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英語學習的有效應試技巧

校園 閱讀(2.32W)

要想做好“英語的學習”,就要認識到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習一門語言要掌握很多技巧,要聽讀說寫,要學會其中的諺語,要學會不同的語言語調,要嘗試讀英語寫成的書,要知道英語從法語與德語中借了很多詞,(作為外國人)還要學會用自己國家的語言將英語中的意思翻譯給自己聽懂,英語學習的應試技巧。

英語學習的有效應試技巧

這個過程是很正常的,也是包容很多的,以至於其中少了任何一些都會多少對這門語言的學習造成一些影響。老生長談的有隻聽不說,只讀不寫,只讀寫不聽說(或又稱啞巴英語),連老師們尚且會由於考慮到應試教育的大環境而注意這些,對英語有真心喜愛(無論出於什麼理由真心喜愛)的人就會更明白了。所以我覺得自己對待英語這門語言的有些行為也是很重要的。這種感覺我在以前剛學英語的時候能找到:在看到一個英語句子的時候,會覺得它很不親切,因為那些單詞潛藏著的異邦身份與不同的思維方式,僅僅憑字典只能瞭解的也只是單詞的意思,還需要以某種方式拼湊起來。

說到拼湊起來的時候,若是現今的英語老師,大概會說一定要讓你瞭解英語的語法,瞭解語法後,才能瞭解這門語言。那麼你是不是就會像排列組合一樣,開始在腦內浮現“XX”從句之類的專業名詞?我卻以為這是捨近求遠。我來解釋一下應該怎麼做:看到“Draft saved at 1:30 AM”這個短句,如果你因為想不起來語法而緊張,就一個詞一個詞看好了。“草稿”、“儲存了”、“在一點三十分”,哦,“草稿己於一點三十分儲存了”。就是這個意思。沒有必要去記“後置定語”、“省略句”之類的詞來讓幫助你自己瞭解這種句子的意思,卻能在自己“咿呀學語”一般的思考中真正消融對語言的隔閡,我覺得才是自然的處理方法。為什麼要有語法呢?那是因為(我覺得)編寫語法的人在瞭解了之後,將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給別人看,給別人看的東西一般是有條理成系統性的,所以就成了成套的語法。若是對“自己咿呀學語”的意思還顯得不太明白,那就讓我舉個例子吧:現在周圍的同學因為各種原因,從查詢資料到玩剛出的'星際2 Beta版,都需要到英語站點上去找資訊。那麼,你一定是想了解眼前的英語的含義,而不是糾結語法了吧。

在使用中學習是最自然的,如果英語學習還有境界之分,那麼這個境界算是比較高的。注意:高是因為它比較自然,比較適合早年學習英語、時間充裕、而且別的事情也很少的同學,而不是因為它能保證你得高分;可能在中學還比較適合這樣,但是到大學,因為各種壓力紛至沓來,有時連同內心的平靜也一併帶走,能反覆琢磨己成一件奢望,所以就並不一定適合,特別是如果不喜歡這語言的話,也有沒必要勉強自己去喜歡。無論怎樣,如果你能稍體會一下這些感覺,你應該也還是會覺得非常快樂——悟道的快樂。

對於英語學習而言更多的情況下還是一件很現實的任務:現實,所以能分解為一件件小事務分而治之;現實,所以需要在繁忙的時間表中抽出時間隙來做完每天的必做功課;現實,所以只要是正常人,就不會沒有忘記的道理。分而治之的意思:主要指考試所分的範圍不同,需要的策略與處置方式不同,想要提高某種題目,一般可以通過做那種題目來解決;對於Reading,就可以多訂閱一些英語的新聞,用英文的軟體;對於Writing,就可以閱讀模板,將模板在自己寫作的時候盡數忘記,然後改用自己的思維來寫作,最終即便不到行雲流水,也可在寫作時保有自己的底氣,對語言的把握有自己的理解,並且己能與那種文化進行交流;對於Cloze test、改錯題這些,由於是純粹為了考試的目的而製造出來,就可以通過應試考試的方法去應對——一直去做題。

至於遺忘的問題更是很正常,無論單詞句法還是所謂的“語感”,只要一天不在類似英語國家的那種環境中,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減。如果你覺得自己英語好,那麼可以就現在找幾個自己沒有學過的語言的單詞,你想你能記住多少呢?這時侯應該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規律生效的時候,因為在還完全對語言沒有任何感覺、沒有任何東西能讓你觸類旁通的時候,通過寫可以集中最初的記憶力對這些單詞有最初的印象,英語方法《英語學習的應試技巧》。我身邊即使是印象裡英語很好的人,對於GRE這樣多且繁雜的單詞也需要用到抄單詞這樣的方法。希望對於“處理現實的任務”有這樣一個感覺:有些問題的遇見並不限於一個人的英語水平,無論什麼水平,對於超過自己一定範圍的問題都會有輕飄飄不著力的感覺,這時只有踏實地學習才能打好基礎,而不會將自己的學習建於流沙之上。

