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精品】橋教學反思

校園 閱讀(7.31K)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橋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橋教學反思

橋教學反思1

李雪瑩老師為我們撩開了第一課時的面紗,那麼第二課時又該怎樣呈現在學生面前,怎樣上才能使第二課時更具有實效呢?為此,我想通過《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來探尋第二課時的佳徑。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單元組的一篇課文。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抓住重點詞句在讀中感悟。

一、抓住“靜靜地”,體會不平靜,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和“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兩句話為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

臺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是因為他知道小錢正期待著他的骨髓。這裡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著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讀這一點的時候,我用“周圍的環境能靜嗎?”和“他的內心能靜嗎?”兩個問題來襯托出那位臺灣青年的不平靜。將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臺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後。通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閱讀、自主品讀、讀寫結合體悟文字,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三、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這堂課上,我適時地補充白血病的資料,讓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瞭解。當學生講到"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臺灣地區。"時,我及時地播放了19xx年9.21臺南大地震的資料,使學生更加體會到臺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餘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出示李博士奔波的路線圖,體會他無私奉獻,急人之所急得醫德高尚醫德。

四、不足

反思這節課,存在著許多的不足與遺憾。比如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溶入到朗讀中。這也是我以後教學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時,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橋教學反思2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青年的骨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的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該老師在教學本課時,主要有以下幾步:

一、教師做到了創設情境

課中老師通過問題情境、生活情境等的創設,喚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學生在多種情境的創設下,一入課堂就有感覺,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中通過多種渠道展示情形

本節課老師主要向學生展示三種情形:

①展示大陸青年小錢病危的情形。

②展示李博士和青年抽取骨髓的.情形。

③展示地震的情形。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大陸青年小錢迫切需要骨髓,感受抽取骨髓的艱難,感受地震當時的危險。

三、 教師採用了多種方法分析情況,讓學生動感情

①通過課件展示書中所描寫的同一時刻的兩個不同場景來令學生動感情。

②重難點詞句的辨析,如兩個“靜靜地”對比,分析當時不同的情況,分析小錢病危的情況,讓學生有所感動。

③感情朗讀,課中花了大量時間讓學生讀你感動的句子,一邊讀一邊理解,撥動了學生的感情之弦。

橋教學反思3

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

一、抓住“靜靜地”一詞體會他們的不平靜,初步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和“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兩句話為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蒼白”“紅潤”這一組反義詞足以說明這一點。病情的嚴重使他不平靜。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靜,找到骨髓又使他靜靜地躺在床上。引導學生理解“談何容易”、“輾轉”不僅僅說明了骨髓難找,還蘊含著醫護人員及他的家人在找骨髓當中付出了許多的艱辛。臺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是因為他知道小錢正期待著他的骨髓。這裡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著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後兩個“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將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臺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後。通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閱讀、自主品讀、潛心朗讀中體悟文字,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每一次的學生自主閱讀之前,向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通過“朗讀——體會——再朗讀”的教學手段,使學生一步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組織學生自主去讀,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評,儘量避免一步緊追一步的提問教學法。通過富有激情的導語,引導學生三次朗讀“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使學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強烈地感受到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

三、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這堂課上,我適時地補充白血病的資料,讓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瞭解。當學生講到“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臺灣地區。”時,我及時地播放了“1999年‘9.21’臺南大地震”的資料,使學生更加體會到臺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餘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當學到“小錢得救了,兩岸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時,用課件出示幾個臺灣慈濟醫院向大陸白血病患者捐獻骨髓的感人事例,告訴學生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我們課文寫的,僅僅是其中一例。讓學生感受兩岸同胞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對理解課題中“生命橋”的含義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親情、愛心架起的生命橋。

四、不足

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溶入到朗讀中。這也是我以後教學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時,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橋教學反思4

《飛奪瀘定橋》記敘了紅軍長征途中紅軍奪取瀘定橋、渡過大渡河的戰鬥過程,表現了紅軍團結一心、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寫的。先寫和敵人搶時間;接著寫巧奪瀘定橋;最後寫奪下瀘定橋。全文緊扣飛奪二字,重點寫了奪橋的困難和怎樣奪橋兩部分內容,條理清楚,重點突出。因此,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為:

1.緊扣“飛奪”。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2.認字10個,寫字6個。繼續練習寫摘錄筆記,練習獨立識字。

