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精】史記讀後感

校園 閱讀(2.56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史記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史記讀後感

史記讀後感1

不以規矩,何成方圓?

——《史記故事》讀後感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史記故事》就記載了許多祖先的故事。

書中有運用智謀而完璧歸趙的藺相如,有胸懷大志的陳勝和吳廣,有為了安定天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還有擁有三寸不爛之舌,可以舌定乾坤的張儀……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孫武練兵》這篇故事。孫武善於練兵,吳王闔閭為了試其才能,故意選撥了108位宮女,讓他練兵。孫武將宮女排成兩隊,挑了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當隊長。但在孫武釋出號令時,宮女們都一個個笑了起來。孫武又重複了一遍“軍令不可違”,宮女們依然只顧嬉笑。孫武下令斬首隊長,吳王聞訊,急忙求情,但是孫武說:“吳王已經把她們交給我來練習,我就必須依照軍隊的規定來治理她們。隊長沒帶好頭,必須按照軍規處置。”處置完隊長後,孫武回到場地再行令訓練時,竟無一人懈怠取鬧。吳王雖然痛失兩位美人,但卻發現孫武確實是個軍事奇才,很快便重用了他。

是啊,軍令鐵律是勝利的保障。而今,長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是否為了追求自己舒服、自由,就可以無拘無束呢?在學校裡,有需要全體師生共同遵守的校規;在班級裡,人人要自覺遵守班級公約。如果有人違反校紀班規,調皮搗亂,就要接受教育。不然,小到一個學校,大至整個社會,不就亂套了?

用規則來看護文明校園,用規則來守護和諧社會,這正是古人告訴我們的`道理——“無規矩,不成方圓。”

21世紀,中國已經躋身世界航天大國之列,這是全中國人的驕傲。我想:這輝煌的成果背後,難道不是所有航天人員在嚴守規則嗎?聽老師說神舟飛船的艙門,連一根頭髮絲的誤差都不能有,我非常震驚!我自豪,我們有勤勞智慧的祖先;我自豪,我們更有勇於創新的新時代建設者。

史記讀後感2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之中,無數才華橫溢的人留下了浩如煙海的著作。在這些著作中,有一部作品即使在幾千年的今天,依舊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它便是----《史記》。

歷代文人對《史記》都有著很高的評價。如魯迅先生都曾贊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足以體現她在史書的地位,且《史記》還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了史書編纂的先河,是歷代王大臣必讀之書。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讀史,就是體味前人所經歷之事,從中得到教訓。所謂“前車之鑑,後車之師”便是這個意思,且史記從紀傳體的形式記敘了西漢武帝前的各色歷史事件,改變了如《春秋》等編年體的格式的記敘方式。不再以時間入手,而是從人物入手,將傳主的一生娓娓道來,使之更具有可讀性。所記載的內容如同一個個故事,讓人經歷了傳主傳奇般的一生。當你讀《史記》是,彷彿是在與傳主面對交談。

《史記》中的許多內容有現代仍發人深省的作用。當我迷茫是,自卑時,失去前進的動力時,氣憤社會的不公時,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如一道驚雷在我耳邊炸響,使我充滿前進的動力。當我因理想過於遙不可及,被人誤解,被人嘲笑時,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如伯牙遇到鍾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如管鮑之交一樣相互瞭解,使我不再孤單。當我驕傲的時候,當我開始厭煩那些貧窮時期的朋友時,一句“苟富貴,勿相忘”如同一記警鐘,使我瞬間清明。

《史記》不僅內容發人深省,其作者司馬遷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身為一個男子,被施以宮刑是何等的屈辱。但他沒有就此頹廢或屈服,他依舊堅持自己,為李廣鳴不平,他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他行走於名山大川之間遍識古人的智慧;於斷牆古村之間,向老人詢問古人的英姿。於歷史典籍之中,悄悄然消失,或自殺,或隱居,但他巨人般的精神永垂不朽。

