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雨霖鈴》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校園 閱讀(1.48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雨霖鈴》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雨霖鈴》教學設計(通用10篇)

《雨霖鈴》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雨霖鈴》這首詞鑑賞的方法。(教學重點)

2、深入體會作者的離愁別恨及對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誦讀,感受《雨霖鈴》的音樂美。

1、介紹作者及詞的風格流派及有關文化常識。

豪放派,壯美。 婉約派,優美。

2、老師範讀全詞並稍作朗讀指導。學生齊讀全詞。

老師朗讀指導:

A .讀時要注意重音、節奏,語速要慢些,讀出感情。腦中要有畫面。

① 寒蟬悽切——要拖音(“切”字為韻腳,韻腳一般要讀得鮮明;尾音讀長更能讀出詞的悽切情感)

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頓,表示悲痛氣塞。

③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何處”要讀出疑問語氣,“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B. 要有節奏,詩句中要有短暫的停頓。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便/縱有/千種/風情。

3、學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調及主題。

二、賞析,理解《雨霖鈴》的語言美。

(一)上闋:上片寫離別時的情景,實寫為主。

1、學生個別讀。

2、同座討論:

①找意象,說作用。(幻燈片上逐一展示有關意象的詞及其表達的感情。)

明確:寒蟬 晚 長亭 驟雨 蘭舟 煙波(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 暮靄 楚天

作用:渲染惆悵傷感之情(全詞基調是:婉約哀怨)

作者一開頭就點明瞭季節。什麼季節?秋季。

寒蟬,是蟬的一種。《禮記》中說:“孟秋之月,寒蟬鳴。”時間大約是農曆七月,寒蟬的叫聲低微。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蟬叫聲未必悽切,但因詞人本就懷著一種傷心的情愫,聽到了蟬叫聲就產生了悽楚之感。

②“都門”一句是什麼意思?(齊答)

③學生看情人惜別圖,體會“執手相看淚眼“一句的情感。

師問:這句怎樣表現複雜細膩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虛寫,想象,借景抒情)

問1:“去去”應該怎樣讀才好,為什麼?

問2:用自己的話想象描述這個畫面,並談談自己讀後的感受。

問3:既然是“沉沉的暮靄”為什麼“楚天”卻會“闊”呢?

(二)下闋:

①學生齊讀下闋。概括大意:設想別離後的悽清,是虛寫。

②學生逐句品讀下闋。

1、“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點明瞭主旨“傷離別”。

2、從“今宵”開始到詞的結束,按什麼順序寫,分幾層?(按時間順序,分兩層)

3、討論: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哀景寫哀情的寫法。)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對比體會名句的美。

4、“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點明與上文的呼應關係,寫法:呼應,虛寫,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

聽錄音小聲讀。學生然後大聲齊讀。

(三)師生共同歸結小結:

這首詞,句句、層層寫的都是離情別緒,但手法多樣,章法謹嚴,毫無拖沓、重複之處。就手法來說,有時借景抒情,有時敘事寓情,有時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寫景,但有的景與情合,以哀景寫哀;有的景與情違,以樂景寫哀,卻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別情曲曲傳出,使人有蕩氣迴腸之感。就章法來說,全詞委婉鋪敘,既有實寫,又有虛擬,既有時間的順序,又有適當的剪裁,前後呼應,層層深入,構思完密,使人有天衣無縫之感。

柳永曾長期過著羈旅生活,和歌女樂工們在一起。他對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寫愛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色情傾向的,消極頹廢的色彩較濃,但這首詞的思想感情還是很健康的,雖比較傷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會青年男女真實的感情。

(四)小組交流討論:

你認為寫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並且說出好在哪裡。

三、遷移,評析《雨霖鈴》的特色美。

1,運用本節學到的知識鑑賞張先的《江南柳》,並與本課學的《雨霖鈴》相比較,說說它們的異同。

江南柳 張先

隋堤遠,波急路塵輕。今古柳橋多送別,見人分袂亦愁生。何況自關情。

斜照後,新月上西城,城上樓高重倚望,願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確:同:都寫別情,都描寫了別時的典型環境

都寫了別後,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約詞。

異:柳詞想象別後遠行的情景,虛實相生。

張詞著重寫送行者別後情景,而未寫別時情事。

2,學生齊讀課文。

四、課後作業:

1 、背誦《雨霖鈴》。

2、用細膩形象的語言描寫你所經歷的一段愁,可寫成詩。

附:教學流程圖:

一,誦讀,感受《雨霖鈴》的音樂美。

二,賞析,理解《雨霖鈴》的語言美。

三,遷移,評析《雨霖鈴》的特色美。

教學反思:

這堂課,我按照教學目標,通過三個教學環節,讓學生較好地感受到了《雨霖鈴》的音樂美、語言美、特色美。

在誦讀指導上,我指出韻腳要讀得鮮明,尾音讀長能抒情,注意拖音、詞句中短暫的停頓,從重音、節奏、語速、感情方面讀《雨霖鈴》,指導得較細緻,學生能較好地讀出這首詞婉約哀怨的情感。當然,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多安排兩分鐘。

在對《雨霖鈴》語言美的理解方面,我運用了講解、問答、聯想、想象、討論探究、朗讀等方法,學生扣住了字、詞、句,能品嚐到詞中飽含的離愁別恨,與作者產生了共鳴。

採用對比閱讀的方法,學生進一步掌握了《雨霖鈴》細膩含蓄、婉麗多姿、纏綿哀怨的風格。

《雨霖鈴》教學設計 篇2

【課程分析】

《雨霖鈴》是柳永婉約詞的代表,《雨霖鈴》就是他離開京城時所寫。意在傾吐深深的離愁,也抒發了對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壓抑的憤懣。《雨霖鈴》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作者極盡迴環、頓挫、吞吐之能事,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悽婉動人,使人為之潸然,為之嗚咽。

【學情分析】

所教班級為基礎較差的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不強,好的學習習慣未能養成,在語言的組織能力以及語言的表達能力上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在平時備課的時候,我需要將問題設計的儘量簡單一些,尤其是在一些相對難度大一點的問題,在引導上,在銜接上,都必須下功夫,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老師的引導下達到真正的自主思考。在分組討論的時候,我儘量將表達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很差的同學分開,讓一些程度稍好的學生來帶著他們思考問題。我相信,如果教師調動的好,他們還是比較活躍的,課堂氣氛也不錯,如果能夠設計的問題恰當,我們的學生一定能將本課學好,學透,我們一定要相信學生的理解能力。

【設計思路】

嚴格按照誘思探究教學論的要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以情激情,以學生為主導,引導學生自覺地思考,積極地討論,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中來。我認為本課主要突破口應該在“讀”“思”和“探”。因為語文主要培養的是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作為婉約詞的代表,我們必須通過誦讀來仔細體味其中所蘊藏的詞人柳永和情人分別時內心的那種淒涼與悲傷的心境,在讀的過程中注意恰當的引導學生,真正做到“以誘達思”,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真正去思考,在思考與交流中學會知識,提高能力,培養品德。在此基礎上,設計具有開放性的問題,讓每個學生都能各有所感,各抒己見。教師要少講,相機誘導,將學生理解引向深入。對學生言之有理的回答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習目標】

