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通用39篇)

校園 閱讀(2.16W)

《百家講壇》這個欄目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啟發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樑。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通用39篇)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1

我非常喜歡看CCTV—10頻道的百家講壇欄目,那裡面都是一些很有名的老師在講歷史上很有名的故事。

其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易中天講的三國,就是從聽了他講的三國後我又讓媽媽給我買了一本連環畫的三國演義。有些東西儘管聽不太懂,但有些大概意思我還是能明白的,裡面說曹操是個很有智慧的人,與大家以前認為的曹操有很大的區別,從這個欄目中我可以學會好多知識,我以後要經常看這個節目,如果能到現場去聽一下那就更好了。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2

今天中午,我照常開起了電視看百家講壇,今天講的是“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外銷瓷的神話”。

一看見“外銷瓷的神話”這個題目,我的心中就升起了兩個疑問:外銷瓷是什麼?它創下了什麼神話?原來,在清朝時期,海禁大開,許多外國商船來到中國,用錢來買我們的瓷器,所以就有一種專門供外國人的瓷器——外銷瓷。

外銷瓷的樣式有三種:中國風格、中國式樣、外國圖案;中國風格、外國式樣、外國圖案;外國風格、外國式樣、外國圖案。我心中的第一個疑問已經被解開了。外銷瓷因為有這麼多的式樣,所以來買的外國人很多,據不完全統計,清朝共出口了一億多件瓷器,因此人們說外銷瓷創下了神話。

通過這一講,我懂得了很多知識。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3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的解讀《三字經》,裡面的內容令我記憶深刻。錢文忠教授講了人之初性的善惡,他講了曹操的四個兒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衝同樣是曹操的兒子,但由於成長經歷不同,相距很大,看起來他們根本不像兄弟。還講了周處,本性不壞,但由於他父母雙亡,沒有良好的後天教育,成了一大害。

但他知道後,誠心改過,為人們做了許多好事。《三字經》認為,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汙染。歷史上的唐伯虎,從小繪畫就很有天賦,他的母親送她去沈周那兒學繪畫,學了一兩年,他想:哎!師傅繪畫也不怎麼樣,說不定我比他還好呢!然後,他向師傅提出結束學業,他的師傅知道後也同意他滿師了。

唐伯虎離開之前,師傅做好了酒菜就放在一個唐伯虎沒有去過的房子裡,唐伯虎走進房子,看見裡面居然有四扇門,每一扇門外都有不一樣的景色,他先不吃飯,看看門外的風景。“咚咚咚”他的頭上撞了三個包,終於他知道那些風景是師傅畫出來的,他知道了自己太驕傲了,後來他專心致志地學習。

這告訴我們:學任何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一心一意地去經歷,才會有所成。《三字經》告訴我們:人的本性很善良,並不壞,主要是後天的良好教育以及正確的引導,才能成為人才。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4

這一年以來,我越來越喜歡看《百家講壇》這個節目了,從中我學習到不少知識,尤其是我比較感興趣的文學歷史方面的相關知識,這讓我覺得十分充實與快樂。

這個欄目一系列節目的播出在社會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尤其是易中天教授品三國、講漢代風雲人物都給人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他講課詼諧幽默,可以將比較平淡無奇的歷史故事講得繪聲繪色,讓人們感覺自己彷彿置身於當時三國鼎立那紛繁複雜的歷史時期,於是社會上出現了一大批“易粉”,我自己也快成為其中一員了,在迅雷上面下載了許多集《易中天品三國》系列節目,並且推薦同學也看看這個節目,結果反響都很好,看來一個好的欄目還是會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的。

真的希望會有更多這樣好看的電視節目,讓大家再看節目的同時能學習到一些知識,這對於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十分有幫助的!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5

今天是星期天,下午開啟電視機看了一會兒《百家講壇》,說起這個《百家講壇》啊。我是從去年的某一個時刻在中央電視臺無意中發現的,看了一會兒就覺得還是可以吧!印象最深的要屬於易中天先生講的《三國》了。

雖然我不怎麼看四大名著裡的《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結果在中央電視臺裡看到《百家講壇》中的“易中天品《三國》”這個節目。我越看就覺得越有意思,所以一看就是老半天(甚至更長)。

後來又看了《百家講壇》裡的其他節目,覺得也還可以吧。心裡好高興,在這個節目中,我學到了好多好多以前不知道的東西,總覺得受益匪淺。也明白了好多的道理,以後還有時間的話,我想自己還會繼續觀看的,繼續品味歷史的味道,哈哈!《百家講壇》這個節目辦的不錯,我喜歡O(∩_∩)O!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6

說起《百家講壇》,我可是它的“超級粉絲”,它獨有的魅力令我無限神往。

每次播出《百家講壇》,我都懷著無比興奮、激動的心情去觀看。當講到祖國的民族英雄時,我往往激動得落淚;而講到祖國近代史上的屈辱,我又常常難過得哽咽。

記得有一次,當復興紹教授講到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歡喜、激動、自豪佔據我整個心扉,我竟忘情地落淚了。這是為祖國的勝利而流淚!還有一次,當隋麗娟教授講到祖國在外國人面前屈服了,成為殖民地,像一頭雄獅還沒有完全醒來時,我哽咽了,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我為中華民族而哭泣!

我愛《百家講壇》可不是圖個新鮮兒,而是去關注祖國2500多年的發展史。從堯、舜、禹到末代皇帝溥儀,2000多年的歷史是多麼輝煌、多麼燦爛、多麼坎坷啊!“貞觀長歌”使中國的富強向前邁了一大步,“甲午戰爭”讓多少英雄男兒為祖國英勇獻身,“戊戌變法”僅僅維持了103天……多麼不平凡的歲月,多麼不平凡的民族呀!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歷經滄桑,歷經磨難,終於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百家講壇》,我愛你,你讓我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國,更加了解她、尊敬她。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7

百家講壇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欄目。從紀連海的《正說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國》。這幾天我就關注著于丹教授的《論語》。

《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與他的弟子的言行的書。孔子說,一個人要有人格的尊嚴。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為冤冤相報何時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說那是一種浪費。是對人生的浪費。試想,人家很對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負重,還在那裡對他人寬容,忍讓,會讓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這樣會讓那個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應該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說的文言文給予大家解釋得惟妙惟肖。讓人容易懂得為人處世道理,她講述的人生哲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認真做著筆記。我需要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因為在我的面前總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處理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8

看于丹的《莊子》心得,很受啟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著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後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才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百家講壇》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講壇》是個好欄目。有時間會常看的。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9

電視上的《百家講壇》大家應該都看過吧!它教給我做人的道理,真是我的好老師。

近期的主題是錢文忠教授講《弟子規》。《弟子規》經過錢文忠教授的剖析講解,頓時變得淺顯易懂,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期特別讓我受益,接下來就讓我講給給你們聽吧。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這是《弟子規》裡其中的兩句。意思是隻要說話,必須要重而且舒緩,不能急也不能咬字不清楚。錢教授還舉了兩個例子:裴楷,人稱“美男子”,又稱“玉人”。這不光因為他外表美,而且說話字字句句聲音洪亮,咬字清楚,所以被稱為“玉人”。侯思正,雖然很有才能,被武則天提拔,但因語速太快,咬字不清,使他沒有再得到很好的重用。

這一期的《百家講壇》給我震撼很大,想想我自己,雖然語速快捷,但有時也吐字不清。真想不到,語速太快,吐字不清還有那麼大的害處呢!以後我一定好好改正。錢文忠教授教給我的這個做人的道理,我會銘記於心,我要不懈的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10

午休吃飯的時候,趕上央視正在放《百家講壇》。

一位中南大學的男老師正在講春天的詩詞。

開啟電視的時候,正好碰到他講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李清照的詩詞很有名,於是我便聽了會老師的解析。

老師從詩詞講到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感情生活,以及暮年寫這首詩詞時有些惆悵的心情。

我對這首詩詞不熟,問了萬能的度娘,這才得知它的全貌。詩詞很美,我還特地默誦下來。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我很喜歡第一句的風住,塵香,簡單二字卻道出意境,李清照寫這首詩詞時心情惆悵,我默誦多遍,不自覺間,心情竟是也莫名低落起來。

好詩詞真的很有感染力,受這次央視詩詞大會影響,我越發覺得自己應該多學點詩詞,感受我們文化的魅力,雖然記性不大好,背誦過總會忘記,但是被詩詞浸過的心靈,總歸不同。

多學些古詩詞,陶冶下自己的靈魂。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11

今天,我看了趙玉平教授的“百家講壇”之“跟司馬懿學管理”的(1、2、3)篇,受益無窮。在這裡,我認識了司馬懿的足智多謀、為人謹慎、毫不馬虎,對待他人的耐心,打起仗來,毫不慌亂,能仔細認真地思考,鎮定無比。對待領導,謙虛恭敬,深受曹操、曹植的器重,因為他做事細心認真,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不斷升官,以前像是一棟房子的一根水管,現在像是房子頂天立地的一根樑,真是“以前靠著牆,現在頂著房”啊!

