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最後一課讀後感600字

校園 閱讀(6.45K)

通過學習最後一課,當你讀完後,都有哪些感受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600字最後一課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最後一課讀後感600字

  最後一課讀後感600字篇一

頭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見得便是殺身成仁的志士。無數的勇士,前仆後繼地倒下去,默默無言

——題記

人們都知道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卻很少有人知道,中國著名愛國作家、學者鄭振鐸先生的《最後一課》。

那是1941年,大半個中國仍淪陷在日寇的鐵蹄下,唯有上海的租界仍在英美的勢力範圍,猶如“孤島”。12月8日這一天,“孤島”也沉淪了。大清早,暨南大學校長辦公室裡,空氣彷彿凝固了。老校長老淚縱橫,正主持著簡短的校務會議。最後,他顫聲宣佈:“課照常進行。只要看到一個日本兵,或是一面日本旗經過校門,就立即停課。”默默無聲的人群中,有一個緊鎖濃眉面孔清癯的中年男子。他,就是暨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鄭振鐸。

鄭振鐸夾著講義急匆匆進了教室。坐得滿滿的教室鴉雀無聲。鄭振鐸先生熱淚盈眶:“大家知道,今天我給你們上的中國文學史是最後一課。要永遠記住,我們是中國人!”講課開始了,一分一秒都顯得格外沉靜。不幸的時刻終於來臨。當時指標指向10點30分時,太陽旗插進了校園。“現在下課!”鄭先生挺直了身體,擺出立正的姿勢。全體同學刷地一下站起來,很久很久,沒有一個人說話,只有幾個女生低低的哭泣聲。鄭先生在“最後一課”上所表現出的崇高的愛國之情,感染了千百個後來者。

當然,這種令人熱血沸騰的愛國情也深深的觸動了我。這種在無數前輩身上出現過,而在當今社會又無比匱乏的情感,使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長久的沉思過後,我在成長記憶的深處,搜尋出了關於愛國的點點滴滴,而這之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便是我的爺爺奶奶。

小時候,我總是喜歡去問爺爺奶奶關於革命年代的事兒。那時的我是不懂這其中的種種艱辛或是喜悅的,我只是喜歡看爺爺奶奶提起過往年代時的一種陶醉與感激的神情,那種誠摯的眼神是我一直以來都想了解的祕密。記得那個時候家裡只有一臺彩色電視機,爺爺奶奶總是為著電視節目而爭執。爺爺每天都會堅持看各個頻道的新聞,從不落下每天的報紙,而我只是會守著小臥室裡的黑白電視機上的動畫片傻樂,對於爺爺這種行為只覺得古怪且不能理解。 後來上國小,每日的行程中必備的便是系紅領巾,不過更多的是一種例行規定下的任務。那個時候的我對於愛祖國並沒有太深切的感受,只是牢牢地記住了脖子上的紅領巾是有著不可言說的意義。後來上國中成為共青團團員,上高中加入中國共產黨。好像一切都朝著正常而順利的軌跡發展,但是自己卻知道愧對於身上揹負的種種稱號。總覺得“愛國”這個詞是一個不能輕易談起又不能避而遠之的話題。

年歲漸長,對事物的認識和思考似乎不再那麼偏頗與片面,學會理性,學會認真思考。對於愛國或許並沒有特別深刻的理解,但也有了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它不應當是人們口中那種難以啟齒的信仰,也並非是高高在上的空無的理論,不應該在當今的時代裡成為一種大家都不願承認的情感。相反,這應該是一種能讓人覺得自豪的感情,能夠一直守護著感受著併為它而始終牽絆著難道不應該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嗎?當褪去所有的輕愁淺恨之後還能有這樣一種執念值得自己去愛護,去承認,去表現難道不應是一種生命的幸運嗎?

記得小時候和爺爺奶奶一起住在村裡的土房裡,那個時候大家都勤勤懇懇,老老實實地過著簡單淳樸的生活。老人們總喜歡在日落忙完農活後聚到院子裡聊聊自己經歷過的革命事蹟。我聽不懂,可我總是蹭在一旁看著他們時而開懷大笑,時而感動沉默。透過夏日晚上薄薄的霧氣和田野裡此起彼伏的蛙鳴,在他們的舉手投足之間我好像看到了當年屬於他們的驕傲與真誠,屬於他們的光輝與感動。雖然對我而言只是一種朦朧的觸動,到底是我這麼多年來久久不能忘懷的溫暖。