1.瞭解柳永其人及其詞作風格;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悽清意境。

2.深刻體會《雨霖鈴》的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

3.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引導初步掌握品賞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鑑賞詞的能力。

【教學流程】

一、熟讀文字,整體感知

(一)創設氛圍,自然匯入

課前播放《城南舊事》主題歌《送別》,讓學生先來體味送別時的情感。

【課件投影】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國風”粗樸而純美的鄉野民聲裡結識了散璞玉之輝的“詩經”,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裡邂逅了縱日月之光的“離騷”。我們的心靈之谷還回蕩著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的鏗然之音,杜甫“萬里悲秋常做客”的蒼涼之嘆。今天,我們又將在這瑰麗的園子裡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詞,並把我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婉約派傑出詞人——柳永。

(設計意圖:我們可以欣賞歌曲的同時仔細地品味離別時人的情感,這樣有助於我們理解這首詞的內涵,把握這首詞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課下注釋初步感知。

【課件投影】

要求:在讀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讀準字音,體味詞中的情感,找出能夠體現感情基調的詞句。

(設計意圖:通過自由朗讀,初步感知文字,理解這首詞中所蘊含的離愁別緒,找出感情基調的句子主要是為了瞭解學生對這首詞的瞭解程度,以便於老師及時點播)

(簡要實錄:教師個別指導,幫助學生體味其中情感,瞭解學生的朗讀狀況。)

(三)教師範讀,解決學生疑難。

【課件投影】

明確朗讀技巧

①明確體現感情基調的詞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概括感情基調:悲傷愁苦。

②朗讀指導:基調低沉,應讀得慢些,深沉些,儘量通過朗讀傳達出詞人的悲傷愁苦之情。

聽教師範讀:要求注意停頓、輕重音與節奏。

(四)學生舞臺、展現自我

1.學生再次自讀

要求:投入,爆發出情感,讀得感人

2.分組競賽,看哪一組讀的最好,評出優秀團隊。

要求:結合作者的人生境遇和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來讀。

(設計意圖:通過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在競爭中體味《雨霖鈴》中的情感。)

(課件投影:柳永大約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時到京城趕考。以自己的才華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題名,而且幻想著有一番大作為。誰知第一次考試沒有考上,他不在乎,輕輕一笑,填詞道:“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等了5年,第二次開科又沒有考上,這回他忍不住要發牢騷了,便寫了那首著名的《鶴沖天》: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 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 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柳永這首牢騷歌不脛而走,傳到了宮裡,宋仁宗一聽大為惱火,並記在心裡。柳永在京城又捱了三年,參加了下一次考試,這次好不容易通過了,但臨到皇帝圈點放榜時,宋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給勾掉了。這次打擊實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裡去寫他的.歌詞,並且不無解嘲地說:“我是奉旨填詞。” 之後柳永流落於汴京、蘇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連於秦樓楚館,為歌伎填詞作曲。最後,他在飽受世態炎涼,“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時,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歲時方才考取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終客死襄陽,家無餘財,群伎合金葬之南門外。

《雨霖鈴》這一詞調,本是唐代教坊大麴,相傳唐玄宗入蜀,到斜口時,淋雨連日,他經過秦嶺棧道,耳聞鈴聲,勾起了往事,於是創作此曲,悼念楊貴妃以寄託哀思。大家可以想見這一詞調悲愴低下、悽楚欲絕的情味。當時的柳永由於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將不能與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愛的慰藉,更是覺得痛苦萬分。這首詞類就反映了他當時的這種複雜的心情。)

(簡要實錄:此次競賽,2組的張慶法同學和6組的蔣澤龍同學的讀的最好,語速把握的很準,情感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五)多媒體播放名家朗讀《雨霖鈴》

要求:和自己進行比較,糾正自己在朗讀中存在的問題。

(設計意圖:和名家比照,結合作者和他的人生境遇來仔細體味其中的情感)

二、自主探究,把握主旨。

【課件投影】

(一)找出文中所出現的意象,並對這些意象進行分析。

在這首詞當中出現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意象,這些意象都有它們自己的內涵,試著找出這些意象,對分析這些意象的具體作用?

要求:分組討論,討論後有本組選出代表來回答,形式是搶答。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發揮學生“學”的主導作用,討論得出的結論意象深刻,而且能夠調動他們情緒,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簡要實錄:學生討論熱烈,進行了獨立思考,而且同學們能踴躍發言,談出了自己的觀點,效果非常的好。)

孫彤彤(3組):“寒蟬”是意象,既指傍晚雨後天寒,更指心寒。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楊琳琳(5組):楊柳:“柳”同“留”諧音,古人有折柳送別習俗,寓指不忍分別。

曉風:清晨涼風習習,倍覺淒涼。

殘月:殘缺不全的月亮正指人已離別,難以團圓。

……

【課件投影】

同學們討論的非常好,將詞中出現的典型意象都準確的找了出來,並給與了恰當的分析,我們在以後的考試當中如果碰到這些意象,應該知道他們的具體含義。

(二)獨立思考,探求藝術手法,把握這首詞的主旨。

【課件投影】

再讀文字,思考:本文是怎麼運用寓情於景、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的,小組內可以相互討論完成此題。

要求:要找出具體的例證,小組推選代表回答,如果不能達成一致,可以向老師提出,咱們共同研究。

(設計意圖:這首詞是虛實結合藝術手法的一個代表,我們必須通過這首詞來準確的把握這種手法。)

(簡要實錄: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需要翻閱相關材料,同學們也存在著一些爭議,老師在巡走的過程中與學生進行交流討論。)

李志娟:作者將自己與情人分別時難捨難分的情感寓於“寒蟬”“曉風殘月”“楊柳”等這些具體的景物當中,渲染了濃烈的離別氣氛,準確的表達了一種淒涼的味道。

蔣澤龍:柳永的《雨霖玲》一詞,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外,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事實情,寫此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後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離別的依依不捨。

楊振邦:《雨霖鈴》中上闋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悽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這些都是實寫,與下闕的想象相映生輝。

……

【課件投影】

“虛”和“實”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技法之一。“實”指客觀地反映繪畫物件,“虛”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虛”和“實”結合的表現手法運用比較多。

此詞之所以膾灸人口,是因為它在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格調的形成,有賴於意境的營造。詞人善於把傳統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緻,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三、遷移運用,提高能力。

【課件投影】

仿寫《雨霖鈴》

參考示例: 雨霖鈴

冷月無聲,一壺濁酒,月影湖光。獨自借酒消愁,卻不知,愁上加愁。無聲更勝有聲,竟凝神而望。想離別,幾多消喉,無邊月色盡朦朧。

人生苦多歡樂少,那如今落魄多情擾!今後何以為家?鏡中花落水中笑。且行且遠,應是花間細語不再。便縱有一腔樂愁,只有獨自謀。

王濤作品:

