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浮士德》讀後感11篇

校園 閱讀(1.46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浮士德》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浮士德》讀後感11篇

《浮士德》讀後感 篇1

《浮士德》是德國大文毫歌德的著名小說,《浮士德》現已形成文學領域裡的獨立學科,被稱為“浮學”。《浮士德》的主要內容是魔鬼靡非斯托和上帝打賭,由靡非斯托去誘引浮士德,看他是否會放棄自己所追求的,棄善從惡,成為靡非斯托的俘虜。靡非斯托到人間,對知識感到厭倦和永遠不安於現狀的老博士打賭,說他可以讓浮士德永不安寧的心得到滿足,條件是浮士德用鮮血作抵押,一旦一天浮士德說出“真美啊,請停下來”,就讓靡非斯托帶走他的靈魂。浮士德同意了,他在魔鬼的幫助下,恢復了青春,遨遊了人間和神界,經歷了宮廷中的權勢財富,以及對藝術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結果都沒獲得心靈的滿足。最後,在圍海造田這一替大眾著想謀福利的事業中,浮士德找到了心靈的'家園,說出了那句話,然後倒地而死,然而他的靈魂升上了天堂。

故事含有強烈的悲劇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舊時代更迭期的各種衝突:宗教與科學,理智與情感,因循與追求。

浮士德對學十分熱愛:"啊,我孜孜不倦,對哲學,法律連同醫典,遺憾的還有神學,全部都進行了徹底的鑽研。"甚至,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尋找最高的歡暢。"他為了學,他放棄了自己:"為此,我才想魔發屈服,藉助精靈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機;這樣,我就不用再汗流浹背,去談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他對未知的東西感到興奮萬分,書本給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對自己的知識感到不足,對無法揭開大自然神祕的面紗感到失望……他對學的熱愛已經到達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說過,浮士德得救的祕訣就在這幾行詩裡。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種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純潔化,到臨死,他就獲得了上界永恆之愛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夠被拯救,不止是這樣,還因為他不斷行動,不斷追求,不斷克服迷誤,最終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這是我們應該學的。還要學習他對學的追求,對學的熱愛,對學的希望。我們要善學,樂學,愛學,才是向上的人。針對我學的不良現象,面對浮士德,我們應當感到慚愧,他是那麼地熱愛學習!

浮士德的肉體毀滅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一個上進的人,一個不斷自省並最終走上正途的人,最終會得到救助。這就是浮士德這個形象上所體現出的不斷追求和人生真諦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讀後感 篇2

《浮士德》是德國文豪歌德的一部著名詩劇。它為我們講述的是一個永遠不安於現狀、永遠自強不息的德國男子的故事。他一生痛苦曲折,但是卻敢作敢為、豪邁悲壯。

故事是這樣的:上帝和魔鬼靡非斯仛打賭。由靡非斯仛引誘浮士德,看他是否會放下自我的高尚追求,棄善從惡,成為魔鬼的俘虜。浮士德在魔鬼的幫忙下,恢復了青春,遨遊了人間和仙界,先後經歷了對男女之愛、宮廷中權勢財富,以及對古希臘藝術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結果均未能獲得心靈的滿足。最後,在圍海造田這一征服大自然和替大眾謀福利的事業中,高齡而又失明的主人公找到了心靈的家園。說出了決定賭局勝負的那句話,然後靈魂升上了天堂。

我想當時歌德所在的社會也是這樣的吧,歌德在文學、繪畫、自然科學的學習中不斷追求真理,在德國的狂飆突進運動中用心奔走,並在運動的失敗中進一步深化認識,成就了思想的高度與深度。

也許我們不能完全體會到當時社會的黑暗與封建,腐朽與罪惡,但是我們能夠從這本書裡,這個小小的社會裡感受到。

人們都說地獄是最骯髒的,歌德卻說人類的社會比地獄還要骯髒,腐朽。完全能夠說人間就是一個煉獄,一個充滿罪惡的地域

惡行者、偽善者表面風光無限,實則心驚膽顫!冥冥蒼天,炯炯神眼,原罪的顯現、慾望的暴露。聽!慈悲的天神歌,看!流淚的眾生相。有多少二戰戰犯逃過死刑靈魂卻終生受著煎熬,午夜夢迴的是一具具腐屍和陰慘淒厲的催命聲;一些僥倖出逃的貪心的官常與親人分居世界各地,既擔心被一鍋端又忍受思親之苦;宗教觀念認為以上惡行足以下十八層地獄,最輕拔舌,重則刀鋸。

