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精品】國小數學教案範文集合十篇

校園 閱讀(3.08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品】國小數學教案範文集合十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第25~26頁,例2、例3及練習四的第3~8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圓錐有什麼特徵?(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圓錐的特徵:底面、側面、高和頂點)

2、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指名學生回答,並板書公式: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二、新課

1、教學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1)回憶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使學生明確求圓柱的體積是通過切拼成長方體來求得的。

(2)圓錐的體積該怎樣求呢?能不能也通過已學過的圖形來求呢?(指出:我們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得到計算圓錐體積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各一個,通過演示,使學生髮現這個圓錐和圓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們通過實驗,看看它們之間的'體積有什麼關係?

(4)先在圓錐裡裝滿水,然後倒入圓柱。讓學生注意觀察,倒幾次正好把圓柱裝滿?

(教師讓學生注意,記錄幾次,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圓柱裝滿。)

(5)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 )

板書:圓錐的體積= 圓柱的體積= 底面積高,字母公式:V= Sh

2、教學練習四第3題

(1)這道題已知什麼?求什麼?已知圓錐的底面積和高應該怎樣計算?

(2)引導學生對照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代入資料,然後讓學生自己進行計算,做完後集體訂正。

3、鞏固練習:完成練習四第4題。

4、教學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於圓錐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徑和高,求這堆沙堆的的體積。

(2)要求沙堆的體積需要已知哪些條件?(由於這堆沙堆近似圓錐形,所以可利用圓錐的體積公式來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積和高)

(3)題目的條件中不知道圓錐的底面積,應該怎麼辦?(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徑,再利用圓的面積公式算出麥堆的底面積,然後根據圓錐的體積公式求出沙堆的體積)

(4)分析完後,指定兩名學生板演,其餘學生將計算步驟寫在教科書第26頁上。做完後集體訂正。(注意學生最後得數的取捨方法是否正確)

四、鞏固練習

1、做練習四的第7題。

學生先獨立判斷這三句話是否正確,然後全般核對評講。

2、做練習四的第8題。

(1)引導學生學生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① 這道題已知什麼?求什麼?

② 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什麼?

③ 求出這堆煤的體積後,應該怎樣計算這堆煤的重量?

(2)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教師巡視,做完後集體訂正。

3、做練習四的第6題。

(1)指名學生先後回答下面問題:

① 圓柱的側面積等於多少?

② 圓柱的表面積的含義是什麼?怎樣計算?③ 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④ 圓錐的體積公式是什麼?

(2)學生把計算結果填寫在教科書第28頁的表格中,做完後集體訂正。

五、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你是如何準確地記住圓錐的體積公式的?

板書: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錐的體積= 圓柱的體積= 底面積高

字母公式:V= Sh

教學目的:

1、通過分小組倒水實驗,使學生自主探索出圓錐體積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係,初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並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錐的體積,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圓錐體積計算的簡單問題。

2、藉助已有的生活和學習經驗,在小組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通過小組活動,實驗操作,巧妙設定探索障礙,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正確探索出圓錐體積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係。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一、自學導航

活動一:認識簡單的橫向條形統計圖

1.○□○〓△□〓□〓□△○□△○△□△〓〓△

2.畫一個統計圖

3.○有( )個

□有( )個

〓有( )個

△有( )個

4.( )最多,( )最少,( )與( )同樣多。□比△多( )個,□比○多( )個,○比□少( )個,○比△少( )個。

活動二:

1.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調查全班同學喜歡紅色、黃色、綠色和藍色各有多少名同學?

2.學習小組四個同學比較一下,哪個同學的記錄方法你最喜歡?

3.在數學書P86上的表格塗一塗。

4.說一說,你一共調查了( )名同學,

喜歡( )色的人數最多,喜歡( )色的人數最少。

活動三:

1.你喜歡什麼電視節目?

A.喜洋洋灰太狼

B.家有兒女

C.貓和老鼠

D.天線寶寶

2.調查你們大組成員,喜歡這四種節目的同學有哪些?