他不但十分會用兵,而且能猜測別人的想法,無所不能,所以屢戰屢勝,霸氣凌人,用一個詞來比喻他的性格實在是再好不過了:冷月狼。而且,在百家講壇裡,我知道了,他的脖子竟然能180度大轉彎!可以人往前走,頭往後看。我還知道了,曹操怕有人殺他,竟然裝做夢裡殺人!事情是這樣的:曹操當了丞相,興奮不已,但是他怕有人會在夜裡來此殺他,就對他的手下說:“我最近不知得了什麼病,經常夢見我在夢裡殺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覺,他的手下把他的被子蓋好來,他聽到了聲音,“刷”的一聲拔出劍,眼睛還閉著,就一刀把那人的腦袋給割掉了!第二天早晨,他看見他殺的人,還一直在裝,問其他人,說:“誰殺了我的兄弟!”其他人都說是他自己殺的,他就對他們說,沒辦法,他會夢中殺人。這起到了殺一儆百,殺雞儆猴的作用,讓別人不敢靠近他,這也充分的體現了曹操這種多疑的心。

百家講壇裡講的都十分有道理,我還要去看咯,拜拜!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12

我對宋史很不瞭解,一次,我在電腦上搜關於歷史的百家講壇視訊,看到了老師做客百家講壇講述專題《兩宋風雲》之《康王趙構》,聽著袁老師精彩的講述,這段歷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使我從中受益匪淺。

《兩宋風雲》這個專題給我們展現了從北宋靖康之變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禪位這4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在此中,一個又一個精彩之幕不斷上演。若將中華5000年的歷史比作深藍色的天空,那麼這40多年的歷史就是這廣闊天空中的一顆閃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講述,不僅讓我對宋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樸素節儉,秦檜的富有心計,岳飛的忠心、勇敢,韋賢妃的冰雪聰明,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去認真體會和學習的。

兩宋風雲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彷彿劃破夜空的一顆明亮的彗星,讓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壯,讓人惋惜它的匆促。它雖然是歷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好好學習,實現人生的價值,併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13

利用這個假期,我觀看了韓田鹿教授的《百家講壇》之《大話西遊》。它主要講的是關於孫悟空出世、鬧天宮、取經等一切事情,以及他對它們的想法、見解。

我這次看了其中一個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孫悟空出世。

首先,他出生的石頭很特殊,包含了各種生活中具有特殊意義的數,如三百六十五(天),二十四(節氣)等。而除了孕育他的石頭神奇外,他也同樣很神奇。說他是卵生,因為是從石頭裡迸出來一個石卵;說他是胎生,因為他是從卵中一下就爬了出來,沒有經過孕育。所以他就是卵生加胎生。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石頭上蘊含著九宮八卦,其實就是九竅八孔。而有九個竅,是胎生;有八個孔竅的,是卵生。

而為什麼孫悟空是石頭縫裡迸出來的呢?這是因為一則來自上古時期的古老的傳說:大概講的是大禹治水,要疏通水渠,於是就變作一個大熊挖。挖到中午,大禹餓了,忘了自己是一隻熊,去管妻子要吃的。妻子看見了大熊,馬上就跑,而大禹就一直追。妻子懷著孕,馬上就生了,又跑不動了,於是便化作了一塊石頭。大禹生氣了,於是喊:“還我兒子!”石頭竟然應聲裂開了,出來了他的兒子,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夏啟。可見,這並不是作者杜撰、突發奇想出來的。

人類和石頭很有緣。毛澤東有一首《賀新郎·讀史》,在開頭提到:“人猿相離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可見石頭對我們的重要性。而它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任何動物最重要的差別在於人會製造工具,而動物不會。而石器是人們最早使用的工具。現在我們家裡也有玉石,有的人甚至有鑽石、金剛石等,這些其實都是石頭。這說明,孫悟空出世背後其實有深厚的文化淵源。

真正的本領在後面。他獨自到瀑布後去探險,找到了水簾洞。如果當時你在場,你可能會覺得如果我要去,就也可以當王了。但是有一個關於哥倫布的故事。有一天,他為他發現新大陸慶功時,有一個人說:“如果換我,我也可以發現!”但哥倫布什麼也沒有說,卻拿出一個雞蛋。他說:“誰能把這個雞蛋立起來?”每個人都試了試,都不行。他把雞蛋往桌子上一戳,就立了起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別人做過的事情,都會成功;但不要小看別人,因為你不是那第一個做的。所以不要因此大肆放言說:“我也能做!”

這個節目使我知道了很多從書中得不到的資訊,更加深刻剖析了西遊記的內涵,讓我重置我對《西遊記》的理解,從更深的角度瞭解了《西遊記》更深刻的含義。我熱愛這個節目!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14

“馬上快小升中了,多看看你哥的歷史書,將來對你有好處”這是媽媽在寒假常對我說的話,我的心裡萬般委屈“媽,我也想看,可看了又記不住”要不是寒假裡馬老師讓我們看百家講壇,我可能以後就不會喜歡歷史。

今天的百家講壇是說王安石與曾鞏。他們倆是在京城認識的,仔細一談發現兩人還有親戚關係,並且都很欣賞對方的才華,於是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那可以說是頗諳肺腑盡,不聞可否言。後來王安石考上了學校,曾鞏卻落榜了,所以兩人以信的方式交流。那為何如此好的兄弟會產生矛盾呢?因為王安石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於是提出了“熙寧變法”而曾鞏卻反對,他們各說各的最後不歡而散,近10年他們沒有聯絡。10年啊,多麼的長久!但後來曾鞏的母親不幸去世了,曾鞏本身就有病,再加上母親去世,病得更重了,所以他就臥床不起了。王安石日復一日的照顧曾鞏,兩人之前的不愉快就全部煙消雲散了,可曾鞏因為病情嚴重就去世了。

真正的友誼是一個眼神就能看出來,而王安石與曾鞏在眾人之中結識了,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兜兜轉轉還是你。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15

近一段時間來,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紅極一時,其間的易中天品“三國”、閻崇年評“清史”、張瑞芳說“聊齋”、劉心武談“紅樓”。雖其褒貶不一,眾說紛紜,但是卻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理解,使其收視率大大提高。這種現象從某種程度上對我們中學歷史老師也有不少啟示,《百家講壇》卻能深受大眾歡迎肯定有其優秀之處,所以對於歷史教師來說,學習、借鑑《百家講壇》的長處也是很有必要的。

“課程懸念化”就是值得歷史教師學習的重要技巧。懸念的設定是為了引起觀眾緊張而期盼的情緒,《百家講壇》的學者充分利用懸念作為牽引,極大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在歷史教學中,懸念同樣能夠運用於新課匯入、授課過程、課堂小結等各個環節,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使授課場景波瀾起伏,給學生留下無盡思考和品味。

“場景生動化”也是值得歷史教師借鑑的。所謂的場景,包括授課過程中的語言、肢體動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講壇》超多運用上述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講座的幽默感並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這一點,歷史教師透過借鑑與鑽研,一樣能夠做到。

“知識故事化”是《百家講壇》值得借鑑的另一大“法寶”。之所以此刻的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重要原因在於,歷史教師將精彩的歷史史實和活生生的歷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條理論,完全消磨了學生的興趣。相反,《百家講壇》那種故事化的講述卻充滿了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感人至深的情節,這也是其深受大眾喜愛的重要原因。歷史教師如果能嘗試著將歷史知識進行故事化的改造,並在講故事的過程透過各種教學方法來完成《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那麼這樣的歷史教學必須是十分成功的。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16

電視上的《百家講壇》大家應該都看過吧!它教給我做人的道理,真是我的好老師。

近期的主題是錢文忠教授講《弟子規》。《弟子規》經過錢文忠教授的剖析講解,頓時變得淺顯易懂,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期特別讓我受益,接下來就讓我講給給你們聽吧。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這是《弟子規》裡其中的兩句。意思是隻要說話,必須要重而且舒緩,不能急也不能咬字不清楚。錢教授還舉了兩個例子:裴楷,人稱“美男子”,又稱“玉人”。這不光因為他外表美,而且說話字字句句聲音洪亮,咬字清楚,所以被稱為“玉人”。侯思正,雖然很有才能,被武則天提拔,但因語速太快,咬字不清,使他沒有再得到很好的重用。

這一期的《百家講壇》給我震撼很大,想想我自己,雖然語速快捷,但有時也吐字不清。真想不到,語速太快,吐字不清還有那麼大的害處呢!以後我一定好好改正。錢文忠教授教給我的這個做人的道理,我會銘記於心,我要不懈的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17

今天看的是百家講壇的錢文忠教授的《三字經》———古代兒童的啟蒙教育讀本。講的是人之初最基本的做人學習道理。淺顯有趣。兒時的世界是如此的清澈,是非對錯,應該與不應該,都是那麼的顯而易見。好人與壞與就像小白兔與大灰狼般無可爭議。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習,運動。那時的未來就像1+1=2那麼簡單。就算看不見,但我至少知道只要我積極向上,未來一定是伴著鮮花有綠草,森林也有湖泊。只是做人做的越來越久,玻璃世界早已蒙上灰層。芸芸眾生,與所有人走一樣的路,看一樣的風景,從眼眼到心靈都麻木了。心中已沒有白與黑,而取代的是灰,數不盡的灰色,灰的白,灰的黑,灰的藍,灰的金,灰色的一切。灰色就是讓人食之無味,丟之可惜的東西。做人做的真是夠久了,需要放棄一切觀念,從最初的出發點,重新審視自己。

三字經講到,“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五常是為人做事最基本的法則,意思是說,做人最重要的是首先是仁-仁愛,義-得體,禮-合乎規範,只有在前三者掌控下的智-明辨是非,信-專一守信才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生活的太久,會忘記和混淆世界。今天又看到三字經,然後再回頭想想。撇開一切,原本是人最可貴的東西,為什麼會蒙塵?

