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長歌行翻譯及賞析

校園 閱讀(1.77W)
長歌行翻譯及賞析1

長歌行

長歌行翻譯及賞析

「樂府詩集」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②。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③華葉衰④。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註釋」

①長歌行:長歌:長聲歌詠,也指寫詩;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種體裁,歌行體的簡稱,詩歌的字數,和句子的長度不受限制。長歌行是指“長聲歌詠”為曲調的自由式歌行體。②晞:晒乾。③焜黃。④衰:讀cui。

「譯文」

園中有碧綠的葵菜,露水將要被早晨的陽光晒乾。春天把幸福的希望灑滿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生機。只擔心瑟瑟的秋天來到,樹葉兒枯黃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萬條大河奔騰著東流入大海,什麼時候才能重西流?人也一樣,少年時不努力,到老來只能是白白悔恨了。

「閱讀訓練」

(1)第二聯中的“布”和最後一聯中的“徒”,在詩中是什麼意思?

(布:散佈;徒:空)

(2)詩人用“常恐秋節至”表達對“青春”稍縱即逝的珍惜,其中一個“___”字,表現出人們對自然法則的無能為力。 (恐)

(3)詩歌從對宇宙的探尋轉入對_____的思考,最終得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發聾振聵的結論。 (人生價值)

[賞析]

樂府詩是最能代表漢代詩歌成就的一種體裁。它常採用賦、比、興、互文、反覆歌詠的修飾手法及鋪陳、對比、烘托等技巧狀物抒情,這首《長歌行》便代表了這種特色。

“青上園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陽光,這是一副多麼生機盎然的圖畫。春回大地,萬物生長,大自然賜與人間春光和恩澤。詩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紙背,隨即又抒發了悲壯的情緒。“哀”字既是對蕭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對惋惜心情的表達。接著聯想到百川歸海、一去不回,並以此來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後感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全詩從青葵起興,聯想到四季變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應當抓緊時間、奮發努力的結論,其比、興手法是很明顯的。

《長歌行》屬漢樂府《相和歌、平調》兩首中的第一首。“長歌”適宜表達深沉的感情,這一首娓娓道來,有描述,有抒情,有嘆惋,也有勸勉,使整首詩含蘊細膩,餘意無窮。既繼承了“歌以詠志”的傳統,又極富形式上的美感,便於反覆吟誦。

長歌行翻譯及賞析2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譯文

園中的葵菜都鬱鬱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註釋

⑴長歌行:漢樂府曲題。這首詩選自《樂府詩集》卷三十,屬相和歌辭中的平調曲。

⑵葵:“葵”作為蔬菜名,指中國國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詩經·豳風·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葵菜古人種為常食,今之種者頗鮮。有紫莖、白莖二種,以白莖為勝。大葉小花,花紫黃色,其最小者名鴨腳葵。其實大如指頂,皮薄而扁,實內子輕虛如榆莢仁。”此詩“青青園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為陽光照耀。

⑷”陽春“句:陽是溫和。陽春是露水和陽光都充足的時候,露水和陽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謂的”德澤“。 布:佈施,給予。 德澤:恩惠。

⑸秋節:秋季。

⑹焜黃:形容草木凋落枯黃的樣子。 華(huā):同“花”。 衰:一說讀“cuī”,因為古時候沒有“shuāi”這個音;一說讀shuāi,根據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漢語》,除了普通話的規範發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讀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壯:年輕力壯,指青少年時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長歌行賞析

此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也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鬥,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這是一首詠歎人生的歌。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這在寫法上被稱作“託物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園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葉片上滾動著露珠,在朝陽下閃著亮光,像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詩人由園中葵的蓬勃生長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由於有春天的陽光、雨露,萬物都在閃耀著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四句,字面上是對春天的禮讚,實際上是借物比人,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讚歌。人生充滿青春活力的時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樣美好。這樣,在寫法上它同時又有比喻的意義,即所謂“興而比”。