3.繪製簡單的統計圖,說說你的方法。

4.喜歡哪種節目的人數最多,哪種最少?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經歷資料的收集及過程,進一步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

2.能力目標:體驗通過統計結果,進行判斷與決策的過程,能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

3.情感目標:激發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培養合作交流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預習、質疑,看書買氣球內容,完成學案活動一至活動三,教師下組指導看書,瞭解各組學習情況,重點指導學困生。

二、交流展示

交流5分鐘,重點交流不會的知識點。

展示25分鐘,每組根據任務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學展示學案的活動一至活動三的內容,其他同學認真聽、認真評,教師對重點問題進行點評。

注意,點評時關注易錯點:

1.

2.

3.

4.

完善導學案2分鐘。

教學反思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 通過問題解決,讓學生學會9+?的進位加法,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並能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2、 教師尊重學生獨特的思考,並促進學生的擔出問題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有自己學數學的興趣。

3、 理解湊+法的含義。

4、 在遊戲中培養與人合作的觀念,並且有互相謙讓的'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湊+法的含義

教學準備:

每組一份小棒,教師的牛奶瓶及數學遊戲中卡片。

教學方法:

合作學習是增加學習氛圍,促進學生思考和計算。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況,提出問題

教學首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1、 小芳家很窮,小華送給小芳一些牛奶,小冬也送小芳一些牛奶,你想知道牛奶有多少瓶?

2、 魚缸有金魚8條,又買來9條,一共有金魚幾條呢?

你知道牛奶有幾瓶,金魚有幾條呢?這些都是數學問題,你想解決嗎?你想用什麼方法來解決?(組織小組活動)

二、自主合作,解決問題

問題提出之後,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並加以解決。

1、9+5 (1)數數法

(2)9+5=14

(分小數湊大數)

(牛奶瓶表示)

(3)9+5=14

(分大數湊小數)

(牛奶瓶表示)

(4)9+5=14

看見9就-1

2、8+9 你喜歡用什麼方法,說說你的理由。9+5的計算,是組織交流後共同解決,7+9的教學層面就在學生獨立思考並完成一些嘗試後接受了交流的結果,一些機靈小朋友在交流的基礎上舉一反三,能有新的想法,在彙報後就進步,進一步嘗試,也就是鞏固階段。

3、試一試。

9+3 7+9

可指名8至10位同學板演,不是機械段,而且學生對方法最終選擇的體現和最佳方法的呈現,對湊+法要進一步落實。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在此階段是學生自主實踐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體現。

1、p73 完成書本內容。

題2,原有金魚9條,現又有8條,一共有幾條?

看圖應用題(仔細觀察,說一說圖示,然後獨立完成)

2、9+1+5 9+1+3 9+1+8 9+1+9

9+1+6 9+1+4 9+1+7 9+1+1

9+1+2 9+1+0

鞏固湊十法

3、數學遊戲:

遊戲可以小組形式組織學生活動,在活動中要注意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4、課外作業

繼續上課的數學遊戲。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從操作活動中理解因數與倍數的意義,會判斷一個數不是另一個數的因數或倍數。

2、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與觀察思考的能力,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絡,相互依存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索意識,以及熱愛數學學習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因數和倍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因數和倍數等概念間的聯絡和區別。

教學過程:

一、認識因數與倍數,預習反饋

1、反饋主題圖,根據主題圖的不同情況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反饋:

1×12=122×6=123×4=1212×1=126×2=124×3=1212÷1=1212÷2=612÷3=412÷12=112÷6=212÷4=3

2、觀察並回答。

(1)這三組乘法、除法算式中,都有什麼共同點?

(2)像這樣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之間還有另一種說法,你想知道嗎?

(3)這樣的三個數,我們也可以怎樣說?(2和6是12的因數),請大家也像這樣把其餘的兩組數也說一說。

請看教材12頁,2和6與12的關係還可以怎麼說?

(4)也就是說2和6與12的關係是因數和倍數的關係,這幾組數中,誰和誰還有因數和倍數的關係?

(5)提問:能不能說12是12的因數呢?

(6)小結:上面這三組算式中,我們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數。

3.討論:23÷4=5……3,提問:23是4的倍數嗎?為什麼?

誰能舉一個算式例子,並說說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

4.討論:0×3 0×10 0÷3 0÷10

提問:通過剛才的計算,你有什麼發現?

