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十八洞村的觀後感範文

校園 閱讀(5.21K)

十八洞村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實故事為原型,講述了退伍軍人楊英俊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帶領楊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贏一場扶貧攻堅戰的故事,為大家分享了十八洞村觀後感,歡迎借鑑!

十八洞村的觀後感範文

  十八洞村的觀後感1

10月27日下午,在省法制辦機關黨委的組織安排下,我有幸參加了《十八洞村》的觀影活動。觀影前,就《十八洞村》的內容作過簡單瞭解,期待著一場轟轟烈烈的脫貧之戰。觀影后,鏡頭的樸素反而讓我生出更多感慨。

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實故事為原型,講述了退伍老兵楊英俊當初復員時因眷戀自己的一方水土,因苗歌的餘音縈繞,因守護自己的妻子和呆傻的孫女,而沒有和戰友一起外出打拼,在資源短缺的十八洞村,用祖輩留下來的田地和插秧經驗,經營著務農的故事。當扶貧工作隊進駐該村,楊英俊和幾個堂兄弟家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面對該狀,他們雖心態各異但內心深處都有擺脫貧困的期盼。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楊英俊帶領楊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在完成精神脫貧的同時團結一心地打了一場脫貧攻堅戰。影片鏡頭很樸實,很接地氣,能夠感受到祖輩務農家族的鄉土情和脫貧致富之間的融合,也能感受到影片弘揚的主旋律和傳遞的正能量。

觀影中,自己偷偷抹了好幾次淚,因鏡頭的樸素展現讓我聯想到了自己的家鄉。想來,自己的家鄉也是經歷了一個脫貧的過程。在幾重大山阻隔的一個小村落,生活著一百來戶的苗家人,年輕人都出去打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他們依舊用古老的耕作方式,經營著祖輩大山裡的村落家族。這樣落後的村寨,也是在黨的帶領下,逐步實現思想脫貧,生活脫貧。

或是生為農村人,經歷過貧苦,才會如此感同身受。有時候人們只看到脫貧的結果,而忘了脫貧的過程。脫貧是一個艱難長久的過程,很多時候需要從當地群眾的思想上入手,而僅是這一過程就足夠長久。實質來看,即是當地群眾欲保留世俗傳統的思想與現代化之間還不能很好地融合,而改變當地群眾的想法則需要扶貧工作人員長期的思想工作服務。

不論是十八洞村,還是偏僻落後的村落,在黨的帶領下,在扶貧隊幫助下脫貧致富固然可喜,但需開展脫貧工作的地區依然甚多,任務艱鉅。脫貧攻堅工作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貧困現象的存在,就是此種矛盾的具體體現。攻克脫貧攻堅戰,不僅需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投入更大力量到扶貧工作中,還需高度重視建立扶貧的長效機制。

作為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積最大、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省份,貴州無疑是我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我想,《十八洞村》弘揚的主旋律和傳遞的資訊,可以成為我們省脫貧攻堅工作的借鑑,結合實際,不同型別,對症脫貧。現今的我雖不能為小康貴州作出多麼驚天動地的貢獻,但我仍滿懷信心,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增強自身綜合素質,期盼在未來崗位上能為我省扶貧工作奉獻一份綿薄之力。

  十八洞村的觀後感2

雖然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十八洞》一點也沒有主旋律電影那直露的宣教、生硬的演繹、膚淺的表達,而是讓作品聚焦於人性、人情、人心,通過生動敘述刻畫豐滿的人物,使得故事具有很強的藝術性與觀賞性。

影片首先在攝影上超級棒。航拍下的霧靄蒸騰、群山隱現、層疊梯田、百態草木,畢現奇特的湘西風光美景,看起來來令人悅目。而山間村落人們的稻田耕種、起食飲居等生活日常,被中近景加以細膩呈現,來顯露淳樸苗寨濃郁的人文風情。自然美景與人文貯藏,兩者相輔相成構造出天然親切的畫面,瞬間讓看客忘掉城市的喧囂與紛擾。詩意化的鏡頭語言帶出影片大樸無華的質感,也引導觀眾走進山民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

誰能想到類似田園牧歌般的絕美意境中,竟蘊含強烈的現實主義筆觸。青壯勞力紛紛出外務工,留下的村民經濟狀況不佳。帶著眼鏡的志願者小王前來進行扶貧工作,他與幫扶脫貧的物件們發生了一系列故事。他猶如闖入者般到來,催化著山民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的改變,也間接折射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思維的碰撞與融合。

雄雞報曉的鏡頭在片中多次出現,起到對劇情的間隔斬分的作用。沿著動靜相宜的敘事節奏,人的情緒則被刻畫得如此飽滿自然。片子可貴之處在於人物沒有被限制地拔高和概念化,而是形象很落地,讓人感覺到可親、可近、可感,沒讓作品顯得空乏與蒼白。不幾個被幫扶脫貧的物件各有生活煩惱。楊英連年老孤獨,有著語言障礙,憤懣於女兒小薇嫁給與全村絕交人家的子弟施又成;楊英欄光棍一條,外出採礦失敗,終日在村中游手好閒,為找不到老婆而犯愁;楊金三靠著媳婦外出打工吃軟飯,家有四千金卻一心想要兒子。幾個面對貧困現狀雖心態各異,但都期盼著對命運的改變。而影片依靠情節衝突的遞進來鋪排著劇情。楊英連追打女兒女婿的段落,楊英欄抗拒修路對自己土地佔用的橋段都有著很強的戲劇張力。

