等的這般辛苦。

《三體》讀後感7

三體這三本書是11月的時候在99買的,從拿到手上到開始看之間可能大概有一個月的時間差,這已經是很短的了,到現在為止,手頭的大約二十本書還沒有看過,三體讀後感。

最早知道三體是從一些書最後附帶的出版社其他書的書目上,但這都是些模糊的印象。而第一次清晰地瞭解到三體是一本科幻小說則是在學校圖書館的雜誌中的廣告上,並且是別的書的廣告。當時就萌生了可以一看的想法,但我這個懶人一般不到特別需要,興趣特別大時不會太主動去接觸。後來越來越多的接觸到這個名字,其在我腦海中盤旋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到超好看開始發行,其中有很多推崇劉慈欣的地方,也有對三體的高度評價,終於,我決定將其收入囊中。

這真是一個無比正確的選擇啊。從我能有一點鑑賞能力開始,不再是所有的小說都傻不拉幾的看完又傻不拉幾的忘掉的時候,就發現有時候對一本書的期望太高,到真正閱讀他的時候,就會產生落差感,不光是為情節,還有內涵。當然這也是近期才發生的,個人的鑑賞能力幾乎是以極低的速度前行的。最近看的天命或是謀殺似水年華,都讓我產生了這種落差感。也不是這些書不好,只是以我來說,總覺得欠缺點什麼。

當然追蔡駿的書,很瘋狂,就是喜歡那種風格,六年下來,或多或少的產生了審美疲勞。但是我敢於去看他所有的書。對於劉慈欣,卻產生了一種畏怯的心理,不敢再去看他其他的書了。也許是怕三體在我心目中的巨集偉建築崩塌,也許是三體帶給我的震撼還在散發著他的餘威。

小時候就對科幻比較有興趣,但是這興趣後來大部分轉移到了懸疑推理上,所買的書基本沒有涉獵過科幻,只是欣賞了一些科幻影視作品,比如星戰系列。看星戰的那些時候,完全沉浸在那樣一個紛繁的星際社會中,不管是絕地武士還是黑武士,不管是人類還是其他品種的生物,都鮮活的出現在眼前。到現在我還想要一個鐳射劍來耍耍。

呃。我貌似跑偏了。這不是要寫對三體的讀後感嗎......

回到三體上來,第一部地球往事比較現實,比較基礎,讀來沒有什麼難以理解的地方,故事是穿插著當代和文革時期來進行的。對於文革時期的大膽想象很精彩,這些象使三體事件順理成章的發展起來,沒有任何的違和感,讀後感《三體讀後感》。對於第一本最最喜歡的就是那個三體遊戲了。“歡迎來到三體世界。”對於三體遊戲的設定很精妙,以玩遊戲的形式解讀出三體世界的生存環境,讓人覺得很有趣味,也便於理解。第一本書結束的時候並沒有太多的涉及到宇宙甚至所有的故事都是在地球上發生的。這時候,我翻開了第二部黑暗森林。

在看第二部的時候應該正是期末考試階段,我硬是從複習時間裡擠出大量時間去看三體,然後在考試前終於把他看完了。當時,這本書的精彩性遠遠大於可能掛科的恐怖性。個人覺得第二部是故事性最強的一部,而故事所發生的地點終於從地平面上升到了太陽系之內。整本書跨越了很長的時間段,書中的主人公也不得不借助冬眠這一手段來維繫悠長的生命。羅輯,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終於出現了,其不光是第二部書的主人公,在第三部中,他也作為一個像是遊戲裡睿智的老者一般的人物出場。在第二部中,最激動人心的部分就是與水滴接觸的那部分了,從那裡一口氣直接看到最後。巨集偉的,史詩般的毀滅,漆黑的絕望,還有絕望中抓住的僅有的希望。這些與前半部的有些荒誕的現實和美好到虛幻的發展結果形成對比,人類文明依然是嬰兒階段的文明,只能在襁褓中無力的掙扎著,他需要奇蹟一般的際遇才能健康成長。這奇蹟幾乎降臨了。第二部中,人類終於明白,宇宙的無邊的黑暗,這就是黑暗森林狀態。