5.注意:(1)為了方便,在研究因數和倍數的時候,我們所說的數一般指的是整數,但不包括0。(2) 這節課我們研究因數與倍數的關係中所說的因數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稱的“因數”,兩者不能搞混淆。

二、鞏固新知

1.下面每一組數中,誰是誰得因數,誰是誰得倍數?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得說法對嗎?說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數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數

(3)因為3×6=18,所以18是倍數,3和6是因數。

3.在36、4、9、12、3、0這些數中,誰和誰有因數和倍數關係。

4、完成P15第2題

學生自己獨立完成,講評時讓學生說一說,是怎麼想的?

三、思維訓練

1、判斷

(1)12的因數有:1、2、3、4、6、12。

(2)整數32的.因數共有4個。

(3)自然數a的最大因數是a,最小因數是1。

(4)一個數的因數都小於這個數。

2.遊戲。記住自己的學號,聽老師說要求,符合要求的同學請舉手。

(1)( )是4的倍數 (2)( )是60的因數

(3)( )是5的倍數 (4)( )是36的因數

四、課後小結:

五、 佈置作業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初步感知生活中立體的圖形

2、動手製作立體圖形,感受立體圖形的形成過程

3、學會分類,能找出不同事物的共同點

課堂結構

欣賞——初步抽象——製作瞭解——介紹特點——自我分類——反思小結

教學過程

一、教師引言

同學們,看一看、想一想我們周圍的世界,你會發現我們的世界是由許許多多的圖形組成的,這些圖形美化了我們的生活。下面我們來欣賞一組這樣的圖片。

二、欣賞物體

天安門——金字塔——世貿大廈(9.11)——比薩斜塔——家庭組圖——杯子

三、立體圖形的抽象

1、我們剛才看到的這些物體有的雄偉壯觀,有的精巧別緻,但都是由基本的立體圖形(板書)組成。我們再來看一看它們包含哪些基本的立體圖形?。

2、天安門——三稜柱 金字塔——四稜錐 筆 筒——長方體

風 車——圓錐、圓柱 魔 方——正方體 足 球——球

3、我們認識了這麼多的立體圖形,請同學們想一想,在生活還有哪些物體中像這些立體圖形?

生:金磚、冰激凌蛋桶、子彈頭、桌子…………

四、建立感性認識

1、過渡:我們剛才欣賞到的和同學們講到的的一些立體圖形,都是設計師精心設計製作的,今天我們也要當一回小小設計師,每個小組來製作的一個立體模型。

2、複習平面圖形。

3、製作立體圖形模型。

1)教師出示製作提綱

友情提示:

A.小組討論,你們喜歡製作哪個圖形,大概需要哪些材料?

B.先要觀察材料,要動手比一比、想一想,有一個整體的構想後,才能用膠帶粘。

C.製作模型時,要有分工,要有合作

D.製作完成以後,給你們的作品起個名字,並推薦一位同學向全班彙報作品的特點。]

2)小組討論第一個問題,組長上來選取材料,有的小組向老師的借模型進行參考,也有的小組參考材料袋上的圖形。

生甲:長方體,因為只要把六個長方形用膠帶粘起來就行了?

生乙:我不希望第三個圖形(圓柱體),他上面是個圓,沒學過,不好做。

生丙:用一張紙卷一下不就行了。

生乙:沒有上面的圓,弄不好就扁了?

……

3)學生彙報,並把作品貼上在小黑板上。

生甲:(正方體)我們做的立體圖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

生乙:(三稜錐)我們做的立體圖形每個面都是三角形,我們給它起名字叫它穩定形,

師:為什麼?

生乙: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我們這個圖形所有的面都是三角形,所以它更加穩定。

生丙:(梯形壩)我們做的立體圖形特點是有兩個面都是梯形,其餘的面都是長方形。

生戊:(圓柱體)我們製作的`圖形有點特別,更其他小組的不一樣。

師:你為什麼用特別這個詞語?

生戊:它上下用的是我們沒有學過的圓形,中間用的是長方形,把他捲起來了,不直了。

……

五、初步獨立自主地探索立體圖形的特徵

師:這些立體圖形,他們長的形狀不一樣,但它們有些地方還是有共同特點的,請你們根據共同特點,把他們分分類?

