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道德經》讀書心得體會

校園 閱讀(2.25W)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道德經》讀書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道德經》讀書心得體會

《道德經》讀書心得體會1

自從上了國小以後,學校組織誦讀《道德經》,在誦讀的過程中,我深刻的體會到《道德經》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

《道德經》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本質和本原。表現了老子崇尚自然。第二部分講述了以德為中心的.人生觀。德構成了人們的思想、言論、行為的準則,教我們如何做一個有道德、講文明的好學生。

我最喜歡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段話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應當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

自從誦讀《道德經》以後,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作為一名國小生,我要做一個有道德、懂文明、講禮儀的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長大後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道德經》讀書心得體會2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書——《道德經》,要物體享受就得靠錢,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講究天人合一,神遊太虛,而道德經就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

道德經全書僅五千字,但字字珠璣。就拿第一句話說吧:"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能說出來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義嗎?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個小故事:楚國有一棵大樹叫"朝生",對他來說,四千年只是一個春季。在越國有一隻神龜叫"暮菌",對它來說,四千年不過是幾個時辰而已。但人們卻認為彭祖壽命長,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豈不是壽命極短?如果人們在遠古指天叫"夷",指地為"希",那現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訴我們,名稱是虛無的,不要去強求等級名稱,順其自然不是更好嗎?看,短短一句話,竟可以有如此深奧的道理。

道德經中還記到,老子在寫完道德經交給尹喜,出關之前曾跟尹喜說:"你讀完後,要把道德經全忘了才行。"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應該牢牢記住才對呀!正因為文字把深理束縛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見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為住持卻不識字,但他卻說:"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來指導你看月亮。"的確,文字只是用來襯托深理的。

現在,體會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嗎?

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但它卻看不著,聽不著,聞不著,摸不著。只能用心體會,而道德經便是這麼一本體會道的工具。

《道德經》讀書心得體會3

通讀了老子81章的《道德經》一個特別強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處的智慧高度和對自然的領悟及對人類社會關係的巨集觀視角。對事物發展的辯證和轉化能給出融入自然規律的基本解剖。特別難能可貴的能夠脫離“從眾定勢思維”習慣而獨立地接近於自然。

老子《道德經》另一個廣博在於任何人讀之可以感悟出個體自己領域內的內涵和外延。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讀出自己貼切的答案和個體標準。

老子對自然存在科學、宇宙守恆、人文、國家管理、戰爭、人性、生命、名利、權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獨到精確和細緻的認識。以上是從巨集觀上對《道德經》感受。而在微觀上。

下面對《道德經》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與自己的觀念給出個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名。1章)

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規律,道”可以泛指。如:星系的運動軌道,物質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運動軌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類發展的自然規律。

可道”指出宇宙自然規律的確定性和因果關係。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規律的可以被人類認可和確定的現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類一旦用言語文字來表達就存在著不確定現象。用物理的觀念來分析就可以認為是一種動態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確定。也可以認為是指出人類的有限性而難於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準確的自然動態。

名可名是老子認可了人類思想活動對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名可名”就是人類對一切現象的命名。又用“非常名”區分了人類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非常道”就道出了人類不同參照系下的各種理論體系的存在一種自然存在現象。所以這樣的一對排比句道出了宇宙無常和人類有常的界限。前面簡單的6個字“道可道。

2、無為而無所不為”一膾炙人口的名句。

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違反社會規則的事件時,無為。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無所不為。當然,這裡對“什麼是違反自然和社會規律”無為”事件的判斷是必須具有各種層次的經驗和高度智慧。

就不要隻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種“無為”這種不跳入水裡就是一種經驗的無為”而這種無為會給你生命存在帶來關於該問題的保障,舉一些在自然低層次且簡單的例子;例如:不會游泳。這種保障就是一種變相的無所不為”上面舉的例子是較為簡單而淺顯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據經驗給出相應的各種參差不同層次的無為”和“無所不為”。