第三部的名字叫做死神永生,這個名字已經暗示了什麼,但直到我看完我才意識到他所暗示的結果。雲天明送了程心一顆星星,這可能是最浪漫的禮物了。故事開始了。程心是三部書中最女性化的角色,之前雖然有葉文潔,但是我覺得葉文潔更像是一個理智的男人。而程心則是完全的女人。在死神永生整個殘酷的故事中,主角受盡了各種心靈上的磨難,血淋淋的宇宙與柔美的女性碰撞出尖銳的火花。第三部中涉及了各種物理學,天文學知識,我基本鏽掉的大腦只能僵硬的接受這些理論,而完全不能理解一二。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已經上升到了地質時間,百億年,轉瞬而過。在這之中,地球文明,三體文明都遭到了打擊而毀滅,這兩個擁有著深深羈絆的世界,終於在宇宙之中不復存在了。縱觀整本書,我最喜歡的兩個地方一個是雲天明帶給地球的三個童話故事,和描述異世界文明清理者的那一部分。對於童話故事的各種神奇精妙,完全被作者所折服,而對於外星文明的描述則帶來一種新奇感。

囉嗦這麼多有的沒的,實在是因為看書之後那些東西天天在腦子中迴旋,一個不小心就嘰裡咕嚕的扯了一堆。撇開三體的科幻來說,其故事性也很高,當然最出彩的還是那無邊無際又符合實際的想象。

看完三體,總覺得這不是一部小說,而是一部史書,人類文明的發展史。

《三體》讀後感8

聽說這部奇書很多次了,一直沒有真正去閱讀,某日聽了一個關於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的講座,其中提到《三體》在國內科幻小說界的地位,也提到該書的精彩之處,但演講者認為該書還是不適合拍成電影,因為其故事鋪墊太長,人物眾多,劇情複雜,短短兩個小時之內很難把故事講清楚,《三體》讀後感(一)。這麼一說我到來了興趣了,下決心拜讀一下這部神作。

想到哪就說哪兒吧,先說我最敏感的一個詞(和我所學專業有關)--思想鋼印,聽上去就充滿硬度的一個詞,在《三體》第二部,這個詞是面壁者(面壁者是人類發現三體危機時,通過分析三體世界生物不會欺騙、不會偽裝和演示的特性,為了逃脫三體世界的監控,以尋求能夠戰勝三體的途徑所挑選的人,面壁者擁有很多自由,有強大的調配資源的能力,但不需要向外界解釋,以表象欺騙三體世界,真實意圖是戰勝三體。)希恩斯發明的,更確切的說,這是一項技術,一項企圖控制人類思維的技術。作為面壁者的希恩斯,假裝要為人類打上對於未來與三體世界的戰爭充滿信心的思想鋼印,造就一支擁有必勝信念的太空軍,當時的情況來看,人類對於未來的星際戰爭缺乏信心,敵人太強大了。看到這兒時我不禁微微一笑,這不就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要乾的活麼?尤其在戰爭年代,這個職業絕對是必要的。

當希恩斯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思想鋼印的想法時,曾遭到大家的反對,是希恩斯是這樣反駁的:"怎麼一提到思想控制,大家都這樣敏感?其實就是在現代社會,思想控制不是一直在發生嗎,從商業廣告到好萊塢文化,都在控制著思想",在希恩斯對於人類危機的迫切性的分析下,聯合國同意了他的思想鋼印計劃,只不過對這項計劃的實施範圍和過程進行了嚴格的限制,讀後感《《三體》讀後感(一)》。

然而當希恩斯關於思想鋼印的驚天大祕密被破壁者(破壁者是來自三體世界的專門破除和揭穿面壁者計劃的人)揭穿之後,人們才發現所謂的信心都是假象,希恩斯本人是一個十足的逃亡注意者,他對未來根本就缺乏信心,所以他給人們打上的思想鋼印看上去是使其獲得信心,實質則相反,只是這種失敗主義的逃亡情緒不會立馬錶現出來。