每人自己先在作業紙上分一分

然後小組同學討論一下,

最後向全班同學彙報,你們這組同學是怎樣想的?(兩至三組)40’

學生討論。

學生甲組:我們把(長方體)、(正方體)、(三稜柱)(五稜柱)(六稜柱)、(梯形壩)成為一組,因為它們上下都一樣大,(圓柱體)、(圓錐)、(球)成為一組,它們表面不是直的,是彎曲的。(三稜錐)、(稜錐)成為一組,因為它們有一頭是尖的。

學生乙:既然一頭是尖的(三稜錐)、(稜錐)成為一組,那麼(圓錐)也應該加入到這一組。

學生丙:同樣道理,(圓柱體)也是上下一樣大的,他也應該歸到到第一組去。

……

六、課堂總結

師:今天我們初步認識了這些立體圖形,製作了立體模型,給它們起了名字,它們在數學上科學的名稱到底叫什麼,它們還有哪些的奧祕,今後我們在課堂上還會繼續進一步研究與學習,如果同學們很有興趣,回家以後可以自己進行自學。

那麼,今天的每個同學的學習效果怎麼樣呢?請同學根據螢幕上的問題自己總結。

學習結果自我總結問題訓練單

1、本節課我學到了什麼?

2、本節課的學習主要採用了什麼方法?

3、這種方法可以在哪些時候用?

4、哪個同學的表現,你最喜歡?簡要說明。

5、你的哪些行為對別人有幫助?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師出示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第十冊16頁的例1:服裝小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襯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師:怎麼列式?

生1:21.45÷15。

師:我們會計算2145÷15,那麼21.45÷15怎麼算出它的結果呢?先獨立思考,試做一下,然後在小組內討論吧!

教師巡視,參與小組討論。

師:哪個小組派個代表來向全班同學彙報:

組1:我們組是把21.45米化成2145釐米,算式就改寫成2145÷15,變成了整數除法,結果是143釐米,再把143釐米化成1.43米。

師:有道理!還有不同的做法嗎?

組2:我們小組認為,因為2145÷15=143,現在被除數是21.45,也就是縮小了100倍,而除數不變,那麼商也縮小了100倍,所以商也應縮小100倍,正確的結果是1.43。

組3:我們小組是列豎式計算出來的。接著把做的豎式放在展示臺上展示。

師:各小組都想出了辦法,把21.45÷15的結果算出來了。現在老師要提一個問題:哪個小組想的辦法更好?今後都能使用。小組繼續討論。

組4:組3想的辦法更好,沒有侷限性,碰到類似的算式都可以用這樣的豎式計算。

師:大家同意嗎?

(學生齊答:同意。)

師:好,那麼大家一起來觀察這個豎式。哪位同學要提出什麼問題?

生2:商的小數點是怎麼來的?

生3:商的小數點是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生2:商的小數點為什麼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師:誰能解決這個問題?

生4:因為商的最高位在個位上,而小數點應該在個位的後面,所以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生5:如果商的小數點不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商就不是1.43,商不是1.43,那麼驗算的話,商和除數相乘就得不到被除數。

生6:除到被除數的'個位時還餘下6,這時要跟被除數十分位上的4合起來一起除以15,合起來的數是64個十分之一,所以得到的商是4個十分之一,那麼4應該寫在十分位上,商的小數點自然就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師:說的太精彩了!(學生自發地給以掌聲鼓勵)

師:現在請同學用自己的話向同桌說說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方法。

……

反思:

1、自主探究,小組討論。教師出示例題後,就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討論,找到解決的方法,這種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經歷探究的過程,有利於方法的掌握和法則的總結。在小組內每個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能聽取到別人的意見得到一些啟發,也能給別人以提示,最後能在小組內達成一致意見。

2、小組彙報,增加見識。因為在一個小組裡形成了一種意見的定勢,而通過小組彙報,班級裡就會出現不同的見解、思路和方法。這樣,讓同學大開了眼界,知道解決一個相同的問題,有不同的方案。最後還讓學生討論哪種方案更具代表性和科學性。這樣,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開闊性不僅得到了培養,而且,學生對“最優化”的意識進一步得到了提高和鞏固。