自然界的時序不停交換,轉眼春去秋來,園中葵及萬物經歷了春生、夏長,到了秋天,它們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輝的葉子變得焦黃枯萎,喪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發而長大,而老死,也要經歷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這是一個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則。詩人用“常恐秋節至”表達對“青春”稍縱即逝的珍惜,其中一個“恐”字,表現出人們對自然法則的無能為力,青春凋謝的不可避免。接著又從時序的更替聯想到宇宙的無盡時間和無垠空間,時光像東逝的江河,一去不復返。由時間尺度來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後不能復生。在這永恆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葉上的朝露一見太陽就被晒乾了,就像青青葵葉一遇秋風就枯黃凋謝了。詩歌由對宇宙的探尋轉入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終於推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發聾振聵的結論,結束全詩。這個推理的過程,字面上沒有寫出來,但讀者可循著詩人思維的軌跡,用自己的人生體驗來補足:自然界的萬物有一個春華秋實的過程;人生也有一個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過程。自然界的萬物只要有陽光雨露,秋天自能結實,人卻不同;沒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萬物經秋變衰,但卻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因而不足傷悲;人則不然,因“少壯不努力”而老無所成,就等於空走世間一趟。調動讀者思考,無疑比代替讀者思考高明。正由於此,使這首詩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厭的人生說教,使最後的警句顯得渾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鐘長鳴一般,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長:一是說老大無成,人生等於虛度了;二是說老年時才醒悟將於事無補,徒嘆奈何,意在強調必須及時努力。

長歌行翻譯及賞析3

長歌行

朝代:上古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古詩簡介

《長歌行》是一首漢樂府詩歌,是勸誡世人惜時奮進的名篇。此詩從整體構思看,主要意思是說時節變換得很快,光陰一去不返,因而勸人要珍惜青年時代,發奮努力,使自己有所作為。全詩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人生哲理,寄寓於朝露易幹、秋來葉落、百川東去等鮮明形象中,藉助朝露易晞、花葉秋落、流水東去不歸來,發生了時光易逝、生命短暫的浩嘆,鼓勵人們緊緊抓住隨時間飛逝的生命,奮發努力趁少壯年華有所作為。其情感基調是積極向上的。其主旨體現在結尾兩句,但詩人的思想又不是簡單的表述出來,而是從現實世界中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體形象,寓教於審美之中。

翻譯/譯文

園中的葵菜呵鬱鬱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註釋

⑴長歌行:漢樂府曲題。這首詩選自《樂府詩集》卷三十,屬相和歌辭中的平調曲。

⑵葵:“葵”作為蔬菜名,指中國國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詩經·豳風·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葵菜古人種為常食,今之種者頗鮮。有紫莖、白莖二種,以白莖為勝。大葉小花,花紫黃色,其最小者名鴨腳葵。其實大如指頂,皮薄而扁,實內子輕虛如榆莢仁。”此詩“青青園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幹。

⑷”陽春“句:陽是溫和;陽春是露水和陽光都充足的時候,露水和陽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謂的”德澤“。布:佈施,給予;德澤:恩惠。

⑸秋節:秋季。

⑹焜黃:形容草木凋落枯黃的樣子。華(huā):同“花”。衰:一說讀“cuī”,因為古時候沒有“shuāi”這個音;一說讀shuāi,根據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漢語》,除了普通話的規範發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讀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壯:年輕力壯,指青少年時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賞析/鑑賞

此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也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鬥,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這是一首詠歎人生的歌。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這在寫法上被稱作“託物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園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葉片上滾動著露珠,在朝陽下閃著亮光,像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詩人由園中葵的蓬勃生長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由於有春天的陽光、雨露,萬物都在閃耀著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四句,字面上是對春天的禮讚,實際上是借物比人,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讚歌。人生充滿青春活力的時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樣美好。這樣,在寫法上它同時又有比喻的意義,即所謂“興而比”。

