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合集15篇)

校園 閱讀(8.21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合集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剛拿到《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就迫不及待地開啟來,想看看今年的教師繼續教育學習的書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首先看了一下《序言》,裡面介紹說這是一本介於純理論類和純實用類之間的學前教育類書籍,能促進幼兒教師的業務提升與反思,有益於他們的專業成長。真的這麼有用嗎?我不禁開始讀了起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第一輯的第一篇《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該文章沒有深奧的理論性語言,沒有精彩的文筆,有的'只是幾個小例子和一段總結性的話:“教師的快樂其實很簡單:只要你用真心、真愛、真感情來呵護每一個孩子,他們同樣會喜歡你、信任你,並把幸福給你。”“如果你要問如何讓孩子喜歡上自己?很簡單: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想想自己走過的教學歷程,確實如此。

記得剛從學校畢業走上工作崗位時,自己也不過是個大孩子,怎麼懂得去愛孩子?何況剛工作時在國小呆了兩年,國小的教學方式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了幼兒園的教學,所以總感覺孩子和我有一段距離,他們不怎麼敢親近我,對我有一種“敬畏”的感覺。隨著年齡的增大、工作經歷的增加,慢慢地對孩子越來越喜歡,感覺孩子們越來越可愛,就算是調皮的孩子也有他與眾不同的可愛處。慢慢地,感覺到自己和孩子的距離拉近了,課間能和孩子一起嬉鬧、玩笑,孩子們也喜歡和我說話、遊戲,他們不把我當“威嚴”的老師,而是他們的一個大朋友,他們一點都不“怕”我,有的孩子甚至在上課時還會調皮地拉拉我的衣服,或者偷偷地打我一下。他們有什麼心裡話,有什麼煩惱,甚至和小朋友有矛盾了,都要先來跟我說,希望我能幫他們解決。

這一次,孩子們臨近畢業了,白天剛和他們分開,晚上就經常有小朋友打電話給我,有的問我在幹什麼?有的說“老師給我留的電話號碼我打打看通不通,以後想老師了就可以打電話給老師了。”有的孩子有點怕難為情,撥通了電話又結束通話了,掛了兩次。第二天到幼兒園對我說:“毛老師,我昨天打電話給你了。”還有一次,在給孩子們盛飯時,餘蘇洋突然對我說:“毛老師,我好愛你!”其他孩子也跟著說:“毛老師,我好喜歡你!”“毛老師,我也愛你!”

我心裡一陣感動,老師的辛苦沒有白費,換來了孩子們對老師的喜歡。還有班裡的xxx小朋友,有一段時間退學回了老家,他媽媽打電話告訴我說:“孩子一直說很想毛老師,想小朋友,要回毛老師那裡上學。”孩子也在電話那頭說:“老師,我好想你!”我對著電話說:“老師也想你,小朋友也想你,希望你能早點回來上學。”結束通話電話後,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幸福的感覺瞬間湧上心頭……

一件件、一樁樁的事例數不勝數。孩子們能喜歡老師,關鍵當然在於老師首先要愛孩子們,用自己的真心、用自己的愛心去呵護每個孩子,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真正地喜歡老師、信任老師。

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有感正文:尊重學生,教給閱讀——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有感先生送我《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我一直擱著沒看,待到聽完曹鴻飛老師的講座,才將此書拿出來翻閱,大有相見恨晚之感,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有感。蘇霍姆林斯基,他堪稱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張個性的和諧發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深深感動了我,震撼了我,也指引了我。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成功源於他對學生人格的尊重。

他說:“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該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是的,他正是這樣做的。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學,有一個女孩為了給病中的祖母帶去歡樂和寬慰,在學校的`暖房裡採摘了那朵為全校師生極為鍾愛的藍色菊花,她決定讓祖母看後就還給學校。當蘇霍姆林斯基看到後大為吃驚,但瞭解情況後,他感動地說:“孩子,你再採三朵吧!一朵送給你自己,為了你這顆善良的心;兩朵送給你父母,為了他們培育出一個善良的人。”這個本該受到批評的孩子竟然得到了讚賞,這就源於他對善心的呵護,對自尊的維護。一個生命,無論是強大的、弱小的、高貴的、平凡的、聰明的、愚笨的,作為人的尊嚴,永遠是無價的。我們說,德育的最高境界是塑造美好的道德人格,道德人格的樹立卻基於人的尊嚴,人的尊嚴卻是在尊重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心得體會《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有感》。