3.理解“關鍵、心驚膽寒、震耳欲聾、千鈞一髮、奮不顧身、激烈、搏鬥、浩浩蕩蕩”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事件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事件的方法。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成長起來的,他們的生活經驗與情感積累,與文字的情感內涵相距甚遠。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去收集有關紅軍長征的故事及有關圖片瞭解戰爭。在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質疑課題,有的學生提出了“課文為什麼要用飛奪呢?紅軍為什麼要奪橋?等等,接著讓他們交流自己所知道的知識,並結合課合課文第1.2自然段瞭解故事所發生的背景。在教學時,讓學生自由讀、默讀、小組讀等方式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明白紅軍為什麼要搶時間,他們是如何進行搶時間的以及奪橋時碰到了哪些困難。接著自讀找出“飛”和“奪”的相對應段落,然後,再分別找出每個部分的重點詞、重點句子,標畫出來;再組織在小組裡交流,體會紅軍面臨困難、艱險,感受紅軍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英雄精神。最後運用多種方式熟練地、有感情地指導朗讀。

回顧上課的內容,發現自己在時間安排上不夠合理以及細節上處理不當,比如當學生理解了“飛”就是速度快的意思時,我就應及時追問,在文中指什麼?讓學生答出在文中就是指紅軍必須快速前進,搶在敵人之前到達瀘定橋,順勢板書“飛速行軍”。為後面節省時間。再比如在初讀小結時沒能說出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應點明。

橋教學反思5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意識地創設情境。

一開始上課我就通過聲情並貌地朗讀將學生帶到了1999年9月22日,並通過環境的渲染來反襯小錢的處境。學生在這種情境的創設下,一入課堂就有感覺,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了他們對小錢的關懷與同情之心。

二、詞語的學習圍繞著學生的學習實際來選擇。

本課的詞語有很多。在選擇時,我主要挑選了學生易錯的詞語如:白血病、輾轉、間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讀音不僅是學生,就連我們大人都非常容易讀錯,很難糾正。課堂上我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鞏固字音,為後面讀文掃清障礙,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理解記住。對於凋謝、綻放、含苞等詞語,我讓學生用話來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並配以圖片使學生理解他們的不同含義。

三、藉助對比感悟,深化課文理解

作者在細節描寫上多次運用對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學中,我有意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體會、朗讀:將“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與杭州的美景聯絡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景色雖好而小錢的生命卻即將逝去的悲哀。

四、不足與遺憾.

在課文學習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表達不夠充分,例如:重點理解"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學生體會到生命的美好,可貴,體會到生命將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應讀出這些感受來,學生朗讀時並沒有把這種情感通過聲音表達到位.課堂上這一環節就讓學生讀了兩遍過去了,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字,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三:

這節課首先讓學生讀課文,並提出不懂的問題,然後根據學生的問題來逐步地理解課文中的難點。學生的表現比原來課堂上要好得多。也許是施加了壓力的原因。不足之處在開始部分講海峽的時候,應該準備一份中國地圖,或者用投影展示一下,學生理解起來會容易一些。因為是第一課時,有些內容還沒有深入地理解。學生讀的還不夠,沒有很好地指導學生朗讀,而且沒有給學生單獨朗讀展示的時間。

橋教學反思6

以前很排斥上公開課,覺得把自己擺在檯面上,供別人評議,很不自在,所以每次拋頭露面的事,我都退避三舍。後來,漸漸意識到自己的成長速度緩慢,教材解讀、課堂操控能力呈原地踏步的趨勢,終於意識到公開課的重要,也喜歡上了公開課。雖然每次講課前還會絞盡腦汁、惶惶終日,但每次反思總能夠發現自己的進步:課堂上把控力增強了,狀態變好了,教學設計有自己的想法了,能做到“一課一得”,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效能兼顧了。

學校最近舉行“語文主題學習”展示活動,經過備課,我今天完成了《橋》這一課的教學,總的來說比較成功,但依然有很多問題存在。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開課伊始,我抓住課後提示語:

“課文在表達上很有特色,文中有多處關於暴雨和洪水的描寫”將課堂焦點迅速集中到了“作者是怎樣表達才讓我們有這種感覺的呢?作者用了哪些表達方式?”這一具有語文意識的教學內容上來,通過描寫暴雨和洪水的句子,引領學生感悟文字的表達方式。這一過程中,我以讀為主,通過學生個性化朗讀,感受作者語言的簡短有力、擬人、比喻、反諷這些修辭手法,過程處理得當。

