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教育家之路優秀讀後感想心得感悟

校園 閱讀(3.02W)

讀後感是屬於議論文範疇的一種重要文體,寫作難度大於一般性議論文,也是國中學生較難把握和寫好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教育家之路讀後感,僅供參考。

教育家之路優秀讀後感想心得感悟

  教育家之路讀後感【篇一】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紹興人,民主主義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數度赴德國和法國留學、考察,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化史,為他致力於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論基礎。曾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人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他為發展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建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貢獻,堪稱“學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並舉的教育方針和“尚自然”、“展個性”的兒童教育主張。他試圖通過貧兒院的試驗和推廣,逐步以學前兒童公共教育替代當時的家庭教育,最終實現學前兒童公育的理想。他是我國近現代美育的倡導者,主張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實施美育,設想通過胎教院、育嬰院、幼稚園三級機構實施學前兒童美育:把胎教作為美育的起點;讓嬰兒及其母親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藝術美構成的環境之中;認為幼稚園的美育一方面通過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專題”進行,另一方面則要充分利用其他課內涵的美育因素,如“計算、說話,也要從排列上、音調上迎合它們的美感,不可枯燥的演算法與語法。”教育論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選》、《蔡元培教育論著選》等。

蔡元培培植家鄉青年不遺餘力,先後主辦過紹郡中西學堂、紹興府學堂、越郡公學、明道女校,曾任稽山中學名譽校董。紹興城區筆飛弄有蔡元培故居,今建為紀念館,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新建“元培國小”、“元培中學”以示紀念。遺著輯有《蔡元培全集》。《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有錄。(中共紹興縣委宣傳部供稿)

蔡元培是20世紀國中國資本主義教育制度的創者。他明確提出廢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導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為急務,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世界觀教育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樑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初步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新教育體制。

蔡元培的教育實踐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大學的性質在於研究高深學問。他提倡學術自由,科學民主。主張學與術分校,文與理通科。將“學年制”改為“學分制”,實行“選科制”,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精簡課程,力主自學,校內實行學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這些主張和措施,在北京大學推行之後,影響全國,以至有人稱他為自由主義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視勞動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學辦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創辦愛國女校。蔡元培對近現代中國教育、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主要是:

1 .自蔡元培始,中國才形成了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體系和教育制度。

2.他的“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的主張,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3.為中華民族保護了一批思想先進、才華出眾的學者。

  教育家之路讀後感【篇二】

我認真學習了《教育家之路》一書,感受到很多教師的快樂,來自學生。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學相長”、“誨人不倦”為樂,終於讓他的“仁政”思想得以傳承;孟子以“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為原則,因材施教,終於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為理念,學以致用,鍥而不捨;韓愈以“業精於勤”、“師意不師辭”為宗旨,著《師說》,駁“道統”;還有柏拉圖用“音樂是求心靈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寫了著名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從“理論理性”的學說出發,提出了“文雅”之說;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更是內容豐富,高瞻遠矚;而杜威的學說“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更加前衛;蘇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靈的藝術”。還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鎮西、魏書生等等。這些教育家,他們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與發現,讓他們獲得了最大的成功與快樂,而這正是他們走近學生所獲得的碩果。

讀了這些理論著作以後,通過對這些經驗的借鑑,使我更自信,去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尋找與學生交流與溝通的橋樑,從而把學生的純真的心靈開啟……

  教育家之路讀後感【篇三】

用糾結這個詞來形容當今的教育不足為過。是逼著學還是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成為老師們最苦惱的選擇。

作為老師同時又作為家長的我,更是被這個問題折磨得頭疼。自己的孩子馬上要升高中,然而缺乏自覺學習意識的他,上了高中之後,離開了天天看著他的老師和家長,他還能夠努力學習嗎?那些從初會考到高中之後,因為遠離父母管束而成績跟不上的孩子似乎越來越多呀。還有數量更多的當今的大學生們,以為到了大學之後再也不用學習,他們在大學裡多數時間用來上網玩遊戲或是花費大把的時間用來談戀愛。美好的青春時光悄悄流逝。我的孩子是不是也會這樣?我現在教的這些學生會不會也這樣?“大膽放手讓他們自己管自己吧!”當我大聲這樣喊出來這句話,話音還未落,同事們幾乎是齊聲吶喊:“不行!那樣的話他們考不上高中怎麼辦? ”是啊,誰敢冒這個險?考不上就要拿一萬塊呀!有錢人不在乎,可是我這個窮老師在乎啊。關鍵是學校也不允許對學生大膽放手。雖然校長在大會上強調過不要加班加點,到點就讓孩子回家。但是私下裡找班主任談話時一再強調:不看著,孩子們就不學,要出成績該看還得看。 當今的教育就是這樣矛盾:一方面大力宣傳要搞素質教育,提倡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另一方面只用一套考試卷就評價了學生的受教育程度。老師們使出渾身解數要讓孩子考出好成績。因為如若不然,班主任的面子、校長的面子沒有了不說,學校的聲譽也沒了。所以,可憐的孩子們可就慘了:音樂美術幾乎被語數外全佔用,更別提什麼心理健康課和勞技課了;體育課要求每週上三節,而實際只上兩節;早自習、午自習、晚自習牢牢地把孩子們固定在班級裡。孩子們別無選擇,只有學呀學。這是哪門子的素質教育?

