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楊振寧傳》讀後感

校園 閱讀(1.43W)

《楊振寧傳》增訂版是一部實在不可多得的好書,這部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品,華中科大物理教授楊建鄴撰寫的楊振寧這位科學巨人的生平足跡,生動地描繪了這位科學偉人成長的過程以及從事科研工作的每一個片斷和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

《楊振寧傳》讀後感

楊振寧對當代物理學的貢獻,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國的,關於楊振寧的功業盡人皆知,相關文獻、資料、風評俱在,在此,我只談談讀這本書後的感受和感動!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為“宇稱不守恆”理論的貢獻成為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第一人,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在科研之餘大量地從事改變“中國人不如他人”的觀念,而且畢生在做這項工作,他1999年後一直住在清華,親手建立了清華高等研究院,廣邀國內外頂尖的科學家來華講學,帶研究生,在國內各高校遊說,以80多歲的高齡為科學興邦奔走呼喚,其拳拳愛國之心和人文情懷令人景仰。用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陳方正的話說:“宇稱不守恆”理論、“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應該再次獲諾貝爾獎),都是理論物理的科研成果,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至今沒有應用的意義,它的意義主要是思想和文化上的。的確,我們從楊振寧的著述、演講中不難看出,他講得最多的是科學發展史,科學家的故事以及當代科學領域的相互滲透以及相互作用,對人類未來發展的影響,是普通人聽了都能領悟其中道理的東西,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和氛圍,這種影響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是十分深遠的。

楊振寧在晚年做了另一件驚世駭俗的大事,那就是與翁帆的愛情,他們年齡相差50多歲,對於這樁婚姻,人們對他的關注程度遠遠地超過了他獲得的諾貝爾獎,說三道四的、辱罵的、嘲笑的,比比皆是。現在9年過去了,回過頭看,沒有翁帆,就沒有楊振寧的今天,也沒有在清華“歸根居”生活的10年的豐碩成果,也沒有中國理論物理的蓬勃春天。用新加坡電視臺主持人曾月說過帶哲理性的一段話:“一個人從年輕到老,敢於追求所愛,不管他所愛的.是人、是物,還是真理,他都能夠放開胸懷地去擁抱,而且昇華成樂觀前進的動力,這個人是絕對幸運的”。從這件事我們看到楊振寧率真的另一面。

“兩彈元勳”鄧稼先是楊振寧少年時代就在一起的朋友,他們同在西南聯大讀書,又先後留美獲博士學位,鄧回國後轉行從事領導“兩彈”的研究工作,耗費了畢生的精力,楊、鄧之間延續了半個世紀的友情故事,使我想起了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的友誼,這種友誼是建立在無私的精神與巨大貢獻的基礎上,所以才能這樣珍貴和彌久。

1971年8月16日,楊振寧在離開上海回美前夕,上海市領導請他吃飯,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給他,是鄧稼先寫的,他在信中告訴楊振寧,中國的原子武器工程除了1959年底以前得到過蘇聯極少“援助”以外,沒有任何外國人蔘加。接信後給了楊振寧極大的感情震盪,他追述當時熱淚滿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間整容場景……正如楊自己所說的那樣,“稼先是我永恆的驕傲”。

楊振寧走過的道路給我這樣的啟示:從事科學研究無需更多的物質上的追求和慾望,只有獲得知識和成功的滿足與快慰,我想:生活中其它的事情難道不也是這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