二、在突破重點內容時,我以生為本組織教學

以“這樣肆虐的洪水中,你感受到了一個怎樣的老漢形象?”充分將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與文字充分對話。由於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學生可以從多方面回答,導致學生回答的順序比較雜亂,雖然他們每次回答的很精彩,但是我沒有足夠的課堂把控力,沒有很好的進行引導,起到引領著的作用,比如在學生說到老漢對待小夥子的兩個場景時,我應該恰當介入,引導學生抓住洪水的變化:老漢揪出小夥子時,洪水已肆虐到什麼程度?當洪水沒胸深時,老漢又是怎樣做的?從老漢的一“揪”一“推”中,讓這個人物更豐滿起來,感受老漢平凡中的不平凡。在最後昇華主題時,學生點到了課題“橋”的兩層含義,這時老師應該進一步引導學生感悟“橋”的內涵,從而使學生更能體會老漢人格的偉大,做法的可貴。

三、主題連結的過程中,我提出了小小說的寫作方法:

語言簡短、環境烘托、結尾巧妙,從而與主題叢書《交接》進行語用點連結,遺憾的是未將寫法提煉在副板書上,只是一語帶過。學生主題學習時間太短,後期還需要進一步精簡課堂容量。

課堂總是遺憾的藝術,一堂課結束了,但反思永無止境。

橋教學反思7

這次活動能夠較順利地開展及讓孩子們對活動充滿興趣,從以下幾點進了反思:

《鴨子上橋》這個活動是通過音樂的形式讓幼兒感知數字和數量的聯絡,能表現出四隻鴨子搖搖擺擺上橋和下橋形象的趣味性。鴨子是幼兒較熟悉的小動物,他們會模仿小鴨子的特徵,如走路和叫聲。

在組織活動前,反覆琢磨了書中“活動準備”中所提到的教具:畫有“木橋”的'底圖一張;用剪紙的方式剪出四隻連在一起的鴨子,四隻鴨子圖片相連線;CD。根據託班幼兒年齡特徵,他們的思維處於形象而且充滿動態的階段。所以對“活動準備”中的前兩個操作教具作了一些改變。將“木橋”的底圖改成繩子,綁在黑板上可以搖晃,將四隻相互連線的鴨子圖片改成單個的小鴨子圖片,便於老師操作從而更好地讓幼兒感知數字和數量的關係。

活動中,第一個環節:我先通過故事的情節引出活動內容,小鴨子們要去參加音樂會,但是它們要過一座小木橋。第二個環節,傾聽音樂,我們來聽聽歌曲裡唱到了一共有幾隻小鴨子?它們上橋以後為什麼小木橋就搖呀搖呢?後來又發生了什麼事呢?第三個環節,老師通過教具表演歌曲,在這個過程中,教具較形象地表現了歌曲中的內容,也讓幼兒感知到了數字“4”的概念。最後引導幼兒表演歌曲《鴨子上橋》,鼓勵孩子們邊唱邊表演。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的興趣都很濃,他們會反問老師“小木橋為什麼不搖了呢?”。戶外活動,組織孩子們走平衡木,讓孩子們再次鞏固歌曲內容,也發展孩子的平衡能力。

橋教學反思8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的是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文章告訴我們,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如何更有效地選擇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生命橋"的含義,習得語言,從而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我在課堂教學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反覆研讀課文,發現作者在細節描寫上多次運用對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步履匆匆"與"7。3級大地震"聯絡起來讀,就更能想象到李博士救死扶傷的高大形象;"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無事"與"他知道小錢期待著骨髓"聯絡起來讀,就更能感受到臺灣青年雖心繫家人,但堅持躺在手術檯上的不平凡的舉動。"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與"李博士的沉著","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聯絡起來,他們一心為小錢著想的形象躍然紙上,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體現無餘。

體會"生命橋"的含義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讀。一是通過自由讀,看哪些細節感動了你,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臺灣青年和李博士冒著生命危險做骨髓移植手術。聯絡上下文,比照閱讀,體會臺灣青年和李博士博大的愛心。二是以"期待"為切入點,老師示範朗讀描寫杭州小錢的第二自然段,創設情境,使學生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是一種生命的期待,唯一的'期待。三是在理解了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後,返回來閱讀描寫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句段,學生的感受就會更深。經過這三個層次的閱讀,手術過程中表現出的種種細節就會潛移默化的內化成一種人性的美好,植根於學生心中,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會變成學生心中一座永遠割捨不掉的心橋。