生活太久,就好像生活在一個皇帝的新裝一樣的故事裡,真理遠離了生活,而我也隨風飄浮。

太久沒有讀書了,太久沒有審視自己,聽到了三字經的故事,兒時的感覺又來了,於是重新認識自己。於是有些灰灰的人重新亮了起來。有些灰灰的人重新黑了下去。於是自己白的部份冉冉升起,黑的慢慢沉澱。為了自己,決不改變自己,

在這個世道上,已再無偶像,道貌岸然的他們已像炭一樣沉下去,熄滅一盞又一盞我的燈。但是我還是保留那雙期待和尋找的眼睛吧,心中的偶像,僅僅是可以從始至終,保持人格一致的人。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18

在這個假期裡,我在電視這個萬千世界裡觀看到了一個使我受益匪淺的節目——《百家講壇》。這個節目是由錢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說了《三字經》中的奧妙。

其中,我觀看了第5集,這集是講孝和悌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它們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錢教授說:“百善孝為先,孝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是人的本分。”古往今來,都有很多兒女都很孝順父母,在這個節目中,錢教授告訴了我們一個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裡的黃香在九歲的時候,就非常孝順父母了。在炎炎夏日裡,為父親扇涼枕蓆;在天寒地凍的時候,黃香躺在父親的床上為父親溫暖被褥,父親睡在暖洋洋的床上,小黃香卻渾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

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還有一樣重要的是“友愛兄弟”,《三字經》裡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聽過,小孔融四歲就學會禮讓和孝悌,學會把好的給別人,把壞的給自己,令人動容。

看了這個節目,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孝和悌是永恆的,不會隨時代的變遷而變遷,它應是人人都具備的東西。這時,我回想起平時在生活中老和別人斤斤計較,什麼事都不讓別人,傷了人家的心!從今以後,我要孝順父母,關愛他人,做個新一代的小黃香!

讓我們做個有愛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個這樣的孝道之人,那麼你就會擁有用不盡的財富!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義的電視節目,那麼你一定會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19

前段時間,我看了《百家講壇》中的愛上語文,感悟很深。

愛上語文總共有12集,講的都是如何學習中國的古典詩詞。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1集和第6集。

第1集主要講了王安石覺得自己的《泊船瓜洲》中“春風又過江南岸”中的“過”字用的不好,推敲修改了很多次,先後改成了“滿”,“去”,“近”……等,還是不滿意,總覺得有欠缺。直到他看到了一首詩當中的“綠”字,眼前一亮,最終定下了。我想:作為北宋有名的詩人,王安石寫詩都要修改那麼多次,那我們寫作文修改的次數豈不是更多?我決定以後寫作文一定要多修改,爭取更加完美,使作文無可挑剔!

第6集講的是“言與意之間的轉換”,讓我懂得了怎樣去解讀詩。解讀一首詩,要聯絡詩人的生平去聯想他寫這首詩時的畫面,從而去理解其中的韻味,意思。而言與意這個中介就叫意象。例如,“飽經風霜”這個成語,老師們有兩種教法。第一種是讓同學們先預習這篇文章,再說出這個成語的意思;第二種是由同學們在生活中見到過的飽經風霜的臉,把所見描繪出來。兩種方法都可以學會飽經風霜這個成語,但顯然,第二種方法更能加深大家對成語的印象和理解。這,就是言與意中意象結合的方法。

愛上語文對同學們學習語文很有幫助,我建議大家去看看!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20

不看經卷花和尚,酒肉沙門魯智深要說起水滸英雄,魯智深可是一個特別的。說他是和尚,那也不盡然。他可是個“酒肉穿腸過”,不看經卷的花和尚,可算得上是和尚中的“另類”。且看他:頭裹芝麻羅萬字頭巾,腦後兩個太原府紐絲金環;上穿一領鸚哥綠紵絲戰袍;腰繫一條文武雙股鴉青絛;足穿一雙鷹爪皮四縫幹黃靴;生得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腮邊一部落腮鬍須,身長八尺,腰闊十圍。好一條英勇剛武的大漢子!從渭州經略府的提轄官到梁山泊的頭領,這便是魯智深的性格鬥爭生命史。魯智深被-逼上梁山,不僅僅是現實對他的迫-害,也是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結果。他雖然是個粗魯之人,但他一身好武藝卻也是名副其實。

這不,為幫金氏,他三拳打死鎮關西;遇見周通強搶民女,又將其痛揍一頓。瓦罐寺中驅惡人;野豬林中救林沖。魯智深雖然性情魯莽,但卻有著一腔熱血。他原本可以“逍遙自在”地當他的提轄,然而卻無法忍受漠然的社會。魯智深不能忍受他所存在的社會,他對自己所看到的不合理的社會壓迫採取了進攻的態度。魯智深的正義感造就了他的性格,造就了他的一生。他是個粗人,但他這個粗人卻是善良的。不畏強暴,見義勇為,一副俠義肝膽,此乃英雄也。魯莽行事的魯智深“平生不修正果,只愛殺人放火”。他可是“酒肉穿腸過”,但佛祖是否心中留,那就得問他自己了。

他大鬧五臺山,大力倒涼亭。可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自從落髮寓禪林,萬里曾將壯士尋。臂負千斤舉鼎力,天生一片殺人心。欺佛祖,喝觀音,戒刀禪杖冷森森。不看經卷花和尚,酒肉沙門魯智深。五臺山上,魯智深雖然到處惹是生非,三番五次破戒,但他在智真方丈面前卻也顯得乖巧,不敢放肆。魯智深也有他可愛的一面。魯智深的性格中雖然有魯莽的一面,但他卻也是一個粗中有細的人。

在菜園中他智鬥眾無賴,也算是有勇有謀。他在眾無賴面前,力拔垂楊柳,也顯示了他的力量和霸氣。武藝超群,果不其然。魯智深為人豁達、坦率,這也正是他的可愛所在。他說話一口關西腔,又顯出他的爽快來。不能否認,魯智深確實是個英雄。作為英雄,他有一份英雄的氣概。作為英雄,他也有一份英雄的義氣。要不然又怎麼會大鬧野豬林救林沖,又怎麼會為救史進華州入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為兄弟兩肋插刀。哪怕是來到梁山後,對昔日的好友兄弟依舊是日思夜念,並決定也接他們來梁山。如此義氣,如此俠肝義膽,又怎能不讓人為之欽佩呢?魯智深的一身可以說是富有戲劇性的。從起初因躲避追捕而被迫落髮,到善終坐化在大剎。也可以說是從“假和尚”成了“真和尚”。他雖然被-逼上梁山,也幹過些殺人越貨的勾當,但骨子裡,他卻也不是個壞人,仍透著點佛家的大慈大悲。智真長老說他魯智深必能修成正果,也確實如此吧。或許魯智深已經看破了這紅塵世事,他拒絕了宋江的好意,心已成灰,不願為官,只圖尋個清淨的去處,得個囫圇屍首,也就此心滿意足了。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魯智深就這樣圓寂了。魯智深英雄一生,驚心動魄。但在臨死之時,卻是如此平靜和自然。臨死之人,如此坦蕩也不失英雄氣概。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魯智深這個“酒肉穿腸過”,不看經卷的花和尚也算是做了一回真和尚,功德圓滿,修成了正果。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隻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隨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咄!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魯智深命中與佛有緣,這也使的他的性格善良。他豪爽,不畏強暴,殺富濟貧,仗義勇為。真可謂是俠肝義膽,可歌可泣。魯智深是個英雄。英雄都是令人所敬佩的。魯智深是一個讓人覺得可愛的英雄。真是:好個大膽花和尚,仗義勇為是好漢。殺富濟貧都強暴,性格豪爽俠義膽。一拳打-倒鎮關西,二番大鬧五臺山。留下多少英雄事,一塊好鋼折不斷。喜歡魯智深,不僅因為他是個英雄,不僅因為他的正直,坦率,義氣,俠肝義膽。讓人感覺最深刻或許還是他的圓寂。他雖然一生的經歷都是如此的驚心動魄,充滿著殘酷的鬥爭,使他一腔正義的熱血一直都在他的心頭燃燒,沸騰。他厭惡他所存在的社會,他不能忍受這樣的社會。

於是他反抗,採取了進攻的態度。他上梁山,落草為寇,劫富濟貧,疾惡如仇。真是英雄所為。他蕩氣迴腸的一生卻有著一個平靜得不能再平靜的結局,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他便似化作一粒塵埃在紛亂、悲哀、被壓迫的社會飄蕩。這樣的他應該是真正“逍遙自在”的吧。好個“不看經卷花和尚,酒肉沙門魯智深。”現在我們應該可以真真正正地喚他一聲長老了吧。

俠肝義膽是英雄,勇於鬥爭是英雄。上天創造了魯達,而社會造就了英雄的魯智深。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21

近幾年,歷史似乎突然火了起來,開啟電視是迴圈播放的百家講壇以及各種歷史揭祕節目。走進書店,又是滿滿的各朝"那些事兒"和一本書讀懂各代史。

在百家講壇剛剛興起的那幾年,不得不承認,確實湧現出一批優秀的講師,像是閻崇年、易中天、劉心武等等。他們屬於有自己專攻的領域,對自己的學術範疇有著深入的研究。例如劉心武,作為在當代紅學研究中有一定地位的學者,通過對自己研究成果以及周汝昌先生等等大家研究進行綜合,取其精華,去除糟粕,將複雜的紅學內容用簡潔易懂的語言介紹給大眾,一時引發了再讀紅樓夢的熱潮,可以算是相當成功的。

而到現在,百家講壇的講師越來越多,講述內容越來越雜,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所謂學者,都試圖通過這一平臺來成名成功。上百家講壇,然後出書,巡講,似乎成了一大批人"成名"的固定套路。上過節目,總有人會買賬。而就他們本身來看,有相當一部分學術水平並不過硬,在講述歷史時,更是帶有濃厚的個人情感色彩,很容易對觀眾產生誤導。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出發點很好,但如果不能保證高質量的節目,結果難免適得其反。

同樣的還有如今氾濫成災的歷史書。假期去書店,走到歷史書的一架,滿眼都是花花綠綠的"速食"類書,像什麼"一本書讀懂中國史"、"一本書讀懂近代史",而真正大家大作,都被淹沒在它們之中。當然不排除有些書確實不錯,這種型別也確實迎合了當代人的"快"心理,可是仔細想想,幾千年的歷史,豈是一本薄薄的小書能夠敘述完全的?這樣

