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蘇教版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

校園 閱讀(2.61W)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在當堂預習“讀、圈、標、劃、問”後又加了一個新的專案——找尋文章中值得你學習的地方。語感好的學生迅速直撲“天陰沉沉的”等環境描寫手法而去,卻也說不出為什麼覺得好。我點撥學生,是不是由這些環境描寫感覺有什麼事要發生?這樣寫是不是對人物、事件的發展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學生在一品讀,咦,好像就是這樣的!

蘇教版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

我又啟發學生,是否看過類似的與環境、人物相關聯的文章。學生們七嘴八舌,有的聯想到《三顧茅廬》中巍巍青山的描寫是對臥龍人物形象的襯托,有的聯想到看到的作文中寫過因做好事而覺得太陽更加燦爛、微風更加和煦(雖說這樣的描寫有些爛,對孩子的發現還是要給予肯定的)。讀寫結合並非一句空話,因為老師教學上的關注,學生才會重視得更多。

作為“通訊”的節選,我找出原文給大家讀了一下,和《大江保衛戰》《在大海中永生》一樣,品讀不刪改的'原文,學生的領悟會更多。

三位人物的話語是對譚千秋老師的側面描寫,對於學生的選材指導來說也是很好的範例。有不少學生敏感地指出:從三個不同人的視角寫出了不同人物眼中的“譚老師”,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