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三毛讀後感

校園 閱讀(3.08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毛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毛讀後感
三毛讀後感1

讀一本書,愛一個人。

讀過她的《撒哈拉的沙漠》,有幸也領略幾分沙漠的奇觀,可愛的愛人荷西和她待人真誠的態度。

當然,真正令我為之動容的絕不是她細膩的文筆,我深深所喜歡的,是她的靈魂。她有一個自由的靈魂,又有一顆八面玲瓏,十分剔透的心。這是令我羨慕不已的。

讀她的每句話,都能找到與自己的靈魂相契合的地方,都能讓我們引發共鳴。

周遊五十多個國家,造就了她對每一種人生的感悟。

提筆即來的,無不是她的經驗所致,“我們不肯探究自己本身的價值,我們看重他人在自己的生命中的參與。於是,孤獨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們惶恐不安。”平和的語言,卻將我們所謂的彷徨毫不猶豫的撕開,將事實暴露在我們面前,逼迫我們面對事實,反倒有了一種解脫的感覺。

我們每個人都能從其中找到自己的相似點。

而我所向往的她的靈魂的存在,絕不是一蹴而就的。熱愛自由,拿得起,放得下。是環境惡劣的撒哈拉沙漠苦中作樂,是敢於堅持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愛什麼去做什麼,這份果決與勇氣都不是我所具有的。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三毛在家裡食物匱乏時仍然能滿足自己精神上的追求,買一束價格低廉的白花裝飾自己的家。她迫切的跟著生活的腳步緊趕慢趕,生怕錯過了什麼。最終,她還是錯過了愛人荷西。從此人生鬱鬱寡歡。

她和親人曾提起,“我想死去。人生太無聊了。我最愛的人已經走了,我這輩子想做的事情都做完了。你看我去旅行,世界都被我走遍了,我這輩子過得比別人三輩子都多。我覺得夠了。我覺得夠了。”

我很羨慕她,處在一種安之若素的斷舍離狀態中,做完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安然的與世界告別。

只有多讀書,才會有想出去看看的念頭。我也想像三毛一樣,去不一樣的世界看一看。

希望未來的我,可以成為一個不虛偽,不矯情的普通學者。讀《三毛流浪記》有感 過去我讀過一本書,書的名字是《三毛流浪記》,作者是張樂平。我是懷著激動的心情讀完了這本書的。

三毛是個孤兒,他沒有真正的家,只能四處流浪,以乞討為生,晚上只能睡在街上。如果討不到東西,那隻能整天都餓著肚子了。不僅這樣,他還經常受到別人的欺負,身上到處都是傷疤。

而我們現在的生活卻不一樣了。就說我吧,我從小就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爸爸媽媽把我照顧得很好,什麼都為我考慮到了,我要什麼就有什麼。就是這樣,我還經常發小姐脾氣,弄得大家都不高興。現在想來,我是多麼的不應該呀。

看看流浪兒三毛,他的生活是那麼的悲慘!他小小的年紀就要靠打工來維持生活。我現在的生活和三毛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冬天到了,媽媽早就為我準備了厚厚的毛衣,而三毛沒有衣服穿;晚上,我睡在柔軟的被窩裡,三毛沒有地方住;我不僅吃得好,還經常還口味,三毛經常沒有吃的;我天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學習知識,三毛不能上學……這麼一比較,讓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應該珍惜我所擁有的一切。

三毛讀後感2

用了兩週的時間看了三毛的三本書,原因:某天夢到三毛,具體的沒有情節,只是想到了這個人,以前是不看三毛,不看張愛玲的,不知道為什麼總把這兩個人聯絡在一起,看張愛玲的《傾城》也是因為老師推薦,為之糾結感動固有,但沒有動容。看的三毛的第一本書是《稻草人手記》,從序言開始就完全被吸引,一直在床上躺著看從上午九點多一直看到下午兩點多,看完最後一個領養的小男孩的故事淚流滿面。好書就是讓人放不下手,必須看完才心甘。

《溫柔的夜》是前天看的,又是一個週末,又是醒來看到起床,又是過了兩個飯點,看完以後渾身舒暢!