史記讀後感3

歷史的故事如江河一般滾滾遠去,留下的只有那遍地的塵埃......而《史記》,這本資深渺遠的書正是記錄那故事的範本。

《史記》一書由司馬遷受刑後忍辱負重所創。這本歷史著作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是寫從黃帝時代一直到漢武帝太始二年之間所有發生過的大事,名事。司馬遷用精妙的文筆刻畫出一個又一個生動出彩的人物形象和故事。他給予農民起義者高度評價和讚賞,對被壓迫的下層社會人持同情態度。而且他還把古代生澀難懂的詞字轉化成當時的`易懂文字,使得《史記》一書更加好看。也就有了魯迅所說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一說。

而在這些歷史故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楚霸王烏江自刎》。

公元前202年,韓信設下十面埋伏之計,把項羽困於垓下,這時項羽不僅人馬少,而且糧食也快沒了,於是他想領一隊人馬殺出包圍圈,但是劉邦的勢力太大了,殺死一群又來一群,根本不給你喘息的機會,於是項羽只好退回楚營之處,他的美人虞姬看他煩悶就給他跳舞解悶,於此日定更之時一陣陣西風裡突然夾雜著楚歌之音,頓時大驚淒涼起來隨口唱起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完之後率八百人馬如猛虎般殺出重圍,但最後無言以對江東父老,烏江自刎。但是我卻認為東山再起之時就可面對了,再說江東父老不還幫著你嗎?不愁不會再起。我覺得這個故事告訴我一個道理;人不要急於想到將來那不好的事情,哪個人沒犯過錯,只不過要改而已,只有臥薪嚐膽才能更好地展現自己。還有人必須要有志氣,哪怕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也不要自暴自棄終歸一事無成。

聯絡生活實際你是否也有過呢?有一次我作業忘記寫了就想到老師的批評,但是我想到主動承認錯誤,認真補全那或許更好。雖然老師終歸罵了我,但是我做的很好最後以圓滿的結局結尾。

《史記》這本無言的老師在冥冥之中教會了我很多東西,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收穫,讓我鑑往知來。史記猶若一盞明燈,在未來黑暗的道路上為我照亮光明,也如那飄搖風雨中的彩虹,讓人拾起希望,又如那輕盈的水珠使得我的心靈之花更好地成長......

史記讀後感4

《史記》是司馬遷編寫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從三皇五帝到漢武帝時期的一系列歷史故事。

《史記》我之前已經讀過很多片段,我對秦的歷史很感興趣。秦國的地理位置不好,因為當時諸侯,齊國有魚鹽之利,楚國國土面積廣大,而且有銅礦,在古代這是重要的戰略資源。

一段時間裡,秦國只能在西方看著東方六國相互稱霸。秦國在戰國後期成為最強大的諸侯,由於商鞅變法,秦國的實力大漲。秦始皇即位以後,任用呂不韋為相國,滅掉了東周。秦國採用遠交近攻的方式相繼滅到了與秦國相鄰的韓趙魏。

接下來秦始皇準備滅掉楚國,但是楚國擁有百萬人口,是當時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可以說楚國是秦國統一天下前最大的障礙,滅楚之前秦王嬴政和大臣商議滅楚的方法。當時王翦認為要滅楚,必須要六十萬人。而李信則認為只需要二十萬就可以滅掉楚國。因為李信是名將,也打過很多勝仗,秦王嬴政相信了李信,於是讓李信和蒙恬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攻打楚國。

王翦請辭回到故里。剛開始秦國的戰事非常順利,他們一路南下,得到了許多楚國的'許多城池。可是後來楚國趁秦軍不備大破李信軍。這時秦王恍然大悟。秦王請王翦去滅楚,王翦一開始拒絕,後來王翦向秦王要了很多田地,秦王答應后王翦才同意出征。秦王同意了王翦的要求,於是王翦帶領秦國六十萬軍隊殺向楚國,楚國大敗,楚國大將軍項燕陣亡。楚國滅亡。後來齊國主動投降,秦國一統天下。

