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校園 閱讀(2.42W)

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育教學反思筆記,歡迎借鑑,希望對各位老師教學有所幫助!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筆記【1】

還記得剛從師範畢業時接了一個三年級的班,印象最深的是第二課《三過家門而不入》。上完課回辦公室就聽同級組老師說一節課四十分鐘時間根本來不及上,而我為何感覺時間還有餘呢?一個單元上完,測驗的平均分比其他班差了一大截。於是,我知道我的課堂教學一定有問題。我向同級組老師求教,有機會就去聽她們的課。最後,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上課時,我的眼中只有教案而沒有學生。我只知道教學時算準了時間,一個環節一個環節說下去,而沒有關注大部分學生的實際反應,學生只是表面聽過而已,課堂內容根本沒有學紮實,毫無課堂效率可言。我在改進自己教學的同時,嚮往著能接一個一年級的班級,從頭開始。沒曾想,自己就真的與一年級結了緣,竟在一二年級裡跌打滾爬到至今。這幾年也摸索出點滴心得,供老師們參考。

 一、注重過程 培養能力

一年級字詞教學看似下“小菜一碟”,其實大有文章可做。過去在字詞教學時,我常常越趄代庖,千叮嚀萬囑咐“這個字不能多一點,那個字不能少一撇”。學生總是被動的接受。一堂課下來學生打不起勁來,思想開始不集中,老師也感到口乾舌燥、筋疲力盡。在認真鑽研教材後,我發現學習生字的規律是有規律可尋的,學生只要掌握了方法,完全能夠自己學習。關鍵是我們要教會學生運用這些方法。例如:星期五在教授《看天鵝》這首兒歌時,我重點教學“鵝”字。我問學生:“你用什麼好方法記住這個字?”學生們有的說:“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認識這個字,‘我’加‘鳥’就是‘鵝’。”有的說:“我用換一換的方法記住這個字,‘雞’去掉‘又’換上‘我’就是‘鵝’。”有的說:“我用編順口溜的方法記住這個字,‘我加鳥,鵝、鵝、鵝’。”甚至有的小朋友能用猜字謎的方法創編認字,如:“我和鳥在一起,打一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用眼睛看,用腦子分析,用小嘴說,不但記住了字形,更重要的是鍛鍊了他們的觀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一堂成功的課,精彩之處在於學生。學生說得好,一個接著一個回答,一個比一個說得響亮完整,就會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確實,兒童必須經常運用其業已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投入到活動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此時他們的能力與潛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二、別開生面 提高實效

二期課改,一堂課三十五分鐘,要求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實效。要提高實效,必須充分重視和尊重兒童的自身興趣和精神需要,給予他們一定自由發展的時間和機會。一旦學生活動是出自第一需要的話,他們就能自發地控制自己、全神貫注、一心一意地投入,表現出純真的自控能力,無所顧忌,目標鮮明;不因失敗而停滯,不因成功而自滿。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憑藉靈活的教學策略使課堂“高潮迭起”。在平時的字詞教學中,我經常交替運用“對號入座”、“送信”、“生字寶寶不見了”、“猜字”、“放鞭炮”、“過山洞”等形式,使學生思維沉浸在新鮮的情境之中。同時,這些形式方法也具有及時檢查、反饋的效果,提高了學習的密度。

三、良好開端 源於習慣

習慣是由於重複或練習、鞏固下來而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它是在教育過程中形成和培養起來的。在語文教學中,寫字、說話、朗讀、背誦等諸多習慣的培養,只有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才能使之形成,而課堂是學生學習最活躍的場所。

剛入學的孩子在寫字時,常常會忘墊墊板,寫字姿勢也不夠正確。於是,我編了一首簡易的兒歌,在我讓學生寫字時,我只要說:“準備寫字!”他們就馬上接著說:“一壓一墊,一尺一拳。”並邊說邊做。老師不但可以省下苦口婆心勸告的時間,而且還能使學生口到、手到,效果出奇的好。

當我要求學生齊讀時,我會說:“準備讀書。”他們就對著說:“左手按書,右手指書。”孩子們說到做到,動作神速。當比賽朗讀時,我會讓孩子們自由選擇願意和誰比,可以和個人比、也可以和小組比、全班比;還可以和所有男生或所有女生比;甚至與老師比。每到這個環節,孩子們積極性很高,取長補短,讀得琅琅有聲。

