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複習

校園 閱讀(2.58W)

1、西周分封制(以選擇題為主)p24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複習

①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

②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影響:通過分封,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強盛國家

2、戰國時期,秦國李冰在岷江修築都江堰,使成都平原獲得“天府之國”的美譽.p37

3、商鞅變法p38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援下變法,內容:

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特權

④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影響: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

4、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甲骨文)。西周在青銅器上鑄刻文字,叫“金文”或“銘文”。西周晚期出現“大篆”。鑄刻文字最多的青銅器——毛公鼎p41

5、孔子p46

政治觀點: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教育觀點:①創辦私學,不問出身貴賤和家境貧富,廣收門徒。

②注意“因材施教”,啟發學生思考問題,教育學生要謙虛好學。

③要求學說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溫故而知新”。

孔子言論:“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6、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p57

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①最高統治者稱皇帝,至高無上,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

②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最後由皇帝決斷

③地方: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郡下設縣。

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

②統一度量衡。

③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字,後來又推廣隸書。

④為加強思想控制,接受李斯建議,“焚書坑儒”。

⑤為抵禦匈奴,北築“萬里長城”。(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獨創性的象徵)

意義: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7、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

①接受主父偃建議,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推恩令)

②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

③經濟: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同意鑄造五銖錢,抑制了大商人謀取暴利,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④為抗擊匈奴,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匈奴遭受沉重打擊,開始西遷。

漢武帝大一統的意義: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上達到大一統,西漢統治達到鼎盛。

評價漢武帝:是我國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皇帝,在他統治期間,西漢出現了大一統局面,封建通知得到鞏固和加強。但他也好大喜功,耗費了大量錢財,徵兵徵稅給人民帶來沉重災難。

8、張騫出使西域(司馬遷稱之為“鑿空”)P83

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分別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

西域→中原:葡萄、核桃、石榴、苜蓿中原→西域:鑄鐵、鑿井、絲綢

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促進了中原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

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

9、絲綢之路(參照p83圖)

長安--河西走廊—敦煌—分南北兩支(北:玉門關—蔥嶺---大宛-大月氏-安息-大秦南:陽關----鄯善—于闐—蔥嶺--大宛-大月氏-安息---大秦

絲綢之路作用:傳播了中國文化,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10、造紙術p87

世界上最早的紙出現在西漢。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樹皮、破布、麻頭、舊魚網),成為“蔡侯紙”。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11、江南開發的原因:①江南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P111)②北方戰亂,而南方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安定。

③北方人南遷,帶去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生產技術。

江南開發的影響:江南經濟迅速發展,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開墾

12、北魏孝文帝改革(p115,鮮卑族439年統一黃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①把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遷都)

②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

③官員及家屬穿漢服。

④改漢姓,皇族由拓跋改為元。

⑤鼓勵鮮卑族與漢族貴族聯姻。

⑥採用漢族官制、律令。

⑦學習漢族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鮮卑族逐漸漢化,北魏政權得到鞏固,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13、東晉王羲之(“書聖”)的《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