中間一篇是《餃子大王》,看的時候看得我分泌了好多口水,想起了我媽媽包的餃子,餃子是一種特別有家的感覺的食物,三毛的表哥的餃子讓三毛在異國感受到了家人的溫暖,每次在外面過節我都想媽媽包的餃子。

“我哪裡是為誰做這些事情呢,我不過是在享受我的生命,拿餃子當玩具,扮了一桌童年時便夢想著的貨真價實的家家酒罷了。”這是三毛的餃子。這麼一比較,我便是不知不覺中消耗了我媽媽生命中許多她本應享受的東西。

這本書印象最深的是《相逢何必曾相識》中那個叫莫里的日本人。莫里完全符合我想象中日本人的形象,嚴肅、認真、溫情、堅強、剛愎自用,骨子裡還有點小浪漫。(在這個特殊的時候是不是不應該這麼說日本人,看得村上書《挪威的森林》中的渡邊君,看“入殮師”中的男主人公都是這樣的性格)我們只談文學中的人物,不談政治!只談風月,不談國事!免得傷感情。

三毛因為“石頭”暫時淡忘了這個朋友,後來猛然發現莫里的經歷後後悔不已。殊不知這個莫里朋友早就給了他們很大的信任,莫里那會兒應該很無助難過吧。然而過後不論怎麼做,曾經的信任和熱絡也回不來了。

我們總是很輕易的認識一些人,沒有深交就憑一時印象覺得這人不錯,可以成為很好的朋友。可是過後又因為自己或環境別的什麼的原因不能好好地繼續這段友誼,很久之後想起來也會因為長久的不聯絡不敢再去打擾,就因此失去了一個也許可以成為好朋友的人。有時候這種事情多了,認定生活中兩個人之間不必要的熱絡是不需要的,一切隨緣,如果可以,兩人之間總會有羈絆聯絡在一起的。

深藍色的夜空裡,總會有一顆星星向你眨眼的。

溫柔這個詞總讓我想起上善若水,三毛說荷西是一個“心如皎月,身如冬日暖陽”的人,在我心裡三毛就是個上善若水的人,看似不爭,卻又不知不覺中把她的美好品格侵入每個人的心裡。這樣的人,怎能讓人不愛。

溫柔的夜,因為這樣一個溫柔的人。

三毛讀後感3

三毛是我最喜歡的一位作家,喜歡她的人生,喜歡她的作為,喜歡她的追求與心情,從而有種羨慕的情緒,知道自己心靈空虛太多,決心努力去彌補。

《聖經》上說,“你看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天父尚且看顧他們,你們做人的,為什麼總憂慮明天呢?一天的憂慮一天擔就夠了。”

——三毛《五月花》倚欄軒文學網

“請你告訴我——為什麼,為什麼,這世上有那麼多寂寞的人啊---”。夜,像一張毯子,溫柔地向我覆蓋上來。

----三毛《溫柔的夜》

文章中的一個個小故事,或許是三毛的真實經歷,或許是三毛的心理想象。但不管怎樣,每一篇作品都透著三毛對人的看法,對人生的啟迪和概括,並且是那麼恰如其分。每讀一篇,我的心情都會靜謐起來,儘管情節也有曲折趺宕,但三毛語言的特色,總不至於讓我有大起大落的.心理起伏。遊離其中,就彷彿來到漫山遍野的花叢當中,有一條小路,漫步邁向前方,兩旁飄溢著花的芬芳。走著走著,眼前突然閃出一個大花園,頓時讓人豁然開朗,心境明亮。沉浸在這樣的情景當中,總是有所期待,想象著三毛對這件事又會有什麼樣的精闢哲理。

其實,吸引我讀下去的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化身真實中的三毛,去遊覽、去經歷五彩斑斕的生活路程,去感悟、去體驗豐富多采的酸甜心路。一直很崇拜那些飛來飛去的人,當然也喜歡讀他們關於在路上的書籍作品。三毛就是這樣一個作家。一箇中國女孩,年紀輕輕就留美遊歐,後來還讓人吃驚地嫁給一個大鬍子的西班牙人。可結婚五年,荷西就意外去世,這使三毛的心靈受到嚴重創傷。有句話說,“每個不幸的東西,都讓我心靈顫動。”我喜歡三毛的作品,卻不是因為憐惜,而是因為崇拜。