雨霖鈴

課堂內外,激烈討論,思量無限。獨自莫要彷徨,你怎知,同學能量。交流更勝獨思,看我們榜樣。想問題,曾經消瘦,無邊學海我盪舟。

人生能有幾回搏,嘆如今煩惱盡解決!今後如有問題?請到討論中來。且學且論,應是問題解決之時。便縱有萬千問題,我們齊解決。

【課後反思】

通過這堂課,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心,誘思探究教學理論絕對是科學的教育理論,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我們的趙校長也常說“不要懷疑‘誘思探究’的科學性,如果你用了誘思探究而沒有提高成績,這說明你還沒有真正的領會‘誘思探究’,我們學校會一直堅持‘誘思探究’不動搖。”剛開始,我還有些懷疑,覺得這些方法都是騙人的鬼話,有那麼多的教學方法都用過了,到現在有幾個能堅持的,不都夭折了嗎!直到現在我此才明白,“誘思探究”是一場革命,它徹底地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真正的把學生放到了主體地位上來,處理好了一個關鍵的問題:教與學的和諧關係。

張熊飛教授徹底地分析了教與學的關係,即教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循循善誘,學生真正實現主體地位——獨立思考,簡言之就是教師導向性資訊誘導下學生獨立地完成學習任務,現在山東實行的素質教育就和張教授的這種思想具有一致性,由此可見我們的路沒有走錯。

對於這堂課我總結了一點點心得。

1.學好一首詞,必須充分發揮“讀”的作用,讓學生在“讀”中體味詩詞的情感,在“讀”中將“詞”的感情變化把握住。

2.在討論的過程中不能只有組長髮言,這樣學生就會產生依賴性,不去獨立思考,把責任都推到了組長身上,這樣就達不到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獨立思考,也就失去了分組討論的意義,必須輪流發言,大家暢所欲言。

3.聯絡詞人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狀況。中國古代文人雖然有著各不相同的人生經歷,但是他們內心深處的矛盾衝突往往有著相似之處。教學時,要幫助學生學會知人論世的分析鑑賞方法,在瞭解詞人的思想傾向的基礎上把握全詞的思想內容。

另外,我也存在的一些疑惑:學生在理解完詩句這一環節之後,如何更有效地、更加自然地引導學生去感悟詩人在詩中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呢?雖然在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重點、直接點題的一些關鍵詞,學生也能夠做到這一點。不過我總覺得在引導學生感悟詩人表達情感的教學中,做得比較生硬,不能組織學生水到渠成地感悟到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感。希望我能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更好地運用“誘思探究”教學理論,來解決我心中的疑惑。

《雨霖鈴》教學設計 篇3

一、 匯入: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相聚是欣喜,是快樂;而離別卻往往令人無限傷感,無限惆悵。抒寫離情別緒是歷代詞人施展才情與筆力所詠歎的主題。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宋代著名詞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鈴》(出示課題)。

二、作者簡介:

柳永,北宋詞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後改名為永,排行第七,世稱“柳七”;宋仁宗進士,官屯田員外郎,又稱“柳屯田”。仕途坎坷,為人放蕩不羈,終生窮困潦倒。精通音律,創作了大量適合於歌唱的新樂府(慢詞),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當時流傳著“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其詞多描繪淪落不遇、離愁別恨、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形成一種鋪敘、白描、抒情相結合的詞風,對宋詞的發展有一定影響。《雨霖鈴》、《八聲甘州》、《望海潮》、《鳳棲梧》等較有名。

三、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

2、瞭解柳永詞的風格。

四、分析情與景的關係:

(一)整體感知,領會文中情

1、學生自由讀(讀出感情,體會意境)

2、聽配音朗誦。(投入理解)

3、把握總體基調——————傷感悽切。

文中哪句直接點出了作者的感情(明確: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請同學們找出直接描述離別情形的句子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接著問:他們為什麼會如此傷心?相見時難別亦難。此時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離開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離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紅顏知己前來相送,此番離別,歸期難料,猶如生離死別,往日千般柔情,萬種恩愛都蘊含在兩雙含情的淚眼中,千言萬語,百般千慮,一切盡在不言中。江淹《別賦》:“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

(二)文中景:(選用了哪些景?為什麼選用這些景?)

問題:為了渲染悲傷淒涼的離別,作者選擇哪些景和物作背景來加以烘托?明確:寒蟬(悽切,“孟秋之月,寒蟬鳴”)點明清秋節

長亭(天下傷心處,長亭更短亭)暗示離別

蘭舟(催發,客觀原因驟雨初歇,天色已晚。另外從蘭舟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中,可見離人的難捨難分,從“乘船的留戀”與駕船的催發”這一對矛盾中,可見離人的留戀之情深。就在這不想別而不得不別的最後時刻,真是情意深長,因此迸發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江水(乘舟而去,水路而別)

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江上的`煙霧波濤)使人愁。”詞人愁緒如千里煙波般的綿長,如沉沉暮靄般的濃重,如楚地天空一樣無邊無際。籠罩在江面上的霧氣水波長時間難以散開與纏繞在人心頭的惆悵長時間難以消除相似;黃昏雲霧沉沉的特點與人心情的沉重相似。用這些把離愁寫得纏纏綿綿,充分表現了離別的愁緒。)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佳句賞析)

1、 從照應的角度考慮,此句照應了上闋什麼地方?有什麼作用?

明確:照應了“都門帳飲無緒”。上句是借酒澆愁愁更愁,這裡是酒醒之後更惆悵,前後照應襯托了離人傷心到極點的痛苦心情。

2、 楊柳、曉風、殘月有什麼象徵義?

柳,諧音“留”,古人用“楊柳”來作為贈別的信物,折柳送別,它成了送別的象徵。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時分登程,送別也在這一時刻,“曉風”意味著離別,另外,天剛亮時較涼,由此襯托心境的淒涼;“圓月”是團聚的象徵,“殘月”含別離之意。

補充古典詩詞中用“楊柳”意象寫離愁別緒的句子: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去矣,雨雪霏霏。

————《詩經。采薇》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樂府《折柳枝》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裡無尋處。

—————馮延巳《鵲踏枝》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歐陽修《蝶戀花》

補充古典詠月詩詞: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人間系情事,何處不相思。”(張祜《中秋月》)

3、 這句話寫景方面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景中含情,這句中詞人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構成淒涼的意境,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傷離別的悲涼情懷。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由“今宵”想到“經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迴環往復又深切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綿綿愁思。

(四)總結:文中句句寫景,卻處處含情,景中見情,緣情設景,一切景語皆情語。(出示表格)

(五)帶著感情,身臨其竟境地集體朗讀全文。

五、瞭解柳詞的風格特點:

閱讀討論(一):

蝶戀花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閱讀討論(二)

(東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學士院內)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俞文豹《吹劍錄》

你認為從以上形象的評論中(選擇的不同歌者和不同的伴奏樂器)可以看出柳永的詞有何特點?