或許對於他們來說,愛國關心國家並不是一個需要過多斟酌考慮也不需藏著掖著的選擇,而是從小到大流淌在生命中的情感,是時時刻刻都不會忘,時時刻刻都那麼強烈。儘管他們並非各界政要,也不是什麼達官貴人、高深學子,就是簡簡單單的農民、工作者,但也依然不

放棄自己的信仰與執著。

記憶更深刻的是小時候爺爺由於年齡較大,耳朵和眼睛都不好使。每次看新聞時總是把聲音放得很大,然後專注地投入到時政新聞中;看報紙時戴著老花鏡緩緩而仔細地關注著每一條新聞。那種神情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我才領會到的深情和熱愛。

恍惚間又想起了暑假時參加舅公的`生日宴會,其間有一件禮物讓我感觸頗深。那是屬於舅公的回憶相簿,包括曾經何時參與哪次抗洪,又於何時參與哪隻軍隊,黑白的照片看似並無太多感情,卻讓當時的我感慨不已。那個時候他們拼死拼活地就為了自己陪伴著的祖國能夠平安富足,關乎個人的利益追求卻並不多。

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變好了,在“愛國”這種情感面前卻退步、猶豫,甚而嘲諷。有時候我們確實需要一些有標誌性的事件來提醒自己或者說是觸動自己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懷。在閱兵式前,在天津爆炸案前,在所有舉國同慶或共度難關時我們都能為那份愛國情懷而牽動。但愛國不應當僅僅是在大事件前的強烈情感,而應是時時刻刻的存在,或許並不一定要擁有過人的覺悟與體驗才敢提起“愛國”一詞,我們需要的是僅僅是去懂得去發現去承認去感受自己心底的愛國情,為它感動,為它驕傲。

  最後一課讀後感600字篇二

在我國現代文學寶庫中也有一篇題為《最後一課》的散文,作者鄭振鐸。寫的是他在上海國立暨南大學教授最後一課的事。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從“孤島”變為淪陷區。這天早晨,在侵略者的槍炮聲中,鄭振鐸仍然到暨大為學生講課。這天,學校貼出決議:“看到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經過校門時,立即停課,將大學關閉!”

在這最後一課上,學生的臉上都帶著堅毅的神色,坐得筆直的,但沒有一句話。鄭先生感覺到這一課似乎講得特別的親切、格外的清朗,語音也有點異樣;學生都鎮定、安詳,沒有一絲的緊張。誰都明白這“最後一課”的意義。老師願意講得越多越好,學生們願意記得越詳越好。

上午10時30分,幾輛載著日本兵的軍用車,插著一面日本旗,經過校門口。最後的時刻到了,鄭先生立即挺直了身子,作著立正的姿勢沉毅地合上書本,以十分堅決的口氣宣佈:“現在下課!”學生們一致站立起來,默默地不說一句話,只有幾個女生在低聲啜泣。

鄭振鐸在暨大上的這最後一課,竟也是他教書生涯的最後一課。抗戰勝利後,鄭振鐸不斷遭到國民黨反動派地迫害,不許任何大學聘請他,使他永遠離開了三尺講臺。後來,每當鄭振鐸回憶起這最後一課的情景時,都禁不住老淚橫流。

  最後一課讀後感600字篇三

鄭振鐸的“最後一課”記敘了日本侵略者侵佔我國領土,學校決定“看到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經過校門時,立刻停課,將這所大學關閉。”在停課之前,鄭振鐸先生上的最後一堂課的情景以及當時學生們的心情讓我感動。

讀著這篇文章,我覺得心情異常沉重,文中很多場景打動了我,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抗戰,終於打敗了日本強盜,從此我們的祖國又重新站立起來了!看,我們現在多麼幸福,上課時,我們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專心聽老師講課,休息時,我們可以挽著父母的手去公園裡嬉戲,我們每天都能吃到豐盛可口的飯菜,甚至可以去肯德基享受洋風味的樂趣!你看,我們的城市多麼美麗,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馬路寬敞筆直,一棵棵樹木正茁壯成長,一朵朵鮮花正燦爛綻放。這一切,都來源於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來源於先輩們為之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但是,今天,直到今天日本人仍然沒有死心。他們仍然想霸佔我們的釣魚島,仍然想侵佔我們的東海油田,仍然想篡改教科書企圖掩蓋那段罪惡的歷史,仍然在參拜他們死去的劊子手!面對這一切,我們必須不忘國恥,時刻記住這段令中國遭受痛苦和磨難的歷史,面對這一切,我們只有好好學習,掌握知識,鑽研科學,為振興中華作出自己的貢獻。

鄭振鐸先生在這最後一課中所表現出的崇高的愛國精神、報國壯志,深深地教育、影響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