三毛告訴我們,不可以傷感呀,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即使千里搭長棚。當然,最有趣的是街上走過的形形色色的路人——一種好風景,心裡好似一條幹枯的河正被一道清流穿過似的歡悅起來,在靈魂裡多了一份他人沒有的真和誠。

閱讀中我發現,三毛的心理反應竟和我出奇的相似(或許這也是每一個忠實讀者的感覺)。這是人性的善良還是性格的懦弱?我不去追究,只想靜靜地體會。畢竟,意識是我自己的,誰也奪不去,誰也左右不了。就如三毛做的一樣:心靈上受到虧欠,一輩子也不安心,世俗的東西又算得了什麼。

三毛作品,給了我太多感悟,人活著,大禮不辭小讓,大行不拘細謹,她做到了;寬厚待人,樂於施捨,不計回報,樂觀生活,她做到了;巨大的精神支柱倒塌了,但為了世上視兒如命的父親母親,她堅強活著,即便要忍受無以言表的痛與煎熬,她也要活者,因為父母親對她同樣重要!要真正做到像她這樣的人,談何容易?現代社會又有幾個如此之人?卻未料想,我一直讀著的三毛,竟真是這樣的人。那絕不是兒女情長、嬌柔做作,她是君子,她是有氣度、有氣魄的大人物!茫茫人生路,有三毛陪伴,我不會寂寞。

三毛讀後感4

記得阿拉伯語對"撒哈拉"的解讀是"大荒漠":廣闊、孤寂、貧窮與落後。可翻開書籍,咀嚼著三毛的《沙漠中的飯店》《白手發跡》《懸壺濟世》等18個故事,感受到的並非像阿拉伯語解讀的同樣,字裡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特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著土偶情,如同走進一幅佈滿異國風情的畫卷。這一切更讓我心馳神往,竟然孕育發生一種踏著三毛足跡重遊的強烈衝動。

濃情穿梭頻繁在三毛清爽、細膩而風致的文字裡,一種情素在縈繞,一種愛意在流淌,一種震撼心魄的人性美起頭浸潤…

三毛是個深切留念沙漠生活的女孩,貧瘠廣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佈滿了無窮的誘惑。她勇敢地拋棄了繁華的都市生活來到大沙漠,迎迓她的是黃沙滾滾、風聲嗚咽的很壞環境,水源奇缺、物質匱乏。還有那置於大墳場的破舊含沙很多的土房:狹窄簡陋,沒有傢俱,沒有床,頂上還有一個大窟窿…,可是這一切難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頭扎進去,甚至將生擲中最神聖、最憧憬的結婚儀式也"搬"到了沙漠。

在艱難的日期裡,她和荷西動手設計房子,買白灰水泥糊牆、補窗戶,用裝棺材的外箱改做傢俱,到樂瑟場拾汽車外胎自做"鳥巢"式的坐墊,巧用鐵皮和玻璃自制風燈,用沙漠麻布縫製彩色條紋窗簾…,積極樂觀地一步步建設著佈滿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說"在一年以後,已成了一個真正藝術的宮殿"。

與此同時,三毛也盡一切可能走進浩瀚的沙漠探尋她真正的面目,她用相機拍下極偏僻地域遊放牧牲畜的人的共同體的生活,隨身攜帶帶著藥箱為貧窮落後的撒哈拉威人義務診治,並將日用品等送給當地的人們…作為第一位進入某種環境大荒漠的東方女性,她以東方女性不常見的灑脫和詼諧,以神州人特有的廣博與俠義的精神傳播著現代文明。