總之,沒有尊重,就沒有德育;不懂尊重的老師,是決計培養不出道德高尚的學生的。給學生更多的信任,更多的期待,更多的寬容,更多的賞識,那麼我們將收穫的是教育的奇蹟。這位教育大師,用他對孩子的信任和關愛重塑了一個個幼小的心靈。在他眼裡,每一顆心靈都是可以趨於真、善、美的。而且他總能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法。

比如對待“後進生”,絕不言棄,耐心、深入地研究,制定恰當的方法,期待孩子們的進步。蘇霍姆林斯基班上有一個叫費佳的學生,對於數學有嚴重障礙。針對這個孩子,他擷取生活中的故事作為題目讓費佳思考,還給他蒐集了一套專門供他閱讀的書籍,大約100本書和冊子,可供三到七年級。後來這孩子成了高度熟練的機床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在回憶中說自己從來沒有給這樣的學生補過課,只是教給他們閱讀和思考。因為閱讀好比是使思維受到一種感應,激發它的覺醒。我去年調到現在的學校,接任的是全校公認的垃圾班,學習成績姑且不提,單就行為習慣就很是叫人頭疼,紀律就是一大問題。我剛接手,打架事件應接不暇,任課老師的告狀接連不斷,作業不做屢見不鮮······怎麼辦?每天忙得交頭爛額,過得提心吊膽。在翻看《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當我看到周成平教授的《給教師一生的建議》中第一個建議——"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時,就被它深深吸引。此書結合優秀教師的經典案例分別作了深度反思,給予我們深刻的教育啟示,可以說處處讓我感動,處處令我深思。"人是要有點精神的","教學,更需要教師的耐心","別讓後進生成為教育的遺憾","腹有詩書氣自華,做個閱讀教師"……讀此書,讓我感覺彷彿與一位身邊的教育工作者暢談日常教育感悟,沒有板著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說教,有的是一個個教育生活中的真實、鮮活的"故事",這些故事中蘊蓄著豐富的教學智慧;有的是時而會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滿口餘香,受益匪淺。尤其是第一條建議"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讓我感觸最深。

"愛是教育的基礎,是教育的本質,教育學生的關鍵就在於愛,表揚也好,批評也罷,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愛的本質是沒有差別的。""激勵、賞識、參與、期待",給予每一個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尋找一切機會教育學生,把學生都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好公民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應該做到的。

我也是一名國小教師。國小教師的工作是平凡而又瑣碎的,每天我們都會累的疲憊不堪,每天我們又都會忙得不亦樂乎。是什麼使我們教師甘為人梯,勤勤懇懇呢?我想那一定是我們教師們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愛,是這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大作家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愛是教育的基本準則。教師是紅燭也好,是園丁也罷,總之不熱愛學生的老師不是好老師,不熱愛教育的老師更不配為人師表。

自從踏上這個崗位,我是努力這樣去做的,我努力去做學生最喜歡的.老師,在工作和學習中也有了較為深入的體會。

有付出就有收穫,當我看到孩子們燦爛的笑臉,我感到了無限的欣慰和滿足。教師節時,看到孩子們那樸實爛漫的字跡映在一張張美麗的卡片上:"老師,祝您節日快樂!""老師,你辛苦了!"我被深深感動,有了這麼多的信賴和支援,也更加堅定了我"一輩子做一名好老師"的堅定信念。