3、人法地。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特別是老子在那個時代能夠發現出了所看到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觀。更有對宇宙的存在給出了終極的自然存在觀,這是一句用大小來定性宇宙存在相互包容順序。而不是給出“神造”自我臆測,這也是當時時代難能可貴的自然客觀存在觀念。

還有一句話是人也大”這一句主要是對人類精神偉大的特指,這一章裡。換句話,可以認為,人類的精神思維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戰勝以喪禮處之(31章)

以不戰而勝為上上,老子在強兵反戰與孫子的戰略思想同出一轍。而戰勝以喪禮處之。說明老子對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為之的戰爭策略。

5、道生一。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現代物理的思路與之對應。為何老子認為三生萬物,這一句話裡。說明老子認可這個宇宙是隻有三樣較基本的東西嗎?那麼,尋找這三樣事件與現代物理學對應的什麼?就個人的分析就是運動”空間”自然力”這三樣;可以認為萬物都是這三個事件組織而成的事件,沒有更多於這三樣的東西存在這是對三生萬物的物理分析。

二生三的物理意義。二”就是動”力”這二個事件的存在產生物質的三”三就是萬物。再往上推,從此可以推出。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整體的宇宙,就是這一個宇宙,而宇宙是產生動、力這“二”個現象的根源,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進一步可以認為動力互相轉換是自然存在因果關係。

老子認為,較後。道是宇宙存在基本源頭,也可以認定在自然角度上這個道是指特定的運動軌道。人們對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認為他道,因此把他稱為“道家”其實,對於德,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個主要元素。德產生道和道產生德是互存的兩個基本元素,這也是81章用《道德經》命名的一個主要內涵。與之對應的物理學上的動力學》可以認為道是由德決定的對應於運動軌道是由力產生的物理現象。任何軌道如:導彈的執行軌道,物體的運動軌跡都脫離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決定的因果關係。反過來,力是由運動的道所產生的現象是人類難於直觀覺察到事件。關於這一點,將來的物理學定會給與正確的認識。因此,巨集觀地可以認為道德經可以對應於動力學,這是從物理學方面給與抽象觀測的認定。由於當時動力學沒有得到普遍的認識和推廣,把“德”對應於“力”對於我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學觀或許會有點牽強附會。

社會科學方面,然而。道德更多的指人類社會的基本規範。由於人類更注重於社會問題,因而在社會上指人類遵從的社會公德是一種道。人類道德方面,老子在社會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報怨”更高層次的德”以德報怨”關於這一方面的分析範文有很多的解釋更好,就不在這裡進行更多的瞎扯。

甚至對不確定性、悖論的數學物理關係都能給出抽象的合理分析,另外老子對於宇宙自然的相對性、物極必反、中庸之道、道無常、柔弱剛濟、處事處世、大小上下、重輕強弱等等相對、絕對的分析都能給出較大參照系的分析和包容。這種分析雖然不能給出方程的確定性,然而卻能指出方程的不確定性問題。也就是當時的思維可以直達物理學目前的'較高境界“不確定性原理”。

《道德經》哪個時期,總而言之。甚至在當代仍然不失為一部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直至“天人合一”簡明而客觀的經典著作。

6、"天地不仁。

不以任何參照系和任何道理來闡述“天地”不仁”這樣的思想是擺脫了人類侷限思維和個人情感的10個字。這是一句較高自然觀的句子。

您發現的一切客觀現象就被固化了這一參照系的正確上面,因此,較大的自然現象不應該有參照系。然而有參照系的事實是實證性的結果,換句話說實證的真理必需有參照系。1以什麼為參照物將產生不同的視角效果,這是物理幾何學淺顯的道理。當您選擇參照物或參照系時。