同時,她也以現代文明的角度寓目古老文明與沙漠舊俗,並生動地記錄著她在沙漠的所見所聞所感。她在《沙漠觀浴記》描述了撒哈拉人的邋遢、奇異生活習俗。因為沙漠缺水,她們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聞所未聞,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汙痕,還用海水灌腸,讓人真實地感受到沙漠環境的很壞與生活方式的落後,也為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

三毛就是這樣以潑天勇氣和靈懂事情的道理慧行走在沙漠裡,留下了一個個生動、浪漫、離奇的故事。她如同開在沙漠裡的繁花,到處綻放美麗,將生命高高高舉起在塵俗之上,那份濃濃的愛流淌在沙漠裡…

三毛讀後感5

如果有來生我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

她打沙漠歸來,轉身,一世風華便在時光的墨色裡盛開耀目如初的花兒。

如若有一天,打紅塵的某個街巷走過的你,遇到這樣一個女子。她身材高挑,散著過肩的柔發,帶著一種繁華落盡的滄桑。她深邃的眼眸流淌著,一股決然淡漠的味道,一種意興闌珊的美麗。那麼,請記得,她的名字叫三毛。

攜一抹月光,走進沙漠深處,尋匿沙漠前世的記憶。有那樣一個人,願意用他的一生陪她來流浪,陪她一起面對塵世風沙,卻又讓她用一生來忘記,那個男子叫荷西。

他們曾用六年時間錯過,又用七年時間來擁有。

你是錦瑟,我為流年。

記憶如花種,在時間流水的滋潤下,開出了迷人的花,穿越歷史的水墨畫,一幕幕又清晰浮現:窗外,琥珀色的夕陽被黑暗一點點撕開了缺口。馬德里的夜空,像被洗過一樣乾淨,澄澈。當三毛走進荷西的房間,被震撼了—— “我抬頭一看, 整面牆上都貼滿了我發了黃的放大黑白照片。照片上,剪短髮的我正印在百葉窗透過來的一道道的光紋下。看了那一張張照片,我沉默了很久……”六年後,荷西真的長大了,他告訴三毛,這世上他此生唯一執著的事就是對三毛永不變心的愛。只是,三毛終究不肯那麼快,許諾明天給那個愛她到骨子裡的西班牙男孩。她暫時還不想結婚,因為她內心深處還藏著她前世的鄉愁,那就是去與西班牙有一水之隔的撒哈拉沙漠住上一年半載,甚至更久。而荷西的理想卻是可以遠航到希臘的愛琴海,此生除了三毛,唯有大海,讓荷西眷戀不捨。

撒哈拉沙漠與愛琴海,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景,卻有著相同的境界。他們竟都是這般相似, 熱愛自由,不願和塵世輕易妥協,喜歡去追尋遠古的文明。荷西情願割捨掉古希臘海的風情來守護他的愛情,這就是荷西,一個甘願為了愛情去沙漠承受風沙苦楚的男人。也就是這樣一個男人,給了三毛靈感與安寧。

“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邊,只有跟你結婚,要不然,我的心永遠不能減去這份痛楚的感覺。我們夏天在沙漠結婚好嗎?我在沙漠等你。”摩挲著荷西的來信,我想那時三毛的眼眸中一定有淚光在閃爍。荷西,那個默默收拾行囊的男子,先去了沙漠,急於安定的他,只為了等三毛到來時,可以好好照顧她。三個月,遲來的三毛打量著忍受著沙漠生活的荷西,頭髮和鬍子都佈滿了黃沙,嘴脣乾裂,雙手粗糙。那是荷西默默無悔的執著與付出,願意從十八歲起就為她守護,為她痴心不改。

