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男孩進化史讀後感

校園 閱讀(2.26W)

昨天剛寫了《一生的學習》讀書筆記,作者主要探討了兩件事,一個是生活的意義,一個是教育,書中大量篇幅將“人們不明白生活的意義,以及生活帶給人們的各種痛苦和困擾”,歸咎於教育的失敗。

男孩進化史讀後感

巧了,今天還在琢磨這個話題,本想晚上靜下心來重新寫個讀後感,結果卻看了最新一期的《三聯生活週刊》,封面故事是“拯救男孩,上海、北京學生成長調查:被抑制的男性優勢”,也討論了兩個主題,一個是“拯救男孩”,一個是當前學校教育抑制了男性優勢。從文章篇幅和討論重點看,同樣是把“被抑制的男性優勢”歸咎於“教育誤區”。

是現代生活方式更適應女性?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模式扼殺了男性?是物競天擇基因的變化?如果性別真的錯亂了,賬該算到誰的頭上?

男孩怎麼了?近10年來,關於“男孩危機”的話題在世界範圍內,以各種不同的表述出現在日常議論、熱門書籍,甚至一些國家教育部門的報告中。

男孩中的“娘娘腔”究竟是男孩的誤區,還是男性的解放,似乎是一個不那麼容易評判的觀念問題。

無論如何,威廉姆·波拉克診斷說:當代的男孩們正在經受著一種通病的折磨,簡單地說這種通病就叫“找不著北”(anomie)。

各國的教育學家對男孩危機的分析,幾乎得出相同的結論說,是現代家庭、學校的教育方式以及流行文化正在毀掉男孩們,使他們深陷於無休止的焦慮中。

現代教育制度,被認為是一種工業化的教育制度,工業化時代的批量生產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決定了現代的學校制度和考試模式。課堂的靜態讀寫是學校的主要教育方式,它幾乎否定了學生獲取知識的其他途徑,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以說為主,那麼男孩大腦比女孩更容易感到厭煩、分心、瞌睡。“在這種教育方式佔上風的年代裡,男孩,學習不佔優勢,在學校長期得不到正面的反饋,他們正在變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和身心疲憊。”

對於中學男孩,體內睪-丸素高出女孩15倍之多,在這種與女孩保持一致的生長環境中,他們的特長得不到發揮,性格發展得不到引導。男孩們對此要麼逃避,要麼服從。逃避的結果表現為自信受挫,服從的結果則壓抑了他們的另一些珍貴的品質和天性。

當然也有很多人懷疑這些統計和分析,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男孩的危機?或是否存在男孩的危機?《時代》週刊援引美國教育部高階分析員薩拉·米德的看法說,如果不跟女孩比,只跟過去比,男孩的成就並沒有下降,而是提高了。美國男孩的整體學習成績在提高,大學在校人數在上升,只是他們進步得不如女生快罷了。不應該以女孩的成功來否定男孩的進步。女孩成功的好故事不應該被轉化成男孩失敗的壞故事。

近10年這一波男孩危機的憂慮在某種程度依然表現出一種對傳統男性的懷念,2007年一本《給男孩的危險讀物》一度位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前列,亞馬遜暢銷書榜的第二位。作者iggulden兄弟中的哥哥曾在倫敦做過英語教師,弟弟在劇場做舞臺監督,他們在這本書裡教給小男孩爬樹、玩七葉樹果實、建造一間樹屋、捉魚、磨石、製作彈弓……他們堅持把強烈的好奇心、勇敢、禮貌、堅忍、嘗試各種挑戰等特徵當做完美男性的品質。當然也為男孩講解英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海盜的黃金年代,也講文學常識,他們列出了“每個男孩都應該知道的”拉丁語句子和7首詩,以及“每個男孩都應該看的”書。這分明實在懷念傳統的英國男孩形象。它不僅要鼓勵男孩的行動能力,也要把男性的注意力從裝飾門面的護膚品和電腦遊戲轉移到野外和社會生活。

以下摘自《尋找上海男孩》 ◎馬戎戎

北京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告訴本刊記者,目前有不少人質疑“拯救男孩”的命題,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依據是目前各行各業的領導崗位依然是男性在佔據,女性並沒有想象中那樣強勢。然而孫雲曉說,現在這個現象是30年前教育的結果,那時的孩子們受的束縛相對少,現在的教育方式的後果,會在30年後體現。