的文化氾濫,只會給人們造成越來越多的錯誤引導。

我面對前輩們窮盡一生的研究成果,崇敬非常,而面對如今這看似紅火的歷史熱,卻有一絲擔憂。很多歷史院校招收的學生數量已經呈現明顯減少的趨勢,而快餐歷史再發展下去,會不會越來越沒有人願意投身歷史研究?會不會在大眾看來,歷史學是個多餘的存在,研究者多年的汗水付出,純屬吃飽了撐的?細思恐極。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22

百家講壇之百家姓這一部中,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向我們解讀中國一本人人皆知的書——《百家姓》。

《百家姓》中記載著我們中國上百個姓氏,而錢教授就是向我們解讀每一個姓氏的起源,而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百家姓》中的嚴華金魏姓的那一集。

“嚴”是我的姓氏,一直以來,我都想知道嚴姓的起源,當我看完這一集時,我心中的謎團終於被解開。

嚴姓的起源有幾種說法,最廣為流傳的是出自莊姓的說法。《史記》雲:「楚之先,出自顓頊高陽氏。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因其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重黎死,其弟吳回繼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季連。季連,羋姓,楚乃其後也。周文王時,季連苗裔鬻熊事文王,成王時,封鬻熊之後熊鐸於荊蠻之地,建楚。」 楚第六位國君莊王后代以諡為姓,始有莊。 東漢莊光避明帝諱,改為嚴姓。

此外,其他幾種說法有:

1、戰國時代時,秦國昭襄王任嚴君疾為相,封他於蜀郡嚴道縣(今四川滎經縣),號嚴君,故以邑為氏。

2、據《姓考》記載,古代有嚴國,國人以國名為氏。

3、據《晉書》記載,五胡十六國時後燕有丁零人以嚴為氏。

4、少數民族中滿、彝、土、錫伯、朝鮮等族皆有嚴姓。

“莊”與“嚴”兩個字,經常被連在一起使用,表示一種無比肅敬的意思。

莊嚴二姓 關係親密,奇妙的是,以這兩個字來表示的姓氏,實際上也有十分密切的關係——有的嚴姓是莊姓改來的,所以有一部分姓嚴的人,根本就和莊姓是一家人,二姓之間的關係,真是親密萬分。

莊、嚴二姓的奧妙關係是這樣形成的:據《正字通》的記載,漢明帝的名字叫做劉莊,按照當時的`習慣,為了避諱天子的名字,一些本來姓莊的人,像名滿四海的一代高士莊光和大學者莊忌等,都改姓為嚴,變成了後世大家所熟知的嚴光和嚴忌。據說,這兩位當代名人改姓為嚴之後,許多姓莊的人都紛紛仿效,就此以嚴為姓。至於他們在決定改姓的時候,為什麼不用別的姓,而要採用嚴字,後世推測,大概也跟莊、嚴兩個字經常被連在一起使用有關係。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然而姓氏正是我國文化中的一顆閃亮明珠。為了讓我國文化永遠明亮,需要中國人不斷探索、不斷追求······為了著一目標,讓我們加油、加油、加油!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23

說起《百家講壇》,我可是它的“超級粉絲”,它獨有的魅力令我無限神往。

每次播出《百家講壇》,我都懷著無比興奮、激動的心情去觀看。當講到祖國的民族英雄時,我往往激動得落淚;而講到祖國近代史上的屈辱,我又常常難過得哽咽。

記得有一次,當復興紹教授講到鄭成功收復失地時,歡喜、激動、自豪佔據我整個心扉,我竟忘情地落淚了。這是為祖國的勝利而流淚!還有一次,當隋麗娟教授講到祖國在外國人面前屈服了,成為殖民地,像一頭雄獅還沒有完全醒來時,我哽咽了,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我為中華民族而哭泣!

我愛《百家講壇》可不是圖個新鮮兒,而是去關注祖國2500多年的發展史。從堯、舜、禹到末代皇帝溥儀,2000多年的歷史是多麼輝煌、多麼燦爛、多麼坎坷啊!“貞觀長歌”使中國的富強向前邁了一大步,“甲午戰爭”讓多少英雄男兒為祖國英勇獻身,“戊戌變法”僅僅維持了103天。多麼不平凡的歲月,多麼不平凡的民族呀!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歷經滄桑,歷經磨難,終於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百家講壇》,我愛你,你讓我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國,更加了解她、尊敬她!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24

記不清從哪個時候起,各類媒體開始高頻率地宣傳建立和諧社會。沒過多久,我們這個小城也颳起了和諧風,電視、廣播、路邊廣告處處可聞可見“和諧”二字。接著,“和諧”這個詞出現在學校的會議上,出現在演講詞中,出現在論文裡,出現在各種公益活動中……總之,“和諧”從上至下,一步一步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成為一個一不留神就進入人們視界的時髦詞彙。素不關心政治的我並不解中央這一“建立和諧社會”政策的內涵,也不曾去了解過。

春節期間,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坐客中央10臺《百家講壇》欄目,現代解讀《莊子》。我至始至終都陶醉在於丹教授的心語中,一句話:字字在理,句句啟發人心。我無法把于丹教授的每句教誨熟記於胸,無法講清其中博大精深的精髓,只覺得“博大精深”“精髓”“超然脫俗”“大徹大悟”等詞彙突然明朗了,只覺得自己是個愚人。時而為自己平時良好的行為而欣慰坦然,時而為自己的過失而驚恐慚愧。

于丹教授通過《莊子》的現代解讀,以中國經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觀眾怎樣以平和的心態和得當的處世態度追求我們的夢想,在追求的過程中遭遇挫折時,怎樣坦然面對,在竭力追求的過程中,怎樣協調好物質和精神的關係,怎樣處理家庭和事業的關係。讓人們明白奮力拼搏為了什麼……概括起來說是: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現代社會的競爭空前激烈,人們的神經高度緊張,各行各業的“白骨精”們以及正在修煉的準“白骨精”們在義無返顧的追求途中,往往遭到諸如工作升遷、愛情、親情等方方面面的打擊,由此,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成為社會隱患。作為教育系統中的一分子,我也深切感受到這種情況的存在。于丹教授提醒我們:在沉醉於工作時,不要錯過與父母、愛人、孩子共享天倫;在遭遇打擊時,要以坦然的心態面對;在確定奮鬥目標之前,要正確看待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怎樣感悟與超越……此時,我汗顏,每每想到為了做點自己的事情,就把孩子扔給媽媽,心裡覺得愧對於孩子。

此時,我突然想起“和諧”,于丹教授不也在倡導一種和諧嗎?物質與精神的和諧,追求與放棄的和諧,事業與家庭的和諧……(肯定有更豐富的外延,可是我找不到詞語去描述,我不知道怎麼分類,所以只能用省略號。下同)社會的和諧,自然的和諧,人性的和諧……這是不是就是哲學中的“度”,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政治中的“不要左傾右傾”啊?我只覺得我的思維混亂,可是我明顯地感受到我在思考,在成熟,或許在人家眼力是極幼稚的。

正寫著,新聞聯播報道:春節期間播出的于丹《莊子》心語受到觀眾熱情的擁捧,該書也在熱銷中。可見,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心靈是多麼疲憊呀,是多麼缺少這種和諧呀,是多麼期盼心靈的解放啊!

在此之前,已於2006年十一黃金週期間,播出了于丹《論語》心得。我想,在這樣兩個非常時間播出,也是政府、電視臺為建立和諧所費的良苦用心吧!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25

小時候每看影視作品,例必要寫觀後感。但年紀越大,觀後就難以有感,尤其是對於電視節目,絕大多數是消磨時間看完就忘,即使有感也是一閃而過,罵完就算,例如:怎麼這麼多藥品廣告、哪個豬頭做的這種低B的簡單重複的廣告詞…………。所以,難得有感,能讓自己

央視廣告說: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雖然連我兒子都知道,廣告就是言過其實的東西,但能吸引我每週(不是每晚)必看的節目,質量還算是上乘的。

象今天,聽完于丹教授讀《論語》。我深有感觸,僵坐在沙發裡久久沉思…………

我知道自己不可能隱居到三清山頂或者桃花源裡,但只要內心充盈和自由,我仍然可以快樂,心靈的快樂可以讓蓬蓽生輝。其實,就是要真正做到“隨遇而安”。

以前我和LP嘔氣,恨兒子懶散,怨工作繁瑣,憎恨世態醜惡……如此種種皆因自己心不寬。“看別人不順眼,是因為自己修養不夠!”

“天空中沒有留下痕跡,但鳥已經飛過”,泰戈爾的名言曾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在中國古典文學裡,同樣意境的名言更多,其中有一副對聯“風來疏竹,風過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過去,我所缺乏的,就是這麼一種平和的心態,總把自己貼上完美主義者的標籤,事無巨小都勞心勞力。象林彪元帥打仗,每仗都求全勝、全殲。很累。為事所累,放不下,輸不起,自己的心老是要拴在某件事上。

這段時間于丹教授一夜竄紅,不遜於易中天,其實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後者。人曰:讀史可以明志,但對於我這種立志做閒雲野鶴的人,無心仕途,多讀史又有何用?無非是教教小孩講講故事罷了。所以我還是想潛心看看諸子百家,聽聽孔孟之道。

雖然《論語》不及《三國》精彩,雖然我不喜歡于丹JJ的外貌(女人味不夠,更不喜歡她穿普通的短袖衫就出鏡的形象)。但我還是感謝她的講述,為我提煉了以上幾點人生哲理,雖然這些道理原本就存在於我的腦海裡,但卻過於朦朧,不深刻,現在是恍然大悟!驀然回首,自己近年乾的有些事情幼稚得令人發笑。

有人形象地比喻看百家講壇有如“嚼飯哺人”,沒了嚼的過程,滋味和營養必然少了。有位名家有另一個比喻:歷史古典文學象美味果仁,只有少數社會菁英能嚐到,大學教授上電視講故事就象把堅果敲開,讓大家分享果仁。

沒辦法,我只是平民布衣,沒閒情逸趣也沒本事去“敲”再“嚼”,只好接受別人“哺”了。的確,在這個多元資訊化的社會,我不可能去買線裝豎排繁體的《論語》20篇來讀,老實說,我好久沒有讀書了。

有人把于丹比喻為“文化奶媽”也很有意思,哈哈,人奶最有營養!