"思想鋼印"的巧妙設計,讓我對於文學作品的好感大大加深了,這正是哲學本身所缺乏的。無數的理論無數的論證,通過故事性的敘述竟然表現的如此淋漓盡致,而且給人很多空間,更加巧妙的在於,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可以表達任何一種觀點,因為人物的豐滿,這些觀點也會顯得真實。希恩斯對現實中的思想控制那一段,何嘗不是文化工業批判理論的表達,純粹的理論本身有深度,而這樣文學化的表達有厚度,這種厚度來自於一種可理解或者可想象的情景。這是文學創作的優勢,亦是其薄弱之處。理論更多需要讀者自己去挖掘,而不會明顯的呈現,深者見之深,淺者視之淺。雖然劉慈欣在人物刻畫也語言優美程度上確實不那麼出色,但科幻小說的性質本身對這二者就沒有太高的要求。

作者在這裡所描述的思想鋼印必然有很深的哲學意味,首先涉及的肯定是自由問題。對於聯合國大會上其他學者的質疑,是對由於思想自由的捍衛,希恩斯給出現代思想控制的例子,但並沒有說服大家,真正觸動每一個人神經的,是生命受到的威脅,也就是生與死的問題。大家心裡基本上達成了這樣的共識:生命是第一位的,只要能生存下來,思想不自由點也就算了。所以這裡根本上還是生存問題,其實三體第二部通篇都在講生存問題,為了生存,很多原則都可以暫時放棄,只遵循一條生存原則。

然而諷刺的是,冒著思想控制的危險而進行的思想鋼印,輸入人腦的不是必勝的信心,卻是根據希恩斯--這個思想鋼印的創造者--的主觀意願來制定的。多麼巧妙的包裝,掩蓋住了他真實的內心世界。這又契合了文化工業批判理論中對文化工業的一個重要描述--虛偽性。所有的表現都是在為你服務,為你著想,但事實上背後卻藏汙納垢,不知有多少欺世瞞眾的目的。就像現在的大眾文化,美國好萊塢,全都是國家意志的表達,全都是美國人拯救世界的張揚,劇情再離奇最終都不免俗套。

更可怕的是,即便明眼人拆穿了文化工業的虛偽性,總有人會站出來說: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好一個為了你好,如此一來,所有欺騙和虛偽都可以打折這個旗號大行其道,因為我的出發點是好的,我的目的是善的,可笑至極。

《三體》讀後感9

推薦我看這部書的人是我高中時代的同學。所以要談這本書還真的寫寫他。

我們讀高中那個年代已經奧數奧物等各種競賽剛剛萌芽,還處於比較純潔的狀態。那時候學奧數奧物之類的都是學校老師們直接課後糾集一幫子好學生開小灶。然後參加市一級的考試比賽,通過的就集中參加全市最好的老師舉辦的週末集訓。所有這些都是不要花錢的,完全是優勝劣汰的集訓。那時候我比現在強多了,屬於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數學語文化學物理門門都參加競賽。而我那個同學就屬於典型的偏科型的,純物理天才,每次物理考試不是他第一就是我第一,可是其他各門功課都在及格邊緣徘徊的那種。事實證明,偏科的人都是天才,像我這種全面發展的都是庸才。考大學我不出意外進入了名校開始混日子,而他進入了二流的大學開始深造物理學。大學後我繼續讀MBA。而他考入中科院讀研究生。二十年後,我不過是商業社會裡面一個小混混,而他中科院畢業後到義大利搞研究,前年作為理論物理學和研究粒子對撞機方面的專家回國被聘為華東理工和北大的雙重教授,膜拜啊!