討論後明確:具有輕柔悽惻的婉約美。具體表現

1、 描繪的景物具有輕、柔、纖的特點。

2、 情感具有陰柔美:悲慟的離別情懷,思念之苦,細緻入微,低婉纏綿。

3、 創設的意境具有婉約之美。景為冷落的秋景,情為傷感的離別,狀清秋之蕭瑟,寫別離之悽惻,情景交融。

六、學唱《雨霖鈴》

七、課後作業:

今天我們賞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戀人的纏綿別離;其實,離別是沒有時空界限的;它會超越歷史,跨過江河,不知不覺來到我們身旁:月假結束,要與父母告別;高中畢業,要與同學分別;出差在外,要與親人離別……同學們,把你最美好的別離留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分享,好嗎?

好,下課!

《雨霖鈴》教學設計 篇4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詞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並分析詞的意境美;

2、過程與方法目標:掌握詩歌的誦讀技巧,積累詩歌鑑賞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詞的魅力,體會詞人別離時淒涼、哀傷的感情。

二、學習重點和難點:

重點:感受詞人在詞中所流露出的濃濃別離之愁;領會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難點:理解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具:

ppt、投影儀等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大千世界,悲歡離合彷彿是一個永恆的主題,離愁別緒也似乎是一種永恆的情懷,古往今來,眾多的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學作品,通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我們可以想見朋友分別時的悲楚,通過“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我們彷彿看到荊軻離開時的悲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那又是怎樣的悽苦之別。我們輕輕叩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生命在演繹著悲歡與離合,嗅著淺淺的墨香眼前也彷彿浮現那一個個淚眼婆娑的麗姿和那一個個悽婉纏綿的動人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雨霖鈴》,去感受一下柳永筆下那纏綿悱惻的離別深情。

(二)作者簡介

柳永,婉約派代表人物。

“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三)朗讀詞作,初步感知

1、朗讀

(1)學生範讀,讀準字音。

(2)結合課下注釋及工具書理解詞作大意。

補充:對長亭晚: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的'時候;

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楚天:楚地的天空,這裡泛指南方天空。

(3)配樂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知情感。感受本詞的感情基調。明確:哀婉、悲傷、悽清

(4)學生展示朗讀,學生點評,並指導學生點評。(語調、節奏、情感表達)

(5)播放配樂朗讀,學生跟讀。再次體會情感。

2、整體感知

再讀詞作(齊讀),思考:

(1)總結上下片各寫了什麼內容?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

明確:上片:離別情景,以實寫為主;

下片:想象別後情景,以虛寫為主。

離別前:勾勒環境;

離別時:描寫情態;

離別後:刻畫心理。

(2)這首詞抒發的是怎樣的情感?離別時依依惜別之情,濃濃的離愁別緒。(四)討論鑑賞

1、你是如何體會到詞作表達的離愁別緒的?小組討論,斟酌詞句,派代表回答。

指導: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交融)

總結: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過抓取、分析意象,通過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尋找詩中關於文章主旨的表達情感的語句。

2、寫離別詩,一般寫到離別之時便會戛然而止,比如[唐]岑參寫《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雨霖鈴》有何不同之處?

想象別後情景,以虛寫為主。

有虛有實,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現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襯托,交織一起,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

作用: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可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並使作品內容豐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五)延伸拓展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這首詩運用了什麼手法繪出怎樣的圖畫?

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都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淒涼之情。

六、小結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長亭送別,執手相看,柴門扶杖,生命總在演繹著悲歡離合的故事,而當我們輕輕敲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一個個悽婉纏綿的動人故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了柳永的詞《雨霖鈴》,感受作者筆下哀婉動人的感情。同時通過學習我們更加鞏固情景交融這種表現手法,學習了虛實結合這種表現手法。

七、作業(任選一題)

1、背誦《雨霖鈴》全詞;

2、選擇《雨霖鈴》中你所欣賞的句子,用散文化的語言作簡要賞析。

八、板書設計:

上片:離別情景,以實寫為主;

下片:想象別後情景,以虛寫為主。

《雨霖鈴》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的:

1、初步瞭解婉約派詞人柳永的藝術風格。

2、具體體會這首詞情景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

3、認清詞作情調過於傷感低沉的負面影響。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感受、體味這首詞是怎樣做到情景交融的。

2、難點:對詞中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鑑賞。

三、教學方法:

以學生活動為主,點撥啟發,引導討論,朗讀背誦,檢查落實。

四、教學課時: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宋詞作為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詞,不能不提到婉約詞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鈴》。多年來,它常誦不衰。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

(二)簡介作者

1、從名句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及柳永,大家也許不像對蘇軾那樣熟悉,但他的兩句名句早已廣為傳誦。(提問、啟發)——“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多麼熾熱如火的愛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過西學影響的王國維還震驚於這種愛情表白的熾烈,並將其用來比喻對於大事業、大學問不懈、執著的'追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1)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艱苦探索

(2)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執著追求

(3)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

2、明確三點,簡要介紹寫作背景(略)

(1)名字:柳永、柳三變、柳七、柳屯田。

(2)特點:精通音律,擅長詞曲,創制慢詞,貼近市民,“變一代詞風”。

(3)影響:“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三)整體點撥

《雨霖鈴》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元十大麴”之一,歷來被認為是抒寫離別之情的典範之作。要從整體上把握這首詞,請結合“自讀提示”閱讀全詞並思考:

1、這首詞是按什麼順序寫離別之情的?側重點有什麼不同?

2、這首詞哪些句子寫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樣情景交融的?板書:(線索)(重點),離別前:勾勒環境,離別時:描寫情態,離別後:刻畫心理

(四)重點分析(邊朗讀邊進行)

第1句:寫景。通過寒蟬悽切痛楚的叫聲、令人傷感的時間和地點以及驟雨初歇後的蕭條冷落的景物,映襯出離人此時內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第2句:寫人。京城門外,情人臨時搭起帳篷,設宴餞行,然而離人心情不好,食之無味。正當二人難分難捨之時,船公卻催促登船。兩個轉折句,足見其留戀之情深。不管是寫景,還是寫人,都是為了勾勒出離別前的環境:悽清、蕭瑟(板書:悽清、蕭瑟)

第3句:寫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寫出了二人分手時的情況,刻畫出“別亦難”時的悲痛心情。“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與蘇軾的《江城子》中的“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提問),簡直使人柔腸寸斷,悲痛欲絕,“語雖不奇,而意致綿密”。

第4句:過渡。一個“念”字,說明下面所寫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虛寫。雖無語凝噎,但思緒萬千: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天空。

【提問】

此處的景物描寫應如何理解?是否給人以寬廣雄偉的氣勢之感?

