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一年級上冊語文《項鍊》教學實錄

校園 閱讀(4.25K)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小說單元《項鍊》一課。我邊說邊板書課題。(複習相關知識和作品,略)今天我們學習的《項鍊》中,莫泊桑又會告訴我們一些什麼呢?我給同學們設定了三個學習要點:一是瞭解人物、情節、環境之間的關係,二是欣賞精妙的情節構思,三是通過對主人公瑪蒂爾德的分析,獲取一些人生啟示。

一年級上冊語文《項鍊》教學實錄

我問:大家還記得小說的三要素是什麼嗎?

學生隨聲答道:人物、情節、環境。我隨學生的回答寫著板書。之後,我追問:這三要素是什麼關係呢?學生好像不太明白,我便改變問法,說:哪一個要素在小說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呢?

多數學生木然,少數學生輕聲嘀咕著,有說情節的,有說人物的。看著學生一頭霧水,我笑一笑說:李老師曾看過一個紀錄片。一個導演根據劇情需要招一個群眾演員。有個做夢都想做演員的青年,欣然前來應聘。導演問:小夥子,你愛看電視劇嗎?是的。你在看電視時是關心情節的發展還是人物的命運呢?導演繼續問。當然是情節的發展!那青年不假思索地回答。導演笑了笑說:小夥子,回家多讀點書,以後有機會再來應聘吧。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體會出,藝術家們在塑造藝術形象時,總是把人物的塑造作為核心,那情節、環境與人物的關係是什麼呢?我認為,情節是人物展現個性的舞臺,而環境則是人物展現個性的時間與背景。因此,情節的構思與環境的描寫最終都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

說完,我分別在情節與環境兩詞上打了個指向人物的箭頭符號。看見學生們臉上的迷霧頓然消逝。我接著說:明白了小說三要素中人物是最核心的要素,那我們來看看《項鍊》中的主人公瑪蒂爾德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我要求他們試著用最凝練的語言來概括瑪蒂爾德的個性特點。

鄰座學生相互討論,最後選用了八個字來概括。(板書:貪圖享樂、愛慕虛榮。)

接著我說:在這麼一個貪圖享樂、愛慕虛榮的女人身上,可能會發生一些有趣的故事。究竟發生了什麼呢?引導學生提取出四個關鍵情節,板書:借項鍊丟項鍊賠項鍊假項鍊。討論情節上的特點,歸結出八個字:起伏跌宕、出人意料。然後我又引導大家分析情節中的四次跌宕,找出為後文假項鍊所做的三次細節鋪墊,對學生說:優秀的小說不管情節如何離奇怪異,如何出人意料,但它必須在情理之中,而不能胡編亂造。優秀的情節是天衣無縫、無懈可擊的。莫泊桑的《項鍊》就是優秀的代表之一。

然後,我要求大家進一步討論:剛才我們說人物才是小說的核心要素,可是,我們分明看到莫泊桑在情節構思上煞費苦心,這是為什麼呢?

剛才老師說過,情節是人物性格展示的舞臺,因此,情節的優劣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小說人物塑造的成敗。一學生說。

雖然小說的核心是人物的塑造,但沒有情節就沒有人物可言。另一學生說。我表示贊同: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小說作為藝術作品,它還必須有很強的可讀性,就是要好看。又一學生說。

我非常欣賞第三位同學的'發言。我說:這位同學的發言非常有見地。沒人欣賞的藝術,那不是真正的藝術,小說要讓人愛讀,情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說完,我又引導學生向更深層的閱讀推進:不過,我認為,只停留於欣賞情節的讀者只能算三流讀者,能與小說中的人物感情發生共鳴,就是說,能夠與人物一起悲喜哭笑的讀者也只能算是三流讀者。同學們心中的一流讀者應該是什麼樣的?

有兩位同學發了言,認為一流的讀者不但能讀出小說中人物的思想情感,還能讀出作者寄寓在小說中的思想情感。

我肯定了這兩位同學的看法。然後說:李老師對這個問題有自己的看法,我認為一流的讀者不僅能讀出人物、讀出作者,還能與人物和作者對話,大家能理解我這裡所說的對話嗎?(生大都搖頭)這裡所說的對話,簡單地說,是指在對作品的欣賞基礎上,讀者對作品進行再創作。譬如紅學家們之所以能稱為專家,就是因為他們在研究的過程中,對原作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再創作。今天,我們也來學著做一個一流的讀者吧。

看著學生饒有興趣地傾聽和思考,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瑪蒂爾德的悲劇究竟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

大多數學生回答說是必然的,有少數學生說是偶然的。我先叫了一位說偶然的學生陳述看法。他說:如果路瓦栽不拿回那張晚會請柬,如果瑪蒂爾德不去參加那場舞會,如果在舞會上沒有丟失那掛項鍊,他們夫妻倆就不會有十年的艱辛了。

我問:必然派的同學能駁倒這位偶然派嗎?