《給教師一生的建議》是一份精神大餐。讀完這本書,讓我重新理解教師這個職業,讓我重新去思考,它將讓我真正體會教師職業的價值,從而更深愛她。師愛是教育領域裡一向堅持的基本準則,是教育的起點,是教育成功的橋樑。"愛"是啟迪學生智慧的金鑰匙,可以激勵學生的成長,潤澤學生的心田,照亮學生的人生。我將和千千萬萬的教師一起,把領悟到的教育理論的真諦和自己的實踐相結合,在教育中實踐"愛",在教育中揮灑"愛",把愛進行到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第一次聽到蘇霍姆林斯基這個名字,是因為他的一個故事——蘇霍姆林斯基和兩朵玫瑰花。有一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正在花園裡散步,看到一個小朋友跑過來把玫瑰花摘下來拿在手裡,蘇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這個小女孩為什麼摘那朵玫瑰花,就彎下腰,親切地問:“小朋友,你為什麼要摘那朵玫瑰花呢?”小女孩很認真地回答:“我奶奶病了,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裡開了這麼大的玫瑰花,她不相信,我摘下來拿回去讓她看看,看完就送回來。”聽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震憾了,他牽著小女孩到花房裡又摘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小女孩說:“這兩朵玫瑰花一朵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是一個有愛心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給你奶奶的,她養育了一個你這樣好的孩子。”

當我們看到有孩子摘花時,我們又會怎樣做呢?不聞不問、又或者是批評教育。在這個故事中,我看到了一個溫暖,能讓孩子感受到真、善、美的.蘇霍姆林斯基。

當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更是被蘇霍姆林斯基深深的感動了。他是真的愛教育、愛孩子;愛思考,愛研究;愛閱讀,愛自然;是一個智者,也是一個有著無窮想象力的孩子。

讀這本書的過程,其實也是在不斷反思,在我大一,剛剛接觸關於教育的課程時,我很相信,只要夠耐心,每一個孩子都有花開的時刻,可是我自己以及身邊同學做兼職的經歷,我發現我們似乎自然地就會對那些聰明認真的孩子有一種偏愛,而那些現在看來學習有困難,態度也不好的學生,我們好像很難走進他們心裡,我越來越認同邊界問題,有的孩子的問題以老師的專業確實沒辦法,可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給了我新的認識,不是沒有辦法,而是要去研究、去嘗試。

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有沒有去和家長溝通,瞭解孩子的家庭;有沒有用錯方法,孩子不應該只埋頭在練習題、教科書中,這樣只會讓他們越來越厭惡學習,要走進自然去觀察、感悟,走進有趣的書籍去拓寬視野;有沒有總是代替孩子思考,本來需要他自己去獨立思考克服困難,卻讓他重複自己的步驟,並對他說不懂就把它記下來,我小時候老師就經常這麼說,可能我永遠也不懂,也可能在某一天我突然理解了,但我不會喜歡這門課,因為我想像一個大俠一樣,衝破難關,孩子們也喜歡在自己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收穫的喜悅與自信,教師可以適當地點撥,也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設定問題的難度,最重要的是教會兒童如何思考、如何學習。

我喜歡蘇霍姆林斯基為孩子們精心創設的校園,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心愛的角落,在勞動中創作,這解放了孩子們的雙手,也解放了孩子們的思維,同時也需要教師也有著一顆童心,願意去想象、去嘗試。

這是一本值得放在手邊,不斷回味的經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此書是一部世界教育名著,原著首版印刷高達10萬套,先後被譯成十幾種文字。它是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國小教育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門為中國小教師而寫。作者以“建議”的形式,懇切地與讀者談心。整本書讀來毫無刻板、說教之感。全書皆為經驗之談,各條建議有理有據。

教材的首次見面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學習落後和成績不佳的根源之一,是對教材的首次學習學得不夠好;學生在學習公式的頭一節課上對它理解得深與淺,關係到非常多的問題;學生的意識中模糊不清和含糊膚淺的觀念越少,他感到的落後壓力就越小。那麼如何知道孩子們的知識掌握情況呢?有經驗的老師就是檢視學生是怎樣獨立完成作業的,不可讓學生在首次學習數學定律時不正確地做題、不正確地解題等。