讀完了這一段,我看出了王翦的智慧,王翦手握重兵,秦始皇會懷疑他,為了不讓秦始皇懷疑,他假裝要封賞,其實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方法。在古代很多大臣手握重兵就會對皇帝造成威脅,像岳飛,袁崇煥他們都沒有得到皇帝的信任,最後結果都不好。王翦,韓世忠這樣的名將雖然他們要了封賞,但是卻免去了後顧之憂。在古代階級明確,皇帝不信任大臣是很正常的,今天我們要對人真誠,但是也要記住,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史記讀後感5

翻看《史記》,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那些在歷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後,能夠忍辱負重,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此後的幾千年裡,這部偉大的著作,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這個文人就是司馬遷,而這部無與倫比的史學著作就是《史記》。

雖飽受命運的.捉弄,但值得讚歎的是,在那般惡劣的境況下,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辱奮進,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數倍心血,終於完成了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因此,我由衷地敬佩司馬遷先生,他的執著,他的毅力,他的韌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樣受人景仰。

文中《魚腸劍》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故事裡吳王的手下公子光想篡位,成為皇帝。於是和伍子胥物色到的一位勇士專諸一起商討計劃。終於,等到了這一年,楚平王逝世,楚國對外戒備有所鬆懈,吳王就發派精兵攻打楚國,這樣一來,吳王在吳國的勢力就減弱了很多。公子光叫來專諸,讓他去刺殺吳王。這天,公子光把吳王請到家裡盛情款待。酒席上,吳王身旁有親兵手持長矛守護,吳王以為自己很安全,就不停地接受著公子光的敬酒。在吳王醉酒時,公子光就假裝腳傷復發,先躲進暗室。後來專諸端上一盤魚,走到吳王面前,抽出藏在魚腹中的匕首刺向吳王,吳王當場斃命。專諸被一擁而上的守衛殺死了。公子光見行刺成功,最後自立為新的吳王。

專諸早就知道行刺基本上有去無回,但他還是去做了,他一心為著公子光,甚至獻出了生命。他十分忠誠,所以我十分喜歡專諸這個人物。

《史記》中每一個人物都刻畫的如此栩栩如生,主要是司馬遷在文中傾注了豐厚的情感,融入了對英雄的謳歌,使它充滿了強烈的愛憎之情。本來一個史學家記述歷史,只要求客觀的,公正的記述,不要求抒發情感。然而讀《史記》,你會很容易的跟著司馬遷的思緒,為那些淚滿襟的悲劇英雄感動,惋惜;又為那些奸佞的小人憤慨,汗顏。

所以讀像《史記》這類的經典史學著作,首先要學會領悟人生,才能更好的去體會司馬遷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對人生的看法。這也正是我讀《史記》之時,最大的收穫所在。

史記讀後感6

《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一直受到很多人們的喜愛。當然我也不例外,自我讀了這本書後,一直想寫一篇讀後感,可總是沒能實現。這次,有機會寫一篇,真稱得上盡訴心之所想。

從神話般的三皇五帝到建立奴隸制的夏朝;從遷都至殷的商朝中興到烽火戲諸侯的西周末年;從五國爭霸的春秋到七雄交戰的戰國;從統一中國的秦朝到休養生息的西漢,這三千年曲折的中國古代歷史,《史記》用自己獨特的語言,將它們描述得更加精彩。不僅是我,凡是讀過《史記》的人都會對它的情節念念不忘。

當然《史記》的魅力不僅在它那曲折離奇的'情節,也在那些鮮為人知卻被它一一記錄下的故事。

人們只瞭解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博大思想,卻不知他一生過著流蕩的生活,未能安享天年;人們只知道那位雄才大略的開國之君漢高祖,卻不知他晚年貪圖美色;人們只認識輔佐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卻不知陷害公子扶蘇,與趙高同流合汙的李斯;人們只認識周朝的開國天子周文王,卻不知他曾經受過牢獄之災。我們對於這些人恐怕只知道他們的一面,卻不知另一面。但這卻被《史記》記下了,我們應感謝它,感謝它使我們全面瞭解了歷史人物。

