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歸去來兮辭讀後感想心得作文

校園 閱讀(1.53W)

《歸去來兮辭》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抒情小賦,也是一篇脫離仕途迴歸田園的宣言。歸去來兮辭》讀後感作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歸去來兮辭》讀後感作文,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歸去來兮辭讀後感想心得作文

  《歸去來兮辭》讀後感作文篇一

讀《歸去來兮辭》,並不能給人一種輕鬆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後是一種憂愁和無奈。陶淵明本質上不是一個只喜歡遊山玩水而不關心時事的純隱士,雖然他說“性本愛丘山”,但他的骨子裡是想有益於社會的。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時說:“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並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題未定草》)透過“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這些憤激之語,我們感到了沉重。

《歸去來兮辭》的寫景是實寫還是虛寫?錢鍾書先生說:“《序》稱《辭》作於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述、直錄,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物色?亦豈有‘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參見錢鍾書《管錐編》1225~1226,中華書局,1979)如此說來,本文第一大寫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寫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麼,寫心中之景與眼前之景有什麼不同嗎?眼前之景,為目之所見,先有其景後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寫真;心中之景,為創造之景,隨心之所好,隨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則未必符其實,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語言十分精美。詩句以六字句為主,間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韻律悠揚。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緩雅緻。有時用疊音詞,音樂感很強。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對偶句,或正對,或反對,都恰到好處。描寫和抒情、議論相結合,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時而議論,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語文人生 ·最後說明一點,就是陶淵明雖然歸隱田園,且不論他這種做法是積極還是消極,但他畢竟不同於勞動人民。他寫《歸園田居》也罷,寫《歸去來兮辭》也罷,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現象,歸隱田園的也並非他一人。然而他的歸隱造就了一個文學家,形成了一種文學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光照千秋。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此話雖過,但可以見出它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歸去來兮辭》讀後感作文篇二

讀《歸去來兮辭》,並不能給人一種輕鬆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後是一種憂愁和無奈.陶淵明本質上並不是一個只喜歡遊山玩水而不關心世事的純隱士.由於受儒家的影響,陶淵明曾對統治階級抱有幻想,希望通過出仕的途徑,來實現"大濟蒼生"的巨集願.但作者所處的東晉時期,正是軍閥制度的全盛時期,高門士族壟斷了高官要職,庶族寒門則遭到無理的壓抑.陶淵明29歲出仕,在以後的十多年裡,他幾次做官,但不過是祭酒、參軍一樣的小官,不僅濟世的抱負無從施展,而且必須降志辱身地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恥辱.因而屢屢辭官回鄉.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為彭澤縣令,上級派督郵(督查屬縣政績的官吏)來縣,縣裡說應當冠帶整齊,前往迎見.他嘆氣說:"我豈能為五斗米,這要問鄉里小兒."就辭官歸隱,他在回家時,寫下這篇文章表明意志.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述志作品,著重表達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與鄙視,讚美了農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適的'田園生活,顯示了他歸隱的決心.詩的開篇,隨口而出"歸去來兮"四字,積蓄已久的壓抑和不快如決提之水,一發不可收拾.而詩人歸去的理由卻僅僅是"田園將蕪"這個簡單而平淡的原因.詩人想到"田園將蕪"本應回家,但心在官位,為形體所役而不能自主 ,這是何等可悲!表明詩人已有歸意.而後一層是自慰之詞.詩人已知過去求官為非,今日棄官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遠,還來得及回到正道上來,因而感到欣慰.緊接著,寫作者回到田園後的愉快生活.作者乘舟返家途中既輕鬆又渴望抵家的心情,和望見家門時欣喜若狂的心情,這跟在官時"惆悵而獨悲"的心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飲酒自遣,這是室中之樂;涉園觀景,流連忘返,這是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者之樂,跟遷者們的閒適心情絕不相同.以"息交以絕遊"進一步表示對當權者和官場生活的鄙棄."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描寫了農村初春生機勃勃的景象,觸景生情,為結尾是人生觀張本.詩的結尾,抒發詩人"樂天安命"的情懷.