3、問題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貴與疑。當學生提出問題後,教師不急於回答,馬上把問題拋給學生,這樣,大膽、充分地相信學生的智慧和能力,給學生以極大的信心。結果,學生果不負教師的期望,一一做了回答。並說得十分精彩。

4、教師是紅娘,不是第三者。令人欣喜的是,在這個片段裡能聽到學生的追問。並且,其他學生,不等教師開口就情不自禁地回答起來。這樣的情景是老師最喜歡看到的。出現這樣的情景與教師的角色定位是分不開的。

5、變替蝶破繭,為咬繭自出。有意義的學習並非簡單的被動接受過程,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自主探索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學生總是在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中獲得親身的體驗,可以說,學生參與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越主動充分,所獲得的體驗就越深刻、豐富,這樣,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發展就提供了“動力源”,真正實現了“教是為了不教”。

總之,整個片段教學下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能力得到提高,學生的情緒很飽滿,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但也感覺到有遺憾的地方,致使有的學生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比如:教師沒有進一步引導、講解和舉例,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組1:我們組是把21.45米化成2145釐米,結果算式就寫成了2145÷15,結果是143釐米,再把143釐米化成1.43米。”這個方案的不足;當組2說出:我們小組認為,因為2145÷15=143,現在被除數是21.45,也就是縮小了100倍,而除數不變,那麼商也縮小了100倍,所以商應縮小100倍,得到1.43。”這個方案時,沒有讓組2的同學充分說出這樣做的道理或理由。其實,這個方案就是把被除數看作整數,根據整數除以整數的方法算出商,然後再根據被除數縮小多少倍,除數不變,商也縮小多少倍的規律得到商是1.43。實際上也就是要在商143裡點上小數點,追問學生商的小數點該點在哪?這樣做了話的話就能和組3同學的方案整合到一起了。可惜,當時老師沒有按上面的做法去做。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掌握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方法,並能正確地,合理地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什麼是公倍數,最小公倍數?

2、寫出12、30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二、教學新課

1、提出課題:“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2、把12、30和它們的最小公倍數60,分別分解質因數。

212230260

26315230

3515

5

12=2×2×3

30=2××3×5

60=2×2×3×5

觀察上面各數分解質因數的情況,你發現了什麼?

(最小公倍數60的質因數裡,包含了12和30公有的質因數2、3,還有12獨有的質因數2,30獨有的質因數5。)

3、利用上面的情況,用簡便方法求12和30的最小公倍數。

21230………用公約數2除

3615……….用公約數3除

25……..只有公約數1,不必再除

把所有的除數和商連乘起來,得到:

12和30的最小公倍數是2×3×2×5=60,也可以這樣表示:

[12。,30]=2×3×2×5=60

4、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先用這兩個數的()連續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約數1,然後把所有的()和()連乘起來。

5、嘗試練習

求下面每組數的最小公倍數。

12和16,33和22,16和20,36和54,30和45,10和15

三、教學求倍數關係,互質關係的最小公倍數。

在下面各組數中找出倍數關係,互質關係

12和36,9和5,36和12,4和9,25和75,20和3,51和17,8和11

1、倍數關係

2、互質關係

3、想一想

(1)如果大數是小數的倍數關係,那麼()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2)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那麼這兩個數的()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

四、鞏固練習

書本第56頁1至4題。

五、歸納

六、佈置作業

反思:讓學生了解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為什麼要把兩個數的公約數還要各自獨有的約數。這是本節課的重點。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一)準確地理解和掌握質數和合數的意義。

(二)會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會把自然數按約數個數進行分類。(三)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和判斷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質數、合數的意義。

(二)質數、合數與奇數、偶數的區別。

教學用具

投影片,2~50的自然數表。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1.判斷下面各數,哪些是偶數?哪些是奇數?奇數和偶數是根據什麼來分的?(投影片)2,3,4,9,14,15,101,187,235,561,740,927,839,456。

2.按照能否被2整除對自然數進行分類:(投影片)

3.請說出下面各數的所有約數:(投影片出題,學生口答老師板書。)

1的約數有________;2的約數有________;

3的約數有________;4的約數有________;

5的約數有________;6的約數有________;

7的約數有________;8的約數有________;

9的約數有________;10的約數有________;

11的約數有________;12的約數有________。

教師:請觀察板書,左邊和右邊的數各有什麼特點?(左邊是奇數,右邊是偶數。)教師:我們已經學過按照能否被2整除對自然數進行分類。除了這種分法還有沒有別的分法呢?這節課就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習新課

1.質數、合數的意義。

(1)教師:(指板書)請把1至12各數的約數的個數就出來(學生口答,老師在每列數的後面補出括號,填上數)?