天堂地獄之在你一念之間。中國有句老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煉獄象徵苦難,象徵懺悔。天堂象徵救贖這是基督教永恆的主題。煉獄中的懺悔指人的一念,善念惡念,天堂地獄。

看到天堂的.光輝,美夢將會成真!地獄惡鬼又再哀嚎,聽得我心碎心驚,拖住我的腳想讓我沉淪,而我卻渴望自由的翱翔,嚮往天堂的晨光。

最後浮士德在為人類造福、征服大自然的巨集偉鬥爭中,感到了最大的滿足,得出了智慧的最後答案。浮士德所得出的最後答案無疑是用心的,但有著空想的性質。離開改造社會單純地改造自然,到頭來也只能是一個幻想。:我要勇立時代的潮頭,我要縱身跳上時代的巨輪;苦痛、歡樂、失敗、成功,我都不問,男兒的事業原本要晝夜不停。

《浮士德》讀後感 篇3

《浮士德》,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整篇文章充滿著悲劇色彩。以浮士德的思想為線索,圍繞浮士德引發了一件又一件的悲劇。這篇詩劇中,魔鬼魔菲斯特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浮士德確實為核心,但其影響力遠遠不如魔菲斯特。因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魔鬼魔菲斯特認為人類是無法滿足的。他們最終必會墮落於他們的貪婪。而上帝卻認為儘管人類在追求的途中難免會犯錯誤,但最終能夠得到真理.於是魔鬼與上帝打賭,下到人間去誘惑浮士德.浮士德為了尋求新生活,與魔鬼魔菲斯特簽約,把自己的靈魂抵押給魔鬼,而魔鬼則滿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認為自己滿足了,那麼他的靈魂就歸魔鬼所有.於是魔鬼用自己的魔法,讓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經歷,他嘗過了愛情的歡樂與辛酸,在治理國家中顯過身手,在沙場上立過奇功,又在一片沙灘上建立起人間樂園……就在他沉醉在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中時,他不由地說,自己已經得到滿足.就這樣,魔鬼收走了他的靈魂,可就在這時,天使趕來,挽救了浮士德的靈魂.這就是大體的'情節。魔菲斯特,書中的魔鬼,我心中的偶像。浮士德雖然為本文主人公,具有其獨特的個性,但是性格上的特點卻不如魔菲斯特如此的鮮明。因為是魔鬼。所以他有著一切人所有的壞品質。我認為,他是人,亦是魔鬼,他將人們內心的邪惡表現在了臉上。而人們只是將其掩藏在心中罷了。魔菲斯特亦是人的代表,只有他,也只能是他才可以真正的體現一個人的本質。因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他的言行舉止,處處符合他——一個魔鬼應有的損人利己行為。他喜歡突然邪邪地笑,揚起嘴角,造出一個“魔菲斯特式的笑容”這個專有名詞;他喜歡一本正經地整人,不留一絲痕跡;他能見死不救,無論你是官大或權重;他能殺人不眨眼,居高臨下的瞥你一眼,讓你尊嚴盡喪。一切的`一切,都因為他是魔菲斯特,是魔鬼。可即使他是個魔鬼,又能說明什麼呢?他邪惡?他壞?他可以在夜深人靜時,靜靜地思考別人的事,他能為了自己一族,在上帝面前不卑不亢,他能輕蔑地對人類說:“造孽的不是人類自己嗎?”他能在別人急得團團轉的時候跑出來逗他開心。真是個奇怪的魔鬼,奇怪到讓你禁不住要愛他一下,相比之下表面上善良、可愛、無私,高尚的人類和上帝卻原形畢露。野心、政權、陣風麥芒。貪婪財寶,惡狗撲食。表面稱兄道弟,暗地互相猜忌。表面謙和禮讓,暗地私打算盤。遇到苦活累活,推給別人,嘴裡還嚷著要給別人鍛鍊。遇到困難雜事推給別人,嘴裡還嚷著要給別人邀功請賞。所以,我認為浮士德雖未主人公。但這篇詩劇成功之處在於魔鬼,在於魔鬼個性的鮮明。在於魔鬼邪惡,在於魔鬼躍然紙上,直觸心底黑暗的嘴角一笑。