其實,只有在我們這樣的小山溝裡,還在把教育往應試的死衚衕裡搞。大中型城市裡早已把素質教育落到了實處。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城市, 經過了15 年的實踐證明,“素質教育”優於“應試教育”。教育的內涵是強化學生基礎素質的培養,即強化學生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基礎。為了改變家長,老師們唯“分數”是瞻的觀念,逐步改變會考大學聯考中分數決定一切的制度,目前武漢等地已經對學生的會考給予了新的評價標準,將“分數制”改為了“等級制”,也即將國中畢業生學業考試成績轉換成等級並賦值,結合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共同作為錄取依據。充分地強調了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重視。那麼是不是孩子的素質提高了,分數就會落下了呢?東南大學曾經開展過一項實驗,將大學新生從入校時候起,制定若干考核標準,這些標準多數是分數之外的,按A 、B 、C 類進行滾動競爭,輔之以豐厚的獎學金予以獎勵。幾年下來,一個有趣的現象出現了:從C 類升至B 類,乃至A 類的多為來自城裡的大學聯考分數不高的同學,而從A 類、B 類降至C 類的多為來自農村、大學聯考分數較高的同學。不少高校專家說,考分高低說明不了多大問題,素質全面、眼界開闊的學生後勁更足。學生素質的提高是我國人才培養的基礎。但是,我們在遠離大都市的`小山村,對這種愚蠢得不能再愚蠢的教育模式真是無可奈何。

還好,今天翻開《教育家之路》這本書,從頭翻到尾,發現從魏書生身上,我們似乎看到了解決“素質”與“應試”之間的矛盾的希望。本人對魏書生早有耳聞。通過讀《教育家之路》之路里對魏書生的介紹,使我對他的教育教學方法有了進一步認識:

先看他的教學方面所採用的方法:其實魏書生的辦法很簡單,他認為“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學生著想,和他們一起想辦法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和學生一起進步,一起享受成功的快樂!”因此他經常與學生商量教什麼、怎樣教。他在 70 年代就採取的這種做法不正是我們現在大力宣揚和提倡的“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思想嗎?學生的自覺學習的能力正是通過讓他們自己做主才培養出來的。相反,如果老師把一切都計劃好了逼著學生做這做那,學生永遠處於被動的地位,沒機會更沒時間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時間被老師佔有,機會被老師喪失!魏書生的辦法取得的成績很顯著,他所教的語文升學平均成績高出重點中學的 7 、 8 分。

再看他管理班級的方法:魏書生管理班級的方法同樣是讓學生自己管自己。把權力下放給學生,採取民主管理的班級管理制度。這中做法充分體現出魏書生對學生的理解與尊重。學生們在這樣的民主的氣氛裡能感到自身的價值所在,成功帶來的快樂讓他們有一種滿足感。學生的感覺幸福,自然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班級體的生活中。

由魏書生成功教書育人的例子,讓我們意識到:既然我們無法改變應試的教育制度,我們就必須“夾縫中求生存”,即搞素質教育,又不耽誤應試。其實只要掌握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把不該佔用的音體美勞等課時還給學生,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同時,考試成績不會落後於只抓學習忽略其它的教學方式。“填鴨式滿堂灌”,並且全天候上只上語數外等考試科目的老一套教學方法,只能把學生變成學習的機器,學生時時刻刻都感覺是被壓迫者,哪還會有快樂可言,更不會有成功的體驗。對學生的自學能力簡直就是一種扼殺,對他們將來的持續發展極為不利。

從魏書生的教書育人的方法上我們意識到:要想讓孩子形成自覺學習的習慣,老師就應該創造培養這種習慣的機會,大膽把課堂還給學生。有些老師不願意接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一方面是因為習慣了舊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是擔心學生自學會浪費時間,知識點學得不全面。實踐證明這種擔心完全是多餘的。有一句英語諺語說: Tell me and I’ll me and I may not remenber me try and I’ll understand. 就拿現在本人所任的九年級的複習課為例吧。當前我們進行的是第一輪複習,要求把教材的每一單元都複習一遍。如果按照老的方法老一套方法來複習,即老師面面俱到地把教材的每一句話都講一遍,黑板上滿滿一黑板筆記,學生邊聽邊記。其情景就像媽媽拿著飯勺在一勺一勺的喂孩子吃飯:媽媽喂一勺,孩子吃一口。都九年級了,還把學生當做長不大的小孩子,學生只能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至於能否很好的吸收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完全成為未知數。

本人上課時發現:只要我在那裡長篇大論講個沒玩時,自以為知識點講得很細緻,結果到檢測時發現學生居然沒掌握。因此,我改變了以往的複習方法。我的做法是先讓給學生讀課文、背課文,然後讓他們運用文中的知識點造句子,儘量不讓他們乾乾巴巴的只背單詞,最後讓他們兩人合作互相檢查所掌握的句子。這樣的做法完全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老師的角色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幫手。連續教了這幾年的九年級,我都是運用這種方法來做的。一開始的時候學生有些不適應,認為老師不負責,做筆記做得少,慢慢他們就適應了,最後的會考成績比起老一套方法的確有大幅度的提高。

看過《 127 小時》這部電影的人都知道美國登山愛好者阿倫 · 拉斯頓在猶他州一座峽谷攀巖時,因右臂被石頭壓住被困 5 天 5 夜,為了逃生,他強忍劇痛,用小刀從肘部將右前臂硬生生切斷得以生還。我們的老師們雖然面臨的就是這種進退兩難的教育境地,但是為了找一條出路不需要我們犧牲前臂。我們需要的只是換一換我們的思想而已。

誠懇建議各位老師們克服急躁的情緒,拋棄急功近利的私心,從為了孩子的未來出發,放遠視線,開拓思想,多向陶行知、魏書生這樣的教育家們身上汲取寶貴的經驗,提高教學水平,改進教學方法,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