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一物理知識點整合精選5篇

校園 閱讀(3.25W)
高一物理知識點整合精選5篇1

(1)滑動摩擦力: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當於另一個物體滑動的時候,要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相對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高一物理知識點整合精選5篇

說明:①摩擦力的產生是由於物體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②摩擦力具有相互性。

ⅰ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A.兩個物體相互接觸;B.兩物體發生形變;C.兩物體發生了相對滑動;D.接觸面不光滑。

ⅱ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並跟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說明:①“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不能等同於“與運動方向相反”

②滑動摩擦力可能起動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ⅲ滑動摩擦力的大小:F=μFN

說明:①FN兩物體表面間的壓力,性質上屬於彈力,不是重力。應具體分析。

②μ與接觸面的材料、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無單位

③滑動摩擦力大小,與相對運動的速度大小無關。

ⅳ效果: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但並不總是阻礙物體的運動。

ⅴ滾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滾動時產生的摩擦,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要小得多。

(2)靜摩擦力:兩相對靜止的相接觸的物體間,由於存在相對運動的趨勢而產生的摩擦力。

說明:靜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ⅰ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A.兩物體相接觸;B.相接觸面不光滑;C.兩物體有形變;D.兩物體有相對運動趨勢。

ⅱ靜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並總跟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說明:①運動的物體可以受到靜摩擦力的作用。

②靜摩擦力的方向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同,可以相反,還可以成任一夾角θ。

③靜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動力。

ⅲ靜摩擦力的大小:兩物體間的靜摩擦力的取值範圍0

說明:①靜摩擦力是被動力,其作用是與使物體產生運動趨勢的力相平衡,在取值範圍內是根據物體的“需要”取值,所以與正壓力無關。

②靜摩擦力大小決定於正壓力與靜摩擦因數(選學)Fm=μsFN。

ⅳ效果: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的趨勢。

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是研究力學的重要方法,受力分析的程式是:

1.根據題意選取適當的研究物件,選取研究物件的原則是要使對物體的研究處理儘量簡便,研究物件可以是單個物體,也可以是幾個物體組成的系統。

2.把研究物件從周圍的環境中隔離出來,按照先場力,再接觸力的順序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並畫出物體的受力示意圖,這種方法常稱為隔離法。

3.對物體受力分析時,應注意一下幾點:

(1)不要把研究物件所受的力與它對其它物體的作用力相混淆。

(2)對於作用在物體上的每一個力都必須明確它的來源,不能無中生有。

(3)分析的是物體受哪些“性質力”,不要把“效果力”與“性質力”重複分析。

力分解問題的關鍵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畫出力的平行四邊形,接著就轉化為一個根據已知邊角關係求解的幾何問題

高一物理知識點整合精選5篇2

1、超重現象

定義:物體對支援物的壓力大於物體所受重力的情況叫超重現象。

產生原因:物體具有豎直向上的加速度。

2、失重現象

定義:物體對支援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於物體所受重力的情況叫失重現象。

產生原因:物體具有豎直向下的加速度。

3、完全失重現象

定義:物體對支援物的壓力等於零的'情況即與支援物或懸掛物雖然接觸但無相互作用。

產生原因:物體豎直向下的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即只受重力作用,不會再與支援物或懸掛物發生作用。是否發生完全失重現象與運動方向無關,只要物體豎直向下的加速度等於重力加速度即可。

只有在平衡狀態下,才能用彈簧秤測出物體的重力,因為此時彈簧秤對物體的支援力(或拉力)的大小恰等於它的重力。假若系統在豎直方向有加速度,那麼彈簧秤的示數就不等於物體的重力了,大於mg時叫“超重”小於mg叫“失重”(等於零時叫“完全失重”)。

注意:物體處於“超重”或“失重”狀態,地球作用於物體的重力始終存在,大小也無變化。發生“超重”或“失重”現象與物體的速度V方向無關,只取決於物體加速度的方向。在“完全失重”(a=g)的狀態,平常一切由重力產生的物理現象都會完全消失,比如單擺停擺、浸在水中的物體不受浮力等。

另外,“超重”或“失重”狀態還可以從牛頓第二定律的獨立性(是指作用於物體上的每一個力各自產生對應的加速度)上來解釋。上述狀態中物體的重力始終存在,大小也無變化,自然其產生的加速度(通常稱為重力加速度g)是不發生變化的,自然重力不變。

高一物理知識點整合精選5篇3

一.時間和時刻:

①時刻的定義:時刻是指某一瞬時,是時間軸上的一點,相對於位置、瞬時速度、等狀態量,一般說的“2秒末”,“速度2m/s”都是指時刻。

②時間的定義:時間是指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是時間軸上的一段,通常說的“幾秒內”,“第幾秒”都是指的時間。