新教材如何把握

理解新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階段,此條建議作為第14條建議的拓展與補充,對於我們一線教學老師來說,實用性最大。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寫到:對最“差”和成績不良的學生來說,專門理解新教材的階段尤為重要。有經驗的教師非常重視使成績不良的學生把注意力集中於教材的要點上,這種要點實質上就是因果關係,也就是知識的基礎。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不要害怕在每節課上抽出儘量多的時間來掌握新教材!如果孩子們在新知識的接收上有疑惑,那麼一定會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了很多的隱患。

情感、道德、品德的關係

書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如果一個人沒有知識是次品,那麼身體不好是廢品,而品德不好那可就是是危險品了。可見,作為一個社會人,縱使他有很淵博的知識,很強壯的`體魄,但如果德行敗壞,那他也只會給國家、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一線老師們經常感慨:現在的孩子太難教了,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我們該怎樣激發學生在道德方面進行自我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想啟發啟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教師要用語言非常細緻地觸動學生最隱祕的心絃———榮譽、尊嚴和高尚氣度,一定要善於瞭解和觀察學生的心靈需要作這種觸動的時機。這種時機的到來,一般是在幼小的人面前出現兩條道路時:走第一條道路,默許醜惡存在,默然處之;走第二條路,就要對醜惡作鬥爭。選擇第二條路,往往要求學生思想上高度緊張,付出很大的精神力量,儘管這從成人的觀點來看實際情況並不複雜。

結束語

感謝經典,感謝大師,正是在與經典的對話中我找到了身為教師的發展方向;在與大師的交流中找到了適合學生髮展的特色之路。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近日,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句話:“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這就集中體現了蘇霍姆林斯基賞識教育的思想,他認為教師的`賞識是實現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是啊!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賞。就精神生命而言,每個孩子彷彿都是為得到賞識而來到這人世間的。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壞。而教育更應該沒有“放棄”,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是寶貴的,都能“閃光”。賞識,成了優點放大鏡,個性聚焦鏡,讓我們的眼裡,看到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看到了還沒教好的學生。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將賞識進行到底,根據思考和實踐我認為:

一、專找學生的優點

使莊稼滿意的養料是最好的養料,使顧客滿意的商品是最好的商品,使學生最樂意接受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專找學生的優點,然後讓這些優點通過老師的“小題大作”,使星星之火頓成燎原之勢。

二、堅信學生“行”

美國教育家把成功教育學生的奧祕概括為“信任學生”四個字。我國當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相信兒童,解放兒童“,也是把相信學生放在首位。曾有一位對超常兒童有研究的外國專家到我國一所學校考察,一位老師說:“您能否幫我把班裡智力超常的學生挑出來?”專家爽快地答應了,然後自信地用手隨意指點起來:“你、你、你……”此後,老師、家長、同學都對他們另眼相看,一年後,專家再次光臨學校並詢問:“那幾個孩子情況怎樣?”老師道:“好極了,我感到很驚訝,您來之前他們都只是普普通通,可經您一點,全都變了,請問您有什麼訣竅,判斷如此準確?”專家微笑道:“沒什麼訣竅,隨便指指而已。”老師頓時目瞪口呆。這個故事給我們很深刻的啟示,那就是當大家都堅信一個人“行”的時候,他就真的能行。

三、不要吝嗇你的“賞識”

古人道“士為知己者死”。說的是為絕對賞識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願意。可見被人賞識後的無窮動力。從領導幹部到平民百姓,莫不需要他人賞識,成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因此,應學會賞識自己的學生。

總之,讓我們牢記: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在自己的教學中多賞識,少抱怨,從賞識起步,並將賞識進行到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感受頗深。不可否認,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著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老師來說,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忙於批改作業,週記、作文、家庭作業、默寫還有一些補充的習題之類,有時候批到晚上一兩點還是批不完。由於時間的絕大部分都用在了批改作業上,於是備課就不是太充分,乾燥、枯燥的課堂自己都有點不耐煩,何況是學生呢?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沒有時間。殊不知,有時我們的時間分工也不太合理,甚至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比如我們總抱怨總有批改不完的作業,試想,假如我們把課堂效率提上來,書本知識的絕大部分能在課堂上消化,那麼,我們還需要佈置那麼多作業嗎?苦了學生又累了自己,何苦?

