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岳陽樓原文及賞析【合集】

校園 閱讀(2.01W)

岳陽樓原文及賞析1

題岳陽樓

岳陽樓原文及賞析【合集】

唐代 白居易

岳陽城下水漫漫,獨上危樓憑曲闌。

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

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飛渡亦難。

此地唯堪畫圖障,華堂張與貴人看。

譯文

岳陽城下的江水水勢浩大,無邊無際;獨上高樓倚靠著欄杆眺望。

春天,草木的綠色與遠處洞庭湖的水色相接,傍晚的彩霞與湖水中的紅波交相輝映,紅波近處,似乎就是國都長安。

岸邊山上的老猿正站在樹上哭得悽慘,天上的大雁要從這浩渺無邊的湖上橫空飛過還有許多困難。

這個地方風景壯闊美麗,只可畫成畫障,掛在貴富人家的廳堂裡供他們欣賞。

註釋

岳陽樓:岳陽城西門樓。唐開元年間,中書令張說為嶽州刺史,常與文士登此樓賦詩,自此著名。

漫漫:大水無邊無際的樣子。

危樓:高樓。 憑:倚、靠。

夢澤:即雲夢澤,古代面積極大,包括長江南北大小湖泊無數,江北為雲,江南為夢。到唐代,一般稱岳陽南邊的青草湖為雲夢。

圖障:畫幅,畫幛。唐人喜畫山水為屏障,張掛在廳堂上。

華堂:華麗的廳堂。 張:張掛。

賞析

前四句中有三句都是寫洞庭湖的浩渺無邊。首句“漫漫”一詞將洞庭湖的浩渺寫得生動形象,三、四兩句對洞庭湖的廣闊作了進一步的描繪。詩人眺望夕陽映照下的洞庭湖景色,不由想起了國都長安,這裡暗用了晉明帝(司馬紹)“日遠長安近”的典故。“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飛渡亦難”一句,用“猿啼”、“雁渡”抒發詩人的漂泊流離之感,與上文“近長安”相呼應。詩的最後兩句說洞庭湖風景壯闊優美,可以畫成圖畫,讓那些貴人們欣賞,這樣貴人們也許可以體會到猿啼雁飛、流民逐客行旅的奔波之苦,含蓄地流露出羈旅漂泊之感和對貴人們的怨憤。

詩為登樓抒懷之作。描繪登樓所見之景,抒寫對京都的思念和行旅艱難的感慨。律詩中二聯,常為一聯寫景,一聯抒情。此詩突破常格,兩聯皆融合情景,境界深遠。“春岸”兩句,更融現景與想象於一體,為人稱道。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情於景,在描繪優美動人的景色的同時,也透過“獨”、“苦”、“難”、“唯堪”等字,向讀者展示了自己的內心獨白。

創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春天,四十八歲的白居易終於結束了四個年頭貶謫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的生涯,赴任忠州(今重慶忠縣)刺史。他乘船沿長江逆流而上,途經嶽州(今湖南嶽陽)時,登上洞庭湖畔的岳陽樓,眺望那煙波浩渺、優美如畫的無邊春景,寫下了《題岳陽樓》。

岳陽樓原文及賞析2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翻譯

疲倦於湖海飄泊的生活,離開江陵乘舟沿江東歸。西風正盛,一日千里一般,今夜把我送到岳陽樓。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思緒翻騰,頗難平靜。獨自倚欄凝思,天上的月亮好似簾鉤。

三楚、七澤、九州雄偉險要。人間美景,哪裡比得上岳陽樓上所見呢?想祭奠屈原而不得,只能借登山臨水,效漁兒樵子,抒發離憂之情。回過頭去呼喚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見杜若花開滿了水中沙洲。

註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遊”“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雙調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用仄聲韻和平仄混用的)。

徙倚:猶低迴,有留連不捨的意思。

簾鉤:門窗上掛簾子所用的鉤子。

三楚:指西楚、東楚、南楚,包括湖南、湖北、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等地。

七澤:古來相傳楚地有七澤(七個大湖泊)。

九州:指整個中國。

沉累:指屈原。

虞舜:上古的一位帝王,相傳南巡時死於蒼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下(在今湖南寧遠縣)。

賞析

上片寫詞人登樓背景和樓上初見時的景緻。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詞人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巨集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上片尾句承上啟下,既收住了上片的寫景,也開啟了下片的'抒情,為後文直抒胸臆營造了一個富含情味的環境

下片首句描寫岳陽樓的雄偉景色。“吞”意在表現岳陽樓視野的開闊。“隘九州”,點明岳陽樓位居國內險要的地方。見到如此壯景,詞人反問:“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疑問中不掩讚譽,認為人世間的一切好處,都比不上此處的景色。“欲吊”句寫詞人對曾流放此地的詩人、政治家屈原的憑弔。詞人慾要憑弔屈原,卻“無所”可吊,詞人不知道屈子沉水處,雖然心有遺憾、慚愧,但看到“漁兒樵子”不免慶幸,屈原死前與漁夫有過對話,便猜想他們可能懂得屈原離憂。詞人因屈原的“離憂”而聯想到自己懷才不遇的辛酸困苦,希望有賢明的君主可以發現並重用自己,所以有了“回首叫虞舜”。但是除了滿山開得正豔的杜若花外,沒有任何人回答他的苦苦呼喚。其中花開爛漫的美景反襯出詞人心境的悲涼。

詞中上片寫登臨岳陽樓,並讚賞岳陽樓的美景。下片接著寫雄美之景,並由此聯想到屈原的離憂來抒發自己心中的哀愁。結尾他喊出了自己渴求被遇的心聲,最後卻以無聲的景語默默作結,彷彿是給詞人的淒涼回答。整首詞在滿含豪氣的描寫中,夾雜欄杆拍遍卻無人會得的心酸,複雜的情感使詞情波瀾起伏。

創作背景

乾道五年(1169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准,乘舟返鄉。中途因天氣原因,在岳陽樓附近停留多日。他藉機登樓遠眺,俯瞰湖海壯景,弔古傷情。靈感被觸發,寫下了這首抒發自己仕途不濟的愁悶和古今興亡之感的詞作。

岳陽樓原文及賞析3

原文:

岳陽壯觀天下傳,樓陰背日堤綿綿。

草木相連南服內,江湖異態欄干前。

乾坤萬事集雙鬢,臣子一謫今五年。

欲題文字弔古昔,風壯浪湧心茫然。

譯文

岳陽樓的壯觀天下聞名,站在樓北眺望,長江堤壩連綿不絕。

草木連綿不絕延伸到偏遠的'南方,可惜眼前的山河已換了主人。

我被貶謫到現在已經五年了,亡國之痛,謫臣之恨,都表現在我變白的雙鬢上。

想要題寫幾句詩憑弔古人,江風很大,波浪湧動,我的心不知所措。

註釋

觀:景象。陰:水之南山之北。

堤綿綿:形容堤壩很長。

南服:周朝時,王室將王畿以外的土地分為“九服”,“南服”指南方較偏遠地區。

乾坤萬事:指天下事。暗指“靖康之變”。集雙鬢:苦惱而使雙鬢變白。詩人於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謫監陳留酒稅,迄今五年,故有“一謫今五年”之說。

茫然:懵然,不知所措。

賞析: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春,陳與義避亂鄧州(今河南鄧縣),建炎二年(1128年)從鄧州遷往嶽州(今湖南嶽陽),當時中原淪陷,宋室偏安於江南。詩人登岳陽樓,覽物抒懷,感慨賦詩。之前作有《登岳陽樓》二首,故此詩題曰“再登”,此詩約作於是年十月。

岳陽樓原文及賞析4

渡荊門送別

原文: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譯文:詩人乘舟順流而下,經過漫長的水路,來到荊門之外。

山已經到了盡頭,江水就在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皎潔的明月在空中流轉,如同飛在空中的明鏡。雲氣勃鬱,在大江面上變幻莫測,如同海市蜃樓一般。雖然進入異地,我仍然依戀著故鄉的水水山山,不遠萬里,一直伴著我這位遊子。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荊門,即荊門山,位於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彷彿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後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雲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湧,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雲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並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麼,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裡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登岳陽樓

登岳陽樓,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萬里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白頭弔古風霜裡,老木滄波無限悲。[1]

註釋:《登岳陽樓》共二首,這是其中一首。岳陽樓,湖南嶽陽西門城樓,在長江南岸,瀕臨洞庭湖。始建於唐代,為江南四大名樓之一。

①簾旌:酒店或茶館的幌子。

②夕陽遲:夕陽緩慢地下沉。遲,緩慢。

③吳蜀橫分地:三國時吳國和蜀國爭奪荊州,吳將魯肅曾率兵萬人駐紮在岳陽。橫分,這裡指瓜分。

④徙倚(xíyǐ):徘徊。

⑤三年多難:1126年(宋欽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滅亡,到寫此詩時已有三年。

⑥憑危:指登樓。憑,靠著。危,指高處。

譯文:巍巍岳陽樓矗立在洞庭之東長江之西,夕陽黃昏,沒有晚風捲起,樓閣上的旌旗靜止,登臨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在湖山黃昏下徘徊。為避戰亂我奔波三年,行程萬里,今日登高遠望是什麼心緒?登樓憑弔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如霜,看著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首聯“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寫景。“一”東“一”西”形象生動的說明了岳陽樓的地理位置.“簾旌不動夕陽遲”由遠及近,從“簾旌”到“夕陽”,描繪出了一幅靜謐而慘淡的的夕陽入山圖。面對這樣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的生活,詩人不由得悲從心來。

頷聯中,“登臨吳蜀橫分地”從歷史角度介紹了岳陽樓,此句仿杜詩中“吳楚東南”,意境雄偉,讓人想起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懷古傷今,怎能不讓人“徙倚”在山水之間.在這樣美麗的岳陽樓畔,詩人卻提不起半點觀賞山水的雅興,僅“徙倚”二字,便把詩人那滿腔愁緒表現得淋漓盡致。

頸聯從杜甫“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脫胎而來,而又未生搬硬套,“萬里”,“三年”說明了詩人逃難時遙遠的路途以及具體的時間,恰當的表現了自己背井離鄉,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聯情景相生,“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自己的”白頭”相映襯,且暗示了當時政治局勢的嚴峻。“老木滄波”既指眼前實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這樣的蒼涼氣韻,與杜詩中“無邊落木瀟瀟下”,“艱難苦恨繁霜鬢”相同。同樣的國破家亡,天涯淪落,此時此刻,杜甫成了詩人患難中的知己,因此,詩中自然有了杜詩中雄闊慷慨的風格。

作者簡介:陳與義(1090-1138),宋代詩人。字去非,號簡齋,洛陽(現在屬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

陳與義生於1090年(宋哲宗元祐五年),卒於1138年(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他在北宋做過地方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愛國詩人,其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後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

陳與義詩作最逼近杜詩的是七律。像《登岳陽樓》之一、《巴丘書事》、《再登岳陽樓感慨賦詩》、《除夜》等,雄渾悲壯,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詩2首、《除夜》等則以清迥峭刻見長。五言古詩寫景造意,接近謝靈運、柳宗元等人。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間寫景:魚游水底涼,鳥宿林間靜。談餘日亭午,樹影一時正。…微波喜搖人,小立待其定。觀察細密,造語工緻。七言絕句重在意趣,格調清婉,如《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於興寄,或活用典實,屢見新意,耐人尋味。

岳陽樓原文及賞析5

岳陽樓

唐代李商隱

漢水方城帶百蠻,四鄰誰道亂周班。

如何一夢高唐雨,自此無心入武關。

譯文

浩浩的漢水巍巍的方城山,強盛的楚國統轄百蠻,四鄰各國也沒有誰議論這亂了周班。

為什麼自從迎娶了秦女做了一場高唐雲雨夢,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心思去攻打武關。