教師:請觀察這些數和它們的約數個數,看一看約數的個數有幾種情況?

學生口答後老師板書:有三種情況,約數個數是一個,兩個,兩個以上。

教師:請再舉幾個數,看一看它們的約數的情況是不是與這幾種情況相符合?

學生舉例並分析出所舉出的數的約數是2個或者兩個以上。(小組活動)

(2)教師:請觀察只有兩個約數的這些數和它們的約數,看看這些約數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學生口答後教師板書出:1和它本身。

教師:如上面這些數,都具有這個特點,我們把它們叫做質數(也叫做素數)。板書:質數。

教師:誰能說一說什麼叫質數?

學生口答後老師再把板書補充完整:

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約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或素數)。

教師:請觀察有兩個以上約數的這些數和它們的約數,有什麼特點?

在學生口答後,老師逐次板書出: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約數;合數。

在學生完整地概括什麼是合數後板書:

一個數,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約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

教師:的區別是什麼?(約數只有兩個還是兩個以上。)

2.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1)(板書)例2,判斷下面各數,哪些是質數、哪些是合數(數豎排寫)。

17(的約數):1,17(兩個)

22(的約數):1,2,11,22(兩個以上)

29(的約數):1,29(兩個)

35(的約數):1,5,7,35(兩個以上)

37(的約數):1,37(兩個)

87(的約數):1,3,29,87(兩個以上)

教師:根據什麼來判斷?(檢查每個數的約數的個數。)

學生口答,老師在上面各數後面板書出判斷過程。

板書:17,29,37是質數

22,35,87是合數。

再請學生說一說怎樣判斷一個數是否是質數?

教師:一個數有兩個以上的約數,判斷它是不是質數時,需不需要把它的所有的約數都找出來?(不需要,只要找出第三個約數,就能證明它除了1和本身外還有別的約數。)

口答練習:下面哪些數是質數?哪些數是合數?19,21,43,67。

(2)教師:判斷一個數是不是質數,除了檢查它的約數外,還可以用查質數表的方法來判斷。

請學生取出2~50的自然數表。按如下要求去做:先劃掉2的倍數,再依次劃掉3,5,7的倍數(不包括2,3,5,7本身)看剩下的是什麼數?能說明理由嗎?

學生書寫和討論,老師巡視。最後說明這就是50以內的質數表。請看課本59頁質數表。

練習:請判斷下面各數是質數還是合數?並說出自己是如何判斷的?(查表或是看約數)

31,57,87,4325,632080。

(3)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質數、合數的區別是它們約數的個數,那麼我們能不能按約數的個數這個特點對自然數進行分類呢?分幾類呢?

學生討論中有分兩類,三類之爭,老師引導從約數個數去看。最後在學生討論基礎上畫出集合圖:

教師:為什麼1要單列一類?

口答後板書:1既不是質數又不是合數。

教師:到此,這節課要研究的自然數的一種新的分類問題已解決了,還認識了質數、合數兩個概念。板書引出課題:質數和合數。

3.質數,合數與奇數,偶數的區別。

口答填空:(投影片)在1~20的自然數中,奇數是();偶數是();質數是();合數是()。

下面幾種說法對不對?說明理由。

①質數都是奇數;

②合數都是奇數;

③除2以外的偶數都是合數;

④自然數除了質數就是合數;

⑤自然數除了奇數就是偶數。

請再說一說奇數、偶數與質數,合數的區別。

(三)鞏固反饋

1.口答:(投影片)

①在19,29,39,77,84,91中( )是質數;

②合數最少有()個約數,最小的質數是(),最小的合數是(),最小的奇數是()。

2.“一個數有1和它本身兩個約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這句話對不對?為什麼?

(四)課堂總結和課後作業

什麼是質數?什麼是合數?