包括所有的數學、物理學、社會學範疇和方程式。因此,2人類對事物的理解一般都是建立在某個參照系下的結論。科學發展的道路上我可以看到人類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到對紅移的錯誤理解,都是參照系統不斷擴大的過程,因此,當人類以宇宙整體為參照系和建立了動力、力動學說時,必然產生宇宙中心的基本學說。

數學上是被稱為悖論的問題。而我宇宙中心依據是根據力來源於宇宙中心的相對運動。當然,3至於我宇宙以外是否存在其它事件是人類不能企及的事件。更多的數學、物理證明在數學與物理的統一之哲學原理》一書上有更詳細的實證性邏輯推導。

《道德經》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簡單的所以《道德經》本身也是簡單的僅僅是老子所包含的參照系是一個較大的參照系而已,甚至可以認為老子是具有無參照系的思想。也就沒有偏見,這正是《道德經》較偉大之所在。無參照系,上面的分析僅僅是一家之言,著重用與當代物理學有一些必然聯絡的視角來分析,使之有以更寬的視角和不同於專業道家的分析來充實<道德經>內涵。至於和各專家有南轅北轍的分析結論也正是。

《道德經》讀書心得體會4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著作。又稱《老子》,被道教作為重要經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此刻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關的處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覺什麼,當真的去結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經歷,才感到哪份如汪洋般的玄奧。

道德經雖不長,卻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學、政治、軍事及人生諸方面都有不少的`論述,自己多少能理解的,能產生感悟的,其實並不多,道德經給我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個"虛"字。就好像數學中的0一樣,講究的是處下,是低調,是一無所有,其實卻意味著∞的存在,有句話叫機會只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虛"便是這樣的一種準備狀態,手上不固執的佔有什麼,才能隨時拿起什麼。當0做為分母時,整個式子的結果便是∞。它告訴我們生活要留有空隙,以持續靈動,就像畫畫留白一樣,一幅畫的成功,不在於它畫出了什麼,而在於它沒畫出什麼,在於它隱含了什麼,同樣,一次人生的珍貴,不再於一個固定的形式,路線,而在於,再於那存在於未來不可琢磨變數,那份能透過自己不斷奮鬥而產生的改變。

諸多經典,若是每一天都翻來覆去的看,縱然熟悉,卻也會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無窮,小別勝新婚。對於道德經,猶有這種感覺。

《道德經》讀書心得體會5

老子的《道德經》,自古以來被視為一部奇書;奇就奇在:沒有人真正讀懂了它,但每一個讀它的人,莊子讀它,將它變成一雙承載大夢的翅膀,遊戲於江海;為什麼這麼多人讀這本書,理解的方向、運用的方式、;答案只有一個:這本書太超前了!;它不僅遠遠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這種現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個老印第安人的故事:;這位走運的老先生讀書報告之《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自古以來被視為一部奇書。它奇在哪裡呢?

奇就奇在:沒有人真正讀懂了它,但每一個讀它的人,都會受到某種影響,都能從中有所收穫。

莊子讀它,將它變成一雙承載大夢的翅膀,遊戲於江海,看空前生後世,"不知蝴蝶夢我,還是我夢蝴蝶"?漢文帝讀它,將它變成一件政治工具,推動大漢朝,開一代盛世。 董仲舒讀它,將它變成一種構架學術大廈的建築材料--他的"新儒學",以儒學為磚,以道學為漿,才得以穩立於世,取"罷黜百家"的.獨尊地位。 東方朔讀它,將它變成一個混跡官場的護身符,"大隱隱於市"。 現代人也讀它,到底讀懂了什麼?派上了什麼用途?從中得到了多少好處?這些問題恐怕要等若干年後才能回答。外國人也讀它,居然滿嘴胡話:假如中國所有的書都要燒掉,只留下一本最有價值的書,這本書將是《道德經》。據西方學者統計,從1816年至今,各種西文版的《道德經》已有250多種,其中德文有64種,英文有83種,法文有33種,如今幾乎每年都有一到兩種新的譯本問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它在世界上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

為什麼這麼多人讀這本書,理解的方向、運用的方式、得到的結果卻千差萬別,甚至截然不同?