其實與這兩位相比,我又更欣賞講清史的名家閻崇年老師,一個絕對出色的學者。還有其它登壇的名師,待日後慢慢品味,希望自己能陸續有感而作。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26

今天,我觀看了《百家講壇》的王立群讀史記的秦始皇系列。我覺得秦始皇之所以能統一天下的原因,是由許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換來的,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從秦國的祖先秦穆公開始,就一直在發動對外戰爭以及與六國的交涉。先王在百里奚、蹇叔的輔佐下確定了秦國的發展方向。秦國在向西擴張勢力的同時也遇到了重重困難,蘇秦的“連橫”(蘇秦起初以“連橫”遊說秦,但秦沒接受,後以“合縱散橫”對付秦)對付秦國的方法傳入秦國後,令秦國束手無策,最後,由張儀出謀劃策確立了“遠交近攻”的長遠戰略方針,在戰國末期,由秦始皇、丞相李斯、姚賈聯合確立了統一天下的大計,並且這個大計與韓非之死密切相關,制定出“軍事”“金錢”雙管齊下的總攻略。用武力佔領城市,用金錢收買他國重臣。秦王用這一方法只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就將六國統一了。

我覺得,秦始皇能成功地統一天下離不開一群精忠報國的文武大丞和謀士,王翦父子是戰國中赫赫有名的兩員大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們不但精通用兵之道,也會一些謀略。正是王剪父子辛勤汗水,戰國七雄中的五國都是被他們消滅,白起、張儀、百里奚、蹇叔、呂不韋、李斯等都是精忠報國的,為了祖國而不停奮鬥精神的人。這讓我想起我們偉大的子弟兵—解放軍,正是他們保家衛國,抗洪行動圓滿成功,抗震救災行動成功落下帷幕,正是他們在那廢墟中搶救出了成千上萬的生命。在抗震救災行動中人民解放軍不顧地勢的險惡,天氣的惡劣,儘自己最快的速度抵達了難區。到達了災區,也要日夜不停地移開沉重的石頭,救出傷員,直到雙手磨出了血,腿腳筋疲力盡,仍堅持在第一線,為的是救出老百姓。

其實,《百家講壇》講的事實上是人性,讓我們從事件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怎樣做一個更好,更完美,對社會有用的人。如果這個社會懂得如何報國,如何關愛社會、集體和他人,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戰爭,而是和平與美好!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27

是央視製作的一個很成功的節目,也是為數不多我所能堅持收看且喜歡收看的節目之一,就象是和一位素未蒙面的女孩兒時常聯絡,而她又與我"心有慼慼焉"於是就總想一睹她的芳容一樣,看久了學者們在電視上談笑生風揮斥方遒的瀟灑神態,也就萌生了去現場看一看;的想法,機緣巧合,偶然在網上看到了最近的一期錄製節目的時間安排表,正好有空,而地點又在央視附近,正好不遠,當下興奮不已

真沒想到收視率如此之高,影響如此之大的;是安排在一個賓館的地下室錄製的,左拐右轉才尋覓到了拍攝現場,真有點"裡尋她千百度,暮然回首人卻在那黑不隆冬處"感覺,進了演播室門,左側是六排呈階梯狀的椅子,右側就是哪個熟悉的大講臺,總共有300多平米大,能容納將近100人,三個攝象機機位,整個演播室簡樸到近乎簡陋的程度想想也是,;只是一個傳播文化與交流知識的媒體平臺,側重的是資料,要的是實打實的東西,外表樸素內心華麗就行了,這到是對包裝豔麗奢華到髮指的地步但資料空洞虛假無聊到及至的春晚一種莫大的諷刺!

我聽的是易中天老師的講座,他是我在;中相當欣賞的一位主講人,我不太喜歡用崇拜這個詞,記的一位哲人說過:"偉人之所以為偉人,是因為我們跪著"崇拜豈不就是趴下了,還是站在一個相對平等的角度較為理性的去看一個名人比較明智些!中午一點開講,來聽講的人很多,易老師的人氣還是很旺的,他來的稍微遲了些,個頭不高,一米六五左右,但人很精神,舉手投足間一股儒雅之氣迎面而來,開始先和現場的觀眾做了一些交流,隨和,睿智,不端架子,平添了我對他的好感,然後全場肅靜,講座開始!

易老師的專業是中國古典文學,在;中講的卻是歷史,這與他除在專業領域的底蘊之外兼修中西方哲學,美學,歷史學等諸多方面的深厚造詣是密不可分的,他用現代甚至是後現代的語言去解構歷史人物,使得原本枯燥的歷史突然象個身著紅巾綠襖的小姑娘---鮮嫩生動了起來,也使得那些"化為塵泥拈作土"的歷史人物一個個活了起來豐滿了起來,語言的生動幽默,個人獨到的見解與視角,博覽眾家的信手拈來,舉重若輕,造就了易中天那極具個人魅力的講史風格,而閻崇年,周汝昌,紀連海等人無不是此中的高手,;為他們打造了一個百家爭鳴的舞臺,他們為;注入了無窮的魅力而這正是這個節目長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

也有很多對主講者個人的非議甚至否定,有象牙塔中其他學者傲慢的嗤之一鼻,有世俗功利主義者的不屑一顧,誠然,;就起資料而言也有它的缺憾與不足之處,但我們不能用非此極彼,打倒一片的__思路去看問題,不能用放大鏡去看它的缺憾,畢竟,瑕不掩玉首先,它是一個面向大眾的節目,自然不能用寫學術論文的標準去看它,;使很多人對歷史,對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讓學術與知識從廟堂走向了江湖,它們不再是學者們高高在上,閉門造車,陽春白雪的東西,高山流水也能象我這樣的夏裡巴人所認同,所理解,所吸引,;在這兩者間能搭起一座互通的橋樑,在這個浮躁,功利,物慾橫行,到處是追名逐利而視文化知識如糞土的行屍走肉的社會中,一個節目能做到這點,能影響到這麼多人,善莫大焉!

至於主講者個人的觀點見解看法的對於錯,是與非,我想就應儘量看到自己的偏見與感情情緒,將其與理性剝離開來,儘量客觀的去看歷史,去看他們講的歷史,不偏信,不盲從,持續懷疑,自己漫漫的去甄別,去分析,去觸控歷史,我們沒有經歷過那些歷史,自然沒有一個絕對權威的理論觀點去統領歷史,每個人都因學識,興趣,個性等因素的影響對歷史有著各種各樣的偏見,因此,越是接近真實接近歷史的偏見才是就應去堅持去相信的,至於這個"度"的把握,則要同過自己超多的閱讀比較推理等去把握,;這個節目從整體的角度看,在一個極其簡陋的環境中,透過這些學者嚴肅,認真,平易,人性化的整理並介紹歷史的記載,展現了知識的美麗,歷史的事實以及對當今人心的啟迪,我們有什麼理由去否定它去不屑它去嘲笑它又有什麼理由不去欣賞它呢!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28

經常看《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啟發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樑……它帶領著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我們瞭解了我國5000年的歷史,瞭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瞭解了我們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講壇我明白了不少,本以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真正的三國,因為《三國演義》把東漢末年的戰事誇張的淋漓盡致,自從聽了易中天教授品論《三國演義》後才明白真正的三國並不是那麼驚心動魄,只是少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陰險。

《三國演義》裡把諸葛亮說成了一個神機妙算的智多星,關羽、馬超等一幫文武雙全的大將成了諸葛亮手中的一線木偶,只需在危急時刻開啟諸葛亮預先準備好的錦囊,依計行事,就能夠安然退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把那些文武雙全的文臣武將貶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易中天把三國曆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展此刻我們眼前,其實與其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不如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政治家。火燒博望,火燒新野……

我覺得《百家講壇》除了《易中天品三國》,還有更加精彩的評述,比如說劉心武的《揭祕紅樓夢》;王立群的《品漢代風雲人物》……這些都是大師級人物在百家講壇上陳述自己的觀點,並且有自己的觀點來證實真正的歷史。我漸漸喜歡上了歷史,所以我就要儘量多看歷史節目,來豐富我的歷史知識。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29

寒假,老師佈置作業要求我們看《百家講壇》關於蘇軾的內容,並且還要我們寫一篇觀後感。我艱難的看完了蘇軾的十集一開始不以為然的,可到後來聽《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熱血沸騰,再到《江城子—記夢》時,感於蘇東坡先生“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言簡意深。全篇看下來,讓我覺得這位古人為世界創造了許多歷史。

