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九年級化學試題及答案之反應物和生成物教案

校園 閱讀(1.7W)

反應物和生成物

九年級化學試題及答案之反應物和生成物教案

這是化學方程式計算中最基礎的題型,要深刻理解化學方程式的含義,理解反應物質和生成物質在微觀上和質量上的關係。例如將一氧化碳在空氣中點燃後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中,它們的關係:

2CO+O22CO2

微粒比:2∶1∶2

質量比:2×28∶32∶88(7∶4∶11)

*體積比:2∶1∶2

(同溫、同壓)

質量守恆:56+32=88

可以看出,化學方程式能表達出多種量的關係,這些關係都是解答有關化學方程中的已知和未知的隱含的已知條件,這些條件都可以應用於計算時的“橋樑”,是整個計算題的基礎和依據。

希望通過上面對反應物和生成物題目知識的練習學習,同學們對此知識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學們要加油哦。

中學化學單質與氧氣反應的方程式大全

【—】請各位熱愛化學的同學們做好筆記了,下面的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國中化學方程式大全之單質與氧氣的反應,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過來看看。

(1)單質與氧氣的反應:(化合反應)

1. 鎂在空氣中燃燒:2Mg + O2 點燃 2MgO

2. 鐵在氧氣中燃燒:3Fe + 2O2 點燃 Fe3O4

3. 銅在空氣中受熱:2Cu + O2 加熱 2CuO

4. 鋁在空氣中燃燒:4Al + 3O2 點燃 2Al2O3

5. 氫氣中空氣中燃燒:2H2 + O2 八年級 點燃 2H2O

6. 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研究空氣組成的實驗):4P + 5O2 點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氣中燃燒: S + O2 點燃 SO2

8. 碳在氧氣中充分燃燒:C + O2 點燃 CO2

9. 碳在氧氣中不充分燃燒:2C + O2 點燃 2CO

上面為大家整合的是國中化學方程式大全之單質與氧氣的反應,相信同學們已經熟記於心了吧,接下來還有更多更全的化學公式等著大家來記憶哦,想要了解最新的國中化學訊息就來關注吧。

“混雜”型試題歸類例析

有關“混雜”型,在近年各類中頻頻出現,通常分二大類:一是有關雜質含量的計算,二是有關雜質的確定。這些特別是後一大類(本文討論的重點)具有較大靈活性與難度,常令同學們感難以下手,但只要認真審題、仔細分析、抓住本質、運用規律,便能快速準確求解。現歸類介紹、分析如下。

一、有關雜質含的計算

此類題一般是利用物質純度公式(純度=純物質的質量/含雜質混合物的質量)與守恆法解題。

例1 某種不純金屬M(含不有與酸反應的雜質),取該樣品4 g投入20 g 20%的鹽酸中恰好完全反應,測得該金屬與酸反應生成的氯化物中含氯5.9%,求金屬樣品中雜質的質量分數?

解:設該金屬樣品中雜質的質量分數為x,則:

4(1-x)=20×0.2×∶35.5/36.5×(1-0.559)/0.599

解得x=23.3%。答:略。

二、有關雜質的確定

此類試題一般是利用“平均值──假設法”求解,根據題目所給的測定資料(此資料實際上是含雜質的混合物進行某些過程時測出的平均值)與假設為純淨物時所得的資料進行對比,判斷雜質的成分。

1、不純金屬類

例2 含雜質的鎂條樣品1.8 g,與足量的鹽酸反應完全後,得到氫氣0.42 g,則鎂條中可能含有下列金屬中 ( )

(A)鋅 (B)鐵 (C)鋁 (D)銅

解析:假設4.8 g樣品全部都是純鎂,則可產生氫氣0.4 g<0.42 g(平均值),要滿足題目要求,則說明鎂條中含有的雜質不但能與酸反應放出H2,而且比同質量的鎂放出的H2多,根據金屬在化合物中化合價與相對原子質量之比知,等質量金屬產生的H2由多到少的順序是Al>Mg>Fe>Zn,故選(C)。