自然界的時序不停交換,轉眼春去秋來,園中葵及萬物經歷了春生、夏長,到了秋天,它們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輝的葉子變得焦黃枯萎,喪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發而長大,而老死,也要經歷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這是一個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則。詩人用“常恐秋節至”表達對“青春”稍縱即逝的珍惜,其中一個“恐”字,表現出人們對自然法則的無能為力,青春凋謝的不可避免。接著又從時序的更替聯想到宇宙的無盡時間和無垠空間,時光像東逝的江河,一去不復返;由時間尺度來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後不能復生;在這永恆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葉上的朝露一見太陽就被晒乾了,就像青青葵葉一遇秋風就枯黃凋謝了。詩歌由對宇宙的探尋轉入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終於推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發聾振聵的結論,結束全詩;這個推理的過程,字面上沒有寫出來,但讀者可循著詩人思維的軌跡,用自己的人生體驗來補足:自然界的萬物有一個春華秋實的過程;人生也有一個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過程。自然界的萬物只要有陽光雨露,秋天自能結實,人卻不同;沒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萬物經秋變衰,但卻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因而不足傷悲;人則不然,因“少壯不努力”而老無所成,就等於空走世間一趟。調動讀者思考,無疑比代替讀者思考高明。正由於此,使這首詩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厭的人生說教,使最後的警句顯得渾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鐘長鳴一般,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長:一是說老大無成,人生等於虛度了;二是說老年時才醒悟將於事無補,徒嘆奈何,意在強調必須及時努力。

長歌行翻譯及賞析4

桃李待日開,榮華照當年。

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

枯枝無醜葉,涸水吐清泉。

大力運天地,羲和無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

桃李務青春,誰能貰白日。

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

金石猶銷鑠,風霜無久質。

畏落日月後,強歡歌與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翻譯

桃李花盛開的時候,花朵繽紛也只是照耀當年。

春風吹向大地,萬物復甦,草木都意欲彰顯自己最美的一面。

枯枝都長出可愛的新葉,涸流中吐出清泉。

天地萬物都跟隨大自然的運轉,太陽公羲和沒有停鞭休息的時候。

如果不早早建功立業,又怎能在那史冊上留下名字呢?

桃李最美好的時光是在春天,但誰又能賒欠時光?

富貴與神仙,兩者是不能同時得到的,再蹉跎下去二者都會擦肩而過。

金石之堅尚會銷蝕殆盡,風霜日月之下,沒有長存不逝的東西。

我害怕落在時間之後,因此只能歡歌縱酒,強以為歡。

秋霜殘酷,蕭殺萬物,對人也無所惜,突然降臨,蒲樹與柳樹的葉子就凋落了。

註釋

待:一作“得”。

榮華:草木茂盛、開花。

東風:春風。

“枯枝”句:謂枯枝生新葉,皆可愛也。

羲和: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駕御日車的神。

竹帛:竹簡和白絹,古代初無紙,用竹帛書寫文字。引申指書籍、史乘。

務:需要。

青春: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綠,故稱。

貰:出借,賒欠。

蹉跎:失意;虛度光陰。

銷鑠:熔化,消磨。

歡:一作“飲”。

倏忽:迅疾貌,形容出乎意外之快。

蒲柳:即水楊,一種入秋就凋零的樹木。蒲與柳都早落葉,這裡用來比喻人的早衰。

創作背景

《長歌行》是李白擬樂府舊題而創作的一首樂府詩。其創作的具體時間難以考索,但從其創作內容約略可知必寫在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以後,亦即“賜金還山”,離開朝廷之後,只有如此才能發出“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的深沉而意味無盡的悲慨,因而“強歡歌與酒”。

賞析

李白這首《長歌行》深受同題古辭的影響。長歌行古辭或寫及時建功立業,不要老大傷悲;或寫遊仙服藥,延年長壽;或寫遊子思鄉,感傷人命短促。陸機《長歌行》恨功名薄,竹帛無宣;謝靈運《長歌行》感時光流速,壯志消磨;梁元帝《長歌行》寫及時行樂;沈約《長歌行》寫羈旅行後倦戀金華殿,功名未著,竹帛難宣。總之李白之前運用長歌行古題者,均觸景感時,抒寫悲傷之情,寄寓著他們對美好人生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悵惘感傷的心靈。李白由此感悟人生,聯想反思自己功業無成,遊仙不果,重蹈古人的覆轍,陷入痛苦之中,不抒不快。於是盡情傾吞,激昂文字,悲歌式的心靈,融匯著千古人所共有的情愫,感發著人意,體驗著人生的苦樂。