年少的蘇軾,有著很好的家庭教育,父親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寫得一手好文章,對蘇軾很嚴格。蘇軾之名的由來,便是父親對兒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蘇洵希望兒子不要太過於鋒芒畢露,而是一點一點地展現自己的才華。蘇軾少年成名,22歲考了相當於現在全國大學聯考的第二名,實際是第一名,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以為是自己學生曾鞏的考卷,寫的太好了,但怕人說他徇私舞弊,把這份考卷點了第二名,實際考卷是蘇軾的。後來歐陽修對老友說:“捧讀蘇軾的信,我全身喜極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當今奇才,我應當迴避,放他出人頭地。請大家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後沒有人會再說起我來的!”當時歐陽修名滿天下,天下士子進退之權全操在歐陽修一人之手,歐陽修這一句話,蘇軾之名頃刻傳遍全國,“出人頭地”這一成語就是從這裡來的。蘇軾25歲時在制科考試中被皇帝點為第一名。制科考試在宋朝只舉行過22次而且不定期,錄取的人員只有41人,蘇軾是所有人中成績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個時代的蘇軾善於以文字表達自己的感情,抒情、論國策,所以我們今天才有機會讀到他的許多作品,並在文字的帶領下回到那個時代體會他的心靜與喜怒哀樂。反觀如今,我們真的沒太多機會寫作了。其實寫作,一在記錄,二在思考。更何況蘇軾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顆赤子之心去生活並抒發自我情感,只這個境界就是足以貫穿千古。無外乎歐陽修曾說,千年之前沒有出現過蘇軾這樣的才華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後,還能否出現第二個蘇軾。

蘇軾是個名副其實的大文豪,他的詞自成一派,讓人望之感嘆。他的一生充滿了神奇的色彩,雖然鬱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邁的胸襟,能包容天下,雖寄情與山水之間,卻有自己獨特的政治解讀,他的政治抱負未能施展於朝野,卻通達於後人。正所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30

寒假,我艱難的看完了蘇軾的十集一開始不以為然的,可到後來聽《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熱血沸騰,再到《江城子—記夢》時,感於蘇東坡先生“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言簡意深。全篇看下來,讓我覺得這位古人為世界創造了許多歷史。

年少的蘇軾,有著很好的家庭教育,父親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寫得一手好文章,對蘇軾很嚴格。蘇軾之名的由來,便是父親對兒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蘇洵希望兒子不要太過於鋒芒畢露,而是一點一點地展現自己的才華。蘇軾少年成名,22歲考了相當於現在全國大學聯考的第二名,實際是第一名,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以為是自己學生曾鞏的考卷,寫的太好了,但怕人說他作弊,把這份考卷點了第二名,實際考卷是蘇軾的。後來歐陽修對老友說:“捧讀蘇軾的信,我全身喜極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當今奇才,我應當迴避,放他出人頭地。請大家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後沒有人會再說起我來的!”當時歐陽修名滿天下,天下士子進退之權全操在歐陽修一人之手,歐陽修這一句話,蘇軾之名頃刻傳遍全國,“出人頭地”這一成語就是從這裡來的。蘇軾25歲時在制科考試中被皇帝點為第一名。制科考試在宋朝只舉行過22次而且不定期,錄取的人員只有41人,蘇軾是所有人中成績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個時代的蘇軾善於以文字表達自己的感情,抒情、論國策,所以我們今天才有機會讀到他的許多作品,並在文字的帶領下回到那個時代體會他的心靜與喜怒哀樂。反觀如今,我們真的沒太多機會寫作了。其實寫作,一在記錄,二在思考。更何況蘇軾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顆赤子之心去生活並抒發自我情感,只這個境界就是足以貫穿千古。無外乎歐陽修曾說,千年之前沒有出現過蘇軾這樣的才華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後,還能否出現第二個蘇軾。

蘇軾是個名副其實的'大文豪,他的詞自成一派,讓人望之感嘆。他的一生充滿了神奇的色彩,雖然鬱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邁的胸襟,能包容天下,雖寄情與山水之間,卻有自己獨特的政治解讀,他的政治抱負未能施展於朝野,卻通達於後人。正所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31

我對宋史很不瞭解,一次,我在電腦上搜關於歷史的百家講壇視訊,看到了老師做客百家講壇講述專題《兩宋風雲》之《康王趙構》,聽著袁老師精彩的講述,這段歷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從中受益匪淺。

《兩宋風雲》這個專題給我們展現了從北宋靖康之變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禪位這4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在此之中,一個又一個精彩之幕不斷上演。若將中華5000年的歷史比作深藍色的天空,那麼這40多年的歷史就是這廣闊天空中的一顆閃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講述,不僅讓我對宋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更多的瞭解,而且使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40多年來,宋金兩國雖有幾次議和,但仍處於戰爭狀態。一場場著名的戰事令人拍案叫絕,一次次錯誤的決定讓人嗟嘆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瞭解他們後,更使人頓生敬佩之情。老師說,事物應該一分為二地去看待。雖然諸位人物身上有許多的缺點,但我們更應懂得汲取其中的精華之處。正如《論語》所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樸素節儉,秦檜的富有心計,岳飛的忠心、勇敢,韋賢妃的冰雪聰明,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去認真體會和學習的。

兩宋風雲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彷彿劃破夜空的一顆明亮的彗星,讓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壯,讓人惋惜它的匆促。它雖然是歷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好好學習,實現人生的價值,併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32

我是《百家講壇》一名忠實的小“壇友”,收看這個節目已經兩三年了。古人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個節目增長了我的知識,開拓了我的視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節目是河南大學的王立群教授講的“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有人說秦始皇是一個暴君,暴虐無道,也有人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聽了王教授精闢的講解和獨到的見解,我對秦始皇有了新的認識,也瞭解了許多這位“始皇帝”鮮為人知的故事。

世人對秦始皇的功過評說不一。他有許多偉大的功績,像眾所周知的滅六國、統一度量衡、文字和貨幣、統一車軌、修建馳道和水路等等。並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國,由於沒有聽取老將軍王翦的意見,而是派遣了沒有經驗的李信,李信大敗而歸,秦始皇事後非常後悔,便親自去王翦家認錯,請王翦親征伐楚。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錯就改的品質和他寬厚的胸襟氣度。

當然秦始皇犯的錯誤也不少,他增加稅賦,刑法嚴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甚至聽信術士的邪說歪道,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使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雖然保衛了領土,並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遺蹟,卻也埋葬了無數的生命,家喻戶曉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就是百姓們對秦始皇暴政的'控訴。

王立群教授還告訴我們,“焚書坑儒”這個典故也是有爭議的。“焚書”應該是指焚燒經書,“儒”並不是指儒家的讀書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經書,坑術士”,這是後人對秦始皇的誤解。除此之外,我還知道了與秦朝有關的“奇貨可居”、“指鹿為馬”、“圖窮匕見”等成語的由來,真是令我受益匪淺。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喜歡上了這個節目呢?那麼每天中午12點45分,我們就相約《百家講壇》吧!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33

今天看了百家講壇,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講的是“合縱連橫”,說實話,剛剛聽到這個詞的確有點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來說說什麼叫合縱連橫吧!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他遊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遊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

講一個關於合縱連橫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國的使臣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秦王願意和大王結成兄弟之國。大王如果能同齊國斷交,秦國願獻地六百里,兩國永遠和好。”楚懷王聽了非常高興,便一口答應下來,並派使者同張儀一起來到秦國,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剛入秦國境內,張儀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稱病不出,拒絕會見楚國的使者。楚懷王見秦王遲遲不肯獻地,以為秦王擔心楚與齊的斷交不夠徹底,於是又派人北上大罵齊王。

齊王被惹怒了,堅決和楚國絕交,並且與秦國建立了聯盟關係。當楚使再次向張儀索討獻地時,張儀卻說:“哪有六百里地獻給你們,一定是聽錯了,只有六裡寬嘛。”楚懷王發覺上了當,決定發兵攻秦,結果受到秦、齊兩國夾攻,楚國大敗而歸。接著,在藍田交戰中,楚國又被秦國打敗,割給秦國兩個城市。從此,楚國就一蹶不振。這就是張儀採用連橫政策,幫助秦王離間敵國聯盟,擴張秦國勢力的典型例子。

合縱連橫就是一種外交的國策選擇,關係著一個國家的未來,其歷史作用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是智慧的一種表現。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34

百家講壇是央視製作的一個很成功的節目,也是為數不多我所能堅持收看且喜歡收看的節目之一,就象是和一位素未蒙面的女孩兒時常聯絡,而她又與我心有慼慼焉於是就總想一睹她的芳容一樣,看久了學者們在電視上談笑生風揮斥方遒的瀟灑神態,也就萌生了去現場看一看;的想法,機緣巧合,偶然在網上看到了最近的一期錄製節目的時間安排表,正好有空,而地點又在央視附近,正好不遠,當下興奮不已。

真沒想到收視率如此之高,影響如此之大的;是安排在一個賓館的地下室錄製的,左拐右轉才尋覓到了拍攝現場,真有點裡尋她千百度,暮然回首人卻在那黑不隆冬處感覺,進了演播室門,左側是六排呈階梯狀的椅子,右側就是哪個熟悉的大講臺,總共有300多平米大,能容納將近100人,三個攝象機機位,整個演播室簡樸到近乎簡陋的程度想想也是,;只是一個傳播文化與交流知識的媒體平臺,側重的是資料,要的是實打實的東西,外表樸素內心華麗就行了,這到是對包裝豔麗奢華到髮指的地步但資料空洞虛假無聊到及至的春晚一種莫大的諷刺!

我聽的是易中天老師的講座,他是我在;中相當欣賞的一位主講人,我不太喜歡用崇拜這個詞,記的一位哲人說過:偉人之所以為偉人,是因為我們跪著崇拜豈不就是趴下了,還是站在一個相對平等的角度較為理性的去看一個名人比較明智些!中午一點開講,來聽講的人很多,易老師的人氣還是很旺的,他來的稍微遲了些,個頭不高,一米六五左右,但人很精神,舉手投足間一股儒雅之氣迎面而來,開始先和現場的觀眾做了一些交流,隨和,睿智,不端架子,平添了我對他的好感,然後全場肅靜,講座開始!