我其實覺得英語學習是可以不羈於現有的限制的,一方面講,教科書上有正確的方法,也有不完全或甚至錯誤的地方,所以,看教科書會得到一個正確的方向,但是卻不必過於糾結所有的細節;另一方面講,以大家這個年齡,即便涉世未深,也具有了邏輯思考的能力,知道有時需要為了更加正確的目的而違背一些不太重要的法則。再擴大一點範圍看,大學生活既沒有老師管束,自己就該可以對某些東西做主了。即便再忙,應該也可以每天有1、2個小時都在聽英語或是看英語材料中度過,基本這樣長的時間就比較可觀,將能夠對英文的學習有一定的幫助了。

學習英語是沒有盡頭的一趟旅行,任何自詡英語好的人,面對比自己所知更浩如煙海的書籍時,恐怕也只能望文興嘆,嘆人生苦短,或嘆以自己之積累奈何不能徹底瞭解西方文化核心之一隅。所幸的是這種感覺比起考試來說己是超出許多,並且這裡由於你有了一定水平,在心中大概有了一些“Safe Haven”:比如說你特別喜歡某一範圍的英語文章,或是特別拿手於某種題型,或是覺得單詞突然不是問題了。這種感覺是很好的,即說明你正在進步,也說明你有進步的空間,大可走出安全區,再次尋找那種冒險學習新東西的感覺。而這個時候,所限制你的也不是單純的應試技巧,而可能是各種語言所相聯絡的東西,比如說在不同語言中都表現的人生哲理、比如說是很多難解的古英語詞彙、或說是迂迴百結的敘事筆調。

再說一個例子:你可以開始讀原版書(主要是說故事書),我在考6級的時候讀過一本Dan Brown的小說(Deception Point),在讀之後我才知道讀書時查字典的頻率應該是怎樣安排。以前是每生詞必查,一怕影響行文理解,一怕到了書後面這個詞就不出現了,再查還要再翻書太麻煩。後來是讀幾頁查一次單詞,這樣不影響閱讀速度也基本可以理解內容。因為我覺得像Deception Point那種比較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說比較容易讀,所以那種是我的“Safe Haven”,英語專業的同學看的類似《Emma》這樣的大部頭,大概是翻成中文我也不能很快理解的,大概就是因為我對把握人的感情脈絡不是很擅長——對中文書如此,英文書亦如此。所以我覺得即使是要衝出Safe Haven的話,也不宜太過冒險,一下就闖入自己不太懂的新領域,而是取輕就近,先從那種稍稍超過自己水平一點的地方開始,然後慢慢再展開。有些人可能學英語時間非常地長,那麼可能整個英語都是他心裡的Safe Haven,只要與英語有關就不緊張,就覺胸有成竹,他們在說到學習心得時難免給人一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因為大家學習英語的環境不同,而學這東西不只看勤奮,還需要時間,以長時間的薰陶來對比短時間的勤奮本來就是不公平之舉。如果你覺得自己英語好,那麼可以(假設你不會日語的話)去日語的版面或是日語的網站轉一圈,就會明白麵對一門全新的、幾乎像是“外星文”的語言的感覺。所以,這種感覺就是不在Safe Haven中的感覺,有一點點的話,可以推動你進步,但是不能太多,以至於遮天蔽日、讓你感覺無所適從了。

總結起來,要分學習的目的,可以以應試、探知兩個層次;要分學習的狀態,可以分為初見英語的緊張與新鮮、鏖戰考試時的困頓與不解、稍有一點成就時面對同樣廣博的西方文化而感到的力不從心。這些感覺,都不會只經歷一次,而是有可能輪迴往復的。雖然說有些技巧像武俠小說中的內功心法只能意會難以言傳,但是某些道理是共通的,至少勤奮總是好的,而蹉跎時光總會有遺憾的。有篇文章叫《蔡康永的人生哲學》:“18歲時覺得英文好難,於是放棄英文,到28歲時有一份很棒的工作但是需要英文,你只能攤手笑笑說,‘我不會耶’”。某社群的標題附註很應景:“莫嘆桑榆晚,朝霞尚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