他們曾用六年時間錯過,又用七年時間來擁有,後來,再用一生時間來等待和守候。

你為錦瑟,我為流年。在掩埋著的時光裡,我們最終用永遠去守護心底的那個人,生生世世。

三毛讀後感6

《三毛流浪記》這本書讓我感到三毛很可憐,三毛是一個可憐的孤兒,他孤苦伶仃,四處流浪,過著飢寒交迫的日子。他見小羊有母羊疼愛,小雞有母雞照顧,小狗有母狗餵養,可是他卻什麼都沒有,他傷心極了。他在舊社會四處流浪,他把垃圾車當成床,把報紙當成被子,把溫暖的太陽當成爸爸,把純潔的月亮當成媽媽。三毛來到烤鴨店,沒有錢只能看不能吃,餓了就把腰帶繫緊,有時三毛還被富人家的孩子欺負,他們在三毛跟前吃烤鴨,讓三毛直流口水。三毛沒有錢買果汁,就把橘子泡在水裡喝。三毛嚐盡了我們無法想像的苦,如果我過他那樣的生活,我一天也活不下去了,我真佩服三毛的堅強。他聽說上海有吃的,有玩的。於是他就想盡辦法來到了上海,卻見街頭一片混亂,哪裡有飯吃呢?可憐的三毛,在北風呼嘯的冬天只能穿一件單薄、破舊的衣裳,冷得瑟瑟發抖。富人家裡大擺宴席,山珍海味,酒足飯飽,而一牆之隔的外面牆角的三毛,卻飢寒交迫,無家可歸。這使我想起我們現在有吃有穿,豐衣足食,記得小時候有一天我想穿那件昨天剛買的新衣服,媽媽說:“還是穿別的吧!”我不聽,硬要穿那件衣服去上幼兒園。中午放學,我想去外面的一家飯館吃飯,媽媽說:“家裡有飯,不出去吃了”。

我不聽,非要出去吃,還怪媽媽對我不好。媽媽沒有辦法,只能帶我出去,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和三毛比一比我真覺得害羞。為了生活,三毛做過很多事,比如:學藝,擦鞋,拉車等,可是都做不長,還常被人打罵,被人欺負。有一次,三毛給一位時髦的女郎扇扇時,熱得滿頭大汗,一不小心把汗水濺到女郎身上,女郎轉過身來一巴掌把三毛打得眼冒金星,這樣的欺負,三毛幾乎每天都會遇到,每次看到這些圖片,我就覺得這些欺負三毛的人太可惡了,沒有一點良心。他是個堅強、樂觀的好孩子。雖然沒幾個人疼愛他,但是有人需要幫助時,他還是會伸出援助之手。有一次,小明摘橋旁的小花,一不小心掉到河裡,一旁的三毛見了毫不猶豫地跳下河去,把小明救了上來。一位年輕人把一位長著白鬍子的老爺爺推倒了,三毛見了連忙把老人扶起,坐到馬路邊,把他好不容易得來的燒餅分給了老人一半,另一半餅三毛才吃了一口,發現老人已經全部吃掉了,三毛想了想,把他僅有的一半燒餅也給了老人,之後三毛卻餓著肚皮走了。

一個有錢的貴婦人收養了三毛,給他穿上皮鞋,對他進行管束,天性散漫的三毛不願在富人家過寄生蟲般的生活,在一次為他舉行酒會的時候,他搗亂酒會,脫下華麗的衣服,披上麻袋片,又回到流浪兒隊伍中來。如果回到三毛的年代,我一定要幫助三毛,讓他過上幸福的生活。現在我要向三毛學習,做一個聰明、善良、有堅強的人。與生活在舊社會的三毛相比,我們的生活是多麼幸福啊。我們擁有爸爸媽媽的呵護,老師的關愛,擁有明亮的教室,嶄新的書本,擁有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在這樣優越的環境裡,我們更要珍惜現在的生活。

三毛讀後感7

在看完這部三毛的傳記後,我心裡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被那個用生命生活的女人深深地震撼了。說實話,我看三毛作品很少,《沙哈拉的故事》沒翻幾頁,《稻草人手記》買了沒翻過,《雨季不在來》沒怎麼看,所以對於她的作品的細品我是完全沒有概念的。但是,在我平常看的各種雜書中,偶爾會看到她的那些經典篇目,我常常被吸引著。