此詩前十句為第一段。

開端兩句,總述桃李迎春得朝陽而鮮花怒放,爭芳吐豔,然而它也只是榮華當年。一年一度春芳桃李,這是自然規律,因而桃李花開是春天的象徵,是美好的象徵。經過幽閉冬藏的寒日籠照之後,轉而接受春日溫暖的朝陽撫摸,使大地萬物頓感復甦,呈現了活躍的旺盛的生命力,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精神倍增,昂揚奮進,這是物之常理與人之常情。故人們把人生美好時刻稱之為青春。可是作者認知不限於此,而更深入探索桃李迎春吐豔,其條件是須春陽細膩的化育,苦心無私地用功,生存發展離不開春日陽光。由此作者更悟出君臣關係的相互依存的道理,預伏後面“功名不早著”之因。日這個描寫意象在古詩中曾有象徵君王之意。桃李遇春陽而開,賢相逢明君而榮,自然常律與人事常理,有其相似之點,明寫桃李,暗喻君臣事理。這可能是用“得日開”的甘苦用心吧!美好意象的描寫,深含著美好感情與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美雖美;但尤感不足之處,只是榮華當年,因而更值得珍惜。

接著作者連用四句詩讚美春光之妙用,“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枯枝無醜葉,涸水吐清芬。”東風送暖,遍吹大地萬物,陽氣萌發,萬物從蟄伏中甦醒,爭現新姿,構成了一個生命律動的美的境界。因而草木盡欲顯露英姿,冬日的枯枝醜葉敗落淨盡。“無醜葉”的對應之意是“竟美葉”。已經乾涸的水泉,也噴吐著清香的水柱。這四句從開端的桃李花開一點,鋪敘春回大地的全景。桃李豔美又襯托東風不停地化育萬物,草木換新顏,涸泉復吐清芬,盡現出春之美,寫出春之境界。總上六句詩正是詩人觸景所生之美感,又以平淡自然的文字與詩句,繪成春光美的形象與意境,詩人入於境中,而又出於境外,妙筆生花,與境冥合。於平淡的描寫中凝聚著深蘊美與哲理性認知,然而它絕不同於自然教科書的說理。

這一段後四句則由上面春光境界的描寫而轉入討論,發抒感慨,尋求造成這一美景的力量來源。“大力運天地,羲和無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作者依據中國古代哲學家見解,也認為這是自然界的神力,運轉天地,故而有春、夏、秋、冬四季,因而也就生成了宇宙中萬物的自然生存、發展、死亡的各自規律,形成了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不過人們總是偏愛春日,而厭惡冬日,不過這是當時人們無法改變這一陰陽變化的規律。當然他們也從天地執行不止,時光流速,永無停止中,觀察萬物的生衰,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悟出了一個人生道理,人亦應如春日桃李花一樣,要在青春的美好時刻,展示懷抱,建立豐功偉業。生時為人們仰慕讚美,死後美名留青史,千古流芳。可是在現實中的李白,雖有美好的理想和作人的價值觀,以及奮進不止的精神,但由於得不到“日”(皇帝)的溫暖撫育,年華老大,駕著六龍的日神車,馭手羲和又催趕不停,如不能在青春時早立功名,就更不能留名於竹帛的史書之中。默默無聞地離開人世,故深為痛恨。外在的無形壓力與內在憤激之情的積鬱,終於迸發出憂患不平的心聲。從過去的借鑑,目前的現狀,到未來的預測,拓展時空,言淺而意深,雅正而渾厚,發展了五言古詩的傳統特點。詩寫到這裡詩情與意旨都該停頓,但留給人們的是為何功名不早立,結局又是如何的懸念。

詩的後十句為第二段。

頭兩句照應開端,深化詩意。桃李既然是專在追求青春,應青春而顯美容。那麼有人能賒取太陽,使其不動,青春不是永在嗎?“誰”字有疑問之情,本是不能之事,設想其能,從幻想中慰勉自己,從幻境中享受快感,從而減輕了心裡壓力,從困境得到解脫。

然而幻想是暫時的,當其轉化為現實之時,也就從狂熱轉化為冷靜,用理智濾取生活的軌跡,明確是非與得失,於是鑄成“富貴與神仙,蹉跎兩相失”的痛定思痛的詩句。對於自己的言行作出了新的判斷,知昨日之非。追求富貴功名,神仙長生,這是統治階級的享樂意識和人生價值觀。當了官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標誌,自然富而且貴。於此又滋生長生不死的幻想和妄求,目的永遠保持自己的權貴地位與富裕的生活條件,名與利兩收。求官不得則遊仙,表示超然物外,清高自恃,平等官吏,也能獲得美名。可在唐代它又是作官的終南捷徑,初盛唐的封建士人多通此徑。李白亦不例外,拜謁官吏,尋訪名山高僧仙師,獲取功名富貴。於今兩相失敗,一事無成,虛度年華,悔恨不及,再次跌入痛苦的深淵之中。

