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折桂令·登姑蘇臺原文及賞析

校園 閱讀(6.02K)

原文:

折桂令·登姑蘇臺原文及賞析

百花洲上新臺,簷吻雲平,圖畫天開。鵬俯滄溟,蜃橫城市,鰲駕蓬萊,學捧心山顰翠色,悵懸頭土溼腥苔。悼古興懷,休近闌干,萬丈塵埃。

譯文

登上姑蘇臺,舉目四望,沙洲上百花盛開。簷角與雲齊平,畫棟倒映長空。好比大鵬俯視海洋,世鰲駝著蓬萊仙山,現出一片海市蜃樓。遠山青翠,就像西施捧心後的蛾眉,惆悵當年伍子胥吳門懸頭,血酒鄉土腥苔片片。弔古傷今,莫靠近欄干,臺下有萬丈塵埃。

註釋

折桂令:曲牌名。又稱《蟾宮曲》、《天香引》、《秋風第一枝》、《步蟾宮》等。兼作小令、套曲。

簷吻雲平:言飛簷畫棟,高與雲平。

圖畫天開:風景如畫,自然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鵬俯:像大鵬之俯瞰海洋。

滄溟,海水瀰漫的樣子。

蜃(shèn)橫城市:像“蜃景”橫理成城市一樣。“蜃景”是光線經過不同的密度層,把遠處的景物折射在空中或地面所成的奇異幻景。

學捧心山顰(pín)翠色:此句把山擬人化,言山之蒼翠是在學習美人的眉黛。

懸頭:伍子胥被吳王賜死,死前對舍人說,將其頭懸於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

萬丈塵埃:指宦海險惡。

賞析

“百花洲上新臺,簷吻雲平,圖畫天開。”首三句寫總寫了姑蘇臺的高峻的形勢。使得整首曲子一開始便有了一種開闊的氣勢,為接下來的懷想和抒情做好了鋪墊。“百花洲上”點明瞭姑蘇臺的位置,即在蘇州城西南的百花洲上,靠近太湖。蘇州是春秋時吳國的都城,《述異記》記載,“吳王夫差築姑蘇之臺,三年乃成。周旋詰屈,橫亙五里。崇飾土木,殫耗人力”,《越絕書》也記載說“吳王闔廬起姑蘇臺,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見三百里”,可見其非凡氣勢。“新臺”是相對於闔廬所築舊臺而言,由此大約可以推斷姑蘇臺的建造始於闔廬,終於夫差。“簷吻雲平”,可見其勢之高。而加一“圖畫天開”四字,將姑蘇臺自然而然地展現在人們面前,頗有自然天成,鬼斧神工之境。

“鵬俯滄溟,蜃橫城市,鰲駕蓬萊。”寫登臺遠眺時的感受。美景如斯,作者心中感慨萬千,不禁陷入想象和追憶之中。“鵬俯滄溟”站在姑蘇臺上向下望去,就如同鵬鳥在天空中俯瞰海洋。“蜃橫城市”,作者眼前所見之景,就彷彿海市蜃樓一樣奇幻美麗。“鰲”、“蓬萊”都是幻景,和“蜃橫城市”一樣,都帶有一絲不真實的恍惚之意。這種誇張的比喻既充分展示了姑蘇臺的雄偉壯闊,也反映出作者心中對此物此景的感受,即其並不讚賞這種奢華,也為下文懷古傷今埋下了伏筆。

“學捧心山顰翠色,悵懸頭土溼腥苔。”化用了西施和伍子胥兩個典故,這是喬吉慣用的手法。“西施捧心”這裡是用擬人的手法,也暗喻吳王夫差當年寵愛美人的奢淫享樂。唐代詩人李白亦有詩“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裡醉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所寫也是此事。而往事越千年,一個“悵”字,表現了作者的濃重感情。他不僅為往事而悵惘,而且還著眼於現實。作者不止是為了弔古,而且也為了感今。

“悼古興懷,休近闌干,萬丈塵埃。”這三句作總收,表明曲的.主旨。傷悼古事而思緒萬端,之所以不要靠近闌干,乃是因為怕萬丈塵埃迷了雙眼。這一句的真正內涵結合元朝末年的黑暗統治來看,是說吳王夫差覆國的故事將要重演,大元的天下不長。尾末這三句既點明瞭主旨,也體現了作者心中的無奈嘆惋之意。

事實上,在吳國未亡之前,姑蘇臺已被越國毀滅,以後是否重建,史無記載;即令重建,到作者生活時的元朝,也不可能有遺構存在。早在唐朝李太白登臨時,所看到的已經是“舊苑荒臺楊柳新”(《蘇臺覽古》)了;這首小令的藝術特色正在於作者豐富的想象,造語沉著,氣勢巨集放,但又不發洩無餘,有沉鬱頓挫之妙,含義深遠,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