三毛是一個矛盾的女人,她活得卑微敏感,同時也活得高調隨性。她的國小時段是非常卑微敏感的,一個嚴重自閉的孩子,她活在別人的世界之外,緊緊地把自己侷限在自己的臥室,她有一個別人沒有辦法進入的空間,而她在這個空間裡卻自得其樂,這從她處女作《惑》中可以體會一二。她的高調隨性主要在她留學時期和與荷西在一起生活的日子中最能體現。在留學時,她是東方小美人,高調的情感生活彌補了她在國內的情傷。和荷西一起的日子,他們在沙漠,在小島,過著自己理想的生活,閒適,隨性而又充滿風趣,可謂是過著“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美滿生活。

三毛是一個用生命寫作的女人,其實在看完傳記之後,突然感到之前讀的她的很多文章其實都是自傳。她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寫進作品裡面,真實而又不作怍。寫她心中的迷茫與苦悶,寫她生活的艱辛與幸福,寫她對生命對人生的感悟,寫她旅途的趣聞,寫著關於她和她身邊的一切,把生活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在她的經典作品裡我們會感受到三毛對生活的一種執著於無奈。我有時候在想:這樣的女子在生活裡必然不會過得太幸福,因為她把生活看得太重了。就像指間沙,抓得越緊,反倒流得越快。

三毛還是個情緒化的女人。童年因為不忍老師的侮辱患上嚴重地自閉症,這雖說是三毛生命中劫難的開始,但是也從側面反應出三毛的自我調控能力是很差的,她太情緒了,以至於太受人左右。再者,三毛在大學期間與樑的愛情無疾而終,三毛是要付一定的責任的。三毛的情緒化導致她嚴重缺乏安全感,所以在樑畢業前夕才會一再強迫樑對他們的未來做出承諾,而這份感情也在一再的糾葛爭執中破碎。還有就是在荷西去世後的三毛,那時候的她我想應該是肝腸寸斷的,但是她尋死未遂後竟回臺生活三年。這三年對於情緒化的,喪夫的三毛來說應該是極其漫長的。在《沙哈拉的故事》中。三毛多次提到她與荷西的幸福生活,所以幸福的破滅對於充滿浪漫情懷的三毛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她的愛情無處安放。情緒化的三毛開始把注意力投入到文學創作以及環遊大陸上來,企圖減輕她感情上的痛苦和失落。然而當情緒化深入骨髓之後,被逼無奈的三毛最終選擇在醫院結束自己的一生。其實這未嘗不是一個好的結局,活著是一種痛,那死亡便是最好的解脫。

三毛的一生其實蠻戲劇化的,充滿了文藝的悲劇色彩也瀰漫著濃濃的文藝的浪漫情懷。但是從另一方面說:一個女人有了愛他的父母,擁護她的摯友,一段幸福的婚姻,幾段起伏的生命插曲,再加上一點點的功成名就,三毛的一生,其實也不是那麼悲劇。

三毛讀後感8

《三毛流浪記》我一口氣看了兩遍,流了好多淚。

故事的小主人公是一個叫三毛的流浪兒,他人如其名,頭上長著三根毛,大鼻頭、大眼睛,十分可愛。他看見小羊、小雞、小狗都有父母的疼愛,淚水不禁嘩嘩地直往下掉,他多麼想有一個家呀。但是他沒有爸爸、媽媽,也沒有一個親人,更沒有一個固定的、溫暖的家。街邊、橋洞是他晚上睡覺的地方;他睡得是磚;枕的是瓦;身上蓋的是晚霞。他生活在舊社會,到處流浪、到處受欺侮,過著飢寒交迫、無家可歸的日子。為了生存下去,他吃盡了各種苦頭,從事著本不該他這個年齡的孩子去從事的工作,可是在那樣的舊社會,即使他那樣賣力地去討生活,然填不飽自己的肚子。

他聽說上海有吃的,也有玩的,他就來到上海,卻見街頭一片混亂,哪裡有飯吃?可憐的三毛,在寒冷的冬天只能穿著單薄、破舊的衣裳,冷得瑟瑟發抖。富人家裡大擺宴席,山珍海味,酒足飯飽,而一牆之隔的外面牆角的三毛,卻飢寒交迫,無家可歸。