進而想到古人曾說的“人生非金石,”“壽無金石固,豈能長壽考”,於是發展成為“金石猶銷鑠,風霜無久質”。就算人生如金石之固,可金石在長久的風霜侵襲與磨蝕之下,也會使完整之體粉碎為沙礫,更不用說人又不是金石。春之桃李、草木、清泉等也自然難以保持它們春日美姿了。言外之意,人不能長生,其功名富貴就要及早得到,否則就有得不到危險;既或得到了也難以長存。所以古人求仕的經驗,“早據要路津”,實現竹帛留名的人生價值。表面上看這兩句與前兩句無關,然而它是似斷實連,是對遊仙長生的否定。詩意的發展,感情跳蕩,思潮起伏的寫照,因而表現為詩句的跳躍性,留給人們以懸念,追求究竟,誘人深入,弄得水落石出。

當其悔恨昨非之時,必然改弦更張,作出新的抉擇,“畏落日月後,強歡歌與酒。”及時行樂,縱情歌唱,酣飲消憂。否則就要落在時間的後面,衰朽之軀,想行樂也不可能了,空空地走向死亡世界,白活了一生。一個“強歡”,透露出其內心曲隱之愁情,是不情願地造作歡情,是無歡心地造作歡情,是借歌與酒消解胸中愁情,是一時的麻醉。這種有意識麻醉自己是心靈更痛苦的表現,這是李白藝術上超常的表現,發人人所感而尚未意識到的內心深曲。這是大家路數,而非小家捉襟見肘的手法。

然而,就是這一點強作排解的自我剋制的希望,也難以達到與滿足,痛心地寫下了結尾詩句:“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嚴酷的秋霜從無仁愛之心,蕭殺萬物,於人也無所惜,突然間降臨,侵害蒲柳之姿。蒲柳為草木之名,體柔弱而經不起風霜,經霜而枯枝敗葉,苦無生機。這裡是用典,《世說新語》記載,顧悅與梁簡文帝同歲,而顧發早白。簡文帝問顧“卿何以先白?”顧答:“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經霜彌茂。”蒲柳之姿是顧自指,松柏之姿喻簡文帝。李白用此典切合自己身份,微賤之軀,經不得風霜摧殘。秋霜這裡既是自然的威力,同時又是象徵邪惡的政治勢力的殘酷打擊。以不可抗禦的力量打擊毫無準備的柔弱微賤之軀,其結果不言自明。結句不僅含蘊豐厚,而感情也至痛。令人不平,催人淚下。真是可以稱作長歌當哭之作。

李白這篇樂府詩綜合前人同題之作的長處,而自成一格,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清新俊逸,奇偉特出,是大家手筆。詩以比興詩句開其端,觸景生情,但它並非泛詠桃李榮謝,人生無常,及時行樂之作,而是表現出用常得奇,抒寫出超出常人的胸懷壯思,生命的價值。絕非庸庸碌碌的小人私慾,它是盛唐時代精神的高揚。它描寫出一代人的精英的愛國衷腸,對美好的自然春景的讚頌,對愛美與追求美好理想的傾訴,對自己事業無成的憤懣及自我解脫不成的痛苦,敞開心扉,讓人們盡情瞭解他的內心衷曲。一顆跳蕩的心,激盪的變化,萬端的感情,牽動著優美的自然畫面,透視出社會的不公正。美好理想總是難以兌現,為此而憂患著,抗爭著,終不免遭受秋霜的厄運。美好的人性遭受摧殘,不是一個時代的現象,而是階級社會中共有的現象。盛唐社會尤其如此,令人深思。

李白成功地塑造這天才者遭受厄運的心象,還藉助於他熔鑄古詩的敘事、抒情、議論手法於一爐,運用得出神入化,揮灑自如,成為一個完整藝術表現體系,只見詩境美,而不見技法。這正是李白所追求的清真美。