按約數個數對自然數進行分類。

質數、合數與奇數,偶數的區別。

作業:課本P62練習十三,1,2,3,4。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已掌握了約數、倍數、奇數、偶數的基礎上,新引進質數、合數兩個新概念。教學從研究根據約數個數對自然數進行分類入手,這個分類與已學過的奇數、偶數分類容易混淆,所以設計複習提問和新課教學共用一組板書,這樣給學生創造了一個便於比較的視覺效果,(奇數、偶數可以混合排列,也可以左右排列,前者觀察與比較難度比後者大,這可以根據班級情況自行選定)。通過比較,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質數,合數以及1的區別在於約數個數的多少,同時使學生分清了質數、合數與奇數、偶數的本質區別是對自然數採用了不同標準的分類,這樣在學生頭腦中建立了清晰的概念,在應用中既不會分類時把1劃錯範圍或遺忘,也不會把質數、合數與奇數,偶數混為一體。

質數、合數概念的歸納,設計中是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抓住關鍵詞,逐層進行的,這樣有利於學生概括,歸納能力的培養。

新課教學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學質數,合數的意義。

第二部分學習判斷一個數是不是質數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區別質數、合數與奇數,偶數。

國小數學教案 篇9

一、學習目標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活動中,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出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

3. 在探索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絡,體會數學內容的奇妙、有趣,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乘法算式中對乘數已經有比較熟練的理解,學習因數可以在乘法算式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過程

(一)創境匯入。

師:同學們喜歡做拼圖的遊戲嗎?(學生回答)

師:這節課我們就通過拼圖來學習一個新知識。

(設計意圖:拼圖遊戲學生很喜歡,創設拼圖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究的慾望。)

(二)探索新知。(課件)

1. 師:請拿出準備好的正方形,在你們的小組裡用你們準備的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哪幾種拼法?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拼擺或塗畫的方式獨立操作,邊擺邊做好記錄。然後,把你拼擺的過程和你的夥伴說說。

2. 班內展示交流。(請學生演示自己擺的成果)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瞭解事物的特徵,明確正方形的個數與因數的關係。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到了大量的學習資源,為後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更加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他們在相互的探討中,使問題得到解決。)

3. 師:你能把這些擺法用算式表示出來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

4. 師: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哪兩道算式的因數一樣? 12的'因數有哪些呢? 請學生按順序說出來。(1、2、3、4、6、12。)

(設計意圖:學生觀察算式,發現找因數的方法和寫乘法算式有一定的關係,體會了“想乘法算式”找因數的方法,為下面的思考找因數的方法奠定了基礎。)

5. 思考問題:

(1)怎麼樣找出一個數的全部因數?

(2)有什麼方法可以將全部因數找齊,一個都不漏?

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學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從小到大找;一對一對找

6. 找出9的全部因數

(1)試一試,看誰能挑戰成功。(學生獨立找9的因數)

(2)交流找的方法。

板書:9的因數有:1、3、9

觀察9的全部因數,你有什麼發現嗎?(9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是9,??)

7. 試一試:你能找出15的全部因數嗎?找完後交流,說一說15最大的因數是多少,最小的呢?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找因數的方法,引導學生關注“有序思考”的方法,進行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8. 小結:找一個數的因數,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對一對的找。這樣有順序的給一個倍數找因數,好處就是不重複、不漏找。

(三)練習深化。

1. 師:同學們已經掌握了找因數的方法,現在看看誰找得快,請同學們把課本第9頁的1、2題做出來。

學生獨立完成。

投影展示一名學生1、2題的結果,讓學生說一說,集體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練一練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的理解和運用,並具有一定的分析和歸納能力。]

2. 師:同學們已經學會了用拼長方形找因數的方法,現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畫出長方形找因數呢?請把第3題做出來。

學生獨立完成。

教師讓1名學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畫,並把因數找出來。

學生做完後,看看到黑板上做題的同學做得對不對,引導學生進行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練一練活動,利用數形結合進一步體會找因數的方法。)

3. 投影:48名學生排隊,要求每行的人數相同,可以排成幾行?

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內交流一下。

班內交流:(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還有一種,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思考:同學們想一想,這種排隊法與找因數有什麼關係呢?(教師對學生及時提出表揚: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利用找因數的方法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問題 。)

(設計意圖: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找因數的方法。)

4. 遊戲:好朋友互報學號,分別找出對方學號數的全部因數,比比誰能有對有快!