對於"臺灣青年的骨髓,終於從身軀裡涓涓流出……"一句的感悟,我著重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深入不同人物的內心,體會就會不同:這涓涓流淌的骨髓,對小錢來說,意味著生命的火種;對臺灣青年來說,意味著濃濃的愛心;對在餘震中做手術的李博士來說,意味著手術成功的喜悅;對讀者來說,流出的是深深的感動。

但遺憾的是,由於課堂中安排了寫的環節: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床上,他會想到誰,會想什麼課堂時間沒有調控好,所以沒有把預先的設計完整地呈現。

橋教學反思9

《橋》是一篇表達手法很特別的課文。尤其是老支書與小夥子的關係到課文結尾處才用兩個自然段點明:

“她來祭奠兩個人。

“她丈夫和他兒子。”

這種新穎別緻的構思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我問學生:“小夥子一出場就點明他是老支書的'兒子和課文這種結尾揭示懸念的表達方式,哪一種更能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為什麼?”學生只知道最後這兩句話打動人心,更能體現老支書的高風亮節,注意力沒有放在表達方式上。我解釋了一番學生似乎仍似懂非懂,我只好藉助於生活的類似感覺來幫助學生體會:“比如說,我們從教室出去,走過長長的走廊下樓去。你事先知道就在五樓的樓梯口有個人在你經過時會跳出來嚇你,你會不會很害怕?不會。如果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你事先根本不知道有人,突然從角落裡竄出一個黑影朝你一‘嘿’!你會是什麼感覺?當然是嚇得魂飛魄散了!這種情緒上的衝擊力就相當於包袱在最後時刻被抖開時給人的震撼!”這樣一來大部分學生明白過來了。但是,這是不是一種恰到好處的方法呢?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橋教學反思10

這是一篇小散文,寫孩子們由雨後彩虹引起無限的遐想和無盡的猜測,想象奇特、大膽,富有童真童趣。在孩子們眼裡,美麗的彩虹就像一座神奇的七彩橋,站在橋上可以觀看瀑布似的流水,來來往往的輪船和川流不息的.汽車,最神奇的是伸手就可以摘下夜空中最亮的星。彩虹是美麗的,童年同樣是美麗的,讓孩子們一起展開想象的翅膀,飛上那美麗的彩虹。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自由想象的空間。當我問到你們站到七彩橋上時,會看到什麼時,想做些什麼?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舉起了手。有的說到橋上去跳繩,有的說到橋上去摘月亮,有的說到七彩橋上捉迷藏……在課文內容的啟發下,這些學生敢於想象,說出了他們不同的想法,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開闊了想象的空間。

橋教學反思11

《橋》這一課,講述了面對洪水來臨,村裡的老党支書臨危不亂,鎮定的指揮村民有序上橋,並讓自己的兒子排在最後,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橋,而自己和兒子卻被洪水吞沒了。回想自己剛拿到課文時和語文教研組老師一起研究,覺得文章中的這個老支書真是一位高風亮節,捨己為人的好支書。但是想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沉浸在文章情景當中,可不太容易。

在這節課中我力求突出“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

讀中感悟,一篇文章只有通過多層次的形式多樣的.讀,才能讓學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讀,才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激起情感共鳴,真正有所感悟。特別是引導學生個性化的讀,如“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學生分別抓住“只有”“窄窄”“木”,讀出不同的理解,讀出不同的韻味。如“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學生分別從“他不說話”“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進而讀出個性。還有課文中的兩個 “吼”字的不同理解。第一個“吼”應該讀出生氣,讀出批評,讀出命令,讀出威嚴,讀出不容爭辯,等等。第二個“吼”字應該讀出老漢對兒子的“愛”,讀出他的急。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即使是同一個字,在不同的環境中表達的意思也不同。讀是實踐,又是訓練,學生在其中既有理解,又有體驗,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

只是,由於我沒有把握好時間,致使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今後,在備課時,一定要預設好每一環節的教學時間,做到心中有數。

橋教學反思12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一篇充滿情感的文章。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充分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緊緊圍繞情感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昇華。

一、精心創設情景,感悟血脈親情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了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的感人故事。我在教學中採用自讀自悟、拓展想象、補充資料、彙報交流等多種方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受李博士和臺灣青年不顧個人安危,一心救小錢的高尚品質。

二、指導品味語言,感悟血脈親情

在學生通過初讀課文對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有了初步感受後。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及時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圈畫讓你感動的詞語和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重在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進行品讀、思考、交流,將對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落到實處。為了引導學生加深對李博士的進一步理解,我又讓學生閱讀有關李政道博士的資料,讓他們認識到一個年逾古稀的愛國華僑豐富的情感世界和對祖國的一片赤子之心,使他們的思維領域不斷擴大,情感逐漸升溫,對血脈親情的理解也深了一層。