註釋

岳陽樓:岳陽西門城樓,唐玄宗開元中張說所建,俯臨洞庭,為觀覽勝地。

漢水方城:原指楚國誓死抗擊齊國入侵的'決心。此指楚國地域廣袤。漢水:水名,又稱漢江。發源於今陝西寧強,流經湖北,在武漢處匯入長江,是長江最長的支流。方城,山名,在今河南葉縣南。一說方城指春秋時楚國北面邊境上的長城。由今河南方城縣循伏牛山,北至今河南鄧縣,為古代著名的九塞之一。帶:領有。百蠻: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總稱。

周班:周室封爵的等級。

高唐雨:此指男歡女愛之事。

武關:古關隘,是秦國的南關。舊址在陝西商縣東一百八十里處。

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於唐宣宗大中元年(847)。當時,詩人由桂林北上來到岳陽樓,撫今追古,寫下了這首詩。

賞析

這首《岳陽樓》詠歎楚國由強變衰,諷諭楚王沉溺女色,使國勢衰頹。李商隱的詠史詩,常常嵌入統治者沉溺於女色的慨嘆,詠史中兼有愛情的色彩,是其詠史一大特色。

這首七絕前二句寫楚國強大。楚國一度以方城山為城,以漢水為護城河,敢於與整個中原抗衡,秦國更不在話下。楚國統一了南方,若能乘勝前進,形勢將有利於楚國。當時,諸侯四鄰誰也不敢指責楚國打亂了周天下的秩序。這其實是借周失權柄、諸侯坐大之事暗喻唐王朝藩鎮割據不服從中央。

後二句,語氣一轉,以一個設問詞“如何”領起,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為何楚王“一夢高唐雨”後,“自此無心入武關”?這“高唐雨”,自然是楚王在高唐夢見與女神交接。這件事是楚懷王還是楚襄王,歷史上曾有很多爭議。詩非具體的歷史,不必去考證,只是泛指楚王即行了。歷史學家會分析:秦楚之戰,楚國由於政治、軍事、經濟等等因素,故亡於秦。但是詩是靠形象來說話的,靠神韻、興趣來表達。君王“一夢高唐雨”以後,楚國就走向頹勢了,以此暗喻唐代君主沉湎聲色而缺乏遠圖,以表達胸中的憤懣之情。這一總趨勢完全正確,所以這首七絕倒是從大處著墨,抓住了歷史主流的。

岳陽樓原文及賞析6

原文:

登岳陽樓

[唐代]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幹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譯文

以前的日子就聽說洞庭湖波瀾壯闊,今日如願終於登上岳陽樓。

浩瀚的湖水把吳楚兩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

北方邊關戰事又起,我倚著欄杆遠望淚流滿面。

註釋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岳陽樓:在今湖南省岳陽市,下臨洞庭湖,為遊覽勝地。

吳楚:春秋時二國名(吳國和楚國)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一帶。下瞰洞庭,碧湖萬頃,遙望君山,氣象萬千,唐張說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陽樓記》馳名。坼(chè):分裂,這裡引申為劃分。這句是說:遼闊的吳楚兩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幹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飄浮在洞庭湖上。據《水經注》卷三十八:“湖水廣圓五百餘里,日月出沒於其中。”幹坤:天地,此指日月。

無一字:杳無音訊。字:這裡指書信。

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身患肺病,風痺,右耳已聾。有孤舟:唯有孤舟一葉飄零無定。詩人生平的最後三年裡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度過的。這句寫的是杜甫生活的實況。

戎(róng)馬關山北:北方邊關戰事又起。當時吐蕃侵擾寧夏靈武、陝西邠(bīn)州一帶,朝廷震動,匆忙調兵抗敵。戎馬:軍馬借指軍事、戰爭,戰亂。這年秋冬,吐蕃又侵擾隴右、關中一帶。

憑軒:倚著樓窗。涕泗流:眼淚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淚和鼻涕,偏義復指,即眼淚。

賞析:

《登岳陽樓》主要事塑造了詩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現了詩人優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而且由於這種感情與個人遭遇的悲慘、個人抱負的不能施展,緊緊聯絡在一起,所以使全詩在歷史與現實、國家與個人種種矛盾之中,顯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動人。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有一點事很清楚的,詩人對洞庭湖嚮往已久,這事在敘事寫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來的感情。但這畢竟事過去的嚮往,登上了岳陽樓,其感情似乎應當事高興。因為多年的嚮往實現了,一定高興。但仔細品味,句中又見不到高興的字眼,抽不出如願以償的情思。聯絡下文更事如此。實際上在這兩句中“昔”與“今”之間,事一段漫長的時間距離,作者把這段距離拉開,沒有用簡單的“喜”“悲”之詞來填充它,而事留給讀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說“律詩之妙全在無字處”,這裡就事無字處。“昔”與“今”之間,天在變,地在變,國在變,人也在變。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人民的深重災難,杜甫個人的悲慘遭遇,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頭,並隨著詩人—起登上了岳陽樓。他高興不起來。應當說“今上岳陽樓”事嚮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事登上來了,這事一聲長嘆,長嘆的內裡事一團憂國憂民、傷時傷世的感慨。這一聲長嘆,就像那詠歎調的引子,開啟了下面一個個樂章。這裡還要注意到一個“水”字,題目事“登岳陽樓”,頭一句卻先寫洞庭湖,第二句才寫岳陽樓,而且事“洞庭水”不事洞庭湖。這個“水”字顯然事要突出的,這事抓住了洞庭風光的主要特點,說明了下文主要事在“水”上做文章。

“吳楚東南坼,幹坤日夜浮”。這事名句。先寫湖東與南吳楚兩地地勢如裂,後寫天地日夜浮動在湖水上。意境壯闊,氣勢極大。寫洞庭湖,孟浩然也有名句:“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寫得極為生動。杜甫這兩句與孟浩然的四句相比,還略勝一籌。孟詩中“撼”用得有聲勢,杜詩中“浮”字用得更加自然。“撼”字事煉字煉出來的,用“浮”字則不僅要煉字,而且要深入觀察,把握了客觀實際,才能逼真地深刻地反映現實。尤其事,杜甫的兩句與全詩事統一的,渾然一體,深沉博大;孟詩全篇頭重腳輕,稍見缺憾。這兩句事寫景,但不能看成事純寫景,寫景中滲透著詩人的胸懷。“吳楚東南坼,幹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敗和國勢的不安定。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兩句事寫詩人自己的處境。“無一字”指的事沒有一點訊息,一點音信。“親朋無一字”寫出了詩人的孤苦,但主要事音信斷絕,自己不瞭解朝裡和地方上的情況,即整個國家的情況。這對一個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國家,不忘人民的詩人來說,事一種被社會忘記的孤獨感,他在精神上無疑事很痛苦的。“孤舟”事指詩人全家擠在一條小船上飄泊度日,訊息斷絕,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慘苦可以想見。理解這兩句應與前兩句聯絡起來看,前兩句事遠望,隨著湖水向四際望去,水天相接,聯想到吳楚,聯想到整個幹坤。這兩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事近景中映入眼簾最能觸動他的東西。於事使他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處境。可以說這兩聯都事由觀景引出,只不過前兩句以寫觀景所見為主,後兩句以寫觀望所見而引起的聯想為主。

這兩聯在內涵上也事一脈相通的。表面看起來毫無聯絡,實際上事一脈相通的。既然這後兩句事寫他的孤苦悲慘處境,由此應推想到前兩句也絕非事單單寫景,實際上前兩句事借寫遠景象徵性地、比擬性地暗示國勢的動盪不安。這裡包含著安史之亂的後遺症:唐王朝的衰敗,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擾,國家的四分五裂和社會的不安定,棟樑之臣的缺乏等等,這一切都事杜甫飄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事由於詩人心中牽掛著國事民事,才牽腸掛肚。所以當他看到廣闊無垠洞庭湖水時,也會想到彷彿大地裂開了,幹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動。從杜甫一貫的優國憂民的思想境界來看,他登上岳陽樓極目遠眺,也必定會想到這些。可以說沒想到這些就不事杜甫。也正事由於詩人胸中翻騰著叫人牽腸掛肚的國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負的.痛心。於事這孤舟飄泊,老弱多病,訊息也聽不到的可悲處境,也就順理成章地湧上心頭。這兩聯中,上聯境界極大,下聯境界卻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間也包孕著詩人的無限感慨。就景象來說,上聯展現的事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聯則畫出了水面上的一點孤舟。湖水動盪,孤舟飄浮,雖然大小懸殊,卻統一在一幅畫中。如果將洞庭湖水比作整個國家,那麼那一點孤舟就事詩人杜甫自己。這裡事象徵,這鮮明對照的諧調之中,既包含著詩人對自己終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體現了詩人將自己的命運、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絡在一起。詩人站在岳陽樓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國家,想到自己,萬種感慨,縈繞心頭。“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幹坤”與“孤舟”對比,闊大者更為浩渺,狹小者更顯落寞。

尾聯“戎馬關山北。”從詩人來說,從洞庭湖向長安望去,隔著一道道關,一座座山,而戰火就在北面燃燒。具體指的事當時吐蕃入侵,威脅長安,戰爭不息,國家不得安寧。“憑軒涕泗流”事說杜甫倚靠岳陽樓的窗戶,向北眺望,雖然隔著道道關山,他看不到長安,也看不到戰火,但在他心中卻呈現出吐蕃入侵,長安危急,人民遭難的情景,於事他就禁不住傷心的老淚縱橫了。這兩句事兩個景象:一個事西北長安附近的戰火,一個事岳陽樓上倚窗眺望的老詩人。兩者構成了一幅畫,前者事詩人心中想到的,後者事詩人自身實景。長安與岳陽樓相距千里,但在詩人心中卻沒有這個距離。這真事身在洞庭,心在長安。孤舟雖小卻裝著整個天下。衰老多病的軀體中,仍然跳動著—顆憂國憂民的志誠之心。同時“戎馬關山北”一句,明確寫出了詩人在登岳陽樓時心中想的事國家的不安寧。這就更可以說明了第二聯絕非僅僅事寫景。第三聯也決不只事寫自己的孤苦無依。“憑軒涕泗流”一句中,則凝聚著詩人對國家時局、自己孤苦處境比照後,感到無可奈何,感到萬分壓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顯示出杜甫晚年時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事無可奈何。

全詩四聯,首聯扣住“登”字,著眼洞庭風光的特色“水”。寫出了年輕有抱負時嚮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時才得以一觀的感嘆。為下文的寫景、抒情拉開了序幕。頷聯極寫洞庭湖水的浩瀚無際,創造了一個無限廣闊、氣魄巨集大的境界,並暗含著對國家時局的擔憂。腹聯則藉助湖上孤舟,寫出了自身遭遇和處境的孤苦,寄託著詩人對不能報效國家和人民的痛苦和不平。尾聯則創造了一個身在江湖,心在長安的境界,完成了一個憂國憂民感時傷世的愛國詩人和人民詩人的形象塑造。