《浮士德》讀後感 篇4

榮格曾經這樣評價“不是歌德創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了歌德”,《浮士德》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它與《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列為歐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我看的晦澀難懂的幾部書之一。經過讀了三遍原文,查閱了一些解析,我才看明白了一些。《浮士德》是歌德根據16世紀一個民間傳說寫成的詩體悲劇。它描寫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經歷。主人公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在這些經歷中,我看到了一個為不滿現實而不斷探索人生真理、不斷追求的人,他的形象是18世紀德國先進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則象徵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300年間歐洲資產階級精神發展的歷史

主人公浮士德被塑造成有血有肉,善良與邪惡的矛盾體。他對學識十分熱愛。“啊,我孜孜不倦,對哲學,法律連同醫典,還有神學,全部都進行了徹底的鑽研。”甚至,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尋找最高的歡暢。”他為了學,放棄了自己:“為此,我才向魔法屈服,藉助精靈之口,鬼怪之力,看是否能知道一些玄機;這樣我就不用再汗流浹背,去探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他對未知的東西感到興奮萬分,對自己的知識感到不足,對學的熱愛已經不可自拔。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說過,浮士德得救的祕訣就在這幾行詩裡。他還不斷行動、不斷追求、不斷克服迷誤,所以他日益高尚化和純潔化,到臨死,他就獲得了上界永恆之愛的拯救。他的精神是向上的,對學的追求和熱愛還有希望,都是我們學生應該學習的,我們要和他一樣,善學、樂學、愛學。

浮士德的肉體毀滅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上進的人,不斷自省並最終走上正途的人,最終會得到救助。這就是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不斷追求人生真諦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對人性、對人的精神內涵與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兩重性使他處在上帝和魔鬼之間。歌德認為,沉淪和進取的雙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並不對等,他的神性要強過魔性,他本質的、主導性的一面是自強不息、發奮進取、永不滿足、積極向上,這就是所謂“浮士德精神”。

善良與惡相生相剋,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罪惡時,其實我們已經變成了天使。

《浮士德》讀後感 篇5

《浮士德》追求中所涉及的社會現實只是一個方面,其中還有另一個重要內容即“人”的主題。浮士德不斷追求的動因不是來 自社會矛盾的召喚,也不是有些文章認為的來自魔鬼的誘惑,而是來自浮士德內心的不平衡,是他的內心痛苦促使他不斷追求。他的痛苦不是源自他對外界與物質的不滿足,而是源自他對自身狀況的不滿足,他想改變自己生存方式中的各種缺憾,追求更符合人性、更為理想與健全的人格。只有從“人”的主題看 《浮士德》,才能還《浮士德》以完整性;只有從“人”的主題人手,才是找到了開啟《浮士德》的鑰匙。

浮士德的每一次追求都是不了了之的,因為他不是為了尋求社會矛盾的解決,而是追求一種健全而完美的人格。他否定了不完美人格的各個階段,最後找到了最健全、最完美人格狀態的生存方式。“人”的主題,是18世紀德國美學所探討的主題,也體現了歌德本人的美學思想。如果說現實的內容在 《浮士德》中是零散的、被分割的,那麼“人”的主題則是一貫的、整體性的,這才是《浮士德》作為一個整體的統一所在。它也極符合歌德本人的創作思想。歌德曾指出,“藝術家應該通過整體向世界說話”,而這一整體“他在自然中是找不到的,而是他自己心靈的'產物”。根據這段話,我們認為浮士德的活動可以被劃分,現實可以被分割和組合,但歌德要表達的思想應該是統一的,浮士德形象應該是作為一個完整的形象出現的。這是符合歌德對人的看法的。他曾說:“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的內在聯絡著的能力的統一體。藝術作品必須向人的這個整體說話,必須適應人的這種豐富的統一體,這種單一的雜多。”如果我們仍然說,浮士德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代表,應該說,這隻說出了浮士德形象的象徵意義。其本來意義,即對完美人性、理想人格的追求,如果回到《浮士德》本文的話,將會更為清晰地展示出來