相比於這幾個同宗,被動地承受著安貧知命,作為片裡中心人物的楊英俊,無疑顯得光彩照人。這個退伍老兵家有殘疾孫女,卻對命運誓不低頭。他人硬、骨頭硬、脾氣硬,當得知自己被列入扶貧物件之時,強烈的自尊心驅使他採取決然拒絕的態度。直至扶貧員小龍離去之後,方才贏來意識的覺醒,於是帶領同宗兄弟打響脫貧的攻堅戰。楊家兄弟那“愚公移山”似的填土造田,看起來尤為震撼,完成的不只是物質上的脫貧,還有精神上的超越,凸顯不畏艱險的立志 立身 立行,以及美好生活矢志不渝的追求。而王學圻和陳瑾兩個老戲骨的表演,支撐著耐看的故事。前者演繹出楊英俊堅忍不拔的性格,面對困難心硬如鐵,不服輸、不認命,在自立自強中,陳瑾則顯示出妻子麻妹的善良天性與淳樸心靈,醃製起鹹魚有模有樣,對孫女更是愛軟似綿。

故事所蘊含的絕非只是“扶貧”這個單一主題,引發的也不是怎樣才是真正脫貧的深度思考。其實還有更為豐富的內涵。施又成被全村人接納,顯露著對放下昔日恩怨的和解。楊英欄臥倒在被礦物的土地上痛哭,體現著環境破壞的反思、對土地的熱愛與依戀;而楊金三媳婦的歸來,以及那載著座椅的車輛回鄉路,都在彰顯著外出這對精神家園的迴歸。總而言之,影片在弘揚自強不息的正能量之下,做到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十八洞村的觀後感3

根據安排,發改局組織幹部到時代風影城,集體觀看電影《十八洞村》。這部電影緊扣扶貧主題,素材真實,貼近生活工作實際,本人觀後感慨頗深,下面具體談一下觀後感。

影片中的主人翁楊英俊,勤勞踏實,雖然家中溫飽不愁,但是由於小桃花的“老殼”病,家中欠下鉅債,家中老底兒翻了個遍也達不到脫貧標準。但是,在楊英俊“被識別”以後,他認為自己拖了國家後腿,於是焦急如焚、惴惴不安,想方設法的致力脫貧。然而,在現實的'扶貧工作中,很多老百姓因為爭當貧困戶,大打出手,爭得頭破血流,這是典型的“等靠要”思想,是要堅決杜絕根治的頑疾。所謂扶貧先扶志,就是要正確引導老百姓樹立自力更生的意識,在政府系列扶貧政策的惠及下,老百姓憑藉“打鐵還靠本身硬”的主體意識,快速脫貧致富。

影片中的扶貧幹部小王,主動請纓到十八洞村幹扶貧工作。別人說他的想法太過“文藝”,甚至認為留在原來的單位更有機會提拔,直接說他的這種行為是“傻子”的表現,起初的時候,就連楊英俊都說“你有車,你可能跑得更快”,但是,這位年輕幹部沒有被十八洞村的貧困現狀打倒,和楊英俊約定“和窮打一場硬仗”,跑遍田間地頭去考察老稻穀的種植情況,促膝長談的和村裡的村民楊懶作思想工作,希望他讓出耕地供村裡修路,同時勸阻他不要喝“絕交酒”,還身體力行的和村民一道填土還田。他的舉動深深的觸動了我,讓我更加堅定“為官發財,應為兩道”的正確觀念,作為一名國家幹部,就應該淡薄名利,一心為群眾辦好事,解難事。

  十八洞村的觀後感4

什麼是貧窮?貧窮意味著飢餓,意味著生活將會蹣跚步履,貧窮就是缺醫少藥,沒有機會上學也不知道怎樣獲得知識,貧窮就是失業害怕面對未來,貧窮問題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尖銳的社會問題之一。

3月17日,平羅14標組織觀看了電影《十八洞村》,觀影前,我對《十八洞村》的內容做過簡單瞭解,期待著裡面的劇情帶給我中國目前農村生活狀態。

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實故事為原型,講述了退伍老兵楊英俊當初復員時因眷戀自己的一方水土,為了守護自己的妻子和呆傻的孫女,沒有和戰友一起外出打拼,在資源短缺、窮鄉僻壤的十八洞村,用祖輩留下來的田地和插秧經驗,經營著務農的故事。當扶貧工作隊進駐該村,楊英俊和幾個堂兄弟家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他們雖心態各異但內心深處都有擺脫貧困的期盼。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楊英俊帶領楊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在完成精神脫貧的同時團結一心地打了一場脫貧攻堅戰。影片講述的鏡頭的確是很樸實,但卻最能反映當今農村人民生活的一個狀態是無奈、現實、有心而力不足。

還記得看過一個特別有意義的紀錄片——《鄉村裡的中國》,裡面的情節雖然枯燥乏味,但是認真看完之後彷彿能走進他們那種簡單的世界,去感受那種民風樸素憨厚老實的生活。兩部電影其實相似的地方很多,自給自足的生活、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事爭吵不休、過得苦且累、盲目而粗糙,但是我卻覺得這是他們生活原有的的樣子,兩部作品讓我們看到了最真實的鄉村,能切身感受那些個年代的滄桑與進步,可能貧窮在進步的道路上會充滿荊棘,受思想與觀念的束縛,但只要正能量永遠在傳播著,貧窮也將不會是世界最尖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