然而,最讓我感動的還是書中所記載的古代聖賢,他們那種忍辱負重、頑強拼搏的精神。

周文王被拘禁,完善了《易經》;孔子終生困頓,編寫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創作了《離騷》;左丘失明,完成了《國語》;孫臏斷了雙腿,撰述了《孫臏兵法》;呂不韋流放蜀地,留下了《呂氏春秋》;韓非子被秦國拘禁,寫下了《說難》、《孤憤》;就連《史記》作者司馬遷本人也受過宮刑,但他寫下了《史記》這部歷史和文學鉅著。這種堅韌不屈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的。

《史記》使我知人詳細,知事全面,也使我懂得了一種高貴的精神。它確實是本好書,無愧於“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個稱號。

史記讀後感7

中午,烈日炎炎,我坐在家中,手捧一本《少年讀史記》,遨遊在歷史的海洋裡,領略中國歷史的風采。

《少年讀史記》講的是中國漢代及漢代之前的歷史故事,作者張嘉驊。在這些精彩紛呈的歷史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信陵君的故事》中的《唯恐交不到的'市井賢士》。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信陵君在奪兵權、救趙國後,留在了趙國。在趙國,他結交市井賢士——毛公和薛公。秦國得知信陵君留在趙國,便出兵攻打信陵君的故國——魏國。信陵君擔心魏王怨恨他,不願回國。這時毛公和薛公來見信陵君,說:“公子之所以受到趙國的敬重,能聞名於諸侯是因為有魏國,現在魏國有難,而您置之不理,假若秦國大軍攻破大梁,把您祖先的宗廟夷為平地,公子還有什麼顏面立足於天下呢?”信陵君一聽臉色大變,立即準備回去拯救魏國。

合上書,我不禁思考起來,信陵君靠什麼改變了不願回國的想法?是他所交的毛公和薛公給他的諫言,這也許就是諫言的力量吧!正是這幾句諫言,讓信陵君返國,最後打敗了秦軍,宣告威震天下,諫言的力量真是強大啊!

此時,我又想到了唐太宗。他和信陵君一樣,都肯聽諫言。魏徵是他手下的大臣,他很喜歡勸諫唐太宗。唐太宗也願意聽他的諫言。有一次,魏徵在眾多大臣面前說唐太宗的不好,唐太宗氣得要把魏徵斬首。幸虧皇后委婉勸諫,唐太宗才醒悟,聞過即改。想到這兒,我捫心自問,發現我並不愛聽勸告,常常在別人勸我後生氣,讓別人失望。媽媽勸我答題時要慎重,我沒放在心上,結果丟了分。反省一下,我十分慚愧,決定改正。

夏日的午後是安靜的,我坐在房間內,思緒萬千……我們一定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不要只聽優點,不聽缺點,從而變得驕傲自大。感謝《少年讀史記》,它不僅讓我增長知識,拓寬眼界,還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史記讀後感8

孫臏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的後人,號稱“兵學亞聖”,是春秋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但是他的一生命運坎坷,由於自己的才華被同門師兄弟龐涓所嫉妒,被龐涓陷害挖掉膝蓋骨,失去了雙腳。我想,此時的孫臏除了身體的疼痛,更嚴重的是心靈的創傷。但是一個無法站立的人,卻能夠在戰場上指揮億萬大軍,成為了傑出的軍事家,依靠的`是他堅強的毅力和足智多謀的才華。