這首詩的主要藝術成就表現為以下兩點。

第一,作品運用了變化多樣的表現手法。作品雖然只有八句話,但事卻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開篇兩句運用的事敘述的手法,交代的事登臨岳陽樓的緣由。三四兩句運用的事描繪的手法,繪製了岳陽樓的巨集闊壯觀圖景,並且在描繪中,又運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強了作品的生動性。作品最後兩句又運用了抒情的寫法,揭示出詩人的內心世界,開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內容和感情兩方面大跨度的跳躍。從內容方面說,開篇一聯寫的事詩人登樓的過程,其中蘊含了“昔”與“今”的時間跳躍過程。頷聯中,詩人由上聯的寫自己推進到寫洞庭湖,這裡有一個從小到大的跨度。在寫景中,又由吳、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間跳躍。到了頸聯,詩人又轉回自身的描寫,前後聯之間有一個從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聯,詩人又從個人身世遭際的描寫擴充套件到國事的描寫,上下聯又事一個從小到大的跨越。在寫國事時,又有一個從國難的跳躍到詩人感情抒發的過程。這就構成了縱橫開闊,跳躍性強的特點。從詩人的感情發展脈絡上說,首聯蘊含喜悅,頷聯帶有雄壯,頸聯轉為悽苦,尾聯變為悲傷。詩人的感情隨著詩篇的進展,顯示出不斷變化,跳躍性強的藝術特點。

岳陽樓原文及賞析7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湖闊兼雲霧,樓孤屬晚晴。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

雪岸叢梅發,春泥百草生。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

譯文

雲霧跟寬闊的湖面融為一體,傍晚落日照耀著獨自聳立的高樓。

主人待我就像當年陳蕃對徐孺子的禮儀一樣,徐孺下陳蕃之榻。那麼我就只有勉力賦詩,來唱和才如謝眺一樣的主人。

岸邊的積雪尚未完全融化,一叢叢梅花正盛開,但春天已然來到,百草正待破土而出。

我要違背漁夫勸我歸隱,隨波逐流的告誡,從今以後我要向大鵬一樣向南高飛。

賞析

大曆四年春,詩人離開岳陽至潭州、郴州等地時是由白馬潭(今湘陰境內)裴隱宅出發的。

首聯描寫與洞庭湖闊大之景,次聯“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寫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東漢時的名賢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禮賢下士的陳蕃,可知杜甫在岳陽的數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謝宣城指南北朝齊時的詩人謝眺。他文章清麗,擅長五言詩,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謝宣城之稱。杜甫在此處,把裴使君比為謝眺,甚為讚譽。“詩接”一語杜甫對裴使君詩歌的唱對。裴使君如此禮遇款待,一同登樓共賞湖光山色。此時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動。杜甫到岳陽對裴使君說,也是十分高興的。當看到飢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給以溫暖的款待是必然的。故杜甫在岳陽時得到了精神和物質上的安慰。故有“雪岸叢梅發,春泥百草生。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的詩唏。

最後兩句,歷來見仁見智。對“漁父問”的典故,凡讀過《屈原列傳》的人都會記得漁父勸說屈原“與世推移”“隨其流揚其波”的話。那麼,杜甫用此典其意何在呢?“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是稱讚裴使君的,這應該沒有疑義。稱讚的原因,我想絕不只是場面上的客套。不管出於何種動機,裴使君款待了杜甫,且陪杜甫(不是杜甫陪裴使君)登樓遠眺。但僅僅因為這一點就口不對心地妄加頌辭,恐怕不是杜甫一貫的為人處事的風格。在江陵時,杜甫就曾多次稱頌過鎮守荊州的`陽城郡王衛伯玉——儘管衛伯玉並不是科舉出身,也不懂詩詞歌賦,但他卻掌管著荊州的軍政大權。杜甫的稱讚其實是一種“感情投資”,希望以文詞上發自內心的讚美博得衛的好感,再次“託身官府”續寫在成都時與嚴武相交的翻版故事。可惜的是,衛伯玉不是嚴武,杜甫的“示愛”在今天看來便成了一種可笑而又令人心痛的單相思。以此來推演,也可以把《陪裴使君登岳陽樓》看作是杜甫在江陵一系列詩作的續篇。杜甫此時對裴使君能收留、重用自己是心存希望的,從詩中可以看出,裴使君也是文人出身,而文人就應該對我杜甫這樣的大詩人禮遇、關照、撫慰甚至起用的。只是這樣的心思不能明言,畢竟與裴使君素昧平生,自己對裴使君的為人還不太清楚。所以,只能在詩的結尾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願望:希望你裴使君像陳蕃那樣,待我如徐孺子,那麼我就可以違背漁父的勸說,留在岳陽從此不再“與世推移”,不用再漂泊流浪了;換言之,如果你裴使君不能“禮加徐孺子”,那麼我豈敢違背漁父的勸說,只好“與世推移”,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跟著感覺走”,繼續無奈地“南征”。 可能裴使君沒有讀出杜甫的意思或者是領會了而裝作不知、不願理睬,總之,杜甫很快離開了岳陽奔向衡州。從某種意義上說,岳陽其實是杜甫的另一個傷心之地(只是傷心的程度不如在江陵,因為他對留在岳陽本沒有抱太大的希望)。但離開岳陽後不久後所作的《南征》詩中的“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兩句,分明道出了心中的不滿與憤慨,這其中,恐怕也應該分一點兒給岳陽及岳陽的裴使君吧。

岳陽樓原文及賞析8

登岳陽樓

唐代: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譯文

以前的日子就聽說洞庭湖波瀾壯闊,今日如願終於登上岳陽樓。

浩瀚的湖水把吳楚兩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

北方邊關戰事又起,我倚著欄杆遠望淚流滿面。

註釋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岳陽樓:在今湖南省岳陽市,下臨洞庭湖,為遊覽勝地。

吳楚:春秋時二國名(吳國和楚國)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一帶。下瞰洞庭,碧湖萬頃,遙望君山,氣象萬千,唐張說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陽樓記》馳名。坼(chè):分裂,這裡引申為劃分。這句是說:遼闊的吳楚兩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飄浮在洞庭湖上。據《水經注》卷三十八:“湖水廣圓五百餘里,日月出沒於其中。”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無一字:杳無音訊。字:這裡指書信。

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身患肺病,風痺,右耳已聾。有孤舟:唯有孤舟一葉飄零無定。詩人生平的最後三年裡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度過的。這句寫的是杜甫生活的實況。

戎(róng)馬關山北:北方邊關戰事又起。當時吐蕃侵擾寧夏靈武、陝西邠(bīn)州一帶,朝廷震動,匆忙調兵抗敵。戎馬:軍馬借指軍事及戰爭,戰亂。這年秋冬,吐蕃又侵擾隴右、關中一帶。

憑軒:倚著樓窗。涕泗流:眼淚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淚和鼻涕,偏義復指,即眼淚。

鑑賞

此詩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為盛唐五律第一。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在詩中互為表裡。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鬱,卻不壓抑。反映了其關心民生疾苦的風格。

首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底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雲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曆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於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首聯敘事,頷聯描寫,頸聯抒情,尾聯總結。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侷限於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繫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身世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這首詩意境開闊巨集偉,風格雄渾淵深,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之為盛唐五律第一。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與詩人胸襟的博大,在詩中互為表裡。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鬱,卻不壓抑。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蔡絛《西清詩話》說:“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題之者眾矣,……然未若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氣象雄張,如在目前。至讀杜子美詩,則又不然。‘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雲夢也。”

全詩純用賦法,從頭到尾都是敘述的筆調。以往一些學者認為詩用賦法,沒有形象,沒有詩味。事實上,賦法是詩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點是不注重詩的語言和區域性事物的形象化,而著力創造詩的總體意境。《登岳陽樓》正是運用賦法創造藝術形象的典範。它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已經使人不覺得有藝術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覺得有語言的存在,只覺得詩人的思想感情撞擊著心扉。

全詩以自敘和抒情為主,真摯感人;寫景只是三,四兩句,既是實寫,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壯闊而又生動。

創作背景

公元768年(大曆三年),已經五十七歲的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來到嶽州(今屬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讚;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於是《登岳陽樓》

賞析

《登岳陽樓》主要是塑造了詩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現了詩人優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而且由於這種感情與個人遭遇的悲慘、個人抱負的不能施展,緊緊聯絡在一起,所以使全詩在歷史與現實、國家與個人種種矛盾之中,顯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動人。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有一點是很清楚的,詩人對洞庭湖嚮往已久,這是在敘事寫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來的感情。但這畢竟是過去的嚮往,登上了岳陽樓,其感情似乎應當是高興。因為多年的嚮往實現了,一定高興。但仔細品味,句中又見不到高興的字眼,抽不出如願以償的情思。聯絡下文更是如此。實際上在這兩句中“昔”與“今”之間,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距離,作者把這段距離拉開,沒有用簡單的“喜”“悲”之詞來填充它,而是留給讀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說“律詩之妙全在無字處”,這裡就是無字處。“昔”與“今”之間,天在變,地在變,國在變,人也在變。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人民的深重災難,杜甫個人的悲慘遭遇,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頭,並隨著詩人—起登上了岳陽樓。他高興不起來。應當說“今上岳陽樓”是嚮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來了,這是一聲長嘆,長嘆的內裡是一團憂國憂民、傷時傷世的感慨。這一聲長嘆,就像那詠歎調的引子,開啟了下面一個個樂章。這裡還要注意到一個“水”字,題目是“登岳陽樓”,頭一句卻先寫洞庭湖,第二句才寫岳陽樓,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這個“水”字顯然是要突出的,這是抓住了洞庭風光的主要特點,說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是名句。先寫湖東與南吳楚兩地地勢如裂,後寫天地日夜浮動在湖水上。意境壯闊,氣勢極大。寫洞庭湖,孟浩然也有名句:“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寫得極為生動。杜甫這兩句與孟浩然的四句相比,還略勝一籌。孟詩中“撼”用得有聲勢,杜詩中“浮”字用得更加自然。“撼”字是煉字煉出來的,用“浮”字則不僅要煉字,而且要深入觀察,把握了客觀實際,才能逼真地深刻地反映現實。尤其是,杜甫的兩句與全詩是統一的,渾然一體,深沉博大;孟詩全篇頭重腳輕,稍見缺憾。這兩句是寫景,但不能看成是純寫景,寫景中滲透著詩人的胸懷。“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敗和國勢的不安定。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兩句是寫詩人自己的處境。“無一字”指的是沒有一點訊息,一點音信。“親朋無一字”寫出了詩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斷絕,自己不瞭解朝裡和地方上的情況,即整個國家的情況。這對一個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國家,不忘人民的詩人來說,是一種被社會忘記的孤獨感,他在精神上無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詩人全家擠在一條小船上飄泊度日,訊息斷絕,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慘苦可以想見。理解這兩句應與前兩句聯絡起來看,前兩句是遠望,隨著湖水向四際望去,水天相接,聯想到吳楚,聯想到整個乾坤。這兩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簾最能觸動他的東西。於是使他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處境。可以說這兩聯都是由觀景引出,只不過前兩句以寫觀景所見為主,後兩句以寫觀望所見而引起的聯想為主。

這兩聯在內涵上也是一脈相通的。表面看起來毫無聯絡,實際上是一脈相通的。既然這後兩句是寫他的孤苦悲慘處境,由此應推想到前兩句也絕非是單單寫景,實際上前兩句是借寫遠景象徵性地、比擬性地暗示國勢的動盪不安。這裡包含著安史之亂的後遺症:唐王朝的衰敗,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擾,國家的四分五裂和社會的不安定,棟樑之臣的缺乏等等,這一切都是杜甫飄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於詩人心中牽掛著國事民事,才牽腸掛肚。所以當他看到廣闊無垠洞庭湖水時,也會想到彷彿大地裂開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動。從杜甫一貫的優國憂民的思想境界來看,他登上岳陽樓極目遠眺,也必定會想到這些。可以說沒想到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於詩人胸中翻騰著叫人牽腸掛肚的國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負的痛心。於是這孤舟飄泊,老弱多病,訊息也聽不到的可悲處境,也就順理成章地湧上心頭。這兩聯中,上聯境界極大,下聯境界卻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間也包孕著詩人的無限感慨。就景象來說,上聯展現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聯則畫出了水面上的一點孤舟。湖水動盪,孤舟飄浮,雖然大小懸殊,卻統一在一幅畫中。如果將洞庭湖水比作整個國家,那麼那一點孤舟就是詩人杜甫自己。這裡是象徵,這鮮明對照的諧調之中,既包含著詩人對自己終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體現了詩人將自己的命運、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絡在一起。詩人站在岳陽樓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國家,想到自己,萬種感慨,縈繞心頭。“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乾坤”與“孤舟”對比,闊大者更為浩渺,狹小者更顯落寞。