一位女生侃侃駁斥道:瑪蒂爾德的性格決定了她悲劇的必然性,因為這樣的舞會是她夢寐以求的,在沒辦法買來精美的首飾的情況下,她的虛榮心必然要讓她去借,在舞會結束時,又是虛榮心不得不讓披著粗陋外套怕人笑話而慌忙逃走的她必然會丟三落四,從而掉了項鍊。

剛才那位偶然派同學像是很不服氣,便自個站起來反駁說:你說的都是有了請柬之後的事。可是,如果路瓦栽沒有弄到那張請柬呢?

課堂上第一次出現了我最欣賞的場面思想互相碰撞。但是,必然派的同學在偶然派的同學追問下語塞了,我趁機說道:李老師也來說說自己的看法。得到請柬確實很偶然,丟項鍊這事也確實很偶然,就是這些偶然的事讓她偶然地承受了十年的艱辛。但是,我還是贊同必然派同學的觀點,併為必然派的同學補充兩個理由:其一,即使路瓦栽永遠沒有得到請柬,瑪蒂爾德也會因為不能實現她狂亂的夢想而整天地傷心、悔恨、失望、困苦,她的生活中沒有開心沒有快樂沒有幸福,這本身也是一種悲劇;其二,就算她在舞會上沒有丟失項鍊,但因為有了第一次極大的滿足,保不定她以後會千方百計地去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這樣的舞會,按她的性格,難免不會去結識某位上層人物,最後產生悲劇。所以,悲劇是必然的,問題只是悲劇用什麼形式上演。

看到同學們對這個問題基本達成了共識,我提出了第二個問題:有人說瑪蒂爾德的悲劇是社會造成的,有人說瑪蒂爾德的悲劇是她自己的個性決定的。大家認同哪種看法,或者你還有什麼別的看法?請大家繼續討論。

一位男生站起來就說:我認為是社會。

我追問:瑪蒂爾德生活在什麼樣的社會?

男生說:資本主義社會。那是一個到處充滿銅臭的金錢社會。就是這樣的金錢社會腐蝕了瑪蒂爾德的思想靈魂,讓她變成了一個貪圖享樂、追求虛榮的女人。

一位女生接著說:我認為兩者都有。金錢社會促使她形成了愛慕虛榮、貪圖享樂的性格,有了這樣的性格,難免在生活中發生悲劇。

我說:人之初,性本善。人生下來其實是一張白紙。後天的性格必然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從這點出發,我是贊同前一位同學的社會論的。但是,是不是隻有資本主義社會才會有瑪蒂爾德這樣的悲劇人物呢?我想,社會只是一塊供人生長的土壤,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可能長成參天大樹,也可能只會長成纖纖細草。如是而已。另外,給瑪蒂爾德做女僕的女人也沒有像瑪蒂爾德那樣去追求虛無夢幻的生活。由此,我以為決定瑪蒂爾德悲劇命運的根本原因應該是她的性格。

我以發言者的口吻說完了以上這段話後,說:如果大家同意我的看法,我們不妨來做一件好事,為瑪蒂爾德重新塑造一種性格,讓她不再有小說中的悲劇。

學生們很有興致。一女生率先說:我要讓她學到一樣本領,自己去工作,自己去賺錢,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換取她所追求的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

我接著女生的發言說:你的發言讓我想起了英國小說中的一位很光輝的女性形象,她叫簡愛。簡愛是一個其貌不揚的矮小女人。但她一直力求自食其力,追求愛情的純潔。確實如剛才同學所說的,如果我們把瑪蒂爾德塑造成這樣的人物,她的悲劇就不會產生了。其他同學還可以為瑪蒂爾德塑造出別的性格來嗎?

一女生說:可以讓瑪蒂爾德安於現狀,正視現實,眼光朝下看,雖然沒有堂皇的大客廳與散發香氣的小客廳,但畢竟自己還請得起一個小女僕,雖然吃不起魚翅,但還喝得起肉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嘛。

我接著她的話尾說:是的,如果社會是一座塔的話,上流社會的人生活在塔尖,但那是極少數,而塔底才是絕大多數的平民。這樣一想,心態就平和多了。

討論完這個問題,我又推出了另一個話題:在小說中有這麼一段話:人生是多麼奇怪,多麼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你們認為項鍊的故事是敗壞了瑪蒂爾德還是成全了瑪蒂爾德呢?