二.位移和路程:

①位移的定義:位移表示質點在空間的位置變化,是向量。位移用又向線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於又向線段的長度,位移的方向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

②路程的定義:路程是物體在空間運動軌跡的長度,是一個標量。在確定的兩點間路程不是確定的,它與物體的具體運動過程有關。

三.位移與路程的關係:

位移和路程是在一段時間內發生的,是過程量,兩者都和參考系的選取有關係。一般情況下位移的大小並不等於路程的大小。只有當物體做單方向的直線運動是兩者才相等。

1、時刻和時間間隔

(1)時刻和時間間隔可以在時間軸上表示出來。時間軸上的每一點都表示一個不同的時刻,時間軸上一段線段表示的是一段時間間隔(畫出一個時間軸加以說明)。

(2)在學校實驗室裡常用秒錶,電磁打點計時器或頻閃照相的方法測量時間。

2、路程和位移

(1)路程:質點實際運動軌跡的長度,它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是標量。

(2)位移:是表示質點位置變動的物理量,有大小和方向,是向量。它是用一條自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來表示,位移的大小等於質點始、末位置間的距離,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只取決於初、末位置,與運動路徑無關。

(3)位移和路程的區別:

(4)一般來說,位移的大小不等於路程。只有質點做方向不變的無往返的直線運動時位移大小才等於路程。

3、向量和標量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2)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物理量。

4、直線運動的位置和位移:在直線運動中,兩點的位置座標之差值就表示物體的位移。

高一物理知識點整合精選5篇4

1.功

(1)功的概念: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一段位移,我們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位移,是做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計算式: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的大小,等於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夾角的餘弦三者的乘積:W=Fscosα。

(3)功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簡稱焦,符號是J.1J就是1N的力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lm位移所做的功。

2.功的計算

⑴恆力的功:根據公式W=Fscosα,當00≤a<900時,cosα>0,W>0,表示力對物體做正功;當α=900時,cosα=0,W=0,表示力的方向與位移的方向垂直,力不做功;當900<α<1800時,cosα<0,W<0,表示力對物體做負功,或者說物體克服力做了功。

(2)合外力的功:等於各個力對物體做功的代數和,即:W合=W1+W2+W3+……

(3)用動能定理W=ΔEk或功能關係求功.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做功過程一定伴隨能量的轉化,並且做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發生轉化。

3.功和衝量的比較

(1)功和衝量都是過程量,功表示力在空間上的積累效果,衝量表示力在時間上的積累效果。

(2)功是標量,其正、負表示是動力對物體做功還是物體克服阻力做功.衝量是向量,其正、負號表示方向,計算衝量時要先規定正方向。

(3)做功的多少由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及力和位移的夾角三個因素決定.衝量的大小隻由力的大小和時間兩個因素決定.力作用在物體上一段時間,力的衝量不為零,但力對物體做的功可能為零。

4.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的特點

⑴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段時間內做的總功可能為正、可能為負、也可能為零。

⑵一對互為作用反作用的摩擦力做的總功可能為零(靜摩擦力)、可能為負(滑動摩擦力),但不可能為正。

高一物理知識點整合精選5篇5

力(常見的力、力的合成與分解)

1)常見的力

1.重力G=mg(方向豎直向下,g=9.8m/

s2≈10m/s2,作用點在重心,適用於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方向沿恢復形變方向,k:勁度係數(N/m),x:形變數(m)}

3.滑動摩擦力F=μFN{與物體相對運動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數,FN:正壓力(N)}

4.靜摩擦力0≤f靜≤fm(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fm為靜摩擦力)

5.萬有引力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6.靜電力F=kQ1Q2/r2(k=9.0×109N?m2/C2,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7.電場力F=Eq(E:場強N/C,q:電量C,正電荷受的電場力與場強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θ為B與L的夾角,當L⊥B時:F=BIL,B//L時:F=0)

9.洛侖茲力f=qVBsinθ(θ為B與V的夾角,當V⊥B時:f=qVB,V//B時:f=0)

注:

(1)勁度係數k由彈簧自身決定;

(2)摩擦因數μ與壓力大小及接觸面積大小無關,由接觸面材料特性與表面狀況等決定;

(3)fm略大於μFN,一般視為fm≈μFN;

(4)其它相關內容:靜摩擦力(大小、方向)〔見第一冊P8〕;

(5)物理量符號及單位B:磁感強度(T),L:有效長度(m),I:電流強度(A),V:帶電粒子速度(m/s),q:帶電粒子(帶電體)電量(C);

(6)安培力與洛侖茲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則判定。

2)力的合成與分解

1.同一直線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餘弦定理)F1⊥F2時:F=(F12+F22)1/2

3.合力大小範圍:|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為合力與x軸之間的夾角tgβ=Fy/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