尾聯“戎馬關山北。”從詩人來說,從洞庭湖向長安望去,隔著一道道關,一座座山,而戰火就在北面燃燒。具體指的是當時吐蕃入侵,威脅長安,戰爭不息,國家不得安寧。“憑軒涕泗流”是說杜甫倚靠岳陽樓的窗戶,向北眺望,雖然隔著道道關山,他看不到長安,也看不到戰火,但在他心中卻呈現出吐蕃入侵,長安危急,人民遭難的情景,於是他就禁不住傷心的老淚縱橫了。這兩句是兩個景象:一個是西北長安附近的戰火,一個是岳陽樓上倚窗眺望的老詩人。兩者構成了一幅畫,前者是詩人心中想到的,後者是詩人自身實景。長安與岳陽樓相距千里,但在詩人心中卻沒有這個距離。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長安。孤舟雖小卻裝著整個天下。衰老多病的軀體中,仍然跳動著—顆憂國憂民的志誠之心。同時“戎馬關山北”一句,明確寫出了詩人在登岳陽樓時心中想的是國家的不安寧。這就更可以說明了第二聯絕非僅僅是寫景。第三聯也決不只是寫自己的孤苦無依。“憑軒涕泗流”一句中,則凝聚著詩人對國家時局、自己孤苦處境比照後,感到無可奈何,感到萬分壓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顯示出杜甫晚年時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無可奈何。

全詩四聯,首聯扣住“登”字,著眼洞庭風光的特色“水”。寫出了年輕有抱負時嚮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時才得以一觀的感嘆。為下文的寫景、抒情拉開了序幕。頷聯極寫洞庭湖水的浩瀚無際,創造了一個無限廣闊、氣魄巨集大的.境界,並暗含著對國家時局的擔憂。腹聯則藉助湖上孤舟,寫出了自身遭遇和處境的孤苦,寄託著詩人對不能報效國家和人民的痛苦和不平。尾聯則創造了一個身在江湖,心在長安的境界,完成了一個憂國憂民感時傷世的愛國詩人和人民詩人的形象塑造。

這首詩的主要藝術成就表現為以下兩點。

第一,作品運用了變化多樣的表現手法。作品雖然只有八句話,但是卻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開篇兩句運用的是敘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臨岳陽樓的緣由。三四兩句運用的是描繪的手法,繪製了岳陽樓的巨集闊壯觀圖景,並且在描繪中,又運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強了作品的生動性。作品最後兩句又運用了抒情的寫法,揭示出詩人的內心世界,開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內容和感情兩方面大跨度的跳躍。從內容方面說,開篇一聯寫的是詩人登樓的過程,其中蘊含了“昔”與“今”的時間跳躍過程。頷聯中,詩人由上聯的寫自己推進到寫洞庭湖,這裡有一個從小到大的跨度。在寫景中,又由吳、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間跳躍。到了頸聯,詩人又轉回自身的描寫,前後聯之間有一個從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聯,詩人又從個人身世遭際的描寫擴充套件到國事的描寫,上下聯又是一個從小到大的跨越。在寫國事時,又有一個從國難的跳躍到詩人感情抒發的過程。這就構成了縱橫開闊,跳躍性強的特點。從詩人的感情發展脈絡上說,首聯蘊含喜悅,頷聯帶有雄壯,頸聯轉為悽苦,尾聯變為悲傷。詩人的感情隨著詩篇的進展,顯示出不斷變化,跳躍性強的藝術特點。

岳陽樓原文及賞析9

原文:

岳陽樓

[唐代]元稹

岳陽樓上日銜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悵望殘春萬般意,滿櫺湖水入西江。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岳陽樓紅日斜照樓窗,在水中的倒影,宛如一座赤玉幢。

寂寞失時地看向那殘春,彷彿有著千頭萬緒難以表達的情意,伴隨著湖水從窗子溢位並流向沒有盡頭的長江。

註釋

岳陽樓:中國江南三大樓閣之一,位於湖南嶽陽西門城樓上,面臨洞庭湖。相傳三國時吳國大將魯肅曾於此建閱兵樓,唐開元四年(716),中書令張說謫守嶽州時,修建此樓。

赤玉幢(chuáng):指岳陽樓在水中的倒影,宛如一座赤玉幢。玉幢猶玉樓,指神仙居處。幢,佛教的柱狀石刻,柱上有盤蓋。洞庭龍女故事

悵望:寂寞失時的想望。

萬般意:千頭萬緒難以表達的情意。萬般,猶言各種況味。

櫺(líng):窗格,這裡指窗。

西江:這裡指長江。

賞析:

登樓鳥瞰洞庭湖,碧波連天,遙望君山,氣象萬千。此樓歷有興廢,宋滕子京重修後,以范仲淹曾作《岳陽樓記》而名聞遐邇。但是從此詩的立意及《元稹集》中有關篇目的題序看,當年作者的洞庭之行頗有失意之慨。所以此詩即不像其他詩文那樣著意描繪岳陽樓的雄偉壯闊。

首句寫紅日斜照樓窗,這本是人們常見景象。然而詩人用一“銜”字來喚起讀者的聯想,便使得整個境界活躍起來。次句寫樓的倒影:當太陽照射到樓窗上時,樓影落到湖中的赤玉幢上。岳陽樓的倒影映印在洞庭龍君的龍官之上。此句似包含了《柳毅傳》的故事,其作者李朝威恰與元稹同時,說不定這是最早涉及龍女故事的一首詩,其新穎獨到之處,不言而喻。

第三句“悵望殘春萬般意”,點出作者的`醉翁之意不在登樓觀景,而在於藉以表達他在殘春時節的悵然情懷,既有惜春之嘆,亦有人生失意之嗟。末句“滿櫺湖水人西江”,不說通過窗子向外眺望一碧萬頃的洞庭湖水,而是說湖水從窗子溢位並流向沒有盡頭的長江,這樣也就巧妙地融入了詩人的主觀感受。全詩著重渲染景物,只用“悵望”兩字淡淡點出當時的心緒。最後以景結情,把無法排遣的悵惘愁思表達得非常含蓄婉轉。

在寫作上此詩與作者《行宮》詩相類似,雖然只有四句,讀者不覺其短,足見手法之妙。

岳陽樓原文及賞析10

不作蒼茫去,真成浪蕩遊。

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

得句鷺飛處,看山天盡頭。

猶嫌未奇絕,更上岳陽樓。

翻譯

不能插翅飛向寥遠蒼茫的太空,卻違心地在湘黔來去浪遊。

三年來客居在荒僻的夜郎地,今秋有幸到洞庭湖上泛一葉小舟。

翩飛的白鷺激起了詩的靈感,又見青山隱現在天的盡頭。

但我仍嫌未能飽覽奇絕的景色,於是舍舟泊岸登上岳陽樓。

註釋

蒼茫:形容洞庭湖的景色。

浪蕩遊:毫無意思的放浪江湖之遊。

夜郎客:詩人曾在靠近古夜郎國的峽州任職。

柁:同“舵”,這裡指代船。

賞析

岳陽樓坐落在岳陽(今屬湖南)城西門上,唐朝開元年間所建,宋仁宗時重修,為遊賞勝地,自唐以來,寫岳陽樓的詩文很多。蕭德藻這一首作於南宋時期,具體時間不詳,題寫的是登臨岳陽樓之前的所見所感。楊萬里《誠齋詩話》錄有此詩,但字句有所出入。

題寫岳陽樓的詩文很多,蕭德藻雖與與杜甫之作同題,但他避開了原有名篇的格局,寫登臨前所見所感,最後採用了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篇末點題法來題寫岳陽樓。這樣寫算是比較聰明的。

首聯便發感慨:“不作蒼茫去,真成浪蕩遊。”“蒼茫”原意指曠遠無邊的樣子,“浪蕩”則指放浪遊蕩,這裡相對而言,乃是別有含義,不妨說是詩人抒發這樣的感慨:可嘆不能像范蠡那樣,乘扁舟到遙遠的'五湖去,在那海闊天空處盡情遨遊,卻違揹著心願,被拘在湖南遊來蕩去。

頷聯承上,敘述自己幾年來的“浪蕩遊”。詩人的慨然是不無道理的。他三年夜郎為客,今秋今日又泛一葉扁舟在洞庭湖上,的確是不曾挪離湖南一步的浪蕩遊。關於蕭德藻的生平,資料很少,不過根據此聯所寫,倒可略知一二。

頸聯寫遊洞庭。身置八百里洞庭之上,目接湖光山色,詩人不由得興致勃勃。隨著船身的一顛一簸,他的眼光也上上下下、遠遠近近地搜尋著美景,忽而在白鷺翩翩起飛處,他捕捉到了美,從而激起了靈感,吟出了詩句;忽而又在那遙遠的天盡頭,他看到了隱隱青山。“得句鷺飛處”頗有詩味,與下句動靜結合得妙,很有情趣,雖無“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氣勢,也算詩中較好的一聯。白鷺、遠山,畫面開闊;一動一靜,境界多變。然而詩人意猶未足,於是引出下一聯。

尾聯上句說“猶嫌未奇絕”,意猶未足;下句說“更上岳陽樓”,乾脆棄周登岸,他要高瞻遠矚,在更開闊的視野中,去發現“奇絕”的景色。這裡化用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雖然不能別創新境,也做不到更深刻,更尖銳,更集中凝鍊,更激動人心,卻也換了一種說法,有些新趣。

岳陽樓原文及賞析11

原文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唐代]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譯文

登上岳陽樓覽盡四周風光,洞庭湖水,廣闊無垠,依稀看見與長江相接。

南飛的大雁帶走我憂戚煩悶的心情,遠處的山峰銜來一輪美好的明月。

在高入雲間的樓上下榻設席,在天上推杯換盞,暢飲美酒。

醉後朦朧裡一陣陣涼風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帶旋迴。

註釋

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岳陽樓:坐落在今湖南嶽陽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顧君山”,與黃鶴樓、滕王閣同為南方三大名樓,於716年(開元四年)擴建,樓高三層,建築精美。

岳陽:即嶽州,以在天嶽山之南,故名。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嶽陽市。

下榻:用漢代陳蕃禮徐穉、周璆事,見《春陪商州裴使君遊石娥溪》詩注。

行杯:謂傳杯飲酒。

回:迴盪,擺動。

賞析

幹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時遇赦,回到江陵。在南遊岳陽時,寫下這首詩。

詩人首先描寫岳陽樓四周的巨集麗景色:“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岳陽,這裡是指天嶽山之南一帶。天嶽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陽縣西南。登上岳陽樓,遠望天嶽山南面一帶,無邊景色盡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遠方,洞庭湖面浩蕩開闊,汪洋無際。這是從樓的高處俯瞰周圍的.遠景。站得高,望得遠,“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這一“盡”、一“迥”、一“開”的渺遠遼闊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詩人立足點之高。這是一種旁敲側擊的襯托手法,不正面寫樓高而樓高已自見。

李白這時候正遇赦,心情輕快,眼前景物也顯得有情有意,和詩人分享著歡樂和喜悅:“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像被賦予生命,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彷彿是君山銜來了團圓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華》作“雁別秋江去”。後者只是寫雁兒冷漠地離別秋江飛去,缺乏感情色彩,遠不如前者用擬人化手法寫雁兒懂得人情,帶走愁心,並與下句君山有意“銜好月來”互相對仗、映襯,從而使形象顯得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山銜好月來”一句,想象新穎,有獨創性,著一“銜”字而境界全出,寫得詭譎縱逸,詼諧風趣。