答案只有一個:這本書太超前了!

它不僅遠遠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至少還超前一百年。每個人都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從中取其所需,卻沒有人能完全得其精華。

這種現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個老印第安人的故事:

這位走運的老先生,因為發現了大量石油礦藏,一夜暴富。錢多得花不完的他,買了一輛當時最昂貴、最豪華的福特牌轎車。不論天氣如何,他每天都要坐著這輛車去鎮上閒逛一圈。一路上,他或者熱情地跟熟人打招呼,或者靠在後座上閉目養神。奇怪的是,他並沒有僱用司機,當他打盹時車也沒有停下來,但他的車從沒有出過車禍。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是用兩匹識途老馬來拉他的車。

這位老印第安人從未想過學習駕駛技術!

《道德經》也是這樣一輛老印第安人的豪華小車。它能用來幹什麼呢?能用來做一輛馬車;能用來做臨時臥室;能用來做遮陽傘或雨傘;還能用來向人炫耀……千古以來,人們把它所有額外的用途都嘗試過了,就是沒有人把它當成一輛豪華小車來使用。因為它太超前了,誰也不知道它是一輛豪華小車,誰也不懂駕駛技術。

時代到了今天,這輛"豪華小車"已經不算太超前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懂一點"駕駛技術",那麼,何不嘗試著來駕駛這輛"豪華小車"呢?這就是筆者想寫這部書的原因。

雖然筆者水平有限,不能將《道德經》的精華完全發掘出來,"駕駛技術"也很生疏,但至少可以提醒各位:原來老子的《道德經》還有這樣的用途!讀者可用自己的智慧,摸索駕駛技術,並熟練掌握它,以實現人生提速!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百科全書”。有說它是言哲思的,有說它是言智術的,有說它是言兵事的。但它總的是說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經》或可稱《得道經》。《道德經》文約義豐,全書5千餘言,81章,分上下兩篇,上篇稱《道經》,下篇稱《德經》。《道經》講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表達了宇宙和自然的總規律,《德經》說的是處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進退之術,表達了人類的人生觀和道德觀。“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載體,是“道”的體現。《道德經》的智慧源於老子對世情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內容涉及人性修養,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等等,老子思想根本上是經世致用之學。

《道德經》讀書心得體會6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裡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裡,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範圍。

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遊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道德經》讀書心得體會7

我今天把《老子》讀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們分享一下。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是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災難中,努力幸福就快來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為一驕傲就可能變成禍事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來證明他。上學期,因為表現較好,當選了"三好學生",這可是我夢寐以求的結果。然後我太高興了在課堂上自由散漫,結果被老師把"三好學生"和體委都給撤了。自從老師訓了我以後,我就開始努力學習並加勁寫博文,結果竟在校訊通第八屆"書香班級"活動中上得了一個"閱讀之星"的稱號。我現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驕傲,因為"福兮禍之所伏"呀。而這句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方法:得了獎不要驕傲,有了能力不能傷人。

一篇篇"道德經",講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讀它。

《道德經》讀書心得體會8

第一次看道這本書,其實和印象中有很大的落差。在印象中,這本道家第一寶典這麼著也應該是一本厚好幾寸,重十來斤的大部頭。拿到手才發現只有薄薄一本,全文加起來一萬字都不到,翻開來看,雖然有譯文,卻還是像天書一般,晦澀難懂。不過雖然一開始不能看懂什麼,讀起來卻有一股抑揚頓挫的美感。就如"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總覺得有一股淡定的.霸氣。就覺得好像讀完一句就能放出一個法術似的。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著作。又稱《老子》,被道教作為重要經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現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關的處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覺什麼,當真的去結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經歷,才感到哪份如汪洋般的玄奧。