三、展開合理想象,強化血脈親情

當學生通過品詞析句感悟了血脈親情後,我開始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強化他們的情感。我提出一個讓學生思索的問題:這只是一座普通的橋嗎?一問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碰出了創造火花,“這是一座愛心橋。”“這是一座用血脈親情架起的生命橋。”“這座橋述說的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這座橋唱響的是一首生命的讚歌。”學生的詩一般的語言、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這一看似簡單的提問,實則是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是對文章寫作意圖的深入挖掘,讓學生的語言、思維、得到了發展,情感得到了內化。

課文即將講完的時候,我又讓學生寫下小錢的.心裡話,將讀寫有效結合。

四、拓展共振空間,昇華血脈親

為了讓學生不僅為課文講述的故事而感動,還要把對課文的血脈親情的認識再提升一個高度,我深挖教材,補充了許多課外資料。因此,學生們對課文情感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血脈親情,而是上升到民族情,愛國情。

這節課,我努力用真情和智慧撥旺學生的生命之火,讓學生深切地感受人間真愛,感受兩岸親情,希望在他們心中埋下善的種子,植入愛的根苗,這應該是語文課的驕傲,也是語文教師的驕傲!同時也是我最大的期望。課上完了,對於本堂課,自己特別想說的一句話是:經過了不少努力,留下了不少遺憾。

1、這本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朗讀與體會是極其重要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做到這一點,由於課文容量較大,時間緊迫,對關鍵的句段只是倉促地形式的一走而過,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帶著感情去品讀,去體會,。另外,指導朗讀時情境設定不充分,指導的深度不夠,致使學生在朗讀總感覺缺少點什麼,還沒完全投入其中。例如:針頭向面板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裡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到當時情況緊急,李博士和臺灣青年的生命面臨危險,朗讀時要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雖然我叫了好幾個學生來讀來感受,但是學生讀得仍舊不夠到位,朗讀時不能收放自如,感情沒有到位,只是為了讀而讀,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果我當時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用範讀帶動學生,將會很好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2、整個教學設計雖然花了大量的時間去準備,教學設計經過反覆琢磨,但是整個課堂出彩的地方還是有限。

3、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完全溶入到朗讀中。由於本節課有些環節無法預知,所以在處理上語言不豐富、也不夠精煉,教學機智不夠靈活。

4、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在本節課上提升不夠,補充這一項能力發揮較好,可是有條理的進行轉述的訓練較少。在今後的語文課堂上要多進行訓練,力爭有效提升我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課後反思猶如照鏡子,讓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一覽無餘,但這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讓我知道了自己今後該怎麼做。

橋教學反思13

《橋》是一篇小小說,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在表達方法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構思新穎別緻,設定懸念,前後照應;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表現力。

一、情感渲染

這是一篇情感性較強的文章,語文課程人文性的滲透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傳授。要想文字感動學生,教師必須先被文字感動。

二、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一篇文章只有通過多層次的形式多樣的讀,才能讓學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讀,才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激起情感共鳴,真正有所感悟。

1、給學生默讀的時間。學生在默讀的過程中,深層次的走進文字,形成自己對文字的感悟理解。上課伊始,我首先讓學生先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並談一談自己讀文後的感受,然後圍繞“課文中的老漢哪些地方讓你感動”默讀課文,畫出描寫老漢的有關語句,在旁邊做簡單的批註,之後與同學交流,談一談讓自己感動的原因,然後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出自己的感動,從而昇華對老漢的理解和認識。學生的理解和感悟多是在默讀的思考體會中所得。

2、引導學生個性化的`讀。例如“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學生分別從“他不說話”“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進而讀出個性。還有課文中的兩個“吼”字的不同理解,學生讀出生氣,讀出批評,讀出命令,讀出威嚴,讀出不容爭辯,等等。第二個“吼”字應該讀出老漢對兒子的“愛”,讀出他的急。讓學生理解後在讀中感悟,即使是同一個字,在不同的環境中也在表達著不同的意思。讀是實踐,又是訓練,既有理解,又有體驗,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

3、讀、法結合。這是一篇情感性很強,表達方法很有特點的文章,在學生感悟理解的過程中我意識到方法的滲透,例如在洪水描寫的作用上,在課題橋的含義上,都有對方法的滲透,但都是一帶而過,並沒有過多的講解。