易老師的專業是中國古典文學,在;中講的卻是歷史,這與他除在專業領域的底蘊之外兼修中西方哲學,美學,歷史學等諸多方面的深厚造詣是密不可分的,他用現代甚至是後現代的語言去解構歷史人物,使得原本枯燥的歷史突然象個身著紅巾綠襖的小姑娘——鮮嫩生動了起來,也使得那些化為塵泥拈作土的歷史人物一個個活了起來豐滿了起來,語言的生動幽默,個人獨到的見解與視角,博覽眾家的信手拈來,舉重若輕,造就了易中天那極具個人魅力的講史風格,而閻崇年,周汝昌,紀連海等人無不是此中的高手;為他們打造了一個百家爭鳴的舞臺,他們為;注入了無窮的魅力而這正是這個節目長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也有很多。

對,對主講者個人的非議甚至否定,有象牙塔中其他學者傲慢的嗤之一鼻,有世俗功利主義者的不屑一顧,誠然;就起資料而言也有它的缺憾與不足之處,但我們不能用非此極彼,打倒一片的文革思路去看問題,不能用放大鏡去看它的缺憾,畢竟,瑕不掩玉首先,它是一個面向大眾的節目,自然不能用寫學術論文的標準去看它,;使很多人對歷史,對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讓學術與知識從廟堂走向了江湖,它們不再是學者們高高在上,閉門造車,陽春白雪的東西,高山流水也能象我這樣的夏裡巴人所認同,所理解,所吸引;在這兩者間能搭起一座互通的橋樑,在這個浮躁,功利,物慾橫行,到處是追名逐利而視文化知識如糞土的行屍走肉的社會中,一個節目能做到這點,能影響到這麼多人,善莫大焉!

至於主講者個人的觀點見解看法的對於錯,是與非,我想就應儘量看到自己的偏見與感情情緒,將其與理性剝離開來,儘量客觀的去看歷史,去看他們講的歷史,不偏信,不盲從,持續懷疑,自己漫漫的去甄別,去分析,去觸控歷史,我們沒有經歷過那些歷史,自然沒有一個絕對權威的理論觀點去統領歷史,每個人都因學識,興趣,個性等因素的影響對歷史有著各種各樣的偏見,因此,越是接近真實接近歷史的偏見才是就應去堅持去相信的,至於這個度的把握,則要同過自己超多的閱讀比較推理等去把握;這個節目從整體的角度看,在一個極其簡陋的環境中,透過這些學者嚴肅,認真,平易,人性化的整理並介紹歷史的記載,展現了知識的美麗,歷史的事實以及對當今人心的啟迪,我們有什麼理由去否定它去不屑它去嘲笑它又有什麼理由不去欣賞它呢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35

《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讓我們在《百家講壇》中盡情地暢遊,細細地品味吧!觀《百家講壇》有感我這個人酷愛歷史,一有歷史節目就“愛不釋手”,有一個節目就是讓我更深一層瞭解歷史的,這個節目就是《百家講壇》。我酷愛歷史是因為一本書,那就是《三國演義》,我本以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真正的三國,因為《三國演義》把東漢末年的戰事誇張的淋漓盡致,自從看了《易中天品三國》才知道真正的三國並不是那麼驚心動魄,只是少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陰險。 《三國演義》裡把諸葛亮說成了一個神機妙算的智多星,關羽、馬超等一幫文武雙全的武武將成了諸葛亮手中的一線木偶,只需在危急時刻開啟諸葛亮預先準備好的錦囊,依計行事,就可以安然退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把那些文武雙全的文臣武將貶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易中天把三國曆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展現在我們眼前,其實與其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不如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政治家。

火燒博望,火燒新野……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羅貫中為了使《三國演義》更加的好看,而胡編亂造的。我覺得《百家講壇》除了《易中天品三國》,還有更加精彩的評述,比如說閻崇年的《正說明亡清興六十年》、《正說清朝十二帝》;劉心武的《揭祕紅樓夢》;王立群的《品漢代風雲人物》、《讀史記》……這些都是大師級人物在百家講壇上陳述自己的觀點,並且有自己的觀點來證實真正的歷史。我覺得,如果是僅僅喜歡歷史,而沒有打算鑽研歷史的人,那麼《百家講壇》對他就沒有多大的作用,而我不同,我想當一個名噪一時的歷史學泰斗,並且登上百家講壇這個舞臺,所以我就要儘量的多讀歷史書、多看歷史節目,來豐富我的歷史知識,我現在的歷史知識好比是深不可測的海洋裡的一滴微不足道的水珠,渺無人煙的沙漠裡的一粒微不足道的沙粒,海闊天空的世界裡的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塵,無比浩瀚的宇宙中的一顆行星,一次我還需要不斷的努力看書來增長知識,當然,如果一個人的知識十分侷限,那也不行,因為那樣就成了一個井底之蛙。觀《百家講壇》有感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這個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將永遠生活在陰影之中。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生活中的缺憾,也許我們無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難。《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

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的確告訴了我們很多,那我們何不照著論語上說的那樣呢?人生百年,孰能無過?如果我們整天就糾纏在裡面問為什麼,整天閒著倒黴的事情怎麼就落到我的頭上了。那麼我們的人生永遠都不可能快樂。要學會去化解遺憾。

1〉認可遺憾的存在。承認遺憾是不可避免的,用平常的心態去面對。

2〉儘可能的去彌補。用自己可以做到的,儘自己的力量去彌補這些遺憾。孔子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敬”是內心的一種端莊、一種正直所表現的一種態度。和別人共事,要做到“恭而有禮”。這樣我們還需擔心自己沒有朋友嗎?一定會是西海之內皆兄弟。泰戈爾說過“如果你因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你也將失去星星了。”總看著遺憾,心裡總是想著遺憾,這遺憾有可能就會變成生命中的一個陰影,影響生命的質量。

如果不能避免遺憾,就要用不同的心態去面對,這樣就會改變生活。用信心驅除遺憾。我們要做一個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遺憾。泰戈爾說“烏雲自己遮住了太陽,卻怨天氣不明朗。”我們要用自己內心的富足和飽滿去彌補遺憾。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要用內心的富足彌補遺憾,而不借助外在的榮耀給自己淺薄的驕傲。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君子有一個前提,那便是“義”。如果沒有義,便會煩亂,小人如果沒有義,便會為小偷。所以說,沒有道德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君子之勇,崇尚的是“制約”。

“以約失之者鮮矣。”要有日三省的習慣。韓信的勇在於肯受“跨下之辱”,而為劉邦決勝於千里之外。勇敢,有時候是一種理性制約下的內心的自信與鎮定。蘇軾說“每臨大事有靜氣,則為勇。”因此又說“有德有仁,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心靈的勇敢。”如果自身的力量不能改變社會,就用心靈的力量改變自己的心境。有的人歡欣而溫暖,有的人則整天職責抱怨。關鍵是他們的心態不同。如果桌子上同樣是有半瓶酒,悲觀者便會嘆息道:“這門好的酒,哎,只剩半瓶了。”而樂觀者卻會慶幸道:“這麼好的酒,還有半瓶呢!”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身邊的事情。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泰而不驕”指的是心有大志,心有定力,泰然自若。“驕而不泰”則指的是處處驕傲。君子的“驕”,只得是內心的風骨,而小人的“驕”則指的是外在的傲氣。要記住“人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 “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36

我每天看電視最愛看什麼呢?最喜歡什麼呢?說出來可能大家也是喜歡的,音樂、小品、相聲、電視劇。可是,近一年多時間以來,我卻非常喜歡中央電視臺十頻道的電視了,如“百家講壇”、“探索發現”、“走近科學”、“人物”。最讓我期盼的還是“百家講壇”了,差不多天天關注。

易中天的品三國、王立群的讀史記、紀連海的正說鰲拜、孫立群講李斯、閻崇年談清史、馬瑞芳說聊齋、劉心武新解《紅樓夢》、于丹的《論語》心得、隋麗娟的說慈嬉。太多太多了,真的是無法一一列舉。

而我看了這麼多專家教授的論述評說,心裡除了崇拜,那就是還有一點點心得,唉,實在是羞於寫出,我知道我看了這麼多,有些也沒有完全看懂。

三國時代,那可是人才輩出,劉備作為漢室後代,三國演義小說將他做為正方寫,曹操、孫權相對就以反方呈現,可是縱觀三國,留給後人欽慕的還是曹操的魅力,他能文能武,卻被後人視為奸雄,有人說曹操為人奸詐、篡漢、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就是這麼的評價,讓一千多年的曹操被後人憎恨,後來在20世紀,魯迅提出了對曹操的看法,第一個為曹操翻案的人就是魯迅,直到今天,人們才從《史記》、《後漢書》,得知一個真實的曹操,他也有溫清的一面,他也有寬容的一面,他也有真誠的一面,這些在《三國演義》中也能看出來,建安文學的主要作家群——就是曹操、曹丕、曹植,還有“建安七子”,“三曹”是那時文壇的領袖人物,成就最高。

再讀史記,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不管是為財而愛,還是為貌而愛,總之這在那個封建社會已是難能可貴的情感了,“一別之後,二地相懸,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絃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掛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說不完,百我聊奈十依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天別人搖扇我獨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郎!”魯迅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人間唯有真情讓人感動。

