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暮秋山行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校園 閱讀(8.07K)

原文:

暮秋山行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暮秋山行

唐代:岑參

疲馬臥長阪,夕陽下通津。

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

蒼旻霽涼雨,石路無飛塵。

千念集暮節,萬籟悲蕭辰。

鶗鴂昨夜鳴,蕙草色已陳。

況在遠行客,自然多苦辛。

譯文:

疲馬臥長阪,夕陽下通津。

馬兒已經疲憊,我下馬水我在山坡上,太陽已經落到水面上。

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

山中的秋風吹進空寂的樹林,樹葉颯颯作響,好像有人在其中行走。

蒼旻霽涼雨,石路無飛塵。

蒼茫的天空下起冷冷秋雨,青石路面上沒有一點塵土。

千念集暮節,萬籟悲蕭辰。

在這歲暮時節,心中百感交集,一切聲音都讓人悲愴愁悶。

鶗鴂昨夜鳴,蕙草色已陳。

鶗鴂昨晚在不停鳴叫,蕙草已經漸漸枯黃凋落。

況在遠行客,自然多苦辛。

何況我這遠行的異鄉人,自然就會有很多難以言說的艱苦辛酸。

註釋:

疲馬臥長阪,夕陽下通津。

山風吹空林,颯(sà)颯如有人。

颯颯:風聲。

蒼旻(mín)霽(jì)涼雨,石路無飛塵。

旻:天空。此處指秋季的天。

千念集暮節,萬籟悲蕭辰。

鶗(tí)鴂(jué)昨夜鳴,蕙草色已陳。

鶗鴂:亦作“鶗鴃”,即杜鵑鳥。

況在遠行客,自然多苦辛。

賞析:

此詩描寫了暮秋時節,詩人獨步山林時的所見所感。詩中運用比喻、襯托等手法,描繪了暮秋的景色,突出了山林的空寂,也映襯了作者倦於仕途奔波的空虛惆悵的心境。語言清新自然,描繪生動傳神,構思新奇巧妙,意境幽遠悽清。

詩的開頭就以“馬”“長阪”寫山行,但並非寫山間行走,而是寫山間停歇。而且這種停歇又並非那種充滿雅緻逸興的停歇,而是“疲臥”,以馬的疲於山行,襯托了人的倦於奔波。接著,又以渡口西沉的斜陽來烘托詩人的心境。

詩的下面四句寫“暮秋”,是山行的環境。“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兩句先以風吹空林來表現林的“空”,又以彷彿有人而實則無人來襯托林的“空”,幽深靜寂的.環境寫得十分生動。“如有人”的比喻,更加反襯出樹林的空寂。

“蒼旻霽涼雨,石路無飛塵”,正值秋日涼雨初霽,路上行塵不起。前兩句從左右,這兩句從上下將山間景色點染得更為幽靜空寂。這四句所寫的山色極其生動逼真,使人如臨其境,就其本身而言,如唐代殷璠所說,是“宜稱幽致”的,然而在此時此地,它所映襯的卻是詩人空虛惆悵的心境。詩人之所以“臥”,並非由於山色幽雅宜人,而是由於千般煩惱與愁緒集於一身,是由於“疲”。由“千念”一轉,寫所感。此時正是歲暮時節,而迎蕭瑟秋風,詩人百感交集,而其感情基調則是一“悲”字。以“千念”統領,說明詩人感觸很多,這一切都由“暮節”而引發。“萬籟”表明其聲響之多,然而這一切音響只能越發觸動詩人悲愁心緒。客觀環境中的“萬籟”,反襯主觀心境中的“千念”。

“鶗鴂昨夜鳴,蕙草色已陳”,在這裡,詩人用屈原詩意,以鶗鴂已鳴,芳草色陳,比喻盛時已過,年歲漸高,抱負難以施展;流露出對歲月,實際是對自身處境的深深憂慮。

詩的最後兩句在上文的基礎上,又進一步說明自己的處境:歲月已晚,而自己仍在異鄉漂泊奔波。“遠行”二字呼應題目“山行”,表現此行之遙遠艱辛,同時暗示出遠行奔波之毫無成就。詩人所疲於山行的原因,就在詩的這四句中說明了;而“苦辛”二字則為“暮秋山行”作了總的歸結。將暮秋景色與山行所感緊密結合,使之相互襯托,從而突出了詩人倦於仕途奔波的心境。其中寫山色四句,語句清新自然,描繪生動傳神,意境幽遠悽清,與全詩格調極為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