【解說】

不是。結合寫作背景,不難看出此處是藉此景襯托離愁的無邊無際、離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見之無期;也反襯離人孤舟行駛的飄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離人在離別時雖無無語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綿綿之態,自然引出了下文對別後漂泊孤寂的聯想,承上啟下。(板書:留戀、難捨)

第5句:點題。用“傷別離”點題(板書),並用對比手法,襯托出自己的離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鑑賞見後)

第7句:高潮。兩個讓步假設句,把離別之情推向高潮。縱有“良晨美景”,誰與共歡?縱有“千種風情”,誰與共話?設想細膩,語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願,重聚之難。多麼傷感!多麼苦澀!(板書:傷感、苦澀)

【小結歸納】

寫離愁別緒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傳統題材。顯然,本詞膾炙人口不是以題材取勝,而在於它能夠“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把“自古傷別離”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結合,把“千種風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結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板書:情景交融)

(五)難點討論(小黑板)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裡?古人:折柳相贈,暗“留”之意,楊“柳”—“留”的諧音,離人:見柳思人,離愁又生。眼前景曉風—“涼”(特點),襯別後心情之淒涼。別後情(明)(暗)“殘”月—不團圓,透出淒涼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六)朗讀、背誦

要求:正確流利、感情充沛、熟讀成誦、琅琅上口。(儘量當堂完成)方式:檢查學生、教師示範。

(七)課外作業

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把這首詞擴充套件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附板書設計

寒蟬悽切、驟雨初歇,別前:勾勒環境、悽清、蕭瑟

雨霖鈴,柳永,

(線索):帳飲無緒、蘭舟催發、相看淚眼、無語凝噎

情景:傷離別、別時

描寫情態:留戀、難捨、交融、

(主題):望空凝思、情意綿綿、

(特點):良辰美景如同虛設別後:刻畫心理傷感、苦澀千種風情無人訴說

《雨霖鈴》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詞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並分析詞的意境美。

過程與方法目標:掌握詩歌的誦讀技巧,積累詩歌鑑賞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詞的魅力,體會詞人別離時淒涼、哀傷的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感受詞人在詞中所流露出的濃濃別離之愁;領會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難點:理解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法、美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痛痛快快的說

1.大千世界,悲歡離合彷彿是一個永恆的主題,離愁別緒也似乎是一種永恆的情懷,古往今來,眾多的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學作品,通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我們可以想見朋友分別時的悲楚,通過“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我們彷彿看到荊軻離開時的悲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那又是怎樣的悽苦之別。我們輕輕叩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生命在演繹著悲歡與離合,嗅著淺淺的墨香眼前也彷彿浮現那一個個淚眼婆娑的麗姿和那一個個悽婉纏綿的動人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雨霖鈴》,去感受一下柳永筆下那纏綿悱惻的離別深情。

2.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志。鹹平五年(1002年),柳永離開家鄉,流寓杭州、蘇州,沉醉於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餘杭縣令、曉峰鹽鹼、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也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柳永大力創作慢詞,將敷陳其事的賦法移植於詞,同時充分運用俚詞俗語,以適俗的意象、淋漓盡致的鋪敘、平淡無華的白描等獨特的藝術個性,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當時就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的說法。

3.《雨霖鈴》詞牌名,也寫作《雨淋鈴》。相傳,唐玄宗入蜀時因在雨中聞鈴聲而思念楊貴妃,故作此曲。曲調自身就具有哀傷的成分。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時日跟歌伎們一起,過著依紅偎翠,淺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瞭解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已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二、認認真真的聽

1、播放《雨霖鈴》的視訊朗誦,學生聽了後談初步感受。

2、這首詞抒發的是怎樣的情感?離別時依依惜別之情,濃濃的離愁別緒。

本詞的感情基調。明確:哀婉、悲傷、悽清。

三、反反覆覆的讀

1.指名朗讀,讀準字音。

2.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詞作大意。補充:

(1)對長亭晚: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的時候。

(2)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3)楚天:楚地的天空,這裡泛指南方天空。

3.用通俗的語言翻譯這首詞。

秋後的知了叫得是那樣地淒涼悲切,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候,一陣急雨剛剛停歇。在汴京城門外餞行的帳蓬裡喝著酒,沒有好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伕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凝望,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冷落淒涼的秋天,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在楊柳岸邊,對著淒冷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縱然我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4.學生展示朗讀,師生點評。(語調、節奏、情感表達)

5.討論:總結上下片各寫了什麼內容?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

明確:上片:離別情景,以實寫為主;

下片:想象別後情景,以虛寫為主。

離別前:勾勒環境;

離別時:描寫情態;

離別後:刻畫心理。

四、仔仔細細的賞

(一)體悟直接抒情

1.自由朗讀,找出詞中表現作者離別心情、神態、動作的句子並細細體味。

上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下片: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以上詞句都屬於直接抒情。

2、示範鑑賞“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無緒:飽含別離的苦澀;催發:浸透留戀的深情。

關鍵詞:寫實筆法、矛盾之處、情感。

詞人以寫實筆法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尖銳!無緒:飽含別離的苦澀;催發:浸透留戀的深情。“都門帳飲”,是指在京都的城門外設帳置酒送別。從這句看,這首詞很可能是作者離開汴京南去,跟戀人話別時所寫。依戀不捨卻又不得不分離,因而也沒有了心緒;可這時候,蘭舟無情,正在催人出發。

3、小組合作探究,鑑賞其他幾句。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執手相看,無語凝噎——白描,柔情蜜意。

關鍵詞:表現手法、表現情感(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既然欲飲無緒,欲留不能,這時,縱有千言萬語也說不出口,只有淚眼相對,執手告別罷了,滿腹哀傷情,盡在不言中。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現。

這兩句通過白描的手法,讓我們看到了哀婉纏綿、無比依戀、難捨難分的離別場景。臨別之際,一對戀人該有千言萬語要傾訴、叮囑,可是手拉著手,淚眼朦朧,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卻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無言勝過有言,正因為氣結聲阻,就更能見出內心的悲傷。

此時無聲勝有聲,說是“無語”,其實有千言萬語。柳永和戀人“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悲痛得說不出話來。你能試著代他說兩句嗎?請展開想象替永哥說出心裡話,和大家分享。

參考:“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娘子,我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還再見到娘子,望你我各自保重!”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主題:傷離別、詞眼。

關鍵詞:主題、感情。

這三句,由個人的離別之苦而推及於一般離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難言的悽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們普遍的感情體驗。可是跟蘇軾在的`中秋詞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超曠態度不同,詞人越是把個人悲苦的離情放到歷史發展的廣闊時空中來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傷之中,並讓讀者越發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節”,照應到上頭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關鍵詞:表現手法、虛寫。

這兩句更推開去,愈想愈遠,愈遠愈悲。和心愛的人長期分離,再好的時光,再美的景色,也沒有心思去欣賞領受了。失去你,再美的風景也是暗淡無光!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關鍵詞:收束全詞、情感。

這兩句照應到上片“執手相看”兩句,離別時是千言萬語說不出,離別後是千種風無處說,這就在眼前與將來、現實與推想的對比中,把真摯深沉的情愛和悽苦難言的相思,表現得更加充分,在感情發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詞。

(二)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

1、找出詞中寫景的句子,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定含義。

2、分析“寒蟬、長亭、晚、驟雨、煙波、暮靄、楚天、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傳達出的作者情感。