“我們的教育體制實際上是不利於男孩子發展的。”孫雲曉說,“因為怕出事,怕亂。靜文化已經成為許多學校普遍的追求,而這種教育對男孩的傷害是巨大的。血清素的作用之一是自我控制,使人變得理性。男孩的血清素少於女孩子,反映出來的結果就是,女孩比較理性、控制力強、犯錯誤少。相反,男孩的自我控制力往往較差,好冒險,容易衝動。而杏仁核在生理上可以讓人做出類似見義勇為的行為,挺身而出,也可能迅速捲入暴-力和危險行為。男孩子的杏仁核大於女孩,所以男孩先天就容易出問題。”

“我們的教育忽視性別,利女不利男。”孫雲曉認為,獨生子女政策更增加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有人說,獨生子女的父母是在把男孩當女孩養,使中國失去了一代男人。這話說得一針見血。”

“以教育模式而言,中國內地是以升學為主要目標,而不是鼓勵創造。考試要求重複,女性的細緻認真就發揮了優勢,男性的粗枝大葉是不利的。現在連理工科的女生都勝出了。”

“拯救男孩”這樣的命題提出的另外一個背景,是工業文明高度發達:“從發達國家看,目前明顯有男女中性化的趨勢。工業化社會,用電腦,不拼體力,拼大腦。女性大腦發育並不差,而男孩使用電腦並不顯示出他們的優勢。”

“從理論上講,人的發展有兩個方向,第一是親密性,第二是獨立性。母親教育的天然功能是培養孩子的親密性;父親的教育則主要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責任感、約束力。父親在幫助男孩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如果沒有父親的指導和帶領,男孩遭受的挫折常常導致各種暴-力行為和其他的反-社-會行為。所以要解決男孩的教育問題,首要是解決父教問題。”孫雲曉告訴本刊記者。

以下摘自《“85後”男孩的進化史》 ◎陳曉

這是一個不完全的調查樣本。調查物件都生於上世紀80年代末,現在就讀“大三”或“大四”,自稱“85後”。這一代大學男孩,大部分都是在“家庭 學校”這種較簡單的二元結構裡成長起來的。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裡,評價標準不是以性別做區分,而是以學業成績為最重要的評判依據。他們在這個單一標準下享受了約20年的“男女平等”。但臨近走入社會時,他們瞭解到了另一種截然相反的性別角色定位:社會對女性似乎少有要求,男生卻要負擔起所有的社會責任。

作為父母,我們的.目標就是把兒子從不成熟的、反覆無常的少年轉變成誠實而有愛心的男人,他們尊重婦女、忠於婚姻、信守承諾,是果斷有力的領袖、優秀的勞動者、保持著健康的男性氣概。——威廉·波拉克

半個世紀前,男人對於什麼是“男人”有一種樸素而明確的理解——身為男人,必須獨立、堅強、有勇氣、敢於冒險。今天,絕大部分的男孩,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豐厚的物質條件和父母的過度保護麻痺了他們的努力。但成人世界的壓力從沒有減少過,所以他們越來越不願意長大。作為男性的一些基本人格特質沒有在他們身上得到鼓勵和培養,反而在不斷喪失,甚至走向偏執的反面。他們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不知道做一個男人意味著什麼。如果願意,二三十年後,也許他能成為一個男人,但有些男孩永遠不必長大。

現代學校教育系統是這種全球性的男孩危機的根源——在課堂裡“安靜坐著,讀書,寫字,舉手提問,認真做筆記”的教育方式,從本質上就是適合女孩的,而不是男孩的。

100年前,不是每個男孩都要上大學才能成功,做一個好丈夫,一個對社會有用的正派男人。他們可以去工廠,或者當學徒,做生意。但今天,教育變成一個不可逾越的門檻。根據美國2005年的統計,一個年輕男人如果沒上過大學,他的收入不到大學畢業生的一半。他被解僱的風險比大學畢業生高3倍,離婚、犯罪、無家可歸的概率也更大。

一個男人必須有一個目的,為了這個目的不惜犧牲一切,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在人生的某一階段,尤其是青春期,為了適應未來的社會角色,一個男孩需要通過一個比他年長的男性,最好是父親,理解身為男性的意義。父親是男孩學習自制、冷靜、責任的榜樣。父親以100萬種不同的方式提醒男孩,學習對他們人生的重要性,引導他們將天性裡的攻擊性、競爭性和冒險性,找到更富有意義的出口。一個理想的父親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告訴男孩,什麼是真正的男人,什麼是真正的男性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