浮士德出場時是一位老博士,他已精通了當時的哲學、法學、醫學和神學四大學科。學識淵博,聲望在所有的博士、碩士、法律家和教士之上可謂功成名就,炫世耀人。老博士應當心滿意足。可事實恰恰相反,浮士德出場,時值深夜,他中宵倚案、煩惱齊天。他不是對家庭不幸和自然災禍的煩惱,他的煩惱是他靈魂痛苦的外顯。精神勞動這一生存方式的種種缺憾造成了學人理性發達,而感性生活貧乏,使學人遭受了全面人性被片面化的痛苦。浮士德的諸多痛苦是從事精神勞動的人與生俱來的,是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不能超脫的深層苦難。浮士德的痛苦與追求,常有精神勞動者的普遍特徵,甚至擴充套件為即使對全人類也具有普遍意義。難怪郭沫若先生慧眼獨具,稱《浮士德》是一部關於人類靈魂的歷史。

《浮士德》讀後感 篇6

暑假的一天,媽媽帶我到書城選書,這可是最讓我開心的事了。在琳琅滿目的書海里,我都挑花眼了,恨不得把每一本我沒看過的書都抱回去。媽媽向我推薦了青少年版的《浮士德》。

媽媽告訴我,《浮士德》是德國著名大詩人、劇作家和思想家歌德傾其畢生的精力所寫的一部史詩性鉅著,它是世界文學寶庫一朵永不凋謝的奇葩,它曾是馬克思“最喜愛的”德語文學著作,並被馬克思讀得滾瓜爛熟。青少年版的《浮士德》就是根據歌德的原著改編的。媽媽還說,等我長大一點,就可以看真正的詩劇《浮士德》了。

翻開第一頁,我就被吸引住了。我用了三天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了它。

《浮士德》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上帝和魔鬼靡非斯托發生爭論,並打賭:由靡非斯托去引誘浮士德,看他是否會放棄自己高尚的`追求,棄善從惡,成為魔鬼的俘虜。浮士德在魔鬼的幫助下,恢復了青春,遨遊了人間和神界,先後經歷了對男女之愛,對權勢財富以及對美的追求和享受,結果均未能獲得心靈的滿足。最後,在圍海造田這一征服大自然和替大眾謀福利的事業中,百歲高齡而且雙目失明的浮士德找到了心靈的家園,說出了決定賭局勝負的那句話,然後心滿意足而死。

讀《浮士德》時,我彷彿融進了書裡。我時而為浮士德與馬格麗特真摯的感情而默默祝福,時而為皇帝的荒唐舉動感到鄙視,時而對羅馬帝國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的大殿感到驚歎,時而又對魔鬼靡非斯托的醜惡行徑感到不齒——

在萊姆斯的酒窖裡發生的事讓我捧腹大笑:四個酒鬼暈暈乎乎地唱歌,靡非斯托突然向他們施了定心咒,結果四個人產生了幻覺,以為來到了法國的葡萄園,還拔出刀子割下酒窖的柱子,竟然以為割的是葡萄呢!

我讚賞自強不息,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的浮士德,他在年老眼瞎的時候仍然在追隨他心目中理想的王國;我讚賞他永不滿足,不斷地克服障礙,超越自我,不斷向“最高的存在”奮勇前進的樂觀精神。

浮士德自以為為人民圍海造田,創造了一個偉大王國,當他懷著崇高的幸福感說出“真美啊,請停下來”這句魔鬼咒語時,魔鬼靡非斯托以為可以將他的靈魂帶到地獄去,可是,天使們保護了浮士德這個勇敢者的靈魂,並將它帶到了天堂,浮士德的靈魂在天堂裡蛻去衰老的外皮,變成了一個高大英俊的年輕生命,在這裡,他和瑪格麗特重逢了,他們手拉著手升入了更高的天國。看到這裡,我的心裡充滿了快樂和甜蜜,我為浮士德和瑪格麗特感到高興,善良的人還是會有好報的啊!