3、小結: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五、開開心心的寫

1、概括本詞藝術特色。

借景抒情:寒蟬、長亭、驟雨、蘭舟、楊柳、曉風、殘月、煙波、暮靄、楚天。

虛實結合:“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描寫了離別時悽清的環境和兩人難捨難分的情景,寫的是現實之景,是實寫。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想象中的別後所見景象和悽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虛寫。

本詩虛實結合,豐富了詩歌離別的內容,拓展了詩歌悽清的意境,渲染和強化了詩歌詞人與戀人離別時的傷感,孤獨,無奈的感情。

2.延伸拓展: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長亭送別,執手相看,柴門扶杖,生命總在演繹著悲歡離合的故事,而當我們輕輕敲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一個個悽婉纏綿的動人故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了柳永的詞《雨霖鈴》,感受作者筆下哀婉動人的感情。

《雨霖鈴》教學設計 篇7

一、設計意圖:

《雨霖鈴》是一篇情真意摯的美文,對這首詞的教學應做到以下三點:

1、讀 通過聽錄音,把詞中的意境和神韻先聲奪人地渲染給學生,然後通過學生的誦讀,逐漸品味詞中獨特的意境美。

2、賞 賞析這首詞畫意美應作為教學切入點,同時也是課堂教學重點,賞析擬分三層。

①意境賞析——柳詞畫意美;

②語言賞析——柳詞語俗;

③風格賞析——柳詞婉約。

3、背 當堂檢查。

二、設計實施:

1、匯入新課:

2、明示學習目標:(投影)

3、簡介作者:(投影)

4、聽錄音:

①這首詞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用七個字概括)

②分別劃出寫景和寫情的句子。

5、學生誦讀(個別讀、齊讀)。

6、意境賞析:

△長亭 蘭舟 江水 寒蟬 (實景)

△楊柳岸曉風殘月

暮靄沉沉楚天闊 虛景

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7、語言賞析。

①寫景 ②寫人 ③寫情

8、風格賞析。

比較婉約派與豪放派詞的.不同,看出婉約派詞的特點。

9、學生誦讀背誦。

10、課堂檢查。

11、課堂小結。

12、佈置作業。

《雨霖鈴》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理解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特點。

2、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

鑑賞詞,體味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品位詩詞意象,體會作者感情。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邊送別荊軻去刺殺秦王時,荊軻高歌而去時所唱;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王維與友人送別時的情景;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是蘇軾在悼念亡妻王弗時所作;

………

人們常嘆:“人生苦短,歲月蹉跎”,我們常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是啊,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可這苦痛倒觸發了詩人的詩情,他們用詩詞歌賦來傾訴詠歎他們的離愁別緒。通過這些詩詞,我們可以想見朋友分別時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親呆望遊子歸家的淚眼愁眉,我們可以體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們再次輕輕叩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生命在演繹著悲歡與離合,一個個淚眼婆娑的麗姿和一個個悽婉纏綿的動人故事。長亭送別,執手相看,西口走送,揮手回眸,柴門扶杖,汽笛聲催......

我們學習過那麼多宋詞,應該明白宋詞可以分為幾個流派?(答:兩派。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蘇軾、辛棄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別離詩,感受別離詩的千種風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鈴》(板書)。

二、作者簡介

柳永,北宋詞人,原名三變。熟悉民間樂曲。但為(人)放蕩不羈,屢試不中。直到中年之後,改名為永,中過進士,只做過屯田員外郎一類的小官,世稱“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詞,內容多體現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抒發離情別緒,表現婦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淪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

但他一生窮困潦倒,以至最後寄食寺廟,在貧困交加中逝去僧舍。死後,一群紅塵知己為他安葬。成為當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他精通音律,變舊聲為新聲,創制了大量適合於歌唱的慢詞,這首詞調名《雨霖鈴》,就是取唐時舊曲翻制。據《明皇雜錄》雲,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採其聲為《雨霖鈴》曲”。所以這支曲本來就是寄託相思的,詞調極盡哀怨。”柳永充分利用這一詞調聲情哀怨、篇幅較長的特點,寫委婉悽側的離情。此詞當為詞人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三、寫作背景

作者當時由於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將不能跟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愛的慰藉,便覺得痛苦萬狀。這首詞就集中反映了他這種複雜的心情。

四、整體感知

1、聽範讀《雨霖鈴》(讓學生感受詞的感情基調)

問:能感受到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嗎?

感情基調:哀婉、悲傷、悽清。(板書)

2、指導誦讀。

(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請同學先自由朗讀,再集體誦讀。

3、疏通詞句:(註釋中有的不在講解之列。)

寒蟬:初秋乍寒時的蟬,偶尚自鳴,但短促無力,至深秋則噤。

煙波:煙霧瀰漫水波動盪的水面。

無緒:古,沒有心思。今,沒有頭緒。

念去去:想到將來……應是:即便是。

五、文字研習

1、讓學生自讀,思考:從時間角度看,這首詞的層次應如何劃分?

明確:別前、別後。(板書)

2、問:這首詞的重要特點是情景交融、虛實相濟。(板書)鑑賞時注意詞中哪些是景語,哪些是情語?哪些是情景和說?詞中哪些是實寫?哪些是虛寫?

上闋

3、“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問:起首三句寫什麼?是情?是景?

(寫景)明確:對。寫別時景。點明瞭季節、時間、地點和事件。勾勒了一個情人離別的典型環境。

4、問:地點呢?(長亭);時間呢?(晚上);季節(秋季);事件(離別)

提到秋季會有怎樣的感覺?(蕭瑟)

時當秋季,景已蕭瑟;且值天晚,暮色陰沉,而驟雨滂沱之後,繼之以寒蟬悽切: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加之當中“對——長亭——晚”一句,句法結構是一二一,極頓挫吞嚥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

起首句的詞已給全詩定下了基調:“悽切”。

5、“都門暢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問:這寫什麼?(寫情)極寫餞別時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飲無緒,欲留不能,依依不捨,難捨難分。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餚,詞人毫無心思。(問:為什麼?他的思緒正在想什麼?)正專注於戀人,所以詞中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留戀和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尖銳,不想“別”而又不得不“離”。於是後面便迸出

6、“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問:這句(寫情態)。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啟發學生想象這副畫面,把語言形象化進而圖象化,以體會詩的意境。(提示:兩人相對而立,手握手,眼對眼,淚眼婆娑。是“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是“別有離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是“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是“流淚眼對流淚眼,斷腸人送斷腸人”啊!既然這麼不捨得,那詞人為什麼要離開呢?(也許是統治者不欣賞,也許是迫與生計。總之是不得不離開。古往今來戀人離別都是一樣的。)“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

問:詞人“竟無語凝噎。”那麼詞人凝噎在喉的是什麼話呢?是“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7、“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內心獨白。

問:這句寫什麼?(寫景)

這裡的“念”字用得特別好。承上啟下,表明是設想別後的道路遙遠。

“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路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可謂濃矣;既曰“千里”,又曰“闊”,空間可謂廣矣。