讀三毛流浪記,不僅讓我看到舊社會的黑暗,社會制度的腐敗,富人居上,窮人寄下,證明了舊中國的無道與政治的缺失。舊上海,沒有摩天大廈,沒有綠樹成蔭,沒有鮮花飄香,只有低矮的街道、破舊的鋪子,侵略軍的汽笛聲,刑場上慘無人道的,低吼的聲,繁雜不斷……

在閱讀的過程中,字裡行間那令人忍俊不禁的兒童情趣、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和緊張激烈的與碩腹巨賈、富豪地紳的“戰鬥”,都是一個個豐富的課題。更重要的是會覺得找到了一個終生難忘的親密夥伴——他就是書中的小主人公三毛。聯絡生活實際,我們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裡,朗朗書聲;我們在家中,享受著家的溫暖;我們坐著車,到各地旅行,去年時,我來到了國際大都市中國——上海,眼前,東方明珠矗立浦江之岸,群樓呼應,直刺青天,登上金茂,縱覽上海華景,遙想當年,流浪的三毛,沒有吃喝,沒有住所,也許,我經過了他流浪的大街,經過了他吃住的地方……《三毛流浪記》是一篇引人發省的紅色鉅作,也是一篇精神與夢想的結晶。讀了《三毛流浪記》,我知道了奮進不息,知道了堅持不懈,知道了頑強拼搏,三毛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我的榜樣,幫扶著我,使我站上精神與善良、友愛、關心的心海之船。

在一則報道上,赫然登著一個流浪街頭的孤兒被一對打扮靚麗的人踢得流血不止,一家黑心公司把停滯街頭的流浪者綁回做苦力……這些報道,在百年前平淡如水,但在21世紀的今天,還要出現嗎?不!不能,流浪者,是社會的一部分,是弱小的群體,我們有責任給予他們一個溫暖的家,三毛,讓我們看到了一箇舊中國,讓我們富有愛心,幫助他人。現在,我們要全力打造一個新世界!

三毛讀後感9

我總是看不懂那些鴻篇巨論,因為它們太深奧了。而這種深奧又常常讓我覺得它與現實相差甚遠——我無法從中體會到一種真實存在的感覺。而《三毛》卻不一樣。總覺得它是一種很有靈氣的東西,在向世人傳達著某一種語言。三毛以她最清新的筆調,最平凡的文字,寫出了人世間最真實也最厚重最有份量的東西——親情、友情、愛情。

親情是人最不能割捨的一段感情。人們常說“血濃於水”。我想這種說法在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了親情的博愛。親情是一份理解、一種包容。有些東西可以想得很慷慨,但面對親情,到了要真正做出抉擇時,內心的私愛卻能佔據人的理智。“如果選擇自己結束生命的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更幸福的歸宿。”這是三毛在《夢裡花落知多少》一書第一篇《不死鳥》中對父母親說的一段話。面對三毛的“不成器”,三毛的父親沒少嘆息過,但那份愛使得他能夠包容三毛所有一切不合常理的行為。正是這份無私的愛,所以三毛才會那樣地祈求上蒼讓她在“父親、母親、丈夫的生命圓環裡做最後離世的一個”,“為了愛的緣故”,忍著徹心的苦,切膚的痛,一個人獨自喝下那永別的苦杯。

沒有人會習慣一個人生活,身邊沒有朋友的微笑亦是憂愁,人總會莫名奇妙地空虛,感覺自己像是一個空心的稻草人,沒有感情。朋友之間講求的是信任、是理解。“善良之心,與世可依。”無論是自己熟悉的人還是未曾謀面的陌生人,三毛說“人跟人之間知心最重要”。她的真誠、善良、一諾千金,使她擁有了很多很多真心的朋友。無論是“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莫里,還是渴望飛翔卻沒有自由的啞奴,還是……他們對三毛真摯的友情,讓人感動得想流淚。