詩人興致勃勃,幻想聯翩,恍如置身仙境:“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陽樓上住宿、飲酒,彷彿在天上雲間一般。這裡又用襯托手法寫樓高,誇張地形容其高聳入雲的狀態。這似乎是醉眼矇矓中的幻景。詩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樓高風急,高處不勝寒。醉後涼風四起,著筆仍在寫樓高。涼風習習吹人,衣袖翩翩飄舞,儀表瀟灑自如,情調舒展流暢,態度超脫豁達,豪情逸志,溢於言表。收筆寫得氣韻生動,蘊藏著濃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詩運用陪襯、烘托和誇張的手法,沒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寫樓高,句句從俯視縱觀岳陽樓周圍景物的渺遠、開闊、高聳等情狀落筆,卻無處不顯出樓高,不露斧鑿痕跡,自然渾成,巧奪天工。

岳陽樓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袖劍飛吟。

洞庭青草,秋水深深。

萬頃波光,岳陽樓上,一快披襟。

不須攜酒登臨。

問有酒、何人共斟。

變盡人間,君山一點,自古如今。

譯文

帶著短劍到處歌吟,洞庭湖和青草湖,明淨的秋水襟又襟。在雄偉的岳陽樓上,眺望萬頃粼粼波光,迎著西風敞開衣襟。

用不著帶酒登上高樓,問你有酒又與誰共斟?人世間的事不停變幻,只有湖中那一點君山,依然故我,自古如今。

注首

柳梢青:詞牌名,又名《隴頭月》《早春怨》《雲淡秋空》等。此調有平韻、仄韻兩種,字句悉同,俱為雙調,共四十九字。此詞之體為上下片各六句三平韻。

岳陽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位於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

袖劍飛吟:帶著寶劍,昂首高吟。袖劍:袖內所藏短劍。

洞庭青草:皆湖名,二湖相通,連成一片,在今湖南省岳陽縣。

一快披襟(jīn):披開衣襟,十分暢快。披襟:解開衣襟。

攜酒登臨:帶著酒來登高臨遠。

變盡人間,君山一點,自古如今:人世雖無窮無化,君山則自古至今,依然如故。

賞析:

戴復古一生潦倒,浪跡江湖,足跡所至,常有吟詠。他遠離官場,有相對自由的心靈和超脫的情懷,用不著蠅營狗苟,所以內心有更大空間容納祖國的奇山異水,又時刻不忘抗金復國大業。登臨之際,他的愛國豪情油然而生。這首登臨岳陽樓之作即是如此。

“袖劍飛吟”,據《唐才子傳》記載,呂洞賓嘗飲岳陽樓,醉後留詩曰:“朝遊南浦暮蒼梧,袖裡青蛇(指劍)膽氣粗。三入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戴復古浪跡南北,兼有豪邁胸懷,與呂洞賓詩中所表現的氣質有相似之處。這裡借用來抒發自己壯遊洞庭的情懷,一開始就樹立了一個飄泊江湖的`詞人形象,與那些淺斟低唱的形象大不相同。“洞庭青草,秋水深深”,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八百里洞庭以浩瀚汪洋著稱,這裡作者只用“深深”二字,極凝練地概括出了它的特徵。詞篇至此,氣象也更為開闊。此外,句中的“秋”字不單點明登樓時令,還以秋日多風和入秋百花凋零為下文“一快披襟”、“變盡人間”作鋪墊,同時又與作者的蒼涼胸懷相映襯。

“萬頃波光”仍寫洞庭:“秋水深深”言其深邃,此句表其廣袤,兩相配合,極見情致。“岳陽樓上,一快披襟”,塑造出一個獨立樓頭、任風吹開衣襟的超曠、灑脫,豪情滿懷的詞人兼愛國者形象。“自然”,“一快披襟”的原因不僅是因為有風,更重要的還由於深深秋水和萬頃波光的感染。總起來看,上片詞風豪中帶逸,作者登樓的快意在這裡得到了有力發揮。

下片開始,詞人筆鋒陡轉,“快”意頓生波瀾:“不須攜酒登臨。問有酒、何人共斟”,不攜酒的原因是無人共斟,冷靜道來,中有無限孤寂感傷之情。

此過片處實乃轉折之處,縱覽全詞,上片寫美景遊情,下片抒興廢之嘆,兩片情感有異。但這兩句轉折得很自然,達到了“發起別意”的目的,算得上“才高者”的傑作。“變盡人間,君山一點,自古如今”,揭破主題。戴復古生活在南宋後期,其時收復北方領土已經無望,南方的偏安局面也在風雨飄搖之中。所以詞人面對“自古如今”巋然不動的“一點”君山,難免要想起備受踐踏的“偌大”中國。可是當時的統治者流連光景、或苟且度日,有誰能共飲作者之酒呢?

由此可見上文的“不須攜酒”幾字包含著無限感慨,而這裡的“變盡人間”實為振起全篇的關鍵:因為只有“人間”才是作者真正關切的地方,而正因為這個“變”字,作者也才由眼前美景聯想到國家命運,進而感物傷懷的。南宋詞人中有很多受到了辛棄疾的影響,戴復古在《望江南》詞中說:“歌辭體兒有稼軒風”,可見他也有意學稼軒。但他的學習不是模仿,他沒有稼軒參加抗金斗爭的真切體驗,但他長期身處下層,歷盡滄桑,抗金復國的要求因而特別強烈,這使得他在審美體驗上向稼軒靠攏,常常抒發今古茫茫的感慨,如本詞的“變盡人間,君山一點,自古如今”,但都是審美境界的自然展現,而不是生硬的模仿照搬。

岳陽樓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翻譯

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有的規模,把唐代名家和當代人的詩賦刻在它上面。囑託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情。

我觀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連線著遠處的山,吞吐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無邊無際,一天裡陰晴多變,氣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雖然如此,那麼向北面通到巫峽,向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水,降職的官吏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裡聚會,(他們)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像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寒風怒吼,渾濁的浪衝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嶽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一譯: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有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滿眼都是蕭條的景象,感慨到了極點而悲傷的心情。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游來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地響起來,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啊!(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光榮和屈辱一併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那真是快樂高興極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人的心情,這是為什麼呢?(是由於)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時,就為百姓擔憂;在江湖上不做官時,就為國君擔憂。這樣來說在朝廷做官也擔憂,在僻遠的江湖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唉!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

寫於為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

註釋

記:一種文體。可以寫景、敘事,多為議論。但目的是為了抒發作者的情懷和抱負(闡述作者的某些觀念)。

(1)選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後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蘇州吳縣(現江蘇省吳縣)人,北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岳陽樓在湖南嶽陽西北的巴丘山下,樓高三層,下臨洞庭湖,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說在閱兵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樓賦詩。

(2)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慶曆,宋仁宗趙禎的年號。

(3)滕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jùn):滕子京降職任嶽州太守。滕子京,名宗諒,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古時朋友間多以字相稱。謫zhé①<動>譴責;責備。《左傳?成公十七年》:“國子~我。”②<動>被貶官,降職。《琵琶行》:“~居臥病潯陽城。”③<名>缺點;過失。《老子》:“善言無瑕~。”

【謫戍】把被革職的官吏或犯了罪的人充發到邊遠的地方。在這裡作為<動>被貶官,降職解釋。

守:指做州郡的長官

(4)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慶曆五年(1045)。越,到了,及。

(5)政通人和:政事順利,百姓和樂。政,政事;通,通順;和,和樂。這是讚美滕子京的話。

(6)百廢具興: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百,不是確指,形容其多。廢,這裡指荒廢的事業。具,通“俱”,全,皆。興,復興。

(7)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乃,於是;增,擴大。制:規模。

(8)唐賢今人:唐代和宋代的名人。

(9)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囑託、囑咐。予,我。作文,寫文章。以,用來,連詞。記,記述。

(10)予觀夫巴陵勝狀:夫,指示代詞,相當於“那”。勝狀,勝景,好景色。

(11)銜(xián)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銜,銜接。吞,吞沒。浩浩湯湯(shāng):水波浩蕩的樣子。

(12)橫無際涯:寬闊無邊。橫:廣遠。際涯:邊。(際、涯的區別:際專指陸地邊界,涯專指水的邊界)。

(13)朝暉夕陰:或早或晚(一天裡)陰晴多變化。朝,在早晨,名詞做狀語。暉:日光。氣象,景象。萬千,千變萬化。

(1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此,這。則,就。大觀,雄偉景象。

(15)前人之述備矣: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說的“唐賢今人詩賦”。備,詳盡,完備。矣,語氣詞“了”。之,的。

(16)然則北通巫峽:然則:雖然如此,那麼。

(17)南極瀟湘:南面直到瀟水、湘水。瀟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南,向南。極,盡。

(18)遷客騷人,多會於此:遷客,被貶謫流遷的人。騷人,詩人。戰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後人也稱詩人為騷人。多:大多。會,聚集。於,在。此,這裡。

(19)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飽覽這裡景色時的感想,恐怕會有所不同吧。覽:觀看,欣賞。物:景物。之情:情感。,得無:恐怕/是不是。異:差別,不同。乎

(20)若夫淫(yín)雨霏霏(fēifēi):若夫,用在一段話的開頭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於”。淫(yín)雨霏霏,連綿不斷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樣子。

(21)開:解除,這裡指天氣放晴。

(22)陰風怒號(háo),濁浪排空:陰,陰冷。號,呼嘯;濁,渾濁。排空,衝向天空。

(23)日星隱曜(yào):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曜(不為耀,古文中以此曜做日光)光輝;日光。

(24)山嶽潛形:山嶽隱沒了形體。嶽,高大的山。潛,隱沒。形,形跡。

(25)商旅不行:走,此指前行。

(26)檣(qiáng)傾楫(jí)摧:桅杆倒下,船槳折斷。檣,桅杆。楫,船槳。傾,倒下。摧,折斷

(27)薄暮冥冥(míng míng):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樣子。

(28)斯:這,在這裡指岳陽樓。

(29)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則,就。有,產生……(的情感)。去國懷鄉,憂讒畏譏: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去,離開。國,國都,指京城。去國,離開京都,也即離開朝廷。憂,擔憂。讒,讒言。畏,害怕,懼怕。譏,嘲諷。

(30)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蕭然,蕭條的樣子。感極,感慨到了極點。而,表示順接。者,代指悲傷感情,起強調作用。

(31)至若春和景明:如果到了春天氣候和暖,陽光普照。至若,至於。春和,春風和煦。景,日光。明,明媚。(借代修辭)。

(32)波瀾不驚: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驚:這裡有“起”“動”的.意思。

(33)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一,全。萬頃,極言其廣。

(34)沙鷗翔集,錦鱗游泳: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在水中游來游去。沙鷗,沙洲上的鷗鳥。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集,棲止,鳥停息在樹上。錦鱗,指美麗的魚。鱗,代指魚。游泳:或浮或沉。遊:貼著水面遊。泳,潛入水裡遊。

(35)岸芷(zhǐ)汀(tīng)蘭:岸上與小洲上的花草。芷:香草的一種。汀:小洲,水邊平地。

(36)鬱郁:形容草木茂盛。

(37)而或長煙一空: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或:有時。長:大片。一,全。空:消散。

(38)皓月千里:皎潔的月光照耀千里。

(39)浮光躍金: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這是描寫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40)靜影沉璧: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璧玉。這裡是寫無風時水中的月影。璧,圓形正中有孔的玉。