(提示學生想象這副畫面:作者站在河邊,放目遠眺,面前所見:一望無際的海面,遠處山色朦朧,海面上層層灰濛濛的霧氣升騰,整副畫面是灰色調。好象一副山水畫。)這樣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壓抑、苦悶、茫然)詩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將越走越遠,離心愛的人越來越遠,心越來越苦,愁思也越來越深。(全句寫景,又全句寫情)。

8、“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問:下闋換頭寫情,嘆息古往今來離情之可悲。“傷別離”點名這首詞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又推進一層,更何況我正在這冷落淒涼的秋季,多麼難以忍受!“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矣。”柳永把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詩中,又擴大了這種感受,以“更那堪”襯托自己的離情比古人更深。

9、問:“清秋節”一詞,照應前面哪句?(起首一句“寒蟬悽切”)前後照應再次點明離別時的悽清氛圍。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後來竟成為蘇軾相與爭勝的物件。那麼它究竟好在什麼地方?————詞中有畫,景中含情。(提示學生想象畫面: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

聯絡特定情境。畫面出現在“酒醒”之後,離人借酒消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帳飲時已然無緒,更何況酒醒之後?詩人此時,前晚“執手相看淚眼”的`圖景依然鮮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煙波”,繼續前行離愛人越來越遠,可以想見他的心情。

結合全詩旨趣。這首詞的主旨句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兩句敘述全篇本意,是詞的主要文句,“今宵酒醒何處”兩句烘染本意,將詩人的立意渲染為—幅深秋羈旅圖。“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典型意象組合在一起,引起讀者無盡的想象和遐思。這兩句詩暗含旨趣,畫面生動。

問:整個畫面的基調如何?(整個畫面充滿了悽清的氣氛。)

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纏綿,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比之上片結尾二句,雖同樣是寫景,寫離愁,但前者彷彿是潑墨山水,一片蒼茫;這裡卻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詞人採用了畫家所常用的點染筆法。“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在上兩句的基礎上進一步渲染這種離別時的悽清。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意境完整,形象統一。

10、“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此去經年”四句,構成另一種情境。因為上面是用景浯,此處則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惆悵而已。

“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益見鍾情之殷,離愁之深。其以問句做結,更留有無窮意味。傷感如歌曰:“長離別,離別就會在眼前;說再見,再見可是太遙遠……”、“相見時難別亦難”。這些句子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歸納全詞:

我們再回頭看整首詞,情語在寫情,景語也並非只寫景,每句中都包含無限情思。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六、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了婉約詞的代表作《雨霖鈴》,重點讓大家把握詞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特點。另外還讓大家品位詞中意象,體會作者感情。在此基礎上了解婉約詞的風格。

七、課後作業

今天我們賞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戀人的纏綿離別;其實,離別是沒有時空界限的;它會超越歷史,跨過江河,不知不覺來到我們身旁;月假結束,要與父母告別;高中畢業,要與同學分別;出差在外,要與親人離別……同學們,把你最美好的別離留下來,讓我們一起分享,好嗎?

板書設計:

感情基調:哀婉、悲傷、悽清。

別前——依依不捨別後——想象相思

《雨霖鈴》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悽清意境。

(2)深刻體會《雨霖鈴》的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色。

2、能力目標: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鑑賞詞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體會欣賞景中見情,情景交融,盡情鋪寫的表現手法。

2、難點:詞中所體現的離別情緒。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簡介引入

柳永(約987--約1053年),北宋婉約詞代表。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詞壇上是一個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時代到汴京應試,流連於秦樓楚館,常為歌伎填詞作曲。由於流傳的軼事和詞中所表現的內容,人們都把他看作是一個風流浪子,以致不為時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揚。

最後,他在飽受世態炎涼時,才改名柳永,考取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有《樂章集》問世。

由於他遭遇坎坷,較多地同中下層市民接觸,因此他的詞語言比較樸素,接近口語,音律和諧,美妙動聽,他是第一個大量創作慢詞的人,擴充了詞的體制容量,對詞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在表現手法上,他善於鋪敘,盡情描繪,把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在內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華風光,體現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抒發離愁別恨的痛苦,表現婦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淪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因而他的詞曾傳唱一時,甚至“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深受當時市民的歡迎。

二、朗讀並賞析

1、這首詞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寫他要離開汴京(今開封)去各地飄泊時和他的心愛的人難捨難分的離愁別恨。

2、逐句賞析上片(學生朗讀、體會、討論後分組發言,教師糾正)

(1)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寒蟬淒涼急促地叫著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的時候急雨剛剛停歇

對:面對。

分析:起筆用融情入景,以景襯情的手法不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寫出所見所聞所感,而且釀造出足以觸動離愁別恨的氣氛和情調。試想:在樹上寒蟬悽切的叫聲裡,在暮色蒼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別時面對長亭,該是多麼動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這個時候,陣陣驟雨,剛剛收住了雨腳,好朋友啊,就要走了!這時節,動人的愁思將怎樣地抒發出來呢?

(2)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在京城門外設帳餞別沒有心思喝酒留戀時候(船家卻)催著船兒出發

分析:接著寫“帳飲無緒”,寫“蘭舟催發”,就在汴京城外,送別筵上,依依惜別,心緒不寧的場合裡,“驟雨”是“留戀”的短暫時機;而“初歇”是“催發”的緣由;同時,“留戀”表明不得不別,一個“處”字既點明關節,又揭示出比較微妙的心理活動。於是這主觀和客觀之間的矛盾,使“無緒”鋪寫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樣進一步地抒發情懷呢?

(3)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拉著手互相看著飽含淚水的雙眼竟哽噎著(連半句話也)沒有說

噎:阻塞。話:動詞,說。

分析:既然欲飲無緒,欲留不能,這時,縱有千言萬語也說不出口,只有淚眼相對,執手告別罷了,滿腹哀傷情,盡在不言中。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現。

以上是實寫離別時難分難捨的心情。

(4)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盡千里煙波傍晚,空闊的天地間雲氣沉沉煙霧籠罩

千里:極言路途之遠。煙波:水波渺茫,看遠處有如煙霧籠罩。

分析:結句望空凝思,情意綿綿。這裡,一個“急”字,緊扣上文的“無緒”,同時領起結句,把近景和遠景連成一片;另一方面,這個“念”字貫注到下闕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帶景,在結構上有結有領。

小結:寫離別時難分難捨的心情。

分析:從抒情的重點和層次上看,上闕扣住“別”字,由出行到“帳飲”,到“催發”,到“執手”,到“遙念”,突出了惜別的深情,離別的痛苦。

板書:上片,離別中悲痛:

餞別景----餞別宴---餞別情----餞別景

寒蟬、長亭、驟雨---帳飲---淚眼、凝噎--煙波、暮靄

3、逐句賞析下片

(5)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叫人)怎能忍受這冷落的清秋時節

傷:動詞,憂愁、憂思,這裡作意動,以……為傷。更:復,又。那:何、怎。

堪:承當、忍受。清秋:淒涼清苦的.秋天。

分析:起筆緊承上闕的“念”字推展開去,泛論離愁別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進一層,突出當秋而悲。這樣,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為普遍意義提了出來,豐富了主題,同時也呼應上文,點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來渲染,情意更濃。作者馳騁想象,並運用以情帶景的寫法,唱出了傳誦一時的名句。