《浮士德》是一張魔毯,它帶著我到處飛,讓我陶醉在浮士德的世界裡,遨遊在歌德這所創造史詩的王國!

《浮士德》讀後感 篇7

第一部1773年開始寫,1808年出版;第二部1832年臨死前才完成,死後才出版。中間跨越六十年,花費其畢生心血。

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是偉大詩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與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並列為歐洲文學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紀德國曆史書和民間傳說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術、鍊金術。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據這個民間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現了一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精神生活的發展史。

但歌德並不因此看輕魔性在浮士德追求過程中的推動作用。歌德首先承認魔性只能被暫時克服,卻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可以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話其實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奮鬥,失誤免不了。”歌德同樣看到,魔性與神性相對相生,因此是絕對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鬥爭的過程。他奮發進取、永不滿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內在動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誘使他墮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夠吸取教訓,不斷克服魔障。正是在這種辯證發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內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結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請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獲得了滿足,也準備享受這滿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靈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靈魂帶到了天堂,因為“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終能救”,正可謂天道酬勤,上帝嘉許之。既然如此,為什麼《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悲劇呢?這主要是因為,歌德相信人類追求至善是沒有止境的,但個體的生命卻是有限的'。浮士德獲得了兩次生命,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達到終極的目標。他探索的五個階段,遠沒有窮盡人類的精神生活。

歌德的創作過程長達六十年。他從青年時代起即構思此詩,直到臨死前不久才告完成。可以說,這本身即是一種追求,對文學的一種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這種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斷地學習新事物,探索新問題。而《浮士德》正是這種追求所帶來結果的最好驗證,可以說,是這種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幾百年來的經久不衰。

生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得到提升。每個人在人生追求中都會遇到各種無法逃避的問題,必須選擇,而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將使其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

也許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個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頑強向上、熱愛生活、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的品質。

《浮士德》讀後感 篇8

《浮士德》被稱為歐洲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詩劇,分上下兩部,共一萬二千餘行。作品寫浮士德一生從書齋、市民社會小世界走向政治、歷史大舞臺的過程,其中經歷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藝術生活、改造大自然這五個階段,從而總結了詩人自己一生的生活經驗,也概括了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探索的歷史。

浮士德是一個虛構的象徵性形象,但是他有鮮明的個性,那就是永不滿足、不斷追求,不斷探索的精神。他的內心充滿矛盾:一方面滿足現狀,享受現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斷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過迷惘,有過錯誤,但是由於他的自強不息,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最後能夠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個“每天爭取自由和生存的人”,並被天使接到天堂,會見了聖人,見到了聖母。魔鬼在詩劇中作惡造孽,引誘浮士德墮落,但實際上卻促進了浮士德的前進與成長,正是他幫助浮士德走出書齋,投身於實際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錯誤的同時摸索前進,魔鬼其實成為了浮士德在前進道路上不可分離的伴侶。

生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使自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得到提升。但首先我們需要明白,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浮土德知道他追求的是自由與生存,他在不斷爭取,“當我看到在危險中有為的人群與自由土地上的自由的人民結鄰時,我才會開口,停一停吧,你真美麗。”;歌德知道他所追求的是文學領域中更高的造詣,所以他不斷地學習吸收,積極從事文學創作。

有了追求,人生才變得充實豐富,生命才有意義。而我們呢?我們明白我們追求的是什麼嗎?追求名利?追求享受?有的人追求了一生的名利,最後得到了什麼?有的人一生都在追逐金錢,最後在錢堆裡他幸福嗎?我並不是在否定這種追求,只是我覺得我們都在追求幸福,那我們是否應該不斷追求更高的理想、信念呢?