《道德經》讀書心得體會9

我最早接觸老子,是在中學歷史課本中,對老子的印象,可以說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屆讀書會開始了,局領導向我們每一位幹部推薦了《道德經》等書,終於有機會認真拜讀老子的《道德經》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讓我如獲至寶。隨著一頁一頁的翻看閱讀,《道德經》那智慧的靈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閃現。

想起林語堂曾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七年級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確如此,當我掩卷沉思,《道德經》給於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千百年來,人們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時代,物質第一的浪潮無情地衝擊著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講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變得非常物質化和金錢化。對於一名國家公務員來說,如何去面對物質時代的各種誘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個人以為,就是要按照《道德經》一書中所倡導的獨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靜處世,清靜自省,消除貪念,寬以待人,快樂學習、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一、致虛守靜是安於本職工作的根本。

《道德經》十六章雲:致虛極,守靜篤。這句話強調

我一直認為,生活中應少一些浮躁喧囂,多一些筆墨書香。《道德經》是人類文明的精華,它集中體現了真善美的最高標準,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聳入雲的山峰。用心品讀《道德經》是很美的,而恰恰是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處給人以撫慰。讀書學習是我生命的自覺,闡釋聖典《道德經》,讓我能致虛守靜、淨化心靈,使自己在教育教學的領域內盡心盡職,不斷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與成長。

二、讀《道德經》後,讓我悟出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就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了解別人能戰勝別人,更應該瞭解自己有勇氣戰勝自己。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所以老子提出的無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社會規則的事情時,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無所不為,所以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上善若水就是這種無為而為的辯證極致。

除了無為、虛靜,《道德經》裡還有一個樸素的辯證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規律。在老子的眼裡,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長久;唯寡慾,方能無咎,也具有現實意義。他認為過分追求聲色貨利必定會帶來禍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規律,堅持按自然、無為、樸素的和諧發展規律辦事,才能夠利用規律來緩解、協調人類社會的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裡,他有一個很鮮明的闡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以此類推,天下萬物若違背了它的規律,必將受到懲罰。這種辯證法雖不很健全,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前瞻性。當前,現代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實用功利主義的過度膨脹,人們往往強調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質利益的滿足,認為個體的意志高於生命和自然的真,不願意相信自然的邏輯,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後的變質生活,長遠利益受到忽視,結果被自然一次次地還之以顏色,就是一個佐證。

三、愛護好我們的地球家園,踐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們的角度來說,老子所處的時代是剛脫離茹毛飲血的時代,就能對宇宙之中的規律有著如此深刻的認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個有無的論述,可說把世間萬物的從生到死,從出現到毀滅剖析得精闢明瞭。道法自然的見解可說令我們現代人汗顏,幾千年前的人就意識到要順應自然,迴歸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壞自然。而我們現在把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瘡百後才猛地發現提出環保的概念,要去保護補救了,其實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補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為失去的東西很多是無可挽回的,滅絕了的物種也就永遠的消失了!

四、身為國家公務人員,定當竭力為國、為民效忠。

天長,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無私邪⑤?故能成其私。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執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夠長久不息,是因為這是個政府機構執行程式符合民眾的利益,符合道。政府的公務員不是為了自己的貪慾,性慾,食慾,玩樂,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當官,不是他們沒有這些慾望,而是政府的機構沒有這個機會,這些漏洞,讓他們去為所欲為。因此好的政府為優秀的品德好的人提供發揮才能的平臺,讓愚蠢,醜惡,猥瑣的人卻步。這樣的政府往往使公務員將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會出現讓領導先走的場面,這樣的政府才會生生不息。這不正是這個政府的公務員一絲不苟,無私無畏的行為,才能成就這樣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擁護。我覺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貪念。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夠寬以待人。

以上是我讀《道德經》的點滴感悟,《道德經》已儼然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清淨處世,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讀《道德經》吧,它會使你精神不再貧乏,生活不再無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聰慧,使人豐富,使人幸福,使人成為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