(41)漁歌互答:漁人唱著歌互相應答。互答,一唱一和。

(42)何極:哪有窮盡。何:怎麼。極:窮盡。

(43)心曠神怡:心情開朗,精神愉快。曠,開闊。怡,愉快。

(44)寵辱偕(xié)忘:榮耀和屈辱一併都忘了。偕:一起。寵:榮耀。辱:屈辱。

(45)把酒臨風:端酒面對著風,就是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把:持,執。臨,面對。

(46)洋洋:高興得意的樣子。

(47)嗟(jiē)夫:唉。嗟夫為兩個詞,皆為語氣詞。

(48)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嘗,曾經。求,探求。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之,的。心,思想感情(心思)。

(49)或異二者之為: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或,近於“或許”“也許”的意思,表委婉口氣。異,不同於。為,這裡指心理活動。二者,這裡指前兩段的“悲”與“喜”。

(5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為互文)。以,因為。

(51)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在朝中做官擔憂百姓。意為在朝中做官。廟,宗廟。堂,殿堂。廟堂:指朝廷。下文的“進”,對應“居廟堂之高”。進:在朝廷做官。

(52)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處在僻遠的地方做官則為君主擔憂。處江湖之遠:處在偏遠的江湖間,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退”,對應“處江湖之遠”。之:定語後置的標誌。是:這樣。退:不在朝廷做官。

(53)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享樂之後才享樂”吧。先,在……之前;後,在……之後。其:指“古仁人”。而,順承。必:一定。

(54)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沒有這樣的人,那我同誰一道呢?微,沒有。斯人,這樣的人。誰與歸,就是“與誰歸”。歸,歸依。

(55)時六年:慶曆六年(1046年)

賞析

中心思想

這篇文章敘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過描繪岳陽樓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登樓覽景後產生的不同感情,表達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主題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一提起岳陽樓,人們就會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詩句或名句。

答:作用:體現本文主旨。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2、位卑未敢忘憂國。

9、作者巧妙地用兩個設問句來逐層深入地闡明論點。第一個設問句先從反面說,後從正面說,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涵,得出“是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句,將文章推向高潮,從而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

10、“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句的修辭:對偶。

11、“遷客騷人”登樓“覽物之情”為什麼不同?

答:他們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產生或喜或悲的感情(或“以物喜,以己悲”

12、選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⑴對滕子京的勸勉和規諫。⑵抒發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

13、“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和“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兩句中的“異”字,分別指什麼內容?

答;“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中的“異”,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發出的“遷客騷人”的不同的感觸,即“悲”與“喜”兩種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是指古代仁人不同於上述“遷客騷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壞的影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用自己的話概括“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並指出作者這樣寫的目的。

答:第一種:遠離京城,懷念家鄉,擔心遭誹謗和諷刺的悲傷。第二種:胸懷開闊,精神愉快,榮辱偕忘的喜悅。目的: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入議論,突出全文主旨。

15、本文共五個自然段,其中敘事的是第1段,寫景、抒情的是2、3、4第段,議論的是第5段。

16、出自本文的成語:百廢具興 、政通人和、心曠神怡。

文章第二段用神來之筆再現了岳陽樓的巨集偉景象,照應了題目,此外還有什麼作用?

答:“銜”和“吞”把遠山長江與洞庭湖的關係寫得活靈活現,同時領起下文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景

17、兩種不同的覽物之情,各是怎樣的?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答:一種是“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因己而悲”的感情; 一種是“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因物而喜”的感情。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18、概括各段的大意:①交代作記的緣由。②描寫洞庭湖遠景,生髮議論,引出兩種情景。③——④、描寫陰晴兩種天氣的景色極其感受。⑤、闡述古仁人之心,抒發自己的遠大抱負。

19、聯絡全文,說說你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看法或理解。

答:范仲淹的這句話體現了憂君思想,帶有時代的侷限性,但是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著借鑑和教育意義。

20、文章略寫巴陵勝狀,詳寫覽物之情,試簡述其原因。

答:寫景不是本文的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圖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

21、“遷客騷人”與“古仁人”的區別在哪?

答: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2、本文的議論點明瞭作者的“憂樂”觀,這種“憂”“樂”與前文“遷客騷人”的“悲”“喜”是否一致?為什麼? 答:不一致。作者的憂樂觀是以天下為基礎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遷客騷人的悲和喜是以自己的得失和外物的好壞為前提,是以物喜,以己悲。

23、范仲淹藉此文委婉地表達了對友人滕子京地勸勉,結尾作者發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慨嘆。就全文來看,這句話有何言外之意?

答: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願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

24、“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三句話因其文質兼美而膾炙人口,請選擇感受最深的一句,結合《岳陽樓記》和自己的生活談一談體會。

答:任選其一即可。談體會既要聯絡全文,又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如選第一句可圍繞政治理想來談;選第二句可圍繞曠達胸襟來談;選第三句可圍繞遠大政治報負及民族責任感來談,言之成理即可。

25、“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中的“騷人”是什麼意思?根據我們學過的古詩文,舉出曾到過岳陽樓的“遷客騷人”之作。

答:詩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27、文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為現代人的你能否做到?為什麼?請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

答:①能。這說的是一種從容的平常心境。只要發揮心靈力量,砥礪意志,就可以養成平常心境。面對考試的失敗,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不能。這是一種需要修煉才能達到的境界,作為中學生,心靈尚需砥礪,戰勝外在的力量不易。擔心考試失敗是學生普遍的心態,便是這個道理。

岳陽樓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徙倚欄杆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沈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譯文

疲倦於湖海飄泊的生活,離開江陵乘舟沿江東歸。西風正盛,一日千里一般,今夜把我送到岳陽樓。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思緒翻騰,頗難平靜。獨自倚欄凝思,天上的月亮好似簾鉤。

三楚、七澤、九州雄偉險要。人間美景,哪裡比得上岳陽樓上所見呢?想祭奠屈原而不得,只能借登山臨水,效漁兒樵子,抒發離憂之情。回過頭去呼喚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見杜若花開滿了水中沙洲。

註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遊”“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雙調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用仄聲韻和平仄混用的)。

徙倚:猶低迴,有留連不捨的意思。

簾鉤:門窗上掛簾子所用的鉤子,

三楚:指西楚、東楚、南楚,包括湖南、湖北、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等地。

七澤:古來相傳楚地有七澤(七個大湖泊)。

九州:指整個中國。

沉累(lěi):指屈原。

虞舜:上古的一位帝王,相傳南巡時死於蒼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下(在今湖南寧遠縣)。

賞析:

張孝祥平生多次經過岳陽樓。根據詞中的行向與時節,此首應作於公元1169年暮春(史料記載為乾道五年三月下旬)。是年,孝祥請祠侍親獲准後,離開荊州(今湖北江陵),乘舟沿江東歸。當時曾寫《喜歸作》詩:“湖海扁舟去,江淮到處家。”歸途中,阻風石首,滯留三日。同行諸公都填了詞,他亦用其韻作《浣溪沙》詞,有“擬看岳陽樓上月,不禁石首岸頭風”云云。這些都與此詞的內容相吻合。

詞的上闋描寫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上,波光粼粼;湖中群山暮靄雲霧,四周縈繞;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夜幕初上,一彎殘月如簾鉤掛天際。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遊,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複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閒。”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巨集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鬱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於來到了遊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雲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詞的下闋作者憑弔屈原,感其身處濁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發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表達了對清明政治的期盼。換頭“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轉筆鋒,描繪岳陽樓的雄偉氣勢,跌宕飛動。“三楚”,戰國時期楚國的地域廣闊,有西楚、東楚、南楚之稱,後泛指長江中游今湖南一帶地方。“七澤”是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澤。“隘九州”是說居國內險要之處。“人間”二句概括登岳陽樓而觸發起古往今來人間悲喜的無窮感嘆,又有它獨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無所”三句,進一層抒發憑弔屈原的深切情意。愛國詩人屈原執著追求“舉賢才而授能”的進步政治理想,遭到楚國腐朽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仇恨與迫害,長期流放,後自沉於汨羅江。“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無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對屈原身處濁世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有著心心相印的關係。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處所,但登山臨水,有漁兒樵子,與同哀屈原而訴其“離憂”之情。《史記·屈原列傳》雲:“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詞中“離憂”二字,包含有如許內容。作者想到自己此次隱退猶如貶官外放,也將漁樵於江中沙洲之上,內心充塞著無限辛酸悲苦。寫離憂,正是抒寫這種鬱結心中的不平情緒,結筆全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離騷》辭語,抒發滿腹的牢愁憂憤和淒涼之怨。以景結情,韻致有餘。

這首詞寫途中登臨的感受,語悲切。上片寫登樓所見之景象,下片抒發弔古傷今的情懷。弔古是明寫,傷感則見於言外。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寫古今人事興衰的感慨,而是從眼前“日落君山”的景物鋪寫,聯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和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勾引起敬吊之情。“哀此寫離憂”,表現出作者懷才見棄的幽怨,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岳陽樓原文及賞析15

岳陽樓記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翻譯

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有的規模,把唐代名家和當代人的詩賦刻在它上面。囑託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情。

我觀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連線著遠處的山,吞吐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無邊無際,一天裡陰晴多變,氣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雖然如此,那麼向北面通到巫峽,向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水,降職的官吏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裡聚會,(他們)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像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寒風怒吼,渾濁的浪衝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嶽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一譯: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有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滿眼都是蕭條的景象,感慨到了極點而悲傷的心情。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游來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地響起來,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啊!(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光榮和屈辱一併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那真是快樂高興極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人的心情,這是為什麼呢?(是由於)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時,就為百姓擔憂;在江湖上不做官時,就為國君擔憂。這樣來說在朝廷做官也擔憂,在僻遠的江湖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唉!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

寫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

註釋

記:一種文體。可以寫景、敘事,多為議論。但目的是為了抒發作者的情懷和抱負(闡述作者的某些觀念)。

慶曆四年:公元年。慶曆,宋仁宗趙禎的年號。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職任嶽州太守。滕子京,名宗諒,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古時朋友間多以字相稱。

謫戍:把被革職的官吏或犯了罪的人充發到邊遠的地方。在這裡作為被貶官,降職解釋。

守:指做州郡的長官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慶曆五年。越,到了,及。

政通人和:政事順利,百姓和樂。政,政事;通,通順;和,和樂。這是讚美滕子京的話。

百廢具興: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百,不是確指,形容其多。廢,這裡指荒廢的事業。具,通“俱”,全,皆。興,復興。乃重修岳陽樓,

增其舊制:乃,於是;增,擴大。

制:規模。

唐賢今人:唐代和宋代的名人。

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囑託、囑咐。予,我。作文,寫文章。以,用來,連詞。記,記述。

予觀夫巴陵勝狀:夫,指示代詞,相當於“那”。勝狀,勝景,好景色。銜遠山,吞長江,

浩浩湯湯:銜,銜接。吞,吞沒。

浩浩湯湯:水波浩蕩的樣子。

橫無際涯:寬闊無邊。

橫:廣遠。

際涯:邊。(際、

涯的區別:際專指陸地邊界,涯專指水的邊界)。

朝暉夕陰:或早或晚(一天裡)陰晴多變化。朝,在早晨,名詞做狀語。

暉:日光。氣象,景象。萬千,千變萬化。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此,這。則,就。大觀,雄偉景象。

前人之述備矣: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說的“唐賢今人詩賦”。備,詳盡,完備。矣,語氣詞“了”。之,的。

然則北通巫峽:然則:雖然如此,那麼。

南極瀟湘:南面直到瀟水、湘水。瀟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南,向南。極,盡。遷客騷人,

多會於此:遷客,被貶謫流遷的人。騷人,詩人。戰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後人也稱詩人為騷人。