《橋》這篇課文,處處充滿著人性的美。文章是以老漢的妻子來祭奠丈夫和兒子中結尾。我在讀出結尾後,讓學生寫出面對此情此景你想說什麼?學生的情緒最大程度地被調動起來了,他們的話語都發自內心,充滿了深情,有幾個情感豐富的女生眼裡閃動著淚花,情感又一次得到了昇華。

但本課當中回想其中,不足之處甚多

1、本節課文表達方法的處理上有些牽強,如能借助課後思考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和評價,讓學生再次深入到文字,看一看課文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好處,指導學生從課文結構的安排、句式特點、語言描寫等多個角度引發思考,更能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2、在教學中雖然力求讓學生通過讀來感悟課文,又通過讀外現對文字的理解,但是在課堂上對語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讓學生體會讀少了一些;教師的點撥多了一些,學生的自悟少了一些。

3、備課中所設計到的幾個教學的切入點,如老漢和小夥子的關係放在最後才點明這樣寫的好處;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運用對文章所起的作用,這幾點雖然都設計到了,但沒有點透,也是遺憾之處。 通過這節課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師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首先是教師對文字的解讀,教師解讀文字的程度越深,領悟文字的涵義就越透徹,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就越強。

橋教學反思14

《外婆橋》是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謠,這首童謠傳送時間很長,我雖然並不知道它是什麼時候創作的,但是,我從小就聽過: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誇我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還有湯糰和年糕。

活動前,我瞭解到,班上相當一部分孩子都是外婆在帶著,沒有外婆帶著的孩子,也大多對外婆比較親,活動開始部分是談話:“小朋友你家都有那些人?你喜歡誰?為什麼?你的外婆怎麼樣,跟大家說一說。”很自然的過渡到第二個環節,提問孩子“你們是怎麼去外婆家的?”有的說坐汽車,有的說坐火車,還有的說乘爸爸的摩托車等等,然後出示視訊,問孩子,視訊中的寶寶是怎麼去外婆家的呢?孩子們看的很仔細,是搖船去的,我發現有部分小朋友不是很認真,中間我突然提問:“搖啊搖是怎麼搖的?”幼兒舉手很積極,甚至還做起了動作。學習童謠,這部分剛開始我覺得有點枯燥,教師朗讀,幼兒欣賞,再就是跟讀。出示的圖片也很好的'幫助孩子們記住兒歌的內容,整個過程中,幼兒很快的理解了童謠的意思,所以,學起童謠來比較的快。

這個活動的重點我放在了學習方言,出示的另一段音訊就是太倉方言,本地的孩子一聽就知道,剛才童謠中是普通話,在學念方言童謠的時候,外地的孩子明顯有點困難,將“還有湯糰和年糕”拎出來重點學說,在此基礎上進行方言童謠的兒歌歌詞創編,將湯糰和年糕換成外婆家裡其他的東西,普通話的創編應該說很簡單,但換成了方言的創編,孩子們就有所困難,就幾個本地的孩子會說,最後拓展幼兒感情思想:外婆對小朋友這麼好,你們要不要對外婆好呢?你想怎樣對她好呢?孩子們紛紛說要給外婆買東西,有個寶寶提到了要給外婆敲敲背,點到了孩子們的一些思維,就想到了要親親外婆,抱抱外婆等等,讓孩子從小就懂得要尊敬老人。

橋教學反思15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描述了同一時刻兩個觸動人們心靈的場景:一個是病情垂危,急待骨髓救命,一個是不顧危險,抽取骨髓,只為挽救一個並不認識的陌生青年。本課時重點是學習第一個場景,為了使學生充分感受危情的嚴重,捐獻的可貴。我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邊講故事邊出示課本插圖,創設情境,設立懸念,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然後圍繞課題讓學生質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梳理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文。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是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充分的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和創造性。其次,以讀代講,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通過自由讀、輕聲讀、默讀、有感情的朗讀。感悟小錢病情的危險,移植骨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及尋找合適的骨髓的.不容易,在感悟的基礎上再讀課文,以悟促讀,使學生感受到臺灣青年捐獻骨髓的可貴。在閱讀中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是學生的心靈受到愛的洗禮。此外,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也是每節語文課必須考慮的問題,本節語文課中首先讓學生藉助工具書獨立學習本課生字詞,把握課文中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閱讀的能力。然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探究自主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從而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和遺憾,首先,我覺得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若在講課時能通過範讀,以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起到作用。其次對資料的整合運用不夠充分,此外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沒有留給學生充足的寫字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