愛情是最真摯的仰慕,是最強烈、穩定、專一的情感。愛是給予,在保留自己獨立人格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需要雙方之間的磨合。愛是理解,這份理解首先應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在信任戀人的同時給予對方更多的空間與自由;愛是責任,要愛對方,尊重對方的人格,為對方的現在以及將來擔當責任;愛也是能力,只有有愛的能力,才能為戀人締造幸福。三毛與荷西之間的愛情故事看似雲淡風情、細水長流,實是驚天泣地、永恆不滅。只因那裡面融入了太多的真情。

在尋覓真善美的過程中,我還要繼續我的足跡——靜觀天地與人世,慢慢品味出它的美與和諧。正如三毛自己所寫“一個聰明敏感的孩子,在對生命探索和生活的價值上,往往因為過分執著,拼命探求而得不著答案,於是一份不能輕視的哀傷,可能會佔去他日後許許多多的年代,甚而永遠不能超脫。”

珍愛生命,珍重“親情”、“友情” 和“愛情”,我懂得了。

三毛讀後感10

讀書,可以豐富我們的情感,提高我們的修養,寒假讀了三毛的(萬水千山走遍)一書,就喜歡上她的作品。三毛的作品不以虛構情節吸引人,靠的是真實和自然。喜歡三毛的性格,開朗、與眾不同;喜歡她和荷西的故事,浪漫、唯美;喜歡她在撒哈拉的家,簡單、獨特;更喜歡她的文筆,詼諧、機智。同樣,我也是從她的文字中認識她的,從她生活的點點滴滴,我感覺她似乎和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不隨波逐流。我不是三毛的超級鐵桿粉絲,只是喜歡看她的文章,而且很被感動。她是一個倔強的女子,一個完全依照自己的意願生活的人。一個與眾不同的女人,一個有靈魂的精怪,以萬水千山走遍的豪情,驚天泣地的愛情遭遇,引出了無數傳奇故事,一個風情萬種的女人,以美麗的文字,融入自己的情感,為我們構築了一個有淚有笑的文字世界。

三毛文章中最容易引起讀者共鳴的是她的真誠和愛心,從《撒哈拉的故事》到《夢裡花落知多少》,每一篇都在認真地看,似乎我早已融入他們的生活,真的會笑,會哭,會難過得心疼。我羨慕她的浪漫自由,風花雪月;羨慕她的豁達與大方;羨慕她的膽大與超脫。撒哈拉的生活中,我最欽佩的,便是她的善良大方,和對那些無知又無情的撒哈拉人的寬容和忍耐。每一次翻閱三毛作品都被感動,被吸引。當讀進三毛的書時,我特別欣喜,因為我發現她是醫治煩躁、苦悶的良藥。我常常想:也許正是因為三毛經歷了很多,很多常人不曾經歷的事情,因此她的人生觀才如此透徹。於是,越來越喜歡她,一遍又一遍體味她的文字,感受她的生活。三毛讓我懂得了要樂觀的對待生活這個道理,以一個樂觀積極向上的態度去對待生活。每個人的成長道路上都繪有大大小小的幾次挫折與磨難,這一點每個人是相同的。不相同之處就在於每個人對待挫折與磨難的態度。每個人的生活之所以有繽紛絢麗與枯燥無味之分,是因為每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同。有的人熱愛生活,對生活過充滿激情,所以他們的生活是絢麗多彩的;反之,有的人不熱愛生活,對一切事物都冷眼相看,所以他的生活才是枯燥無味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是一件美好好的事情,不要把它當作是一種負擔,應該去享受它,珍惜它。生活中難免會有幾次挫折與磨難,其實這些都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一個樂觀的克服困難的心,可怕的是這些東西毀掉了你的生活。要永遠記住,只打倒挫折,而不能讓挫折打倒你。樂觀的去對待生活,才會多一些快樂,少一些憂傷,就像文章彙總的荷西與三毛那樣,快樂的生活,快樂得走遍非洲大沙漠。

三毛的作品讀起來,是那麼地親切與放鬆,她並不奢求華麗麗的生活方式,她只想平淡而又不平凡地與荷西共度此生,這是她的獨特,也是她快樂的源泉。她教會了我享受生活,教會了我尋找快樂,也教會了我要珍惜現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平淡就是一杯最香甜的清茶,清香、淡雅、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