在這篇故事中,讓我領略到了孫臏兵法戰略的厲害。比如“賽馬”,孫臏讓田忌用下等馬和對方的上等馬比;用上等馬和對方的中等馬比;用中等馬和對方的下等馬比,這樣一來,田忌就只有第一輪迴輸了比賽,其他兩個輪迴必勝,最終輕鬆的取得了勝利。還有著名的“圍魏救趙”,孫臏說:“想把一團亂的東西解開,不能東拉西扯;在一旁勸架,也不能勸著勸著就摻合進去。避實就虛,出其不意,一旦形式產生變化,問題自然就會解決。”最終田忌將軍採取了孫臏的戰略,利用魏國出兵攻打趙國一定派出的是精銳部隊,而留在國內的是老弱病殘的推理,沒有直接出兵去救趙國,而是攻打魏國老巢,魏國的精銳部隊聽到這一訊息,立馬打道回府救自己的國家。這樣一來,既解了趙國被圍攻的危機,又讓魏國疲於奔命,一舉兩得。從這些戰略中,足以看出來孫臏是一位足智多謀,精通兵法的軍師。最後的“馬陵之戰”,孫臏依舊利用高超的計謀將陷害自己的仇敵龐涓一舉殲滅,萬箭復仇。

作者最後寫到,當太史公司馬遷遭受宮刑時,不願意苟活在世,是孫臏這類人物的故事激勵了他,讓他勇敢地活下來,最後完成了《史記》的寫作。

讀完這篇故事我有兩點感受很深刻:一是當我們遇到挫折時一定不要放棄自己,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二是《史記》真的很有趣,書中不僅僅可以學到許多才智超人戰略故事,還有故事人物的許多優良品質值得我去學習。

史記讀後感9

捧起《史記》,動魄驚心;放下《史記》感慨萬千……

《史記》記載了3500多年的歷史,上至古時代時傳說的皇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作者司馬遷妙筆生花,再現了群雄逐鹿,鬥智鬥勇的故事。書中許多人物的品質也值得我們學習,如: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著;張賽出使的堅毅與無畏;陳勝舉兵的大義與凜然……

在《史記》中我最喜歡的片段就是《項羽本紀》。《項羽本紀》中的項羽在走到絕路時,還能為騎士表演突圍、斬將、奪旗,這種無所畏懼的`精神是彌足珍貴的。但最令我感動的還是項羽在與愛妾虞姬訣別時,一遍又一遍的慷慨悲歌、淚流不止。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還有著這樣的兒女情長,在我看來,這正是一個英雄最必不可少的東西——情義。

說到情義,那一定少不了伯牙和鍾子期。他倆的情義可謂是家喻戶曉,令人羨慕。自古以來就有許多關於情義的名言,比如宋代王安石:人生樂在相知心。還有唐代王勃的: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可見情誼是多麼的重要。

歷代文人對《史記》都有著很高的評價。魯迅稱他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足以體現他在歷史文壇的地位。且史記還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用紀傳的形式記錄了西漢武帝前的各色歷史事件,改變了如《春秋》等編年體格式記敘方式,開創了文書編纂的先河。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所謂前車之鑑,後車之師便是這個意思。讀史,就是從前人的經歷中吸取教訓、吸收營養。

且《史記》中有許多其他史學家不敢寫的內容——對開國皇帝劉邦和當朝皇帝漢武帝的揭露及批判,這很容易招致殺身之禍。然而《史記》卻完完整整的將他們收入書中,用犀利的語言,寫真實的故事,絕不帶半點阿諛奉承之味。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啊。這也許正是《史記》為何如此珍貴的原因所在。

歷史如夢,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我輩當努力,誰與爭鋒!