由於時間匆匆,上述很多想法還欠成熟,做法還欠完整,懇請老師們指正、幫助。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筆記【2】

轉眼間一個學期又結束了,反思這一學期的語文教學,作一小結,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學期的到來。

針對班級中後等學生較多基礎較薄弱以及班級語文課上人文性過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點,我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加強了語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設計,經常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我認為只有語文的基礎夯實了,才有能力進行更高層次的追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孩子連走路都不會,就要讓他學習跑步,這是不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語文教學亦然。

語文教學的腳踏實地還體現在日積月累的堅持性上。首先要讓學生明白語文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憑小聰明就能學好的科目,必須有著堅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學生都有一本積累本,堅持積累,爭取做到厚積薄發。積累還體現在課外閱讀上,爭取做到每天閱讀一篇課外閱讀,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對學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過於解答試題時能展現出一種從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應試傾向最不明顯,並不是講什麼考什麼,試題內容和教學內容的直接聯絡表現得最不明顯,很大程度上體現著對本學科整體素質的考查。題海戰術不適合語文學科,靠大量做題難以培養出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中學語文不在深,而在廣。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決定了語文綜合素質的高低,而現在高中生學習緊張,課下學習的時間主要用於數理化、英語上,根本沒有時間去讀一些文學作品,甚至可以說學生根本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更不會靜下心來去品味欣賞文學作品,而現在社會讀書風氣也不樂觀,學生接觸的東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的缺少也是導致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鑑於此種情況,對於語文的學習,我認為關鍵要靠課堂教學,而語文課堂教學關鍵在於教師,在於教師的觀念和教學設計上。

當然,語文教學的精華全在課堂上。 一節課僅有 40 分鐘,如何調控和把握這個時間,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以致用,這就需要老師作為引導者應該懂得調控藝術,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尋找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的教學行為,不斷學習新課程理論,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使教學行為上升到理論高度。而我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教師要把課堂 40 分鐘用足用好,爭取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是老師的本分,老師要對學生負責。

縱觀近幾年的大學聯考試題,試題的人文特徵越來越突出,對學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教師的教學方法相應的做出改變。我發現在我的課堂教學行為中,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1 、重分析,輕感悟。

“語文”姓“語”,“語”就是語言,學好語言,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品味和感悟。對課文中的精妙的語言,如果教師分析過多,勢必限制了學生的思考空間,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學《長亭送別》時,我將大量的時間用在了對這本文主題和離別情感的分析講解上,結果整堂課上得索然無味,如果下次再教此課,我會將重點放在學生的頻度感悟上,讓學生通過知識遷移,聯想到所學的有關別離的詩文進行對比學習,儘量把時間留給學生。

 2 、重應用,輕精神。

語文是鑑賞的,也是人文的:語文課堂教學也應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為宗旨,以奠定學生的正確價值取向為根本。適量地進行專題訓練與輔導是不可少的,但不能僅僅以考試為中心,以分數為準繩來進行語文教學,更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比如在教學《促織》篇時,我在完成了文言文教學的字、詞、句的重點教學後,然後又進行了拓展,給學生補充了《捕蛇者說》,兩篇課文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封建社會的黑暗和殘暴,同時給予廣大勞苦大眾同情,甚至發動學生用現代觀念來審視課本的內容。

另外,課堂教學不能僅限於課本文字內容的講解,應重視知識的相關拓展和遷移訓練,尤其是語文學科的學習。

  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為新教師,我覺得聽課非常重要,有助於教師取長補短,聽其他老師的課給了我受用不盡的知識和財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聽課讓我通過認識他人,審視自己,得到了改變和提高。

學生是教學的物件,學生就像工廠加工的產品,學生的學習質量決定了一個教師教學行為的成敗,體現了一個學校的優劣。學生才是教學工作的生命線。針對語文學科,有不少學生的學習觀念仍未改變,認為聽與不聽一個樣,考試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會比別人差多少,帶著興趣學的學生並不多,學習觀念的落後與偏頗導致學生閱讀量太少,知識面太窄,基礎知識相當匱乏,出現許多錯別字、錯用詞語現象,一遇到仿寫句子等題就束手無策,作文寫作立意不新穎,主題不突出,內容太膚淺,有的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作為老師應負一定的責任,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要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和態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和專業水準以及教學藝術,先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起來。

總之,教學問題多多,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水平,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認識,及時總結反思,再到實踐中去完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