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老舍的貓讀後感想心得感悟

校園 閱讀(1.24W)

貓這本書的作者是老舍,他原名舒慶春。貓這本書都有什麼樣的特點呢?讀了這本書,你都有什麼樣的感受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老舍的貓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老舍的貓讀後感想心得感悟
  老舍的貓讀後感篇一

《貓》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名作。作者觀察精細獨道、內容充實飽滿、語言生動有趣,在語言表達上有獨到的魅力。他生動細緻,形象逼真地描述了貓長大後的古怪性格和小時候的淘氣可愛。特別是寫貓的古怪性格用了矛盾對比的方法,充分表現了貓的行為令人難以捉摸。在作者的心裡和筆下,家中的貓就像個既可愛又頑皮的孩子,喜愛之情洋溢在字裡行間。

作者用樸實無華而又生動傳神的語言、貼切形象的比喻和擬人化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寫出了貓的種種惹人喜愛的神態舉止,表達了自己對貓的喜愛之情。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以風趣親切,語言通俗曉暢。課文先講大貓的古怪性格,很有特色。文中寫道,它的性格既老實,又貪玩;既貪玩,又盡職;高興時,比誰都溫柔可親;不高興時,誰都不搭理。既什麼都怕,又十分勇猛。這一部分,採用總分的結構形式。先說“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又具體分了三個方面,舉出例項,來具體講貓性格的古怪。講其性格的每一個特點,作者總是能夠舉出一些貓生活中的例項來,使人覺得描寫真實可信。說貓“老實”,文章中用了“的確有時候很乖。”一方面,肯定了貓的老實,另一方面又點出它“有時候”很乖,為下文講貓“古怪”的性格,埋下了伏筆。“成天睡大覺”、“無憂無慮”、“什麼事兒也不過問”,勾勒出了一個乖乖貓的形象,但是,作者筆鋒一轉,講到貓“貪玩”時,“出走一天一夜”、“任憑誰怎麼呼喚,它也不肯回來。”等語句,又把貓描述的過分的貪玩。如此強烈的對比,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著作者筆鋒的轉換,我們有了解到了貓的另一層性格,雖然貪玩,但是,它確是一直很盡職的貓。“屏息凝視”、“一連幾個鐘頭”、“非把老鼠等出來不可”,這些語句,又為我們描述了一個盡職的貓。作者三轉筆鋒,貓的老實、貪玩、盡職,看似矛盾的三種性格,在貓的身上完美的結合了起來。 第二方面講大花貓高興和不高興的樣子。先講貓高興時“溫柔可親”的樣子。“貓“溫柔可親”表現在它會“蹭你的腿”“讓你給它抓癢”“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這說明作者非常喜愛貓,甚至把貓踩髒稿紙留下的腳印都看作“小梅花”。貓“溫柔可親”還表現在它會叫各種各樣好聽的聲音,也會“咕嚕咕嚕”地給自己解悶。作者用“豐富多腔”、“長短不一”、“粗細各異”、“變化多端”等幾個詞語來形容貓叫喚的聲音,可以看出作者對貓觀察得非常細緻,也表現了作者對貓的喜愛;它不高興時,卻是誰說多少好話都一聲不出。說貓什麼都怕時的“總想躲起來”,與勇猛時的“就是遇見蛇也幹鬥一鬥”,彼此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怎麼能不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在對貓性格的描述中,作者的語言完全不像是在描述一隻貓,而像在描述一個人,一個作者最喜歡的孩子。

小時候的貓更加惹人憐愛。“耍個沒完沒了”、“摔疼了也不哭”、“絕不會責打它”、“生氣勃勃,天真可愛!”這些詞句,哪裡是在描寫一隻貓,分明是在說人嘛!作者抓住了“可愛”、“淘氣”兩個詞,為我們勾勒了小貓的形象。玩線團、玩雞毛、裝桌子、裝門、在花盆裡摔跤、抱著花枝打鞦韆以及所到之處的“枝折花落”,無處不讓人體會到小貓的可愛、淘氣,以及作者對小貓的喜愛之情。

老舍先生寫的《貓》有很多獨到之處,首先是表達了真摯的感情。老舍先生對家裡的貓視同兒女,因此無論是古怪還是淘氣,在他眼裡都是十足的可愛。而且人與貓之間互相信任,和諧相處,創造出一個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實無雕琢的'語言風格。在介紹貓的性格特點時,只是將事實具體地寫出,使貓的形象越來越豐滿,性格越來越鮮明,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老舍的貓讀後感篇二