史記讀後感10

這個寒假,劉老師推薦我們閱讀《史記》的有關書籍。我細細品讀完《少年讀史記》,宛如踏入歷史的長河,彷彿回到了那群雄烽起,英雄拼搏,帝王稱霸的崢嶸歲月。

《少年讀史記》是由張嘉驊先生編著的,此書主要內容就是將古代文學著作《史記》用通俗的語言進行翻譯和編寫,講述孩子們喜歡的歷史故事,成為青少年們喜愛的書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紙上談兵》這個小故事。

《紙上談兵》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趙括,他是名將趙奢的兒子。從小熟讀兵書,跟父親學習兵法,談起用兵之道,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他從來也沒帶過兵打過仗。有一次,趙王任命他為大將軍帶兵出戰。藺相如勸趙王:“趙括雖然讀了許多兵書,可只會紙上談兵,要誤大事的。”尤其是趙括的母親,苦苦相勸趙王:“我兒趙括把用兵打仗看做兒戲,談起兵法,眼空四海,目中無人,用他為將,只怕趙軍會斷送在他手裡。”他們的建議趙王都沒有聽取。趙括帶領四十萬大軍到達長平,廢除了以往廉頗的軍事部署,按自己的道道辦,並揚言:“若秦軍再犯,將他們殺得片甲不留。”幾仗之後,趙軍中了埋伏,四十萬趙軍全軍覆沒。造成這樣的慘敗,是因為趙括的紙上談兵。趙括雖“飽讀兵書”,但只會按圖索驥,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趙括斷送了四十萬大軍的.性命,自己也死於非命。

讀到這兒,我不禁想起了去年暑假學騎自行車的情景……

學騎自行車之前,爸爸首先告訴了我騎車的要領。我一聽,原來騎自行車這樣簡單,拍著胸脯自信滿滿地對爸爸說:“這麼簡單,我學會了,您就瞧好吧。”說完,我就按照爸爸說的要領去做。誰知,車子到了我的手中卻完全不聽指揮。我剛上車,車子就倒了,我也重重地摔在了地上。這時我才知道騎車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光知道要領不去練習是不行的。扶起車,我紅著臉走到爸爸跟前,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在爸爸的指導下,經過反覆練習,我終於學會了騎車。

看來,不論做什麼,都不能只空談理論。只有聯絡實際,活學活用,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去,才能將事情做好。像《紙上談兵》這樣的小故事還有很多,《少年讀史記》真是一部值得閱讀的好書!

史記讀後感11

還記得那天,快遞員叔叔給我送來了一份驚喜——我最愛的漫畫書到來了。開啟包裝,《漫畫史記》鮮明簡約的封面立刻吸引了我,隨後我似乎穿越了時空一樣,被捲進了驚心動魄的楚漢爭霸世界。

《漫畫史記》這套書一共有十二本,每本里的故事都非常精彩有趣,讓我目不暇接,意猶未盡。不過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劉邦項羽》。秦末漢初,反對秦朝暴政的隊伍如洪流般襲來,經過數年的紛爭,天下的命運逐漸掌握在兩個人的手中:一個是青年英雄項羽,一個是平民諸侯劉邦。幾番交戰,劉邦被項羽打得落花流水。但是最後,劉邦卻憑藉自己的智慧和膽識,奪得了天下。而項羽呢?最後他卻烏江自刎,靈魂則在天堂那享受著大魚大肉。

讀完這本書,讓我想到了動物大戰,大象戰猴子,老虎戰毒蛇……

仔細想去,故事中的項羽純粹就是一個勇夫,膽大心小,只會用武力去解決問題,不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比如項羽帶兵起義時,明明是自己指揮出錯,卻死不承認,反而認為是“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最後自刎烏江。而劉邦心懷天下,善於用人。他利用平民時結交的蕭何、樊噲等能人幫助自己建立漢朝,他又在蕭何、張良等賢人的輔佐下,拉攏了多位諸侯,最終贏得了天下。

閉上雙眼,我細細品味著每一個細節,每一張圖片,真的是精彩紛呈,就像一枚枚精美絕倫的小印章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想著想著,我笑了。想起我的小妹也是個小怪人,從來不聽別人的勸告,不是經常把門反鎖,就是老是把家裡的擺設弄壞,結果別人批評她的時候,老是嘟著小嘴巴,不承認自己的錯誤,都怪門的不是,擺設的不是,聽得我們好無語。她如果少點項羽的武斷和自大,多點劉邦的耐心和智慧,估計會更可愛吧!如果項羽和劉邦知道我把他們跟小妹相提並論,他們又會有什麼反應呢?