現在想來,自己的讀書量真的很有限。有時為了一節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著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捫心自問: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烈日炎炎的六月,每當在捧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就會讓我很快被書中一條條看似普通實際上卻反映著教育本質的建議所吸引,心也隨著慢慢沉靜,身體也就慢慢感覺不到周圍炙熱的空氣了。

“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在國小裡,你要教會所有的兒童這樣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

“兒童學業落後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他沒有學會思考。”“讓實際事物教給兒童思考——這是使所有的正常兒童都變得聰明、機敏、勤學、好問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讀著這一個個反映著教育教學本質的觀點,真的很佩服蘇霍姆林斯基對於教育的潛心研究。特別是對於“讓實際事物教給兒童思考”感觸較深。

在教學中,曾遇到過這樣的題目:一塊正方形桌布,鋪在一個邊長10分米的正方形桌面上之後,四周下垂的一樣長,並且題目中畫出了桌子的一邊下垂了2分米,問題是求這個正方形桌布的面積。學生一開始獨立解答時,很少有能解答對的。因為在學生的眼裡,他們看到的就是一個立體的鋪著桌布的桌面,根本想像不出實際生活中是什麼樣子的,所以不可能解答對。於是,我找來一塊同樣大小的桌布,在教室裡用米尺搭建了一個邊長是10分米的桌面,先讓學生觀察桌布在沒鋪到桌面上之前的樣子,就是一個正方形,然後再讓學生自己把桌布鋪在桌面上,當四周下垂一樣長時,再觀察現在桌布的樣子,從而找出桌布的邊長就是桌面的邊長再加上兩邊分別下垂的2分米,所以這個正方形桌布的邊長是14分米,然後把桌布拿起來再還原到原來的正方形,這樣反覆的讓學生自己動手演示,正是“讓實際事物教給兒童思考”的過程,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慢慢了解了題目的本質,便能找到了正方形桌布的邊長,它的面積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沒有這種實際事物的反覆演示,學生是抽象不出正方形桌布的邊長是14分米的.。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學生有什麼東西不能理解,如果學生的思維像關在籠子裡的小鳥一樣豪無用處地折騰時,我們應該設法把學生意識裡乾涸的小湖泊跟自然界、各種事物和周圍的海洋接通,活生生的思想的泉水就會噴薄而出了,很多的教學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簡介

王付美,是山東省臨沂第三實驗國小的一名普通老師。她熱愛大自然,喜歡讀書、運動和旅遊。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很榮幸加入了敘事者團隊。在這個團隊裡,領略各位老師才華的同時,團隊成員的無私奉獻精神也讓我十分感動,相信在這個溫暖的大家庭裡,有了大家的陪伴,我會走得更遠!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放假前拿到園裡發給各位老師的兩本書,其中之一的一本便是這本名為《給教師的60條法律建議》。相比起那一本,這本書的名字和書的封皮更吸引我一點,我便先讀了這本。起初便是為了完成園裡發給的任務,要求讀完這兩本書,但是隨著我對這本書的深讀,逐漸的有些吸引我了,當天下午便一口氣讀了掉了整本書的一半。

引用該書序中的一段話“教師是學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塑造者,是公民社會化程序的重要指導者,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傳承者。教師在個體成長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他們應當有高於常人的文明覺悟和素養。”在這本書中,作者力圖從教育和法律的雙重視野中探索一線教師最需要,最實用的法律知識。我便是廣大受益教師中的一人。當然吸引我的並不是那些古板且死記硬背的法律條文,真正吸引我的還是那些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也確實發生過的案例。從“故事”中理解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學會仔細權衡並作出最恰當的選擇。