就他回國一事我還是很開心的。因為高中時代的教育對物理學一直深感興趣,雖然大學無緣深造,但是一直有看一些物理學理論的書籍,但是苦於朋友圈子裡面沒有這方面的專家,因此有機會見到他總會帶些問題問他。而三體這套書就是他推薦的。

果然,這類硬科幻類的書籍令我愛不釋手,三天看完了三大本書。

這三本書以宇宙為背景在一個巨大的尺度上描寫了文明的走向,並提出了宇宙倫理學的初步框架。其基於現代物理學的各種理論基礎做出的大膽設想也讓人耳目一新。

相信每個人都有仰望星空的時候。那種浩瀚無垠的星空讓我們感受到宇宙的寬廣與深厚。在巨大的時空尺度上,面對宇宙數百億年的存在,及在其存在之前的無知時間,所謂的人類的存在不過短短几萬年,其間真正稱得上文明的不過區區幾百年,渺小如一粒塵埃。而我們人類以幾十年的存在,作為塵埃中的塵埃,卻在思考著宇宙的終極意義。多少代的科學家都在於探求宇宙的終極真理,什麼是宇宙的性質?宇宙及我們從何而來?為什麼宇宙是現在所呈現的狀態?

應該說宇宙物理學還存在著許多的未解之謎。曾經有人認為牛頓物理學已經構築了物理學的完整大廈,後人能做的不過是添磚加瓦。但是關於微觀層面的質疑徹底推翻了顛覆了牛頓物理學的大廈,之後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為基礎建立的理論物理學基礎幾乎完美的統一了物理學在巨集觀和微觀層面的理論。我們一直在追尋物理學的統一,因為我們相信上帝不擲骰子。但是量子力學和不確定性原理破壞了這種統一性,但是正是這樣我們的世界才多姿多彩,正是有著許多的未知才會使得我們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也就是希望。以我個人經驗來看,人類文明真正進入發展打不過區區二百多年的時間,如果就可以窮盡百億光年範圍的宇宙規則反而是不可思議的。

三體的基本理念,是秉承於作為獨立系統的宇宙,其熵是傾向於增加的,而類似智慧生命體這類低熵體的存在是偏離於宇宙規則的。因此,他們通過假象的宇宙倫理學的推理推匯出黑暗森林理論,從而得出文明毀滅的推論去並符合總體熵發散的宇宙規則。其第一部還是一個簡單的萌芽,而第二部已經有了基本的理論體系並命名為“黑暗森林”。至於第三部則將這一理論從二個文明擴大到全宇宙範圍,並更深入的探討了面對外星文明地球文明發展的可能。全文中基於目前已知物理學的奇思妙想的確讓人大開眼界。關於基本粒子的內摺疊的高緯度空間可能發展的二維展開的質子人工智慧。基於超炫理論的高維度空間碎片和三維空間的接觸,基於黑洞視界理論的低光束自我封閉理論等。豐富的想象給出了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在科學發展中比找出正確答案更加重要的是問出正確的問題。無論是基本的方法論還是哲學命題中,正確的問題是一切出發的基本根源。而正確的問題的來源正是基於現實的想象力,我們想象各種可能,並從中找出正確的方向,問出正確的問題,正是這樣我們的文明得以正確的發展。當我們將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相結合,空間和時間一起可以形成一個有限的四維的沒有奇點或邊界的空間時,我們可以解釋大宇宙尺度上的一致性,也可以解釋小尺度上均勻性的偏離,但是如果這樣我們就需要一個造物主。牛頓晚年成為基督教的虔誠信徒,因為他的研究指向第一推動力。愛因斯坦同樣問道“在製造宇宙時上帝有多少選擇性?”它必須是自洽的並且允許複雜到允許研究其本性的文明生物結構的存在。即使真的有造物主,那麼又是誰創造了造物主?近代科學的發展已經過於技術化和數學化了,以至於除了少數專家之外,特別是對於哲學家而言完全不可理解。因此科學家們都忙於“什麼是”的研究,而很少有人來問“為什麼”的問題了。這讓從亞里士多德到康德以來的哲學家的偉大傳統何等的墮落。

最後嘮叨一句關於最近很熱門的各類穿越小說穿越劇,基於目前的物理學理論,時間並不是一個維度,而是一個物質的內秉性因素,如同質量,能量等一樣。而且根據愛因斯坦質能轉換方程,光束只能無限接近而不可超越。而時間的內秉性和光是同質的,這就意味著時間是有箭頭的,只能向前無法向後,我們不可能回到過去。但是如果我們以無限接近光束運動的話,相對於低速參照系我們的時間是停滯的,因此理論上我們可以到達宇宙的盡頭,即可以實現向未來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