這套漫畫歷史書真的很有意思,語言幽默,通俗易懂,笑笑過後還能讓我們認識不少的英雄人物。同學們,你們也趕快去讀起來吧!

史記讀後感12

作為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後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於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後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裡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史記》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史記》與司馬遷讀後感。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寶。《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史記》第一次以人為本位來觀照、審視、記載歷史,表現出對多種人物在歷史中的地位與作用的高度重視、對歷史人物心靈與命運的'極大關注。

許多人都知道司馬遷,也都知道他所著的《史記故事,我買到了《史記故事》認真地閱讀了一遍。《史記故事》是從“五帝”講到“張騫”,把中國古代黃帝時期到西漢時期這一段歷史幾乎都寫了進去。這本書是我國第一部偉大的紀傳體通史,體現著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無論是體例還是寫作風格都影響著後代史書的撰寫和編纂,讀《史記故事》這本書有很多值得我佩服的人,比如:知識淵博的黃帝,“飛將軍”李廣,“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和“把皇位禪讓給舜”的堯等等而我最崇拜的是屈原,他是一位學識淵博的人。為了抒發自己的不快和抑鬱,寫下了名垂千古的詩——《離騷》。而且中秋的划龍舟等等傳說是源於屈原飲恨投河的。《史記故事》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了中國過去的許多歷史,還讓我時時警醒。讀了《史記故事》,真可說:“人一生的朋友是書,人一生最好的朋友是一本好書。”《史記故事》就是一本好書!

史記讀後感13

最初對《史記》的認識,源於魯迅對它的極高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以前什麼都不知道,只知道它是記載古時候的古書。有一次偶然的看到了這本書,我隨便一翻就看到了西楚霸王項羽。之後,還了解到司馬遷,這位胸懷大志,卻是一生坎坷的史學家、文學家,有更為他的人格和精神所感動。於是,我拜讀了這部名列二十四之首的《史記》。

《史記》就是無愧於那極高的評價。從三皇五帝到西漢盛世,司馬遷運用那如篆之筆為世人描繪一幅幅風格各異的畫面:疾惡如仇的周武王率兵臨殷商都城之下,誓伐紂王,除去暴政,還天下人太平;狼煙肆起的春秋戰國,“五霸七雄”輪番在中原大地縱橫馳騁,其間更是文人輩出,百家爭鳴,思想界一片昌盛繁榮;文韜武略的秦始皇稱帝后,橫徵暴斂,嚴法苛政,焚書坑儒,致使民不聊生;曾經威震一時的西楚霸王項羽,四面楚歌,兵敗垓下,自刎烏江,血染長空,以報江東父老......這一幕幕場景如此真實詳盡,使人深受感染,陶醉在歷史之美中。“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讀《史記》不僅讓我瞭解了歷史,跟從古人過往的經驗教訓中學到了不少道理:既要寬大為懷,兼聽則明,虛懷若谷;更要體貼人民,畢竟“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眼”,只有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才能長足。

而作者司馬遷,更是令我深為敬佩,他少年立志著史書,青年遊歷全國為求拜訪名師,不斷進步。正當他為志向奮鬥時,飛來橫禍便降臨到他的`身上,他因,為李陵辯護而被施以宮刑。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即令如此,他仍未放棄著書之志,並留下“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豪言壯語以表決心。當漢武帝見司馬遷在書中如實記錄自己的過錯,雷霆大怒逼他刪改時司馬遷全然不懼,不事權勢,堅持事實。他為何人留下了珍貴的史,實現了讓生命價值重於泰山的理想更為當今人們樹立了堅貞不屈、追求真理的榜樣。