(6)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今夜酒醒時(身在)哪裡,(也許在)楊柳岸邊(面對那)晨風和殘月

曉:早晨。

分析:從呼應上闕來看,“酒醒”遙接“帳飲”,儘管“帳飲無緒”然而借酒澆愁,依然酒醉,於是借“酒醒”而設問,倍增惆悵。從以情帶景來看,頂承“念去去千里煙波”,景色原本暗淡,悲涼的心情隨著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覺孤寂;從意境上看,推想與好朋友分手後,在今夜酒醒的時候,扁舟空空,情景悽清,只看見岸邊的楊柳隨著曉風在飄拂,一彎殘月,孤零零地掛在梢頭。此情此景,妙在寓情於景,意在言外。“楊柳”、“風”“月”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義,“楊柳”就成了送別的象徵;古代行人的於黎明時分踏上征程,送別也在這個時刻,因而“曉風殘月”更見依依惜別之情。作者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絃。

作品鋪寫到這裡,似乎已經詞絕意盡,然而作者卻宕開一筆,思緒又轉入新的境

(7)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該是)形同虛設

應:該。良辰:美好的時辰。

(8)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麼人訴說

千種:極言其多。風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進一步推想到離別之後慘不成歡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見時難別亦難”,如此離別,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賞流連,可也等於“虛設”,而千種情,萬種意又能向誰傾訴呢?然後以“此去經年”的孤寂冷寞來收束整首詞,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餘恨無窮的哀怨。

小結:寫想象中的別後情景。

板書:下片,離別後悲愁:虛寫離情-----實寫離景--------虛寫離思

傷、那堪---楊柳、曉風、殘月---虛設、與何人說

三、寫作特色:

1、這首詞以冷落的秋景作襯托,精心刻畫難分難捨的惜別場景,進而想象別後的離愁別恨,層層鋪寫,情景相生。作為封建時代的文人,自傷身世,慨嘆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儘管真實,而情調未免悽愴;對現實儘管憂憤,而意志未免消沉,這是受時代侷限的反映。

2、上闕重點在記別,下闕重點在懷人,前後呼應,渾然一體。作者善於運用鋪敘手法在前後呼應對照中逐步深入。下闕想象部分與上闕的寫實部分有一定內在聯絡。由“寒蟬悽切”想到“酒醒何處”,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暮靄沉沉”想到“曉風殘月”,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表現了雙方深摯的感情。

四、總結:

作者在詞中寫了自己的真情實感,通篇層層鋪敘,寫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細緻,讓雙方的內心感情都盡情表露,不同於含蓄取勝的手法。這是適合多數市民欣賞趣味的,他們一聽就“入耳酸心”,以獲得感情上的充分滿足。

全詞以“離情”為線索來貫穿全篇。以時間而論,先點出“秋天”,後點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遙想到“經年”,不管時間怎樣變化,處處都是隻寫“離情”。以空間而論,從送別都門的“長亭”,到暮靄沉沉的“江上”,到“曉風殘月”的遠方,空間轉換,仍然不離寫“別情”,從而使全篇如行雲流水,自然流暢,主題突出。

五、作業背誦

《雨霖鈴》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柳永及其詞作風格;

2、瞭解詞牌“雨霖鈴”;

3、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悽清意境;

4、深刻體會《雨霖鈴》“虛實結合”的藝術特色。

能力目標

1、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品讀鑑賞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3、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鑑賞詞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在朗讀中品味這首詞的意境;

2、引導學生體味這首詞“虛實結合”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1、引導在瞭解詞作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誦讀技巧;

2、引導學生深刻分析這首詞的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

誦讀法;探究法;點撥法。

【教具準備】

PPT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清趙翼有詩:“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唐詩過後是宋詞,好詩在唐代已被詩人們寫盡了,於是宋人就另闢蹊徑,使詞這種文學形式趨於完善、臻於完美,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使宋詞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又一顆璀璨的明珠。

宋詞的風格比較

豪放派: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氣象巨集大意境雄渾,抒發豪情壯志。(蘇軾 辛棄疾) 婉約派:題材狹窄,多抒情,婉約纏綿細膩,語言含蓄, 多寫個人遭遇或者男女戀情。(柳永 李清照)

二、作者簡介:

柳永 (約980——約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變,排行第七,世稱柳七。少年時到汴京應試,狂放不羈,由於擅長詞曲,熟悉了許多歌妓,經常流連於秦樓楚館,為她們填詞作曲,表現了一種浪子作風。柳永因了這舉第不進倍受打擊,之後在汴京、蘇州、杭州一帶過著流浪的生活。54歲方考取進士,做過幾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陽,家無餘財,群妓合金葬之南門外 。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詞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詞史上卻佔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者,也是第一個大量寫作慢詞的詞人。

他的詞在當時便為人傳唱,據說“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柳永在與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時他深深瞭解歌伎們的生活,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感情真摯。《雨霖鈴》便是其中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已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板書:雨霖鈴 柳永)

三、詞牌由來:

馬嵬兵變後,楊貴妃縊死,在平定叛亂之後,玄宗北還,一路戚雨瀝瀝,風雨吹打在皇鸞的金鈴上。唐玄宗聽聞鈴聲而思念楊貴妃,故作此曲。曲調自身就具有哀傷的成分。

四、鑑賞分析:誦讀詞篇,感知課文。(朗讀時請注意字音、停頓、情感)

1、學生朗讀,專家朗誦,齊聲朗讀,並請用通俗的語言翻譯這首詞。 秋後的知了叫得是那樣地淒涼悲切,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候,一陣急雨剛剛停歇。在汴京城門外餞行的帳蓬裡喝著酒,沒有好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伕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凝望,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冷落淒涼的秋天,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在楊柳岸邊,對著淒冷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縱然我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2、內容把握

上片:離別時的依依不捨下片:離別後的孤寂傷感 (板書)

3、分析鑑賞(關鍵詞:意象 意境 修辭 表現手法 情景關係)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板書:寒蟬—悲涼,長亭—離別,驟雨—淒冷,烘托濃重的淒涼氣氛,奠定全詞傷感的基調)

關鍵詞:意象 特點 作用

賞析——A寒蟬: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因此,寒蟬就成了悲涼的代名詞。B長亭:休息和告別之所 C驟雨:淒冷(身心)

在深秋時節的一個黃昏,陣雨剛停,一對戀人到長亭告別。這裡不僅交代了時間、地點,而且就所聞所見烘托出一種濃重的淒涼氣氛。耳邊是秋蟬悽切的鳴叫,眼前是令人黯然傷神的暮雨黃昏。這裡所寫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詞人的感情,而又同時為下片“冷落清秋節”的概括埋下伏筆。“驟雨初歇”四個字意味著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對臨別時矛盾複雜心情的描寫:“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