還記得當時隨便翻翻看到一條“對學生的法師、著裝規範問題,不宜強制”的案例。這條案例中給出的情景再現大概就是國小要求統一著裝、髮型,不然便不允許學生進入校門,會被請家長,會被校方禁課。對於這一條案例我特別有感觸,因為我曾經就是受這種強制性所謂的“規定”脅迫的人。那時學校規定男生寸頭,女生漏額馬尾。進入校門,由於有點留海,便被德育處主任用剪子剪了下去,還叫班主任來門口領人。當天班主任還給我母親打了電話,回家後母親還批評了我。這讓我非常不能理解,難道我的學習成績和我的髮型有直接的聯絡麼?校方不經我同意私自剪去我的頭髮,導致我一整天都胡思亂想,這才是真正的影響了我。根據書中所給的依據,“學生染髮,穿耳,著奇裝異服等行為,可能會與學校的規章制度相違背,不利於學校的`統一管理。但從法律上看,學生的上述行為並不違法,也不會危害社會公共利益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甚至也不會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當然,也並不是提倡學生去染髮、穿耳這類行為。只是我們或許應該採取正確的方式。理論為主行為為輔,真正的做到平視對待,將學生看為平等的法律地位的獨立個體,他們的各種法律權利不可侵犯。

書中不光有種種令人感興趣的案例,也給出了最能讓各位老師接受的策略與建議。例如:如果學生在著裝、髮飾方面違反學校規定,教師應當通過耐心的說服教育來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實現教育和管理的目的。教師不要為了執行校規或應付上級檢查而採取強行剪去學生的長髮,強制學生脫去不符合要求的服飾等管理方式,以免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

國運興衰,繫於教育: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這本書也真誠推薦給大家,不要用錯的方法去做我們認為對的事。不要用我們的想當然去侵犯孩子們該有的權益。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暑假期間,我拜讀了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觸頗深。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儘管當今的教育形勢比蘇霍姆林斯基所處的年代有了很大變化,但他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這一章節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工作在農村教學一線的國小教師,我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忙著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應付各種應急性工作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裡來呢?《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自己沒有主動擠出時間去讀書和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去花大量的時間在網路和雜誌上搜索著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深刻的反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

綜上,粗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書中還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去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後進生”,有時候我們直接地叫“差生”。有人說“差生”帶有歧視性,說“差生”把學生貼了標籤。難道“後進生”不是一種標籤嗎?還有許多叫法稱呼這樣的學生:“個性生”、“潛力生”、“學困生”等等。其實不管叫什麼,教師對這類學生的認識是明確的,就是“差”,就是“後進”。李鎮西老師的《給教師的36條建議》告訴我們,“好”與“差”,“先進”與“後進”,是一種客觀而動態的存在。我們與其在叫什麼上變著花樣地“發明”稱呼,不如在如何善待、如何轉化方面動腦筋。重要的不是怎麼叫,而是如何對待這類學生。所以,轉化後進生的前提,是教師本人先“轉化”自己。要轉變自己的眼光。換一種兒童的眼光去看待學生。也就是站在後進生的角度看他,我們的心情也許會不一樣的。你不但會感到這些孩子不但可憐,而且可敬。

例如:後進生聽不懂課,可是他們一年四季無論寒風凜冽還是烈日炎炎,每天總是準時(當然,有時也遲到,也曠課)到學校來做一件事,聽他們聽不懂的課。這是什麼概念?換做你,你能做到嗎?成人聽一堂枯燥的報告都覺得度日如年,可這些孩子,每天都在教室裡受著殘酷的精神折磨——聽他們根本聽不懂的課,一聽就是三年、六年!他容易嗎?這種堅忍不拔的毅力,我們作為老師具備嗎?

第二,後進生長期堅持聽他聽不懂的`課,他換來的是老師的呵斥,是同學的嘲笑,是家長的打罵。然而,面對呵斥、嘲笑和打罵,他們從來不氣餒、喪氣,不悲觀絕望,第二天依然揹著書包來到學校走進課堂,而且還樂呵呵的,對老師還是有禮貌,對同學依然友好。這種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此樂觀豪邁的生活態度,一般學生有嗎?