追求是需要勇氣的,追求路上的任何困苦和幸福都是阻礙我們繼續追求的絆腳石。然而只要我們跨過去了,那麼我們離追求就近了一步。生命中因為有了追求,所以精采,生命中因為有了追求,所以絢爛。有時候,追求甚至是支援我們生命的支柱,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瞭解我們的追求,堅持我們的追求,為我們的生命多添一份色彩。

《浮士德》讀後感 篇9

假如浮士德博士的旅行是由地獄到天堂的旅行,那讓我們看看地獄煉獄天堂都有什麼?——題記

《浮士德》是德國文豪歌德的一部著名詩劇。它為我們講述的是一個永遠不安於現狀、永遠自強不息的德國男子的故事。他一生痛苦曲折,但是卻敢作敢為、豪邁悲壯。

故事是這樣的:上帝和魔鬼靡非斯仛打賭。由靡非斯仛引誘浮士德,看他是否會放棄自己的高尚追求,棄善從惡,成為魔鬼的俘虜。浮士德在魔鬼的幫助下,恢復了青春,遨遊了人間和仙界,先後經歷了對男女之愛、宮廷中權勢財富,以及對古希臘藝術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結果均未能獲得心靈的滿足。最後,在圍海造田這一征服大自然和替大眾謀福利的事業中,高齡而又失明的.主人公找到了心靈的家園。說出了決定賭局勝負的那句話,然後靈魂升上了天堂。

我想當時歌德所在的社會也是這樣的吧,歌德在文學、繪畫、自然科學的學習中不斷追求真理,在德國的狂飆突進運動中積極奔走,並在運動的失敗中進一步深化認識,成就了思想的高度與深度。

也許我們不能完全體會到當時社會的黑暗與封建,腐朽與罪惡,但是我們可以從這本書裡,這個小小的社會裡感受到。

人們都說地獄是最骯髒的,歌德卻說人類的社會比地獄還要骯髒,腐朽。完全可以說人間就是一個煉獄,一個充滿罪惡的地域惡行者、偽善者表面風光無限,實則心驚膽顫!冥冥蒼天,炯炯神眼,原罪的顯現、慾望的暴露。聽!慈悲的天神歌,看!流淚的眾生相。有多少二戰戰犯逃過死刑靈魂卻終生受著煎熬,午夜夢迴的是一具具腐屍和陰慘淒厲的催命聲;一些僥倖出逃的貪婪的官常與親人分居世界各地,既擔心被一鍋端又忍受思親之苦;宗教觀念認為以上惡行足以下十八層地獄,最輕拔舌,重則刀鋸。

天堂地獄之在你一念之間。中國有句老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煉獄象徵苦難,象徵懺悔。天堂象徵救贖這是基督教永恆的主題。煉獄中的懺悔指人的一念,善念惡念,天堂地獄。

看到天堂的光輝,美夢將會成真!地獄惡鬼又再哀嚎,聽得我心碎心驚,拖住我的腳想讓我沉淪,而我卻渴望自由的翱翔,嚮往天堂的晨光。

最後浮士德在為人類造福、征服大自然的巨集偉鬥爭中,感到了最大的滿足,得出了智慧的最後答案。浮士德所得出的最後答案無疑是積極的,但有著空想的性質。離開改造社會單純地改造自然,到頭來也只能是一個幻想。:我要勇立時代的潮頭,我要縱身跳上時代的巨輪;苦痛、歡樂、失敗、成功,我都不問,男兒的事業原本要晝夜不停。

失明的浮士德把魔鬼為他挖掘墳墓的場面當作是他的人民與大海搏鬥的壯麗景象,這也正是浮士德悲劇意義之所在,也是歌德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浮士德》讀後感 篇10

這就是《浮土德》觸動了我的一句話,也是浮士德性格“肯定”、“善”、“否定”、“惡”的發展歷程的概括。

《浮士德》被稱為歐洲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詩劇,分上下兩部,共一萬二千餘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紀德國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在傳說中,浮士德是一個追求世俗享受而把靈魂賣給魔鬼的術士。歌德借用這一題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個德國先進知識分子的形象。作品寫浮士德一生從書齋、市民社會小世界走向政治、歷史大舞臺的過程,其中經歷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藝術生活、改造大自然這五個階段,從而總結了詩人自我一生的生活經驗,也概括了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探索的歷史。