老舍與〈貓〉》中有許多老舍寫的,被用到課本上的文章,如:《貓》、《母雞》、《趵突泉》、《草原》等。我比較喜歡《趵突泉》。從《趵突泉》這篇文章 中,我瞭解到趵突泉是濟南的三大名勝之一,泉就在城邊不遠,在西門外的橋上便能看見趵突泉流出來的清淺、鮮潔的一溪活水。老舍說假如沒有趵突泉,濟南定會 失去一半的美。趵突泉三個泉口偏西,北邊是條小溪,流向西門。文章還寫了池邊小泉的特點,有的像大魚吐水,有的像一串明珠,有的半天才上來一個水泡,有的 好幾串小碎珠一齊擠上來,比大泉更有趣。

《老舍與〈貓〉》中沒有被用到課文上的作文也很有趣,比如:《馬褲先生》、《駱駝祥子》、《龍鬚溝》、《四世同堂》等。《龍鬚溝》是一篇話劇,《駱駝祥 子》和《四世同堂》都是小說。《馬褲先生》中的馬褲先生的聲音很響,他愛挖鼻孔,老在車廂中叫茶房,令人無法安寧。他還帶了許多行李。即使在睡覺中,他也 會喊茶房,就是沒那麼響。

本書還寫了許多關於老舍的事,拓寬了讀者的視野,比如:老舍的故居,老舍的童年,老舍與相聲的不解之緣,以及以老舍為名的文學獎等等。老舍出生在北京城內 一條窄小的衚衕——“小羊圈”衚衕裡,故居在北京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衚衕19號。老舍的故居是典型的北京二進三合小院,大門坐西朝東。老舍先生喜歡花, 在他的小院中共有100多種花花草草。《方珍珠》、《龍鬚溝》、《茶館》、《西望長安》等26部著作都是在這裡完成的。故居中的還有很多東西都是後來才收 集回來的。這裡變成了老舍紀念館後,1999年2月老舍紀念館正式開館。

《老舍與〈貓〉》這本書真好看,既包含了老舍的許許多多篇文章,還告訴了我們很多關於老舍的故事。

  老舍的貓讀後感篇三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文化審美則是文學教學的支撐點。語文課程是最具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的,她能涵蓋倫理道德、藝術審美、哲學思想等元素,融載道、載情、載史於一體。中學語文教材所選的詩、詞、文、賦、戲曲、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不僅積澱了豐富的文化知識,也積澱了深厚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閱讀它們,就是讓學生穿越時空,和聖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偉大的心靈、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創造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這種優秀文化的薰陶,能夠開闊視野,提高審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對此,我們可以從老舍作品的中找到答案。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描寫了在國破家亡的危急時刻,祁老人一心為自己祝壽,瑞宣也揹著因襲的文化重擔而不能走向戰場,只能彷徨猶豫。老舍的《正紅旗下》則對旗人文化中所表現出的“文化過熱”現象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樊駿先生認為,老舍“主要是從文化角度切入社會現實以至於整個人生的……老舍在作品中特別挖掘人物與生活的豐富複雜的文化內涵,並且通過文化上的‘自我批判’尋求民族新生、履行思想啟蒙的職責。”因而,只從政治角度、社會層面解讀老舍的小說、話劇等文學形式是欠深刻的,最能捕捉到老舍精神實質的應是文化層面,而這也正是文學教學的重要支撐點。

文學作品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載體。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創作主體個性、情采和審美特質的真實反映,是作家人生信仰、價值觀和道德情操的直接顯現,寄寓著他們美好的社會理想和崇高的審美理念。在他們所敘述的跌宕開闔、曲折多變的情節裡,在他們所抒發的愛憎分明、入木三分的議論裡,在他們所著意的精雕細鏤、栩栩如生的描繪里,無不浸透著其鮮活的生命汁液,顯示著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與思索。可以看出,文學教育除了承擔向學生傳授語言文字、文學知識理論和技巧,使之嫻熟地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較有藝術味地傳達個體生命的各種見地的責任之外,更要肩負起對學生靈魂的洗禮和躍升的重任,這也正是我要向名家致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