《史記》被司馬遷藏之名山而傳與他人,成為流芳百世的經典。它今日仍被推崇為“史家之絕唱”,足見人們對她的高度讚美與熱愛。

史記讀後感14

讀史使人睿智,讀史使我學會隱忍。我讀了《史記·淮陰侯列傳》這部分中的“胯下之辱”,內容大致如下:

一個惡少年看韓信不順眼,在市集上向他挑釁,叫他要麼刺自己一劍,要麼從自己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盯著這個人半天,一語未發,彎下腰從他的褲襠下鑽了過去。眾人大笑。若是當時他因一時之氣,把那個惡少年殺了,日後也要應付官府的追捕,就不會有後來的功成名就了。

這部分雖然不是很長,卻告訴我們做人要隱忍。

《史記淮·淮陰侯列傳》讓我想起了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為了復國,他在睡覺時不鋪褥子而鋪上柴草,在房間裡掛了一個苦膽,每天就這樣臥薪嚐膽,隱忍了十幾年,最終成功擊敗了吳王夫差。

還有西漢時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慘遭宮刑後,還能忍辱負重編修《史記》,終使這文學鉅著橫空出世。

這些事和韓信胯下之辱道理一樣,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隱忍。

《史記淮·陰侯列傳》也讓我想起了現在社會上的一些青年,他們一點挫折也承受不了,常會為一點小事而衝動從而毀了自己的`前途,真是標準的“憤青”。這些反面教材以生動的事例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隱忍。

《史記淮·陰侯列傳》還使我想起了那年寒假……

傍晚,太陽已經偏西了,天邊還泛著紅霞,夕陽的餘暉照在我的臉上,和風吹拂著我的兩鬢。在我的跟前站著一個頭發凌亂,身穿紅色外衣和灰色牛仔褲的貌似不良少年的人。

“小子,你剛才罵我什麼來著?”那不良少年道。

一聽這話,我頓時氣血上湧,臉上青筋暴現。

“小子,快過來給老子道歉!”那個不良少年接著喝道。

正當我準備捲起袖子,大打一架的時,突然腦海浮現出韓信胯下之辱的那一幕,火氣登時消了,反倒嚇出了一身冷汗。幸虧沒打,我剛才被憤怒衝昏了頭腦,一點也沒想過此事的嚴重後果,小不忍則亂大謀啊!於是,我低下頭,不卑不亢地說了一聲:“對不起。”這件事更使我對隱忍堅信不疑。當然,當國家、民族的尊嚴被侮辱時,我們就要奮起反抗,不能隱忍。

我從《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它時時刻刻陪伴著我,提醒著告誡著我做人要學會隱忍。

史記讀後感15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曠世鉅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傑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

比如說列傳中的?刺客列傳?裡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認為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敘述,讓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僅仗義疏財、劫富濟貧,而且對君子赤膽忠心,像有些為了自己的國家去行刺君王,是冒著生命危險的,隨時都有可能被處死,真可謂是有去無歸。雖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著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在<史記>裡,我認識智勇雙全的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陳軫,少年有為的孟嘗君,錯失良才的魏惠王,貪利失地的`楚懷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從濁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國著名的大詩人,他知識非常淵博,口才也很好,無論是對外交際,還是管理內政,他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楚懷王很賞識他。可是,屈原的才華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在楚懷王面前造謠生事,楚懷王聽得多了,也就信以為真,漸漸地疏遠了屈原。德才兼備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懷著悲憤的心情,寫下了長詩<離騷>,多年來屈原報國的願望未能實現,最終跳進汨羅江自盡了。

讀了<史記>後我才明白,原來在古代所謂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僅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們一心只為王,他們如果沒有那?品?不正的王,一定是英雄,這讓我深刻的瞭解到了一個決策者的重要性。包括屈原等人在內,都是因為社會腐敗、墮落的現象,導致有些人只想著個人利益,才會讓那些真正為國家著想的忠臣落到悲慘的下場,也許在古代,皇權才是最重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