浮士德是一個虛構的象徵性形象。但是他有鮮明的個性,那就是永不滿足、不斷追求,不斷探索的精神。他的內心充滿矛盾:一方面滿足現狀,享受現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斷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過迷惘,有過錯誤,但是由於他的自強不息,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最後能夠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個“每一天爭取上進和生存的人”,並被天使接到天堂,見到了聖母。魔鬼在詩劇中作惡造孽,引誘浮士德墮落,但實際上卻促進了浮士德的前進與成長。套用蘇格拉底的.話說,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馬,那麼魔鬼被派遣到這個世上來,好比是馬身上的一隻牛虻,職責就是刺激它趕快前進。正是他幫忙浮士德走出書齋,投身於實際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錯誤的同時摸索前進,魔鬼其實成為了浮士德在前進道路上不可分離的伴侶。

歌德的創作過程長達六十年。他從青年時代起即構思此詩,直到臨死前不久才告完成。能夠說,這本身即是一種追求,對文學的一種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這種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斷地學習新事物,探索新問題。而《浮士德》正是這種追求所帶來結果的最好驗證,能夠說,是這種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幾百年來的經久不衰。

生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得到提升。每個人在人生追求中都會遇到各種無法逃避的問題,務必選取,而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將使其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

也許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個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頑強向上、熱愛生活、尋找屬於自我的人生的品質。

《浮士德》讀後感 篇11

“其實這個城市也是空蕩蕩的,你孤獨地站立在石頭森林裡。所有的人都帶著白色面具,你看不到面具背後猙獰的臉。圍繞在你的周圍,只有令你毛骨悚然的笑聲。《浮士德》中惡魔靡菲對上帝說:這個世界就是苦海,永遠不會改改變”這個一段說明了《浮士德》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主要反映社會的黑暗。

讀了這本書讓我瞭解了社會的黑暗的一面,書中男主角池海翔因讀高中時得了奇怪的病,同學們不但沒有幫助他而是看是嫌棄·欺負·羞辱他,因而從此放棄了自己最愛的畫畫。但在好友滕汐告訴了他一個關於立志的故事,從此他開始奮鬥最後成為光彩要人的畫家。這也告訴我以後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挫折都要勇敢的去面對,在這篇文章中有一段徹徹底底的證明了。

“或許這個世界一直都是不公平的

有的人靠後臺和關係上位,有的人卻倖幸苦製作專輯卻無人過問。

有的人出生家才萬貫,有的人天生自卑,連自己都瞧不起。

有的人付出比別人付出多十倍的努力,卻得不到十分之一的回報。”那麼我們因該要奮鬥起來還是要自卑的活下去呢!如果奮鬥起來可以讓那些豪不努力的去羨慕去吧!可是自卑的'活下去,那些人將永遠的把你踩在腳下!這個就就是社會的殘酷,在學校中就常常有這樣的例子,在畢業考試中那些比你分數高的人就把你比下去了,那麼她就可以比你上好的高中。你就被她永遠的踩在腳下。因此我們因該學會努力,把那些在我們之上的人踩在我們的腳下。

世界絕不會因為你做了什麼而改變,但是你卻因世界而改變。

這個星期的任務是《浮士德》。

歌德這個老頭子聰明得過分,他還永遠有18歲的小姑娘的可愛,這倒罷了,可18歲的小姑娘也愛他。怪不得他壟斷了歐洲的愛情。

我總覺得浮士德有些強迫症(歌德老先生你不要罵我啊!)當然了,他的自強不息積極進取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效仿的。可我偏偏就是喜歡那個老和浮士德搗亂的靡菲斯特。

靡菲斯特實在是太酷啦!我私心裡覺得他應該是披著斗篷,帶著兜帽,時而戲謔,時而冷笑,時而罵娘,時而跳腳的大酷哥一枚。

他應該是冷笑地說:“尊貴的朋友,所有的理論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樹常青。”omg,實在是太給力了!

我尤其振奮於他即將帶領浮士德開始訪問小世界時說:“我祝賀你開始這段新的人生旅程!”哇哇,每次看到這句話我的小宇宙就燃燒了,激動之情不能自已!恨不得也和靡菲斯特籤個契約。

歌德你實在是太偉大了!創造出這麼酷的男二號!深深後悔自己不學無術,如果勤奮些不就早一點讀到這麼棒的書了麼?哎,相見恨晚啊!我太失敗了,學外國文學可現在才讀經典,慚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