3、不純氧化物類

例3 兩種固體氧化物的混合11.2 g,與14.6%與鹽酸100 g完全反應,則該混合物可能是( )

(A)MgO與ZnO (B)CaO與CuO (C)MgO與CuO (D)CaO與MgO

解析:設由某種氧化物單獨與14.6%鹽酸反應,則需MgO 8 g,ZnO 16.2 g,CaO 11.2 g,CuO 16 g,而混合物中只有當一方質量在11.2以上,另一方在11.2以下,才能符合題目要求,故選A、C。

4、不純鹽類

例4 含有雜質的固體氯化銅樣品27 g,加入足量硝酸銀溶液時,可得沉澱54 g,則固體中含有的雜質可能是( )。

(A)CaCl2 (B)NaCl (C)MgCl2 (D)KCl

解析:假設樣品是純CuCl2,則可得沉澱57.4 g>54 g(平均值),說明等質量的雜質與硝酸銀作用時產生的沉澱質量必小於57.4 g。(或提供1個氯離子的式量大於67.5)故選D。

國中化學與硫酸有關反應方程式的彙總

跟硫酸有關的化學方程式:

2NaOH(或KOH)+H2SO4==Na2SO4+2H2O 現象:不明顯

Fe2O3+3H2SO4==Fe2(SO4)3+3H2O 現象:紅色固體溶解,生成黃色溶液

CuO+H2SO4==CuSO4+H2O 現象:黑色固體溶解,生成藍色溶液

Cu(OH)2+H2SO4==CuSO4+2H2O 現象:藍色沉澱溶解,生成藍色溶液

H2SO4+BaCl2==BaSO4↓+2HCl 現象:生成不溶於強酸的白色沉澱,用於檢驗硫酸根離子

CaCO3+H2SO4==CaSO4+H2O+CO2↑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現象:這三個反應現象同與鹽酸反應現象一致

通過學習,可以看到上面是對跟硫酸有關的化學方程式彙總以及對此方程式反應現象的介紹,希望同學們認真學習 會考

九年級化學教案:分子

教學目標

目標:

1.認識的真實存在及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2.瞭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質;

3.學會用的觀點來區別變化和變化;

4.理解純淨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並會判斷典型的純淨物和混合物。

目標:

培養學生查閱、觀察及抽象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學生的,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純淨物"兩部分。

前一部分著重於描述物質由等粒子所構成,討論的基本性質。教材一開始從人們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現象入手,如:人經過花圃或酒店,會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溼的衣服經過晾晒就會幹燥;糖塊放在水裡,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通過對這些日常生活現象的思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質是由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粒子構成的結論(是構過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通過酒精和水混合後總體積縮小,及晶體碘的昇華與凝華等實驗現象,使學生在建立起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的結論基礎上進一步得出是運動的及之間有間隔的推論(即的性質)。之後,教材以水變成水蒸氣,蔗糖溶於水及硫或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幾個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運用初步介紹的知識對物質發生變化時本身是否發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了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下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教材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確信存在的客觀性,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照片,同時用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的大小和運動狀態。使學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對的認識。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氣的組成及硫粉和鐵粉混合實驗為基礎從巨集觀上對混合物和純淨物兩個概念做了區分。然後從微觀上-用初步掌握的有關知識進一步區分純淨物和混合物,使學生能初步建立純與不純的相對概念。

教學建議

本節重點研究的是有關知識。看不見也摸不著,對於它的存在學生很難相信,接受起來遠不如第一章知識來的快。教材第一章重點研究的是氧氣的製法及性質。對於氧氣學生比較熟悉,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建立起人吸進的是氧氣,撥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氣盡管也看不見,摸不著 ,但學生能憑生活經驗確信氧氣真實存在著。鑑於此,建議在教學過程 中也從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入手,例如:人經過花圃或酒店,為什麼能聞到花或酒的香氣;溼的衣服經過晾晒為什麼能幹;糖塊放在水裡,為什麼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將巨集觀現象做為紐帶,誘發學生進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是因為花或酒中有香氣的(或粒子)擴散到空氣中,接觸到人的嗅覺細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氣。溼衣服能晾乾,是由於水的擴散到空氣中去了。糖塊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於糖的擴散到水的中間去了。以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讓學生感知的真實存在。將巨集觀現象與微觀結構建立起了聯絡。教學過程 中將學生實驗(氨擴散實驗、品紅擴散實驗並補充酒精與水混合實驗)融入在教學中,通過學生實驗讓學生進一步感知的真實存在,同時也便於學生學習性質時,樹立起是運動的,不同物質大小不同和間都有間隔距離的想象。為了使學生更加確信的真實存在,除向學生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照片外,還可讓學生通過網路或圖書館查詢其它的照片。