還有後進生一般不記恨老師。雖然有時候他也和你頂撞幾句,但事過之後,你也許還在生氣,他卻忘記了,碰見你依然“老師好老師好”叫你叫得甜蜜蜜。經常聽老師們說,學生畢業之後,能夠經常回來看老師的,往往是那些在學校經常被老師罵得狗血噴頭的後進生。不管後進生在學校怎麼被老師罵,甚至有時候還是被冤枉的,可這些孩子回母校首先看的,還是當年罵他罵得最厲害的班主任。如此寬闊的胸襟,我們有嗎?

李鎮西老師的《給教師的36條建議》,讓我感受到李老師的智慧和情感。李老師真正做到了“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不管面對何種型別的學生,作為有責任心的教育者一定不能放鬆或放棄自己的責任,做一點算一點,能挽救一個算一個。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情懷、精神、理念、原則和方法、技巧。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雖然我不是師範專業的學生,但是我仍然很嚮往教師這個職業,想要通過努力拿到教師資格證,然後做一名合格、優秀的老師。讀完蘇霍梅林斯基的這本《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後,我受益頗多。它教了很多要做一名優秀教師應有的思維觀念以及方式方法等等。

讀了這本書,我更加明確,教師並非就是簡單地在講臺上講完書本上規定的課程就完事兒了,教師必須要懂得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師就像是學生迷茫中的燈塔,一旦沒有做好,就會毀了一個孩子的一生,所以可謂是責任重大,不可小覷。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時,我羨慕教師這個職業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它有很長的假期,平時除了上課之外都很自由。但是在看了這本後發現,要做一個好老師,除了上課的三四個小時之外,還有備課和改作業需要

5、6小時,另外每天還得至少有兩小時被課外工作所佔用。所以它並非像我想象中的那樣輕鬆,它也是需要一定的毅力的。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

從這本書,我還學到,孩子們的學習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國小,國小打好了基礎,後面的初高中才不會那麼辛苦。蘇霍梅林斯基就說:“國小教師們,你們的工作做得怎麼樣,這直接影響著中年級(國中)和高年級(高中)教師的時間預算表”。中年級和高年級學生在學業上落伍,這主要是他們不會學習、不會掌握知識的結果。所以在國小時,

雖然面臨著許多重要任務,但其中佔據首位的任務就是:要教會兒童學習。國小教師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兒童應當掌握的理論知識分量跟實際技能和技巧之間,確定一個正確的相互關係。

有一句話叫做“活到老,學到老”,更何況是作為一名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不斷補給自己的知識,儘可能的讓自己的學生學到更多的東西。教師在自己成長的同時也要教會自己的學生如何去閱讀,如何去思考問題。從而不斷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在學習中體驗到樂趣,讓他們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如此,他們在學習上就會進步的更快。

整個《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主要是針對如何培養兒童的思維、閱讀、興趣等等方面。所以其主要也是針對國小教師而提出的。在我看來,國小以及學前教育階段確實是孩子成長的最好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孩子能夠打下很好的基礎,那麼以後的學習就不成問題了。相信自己在看了這本書後,如果以後我真的如願的做了一名老師,我會更加深層次的思考這100條建議,相信那時自己又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中講到的一些教育方法並不是適合任何階段的教學。在教國小時,國小生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還不是很多,所以在這個階段用其中的一些方法確實是比較可行的。但是,如果在各個階段都使用這樣的方法的話,我想它的效用應該不會很大。這就需要老師們要對症下藥,針對不同的時期使用不同的方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佈置,完成學校的其他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裡來呢?

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

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讀一本書時,我總是喜歡從書皮開始讀,然後是目錄和序言。從目錄裡我會粗略選取自己喜歡的篇節去讀,在序言裡,我看到作者說“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我想對於做教師的我們而言,這是很有用的書吧!