多:大多。會,聚集。於,在。此,這裡。覽物之情,

得無異乎:飽覽這裡景色時的感想,恐怕會有所不同吧。

覽:觀看,欣賞。

物:景物。

之情:情感。,

得無:恐怕/是不是。

異:差別,不同。

若夫:用在一段話的開頭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於”。淫雨霏霏,連綿不斷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樣子。

開:解除,這裡指天氣放晴。陰,陰冷。號,呼嘯;濁,渾濁。排空,衝向天空。

日星隱耀: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光輝;日光。

山嶽潛形:山嶽隱沒了形體。嶽,高大的山。潛,隱沒。形,形跡。

商旅不行:走,此指前行。

檣傾楫摧:桅杆倒下,船槳折斷。檣,桅杆。楫,船槳。傾,倒下。摧,

折斷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冥冥:昏暗的樣子。

斯:這,在這裡指岳陽樓。則有去國懷鄉,

憂讒畏譏:則,就。有,產生……(的情感)。去國懷鄉,

憂讒畏譏: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去,離開。國,國都,指京城。去國,離開京都,也即離開朝廷。憂,擔憂。讒,讒言。畏,害怕,懼怕。譏,嘲諷。滿目蕭然,

感極而悲者矣:蕭然,蕭條的樣子。感極,感慨到了極點。而,表示順接。者,代指悲傷感情,起強調作用。

至若春和景明:如果到了春天氣候和暖,陽光普照。至若,至於。春和,春風和煦。景,日光。明,明媚。(借代修辭)。

波瀾不驚: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

驚:這裡有“起”“動”的意思。上下天光,

一碧萬頃: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一,全。萬頃,極言其廣。沙鷗翔集,

錦鱗游泳: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在水中游來游去。沙鷗,沙洲上的鷗鳥。

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集,棲止,鳥停息在樹上。錦鱗,指美麗的魚。鱗,代指魚。

游泳:或浮或沉。

遊:貼著水面遊。泳,潛入水裡遊。

岸芷汀蘭:岸上與小洲上的花草。

芷:香草的一種。

汀:小洲,水邊平地。

鬱郁:形容草木茂盛。

而或長煙一空: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

或:有時。

長:大片。一,全。

空:消散。

皓月千里:皎潔的月光照耀千里。

浮光躍金: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這是描寫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靜影沉璧: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璧玉。這裡是寫無風時水中的月影。璧,圓形正中有孔的玉。

漁歌互答:漁人唱著歌互相應答。互答,一唱一和。

何極:哪有窮盡。

何:怎麼。

極:窮盡。

心曠神怡:心情開朗,精神愉快。曠,開闊。怡,愉快。

寵辱偕忘:榮耀和屈辱一併都忘了。

偕:一起。

寵:榮耀。

辱:屈辱。

把酒臨風:端酒面對著風,就是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

把:持,執。臨,面對。

洋洋:高興得意的樣子。

嗟夫:唉。嗟夫為兩個詞,皆為語氣詞。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嘗,曾經。求,探求。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之,的。心,思想感情(心思)。

或異二者之為: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或,近於“或許”“也許”的意思,表委婉口氣。異,不同於。為,這裡指心理活動。二者,這裡指前兩段的“悲”與“喜”。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為互文)。以,因為。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在朝中做官擔憂百姓。意為在朝中做官。廟,宗廟。堂,殿堂。

廟堂:指朝廷。下文的“進”,對應“居廟堂之高”。

進:在朝廷做官。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處在僻遠的地方做官則為君主擔憂。

處江湖之遠:處在偏遠的江湖間,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退”,對應“處江湖之遠”。

之:定語後置的標誌。

是:這樣。

退:不在朝廷做官。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享樂之後才享樂”吧。先,在……之前;後,在……之後。

其:指“古仁人”。而,順承。

必:一定。微斯人,

吾誰與歸:如果沒有這樣的人,那我同誰一道呢?微,沒有。斯人,這樣的人。誰與歸,就是“與誰歸”。歸,歸依。

時六年:慶曆六年(年)。

文言現象

一詞多義

明:(1)(到了第二年,就是慶曆五年)越明年

(2)(明媚) 至若春和景明

以:(1) (來) 屬予作文以記之

(2)( 因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1)(那) 予觀夫巴陵勝狀

(2)(表句尾感嘆) 嗟夫

觀:(1)( 看) 予觀夫巴陵勝狀

(2)( 景象)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極:(1)(直到)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2)(窮盡,盡頭) 此樂何極

(3)(表示程度深) 感極而悲者矣

或:(1)(或許 )或異二者之為

(2)( 有時) 而或長煙一空

空:.(1)( 天空) 濁浪排空

2)( 消散) 長煙一空

通:(1) (順利) 政通人和

(2)(通向) 北通巫峽

和:(1)(和樂) 政通人和

(2)(和煦) 春和景明

一:1)一片:一碧萬頃

(2)全:長煙一空

(3)全部:在洞庭一湖

則:(1)那麼 :然則何時而樂耶

(2)就是: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3)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歸(1)歸依:微斯人,吾誰與歸

(2)聚攏:雲歸而巖穴暝

備(1)前人之述備矣:譯盡

(2):備齊

詞類活用

⒈百廢具興(動詞作名詞,荒廢了的事業)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名詞作狀語,在……之前)

3.後天下之樂而樂(名詞作狀語,在……之後)

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職或遠調)

⒌憂讒畏譏(名詞作動詞,別人說壞話)

⒍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形容詞作名詞,賢明之人)

⒎而或長煙一空(形容詞作動詞,消散)

⒏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名詞活用作狀語,向北;向南)

⒐或異二者之為(動詞活用作名詞,這裡指心理活動)

古今異義

⒈氣象萬千【古義:景色和事物; 今義:天氣變化;氣象萬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種多樣、非常壯觀。】

⒉微斯人【 古義:(如果)沒有;今義:微小】

⒊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古:景象;今:看】

⒋橫無際涯【古:廣遠;今:與“豎”相對】

⒌濁浪排空【古:衝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⒍予觀夫巴陵勝狀【古:指示代詞,表遠指,相當於“那”;今:丈夫,夫人】

⒎前人之述備矣【古:詳盡 今:準備】

⒏增其舊制【古:規模 今:制度】

⒐作文【古:寫文章 今:作文】

⒑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

11則有去國懷鄉【古:國都;今:國家】

⒓則有去國懷鄉【古:離開;今:前往】

⒔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經;今:品嚐】

⒕越明年 【古:及,到;今:越過】

⒖寵辱偕忘【古:榮耀;今:恩寵】

⒗沙鷗翔集【古:群鳥停息在樹上;今:集體,集中】

⒘進亦憂【古:在朝廷做官;今:前進】

⒙退亦憂【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後退】

通假字

⒈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託)

⒉百廢具興(通“俱”,全,皆,都)

句式分析

⒈倒裝句

例:微斯人,吾誰與歸?(疑問代詞“誰”作賓語,賓語前置。語序應為“吾與誰歸”。)

⒉判斷句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也”表判斷語氣。)

⒊省略句

例: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省略主語“滕子京”。)

⒋狀語後置

例: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

⒌定語後置

例: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

6.賓語前置句

例:吾誰與歸?

重點語句

(1)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它連線著遠處的山,吞吐長江的流水,水波浩蕩,無邊無際,或早或晚(一天裡)陰晴多變化,氣象千變萬化。

(2)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像那陰雨連綿繁密,接連幾個月都不放晴,陰冷的風呼嘯著,渾濁的水浪衝向天空

(3)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至於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時,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

成語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享樂之後才享樂。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後。

“皓月千里”:皎潔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心曠神怡”:形容心境開闊,精神愉快 曠:開闊;怡:愉快。

“氣象萬千”:氣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壯麗而多變化。有很多景物在進行變化。

“政通人和”: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形容國家穩定,人民安樂。

“百廢具興”:許多被廢棄的事業又都興辦起來。“具”通假“俱”規範詞形寫作“百廢俱興”。

“浩浩湯湯”:浩浩蕩蕩。指水勢壯闊的樣子。

“淫雨霏霏”:形容細雨連綿不絕的樣子。

“波瀾不驚”:是岳陽樓月夜裡風平浪靜時的景色。現比喻面對動盪局面保持平靜、形勢平穩,沒受到什麼變化或曲折,不驚不詫。

“一碧萬頃”:一片碧綠,廣闊無際。頃,極言其廣。

“岸芷汀蘭”:岸邊的香草,小洲上的蘭花。

“寵辱偕忘”:受寵或受辱都毫不計較。常指一種通達的超絕塵世的態度。

“春和景明”:形容春風和煦,陽光明媚。

分析

中心思想

這篇文章敘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過描繪岳陽樓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登樓覽景後產生的不同感情,表達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主題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一提起岳陽樓,人們就會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陽樓記》, 想到其中表明範仲淹寬闊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還會讚頌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和生活態度。可以說,人們把太多的目光和關注給了范仲淹,而很少會有人想到功不可沒的滕子京。既是自勉,又是與友人共勉。

後世影響

影響力洞穿史冊,成為延綿千年的治國理念之一,政事通達、人心和順成為後代無數治國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後世有“居官警語”雲:“善為治者,貴運軼民之隱,達民之情。”“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於隔閡。”“上下之交”而不“隔閡”,其核心就是個“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關鍵所在。

問題研究

1、作者在此提出了一種什麼樣的更高的理想境界?

答:這是一種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雖然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但並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2、作者的曠達胸襟與政治抱負之間的關係:因果關係。

3、“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是進亦憂,退亦憂”這句話中,“進”是指什麼?“退”是指什麼?

“進”是指“居廟堂之高”即“在朝廷做官”,“退”是指“處江湖之遠”即“不在朝廷做官”。

5、這段話中所用的主要表達方式是什麼?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答:議論。作用:點明主旨,抒發了作者寬闊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6、“微斯人,吾誰與歸”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感情?

答: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願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以及對滕子京遭貶謫的慰勉。

7、如何理解“進亦憂,退亦憂”一句?

答:“進亦憂”照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退亦憂”照應“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句話表達了古仁人不念自己的處境,而是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

8、“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在文中的作用:。請再寫出一句你從課外讀到的與此意思相似的詩句或名句。

答:作用:體現本文主旨。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2、位卑未敢忘憂國。

9、作者巧妙地用兩個設問句來逐層深入地闡明論點。第一個設問句先從反面說,後從正面說,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涵,得出“是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句,將文章推向高潮,從而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

10、“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句的修辭:對偶。

11、“遷客騷人”登樓“覽物之情”為什麼不同?

答:他們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產生或喜或悲的感情(或“以物喜,以己悲”

12、選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⑴對滕子京的勸勉和規諫。⑵抒發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

13、“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和“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兩句中的“異”字,分別指什麼內容?

答;“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中的“異”,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發出的“遷客騷人”的不同的感觸,即“悲”與“喜”兩種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是指古代仁人不同於上述“遷客騷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壞的影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用自己的話概括“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並指出作者這樣寫的目的。

答:第一種:遠離京城,懷念家鄉,擔心遭誹謗和諷刺的悲傷。第二種:胸懷開闊,精神愉快,榮辱偕忘的喜悅。目的: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入議論,突出全文主旨。

15、本文共五個自然段,其中敘事的是第1段,寫景、抒情的是2、3、4第段,議論的是第5段。

16、出自本文的成語:百廢具興 、政通人和、心曠神怡。

文章第二段用神來之筆再現了岳陽樓的巨集偉景象,照應了題目,此外還有什麼作用?