再看萬人憎惡的慈嬉,慈嬉真的是大壞人嗎?有人說她喪權辱國、貪戀政權,凶狠毒辣,可是又有幾個皇帝皇后是不殺人的,凡有統治就有血腥,有法就有治,唯唯諾諾、沒有主見的人總是被人欺負,一個國家不可能永遠處於鼎盛之勢,總要經歷消亡,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所以我並不是很討厭這個人,還有些佩服她的能力和勇氣。慈嬉如果少聽政一些時間,也許這個皇太后就不會這麼被萬人唾罵,清朝後期,本就是列強興起,在道光年間,已經受到外國的侵略了,這就是著名的“鴉片戰爭”何況再過幾十年,咸豐帝同治帝的無能昏庸早死,清朝能有這麼一個女子駕馭,是中國男人的嫉妒還是自認為沒尊嚴了呢?可能也有吧。

看古《聊齋志異》,多數人是讀不懂的,文言文,是啊,古書都是這樣的,讀不懂,如今聽了這些專家的上課,也懂了好多,這本書雖然說的是亂七八糟的鬼怪,可是他們卻比正人君子更可愛,幾分莊嚴,幾分詼諧、幾分玩笑,幾分感慨,此中滋味,誰能解得開,花妖、鬼、狐狸精對人是又恨又愛,可嘆可敬,還有好多寫女性和男性在社會上的不同際遇,卻是最讓人佩服的,“女扮男裝,懶漢致富、刺貪刺虐、獨撐家業、自食便液”而那人鬼情的故事,卻至今傷懷痛心,一首“人鬼情未了”,讓人聽的蕩氣迴腸,一首“倩女幽魂”,催人淚下。

《紅樓夢》,我讀了好多次,翻閱數次,也還象個盲人一樣,看了紅學家的談紅樓,說紅樓夢中的男人和女人,讓人不能只說男人有多淫x,讓人不能只說女人有多可憐,更讓人不能只說女兒有多純潔,最近買了新解紅樓夢,知道了很多紅學知識,秦可卿的'來龍去脈,原型還是一個廢太子的女兒,在清朝也是一個格格了,謎!謎!只能還是謎,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而又最複雜的作品,一想到潑辣、大管家、人未到笑先聞就是她王熙鳳,一想到纖塵不染、質本潔來還潔去就是她林黛玉,一想到金簪雪裡埋就是她薛寶釵,一想到豁達奔放就是她史湘雲,一想到才自精明就是她賈探春,賈寶玉是男兒中的女兒,難怪作者自己說“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永久的藝術魅力,讓人永遠也百讀不解、百讀不厭。

沒法一一說完這麼多的感慨,可是最近又看了《紅旗渠的故事》,雖說與“百家講壇”原來設定的欄目有點跑題,但聽了《紅旗渠的故事》,我一樣感動得熱淚盈眶,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為家鄉就有這種渠,父母在那個年代就是挖渠道、修馬路的人,幾十年過去了,再看那些長長的流著河水的渠道,真讓人不忍糟蹋,一塊塊巨石堆砌的人工幸福渠,是可以讓它流芳傳世的。

“百家講壇”我還要繼續觀注,它就象一本厚厚的書,永遠也翻閱不盡的,古往今來,談古論今,還有多少的人和事需要我們大家探討,我期待著更多人不同的評論,我很喜歡,雖然在中午十二點四十五分後是重播,但我一直是把它放在首播時來欣賞的,雖然中午觀看很疲倦,對於這時的我來說,下班回來能看到如此精彩的節目,不睡午覺都是值得的。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37

《康震評說李清照》這本書一口氣讀完了,其中對於李清照詩詞風格的分析和背後蘊含美學情感的表述流暢到位、情節感人,自不必說。讀罷有些許感嘆惋惜也久久揮之不去。

感到書中亮點是在第122、第123頁,《再嫁婚變》裡的“信其所守、得其所哉”一節。(李清照是否再嫁,從古至今研究者各持一說,爭論不休。此本學者專家之分內,而非我等普通觀眾所能。)但真如文中作者觀點,甚至從張汝舟的角度來分析李再嫁後的感情和家庭生活,則讓人眼前一亮,“文物字畫既不可得,家中一應事務也不能完全做主,自己粗鄙的言論行為也許還曾遭到李清照的冷嘲熱諷,這對於五十歲的張汝舟而言也難以忍受。由此看來,兩人在思想情趣、生活觀念、雙方的期望值都存在較大差距,兩人之間齟齬爭吵甚至打鬧勢必難免。”對於李清照這樣的愛情理想主義者,沒有共同語言怎麼能夠在一起走下去?誠如作者所說,這是造化弄人的婚姻悲劇。而在今天不如意的婚姻又何嘗不是如此?人畢竟是高階生理動物,再嫁又離婚,在傳統的男權社會,李清照這樣的舉動要付出多大的勇氣,背後又要承當多少流言蜚語、悲憤和孤獨!然而曾經和趙明誠彼此真心相愛,這對李清照來說就已足夠。為真愛的短暫難得而嘆,為愛情的理想主義而嘆。

在《金石錄後序》裡記載經過顛沛流離,文物終去十之七八,不禁令人扼腕。然而又怎能苛求李清照對文物的保護不周呢?在國破家亡的大時代裡,個人的力量終究微弱渺小,以一女子孱弱之身卻要在趙明誠後保護數量巨大的金石字畫文物,談何容易。假若文物未經收集整理,而是藏於民間,是否就能逃過戰火洗劫和宵小計算?她說:豈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歟?或者天意以餘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耶?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又說:“嗚呼!餘……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這是多麼無望的表達,無助的曠達,無奈的坦然!為散失毀滅的文物而嘆,更為箇中折射出的民族空前災難和時代悲劇而嘆。

及至晚年,李清照欲授其生平所學於孫氏小女,豈料孫氏小女一句“才藻非女子之事也,這與朱淑真《雜題》雲:“翰墨文章之能非婦人女子之事”何其相似,“朱淑真等到的是死亡”,而李清照則陷入更深的失望。多年後,陸放翁在為孫氏女寫的墓誌銘雲:“夫人幼有淑質。故趙建康明誠之配李氏,以文辭名家,欲以其學傳夫人。時夫人始十餘歲,謝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渭南文集》卷三十五《夫人孫氏墓誌銘》)。一代詞宗就此沒有傳人,誠如作者所述:“這是中國文學史的巨大遺憾,也是古典知識女性的遺憾。”所幸還有《後序》、《詞論》,還有易安詩詞傳於後世,至今研讀不衰,它滲入文明的點滴,甚或成為我們的文學生活方式之一,這正是易安永恆之所在!為李清照沒有傳人而嘆,更為她的詩詞穿越時空,依然優雅鮮活而嘆。

掩卷長思,時移事易。感謝康震老師帶我走近李清照。雲濤曉霧,星河帆舞,在時光深處,仍舊佇立著那個美麗的身影,清新婉約、風骨卓然,直到永遠。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38

今天中午,我繼續收看了百家講壇這個節目。這次主要講了關於飲食方面的禮節。

在飲食方面,不能挑食,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們時常做不到的。遇到好吃的食物,總會不停地吃,對不喜歡吃的食物從來不吃一口。這樣不僅不會營養均衡,在和別人吃飯的時候,也會給對方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我們平時總是隻吃自己喜歡吃的,別人對你的印象自然也很差的。我們看見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也不要暴食暴飲。在飲酒方面,我們不能飲酒,而有些家長卻十分喜歡飲酒,我們要經常提醒家長。

錢文忠教授給我們講了一個關於吃相的故事。古代,有一個人叫鄭浣,已經當了官,他是一個非常看重吃相的人。有一天,他的遠方孫子要看他,這個孫子是農間種地的,並沒有見過面,也不懂禮節,衣服很破。鄭浣沒有嘲笑他,問他想做什麼?孫子說他想當縣尉。鄭浣便想去找相關的人說一說,並在晚上讓他和他一塊兒吃飯。那天吃的是蒸餅,他發現孫子只掏裡邊的瓤吃,第二天便把他送走了。試想,如果給我們一個蒸餅,相信我們也會吃只瓤,對外面的餅皮視而不見。就是因為這麼一個小細節,使本來對孫子印象很好的鄭浣,對孫子的印象一下子差到極點。

看完這期節目,我發現在飲食這麼一個小的細節中,我還有很多禮節沒有做到。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39

今天中午,我開啟電視機,又開始看百家講壇了。

這次主要講了對事情瞭解不夠清楚明白時,不能輕易發表意見,不能任意傳播不合儀禮的事,不要輕易答應。說話時,對於沒有把握的事,千萬不能亂講亂說。這樣有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並且,對一些謠言,既不要相信,也不要傳播。錢文忠教授說了一句話:“謠言止於智者。”謠言對於智者來說已經沒有用了。所以,我們對那些瞭解不夠清楚的事情千萬不能傳播,萬一它是一句謠言呢?而對於做不到的事,不要去承諾別人。如果已經承諾了,那就要想方設法地去做到,否則,就會失去別人對你的信任。

錢文忠教授還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名字叫《荊棘刻猴》。從前,有一個皇帝,非常喜愛收藏各種奇珍異寶。有一天,一個衛國人來找到他,說他能在荊棘尖上刻一隻猴子。其實他根本就刻不成。過了幾天,皇帝問他刻好了沒有?可是他根本就沒有刻。他只好說:“刻好了,但是你必須半年不進後宮,半年不吃肉、不喝酒。還要趕上一個雨後天晴的日子,並且要在那陰晴轉換的一瞬間才能看見。”

後來,一個鐵匠聽說了這件事,來問皇帝:“看見那隻猴子了嗎?”皇帝說沒有,並不把那些衛國人說的要求說了一遍。鐵匠聽後說:“你可以問他有沒有這把小刀。”皇帝照做了,衛國人便回去取。可一直都不來。原來早已逃跑了。承諾是沉重的,衛國人本來就做不到,可他還是承諾了,最後進入了進退都錯這種地步。我們千萬不能學他,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

看完這期節目後,我學到了很多,以後一定按照《弟子規》上的要求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