一位男生率先搶言道:項鍊的事是敗壞了瑪蒂爾德。一位女生卻提出了相反意見,她說:經歷了項鍊的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比過去更為可愛的瑪蒂爾德。過去的瑪蒂爾德只會成天沉浸在對上層社會生活的幻想中,而現在的瑪蒂爾德變得更為現實,成了一個吃苦耐勞的婦女。

另一女生也說道:我也覺得是成全了她。我們從項鍊的故事中看到了她誠實、有責任感的優良品質,這是一個更為現實、更貼近生活的女人。雖然她顯得老了,但給人的感覺是更成熟、更可愛了。

我讚揚了三位同學共同的優點,那就是都能為自己提出的觀點找到充足的理由。然後作了一個特別提示:很多問題確實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能為自己的觀點找足依據,要能自圓其說,最終讓人信服。

一位女同學站起來說:我認為項鍊的故事既敗壞了瑪蒂爾德,又成全了瑪蒂爾德。

聽到這位同學如是說,我非常高興,欣賞地說:很好,這是我們這節課上思想的又一次碰撞,希望你能碰出些耀眼的火花來。

她說:從她飽嘗十年的艱辛來說,她是悲劇人物。但後來她能勇敢地面對現實,讓我們看見了藏在瑪蒂爾德骨子裡誠實、有責任感、不再愛慕虛榮等優良品質。從這個角度說,項鍊事件也是成全了她。

聽完她的發言,我不禁讚歎道:我們經常說要多角度思考問題,要多層面認識問題,這位同學為我們做出了表率。然後,我又問大家:如果你面對還完債的瑪蒂爾德,你會對她說點什麼呢?

教室又熱烈討論了起來。(李錫琴)

  對此課的評論:

對話與訓練的交匯點

閱讀教學方面的對話理論已經為人關注許久了。這次讀到的兩個教學案例,比較好地體現了對話精神,值得深入探究。

雷其坤老師教《莊周買水》,利用多種相關資訊,一步一步地披文以入情,審視課文的精神內蘊,並援引作者的解說性文字來開掘對話深度。雜文具有筆法靈活、取材自由、論述生動等特色。劉徵先生的雜文立足於當代,旁徵博引,妙趣橫生,思想的鋒芒又非常犀利,直指重大的思想文化命題。他說:文章的主題不止於諷刺不正之風這個大家習見的較淺的層次,而掘進到廣大老百姓的艱難、憂慮和期望,以及他們對甘霖久望不來的強烈不安和知其必來的堅定信念。這個基本立意,經由雷其坤老師課上環環相扣的教學程序,逐步彰顯出來。印發王鬆泉先生的文章片段,起到了引發和催化的作用,使學生的視角轉移到了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的失落與迴歸方面這是對話的進一步深入。雷老師向學生提出善假於人的要求,並辯正地分辨了假與擇善而從、獨有創見的關係,告誡學生要放出眼光拿來、沉下心去辨析和取捨。

我想,這個過程,可以概括成語文閱讀教學的對話過程,也就是資訊的有效吸納和妥善處理過程。涉及兩組概念:(1)文字(課文)。當以文字為本,視之為基本資訊,或者叫元資訊。(2)圍繞文字選取的相關資料,即派生資訊,或者叫從屬資訊,涉及一個重要的閱讀教學觀念對話。這似乎是課堂教學的主流,是呈現在表層的活動現象,其深層的精神醞釀和孕育,應該循著與文字及作者的對話的軌道進行、發展、提升。語文教師備課、講課,面臨雙重的教學需求:一條線是與文字及作者對話的應有深度,另一條線是本課語文閱讀教學的訓練重點。這兩條線的交匯點,即教學要義之所在,二者是缺一不可的。雷老師的這一課,具體講,發掘其立意及這個意帶給讀者的啟示,這是頭一條線;以這篇雜文為例子,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進入閱讀的更高層次(如善假於人、選取和處理相關資訊等),這是另一條線。本課的教學重心,設定在這兩條線的比較合理的交匯點上,於是就成了一節成功的語文閱讀課。

前不久,有研究者提出,課文不只是例子,還應該是引子,引出更多的學習內容。這個說法,我覺得有啟發的意味。建議雷老師將自己備課、選取相關資料的過程,以及善假於人的學習經驗,系統地傳授給學生,放手叫他們也這樣做一做,這樣,或許有望看到更為開闊和實在的教學實績。

李錫琴老師教《項鍊》,除了在對話與訓練的交匯點上,將教學這篇文章作得比較充實之外,突出的特色還在於親和力。教與學、知識與能力、語文訓練與精神涵育,能夠融合得這麼自然,這麼少留痕跡,很少見到。我認為,語文課的讀寫教學,最高境界是和諧、自然。這不是一時一地、一文一課的偶然顯現,而是長期磨合交流的必然呈現。語文課上得這樣和諧,應當作為語文教師每一課的自覺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