對於概念的建立,是本節知識的一個重點。首先可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幾個物質變化(如:水變成水蒸氣,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觀過程,然後讓學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識以小組的形式從物質發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時本身是否發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本節教材的另一個重點,是使學生樹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證觀點?quot;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從保持原物質化學性質來說是不可分的整體粒子,因為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也不能保持原來物質的化學性質。同種物質的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性質不同。可以再分是說它在化學反應過程中起了變化,變成別種物質的粒子了。通過對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學生辨證地思考問題。概念中還強調了"化學性質"是因為通常討論的物理性質是一種巨集觀現象,是該物質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現出來的,而不是每一個單個所能表現的,如:顏色、狀態 、熔點、沸點、密度等。本節知識不僅應讓學生了解的概念 國中數學,也應讓學生弄清概念的內在含義。

在學生對概念有了瞭解之後,師生應對的基本性質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外,還應認識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運動,間有間隔距離。在教學過程 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微觀粒子運動的動畫,一方面可以誘發學生進行想象不同狀態的物質其中無數粒子在不停運動的圖景,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識變為具體,增強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物理生已學習了運動論的有關知識(是運動的,之間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學生指明有關熱運動和物態變化是物理學要深入一步討論的問題。學生如果對運動狀態、間力和物質三態相互轉化的本質有所認識,將對以後學習溶解、結晶溶液導電等大有好處。

對於混合物和純淨物的有關知識,建議教學中還是從實驗入手,讓學生由感性認識去理解混合物和純淨物,並進一步從微觀角度去分析。最後,還應使學生認識物質純與不純的相對性,培養學生辨證的思考問題的。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概念的建立及對行為的微觀想象的形成;從巨集觀和微觀上區分混合物和純淨物。

教學難點 :

對概念的理解;領悟混合物和純淨物的區別。

通過實驗、圖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導學生抽象思維的方法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會考化學分解反應解題指導

由一種反應物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反應,稱為分解反應。從反應形式上判斷,分解反應的特點是“一變多”。它與化合反應的區別和聯絡如下表:

【例題4】下列變化中不屬於分解反應的是()

A.分離液態空氣製氧氣 B.加熱高錳酸鉀製氧氣

C.加熱過氧化氫製取氧氣 D 國中政治.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製取氧氣

【解析】工業製氧氣的原理是根據液氮的沸點比液氧的沸點低來分離液態空氣,其過程是把液態空氣升溫到液氮的沸點,使液氮先蒸發,剩餘的主要就是液氧。這一過程中發生的是變化。其他幾個選項中的反應物只有一種,生成了兩種或三種物質,因此屬於分解反應。其中D選項中二氧化錳是催化劑,在這一反應中反應物只有氯酸鉀一種。

【答案】A

九年級化學選擇題提高訓練及答案六

選擇題提高訓練

6.下列金屬中,金屬活動性最強的是

7.鋁能製成鋁箔是因為鋁具有

A.延展性 B.導電性 C.導熱性 D.抗腐蝕性

8.北京市已於2006年完成了“管道煤氣置換為天然氣”的工程。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

A.甲烷 B.氮氣 C.一氧化碳 D.氧氣

9.二氧化鈦(TiO2)中鈦元素的化合價是

A.-4 B.-2 C.+4 D.+2

10.下列物質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學性質的是

A.銅線可用於制電纜 B.乾冰可用於人工降雨

C.稀有氣體可製成電光源 D.氧氣可用於鍊鋼、氣焊

答案 DA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