書的序言裡面有一個詞“好管閒事”,經過提升和修飾之後可美稱為“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對於好管閒事這個詞,於我有深深的感悟,在我們這樣一所寄宿制學校,無時無刻不在與學生打著交道,我們不僅僅是教授學生知識那麼簡單,更多的是給予學生精神的陪伴,班主任更是要多管閒事,約束學生的各種不好的行為習慣,及時糾正和教導,儼然父母在身邊一樣。對於學生在去寢室的路上、去飯堂、去教室的路上,遇到在樓梯間打鬧的學生,我都會處於多管閒事的角色,對他們進行提醒和教導。慢慢地整個年級認識我的學生也就多了,每次見到我出現總會不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在走廊上抄起課本,裝作讀書的樣子也讓人忍俊不禁!

另外書中有一段語言文字也很打動我。說教師實在是一個很好的職業,因為你面對的是孩子,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們有純真的心靈,誠實的態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願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這些美,那你就辜負了造化的賦予。所以享受職業幸福,就要對美好的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銳。誠然,開始在這些方面,我也走了一些彎路。因為瑣碎的班主任工作讓我一度對孩子們失去了耐心,面對成績的壓力,我和我的孩子們開始陷入了上課、下課、吃飯、睡覺枯燥的死迴圈中,孩子們的體音美課也成了我和課任老師用來提高成績的犧牲品,這時候的我忽視了孩子們的感受,忽視了孩子們純真的笑容,忽視了孩子渴望的眼神,忽視了孩子對知識的探索,對自由的嚮往,一味地對他們進行知識的灌輸,要求他們讀背,把原本純真善良美好的童年變成了枯燥乏味的課堂。但是我發現孩子們學習的興趣並不是太高漲,反而對課堂產生了一些厭倦,學習效果並不明顯。於是我開始反思。我發現,我與孩子們玩耍放鬆的過程,孩子們也並不是不願意去學,學習效率反而提高了,於是每到考試前,我就會帶著孩子們去操場上玩耍,和孩子們一起做遊戲,一起談心。變要求為溝通,變責備為玩耍,和孩子們做朋友,走進他們的內心。反而孩子們與我很親近,也變得願意去學了。所以我覺得世間並不缺乏美好的事物,缺乏的只是我們的心境和胸懷。當了班主任以後,對此更有深刻的體悟。

讀完整本書以後,我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悟,同時從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經驗,對自己的未來也多了些許思考和規劃!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最近有幸拜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使我感觸頗深,啟發匪淺。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書中作者以建議的新穎形式共談了100條建議,懇切地與讀者談心,使人聽來毫無刻板說教之感,全書皆為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讀著此書,就好像於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能開闊教師的眼界,提高水平。世紀老人冰心曾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是一句至理名言。讀完這一百條建議我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像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讀後讓人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讓學生熱愛美術,興趣的祕密何在?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強調了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做為美術教師要讓每一節課堂都能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生愛上這個學科,才能使每個同學在課堂上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書中教育核心思想就是以人為本,我們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給每個孩子發揮創造的空間,以下書中給出的幾個建議,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用心學習。在學生面前揭示出一種新的東西,激發起他們在自然界奧祕面前的驚奇感;努力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然萬物的實質及其因果聯絡,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

培養孩子對圖畫的愛好。蘇霍姆林斯基在針對培養孩子審美情趣上給出了幾個建議,專門組織幾次旅行,到“思維的發源地”(自然界)去,以使兒童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充滿鮮明的審美情感;一步接一步地借給兒童一些基本的畫圖技能;把圖畫用到創造性書面作業裡去;力求使繪畫在兒童的精神生活中佔有應得的地位。美術學習不只是要培養畫家,更重要的是要用美術的教育來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以及他們對美的感受力和欣賞能力以及審美情趣和態度,同時培養他們的個性思想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將來能夠成為有具有審美情趣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美術學習是每個孩子的必修課。

靜下心來細細品讀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目光穿行於浸透了深邃哲理的字裡行間,我彷彿進行了一次耐人尋味的思想之旅。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著大師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時時不忘己任,時時不忘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