(四)當堂檢測。

1、找一找,填一填。

1 2 4 7 8 12 16 24 32

24的全部因數 32的全部因數 既是24的因數也是32的因數

2、說一說下面的數各有幾個因數。

()個( )個()個 ()個 ( )個 ( )個

(設計意圖:當堂檢測,瞭解目標達成情況。)

(五)總結與評價。

這節課你什麼收穫?

教學反思:本節課注重了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讓學生體會到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培養了有條理思考的習慣。找因數的方法一般是按乘法算式來找的,可是在找的過程中容易漏掉幾個,所以必須強調要有序思考。

國小數學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及設計意圖: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讓學生觀察、估計、測量等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知道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

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教學時應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在實際測量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

學生已經學過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並且掌握了測量物體的方法,教學時,安排了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和寬這一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引入長度單位毫米的必要性,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建立了已有知識和新知的聯絡。

2、在層層深入中建立長度觀念

在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時,通過看一看、數一數、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畫一畫等活動,在直觀-表象-抽象的思維過程中,使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3、在測量中培養估測意識。

估測是測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實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學中,估測的活動貫穿教學活動之中,在實際測量長度前,都先讓學生進行估測,並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估測方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比劃、測量等學習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使他們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並能掌握毫米與釐米間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換算。

2、藉助具體的測量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較為準確的1毫米的概念和釐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米尺;學生準備書、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幣、一張銀行借記卡、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複習米和釐米,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米和1釐米各有多長。

2、估計數學書的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動手測量驗證。

3、組織交流測量結果,引出毫米產生的意義。

4、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 學習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來表示。設疑:關於毫米,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學生思考、交流)

②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重點探討“1毫米”有多長,請學生在尺上相互指指,從哪裡到哪裡是1毫米。再請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向全班彙報、交流。

師告訴學生: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們把尺子用放大鏡放大,把1釐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課件演示)

然後,請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長。

③思考:現在你覺得毫米與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

1釐米=10毫米

④請學生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教師準備1分硬幣、電話卡和銀行借記卡,請學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對“1毫米”的`體驗。)

⑤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毫米有多長,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⑥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單位。(學生舉例,教師提供一些資料)

⑦學生填寫數學書的厚和寬並反饋。

2、讀準測量的精確刻度。

①電腦顯示金箍棒圖,分別是:1釐米(10毫米)、2釐米3毫米(23毫米)、

3釐米6毫米(36毫米)、4釐米9毫米(49毫米)、1釐米4毫米(14毫米) ②在第二張圖時提問:你怎麼知道2釐米3毫米是23毫米?

③在第三張圖時提問:你怎麼這麼快就讀出來了?你是怎麼讀的?你怎麼一眼就能看出是2釐米6毫米啊?(引出在尺子上的半釐米刻度線)

追問:在尺子的相鄰兩條最長的刻度線中間都有一條略長的刻度線,你知道這表示什麼嗎?這樣有什麼好處?

④在第四張圖時提問:4釐米9毫米你是怎麼一眼看出來的?

⑤在第五張圖時提問:沒有了0刻度線,你是怎麼知道它的長度的?

3、估一估,量一量。

①估一估,哪根小棒最接近10釐米,量出它的實際長度。

②估一估最短的小棒長度,再測量。

4、畫線段。(3釐米7毫米長的線段。)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選一選。

粉筆長75( )①釐米 ②毫米 ③米

小紅身高120( ) ①釐米 ②毫米 ③米

6釐米5毫米=()毫米 ①11②65 ③30

鐵釘圖 ①3釐米5釐米 ②5釐米5毫米③3釐米4毫米

2、改一改。

20xx年4月18日 星期二 天氣:晴

今天早晨,我從2毫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了衛生間,拿起了10 米 長的牙刷刷完牙後,急忙吃完早飯上學去。來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裡講課了,我趕緊拿出17釐米長的鉛筆和8 米 厚的筆記本,認真做起筆記。 請學生把認為不恰當的地方進行改正。

(四)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請你用手勢表示1毫米大約有多長。

米不是最大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到書中或網上查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