答:“銜”和“吞”把遠山長江與洞庭湖的關係寫得活靈活現,同時領起下文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景

17、兩種不同的覽物之情,各是怎樣的?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答:一種是“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因己而悲”的感情; 一種是“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因物而喜”的感情。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18、概括各段的大意:①交代作記的緣由。②描寫洞庭湖遠景,生髮議論,引出兩種情景。③——④、描寫陰晴兩種天氣的景色極其感受。⑤、闡述古仁人之心,抒發自己的遠大抱負。

19、聯絡全文,說說你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看法或理解。

答:范仲淹的這句話體現了憂君思想,帶有時代的侷限性,但是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著借鑑和教育意義。

20、文章略寫巴陵勝狀,詳寫覽物之情,試簡述其原因。

答:寫景不是本文的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圖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

21、“遷客騷人”與“古仁人”的區別在哪?

答: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2、本文的議論點明瞭作者的“憂樂”觀,這種“憂”“樂”與前文“遷客騷人”的“悲”“喜”是否一致?為什麼? 答:不一致。作者的憂樂觀是以天下為基礎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遷客騷人的悲和喜是以自己的得失和外物的好壞為前提,是以物喜,以己悲。

23、范仲淹藉此文委婉地表達了對友人滕子京地勸勉,結尾作者發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慨嘆。就全文來看,這句話有何言外之意?

答: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願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

24、“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三句話因其文質兼美而膾炙人口,請選擇感受最深的一句,結合《岳陽樓記》和自己的生活談一談體會。

答:任選其一即可。談體會既要聯絡全文,又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如選第一句可圍繞政治理想來談;選第二句可圍繞曠達胸襟來談;選第三句可圍繞遠大政治報負及民族責任感來談,言之成理即可。

25、“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中的“騷人”是什麼意思?根據我們學過的古詩文,舉出曾到過岳陽樓的“遷客騷人”之作。

答:詩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27、文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為現代人的你能否做到?為什麼?請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

答:①能。這說的是一種從容的平常心境。只要發揮心靈力量,砥礪意志,就可以養成平常心境。面對考試的失敗,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不能。這是一種需要修煉才能達到的境界,作為中學生,心靈尚需砥礪,戰勝外在的力量不易。擔心考試失敗是學生普遍的心態,便是這個道理。

創作背景

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貶居鄧州。昔日好友滕子京從湖南來信,要他為重新修竣的岳陽樓作記,並附上《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一口答應,但是范仲淹其實沒有去過岳陽樓。慶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揮毫撰寫的著名的《岳陽樓記》一記敘文,都是看圖寫的。

賞析

《岳陽樓記》全文共有三百六十八個字,共分六段。

文章開頭即切入正題,敘述事情的本末緣起。以“慶曆四年春”點明時間起筆,格調莊重雅正;說滕子京為“謫守”,已暗喻對仕途沉浮的悲慨,為後文抒情設伏。下面僅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八個字,寫出滕子京的政績,引出重修岳陽樓和作記一事,為全篇文字的導引。

第二段,格調振起,情辭激昂。先總說“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設定下文寫景範圍。以下“銜遠山,吞長江”寥寥數語,寫盡洞庭湖之大觀勝概。一“銜”一“吞”,有氣勢。“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極言水波壯闊;“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概說陰晴變化,簡練而又生動。前四句從空間角度,後兩句從時間角度,寫盡了洞庭湖的壯觀景象。“前人之述備矣”一句承前啟後,並回應前文“唐賢今人詩賦”一語。這句話既是謙虛,也暗含轉機,經“然則”一轉,引出新的意境,由單純寫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筆法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從而構出全文的主體。

三、四兩段是兩個排比段,並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兩股不同的情感之流,傳達出景與情互相感應的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段寫覽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筆,意味深長。這是一個引發議論的詞,又表明了虛擬的情調,而這種虛擬又是對無數實境的濃縮、提煉和昇華,頗有典型意義。“若夫”以下描寫了一種悲涼的情境,由天氣的惡劣寫到人心的悽楚。這裡用四字短句,層層渲染,漸次鋪敘。淫雨、陰風、濁浪構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無光,山嶽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嘯猿啼”之際,令過往的“遷客騷人”有“去國懷鄉”之慨、“憂讒畏譏”之懼、“感極而悲”之情。

第四段寫覽物而喜者。以“至若”領起,打開了一個陽光燦爛的畫面。“至若”儘管也是列舉性的語氣,但從音節上已變得高亢而嘹亮,格調上已變得明快而有力。下面的描寫,雖然仍為四字短句,色調卻為之一變,繪出春風和暢、景色明麗、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鷗鳥在自由翱翔,魚兒在歡快遊蕩,連無知的水草蘭花也充滿活力。作者以極為簡練的筆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圖,讀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段的句式、節奏與上一段大體相仿,卻也另有變奏。“而或”一句就進一步擴充套件了意境,增強了疊加詠歎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氣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樓也”的心境也變成了“寵辱偕忘”的超脫和“把酒臨風”的揮灑自如。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開啟,兼有抒情和議論的意味。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境後,筆調突然激揚,道出了超乎這兩者之上的一種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並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不改,“進亦憂,退亦憂”。這似乎有悖於常理,有些不可思議。作者也就此擬出一問一答,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曲終奏雅,點明瞭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結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悲涼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後標明寫作時間,與篇首照應。

本文表現了作者雖然身居江湖,但仍心憂國事;雖然遭遇迫害,但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同時,也是對被貶戰友的鼓勵和安慰。《岳陽樓記》的著名,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時期的另一位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岳陽樓記》末尾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一生行為的準則。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閒快樂,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應立身行一的準則,認為個人的榮辱升遷應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這兩句話所體現的精神,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品質,無疑仍具有教育意義。

藝術手法

就藝術而論,《岳陽樓記》也是一篇優秀的文章。

第一,岳陽樓之大觀,前人已經說盡了,再重複那些老話沒有意思。范仲淹就換一個新的角度,找一個新的題目,另說他的一套。文章的題目是“岳陽樓記”,卻巧妙地避開樓不寫,而是去寫洞庭湖,寫登樓的遷客騷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時產生的不同感情,以襯托最後一段所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別出心裁,讓人佩服。

第二,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記事簡明,寫景鋪張,抒情真切,議論精闢。議論的部分字數不多,但有統帥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說這是一篇獨特的議論文。《岳陽樓記》的議論技巧,確實有值得借鑑的地方。

第三,這篇文章的語言很有特色。它雖然是一篇散文,卻穿插了許多四言的對偶句,如“日星隱曜,山嶽潛形。”“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這些駢句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錘鍊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銜遠山,吞長江”這兩句的“銜”字、“吞”字,恰切地表現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簡潔的八個字,像格言那樣富有啟示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豐富的意義熔鑄到短短的兩句話中,字字有力。

全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動靜相生,明暗相襯,文詞簡約,音節和諧,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成為雜記中的創新。

概述

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篇文章中,記事簡明,寫景鋪張,抒情真切,議論精闢。

這篇記敘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過描繪岳陽樓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登樓覽景後產生的不同感情,表達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態度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名家點評

北宋陳師道《後山詩話》:范文正公為《岳陽樓記》,用對語說時景,世以為奇。尹師魯讀之曰:傳奇體爾。傳奇,唐裴鉶所著小說也。

明代孫緒《無用閒談》:范文正公《岳陽樓記》,或謂其用賦體,殆未深考耳。此是學呂溫《三堂記》,體制如出一軸。然《岳陽樓記》閎遠超越,青出於藍矣。夫以文正千載人物,而乃肯學呂溫,亦見君子不以人廢言之盛心也。

清代金聖嘆《天下才子必讀書》:中間悲喜二大段,只是借來翻出後丈優樂耳,不然便是賦體類。一肚皮聖賢心地,聖賢學問,發而為才子文章。

清代顧兗《文章規範百家坪注》:樓遷齋評:首尾佈置與中間狀物之妙,不可及矣。然最妙處在臨末斷遺一轉語。乃知此老胸襟度量,直與岳陽洞庭同其廣。

清代蔡世遠《古文雅正》:前半設局造句,猶是文人手筆。末段直達胸臆,非文正公不足以當之。或問史臣呂本中及朱文公,皆以文正公為宋朝人物第一,何也?曰:魏文會大矣,而本領徽不及;派公誠矣,而規局徽不及。堯舜君民之念,無日不存於中心,事如白日青天;公誠絕倫超群也。

清代林雲銘《古文折義》:題是記岳陽樓,任他高手,少不得要說此樓前此如何傾壞,如何狹小,然後敘增修之勞。再寫樓外佳景。以為滕公此舉大有益於登臨已耳。文正卻把這些話頭點過,便盡情閣起,單就遷客騷人登樓異情處,轉入古仁人用心,遂將平日胸中致君澤民、先憂後樂大本領一齊揭出。蓋滕公以司諫謫守巴陵,居廟堂之高者忽處江湖之遠。其憂讒畏譏之念,寵辱之懷,撫景感觸,不能自遣,情所必至。若知念及君民之當憂,自有不暇於為物喜,為己悲者。篇首提出“謫守”二字,本是此意。妙在借他方之遷客騷人,閒閒點綴,不即不離。謂之為子京說法可也,謂之自述其懷抱可也,即謂之遍告天下後世君予俱應如此存心,亦無不可也。嘻,此其所以為文,公正之文歟。

清代吳楚材、吳調候《古文觀止》:岳陽樓大觀,已被前人寫盡,先生更不贅述,止將登樓者覽物之情,寫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後文憂樂一段正論。以聖賢憂國憂民心地,發而為文幸,非先生其孰能之?

清代過珙《古文評註》:首尾佈置與中間狀物之妙不可及矣。尤妙在入後憂樂一段,見得惟賢者而後有真憂,亦惟賢者而後有真樂。樂不以憂而廢,憂不以樂而忘。此雖文正自負之詞,而期望子京,隱然言外。必如是始得斯文字旨。

清代餘城《重訂古文釋義新編》:通體俱在謫守上著筆,確是子京重修擊陽樓記,一字不肯苟下。聖賢經濟,才子文章,於此可兼得矣。

清代浦起龍《古文眉詮》:先憂後樂兩言,先生生平所持誦也。緣情設景,借題引合,想見萬物一體胸襟。

清代唐德宜《古文翼》:撇過岳陽之景,專寫覽物之情,引起憂樂二意,又從憂樂寫出絕大本領。從來名公作記,未有若此篇之正大堂皇者,可想見文公一生節概。

清代李扶九原編、黃仁黼重訂《古文筆法百篇》:入手即將題點過,而“謫守”二字,已伏一篇之意。蓋謫者多悲而少喜,故將景物隨寫一筆,即便昂開,提出主意,隱對子京。切定洞庭暢發兩段,得寬題走窄境法。末段提出仁人之用心,以規勉之,何其正大。不知此即文正公自己寫照也。公為秀才時,嘗言“士君子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覺因上悲喜,即便吐露,而憂樂正與悲喜對也。亦豈己所不能而貌為大言乎?樓記發此大議,可謂小中見大之文。看其一結,虛託閃開,作想慕不已之情,冷冷而住,不自任而矜張,不打照子京而寡跡,尤為巧妙絕倫。至中間兩對,已早開有明八股之風矣。黼按君子之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心可即境而存,心不可隨境而變。其所存於中者大,斯其所遇於外者小矣。文正此記,前半為岳陽寫景繪情,經營慘淡,已到十分。而其中或悲或喜,處處隱對子京,即處處從請守著想。故末以憂樂二字,易悲喜二字,歸到仁人身上。見得境雖變,心不與之俱變;心所存,道即與之俱存。出憂其民,處憂其君,仁人之心,自有其所以異者存也。通幅不矜才,不使氣,使自己胸襟顯得磊磊落落,正大而光明。非其存於中者大,而能若是乎?

清代尤焴《可齋雜稿》:文正《岳陽樓記》,精切高古,而歐公猶不以文章許之。然要皆磊磊落落,確實典重,鑿鑿乎如五穀之療飢,與世之圖章繪句、不根事實者,不可同年而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