這篇《歸去來兮辭》寫於陶淵明辭官歸田之初,但不是抒寫歸田後生活實況,而是他登舟啟程之前對歸途及歸田後的想象,讓讀者從中深刻體會到了他結束十三年仕途生活的堅決與暢快,表明了歸隱田園的決心.

  《歸去來兮辭》讀後感作文篇三

古人有言:“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處之於世,我們難以自由行路,自由追尋,被外者施禁錮,加以否定,在一切外在因素中,我們失去了原有的執著,原有的夢想,原有的渴望。問天:“何者為天地之間大殘忍。”曰:“一語輕若鴻毛的否定。”

“歸去來兮”是一種隱者,一種不甘於命運的波折、否定,獨自追尋夢想的隱者之舉。隱者分聖隱和聖隱。年少的陶淵明就曾懷有“大志寄於蒼生”的志向。一生為官五次,因不為五斗米所折腰,便在到任八十餘天棄官歸隱。在辭官時,寫下了《歸去來兮辭》。在我看來,隱士分聖,賢。賢隱便是擁有高尚的品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因看不慣一些世俗之事,不喜歡做一些事,所以隱起來,安逸生活。聖隱就是“上能洞察宇宙之萬能,下能取納百川之雄心,腹有廣大胸襟”,高尚的品質與純潔的靈魂。因“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而歸田隱忍。在這,我先不給陶淵明的“賢”,“聖”下定義,先來聽一段故事吧------魯迅。完全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環境下的國家。在遠赴他國的學習中,幾經坎坷,嘲諷。深知國力衰竭。但他因此而作罷了嗎?沒有,他滿腹雄心壯志,棄醫從文,想要以文字來喚醒千萬麻木已久的中國人。在回國的幾年中,他終於深知衰竭是因社會黑暗,統治昏庸,國民麻木。

其借用一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無言於一室之內,或因己所託,放浪形骸之外。”五柳先生亦是如此,飄飄然而去,用了了豆苗與青青南山,為自己鋪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各界人士在天安門前行國民大會,抗議日本帝國的軍艦掩護奉軍炮擊大沽口,抗議段祺瑞執政府的賣國行徑。在一次學生請願中,四十七位請願者遭受士兵屠殺,二百多個請願者受傷,死者中包括魯迅的學生劉和珍。魯迅聽到訊息後,抑制不住自己沉痛和悲怒的感情,一口氣寫出了六節雜文《無花的薔薇之二》,控訴了北洋軍閥在這一天犯下的罪行。在通緝中,他便帶著家人選擇暫時避世。在這樣痛苦,悲憤的心理壓力中,他放棄過嗎?不但沒有放棄,並且明知其路險象環生,卻執意前行。試問,這樣引領人民前進的英雄,心中的悲痛會比陶淵明少嗎?他何嘗不想回田隱忍,從此過上安穩的日子,但他沒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依舊執意選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相反陶淵明,雖有“大寄蒼生”的理想,可他做到了嗎?沒有,他選擇了逃避,歸隱田園,棄天下蒼生而不顧。既是正真隱士就應該,既能出仕,又能入仕,為了理想,忘記一切。所以我認為並不是真正的隱士,最多隻能算得上個“賢隱”。

嗟夫,引之於自己,我們該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隱者雖好,可好之其好,終歸自己獨善其身。“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們應以大海之胸,天空胸懷胸懷,鋼鐵之堅韌,去做些什麼,讓自己的光和熱在世間得以體現。

所以,我們應以這樣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審視自己:一,大丈夫能屈能伸,拿得起,便能放得下。有時,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二,大丈夫上有洞察宇宙之萬能,下能取納百川之雄心,腹有大學才識,寬泓仁德,海納之廣。三,大丈夫擁有常人無比的愛國之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矣”。

大丈夫之道,曲折而又漫長,需要我們一生去觀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